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元高次方程及其解法

4一元高次方程及其解法
4一元高次方程及其解法

《数学思维与能力训练》辅导讲义

姓名 辅导时间

一元高次方程及其解法

【知识要点】

1、 如果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那么这个方程叫做一元 整式方程。

2、一元整式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n (n 是正整数),这个方程叫做一元n 次方程;其中次数n 大于2的方程统称为一元高次方程,简称高次方程。

3、如果一元n 次方程的一边只有含未知数的一项和非零的常数项,另一边是零,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二项方程。

关于x 的一元n 次二项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n + b = 0 (a ≠0,b ≠0,n 为正整数) 当n 为奇数时,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

当n 为偶数时,如果ab < 0时,那么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且这两个根互为相反数 如果ab > 0时,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

4、一般地,只含有偶数次项的一元四次方程,叫做双二次方程

关于x 的双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4 + bx 2 + c = 0 (a ≠0)

解双二次方程的一般过程是:换元、解一元二次方程、回代

【夯实基础】

[例题1]

1、下列方程是一元高次方程的是 ( )

① (x 2 – 3x) 2 – 3 (x 2 – 3x) – 4 = 0 ② x (x 2 – 2x) – 3 = x 3 – 4

③ 24= ④ 3318x x

+= ⑤ x (x + 1) (x + 2) (x + 3) = 0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①⑤

2、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 )

A、方程x 2– 3x – 4 = x中一次项是– 3x

B、方程x 2 = 1的实数根只有1

C、关于x的方程2x 2 + mx = 0中有一根是零

D、方程(x + 2) (x + 3) = x (x + 2 )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题2]

1、解方程x 3– 9x 2 + 20x = 0

2、解方程x 3– 4x 2– 4x + 16 = 0

3、解方程x 4– x 2– 20 = 0

4、解方程(x 2– x) 2– 4 (x 2– x) – 12 = 0

5、解方程(x 2 + 3x) (x 2 + 3x + 2) = 120

6、解方程x 4 + 5x 3 + 2x 2 + 5x + 1 = 0

【小试牛刀】

1、解方程(ax) 2 + x 2 = a + 1

2、解方程x 3– 10x 2 + 9x = 0

3、解方程x 3– 3x 2– 6x + 18 = 0

4、解方程5x 4– 21x 2 + 4 = 0

5、解方程(6x 2– 7x) 2– 2 (6x 2– 7x) – 3 = 0

【拓展探究】

1、解方程(x 2– 2x + 3) 2 = 4x 2– 8x + 9

2、解方程(x + 1) (x + 2) (x – 4) (x – 5) = 40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 2 + ax + b = 0只有一个实数根为1,求a与b的值

