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阅读笔记

绪论

第一节主要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特点是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第一点整体性,传播过程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相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其次,互动性而言,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过程。开放性是指,传播学不是只面对个别孤立的传播现象,它的方法吸收容纳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后,综合性是指传播学在分析现象和规律时,不会只限制于一两种方法和手段,而是立体关照与分析。

第二节主讲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传播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首先,传播学体系的依据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新闻学和历史学中找到依据。按照知识的构成,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其中我们比较陌生的是边缘传播学,它既是传播学向外扩张的产物,又是传播学向外联姻的结晶。比如,当传播学和其他学科连接,会出现传播心理学,传播社会学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由八大理论板块组成: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第三节主讲学习与研究传播学意义。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学;有助于正确解释当代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提高传播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章传播学得回顾与展望

这一章介绍了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这一时期却是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上四位杰出的传播学创始人:Harold lasswell(1902-1977),Kurt lewin(1890-1947),Carl hovland(1912-1961),Paul F. lzarsfeld(1901-1976).对传播学起到完善作用的是Wlibur Schramm(1907-1987),他的另一个译名为大家所熟知——宣伟伯,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审视,他的《大众传播》出版,标志着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传播

传播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对于这个定义,有几点值得注意,传播不仅是人类的活动,也是一种信息交流,是一个相互交替的过程。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以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目的。前面提到传播是人类的活动,而不是动植物的、自然界的,这可以通过传播的特点来解释,传播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传播活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多样性,主要有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等。内向传播主要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交流活动,比如自我反省;人际传播主要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它的特点一般是指令性的、有一定规模的;大众传播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了,它是指职业传播者或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的过程。第五种跨国传播是指对外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所进行

的针对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分别是语言传播革命(约10万年前至今)、文字传播革命(3500B.C至今)、印刷传播革命(620A.D至今)、电子传播革命(1844至今)和网络传播革命(1964至今)。

本章第五节开始进入“传播的模式”,也是比较重要的一节。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具有构造、解释、引导、简化和预示的功能。相对的,呈现性、整体性、超呈性、启发性和实用性是判断一个模式是否能成为优秀模式的标准。传播学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传播范式,单向传播模式,拉斯韦尔首先提出了“五个W”模式用以解释传播行为,随后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W: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和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双向传播模式的提出是对香农“数学模式”的修正,在传播活动中,每一个既是发送者又是接受者,具有双重行为。双向传播虽然是单向传播的一种超越,可是还是和单向传播一样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罗杰斯和金凯德提出了“互动传播过程”,指出: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共同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理解。但是传播一定要认识到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类传播的全部现象,也就是有整体和互动意识。整体互动模式具有四个特点:除了强调整体性和互动性以外,它还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实用性非秩序性。

第六节主要讲传播的功能,从功能释放的效应来看,可以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从功能的应用上来看,它分为思想功能和交际功能。传播活动具有个人功能,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或者须有信息活动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务,叫作个人功能。传播活动具有组织功能: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指导功能。传播活动具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传播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信性、针对性、有序性、协同性、适时性、适量性。

第三章传播者

传播者出于信息传播链的第一个环节,对于传播者的研究我们可以采用分层的研究方法。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研究,是一个微观的分析,它涉及传播者的角色、特点、权利、责任和赢得效果的各种因素。他们具有自主性、代表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传播者的权利一般可以分为一般性权利和专业性权利。传播者的赢效因素,即在传播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和悦目性。第二种是媒介组织,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就其本性而言是双元的、混合的,具有双重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和地位。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事业单位,其次,它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最后,它是一种社会机构。媒介组织的运作与信息来源、受众之间的关系层面对媒介组织作出描述和分析。前者有三种关系:分离关系、合作关系以及同化关系,后者有四种关系:支配关系、疏离关系、圈层关系和服务关系。

讨论完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接下来是针对传播媒介提出的“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所谓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者机构。守门人实际上是具有三重角色: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他们具有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和完善性。其功能和作用是: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桥梁功能。责任有:确定“编导”

