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简明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简明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工业发展战略和模式

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适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工业战略,其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劳动密集阶段。由于独立初期,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鉴于新加坡是印尼、马来西亚两地的主要转口贸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主要行业为传统手工业,如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之后又发展了纺织、电子零部件等产业。政府为此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鼓励本地投资创业、提供银行与贷款服务等措施,此外将1961年就成立了的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定为“招商引资”,为新加坡走出独立初期的经济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开始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全民就业,因此开始大力提倡工业自动化,加强了在造船修船业、炼油厂等方面的建设。这期间,新政府设立了裕廊镇管理局,开始工业园区和厂房的开发建设,开始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此外,政府海将部分私人企业无法经营的公司收为国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工业化的进步带来新加坡经济状况的全面改观。此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10%,到1979年,新加坡失业率已从1965年独立时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资本密集阶段。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新政府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价值、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此外,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吸引到了以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的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陆续落户新加坡。为经济顺利转型,新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开始重视通过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政府鼓励高附加价值和技术密集型投资和发展高附加价值服务业等。此间的1985年,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新加坡经济曾一度萎缩了1.6%,但平均增长率仍高达6.8%,技术工人比率上升至22%。

三、技术密集阶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此间,特别是进入90年代,新加坡已经完全跻身于亚洲新兴工业国的行列。新加坡已经具备整体商务开发能力,即从研发到产品设计与生产,到国际销售一条龙作业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90年代先后拨款60亿新元,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电子业已发展为本地制造业的龙头,到2000年其产值已占据新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此外,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完成在新加坡的投资,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此外,还有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和壮大。鉴于新加坡在金融(银行、保险、会计、律师、审计)、交通(快捷的空运、海运和高效的港口)、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取得了同步的快速发展,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跨国公司落户新加坡的数量超过5000家,许多具有地区总部职能。新加坡政府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在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新加坡政府号召商家到海外发展,寻找扩大商业空间。

此间,新加坡经济增长平均达到8.5%;金融和商业服务占GDP的份额由1986年的20%上升到

26%;高科技产品出口1998年达到620亿新元。

四、知识密集阶段。从90年代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习纽约纳斯达克,代表科技股的新加坡自动报价股市场开始运作。为寻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新政府正提倡研究生命科学,并投下巨资支持本地科研单位勇于创新。

