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进程

探究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进程
探究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进程

探究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进程

从50年代到今天,电子音乐凭借着科技的进步,经历了磁带音乐阶段、电子合成器阶段和计算机音乐阶段的演变,在制作与传播方面都有了显著的飞跃,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种类。由于电子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拥有音乐与科学的双重属性,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功能与特征。本文从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进程两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简要分析了电子音乐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音乐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意义。

标签:电子音乐;科技;艺术特征;发展进程

一、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

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在与文化艺术越来越多的相互结合、影响、碰撞中,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电子音乐便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它也具有着全新的艺术特征,具体包括社会的普及性、教育的大众性和创作的丰富性这三个方面。

(一)社会普及性

音乐的网络跨区域传播以电子音乐为传播形式,在音乐传播行为方式中处于主要地位,融合了報纸、广播、电视,同时在传播媒体上又具有多媒体化、多元化、全球性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介主体与受众之间的隔阂。网络的跨区域传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借助于它的技术层面,让音乐更广地触及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于传统传播媒介所不能涉及的公共领域和个人空间。

电子音乐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具有共存性、虚拟性和易存储性,因此在音乐传播过程中,整个音乐传播环节的主客体———创作者、表演者、接收者,都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享有同一份音乐作品信息。借助科技手段,音乐信息除了用人脑记忆的方式储存,还能通过物质载体,如唱片、磁带、U盘、mp3等储存,人类已经能使用简单方便的机器设备储藏大量的音乐信息。音乐信息本身的物质载体也不再是一成不变,人们能够看舞台上的表演,也能通过乐谱了解音乐,还能运用录音技术在CD、DVD等物质载体上欣赏。

(二)教育的大众性

电子音乐创造出了更多的新声音,拓宽了音乐资源的应用,不仅是现实生活,虚拟网络世界也覆盖了。人们可以在电子音乐领域中不断提高音乐欣赏层次。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不断地变换创作风格、演奏手法和内容。在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蓬勃发展下,受众意识到声音符号再没有诸多限制,可以通过无限的演绎方式使听不到的声音成为天籁之音,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能够不断地参与到音乐的发掘与创造中,从而提高了人们的欣赏需求与欣赏水平。

