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建议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出总结。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再利用;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对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生产工艺、结构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参考资料。该文将要介绍的伪满建筑所在的时期是长春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

段屈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下,建造的这些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于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爱国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 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概述

被称之为“长春市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东南,由地质宫广场一直延伸到新民广场,街宽二十多米,长达五华里。它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条政治”中央大道”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大街东西两侧坐落四部一院一衙。四部是伪满洲国军事部、伪满洲国经济部、伪满洲国交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世纪60年代,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法——《威尼斯宪法》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法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法》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法》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法》,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法》,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

各市历史建筑相关保护机构

各市历史建筑相关保护机构 一、房产部门相关机构 1.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 2003年1月经市编委批准成立,为副处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负责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腾迁整理、综合整修工作;负责历史风貌建筑改变用途、迁移、拆除、异地重建和装饰装修的管理工作;承担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和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2.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危改办) ★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主要职责: 1、负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负责杭州市区范围内实施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计划、进度、质量、安全的日常管理; 3、承担历史建筑保护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 4、负责历史建筑的动(搬)迁、修缮和维护日常管理。 ★城市危旧房屋改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危改办)负责全市危旧房屋改善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政策制定等管理工作。 3.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安全维护管理处(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 1、负责全市危房改造管理; 2、负责全市房屋维修的行业管理; 3、负责全市国有直管公房的监督管理;

4、负责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安全、使用、修缮的日常监督管理; 5、负责全市环境创新和立面整治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4.上海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房屋修缮和改造管理处(历史建筑保护处) 1、研究拟订房屋修缮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 2、负责旧住房修缮和改造管理; 3、指导监督房屋安全使用管理和防汛防台安全管理; 4、负责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和房屋检测鉴定行业管理; 5、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参与历史风貌区建设项目的 管理; 6、指导协调区县开展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 7、牵头协调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 室工作。 5.沈阳市房产局(对应的应为):物业管理处 起草物业管理和房屋修建管理法规、规章草案; 负责全市各类物业和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工作; 组织房屋勘察,负责房屋修缮管理工作,提出危房改造意见和危破房改造建议规划; 组织全市房屋防汛;拟定住宅、非住宅房屋租金标准;指导公有房屋经营管理; 负责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联系物业管理协会工作; 负责直管公房统计、出售、接管、收购的管理工作;负责直管公房经租、转租、房屋养护和使用,管理房屋租赁合同(证)。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法的实例应用研究,在具体和可操作的层面上,为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例,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较全面的应用城市古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方法,更好的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基本方法 1、历史建筑的分类 1.1文物建筑 文物建筑是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的各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文物建筑首先是文物,其次才是建筑,其保护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须遵从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1.2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革命遗址、纪念性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实际上是将一切不可移动或不应当移动而需要原地保存的文物统称为“文物保护单位”。 1.3一般历史建筑 不同于文物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一般历史建筑并不强调重要历史意义。这类建筑物、构筑物数量较多,是历史街区的主体。 2、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方法及适用性 2.1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主要的方法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适当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例如重庆湖广会馆的修缮,会馆在重庆明清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都对重庆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重庆湖广会馆见证了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反映了明清时期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及兴衰变化,是研究重庆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图1)(图2)。 图1修复前的湖广会馆图2修复后的湖广会馆湖广会馆衰落后,大多都改为它用,或作为工厂、或作为仓库(禹王宫),或为居民居住(齐安公所)使用,使用者对建筑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加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建筑形式。保护工作者通过对湖广会馆院落空间的清理以及对禹王宫、齐安公所内部空间的恢复,使湖广会馆建筑原有的山地院落空间和内部空间特色显露出来,恢复了湖广会馆本体的真实(图3)。① 图3 恢复齐安公所原有院落、天井 而针对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其立面造型以修缮为主,内部