新加坡经济发展解析

新加坡经济发展解析 它于182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经济畸形发展,工业十分落后。独立前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只有8.6%,而转口贸易及与之有关的经济部门却占80%以上的比重,是典型的单一殖民地经济结构。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共和国。独立后在短短的30多年中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59年的19.68亿新元增长到1994年的1050亿新元(750亿美元),增长了约53倍,人均GDP从1959年的只有404.5美元,增长到1994年的25597美元,增加了63倍。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以转口贸易为基础的畸形结构转变为一个以制造工业为中心,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旅游与国际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经济结构。70年代末期率先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现已发展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一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1996年1月成为发达国家 经济概况 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 (1).农业概况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粮食全部靠进口, 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种植一些传统的热带经济作物等。 (2).工业概况 主要有制造业, 包括炼油、石化、修造船、电子电器、纺织、交通设备等部门。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电子工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 (3).服务业概况 新加坡服务业发达,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还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业是最大的服务业部门, 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很快。旅游业发达, 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来新的旅游者近714万人 经济发展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_黄湘燕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 □黄湘燕 内容摘要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领导干部城市规划与可 持续发展专题研究班”的学习,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培训。通过学习培训 和参观访问,我对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 借鉴,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吸取教训。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 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领导干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班”的学习,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访问,我对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吸取教训。 新加坡产业升级的发展历程 产业升级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发达国家快速增长的经济,都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新加坡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5年正式成为独立国家,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建国初期经济极不发达的城市小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一个人均GDP达不足320美元的简单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人均GDP达30000多美元的城市经济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目前新加坡拥有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硬盘生产国;世界第二大钻井平台生产基地;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典范。40多年间,新加坡平均增速超过8%,西方发达国家花了一、两百年时间实现的产业升级,新加坡只用了短短的40多年就完成了,新加坡创造了经济奇迹。新加坡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无疑更加直接而有益。 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大约是每十年一次,其产业升级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发展 转口贸易。新加坡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岛国, 没有资源,淡水主要由马来西亚提供,不能 抽地下水;大米要从马来西亚和泰国进口, 填海用的土也要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运过来。在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土上,怎么样 来发展经济呢?新加坡唯一的好处是它有 一个停泊环境良好的天然港口,加上又处 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是印度洋和 太平洋的必经之地,是发展贸易的理想口 岸,于是就发展转口贸易,选择了实施进口 替代的发展战略。这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 新加坡在世界港口贸易的重要地位,使之 成为今天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发展劳动 (低技能)密集型的产业。新加坡独立后,政 府面临英殖民地留下的满目疮痍,经济结 构畸形,种族矛盾纷杂,社会政治动荡,特 别是失业率高达14%。为了应对大量失业 和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必须发展劳动密 集型产业。加上当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又 受到了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原材料供应不 足因素的等严峻挑战,于是新加坡政府及 时调整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提出出口导 向型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 的产业政策,促进了大批的服装、纺织、玩 具、木器等产业的进入,新加坡工业化进程 由此初步展开。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发展技能 密集型产业。由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量 劳动密集型产业涌入,就业率不断提高,失 业率下降到4%。这时新加坡政府及时调整 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的换代升级,鼓励发展 高技能密集型产业,淘汰低技能劳动密集 型产业。一是通过工资政策引导产业升级, 用提高工资成本的方法来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二是实行投资和税收政策引导投资方 向,扶持高技能密集型企业;三是强化教育 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此期间,一批 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和石化业的国际著 名跨国公司相继落户新加坡,建立起了精 密仪器、机械工程和航空工业,高技能密集 型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发展资本 密集型产业。70代年以来,新加坡吸引了美 国、日本和欧盟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尽 管这10年里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超过 10%,但新加坡仍然还只是跨国公司总部 经济链条中的生产加工基地,产品在海外 设计,只是借用新加坡工厂的生产线来生 产。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仍处于“微 笑曲线”的底端,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所以,到了8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全商 务”概念,打造“全商务”产业链。鼓励跨国 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从“制造基 地”发展到“总部基地”。把新加坡发展成为 具备全商务能力的全球化城市,为此推出 商业总部计划,奖励并协助在新加坡注册 的公司或企业,将其技术扩展到本区域,并 提供商业、技术和专业服务,走商业区域 化、国际化道路。日本跨国企业纷纷在新加 坡设立营运总部,如夏普、三洋、富士能、美 乐达等。一些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工业也 得到了进一步的鼓励,如集成电路制造、计 算机、工业电子设备和特殊化学产品等。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发展技术 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 的经济步入了成熟阶段,增长速度放慢。为 3 企业家天地2009年3月中旬刊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口,赤道以北137公里,面积682.7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岛和60余个小岛组成,总人口401.7万,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326万,华族人口约占77%。新加坡属热带雨林气候,常年炎热,没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一个难得的天然良港。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资源。1965年独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面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对此,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国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在1965年后的37年间(截止到2000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2002年人均GDP为37401新元(约合20887美元)。如今,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在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遭遇今年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新加坡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思路,归纳起来,可称三大战略,既“高科技战略”、“中国战略”和“扩大腹地战略”。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挂钩;努力营造廉洁的政府运作环境;实行论功行赏制度;实行劳—资—政三方合作;牢固不破的公积金制度。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同西方接轨。首先,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国内就业,在实施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力求使自己的工业产品面向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行西方的工业标准,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金融、运输等服务行业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篇一:新加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地理必修3思考和活动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嫰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 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 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 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南向西北距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 现代新加坡的建立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 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他们在槟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建立了贸易港,并从荷兰人那里抢得了马六甲(1795年)。 1818年末,印度总督哈斯丁勋爵(LordHastings),决定授权明 古连(Bencoolen)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ThomasStanfordRaffles)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福士在考察了附近岛屿后登陆新加坡。 第二天,他就与TemenggongAbdu'rRahman签订了初步的协定,在当 地建立一个贸易港。虽然Temenggong是实际的统治者,新加坡是柔 佛-廖内-龙牙(Johor-Riau-LinggaSultanate)马来苏丹国的一部分。柔佛苏丹AbdulRahman在前一年已经和荷兰人签订了条约,他的王 国其实已经处于荷兰的统治之下。显然莱福士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 问题。 但是,莱福士知道柔佛内部对这位新苏丹的合法性有很大的分歧。AbdulRahman苏丹是前一位苏丹的小儿子。莱福士成功地将被流放 的长子TengkuHussein偷渡回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莱福士宣 布TengkuHussein成为受大英帝国所承认的柔佛苏丹。一份新的正 式条约签署,授权英国在新加坡合法地设立工厂。该举动遭到荷兰 的马六甲以及爪哇总督的强烈抗-议。 英国政府在1819年8月之前并不知道莱福士与荷兰人的冲突。 而当他们知晓时,新加坡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一块殖民地。更何况,英国曾经在拿破仑战争中对荷兰有恩惠。到1820年时,新加坡开始 为英帝国产生利润,三年后,新加坡的贸易额已经超过槟城。1824