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

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 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简称电音,是用电子技术获得各种音源并制作成的音乐。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斯托克豪森于1954年制作了《习作ⅰ、ⅱ》唱片,之后电子音乐开始流行。20世纪70年代,当音序器和合成器变得越来越便宜和简便时,这种所谓的虚拟音乐就真正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它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音乐最大的不同是,传统音乐是由真实乐队演奏,而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设备经过虚拟、变质、组合、再生的音乐;它用正弦波造成无泛音的即所谓的纯音;或用打击乐器、嘈杂乐器发出的杂音,也用人声和具体音乐相结合。在50年代末,电子合成器产生后,制作者可以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更增加了电子音乐的各种可能性。然而,通常电子乐是指当它刚成形时艺术家们通过电子设备所探索出的各种独一无二的声响,以及后人们所创造出的继承这些先驱们的作品。前卫作曲家们长时间的着迷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那些前所未有的电子声响。 不了解电子音乐的人通常会对其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认为电子音乐和电子舞曲一样,都是节奏感极强并且吵闹喧嚣的音乐,或是全部属于无调性音乐。这都是错误的,也是笔者身边的朋友、亲人对电子音乐的最大误区。电子音乐并不只有例如trance、techno、house等等主流跳舞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型。至于无调性,电子音乐只是实现某一类型音乐的手段,不能狭义地定义为就是某种风格。 谈到类型,曲风多样是电子音乐的第二大特点。广义而言,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为载体所产生的电子音色的音乐,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乐,包括广告配乐、电影配乐、游戏bgm(背景音乐)、动漫插曲等,曲风多种多样,变幻无穷。前段时间央视一套广受关注的《中国古诗词大会》节目,专家点评解析诗词时的配乐让不少人赞扬悠扬动听、诗情画意,其实那首《临安初雨》正是网游《新水浒q传》的主题曲。笔者曾十分好奇曲中的配器是怎样营造出的空灵环境声和优美清越感,后来得知除了中间有一段笛子演奏之外,其他都是电子音乐后期加工而成的。不难看出,电子加工而成的音乐实际早已进入大众视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不易发觉。当然,这也彰显了电子音乐超越于传统音乐的一方面:在信息时代的传播广度和受众度上,前者优势已经完全清晰化,作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电子音乐不可缺少。也许从心底认同这一点的人不多,但无法否认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现代电子音乐的存在的必要性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成本问题。 传统音乐的实现方式比较单一,除了真实演奏没有更便捷的方式。指挥、演奏、场地、乐器损耗、过程磨合&&人力物力的消耗,成本过高。永垂不朽的艺术经典值得这样研磨、推敲,但事事如此、曲曲必真也是不现实的,必将大大降低音乐的产出量,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一旦出现,加之一些乐器声响的不完美对作曲产生的影响,就离我们大众的视野远了。电子音乐不同,作曲家既作曲又演奏,突破了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形态到传播方法的方式。可随时修改、对创意的实现、概念的把握、乐器音色的控制挑选等等,高效便捷,既省了时间又省了人力。也许你还是因为其真实的、虚拟伪造出来的手段而抵触,可我们无法抵挡这样的发展趋势,饭店、商场、咖啡厅到处都有电子音乐的场所,听觉系统会接收到这些传播信号,它是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笔者也有过并不接受电子音乐的时候,但当这样怀着好奇、投身于电子音乐的学习后,终于,在兴趣中发现了它独有的、不可抗拒的魅力,让笔者在创作中找到了自主实现的无限可能。创作中,除了乐音,还有噪音、环境声、背景声、特殊音效等等传统音乐中很少涵盖的元素。它们有的本身就是软音源,有的是通过效果器达到应有的效果,为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听众有另一种体会。像平时经常用到的,有的效果器会失真,完全不像是实物发出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有味道。一些参数经过调试的效果器声音也会极具辨识性而且还难以模仿,我们在使用电子软件制作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获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①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至中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当时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基本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音乐,同时也是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整体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子音乐后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创作模式,对了解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历史、评估中国电子音乐现状、指导中国电子音乐的民族性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XX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XX—20XX 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②本文所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为上述的1984—1993年这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与德国相继开始电子音乐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滞后了40余年。事实上,这种滞后不仅反映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延展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上。20世纪70年代末,当西方早已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期时,中国新一代的作曲家对“先锋派音乐”仍知之甚少,对“电子音乐”一词更是闻所未闻。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③(Jean Michel Jarre)的中国之旅,将盛行于西方音乐世界的电子音乐带到了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新潮音乐”的旋风。随后,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开始尝试电子音乐创作,并举办了一两场以电子合成器为创作技术平台的、业内交流性质的小范围音乐会。其中,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那场纯电子音乐会可以说标志着电子音乐创作活动进入了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该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包括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④的《吹打》,陈远林⑤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⑥的《女神》以及当时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的周龙⑦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对电子化的声音产生了极浓的兴趣,但尚缺乏对电子音乐实质的理解,还没有形成以声音元素构建作品的概念。不过,在几位中国作曲家留学西方对电子音乐做了系统、深入的学习之后,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作曲家已经创作了几部成熟的且独具中国民族风格的电子音乐作品,例如《吟》、《太一》等。另外,1987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家刘健⑧、吴粤北⑨创办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1993年,旅法的张小夫回国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电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一个既然提出就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高岭 2009年7月6日—8月9日我在去年底《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喜爱当代艺术——也谈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问题》[①]一文中,首次对近一年来国内艺术界一些学者在访谈或着述中每每提及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价值观和内容上的特征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为此,我在该文中专门用一定的篇幅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名词概念和一种艺术实践,在中国最近二十年来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境,指出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和内容特征,不能不首先考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事实和语境,任何艺术批评不能脱离艺术实践的历史语境,任何价值观的梳理不能不面对既有的事实实践。在最近完成的为2009年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图录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多元化叙事方式》论文中[②],我又具体从话语叙事方式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和抽象观念风格的形式主义叙事手法,都是艺术家主体在意识和观念的层面上建构自己与现实生存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努力。我特别在论文的结尾部分强调:“对艺术叙事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与这种工作在中国具体社会背景下被理解和