方针;保证“产品”质量;加强整体协调;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大众传播媒介受到政治、文化、经济的制约,其中政治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和约束最明显,对它们的研究被称为传播制度研究。施拉姆认为,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理论。第四种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密不可分,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工具来使用,并作为实现党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然而这一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冷战”色彩。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西方媒介体系、这是市场经济的媒介体系,新闻媒介不屈从权利,客观地报道世界;东方媒介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新闻事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们正确的为人处世,并以此来捍卫社会制度;南方媒介体系,是指第三世界或者欠发达国家的媒介体系,新闻媒介既用来捍卫社会制度,又用来改造社会制度,具有雄壮有力、改革创新的特点。然而,不管是施拉姆还是阿特休尔,他们在分析传播制度理论时的切入点值得商榷,首先,大众传播媒介是“国营”还是“私营”,这一点在现在已经被打破;其次,在传播媒介为谁讲话的问题上,全球的传播媒介亦大同小异;第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媒介并非总是“以非政治的方式进行告知或教育”;最后,世界上没有不受控制和约束的新闻自由。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

大众媒介和新技术将人类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学研究的是信息及其运动、传播规律的科学。信息论的创始人是数学家香农和韦弗。它一开始是产生于通讯科学,1950年维纳的研究中,他将信息论从技术通讯领域推广到了大众传播领域。在技术信息论之后,又出现了语义信息论,主要是信息交流中被传输的符号怎样准确地运用载体表达意义。效用信息论是指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收到之后所产生的效果。

信息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定义。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信息需要以符号来表现。信息与讯息、知识、数据的关系:讯息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知识是信息的一种。

信息又分为一般信息和大众传播信息两种。一般信息具有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存储性(如大脑储存或依靠其他物质载体储存)、共享性。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新闻性(告诉人们不知道的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愉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带给人们信息爆炸和信息匮乏。新闻信息飞速增长,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等,这些都是信息爆炸的表现。它带来的后果:信息浪费、信息超载(受传者的反应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传播的信息量远远高于受众等接受的信息量;冗余信息严重干扰受众的判断力。)、信息浪费、信息疾病(情绪焦躁、智力退化、冷漠残酷)。第二种,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大信息量中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匮乏是信息爆炸的伴生现象,也是信息爆炸的负面效果,主要表现为:真相信息匮乏、重要信息匮乏、知识信息匮乏。产生的原因有:人的惰性、市场取向、传受失衡(接受信息的方式落后于传播信息的方式)。

我们在享受信息社会的同时,信息污染和信息侵略又会尾随而至,对人类社会构成伤害。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

符号具有指代功能、表意功能、自律功能(与“规约性”相似)、显示功能(比如用语粗俗是身份低的象征)、认识功能(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间接认识世界)、交流功能。

第三节与第四节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对比。语言符号中,传播活动的语言需要遵循CP,否则传播活动是不完美的。人类创造语言是为了有效的传播信息,可实践上却时常发生编码障碍和传递障碍,原因是语言的三个特性: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语言传播中的误用:死线上的抽绎、潜意识的投射、误认为同一、估计极端化、语言与实际混淆、推论与事实相伴。死线上的抽绎,比如高度抽绎水平线上的字眼会让接受者敬而远之,应对方法是根据内容需要和文体特点,沿着抽绎阶梯做上下波动。潜意识的投射,例如,“房间很热!”表面上是说房间,实际上是包含了讲话者本人的感受,解决的方法是尊重语言传播的真实性,在发表见解时加上“在我看来”。误认为同一,这一误用有些类似于“贴标签”。语言与实际混淆,比如“以貌取人”、“字如其人”。推论与事实混淆,比如谈到“护士”,人们立刻想到的是女性,说到“警察”,人们想到的是男性。与语言符号密切相关的是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作用:补充、代替、强调、否定、重复、调节。其中后三种比较不易理解,否定作用是指非语言符号会否定语言符号,当发生矛盾时,人们倾向于相信非语言符号,比如“强颜欢笑”。调节作用是指用非语言符号控制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状态,比如把一个手指靠近嘴唇,意为“别说了”。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接触行为、空间与距离。