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概况 国家历史 新加坡最早的王朝是在14世纪信诃补罗王朝。从1819年到1942年,英国将新加坡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在这个时期,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七大港口。在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新加坡,从1942年到日本投降,新加坡承受了巨大苦难,经济崩溃。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新加坡再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但在新加坡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于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成为联邦的一个州。但由于不同政见,新加坡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期间,马来人与华人不断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发生民族冲突的悲剧,马来西亚联邦中央政府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推出马来西亚联邦,宣布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其实,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还是十分要好的,这从国徽就可以看出。而且新加坡有许多政策政见都是参考马来西亚的。 从1965年到现在,新加坡只有47年的历史,却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步入发达国家之列,被誉为“小国中的大国”,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地理位置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南端,北部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咽喉。由于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利益,交通运输业成为新加坡经济的五大支柱之一。作为新加坡国民是坚决反对在马来半岛修建克拉地峡的。 地形特征 新加坡是个岛国,地势平坦。国土面积为741.3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的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8%。土地利用率很高。东部为平原地区,西部和中部为丘陵,适宜农业的耕地并不多,仅占国土面积的5%。但新加坡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大量种植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弥补耕地少的不足。 气候 它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温度宜人,雨量充沛,植物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温度在23至35度之间。旅游业很发达。 自然资源 新加坡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植物品种多达2000种以上,其中椰子、油棕、橡胶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普遍种植有著名的热带观赏花卉胡姬花(即兰花),胡姬花每年被大量销往欧、美、日、澳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该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新加坡矿产资源极其贫乏,除岛中部武吉知马山的锡矿、辉钼矿和绿泥石的小矿藏外,其他矿产资源匮乏,锡矿也在早年被采尽。新加坡农业受制约,粮食依赖进口,连淡水也主要靠从国外引入。 在新加坡,水一直是政府和民众的十分关心的话题。为了防止因水受制于人,新加坡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不遗余力,一方面通过节约用水,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研究新生水。开源节流,使得新加坡逐渐成为水资源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而且还成为了掌握世界先进水务技术的国家。这也说明了新加坡是一个创新性国家,很重视技术开发。

地理教案新加坡

地理教案新加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新加坡的领土组成和居民特点,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发展途径。 2、初步学会读图分析新加坡的位置及其重要性,初步学会正确评价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3、通过自学、讨论、讲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树立“发展经济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振兴中华的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段对新加坡作了简介。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是著名的城市岛国。新加坡的字面意思是“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像狮子。华侨又称它“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

国家,居民中约四分之三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新加坡海港是天然良港,可停泊许多艘大型轮船。简介中提出:城市岛国、人口稠密、天然良港是新加坡的基本国情。 “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这一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首先分析了新加坡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回顾了新加坡的殖民地历史和建国后经济发展的历程。然后,探讨了新加坡发展经济的重要突破点:(1)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在发挥本国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炼油、造船、电子电器等工业;(3)利用本国的自然、交通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 “花园城市”从合理布局产生和规划绿地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美称的由来。 教法建议 1.从观察新加坡岛的形状入手,说出它像什么动物的形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新加坡的领土的组成,北面靠近什么半岛,南邻什么岛,处于什么海峡东口,从而认识新加坡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查阅新加坡的面积、人口数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新加坡歷史)跳转到:导航, 搜索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1年4月12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 除。 汉漢▼ 鱼尾狮:新加坡的象征 目录 [隐藏] ? 1 早期历史 ? 2 开埠 ? 3 英属时期(1819-1942) ? 4 日治时期(1942-1945) ? 5 迈向自治与合并(1945-1963) ? 6 马来西亚时期(1963-1965) ?7 新加坡共和国(1965至今) ?8 参考资料 ?9 相关文献