被使用的方式是存在着重要区别的,因为一旦我们从包括艺术叙事在内的艺术象征形式进入到它的社会运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面临它在中国社会背景下被用于建立特定价值观和规范化的社会共识的复杂性。”[③] 现在,我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问题在进入社会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实和理论困惑与争议,做进一步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以期比较全面和准确地描述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的全貌,从而表明任何学术命题的提出决非主观愿望和情绪所能左右,必须首先明确该命题的逻辑自恰性。 价值观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正像上面提到的,价值观问题只有在艺术作为一种象征形式被带入到社会运用领域里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换句话说,价值观问题只有在对同一社会内部的不同艺术象征形式之间或者不同社会的艺术象征形式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才会突现出来。单一的艺术象征形式,即单一的艺术作品的视觉符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尚未上升到思想观念和原则规范的层面。因此,价值观总是在具体社会这样的背景和语境的运用中形成的。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问题是如何被带入到中国的社会背景中的呢? 一.现实背景分析 这首先与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经济体有关。最近据预测,中国的经济今年年底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一、国外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早在四十年代后期便出现了电子音乐这种新兴的音乐艺术形式,从一定程度上讲,电子音乐的辐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演奏上、创作上均可以采用这种手段。电子音乐作为音乐创作的新势头,在欧洲的音乐创作领域得到空前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音乐艺术工作者们也受到了其影响纷纷开始投身于电子音乐创作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国外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磁带录音机的问世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将音响进行快放、慢放、回放、重放等特点,美国的音乐工作者将其运用到了音乐领域。具体音乐①这一新名词是由先锋派作曲家皮埃?舍费尔提出的。具体音乐是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和其它音响采集后经过加工处理,制成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播放的磁带录音。他在巴黎广播电台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地铁练习曲》便是他将车轮声、喷气声、汽笛声等音响拼接、剪接、录音而成。1951年至1957年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建立电子音乐中心,米兰意大利广播电台音位学实验室宣布成立。日本广播电台成立电子音乐实验室,慕尼黑西门子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随后华沙的波兰广播电台实验室也相继成立。世界各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为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极大的促进了电子音乐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电子合成器的出现给电子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第一台电子合成器是由美国rca唱片公司生产并尝试将其运用在电子音乐创作领域。计算机音乐之父马克思?马修斯在1957年发明数字音频技术,哥伦比亚大学两位工程师赫伯特·贝勒(bert baylor)和哈利·奥尔森(harry olson)在此基础上改良,研制出一台名为马克二号的电子合成器。后来电平控制合成器的问世,使得合成器被广泛的运用到了音乐创作中。1982年midi 制定方案的通过,为紧接而来的计算机音乐时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第三阶段:计算机音乐时代。计算机音乐既为那些不仅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而且其主要音响素材均来源于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随后,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从1955年开始,计算机技术开始与音乐创作相结合。这套供音乐创作使用的能够产生音高和节奏的软件的出现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实用快捷的便利条件。这些技术成果为后来发展计算机音乐的高科技手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电子音乐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虽然至今不过几十年,但其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电影、电视广播、唱片、等领域,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国内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法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米歇尔·雅尔于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电子音乐会让电子音乐活动开始进入中国。电子音乐在中国也就仅仅数十载,但取得的成绩却是令世人瞩目的。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由于电子音乐创作在国内刚刚起步,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创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探索的方式在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的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此时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正经历着从未知到知晓的一个过程。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办的中国第一场探索性的电子音乐会,演出了谭盾的、陈怡、陈远林等人的音乐作品。这次电子音乐会表明了作曲家们开始涉足电子音乐创作领域,对于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通过萌芽阶段各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这个阶段主要是明确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方向及创作理念,从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经过萌芽阶段的作曲家们在这个阶段起到了带动作用,指导和帮助青年作曲家在创