第六章传播媒介

如果说信息是物质过程的思想内容,符号是表达信息的外显形式,那么媒介就是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有:物体、符号、信息。传播媒介的类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互动媒介。最后一种一经问世,就备受青睐,它是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为一体,又融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软件技术等高技术于一身,涉及诸多领域,因而被称为“大众产业”。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互交性”、“方便性和快捷性”的特征。

第七章传播技巧

传播技巧要为内容服务,内容是主干,技巧是枝叶;传播技巧要与谋略相吻合;传播技巧要与为受众所接受;传播技巧共分为5大类24种。

第八章受众

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们是传播过程中两极中的一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

色,它们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就受众机制的内在信息来看,受众具有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受众类型有:积极消费者和随意旁观者,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俯视型受众(比如学者听评,具有指导性)、仰视型受众(比如追星)和平行型受众(对于传播者来说,这类受众的反馈意见比较有价值)。

受众理论的研究在中国没有,关于西方的受众理论,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4)满足需求论(5)社会参与论。个人差异论的模式基础是“stimulate—response”,受众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之前,先要弄清受众的需求,再挑选与之相应的信息进行传播。社会差异论,又称社会范畴论,这一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由于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类似性,因此可以分为一类,大众媒介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针对性的传播。社会关系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但不管你处于哪一种生活圈,接收到的讯息会受到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和影响,个人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会极大的制约和束缚着传播效果。

受众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心理效应主要有六种: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从众效应。“名片”效应是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熟悉和喜欢的观点,在悄悄将自己的观点渗透进去,是受众产生一种与自己的想法相似的印象。晕轮效应是指受传者在接受的过程中将认知对象的有

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印象。晕轮效应具有使信息接受简单化的优点,但同时它又有以偏概全的不足。投射效应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出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接受信息本身又具有模糊、多意的特点,受众往往容易以自己的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含义。

受众的心理倾向:共性心理、个性心理、顺向心理、逆向心理。顺向心理是指接受者愿意主动接受传播者的信息。逆向则是受众产生抵触的心理。

受众的心理现象既包括接受需要、动机和心理效应、心理倾向,还包括受信息接受的内在操作机制,其中最瞩目的是内在选择机制或者是选择心理,它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注意是依据一定的接受目的、接收定向和接受定势,积极主动地直奔某个看中的接受的对象,接受者只注意那些同接收定向、接受期待、接受需要和接受个性等接受图像相吻合的接收对象,以保持心理平衡。接受定向是一种接受者预先就有的趣味方向和预存立场,一切与接受定向相违背或背离的信息,往往不是遭到受众的抵制,就是歪曲和攻击。接受期待是一种“知觉欲态”,当信息接受者意识到他能接受到的是什么的时候,随之,他便会用这种意识去指导或期待他即将要注意到的。如果说选择性注意是信息接受通道上的第一关,那么选择性理解就是这一通道上的第二关,而且是最难理解的一关,它类似于一种滤清器,是指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进行不同理解和解释,一般可以分为: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卷入(juǎn rù)性理解。卷入理解是指观众有时会把艺术作品的内容当做是现实世界,对其作出现实的卷入性的反应和理解。在传播信息中,已经突破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这两个关键部分的信息,要想顺利进入受传者的大脑储存起来,还必须经过选择性记忆“过滤”。影响选择记忆的因素有三个:主观因素、客体因素、载体因素。

传播与反馈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以信息为中介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操作行为。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有助于传播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还能够激发传播者的传播热情,有助于传播者检查媒介信息所反映具体事实的真实度和准确度。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具有间接性、迟延性、零散性、积累性。间接性是指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很难有机会向传播者直接反馈自己的观点及意见,大多是通过收视率和订阅量等来测评受众的反馈。积累性是指在某段时间内,针对某个电视节目等,众多受传者所反应出的大致相同的态度和行为。反馈的类型多种多样: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消极反馈与积极反馈、真性反馈与假性反馈、及时反馈与延迟反馈。既然受传者的信息反馈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并且肯定要对传播者的传播心理和传播行为产生影响,那么就应该正确的对待。一、注意吸纳多数受众的反馈意见。二、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反馈专家的意见。三、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守门人”理论见第三章)。四、注意征询同行的反馈意见。五、注意疏导庸俗需求、引避不良倾向。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价员,是传播组织中的闸门,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在信息传播中,并不是所有信息直接全部传达到普通受传者,而是有一部分先传达到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肯尼迪总统被刺杀这件事,约有50℅的人是他人传告的,因此意见领袖才会显得十分重要。意见领袖及其影响力的形成主要有一下六个因素:价值、信源、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在大众传播中,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要想与受众见面,先必须进入大众传播媒介,而进入大众媒介,又必须经过守门人,但想要正确的理解和