[编辑]早期历史 新加坡早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Pulau Ujong”,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故当时的中国根据对音,把新加坡称作“蒲罗中”。后来,新加坡又被赋予“Negeri Selat”(海峡之邦)的别誉,因而先有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后有士大夫在编撰相关书籍时,于《新唐书》中称“萨庐都”,在《宋史》中作“柴历亭”。 据史料记载,1320年,元朝派人到“龙牙门”(Selat Panikam)寻找大象;1325年,龙牙门派使臣到中国。而“龙牙门”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位于新加坡南岸的海峡中。 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显然,无论是“单马锡”、“淡马锡”、还是“Tamusik”,都是马来文“Temasek”(海城)的对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黄金)。直到14世纪末,其梵文名字“Singh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暹罗(今泰国)以及位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曾争夺着新加坡的控制权。根据马来文献《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的记载,新加坡在一次与满者伯夷的战争中失败。但是后来一名巨港(Palembang)的三佛齐王子,杀了当地的暹罗摄政王,并自己宣布成为新加坡的新统治者。五年后,他因暹罗的威胁而逃亡马来半岛上的麻坡(Muar),然后到了马六甲,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国。新加坡成为该苏丹国中重要的一部分。 [编辑]开埠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他们于1786年和1819年分别在槟城和新加坡建立了贸易站。 1818年末,印度总督哈斯丁勋爵(Lord Hastings),决定授权明古连(Bencoolen)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在考察了附近岛屿后登陆新加坡。第二天,他就与天猛公签订了初步的协定,在当地建立一个贸易港。虽然天猛公是实际的统治者,新加坡仍是柔佛-廖内-龙牙马来苏丹国的一部分。柔佛苏丹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前一年已经和荷兰人签订了条约,他的王国其实已经处于荷兰的统治之下。显然莱佛士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新加坡最美的8所教堂