艺术发展史

I a艺术发展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纹形多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结构丰满,形象威严。 2.帛画艺术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帛画的本质是为死者助丧,一般分为三种:一为非衣,用以祭魂、安魂、招魂、护魂用,二为巫术辟邪类,是死者生前使用,死后随葬的,三为描绘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 3.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其中侯夫人墓的帛画交友代表性,画为“T”形,又称非衣,画面内容丰富,可分为天界、人界、下界三部分,作品构图细密严谨,用线流畅。 4.昙曜五窟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 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5.大小李将军唐代商场青绿山水画的父子二人,李思训(651-716)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李昭道,李思训之子,善画山水,继承家学,并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后世称之为“小李将军”。 6.北方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李、关、范的画风,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7.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董源、巨然。 8.南宋四家南宋四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发展出了南宋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这种“一角半边”的构图,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使画面和景物变得更加简洁、主体鲜明突出而意境完整。9.《女史箴图》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 10.明四家明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11.南陈北崔晚明时代的画家陈洪绶(也称陈老莲)与崔子忠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南陈北崔”,两人不仅均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为人、处世、遭际、性情乃至画风也各有相通之处,画史经常将两人相提并论。 12.清六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 13.清四僧四大名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裁。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既学习古人,也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14.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因其艺术活动多在扬州、故有“扬州八怪”之称。 15.颜真卿和颜体颜真卿(709年—784年,一说709年—785年),字清臣,唐代中期政治家、杰出的书法家。“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16.《游春图》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走向

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走向 应四川茂鑫红色文化书书院应聘之语,邀与我们在校应届毕业生来谈论中国当代绘画与当代艺术走向。若论作者资格,与其资深老画家和艺术界各位学者,那必是不够格的。其一,文化知识底蕴不够。其二,对于本专业知识的了解也没有过多的研习。因此,凡绘画史论之言只能听他人,不能自叙。今厚脸论侃,不觉不能服及读者,然言语自由,写作无罪,仍见笑与大家。 观今中国画的发展,如果单从绘画史论来说中国传统绘画,莫过于太繁琐,显然一大堆陈芝麻之事件,大家几乎都知晓。然而走进今天的传统绘画界来看,不免难发现,传统绘画在大时代下在衍变,已成为当今绘画史上一大焦点。作为一个从旁观到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对其发展应当是要辩上几句的,为此,观者若有异议,我自是无法共鸣。 众所周知,国画发展至今,已逐渐进入变革的过渡时期。自中国本体绘画与西方绘画碰撞、摩擦、与融合之际。“变”则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所谓的“东西阴阳”之分,早已成为20世纪初期话题。而这一批改革画家徐悲鸿、陈师曾、林风眠、高剑父等都已成改革画家里开创性画家之一,为中国美术史画上了重要的一笔。然而在当下,中国画的过渡,作为一名当代的国画本科艺术生,面对艺术大千世界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疑问与观点。比如说:其一:中国画与外来绘画的嫁接,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该如何走?当然,创造成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是必然的。然而,在选择画种嫁接时,是否可以移植与适合中国绘画发展或与名族文化较易融合的呢?或是取其精华,而不是”拿来主义“? 西画的引进。东西绘画阴阳之说。所说的不过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区别,虽有大相庭径之处,却也能相互融合。西方注重写实、明暗、光影。而国画却着注重于写意、趣味、身临其境。不论“重形轻意”还是“重”意轻形,或是光影、透视、明暗。两者之间却存在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而我认为传统绘画之根本在于“道儒家哲学”因而国画写意却为首要,其次为形体。就如顾长康所说的“传神论”或白石先生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精髓,该为保留,以传后世。至于全盘抛弃之说,那便是太过之鲁莽。 东方绘画着力于写意,出自中国道家精髓,而西方绘画讲究以科学性的实用。两者之间其实是在文化上存在着“东方哲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矛盾;唯心与唯物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东西绘画融合取其重点十分重要,这就在于画者致力于东西之分。如近当代许多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关山月、傅抱石、黎雄才等,取其西方绘画色彩、结构、素描关系等来融合当代山水画,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的新的面貌。 当然,日本岩画的引进。在当代中国画嫁接外来文化之中也是影响颇大的。从文化差异上来说,日本古代到明治维新时期,与中国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壁画形式作为中国画传入到日本,在从日本绘画中分化出来,可想而知,岩画与中国画是大同小异。在融合之际,并没有多大的冲突与摩擦。当代许多画家在吸取日本岩画的精髓下,也得到充分的肯定,由此可见,东西之间的融合,本体绘画嫁接外来绘画是可以行的,在当代只不过尚未成熟,也许在未来的几年,当代国画即将走上融合成熟的正轨。