国外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国外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有关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中,把文物称为“文化财产(Cultural·Property)”或者“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前者是指可以移动的文物,后者是指不可移动的文物。中国文物的定义: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文物包括了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在年代上已不仅限于古代,而且包括了近、现代,直到当代。古建筑是文物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文物保护包括了古建筑的保护。我们看看国外对待历史遗留下来古建筑的一些路程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否对于我们,对现在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得到一些启示。 1、意大利博洛尼亚:活着的古迹 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它的改造方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它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也称“整体性保护”)。所谓的“整体性保护”就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不仅保持建筑的原始面貌,而且里面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在改造中消失。留下的不只是古建筑的躯壳,而是使古建筑“活着”,充满着生命的迹象。博洛尼亚古城历史中心保护规划,宣示了实践“老建筑物和居住其中的人同时保护”的新途径。不仅对文物的一种尊重,更是对社会的关注。在环境改善之后,90%的居民保留下来,低收入者住房的租金不应该超过其家庭收入的12%-18%。博洛尼亚保护规划所秉承的理念是:城市发展必须要由当局充分有效地保护和引导,在公共资源和社区居民之间必须寻求平衡,公共参与和民主管理的加强。多方面的考虑使得意大利博洛尼亚不仅保留了大量古老建筑,更为难得还保留下了宛如隔世的神韵气息。 (意大利博洛尼亚的古建筑走廊) 2、英国伦敦:古老与现代的融合之路 英国伦敦,数百年来形成的“杂乱”街道并没有给现代生活带来过多负面影响,反而为伦敦这座城市增加了更多历史性、真实性。伦敦街头多为四、五层的传统砖石建筑,许多建筑的外观十分老旧,但室内大多经过了改造,市中心质量较好的老建筑被成片保留了下来,其间穿插着富有伦敦特色的红色电话亭。远离市中心的许多老建筑仅保留古典式外墙,室内则经过了改造,钢网玻璃屋顶,外部加建玻璃拱廊。这些由砖石建成的带有柱式、檐口的古典式立面与钢架玻璃顶、玻璃拱廊的组合毫不生硬,即古老又现代。如大英博物馆,便是通过保留原有古典式建筑主体,在中间的庭院加盖钢架玻璃顶,玻璃顶的重量由老建筑的内侧墙体及圆形图书中心的外侧墙体承担。新苏格兰博物馆则以精湛的细节改造,人性化地保留建筑基本抽象线条,实现新建筑的形体、细部、色彩、质感等各方面都与老建筑相神似。

2018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2018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以建筑学学科为基础,主修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兼修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学、建筑技术科学、艺术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内容,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着重培养有较高建筑学素养和特殊保护技能的专家和未来的专业。 2、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如今在国内,保护人才的培养却和保护项目的上升速度不成比例,保护人才严重欠缺,因此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广阔,毕业生一般从事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相关的工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设计、管理、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从事建筑、规划、景园等领域的相关工作。毕业生主要成为在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系统中从事公共建筑设计、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工程设计、历史城市与历史建筑保护等方向的设计、科研、开发、管理的专门人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学(专业学位)、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房地产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其他行业 5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6广告 7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8环保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师、方案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景观设计师 2景观方案设计师 3景观施工图设计师 4方案设计师 5施工图设计师 6植物设计师 7园林景观设计师助理 8景观设计师 工作城市: 毕业后,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上海 2北京 3深圳 4南通 5广州 6杭州 3、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历史保护意识的迅速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在我国正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据统计,欧美建筑设计市场中,超过7成业务为旧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项目,大多数设计机构和建设主管部门都配备有大量历史保护的人才。而在国内,保护人才的培养却和保护项目的上升速度不成比例,保护人才严重欠缺。

论文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摘要 欧洲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前低密度、低技术的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了,一些历史城市、街区、建筑都面临改造的时候,各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案条例不断颁布。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建筑保护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其中不乏一些大胆的举动,而其结果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欧洲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热衷。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欧洲国家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国家保护的侧重及方式,最后重点列举了四种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及相关案例。 关键词:欧洲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正文 1.欧洲建筑保护发展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欧洲古建筑保护始于1931年的《雅典宪章》,首次提出了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指导原则。1964年,《威尼斯宪章》进一步阐述了古建筑的保存原则和技术要求,其理念与指导思想也与时俱进,成为影响深远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从建筑单体扩大到建筑周围环境、城市和古村落。《威尼斯宪章》也界定了古建筑遗迹的定义,保护修复的原则,以及古建筑日常使用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发表方面的细则。之后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又补充了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细则,而1975年《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1982年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的《佛罗伦萨宪章》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古建筑保护工作。在其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下,欧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愈加严谨科学,效用显著,成果斐然。 2.欧洲各国的保护方法与侧重 欧洲国家的“性格”迥异,也导致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和侧重也不径相同。希腊成立了古迹保护审核会,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历史建筑保护拥有职能优先和特权干预。严谨的英国人则通过不断立法来保护古建筑,早在1882年,政府就颁布了《古迹保护法》,1890年又颁布了《古迹保护法修正案》,1913