新加坡最美的8所教堂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也因此汇集了世界上多种宗教。你是否知道,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居然有多达266座教堂!所以今天新加坡留学专家带您来一趟新加坡教堂建筑之旅,带您看一看不一样的新加坡。 1)圣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新加坡的标志 圣安德烈教堂坐落在行政文化区,是新加坡首座也是规模最大的圣公会教堂。教堂曾遭受过两次雷击,而后由 Ronald McPherson 上校设计,于 1856 年建成,因此具有浓厚的新歌德式风格。 穿过拱形大门步入教堂,眼前是占据了半圆形后殿的三面炫目多彩的彩绘玻璃窗,每一面彩窗纪念着新加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正中央的彩窗绘着的正是史丹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 圣安德烈教堂是新加坡最珍贵的建筑杰作之一,于1973 年列入国家级历史古迹重点保留。站在教堂宏伟的建筑面前,仰望着高耸的塔尖,感受着散发光泽的纯白外墙折射的宁静,您会不期然地肃然起敬,又无比安详平和。 地址:11 St Andrew‘s Rd Singapore,178959 2)新加坡圣约瑟教堂 (St Joseph’s Church)——新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采用拉丁十字结构的圣若瑟堂是一个建筑奇迹。在这里,您能欣赏到美丽的彩绘玻璃窗。1825 年,Francisco da Silva Pinto e Maia 神父在教堂的原址之上创立了葡萄牙宣教机构。由此兴建起来的教堂成为了新加坡首座天主教宗教场所。 教堂在 1906年被毁,又于1912 年重新建造。来访这里的最佳时候是耶稣受难日。这一天,为纪念耶稣受难,新加坡天主教徒们盛大的游行队伍会从教堂处通过。 地址:143 Victoria Street Singapore 188020 3)新加坡赞美坊教堂(CHIJMES)——英国古典的歌德式建筑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林锡星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以“亚洲小龙”和“亚洲双城”著称。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和新加坡的年均GD P分别增长了813%和7165%。在80年代,新加坡的边际资本产出率是香港的两倍。这意味着新加坡为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资本数量之大。不断增加投资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新加坡是世界上资本报酬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0年代初,它的资本报酬率是40%,但到了80年代末却下降到11~12%。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有56%来自总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期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力却下降6%。简言之,香港的富裕和发展是靠提高使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效率,而新加坡则主要靠增加资本投入、征税和强制储蓄。 香港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稍胜一筹,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居民主要是解放前后来自上海的移民,其中有不少名流精英和实业家。他们精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和具有国际性。直到80年代,香港对新加坡仍占有这方面的优势。二是香港政府执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甚至对投资、基础事业都不加干涉。新加坡却与此截然相反,干预甚多。三是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采取了资本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新加坡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电子、石化、机械、造船之类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制造业则偏重于轻工业,主要行业有纺织、制衣、塑胶及电子业。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不高,规模偏小。香港虽然有若干亿万富翁和大财团,但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贸易和运输等第三产业,属于制造业的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是对手,亚洲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两个亚洲城市历来就存在的竞争。但今非昔比,香港已丧失了对新加坡的绝对优势。两者只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争取成为21世纪的双赢家。 香港和新加坡都由于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而不是依靠富饶的自然资源而致富。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两地都适于讲英语的人居住,并吸引了不少移居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新加坡人讲英语的水平要比香港人稍胜一筹。 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但香港在投 42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本站 按:为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推动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目前,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此,我办收集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供参考。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目前,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新加坡,在7000多家跨国公司中,60%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投资领域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化工、生物医疗、技术、物流、资讯、信息科技、金融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来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新加坡已成为亚太地区当前极具实力的“总部基地”。 一、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做法 首先,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加坡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制定出一项较制造业发展战略更为详细的发展战略,为新加坡成为国际基金中心和世界著名外汇市场,确立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创造了先发条件。以金融和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因素,也直接为许多海外金融和商贸企业拓展了市场机会。因此,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投资公司及贸易公司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一方面是为了在新加坡自身的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谋求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迅速崛起的亚洲经济,通过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总部以进一步拓展巨大的市场。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本身制造成本的提高,在新加坡的企业也开始把制造环节向亚洲其他制造成本低,如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而把研发中心和总部留在新加坡,以便利用新加坡的金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便利服务等。在新加坡相当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过程中,伴随着本国公司及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聚集,两者共同推进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制定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转移。新加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措施很多,例如有:1、拟订了“全国科技计划”,投资20亿新元在制造业、资讯工艺、电子技术、细胞生物等9个重要范畴进行研发,设立研发中心;2、在美国设办事处,通过不断针对性的宣传,吸引国外研发