简述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简述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展历程,并以时间表的形式分析和记录了中国电信行业的主要发展史,并简要介绍了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4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并简要归纳了4G网络技术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关键字:通信、通信技术、运营商、4G 一、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展历程 通信技术是当代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技术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通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最早的通信包括最古老的文字通信以及我国古代的烽火台传信。而当今所谓的通信技术是指18世纪以来的以电磁波为信息传递载体的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级通信阶段(以1839年电报发明为标志) 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为标志) 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互联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技术为标志) 从1838年莫尔斯发明电报开始,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到光导纤维,从步进展、纵横制导数字程控交换机,从固定电话、卫星通信到移动电话、从模拟通信技术到数字通信技术的演进。通信技术每一次的重大进步,都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网的能力和扩展了通信业务,如从过去的电报、传真、电话到现在的可视电话、即时通信(QQ&MSN)和电子邮件(E-mail)等,给通信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社会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高。现在通信技术和业务已

渗透到人们生活娱乐、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形态和工作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信息通信的需求更加强烈,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理想的目标就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以及相关物体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通信。 百年以来,通信技术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导其发展。直到世纪之交,历史才发生改变。2000年5月,由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我国政府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为3G无线移动通信国际标准。2001年3月被3GPP采纳,这是我国通信百年历史上零的突破。移动通信从只支持语音通信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G),发展到到支持话音和低速数据(短信、GPRS)等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再到支持视频通信、高速数据以及多媒体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当前,处在从2G到3G转折时期的通信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包括技术、网络、业务以及运营模式。电路交换技术与分组交换技术融合,将导致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技术、业务、市场、终端、网络乃至行业运行管理和政策方面的融合。在业务竞争中,各个电信运营商也在打破传统电信的思维或疆界,开拓新的市场。 二、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历程 1、1949——1994 政府行政绝对垄断 从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到1978年,整个电信企业完全依靠行政垄断进行经营,在管理上采用政企合一的方式。政府无论从经营业务到资费方面都实行严格的控制,完全是计划经济,完全是政府定价,而且它的服务主要是面向党、政、军的,并没有考虑到为个人服务。举例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

电子音乐教案

电声掠影 镇江市江南学校陆佳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认识电声乐队中常见的四大件乐器。 2、通过对比和不同类型的电声音乐欣赏,能够区分3种不同类型的电声乐演奏 形式,愿意思考并与大家交流,说出视听音乐后的感受。 3、通过学习和欣赏,引导学生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感受电声音乐的 魅力。 教学内容: 1、电声乐器和电子音乐的相关知识 2、不同形式的电子音乐作品对比欣赏 教学重点: 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子音乐演奏形式 教学难点: 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合理有效地组织音乐欣赏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辨别乐器名称,快速激发学生兴趣,切入课题 二、新授 1、电子乐器与电声乐队 概念、认识电声乐队常见的“四大件”乐器,及相关欣赏

2、电子音乐 概念 三种演奏形式 a由电声乐队现场演奏为主,有时还加入一架电子钢琴 相关欣赏:BEYOND乐队《真的爱你》片段 b、以电声乐队为基础,加进铜管、弦乐器,或民族乐器。 相关欣赏:雅尼《紫禁城之光》 c、“一个人的乐队”,即由电子合成器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代替了所有的器乐 交响。 相关欣赏:玖月奇迹《一个人的乐队》 知识链接:双排键电子琴 三、拓展: 1、想一想:神奇的电子合成器可以代替所有的传统器乐交响吗? 2、音乐与生活 听辨生活中最熟悉的,经典的电子音乐片段,了解电子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四、小结 21世纪的音乐已迈入更加成熟的多元化时代,电子音乐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类型,它和传统的器乐交响互为补充,相映成趣。 反思:开头导入可以不用分辨乐器,可以用一小段很有特点的电子音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音乐性。四大件介绍理论性的东西多了一点。《紫禁城之光》