作文素材之历史建筑保护

2018届高三级阅读素材二传承与发展(历史建筑) 在文化的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的遗产,如璀璨的星星,悬挂在历史的星空上,让我们感叹不已,仰慕不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激励着后来人在这条道路上执著地拼搏着,跋涉着。面对人类遗产中的历史建筑,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 一、可悲:中国城市建设十大雷同 趋同化已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它们之间到底在哪些方面彼此一致,才会有这般的雷同? 广场在城区中央修一个大广场曾经是许多地方官员的“政绩时尚”。于是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罗马柱广场上必有喷泉和一排罗马柱。谁也不知这种舶来的罗马柱是干什么的,谁也不知为什么偏偏都要造这么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最多站在前边照个相,但也不新鲜,因为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见到这种冷冰冰的围成半弧形的一排洋柱子。 洋房更雷同的是住宅楼,全国各地的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顶尖小房,全都一样,愈洋愈好,一片一片,排列整齐,布满大地。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帝豪广场。 水泥树人造景观是中国城市很热衷的事。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北方城市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气根长垂的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最神奇的景象倒是这种人造树可以四季常青。逢到三九,天寒地冻,水泥树依旧绿意葱茏。 明清一条街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全拆光了。外人来旅游,没有历史怎么办?外国人来参观,没有中国特色怎么办?于是每个城市差不多都建起一条明清街。而且只一条街就够了,所以又称“明清一条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所以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其建筑好似港台的武侠电视剧,只要是古装就行,半今半古也凑合。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国的明清街的模样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差不多。 于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别的城市却愈来愈熟悉。别看当今中国是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新造出来的城市却像计划经济时代的暖瓶——全国一个样! 二、时评选辑 1、《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何以对等》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半坡古村,有明清院落古宅六七十处。2007年,该村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同年,当地部门以煤矿开采为由,将全村近200户居民进行了强制搬迁,又以复垦名义将古宅强制拆除。 都说历史是一座无价的城池,但在金迷纸醉的利益面前,其实也可以灰飞烟灭,干脆什么都不是。晋煤集团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迁走占地32亩的半坡古村,可采掘原煤300余万吨,如果按照500元一吨的均价计算,可为企业创造效益15亿。为了脚下的煤,断了历史的路。 留不住的古村落,被待价而沽的古建筑,代言了这个浮躁时代的错位与缺位。一则,文物保护部门何以失声?二则,行政规划的手何以乱伸?征地、拆迁、采矿……千丝万缕又千头万绪,岂是一个部门能“乱作为”?地方行政生态如此,古村落不过是“意料中事”。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在天平上称量出的,不仅仅是“利益”二字。 2、《让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还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个年轻人,举起手机对着一座明代民居墙壁上贴的二维码一扫,转瞬之间,古建简要信息已在方寸之内。前不久,在安徽黟县宏村,看似不经意的这一幕,却引人遐想。历尽沧桑的古村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概述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拆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2. 置换性破坏 近代历史建筑的置换再生,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通过象征手段发挥着建筑的伦理功能象征赋予一个建筑物的意义和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来表达描绘其功能的特征。近代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应该相近不至于因功能相去甚远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 刘萍 (滨州市规划局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更新设计方法 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传统城市的改造和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近年来,成功的保护与更新的实例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历史建筑却是陷于一种无序和被动的状态。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一、保护更新的原则与相应的设计方法 1、立足保护建筑群的古典氛围 对于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建筑物本身的保护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重点还要立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氛围。之前由于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将一些传统建筑置于高楼大厦之中,由于传统建筑的体量相对较小,而且建筑多数为单层。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建筑物本身保留下来,然而传统建筑给人的空间感却丧失殆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做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建筑跟周围环境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自然是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将原有的自然的、传统的空间延续下来。此外使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群之间保留一定空间,以便借助某种介质实现一部分对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比如采用绿化的有效隔离使传统建筑的氛围与现代空间有一定有效的过渡。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对于周围环境的设计工作,涉及的利益和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也很多,不过我们应该做到对历史建筑应有的尊敬。 实例:沈阳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保护改造工程,虽处于闹市之中,但是陈伯超教授在设计时就重点提出:要保留的不仅是作为中共省委机关的两栋平方和刘少奇曾经居住的房屋,重点是要保护当年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环境和气氛。最后通过胡同、院落、场景再现等因素的应用最终较好的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环境和气氛,形成一处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 2、保留修整的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房屋修缮工程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一、编制目的:在掌握图纸、理解现场的前提下,编制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针对本工 程文物建筑修缮提出实施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依据。 二、编制原则: 文物建筑保护性修缮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4.《**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 5.建设工程领域其他法律法规。 三、保护修缮施工的总体思路 (一)、对保护区域,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着重对室内外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保护。在保留大楼原样的基础上真实地保存并保护所有外观现存的特征元素,并使之以一种真实的色彩、质感、沧桑真实地展现外观形象,并对外立面的缺失和损坏的物件按原样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历史面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对保护工程修缮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建筑的特点,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查工作,以文物建筑保护为理念,反映历史现状为特性,坚持“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指导思想。针对本大楼的保护要求,我们确定本工程的保护修缮应做到如下几条: ?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恢复建筑物的原有风格。 ?突出建筑物的历史精华部分,根据设计要求保留具有特色装饰。 ?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察工作,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做 好以文字、照片为主的同步实录工作。 ?对已遗失、缺损的特色的建筑细部,如扶梯间石材踏步、踢脚、木护壁等依据历 史资料在充分听取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和设计意见的前提下,用同样格式、相似材料及工艺尽可能恢复原有风貌。 ?采取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地对待每项技术工作,忠于原有建筑风格, 保持该建筑的整体协调。使该大楼既满足现代化、智能化的使用要求,又恢复大楼原有的建筑风貌。 ?施工方案需经专家论证后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建议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出总结。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再利用;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对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生产工艺、结构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参考资料。该文将要介绍的伪满建筑所在的时期是长春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段屈 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下,建造的这些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于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爱国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 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概述 被称之为“长春市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东南,由地质宫广场一直延伸到新民广场,街宽二十多米,长达五华里。它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条政治”中央大道”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大街东西两侧坐落四部一院