新加坡历史

探寻新加坡的历史之旅 虽然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录因时间迷朦不清,但是有一个第三世纪的中国故事将其描述为"蒲罗中" (婆罗洲),即“半岛顶端的孤岛”。后来,这个城市被命名为淡马锡(Temasek)“海城”),于公元1298年至1299年之间建立了首批定居点。 在公元14世纪,小岛国淡马锡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获得新名。据传说,巨港(即三佛齐首都)王子桑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外出狩猎时,见到一只前所未见的动物。他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就在发现动物的地方创建了一个城市,命名为“狮子之城” ,即Singapura,源于梵语词“Singa”(狮子)和“pura”(城)。 那时,这里被狮城的(Singapura)五位国王所统治。由于这里地处马来半岛顶端,是海上航线的天然交汇点,该城迅速成为大量航海船只的海上贸易中心。其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布吉帆船。 新加坡历史上的下一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8世纪,即是现代新加坡的创建时间。此时,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沿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枢纽,英国逐步认识到在该地区设立港口的必要性,英国商人需要一个战略地点来补给和保护日益壮大的帝国商业船队,并预防荷兰人在此地区肆意扩张。 当年担任苏门答腊明古连(Bencoolen)(现在的明古鲁省Bengkulu副总督)的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 ,在考查附近岛屿后,于1819年1月29日正式登陆新加坡。他认识到覆盖岛屿的沼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并协助与当地统治者谈判签订条约,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海上贸易中转站。不久,岛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来自亚洲、美国和甚至中东的商人们纷至沓来。在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的行政中心。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轮船的出现,新加坡作为扩大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到1860年,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人口从1819年仅有的150人增长到80,792人,主要是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 但是,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在1941年12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战机袭击而遭受重创。一度被视为坚不可摧的新加坡,在1942年2月15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陷。在被日本人占领的3年半时间里,大批无辜的平民死于战火,国家遭受到极大的凌辱和压迫。 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岛被移交给英国军事管理,执政一直延续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解体为止。1946年3月,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 1959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新加坡成立了自治政府并迎来了首次普选。选举中,人民行动党(PAP)赢得43席以绝对优势领先,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理。1961年新加坡加入马来亚,与马来亚、沙捞越和北婆罗洲合并组成联邦,1963年组成马来西亚。不过,这次合并并不成功,不到两年后,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主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终于宣布成为独立共和国。 今天,您可以探访到新加坡丰富的历史遗产,许多古迹、博物馆和纪念堂在静静地等待着您的探索与发现。当您在此旅游时,请一定要记得漫游古迹和著名地标性建筑,以体验一个完整的新加坡文化之旅。

新加坡国家概况。

国家概况: 新加坡的主流文化与中国文化同主同根,同声同心。同时,新加坡是是亚洲首屈一指的教育枢纽,拥有许多类别丰富和独特的教育课程与服务。 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绩斐然,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 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属于新兴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 新加坡首都就是新加坡市 新加坡市区(Singapore City)是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位于新加坡岛的南端,面积将近100平方公里。该市是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花园城市”之称。1819年,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河口上岸,就预见新加坡适合发展转口贸易的经济潜能,于是,把新加坡开设为自由港,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进行贸易活动。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2年的排名,新加坡是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4],而毗邻的吉宝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河从市区穿过,她把新加坡抚育长大,在河口上直立着一座乳白石的“鱼尾狮”雕像,它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征和标志。

人口 2012年新加坡总人口临时数字为531万,其中328万人属于新加坡公民和53万个永久居民简称“PR”,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有约150万人。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汉族)占人口的74.1%,而马来人(13.4%)、印度人(9.2%)和欧亚裔(3.3%),占总人口的1/4。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兴化人(莆仙人)、客家人、海南人、福州人还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257人/平方公里,全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66。 国旗: 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红色代表人类的平等,白色象征纯洁和美德;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五颗白色五角星。新月象征国家五颗星代表国家建立民主、和平、进步、正义和平等的思想。 国徽 新加坡国徽是以国旗图案为基础设计的,中心是红色盾徽,一轮上弯的新月托着排列成圆环的白色五角星,它的含义与国旗相同。盾徽两侧各有一只猛兽,左侧金色的鱼尾狮代表“狮城”新加坡,右侧带有黑色条纹的金虎表示马来亚,反映了新加坡原来与之的联系。国徽基部是金色的棕榈枝和一条用马来文写着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的蓝色饰带。 国花卓锦·万代兰是新加坡的国花 新加坡的国花叫卓锦·万代兰,它有一个姣美的唇片和五个尊片,唇片四绽,象征四大民族和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四种语言的平等。花由下面相对的裂片拱扶着,象征着和谐,同甘苦、共荣辱。卓锦万代兰全年盛开,代表着新加坡争取繁荣昌盛的愿望与其国民不折不饶、顽强拼搏的精神。 总量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前言 新加坡自從1965年建國以來,經濟成長異常迅速,尤其是在化學工業、電子工業還有航運物流方面,在全球產業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經濟上的地位甚至超越了其他建國逾百年的國家。到底是怎麼辦到的?怎麼樣成為現代經濟的模範生?我們這組將從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歷程做介紹,從中探討新加坡的經濟奇蹟。 新加坡基本資料 面積-總面積大概650平方公里 地理-新加坡本島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23公里,海岸線全長136公里,除本島外,還有附近海域上的58個小島亦屬之,其中主要的島嶼,包括聖