消费媒介信息,又往往离不开意见领袖的帮忙。意见领袖作为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中介人,其功能有:加工与解释的功能、扩散与传播的功能、支配与引导的功能、协调或干扰的功能。

第九章传播环境

传播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对传播起到了非定向的、自发的、潜在的、渐进的作用。传播环境是一张无形的控制传播效果的网络,具有无限性、开放性、差异性、相关性、影响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传播环境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大环境和小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行为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软环境是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就存在形式而言,硬环境是指物质环境,软环境是指精神环境。

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媒介环境是指大众媒介机构在运行管理中所呈现的一种整体氛围。媒介环境的构成因素为:媒介威望、社会意识、团队精神、行为规范、求实精神。通常,这五大因素的指标越向正极发展,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越好,而媒介人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亦会随之提升。反之,就会下降,变差。媒介环境还可以分为封闭式、开放式和复合式三种。封闭式媒介的主要特点是从严管理,拥有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开放式媒介环境的特点是民主的制度管理,没有严苛的坐班奖惩制度。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复合式媒介是介于以上两种制度之间,它是一种优化组合的环境。不仅具有实干精神,还具有创新精神。社会环境是指由人类主体聚集,汇合后所形成的社会状况和条件。社会环境构成的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但就传播活动的影响而言,它主要有四个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讯息因素。其中,讯息因素包括的讯息的来源和传输情况、讯息的真实公正程度,讯息爆炸和污染状况等。如果上述因素呈现良好稳定的状态,就会对大众传播起到促进、推动作用。

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媒介环境的?研究发现,感染、暗示、模仿、遵从是社会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四种机制。

第十章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的过程十分复杂也十分曲折,本节着重传播效果研究历程,传播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理论。魔弹效果论(1910-1940),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受众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微弱效果论(1941-1960),这一理论认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性质、个人因素、社会差别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子,而是具有主动的参与者。条件效果论(1961-1986),它是一种对大众传播效果较为冷静而乐观的看法,这类研究认为,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规划与设计,遵循规律和原则,巧妙地运用传播谋略,在特定的情况下会产生特定的效果。分层效果论(1987-今),可分为类型效果论、层面效果论、波纹效果论,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不同方面对个人、家庭、团体等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

传播效果研究的阶段理论,是依据研究传播效果各种研究出现的时间先后和不同时段的特点所概括总结出来的系统性认识和观点,因此,每一阶段理论都包含了许多传播效果和若干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主要的六种断面理论是:社会说服论、认知意志论、认知失谐论、文化规范论、议程设定论、沉默螺旋论。

传播效果位于传播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具有内隐性、累积性、恒常性、层次性、两面性(积极与消极)。传播效果是由知识、智能、价值、态度、行为构成。传播效果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传播因素和个人层面上的心里效果,而是应该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虑分析,传播效果必须联系整体关系进行分析,必须联系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必须从不同维度和层面展开。传播效果的评估途径:一,受众接触媒介与媒介受众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显示,一是传播对象接触媒介的效果,二是媒介影响传播对象的效果。二,目标评估与需求评估,传播过程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二者进入互动的原动力就是目标的实现和需求的满足。

(完)

传播学(邵培仁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绪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4.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这种“血缘”关系,曾使人误以为“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将那些具有说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传播学引进中国的初期,“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而大众传播学就是广义新闻学”的观点曾产生过十分