一衙。四部是伪满洲国军事部、伪满洲国经济部、伪满洲国交通部、伪满洲国司法部;一院是伪满洲国国务院;一衙是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其它还有四部分布在新民大街周围,他们分别是伪满洲国文教部、伪满洲国兴农部、伪满洲国外交部、伪满洲国民生部。这四大部和位于新民大街的四大部,共同构成了伪满洲国八大部(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把长春立为首都,称为新京。日本为了永久占领,在新民大街及附近建起了政府部门。这些建筑大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大部分带有当时的日本宫廷风情,解放后作为文化遗存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统称为八大部。) 2 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保护再利用现状 2.1 保护取得一定成果 新民大街的历史保护建筑占整个街道界面的71.9%,长春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采用了三种方式进行修缮,即复原重点建筑,简单修复以及复建建筑等。本文所提到的新民大街伪满建筑在尊重历史的风貌方面,对于历史文脉的延续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因为四部一院一衙在伪满时期属于政治建筑,在这些历史建筑的修复改造保护过程中,对于其具体对象在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上,没有在其内部空间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将内部空间更加有序地重组、分隔,更好地为今天的医疗建筑即吉林大学的教学建筑和办公建筑服务。同时,这些建筑是在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等各个部门共同监督下,共同改造、规划和实施完成的。为了避免错