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王鑫涛16151228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未来 关键字: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I 正文:近几年,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变得越来越热门,尤其是在今年三月份的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赛后,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在人们之间也是越来越普遍地被谈论。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不少职业围棋手认为,阿尔法围棋的棋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围棋职业九段水平,在世界职业围棋排名中,其等级分曾经超过排名人类第一的棋手柯洁。那么,阿尔法围棋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厉害?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的戴密斯·哈萨比斯、大卫·席尔瓦、黄士杰和与他们的团队开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多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和训练它的方法。一层神经网络会把大量矩阵数字作为输入,通过非线性激活方法取权重,再产生另一个数据集合作为输出。这就像生物神经大脑的工作机理一样,通过合适的矩阵数量,多层组织链接一起,形成神经网络“大脑”进行精准复杂的处理,就像人们识别物体标注图片一样。通过上述所所,可见现在的人工智能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相当先进的程度了,那么,人工智能又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呢,它的未来又会是如何?我在这里就说一下自己对人工智能浅薄的见解。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也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在21世纪必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类的科学演变已从单一的“数值计算”发展到系统的“逻辑计算”。人类正在将信息工程学逐步提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从而出现了“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等科学的迫切需求。而加速扩大“信息处理”层面来说,现有的计算机的处理数据能力是匹配不了的,缺少领域专业“智能”。这样的“计算机科学”已无法适应信息科学的发展需求。全球的信息科学正在逐步形成,Al作为现代信息科学发展的核心。从古至今人们对提及智能相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只不过在计算机没有发明之前,没有任何高科技辅助工具能解开智能的奥秘。