邵培仁《传播学》教材内容梳理

邵培仁《传播学》教材内容梳理

绪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诞生在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三者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传播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播学(Communicology或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现象。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传播学研究体系是一种对研究对象作直观的简洁的有序的映现和说明,也是指传播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各种传播要素所占比例、排列秩序及组合形式等。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学诞生于前,而传播学产生在后。传播学在形成中吸取、借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如调查方法),也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中吸取养料。如今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也开始用传播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2、传播学和心理学:心理学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的内容的,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取长补短,显显活力。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 3、传播学与人类学: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本媒介。 4、传播学与新闻学:传播学和新闻学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新闻学早在20世纪初期即已兴起。那时,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经过职业训练的新

邵培仁《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邵培仁)名词解释 绪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1.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a Comte,1798一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 乔格·齐穆尔(George Simmel,1858—1918)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5.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杜威一生写了30多本书和800多篇论文,传播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次要的小题目。但是,他毕竟为美国传播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他的三个追随者——库利、帕克和米德的学术研究。 6.查尔斯·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为解释传播媒介如何改变行为和文化做出了成功尝试的人,也是第一个为探索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 7.罗伯特·帕克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曾被人称为“可能是美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因为,他既“深远地影响了实证社会学的方向”,又最先对报纸内容、读者与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实证分析,开创了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等四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 8.乔治·赫伯特·米德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 一、名词解释 1.人际传播 答: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是整个社交过程的基本形态。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 2.集合行为[华南理工2013研] 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两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群体规范[华中农大2010研] 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4.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研;华中农大2009研;人大2006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5研]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5.大众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四川大学2007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6.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上海财大2010研;上海交大2007研;北邮2007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华东师范大学2005研] 答:5W模式是指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 一、名词解释 1.渠道 答: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2.马歇尔·麦克卢汉[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西安交大2007研] 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时代的先知”。 3.媒介事件[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①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②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种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媒介事件具有三个特点:①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②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③

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相当的“知名度”。 4.自媒体[南京大学2013研] 答: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网络的隐匿性给网民提供“随心所欲”的空间。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空间、人人网、Facebook等。它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相关法律不规范等特点。 5.传播渠道 答:英语“channel”(渠道)一词,原意是指航道、水道、途径、通路、门径、渠道等。在传播学中,它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信息一旦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就是大众传播渠道了。人际传播媒介可以随意进入各种传播渠道,并与其间的特定媒介配合使用,而不会改变其渠道形态。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媒介并不等于传播渠道。 6.传播形式 答: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在政治传播中,过去人们常采用文

传播学复习(邵培仁版)

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回答时需要扩展 一、内向传播:这是人们头脑里“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 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型,同事具备语言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语言、接受者。内向传播史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通过它,个人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他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二、书写媒介:书写媒介往往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而成。(如石头、树叶、树皮、甲骨、 羊皮、竹片、纸等) 三、印刷媒介: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 物质实体。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他具有鲜活的特点,可以大量迅速印刷生产,容纳信息多,内容广,读者可以自由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很强。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四、传播谋略:是为实现行动纲领和奔向预定方向而谋划的一系列计谋和策略。客观反映了 施谋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适应自己的需要而运用谋略积极推动事态发生相应变化的思维活动方式。 五、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 的传播技能或者方法。其实传播技巧反应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巧妙技能,对传播原理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 六、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 名号的人。这些人事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七、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 非定向的,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环境永远是自然而然的释放能量。理想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破坏传播活动。因此高明的媒介领导者和传播者或者受者,总是积极地营造和选择适宜的理想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的正面效应。 八、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位于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他是诸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 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如何评估和测定传播效果,对于不断提高传播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述题: 一、传播学理论框架: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 6.传播对象论 7.传播方法论 8.传播环境论 二、传播学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 的问题3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5.有助于人们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阅读笔记 绪论 第一节主要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特点是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第一点整体性,传播过程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相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其次,互动性而言,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过程。开放性是指,传播学不是只面对个别孤立的传播现象,它的方法吸收容纳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后,综合性是指传播学在分析现象和规律时,不会只限制于一两种方法和手段,而是立体关照与分析。 第二节主讲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传播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首先,传播学体系的依据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新闻学和历史学中找到依据。按照知识的构成,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其中我们比较陌生的是边缘传播学,它既是传播学向外扩张的产物,又是传播学向外联姻的结晶。比如,当传播学和其他学科连接,会出现传播心理学,传播社会学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由八大理论板块组成: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第三节主讲学习与研究传播学意义。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学;有助于正确解释当代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提高传播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章传播学得回顾与展望 这一章介绍了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这一时期却是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上四位杰出的传播学创始人:Harold lasswell(1902-1977),Kurt lewin(1890-1947),Carl hovland(1912-1961),Paul F. lzarsfeld(1901-1976).对传播学起到完善作用的是Wlibur Schramm(1907-1987),他的另一个译名为大家所熟知——宣伟伯,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审视,他的《大众传播》出版,标志着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传播 传播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对于这个定义,有几点值得注意,传播不仅是人类的活动,也是一种信息交流,是一个相互交替的过程。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以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目的。前面提到传播是人类的活动,而不是动植物的、自然界的,这可以通过传播的特点来解释,传播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传播活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多样性,主要有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等。内向传播主要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交流活动,比如自我反省;人际传播主要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它的特点一般是指令性的、有一定规模的;大众传播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了,它是指职业传播者或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的过程。第五种跨国传播是指对外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所进行