浅析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

浅析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为了我国城市发展 规划,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保护乡土建筑及文化,促进和保证规划和保护工作的进行,需要从城市规划,整体效益,建筑保护,绿色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相关探讨,从而协调城市化以及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协调。 关键词:乡土;建筑;文化;保护;更新;绿色 一、乡土建筑保护的重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更新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落后通过不断的发展相对较为容易克服,而文化的落 后较为艰难,但同时,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国家生命力 的象征。随着绿色化的发展,古村落逐渐发展为旅游景点,为落后的经济提供了 渠道,逐渐发展为只求经济利益忽略文化的保护,对于文化的缺失,我们必须采 取保护措施,但是同时对于落后的乡土环境来说,去留的选择也极为复杂,对于 留必须去其糟粕,对于保护,又不能一概不能改变,反而妨碍经济的发展,我们 需要不断的总结认清这件事情,找到合适的对策,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采 取机制性的东西进行保护,如何把优良的民族代表性文化真正完整的保留传承下来,是从国家到建筑、文化各方面人员都需要重视的。乡土建筑保护是中国城乡 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加速,中国乡土建筑面临 严峻的威胁。所谓乡土建筑,广义上可以泛指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 狭义上多指农村地区的传统历史建筑。 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文化多样性,最主要的价值是恒久的生命力与 创造力。今天,维护文化多样性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文化发 展观应该取代优胜劣汰的文化发展观,应该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历史 文化村镇特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是认识我国文明史的实物见证。每个历史 文化村镇的特色都是特有的,是不可复制的。同时,历史文化村镇又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乡土建筑遗产如果离开了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定环境,就会大大降低它们 的价值。同样.如果历史文化村镇失去了部分乡土建筑遗产,也会同样降低它的 价值。因此,乡土建筑遗产的存在是形成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历史文化村镇和 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整体保护。由于文化和全球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向 同一化,全世界的乡土建筑都非常脆弱。建筑除了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应进 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乡土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政策法律上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实施一批乡土建筑 保护的公共政策,保护了许多珍贵的乡土建筑遗产。例如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 乡土建筑保护的通知》要求将更多的乡土建筑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但是,总体而言,现行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并不能完全适应乡土建筑的保护要求, 需要加强。首先,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已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 化的时代要求。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村庄治理要突出 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另外 有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 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尽管 国家层面对乡土建筑保护日益重视,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好乡土建筑,迄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

系列宪章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 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 历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宪章》首次提出了改造 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 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 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 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 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 建筑中插入一个裸露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 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 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 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因为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 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 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 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 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 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 的改造实例。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 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 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 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 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基础理论 摘要:在城市建设高速增长的今天,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显然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论文通过对美华村这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程的实践,简要阐述了修缮技术与历史建筑再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修缮技术;更新与再利用 1历史价值 如果城市是一本书,那么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在上海这座蕴藏着无穷魅力的城市中,没有太浓重的城市别墅历史,而老别墅却又像被凝固的华美音符,作为历史的沉积点缀着城市。它们不仅凝结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而且承载着建筑本身的内涵与价值。上海的老建筑与其它类型的近代建筑一起,已成为“时代的缩影”和“历史的年签”。作为上海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美华村具有了人文历史的传承和积淀。走在路上,伴随着两旁粗壮的梧桐树,幢幢别墅静静地深藏在高墙背后,恬静安详,绿树扶疏。从中你不仅能看到旧上海的缩影,而且能感受到独特的海派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每一幢老别墅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老故事,都有不同凡响的时代背景,它们是老上海历史的一个个精彩片断。上世纪三十年代,飞虎队将军陈纳德因为喜欢优雅与安静,将美华村五号别墅的金钥匙和完整的爱一起交付在陈香梅的掌心,而每天伴随他们的是一幢幢雅致的别墅。在这里,老别墅的风格各异,既有西班牙风格的印象,又保留了英式别墅的特征,集中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它们和谐相处,见证着海派文化的兼收与并蓄。然而随着岁月流逝,