陶沙島、聖約翰島、龜嶼、漢都島、錫京島、烏敏島、姊妹島等。其中,最知名的該算是面積僅3.3平方公里的聖陶沙島(Santosa)。北方和東方是馬來西亞,印尼則在東南方。 人口-超過389萬人 語言-官方語言是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 貨幣-新加坡幣(簡稱S$) 時差-與台灣時間相同,零時差 新加坡經濟發展基礎

?穩健的經濟原則: 不以突飛猛進為經濟發展目標,而是以長遠的未來做考量,期望能成為經濟發展均衡的國家 ?有效的人力資源發展: 希望能培養最優良的人才以及吸引全球各種不同產業的菁英,為新加坡的經濟做堅固的基礎和後盾。 ?勞資政府三方合作: ?廉潔的政製: 杜絕黑金和政府人員的貪污,唯有這樣,才能正確掌握經濟政策的正確方向,也能防止犯罪的發生。維護良好治安,增加外來的投資。 新加坡經濟發展歷程 早期新加坡政府經濟措施(1965年獨立後): ?發展工業: 新加坡在英國殖民時代一向以自由轉口貿易為主要經濟活動,一九六五年脫

離馬來西亞獨立之後便致力於發展工業。當時為了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政府以發展出口型勞力密集工業為主。 ?以優厚的獎勵政策吸引外資流入: 由於當時新加坡本土企業缺乏工業化經驗,新加坡政府以優厚的獎勵措施,吸引外資的流入。與此同時,美日等先進國家當時正面臨國內工資上漲的壓力,企業向外尋找新的投資方向,新加坡的優厚政策,正吸引了這些外資的流入。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優越地理位置,開放型貿易體制,優良的港灣設施,以英國法基楚的法制以及勤勞和高質素的人力資源,都成為新加坡吸引外資流入的重要因素。 ?推動石油化學的發展: 除了發展製造業之外,新加坡政府也推動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在六十年代末期新加坡即已成為重要的石油提煉中心。 新加坡政府經濟措施(1970年): ?擴大並加強銀行與金融活動,以成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為目標: 工業化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金融與銀行業的拓展也可減輕失業的壓力,基於早期的商業貿易轉口經驗,新加坡在原有的設施下,擴大並加強銀行與金融活動,希望成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新加坡货币历史

新加坡货币历史 在新加坡留学免不了要跟货币打交道,适当地知道一些关于新加坡货币的历史也是不错的。  1845年至1939年,新加坡使用由海峡殖民地发行的“叻币”(Straits dollar)作为流通货币,1940年后,新加坡随马来亚使用马来亚元(Malayan Dollar)。二战时,新加坡使用由日本军政府发行的俗称“香蕉钞”(Banana money)的日本军用手票,战后恢复使用马来亚元直至1953年改换由“马来亚与英属婆?洲货币委员会” 所发行的马来亚和英属婆?洲元,汇率对马来亚元为1:1。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独立,12月22日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但仍然继续使用马来亚与英属婆罗洲元。当时的法定汇率是60马元等于7英镑。 1967年,英镑贬值,原“马来亚与英属婆罗洲货币委员会” 停止发行马来亚与英属婆罗洲元,新加坡政府发行了自己的新加坡元,取代了马来亚与英属婆?洲元,当时同时发行的货币包括新加坡元,马来西亚令吉及汶莱元,而且三国货币是等值的。当时新加坡元兑英镑为60新加坡元对7英镑,这时候新加坡元与英镑依然挂钩,主要是因为英镑区(Sterling area)的协议,新加坡元曾经短暂与美元挂钩,后来在新加坡因为开始与各国有了贸易来往。 1967年6月新加坡签署的“货币等值流通协议”(Currency Interchangeability Agreement ),文莱币和新币可以在两国等值通用。所有新加坡银行都必须接受客户存入的文莱纸币和硬币。任何收到文莱币的公众都可以把它拿到银行,并以同新币同等的价值存入银行户头。 1973至1985年,新加坡元开始以一篮子货币作为货币的汇率变动,1985年以后,新加坡元采浮动汇率制度。不过“新加坡金融局”有时会对对货币进行控制以稳定国内经济。新加坡元的发行机构原本是由“ 新加坡货币委员会”发行,后于2002年10月1日改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行。