邵培仁传播学各章重点

绪论: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 把握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知道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掌握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框架 熟悉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初步认识与了解传播学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 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本质传播规律 思考题: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5、媒介地理学能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些什么样的新内容? 6、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有哪些? 7、分析专向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 8、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知识根源和历史脉络 知道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人物和当代传播研究现状 熟悉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和传播学基本成熟的主要标志 了解关于传播学分支研究和本土研究的学术争鸣情况及其正确观点 掌握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重要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爱弥儿·涂尔干乔格·齐穆尔约翰·杜威查尔斯·库利罗伯特·帕克乔治·赫伯特·米德哈罗德·拉斯维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沃尔特·李普曼威尔伯·施拉姆 思考题: 1、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3、在传播学研究的美国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4、传播学的创始人都哪些? 5、李普曼在传播研究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6、为什么说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7、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怎样? 8、传播学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传播学本土化趋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播 学习要点: 掌握人类传播史上发生的五次传播革命的性质及意义 了解传播模式的概念、功能、标志以及应用模式进行研究的三个原则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效用信息论 2.传播谋略 3.技术信息论 4.传播媒介 5.意见领袖 二、简答题(15×3=45分) 1.什么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简述守门人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特征与功能。 3.简述传播效果及其评估。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2.试述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3.试述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效用信息论 答: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如信息的价值)问题。信源发出消息后,对不同的接受者、使用者,其效用或价值是不相同的。同样的消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其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效用信息亦称相对信息。 2.传播谋略 答:传播谋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优秀的传播谋略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①它反映了主体谋求利益的动机;②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③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④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和趋势。 3.技术信息论 答: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C·E·香农(Shannon)和韦弗(Weaver)。他们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4.传播媒介 答: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绪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绪论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效用信息论 2.传播谋略 3.技术信息论 4.传播媒介 5.意见领袖 二、简答题(15×3=45分) 1.什么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简述守门人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特征与功能。 3.简述传播效果及其评估。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2.试述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3.试述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效用信息论 答: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如信息的价值)问题。信源发出消息后,对不同的接受者、使用者,其效用或价值是不相同的。同样的消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其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效用信息亦称相对信息。 2.传播谋略 答:传播谋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优秀的传播谋略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①它反映了主体谋求利益的动机;②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③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④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和趋势。 3.技术信息论 答: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C·E·香农(Shannon)和韦弗(Weaver)。他们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4.传播媒介 答: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传播媒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1.媒介的概念 (1)对媒介的不同解释 广义的媒介是指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的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 (2)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区别 ①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