电子音乐的简介

电子音乐的简介 电子音乐的定义 其实电子乐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的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多80年代后期的跳舞音乐都是电子的。电子音乐,其范围相当广泛,电影配乐、广告配乐,甚至某些流行歌、摇滚乐与交响乐中都会出现,只是常人不易发觉。 而纯电子音乐的风格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类型,在电子音乐当中有优美的音乐,带感的舞曲,抒情的旋律,叛逆的节奏和正能量的篇章,电子音乐通过不同音色的合成交织出了不同的色彩,让每个人都对电音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电子音乐的原理 电子乐器可以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模仿的逼真,其关键是要电子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要与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特征尽可能的一致跟一般的电器的材质、发声原理都不同电子乐器在现代发展迅速,软件为主的虚拟机器已成为主流,主要的平台为SteinbergCubase为主的VSTPlugin由软件模拟的混音器及各种效果器Reverb混响,Chrous合声,EQ均衡等效果器,真空管音箱模拟TUBEAMP延迟Delay,以及其他各种模拟效果器Pitch,Wah-Wah....用来替代早期的各种录音效果器.音序器Sequencer,早期用来记载音符时值及力度,速度及其他控制数位讯号的机器,现代亦由软件模拟取代.多轨录音器MultitrackRecordingMachine,也由软件所取代.成为在电脑上使用硬盘纪录录音音轨资料.早期的混音器(Mixer)现代亦由软件所取代.软件模拟机器,在电脑屏幕上由视窗化的GUI接口,使用者可以再操作时看到与实体机器一样的外观和类似的操作方法.并无不同.合成器(Synthizer),鼓组音源(Drum)的其他插件,用来取代早期硬件机器的音源器,合成器.MIDI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在2012年,回顾一下中国近年来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共存。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多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但是在当时,等待他们的只有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 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同时,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聚起来谈论,而是涌上街头,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的年代,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一、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基本的发展状况 中国现、当代美术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丰富性。在20世纪中期比较简单,就是大家熟悉的国、油、版、雕,年、连、宣,现在就比较多样了。再一个就是在渠道和结构上的多样。过去比如美术家协会就可以把全国的美术家组织引导起来。但是现在除了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而且也有体制内外之间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 近十年来,全国美术空前繁荣,美术形式也很多。比如油画、国画、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原有的主流品种象国画、油画、雕塑等方面,这些东西在发扬和继承原有传统的基础上也有很多新的发展,比如中国画,它的整体格局已经和近百年的格局完全不一样了。在50年代,当李可染、黄胄这些人出来的时候,他们把写生、速写放到国画里,老的国画家对他们的作品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但现在李可然已经成为国画传统的代表人物了,而在50年代他们代表的是新的观念,他们在那个时候也是有“前卫”色彩的。黄胄以速写进入国画,李可染是以写生进入国画。再拿油画来说,以前是“苏派”的,学习俄罗斯,现实主义的这一路为主流样式。而到现在,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油画有各种风格和样式,目前很难说哪种风格,哪个“主义”完全代表了中国的油画。 像一些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所谓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它有一个时间因素在里面,它就是表现或者说是关注艺术家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的这么一种艺术;另一方面就是一般认为当代艺术在观念上,形式上,在艺术语言上与传统的包括与“现代艺术”有所区别。要比较客观和全面地理解当代艺术的话,不能放开它的时间性,它属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一般来说,从时间上来讲,做美术史的人就把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艺术划到当代艺术当中,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艺术有些还坚持了传统的样式、坚持了传统的风格,而且继续关注着传统艺术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宗教、神话题材、写实的肖像、静物等,人们一般不把这些划到当代艺术当中。 拿绘画来说,我们提到当代艺术一般要提到装置艺术、行为、新媒体艺术,但是有些绘画也有很强的当代性,比如像刘晓东的绘画,徐唯辛最近的绘画,徐唯辛在绘画技巧上是写实的,但他前一阶段创作了70年代中国众生相,画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不同位置的人物肖像,从普通百姓到领袖人物,他的观念已经很前沿了。再比如大家很关注的画家张晓刚、刘晓东,特别是刘晓东,他是学院的教授,他也一直从事写实的绘画,但是他关注的问题,比如关注当前社会民生底层状态,包括三峡移民,包括社会底层的、处于边缘状态的人的精神状态,这显然是非常当代的。 目前刚刚开始兴起的新媒体艺术,一般所谓的新媒体就是通过数字化的影视和图象来创作的作品。在国际上,通过数字化的图象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的作品已经比装置和传统的行为艺术更加前卫和当代一些。就拿行为艺术来说,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什么地方,在笼子里待多少天,牛肚子里待多少天,半年时间不和别人说话等等,这种样式虽然不能说已经落伍,但是至少它在60年代已经在国外出现了,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前卫艺术就是要不断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它一旦失去了这种针对性,它也就失去了它的前卫性。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艺术就越来越重视艺术的观念性,所谓的当代性就是你关注当代最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环境问题、性别问题、种族问题、宗教冲突问题等等,这是当前全人类都

电子音乐演奏器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音乐演奏器设计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 在这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单片机技术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利用它进行产品开发,不仅成本低、周期短、可靠性高,而且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80C51单片机,附加一些外围电路组成的电子音乐演奏器。利用KEIL编写的C语言来实现乐曲的自动播放和按键演奏的功能。再通过proteus 仿真软件画原理图,将程序导入到单片机中进行仿真电子音乐演奏器的功能,从而验证了设计目的。 选题的意义: 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系统的设计技术和工具发声了巨大的改变,单片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加的方便。利用单片机进行产品开发,不仅集成度高,体积小,可靠性高,控制功能强,而且易扩展,性价比高。本文介绍了以Intel公司生产的80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模块。 单片机是通过利用定时器来产生各种固定频率的方波信号,也可以产生“DOU”、“LUAI”、“MI”、“FA”等音阶的各种频率的声音。本次设计中采用的是12MHZ的晶振,产生的频率信号由P1.7口输出,信号经过放大后由蜂鸣器发声。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 基于80C51单片机设计一款电子音乐演奏器。该演奏器具有自动播放音乐和按键演奏的双重功能,同时可以通过按键来实现功能间的转换。 主要内容: 1 绪论 1.1研究现状 1.2 发展趋势