新加坡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初中地理知识

新加坡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 新加坡位于北纬 1°18′,东经 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有两条长堤与马来西亚新山和振林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尼巴淡岛相望.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 新加坡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属外贸驱动型,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高度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和周边国家市场,外贸总额是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 4 倍.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新加坡交通发达,设施便利,依托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亚洲主要转口枢纽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燃油供应港口.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新加坡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利用位置优势发展转口 贸易. 分析: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为三大经济支柱.位于新加坡岛西部的樟宜国际机场是东南亚重要的航空港.新加坡地势低平,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到处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林木葱茏,有“花园城市”的美誉. 解答:新加坡是东南亚的热带城市岛国,面积 641 平方千米,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扼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利用位置优势发展转口贸易. 故答案为:马六甲;太平;印度;转口. 点评:考查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要理解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南口,地理位置优越.依靠出口加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发达国家. 1/ 1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观点 07-04 10:45 新加坡和香港,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两颗最璀璨的经济、民主和法制的明珠。她们有两个共同点:人口以华人为主;法律和政治体系采用并修改了英格尔-萨克森的体系。 两个经济体经过50年高速而持续的发展,从原来相对落后的经济体,成长为超过英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加坡(还有香港)的成功说明,中国人的勤奋、聪明,加上好的政府和政策,就能创造超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奇迹。这就是新加坡经验对中国最好、最有说服力的启示。那些认为新加坡小好发展,中国大不好发展的借口,只是为中国的落后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而已。 新加坡的发展道路 1819年,英国人斯坦夫-拉斐尔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登陆新加坡,是新加坡做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性标志。 英国人把新加坡当成远东地区的贸易枢纽,直到二次大战被日本打败。1945年,日本投降,英国人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1959年,新加坡实现内部独立,尽管还是属于英联邦。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的第一任总理,直到1990年退休。他的大儿子李显龙2004年以后接替吴国栋,成为该国的第三任总理。 1963年,为了彻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冲突,1965年,新加坡被赶出马来西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那时,新加坡的人均GDP只有510美元。 到2011年,新加坡成为世界人均收入排名第三的国家,人均GDP高达6万美元。全国人口518万。其中,320万为新加坡居民,其它为外国人,包括永远居民和移民。新加坡总人口中,四分之三是华裔。

新加坡由63个岛屿组成,其中新加坡岛最大,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陆地面积701平方公里,其中,有118平方公里是近30年填海而成。估计到2030年,新加坡还要填海100平方公里。 新加坡的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318万的劳动力,超过200万从事服务行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27%,包括电子,炼油,制药,船舶维修和造船,等等。 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航运中心,最大的海运口集散地,也是世界第四大金融服务中心,第二大博彩中心。新加坡也是世界最大的航空中心之一,并承接澳大利亚到欧洲的运。同时,每年到新加坡旅游的旅客多达1100万人。 近年来,新加坡还成为亚洲地区医疗和教育的主要服务中心。每年接受近9万名留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东盟诸国。2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在新加坡接受高级医疗服务。 新加坡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不腐败、最有创新力和最好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学习和秉承以色列以小制大的国防战略,拥有世界最先进的防卫和进攻武器系统,以及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海陆空三军部队。其空军基地遍布全球,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可以有效的抗拒周边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攻击,同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捣毁这两个国家的军事设施和主要城市。 新加坡的经济奇迹 新加坡的成功,靠的是自由贸易和投资,国家引导的工业化,健全的民主和法制,世界一流的教育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的全面和谐。 新加坡是世界最开放的国家,其国际贸易额和GDP的比例高达408%。新加坡吸引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7000多家跨国公司,以及中国和印度各1500家公司的投资。 国家对战略性的工业和服务行业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扶持,使之成为世界最有竞争性的行业。然后,通过引入非国有经济的竞争,使之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成为效率高、竞争力强和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严密而透明的法律制度,使整个国家的行政系统,清廉、透明、高信用、高效率和低成本。外国公司愿意到新加坡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