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而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②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③传播媒介还有异于传播渠道 在传播学中,渠道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等。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 2.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1)物体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2)符号 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3)信息 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①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②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③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3.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1)实体性 在大众传播中,书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 (2)中介性 ①指它的居间性,即它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 ②指它的桥梁性,即它可以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 (3)负载性 负载符号,既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传播媒介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 (4)还原性 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它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原样,而不应对符号作扭曲、变形、嫁接处理。 (5)扩张性 媒介不仅可以“穿针引线”使传受两者产生关系,还可以将一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见、所闻扩张开来为许多人所共享。 4.媒介分析的标准 (1)时空偏倚 任何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物质实体,因此也必然会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并显示出自身独特的性质。 (2)参与程度 受众在传播中不仅有知晓权,还应有参与传播的权利。由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 1.媒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不论是笨重粗陋的金石碑刻和竹木简牍,还是轻便精致的报纸、杂志、书籍、光盘、优盘,不管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析,就可以得知,任何传播媒介都由三个要素构成。 ①物体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物质实体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②符号 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只有在绳子上打上表示特定事件的“结”,在木板上刻上表示特殊含义的“契”,在树皮或羊皮等东西上面写上传递一定讯息的文字,这些绳子、木板、树皮和羊皮等才能够称之为传播媒介。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③信息 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a.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b.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c.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总之,物体、符号、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

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 ①实体性 作为实体性的媒介,它有质地、形状、重量,给人的感觉是可见、可触、可感,是个具体的真实的有形的物质存在,故也就有磨损、消耗和锈蚀。在大众传播中,书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在面对面的传播中,空气、光线是传播的实体,人体及人体的口、眼、耳也都是传播的实体,口是发送信息的媒介,耳是接收信息的媒介,眼既可发送信息(所谓“眉目传情”),也可接收信息。 ②中介性 媒介的中介性特点,一是指它的居间性,即它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二是指它的桥梁性,即它可以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当其他的物质实体(如屏风、木板、幕布等)插入人与人之间,它会使人与人隔离、分开。但传播媒介则是在传受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沟通信息的“渡船”、“桥梁”、“纽带”和“窗口”。 ③负载性 负载符号,既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传播媒介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由于传播媒介不仅负载符号而且通过符号负载了信息或内容,因此,当人们说“传播媒介”时,往往既指其物质实体(纸张、收音机、电视机、放映机),也指媒介实体、符号、信息的混合物(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有时甚至泛指媒介机构或媒介组织(如“大众媒介”、“新闻媒介”)。 ④还原性 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它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原样,而不应对符号作扭曲、变形、嫁接处理。 ⑤扩张性

传播学复习资料 (文产) 邵培仁

传播学复习资料(文产)邵培仁 选择:20*1 填空:15*1 名词:4*5 问答:3*10 论述:1*15 1.大众传播学概念提出者:拉斯韦尔 2.传播学几位创始人 *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有“行为科学的达尔文”之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①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1927《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35年与布卢门斯通合著出版《世界革命的宣传》;合编了《宣传与推行》;1979年在他去世后两年,拉斯韦尔、勒纳、史皮尔三人合作编写的三卷巨著续《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世界历史上的宣传性传播》,成为宣传传播的又一里程碑。 ②大众传播研究。a、五W: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传播?(控制分析);传播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向谁传播?(对象分析);传播的效果怎样?(效果分析)。b、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施拉姆 韦尔伯·施拉姆(又译宣伟伯,1907-1987),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理论化的大师。 ①使传播学系统化和科学化: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不同与前面四位奠基人。后者都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和专业来研究传播学的,而施拉姆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并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研究的主题包括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问题,传播与国家发展问题,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与成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施拉姆使传播学从梦想变为现实,为传播学勾画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 ②著作:代表性著作有:《大众传播学》(1949)、《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1954)、《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的责任》(1957)、《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等,其中《大众传播学》(1949)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而《人类传播概论》的问世又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③扩大传播学影响:创建一个调查中心(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和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带动了美国数以百计的传播学系的成立,并波及世界各国。他曾经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数次访华,室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④提出新观点和见解:传播的直线型观点,阅读的“即时报偿”和“延缓报偿”的看法,教育传播中的“知识沟”问题,对六种传播模式的精辟概括,对早期传播效果看法的“魔弹论”形容……同时,他还开辟过几个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等 *拉扎斯菲尔德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

《传播学》(第3版)中的 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教参: 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鲁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内容简介和声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声明 《传播学》多媒体课件及其内容的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作者邵培仁共同所有,任何个人和单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均不得侵犯知识产权。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传播学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证”。因此,不论是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还是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文秘专业等,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知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绪论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把握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的学科特点,知道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框架,熟悉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初步认识与了解传播学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