物换星移,老别墅也物是人非,历史的尘埃使其日益破旧,清水墙面残旧斑驳,苔痕点点,只有弯弯的小河里,浮萍覆盖了整个水面,一天又一天蚕食着旧日的风采。人们不记得,或许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这个喧闹兴盛的城市里,还有着这般别致景色。因此,发掘老别墅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2工程实例 美华村基地位于虹桥开发区边缘,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基地北接虹桥路,南至规划中的古羊路,西侧临近宋园路,东为中山西路;地块占地71 000平方米,基地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150~240米如图2所示为基地的地貌现状。基地内现有二十幢各式花园别墅,其中在1937年至1947年间先后建成的有顾家花园、麦边花园、郭家花园等构成独立的别墅群。基地内部有很多成熟的树木和通向别墅的小路,在竹林和小溪的包围之下,花园成为了一处秘密的所在。本次项目的主要修缮对象是美华村1号和9号别墅。 3修缮原则与策略 对于美化村这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别墅群,其修缮应当站在解读老别墅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做好保护性修缮工作,恢复其原有风采。修缮要遵循《文物保护法》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通过技术措施,修缮已有的损伤;保护和修缮相结合,深化现状,保留老别墅建筑的原有风貌。 主要的修缮策略有:(1)尊重历史,坚持科学,力求全面地保护整幢别墅的原始风貌,重塑其历史风采。(2)尊重历史资料和确凿的文献,

我国乡村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困境

编样稿3750字 我国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性利用的多元困境 邵诏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2008年元旦,《城乡规划法》正式开始实施,并把适用对象从城市扩展到乡村。其中第四条中明确提出制定城乡规划要“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从中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把乡村地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问题摆在了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面前。 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不仅在城市 城市作为地域空间上人类集聚的中心,其中的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较易受到广泛关注。但历史并不只是存在于城市之中,我国悠远的农业文明很大程度上保存在广大乡村地区。陈志华先生说过“不研究乡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历史”。大量乡村传统建筑算不上精美,甚至有些过于朴素,但却真实地 反映出我国的农业文明和农 村社会生活,时至今日,还在 上演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 农村生活故事。乡村传统建筑 群及其中的乡村文化习俗是 具有原真性的历史遗产。当我 国城市在快速的开发、更新中 失去了大量历史建筑,部分城 市把历史建筑的最短年限缩短到30年作为应对1,乡村地区则由于过去社会变迁不如城市剧烈,还保存有许多较长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乡村地区的传统建筑价值并不只是其“老”,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建筑群在整体上所展现出来的地方乡土特征。当我国的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丧失传统特色,甚至被称为“千城一面”时, 1 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将优秀历史建筑的年代范围从1949年前扩大到30年以上。 传统建筑区 图1村落中在传统建筑区外陆续加建了新的住宅,这类传统建筑群和新建住宅并存的村落在我国具有普遍性。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在于培养以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及技能为基础,系统掌握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较高建筑学素养和特殊保护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通过系统培养和学术研究,使学生一方面接受整体的建筑学培养,另一方面接受一定的保护工程特殊训练,以便在毕业后能够适应教学、科研、设计和城市管理等部门的特殊专业需求。 教学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建筑学基础课程为主的阶段(第一、二学年),和以保护类专业课程为主的阶段(第三、四学年)。第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学生系统接受建筑学的基础训练,初步掌握建筑理论、设计和技术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自第三学年起,学生一方面续修与保护相关的建筑学部分主干课程,一方面转入保护类专业课程的深化学习。这种循序渐进的“加餐”方式,既保持了建筑院系的办学特色和建筑学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又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和把握历史建筑保护的知识及技术要领,以回应历史建筑保护在文化和技术两个层面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属特色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既具备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系统掌握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并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专业领导者。 (2)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设计、管理、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从事建筑、规划、景园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3)根据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工作反馈效果定期评价本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本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将聘请本专业的教学和同时邀请同类院校专家及业内资深同行参与。 三、基本培养规格与要求 (1)工程知识 掌握建筑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建筑学通用技术体系,建筑设计能力;掌握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特殊技术体系以及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设计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经过保护技术类课程学习和实验室实习的过程,掌握保护建筑中不同材料的性能及其修复工艺,理解历史建筑保护的工具性和实践性。 (2)问题分析 掌握建筑、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内容,将保护的理念-价值判断和规则-法律法规等约束条件,与保护对象的策划、规划和设计相结合。 掌握历史建筑的文化和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以及对其材料和结构的‘病理诊断’,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