1.3 方案选择 2 电子音乐演奏器概述 2.1电子音乐演奏系统工作原理 2.2 电子音乐演奏器的功能分析 3 电子音乐演奏器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3.2 发声电路设计 3.3 按键电路设计 4 电子音乐演奏器软件设计 4.1 音乐的产生 4.1.1音乐频率 4.1.2音乐节拍 4.2 软件程序设计 4.2.1主程序设计 4.2.2按键演奏程序设计 4.2.3音乐播放程序设计 5 系统调试及仿真 5.1程序在keil上的编译 5.1 Proteus软件仿真 5.2.1proteus简介 5.2.2proteus仿真 5.3 系统调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研究方法: 采用C程序在KEIL上进行编译,编译成功后将程序以.HEX格式导出。接下来用proteus仿真软件画出原理图,将所编写的.HEX格式的文件烧到单片机中进行仿真,模拟电子音乐演奏器的各种功能,以此来达到设计的目的。

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贡布里希是英国艺术史家,美学家,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是当代最会洞察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书的译者后记里边就讲到,贡布里希是当代西方艺术学领域的泰斗,是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苏格拉底,艺术中的艾拉斯莫斯。在贡布里希的眼里,艺术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人类寻求“美”的真谛的伟大历险故事。当然,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大概就会真正明白他说这些话的意思了。 这本书一共二十八章。其中在奇特的起源一章中讲到的是前期和原始民族和古代美洲。有毛利人、非洲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以

及阿拉斯加等地远古时候的手工制品等等。这些东西现在大都存放在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博物馆里。这一章主要讲述以下几点:1、对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首先,原始人类对艺术的思考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和创作初衷是:实用。这个是首要的标准,对于绘画和雕塑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它们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会给出非常明确的用途。2、“原始人”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过程比我们还复杂),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了当年起源的状态,他们吧那些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和大自然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绘画和雕塑是用来施行武术的。3、那时候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起来美不美,而是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为了满足他们施行巫术的需要。(艺术家来自本部落,加上世代传承,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形状和每一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只是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改变什么。)4、那时候的艺术家与我们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艺术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史。 5、很多的艺术品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并不需要正真细致的去刻画出常规的图案,只需要在他们看来足以表示特征和用途就已经足够了,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个色彩,但是只要足够的用来表示他们概念中的事物。 6、书画同源自有益处。时代、生活、习惯等

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与世界接轨的中国艺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必然与世界艺术发生联系,其联系的纽带就是符号。目前,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机遇反映在官方的认可和艺术市场的繁荣,而西方话语权和政治象征符号的过度使用则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必须面对的挑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失误,另一方面是唯市场论现象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关键还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发展的规律中探寻原因,继承和发展乃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符号;艺术话语权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不同的学者对当代艺术的定义有不同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当代艺术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以中国发展进程看,我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到今天的艺术,都是“当代形态下的艺术”或者“当下时代的艺术”。“从狭义看,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注重艺术语言形式,包括观念艺术和艺术主题探索的部分艺术现象”[1]。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星星美展”算起已经有30多年了,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表现在艺术生产阶段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反映在艺术消费阶段的艺术欣赏者、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层面。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阶段,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西方艺术形态如潮水般的涌入,一部分不满足于传统写实绘画和学院派艺术的艺术家找到了个人艺术语言的突破,在摆脱绘画叙事性上找到了个人艺术存在的价值。“星星画派”和85中国现代艺术展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个人绘画实验的舞台。当然我们今天在谈到他们时或多或少会定性他们当时的艺术语言和观念主要是以西方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为模板的模仿和参照,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存在为后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喜忧参半埋下了伏笔。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受到艺术批评家的关注、讨论和评价。之所以当代艺术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是中国当代艺术积极介入生活,获得了市场强烈反应,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高价”神话,塑造了一批“千万俱乐部”成员,得到了艺术批评界和大众的积极关注。另一方面无条件的紧跟西方流行样式,将日常生活等同于艺术,将艺术与历史、人文价值的联系切断,表现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