高次方程及解法

高次方程及解法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徐嘉伟 一般地,我们把次数大于2的整式方程,叫做高次方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高次方程组。对于一元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是不能用简单的算术方法来求解的。对于一元五次以下的高次方程,也只能对其中的一些特殊形式的方程,采用“±1判根法”、“常数项约数法”、“倒数方程求根法”、“双二次方程及推广形式求解法”等方法,将一元五次以下的高次方程消元、换元、降次,转化成一次或二次方程求解。 一、±1判根法 在一个一元高次方程中,如果各项系数之和等于零,则1是方程的根;如果偶次项系数之和等于奇次项系数之和,则 -1是方程的根。求出方程的±1的根后,将原高次方程用长除法或因式分解法分别除以(x-1)或者( x+1),降低方程次数后依次求根。“±1判根法”是解一元高次方程最简捷、最快速的重要方法,一定要熟练掌握运用。 例1解方程x4+2x3-9x2-2x+8=0 解:观察方程,因为各项系数之和为:1+2-9-2+8=0(注意:一定把常数项算在偶数项系数当中),根据歌诀“系和零,+1根”,即原方程中可分解出因式(x-1), (x4+2x3-9x2-2x+8)÷(x-1)= x3+3x2-6x-8 观察方程x3+3x2-6x-8=0,偶次项系数之和为:3-8=-5;奇次项系数之和为:1-6=-5,根据歌诀“偶等奇,根 -1”,即方程中含有因式(x+1),∴(x3+3x2-6x-8)÷ (x+1)=x2+2x-8,对一元二次方程x2+2x-8=0有(x+4)(x-2)=0, ∴原高次方程x4+2x3-9x2-2x+8=0可分解因式为:(x-1) (x+1)(x-2)(x+4)=0,即:当(x-1)=0时,有x1=1;当(x+1)=0时,有x2= -1;当(x-2) =0时,有x3=2; 当(x+4)=0时,有x4=-4 点拨提醒:在运用“±1判根法”解高次方程时,一定注意把“常数项”作为“偶次项”系数计算。 二、常数项约数求根法 根据定理:“如果整系数多项式a n x n+a n-1x n-1+ +a1x+a0可分解出 Q(P、Q 是因式P x-Q,即方程a n x n+a n-1x n-1+ +a1x+a0=0有有理数根 P 互质整数),那么,P一定是首项系数a n 的约数,Q一定是常数项 a0的约数”,我们用“常数项约数”很快找到求解方程的简捷方法。 “常数项约数求根法”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首项系数为1。对首项(最高次数项)系数为1的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详细解析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详细解析 【一元二次方程要点综述】:【要点综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它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没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前,先说明一下它与一元一次方程区别。根据定义可知,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为:。一元二次方程有三个特点:(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3)是整式方程。因此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要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能整理为的形式,那么这个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再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有四种: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如下表:方法适合方程类型注意事项直接开平方法≥0时有解,<0时无解。配方法二次项系数若不为1,必须先把系数化为1,再进行配方。公式法≥0时,方程有解;<0时,方程无解。先化为一般形式再用公式。因式分解法方程的一边为0,另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方程的一边必须是0,另一边可用任何方法分解因式。【举例解析】例1:已知,解关于的方程。分析:注意满足的的值将使原方程成为哪一类方程。解:由得:或,当时,原方程为,即,解得.当时,原方程为,即,解得,.说明:由本题可见,只有项系数不为0,且为最高次项时,方程才

是一元二次方程,才能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题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描述是不完整的,应该说明最高次项系数不为0。通常用一般形式描述的一元二次方程更为简明,即形如的方程叫作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若本题不给出条件,就必须在整理后对项的字母系数分情况进行讨论。例2:用开平方法解下面的一元二次方程。(1);(2)(3);(4)分析:直接开平方法就是用直接开平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的方程,其解为。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第(1)、(2)两小题中的方程显然用直接开平方法好做;第(3)题因方程左边可变为完全平方式,右边的121>0,所以此方程也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第(4)小题,方程左边可利用平方差公式,然后把常数移到右边,即可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进行解答了。解:(1)∴(注意不要丢解)由得,由得,∴原方程的解为:,(2)由得,由得∴原方程的解为:,(3)∴∴∴,∴原方程的解为:,(4)∴,即∴,∴,∴原方程的解为:,说明: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式,但如果不要求化为一般式,像本题要求用开平方法直接求解,就不必化成一般式。用开平方法直接求解,应注意方程两边同时开方时,只需在一边取正负号,还应注意不要丢解。例3: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2)分析:用配方法解方程,应先将常数移到方程右边,再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变为的形式。第(1)题可变为,然后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即:,方程左边构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不小于0的常数,即:,接下去即可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答了。第(2)题在配方时应特别注意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解:(1)二

第三讲 简高次方程的解法

第三讲简 易高次方程的解法 在整式方程中,如果未知数的最高次数超过2,那么这种方程称为高次方程.一元三次方程和一元四次方程有一般解法,但比较复杂,且超过了初中的知识范围,五次或五次以上的代数方程没有一般的公式解法,这由挪威青年数学家阿贝尔于1824年作出了证明,这些内容我们不讨论.本讲主要讨论用因式分解、换元等方法将某些高次方程化为低次方程来解答.例1 解方程 x3-2x2-4x+8=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2)-4(x-2)=0, (x-2)(x2-4)=0, (x-2)2(x+2)=0. 所以 x1=x2=2,x3=-2. 说明当ad=bc≠0时,形如ax3+bx2+cx+d=0的方程可这样

=0可化为 bkx3+bx2+dkx+d=0, 即(kx+1)(bx2+d)=0. 方程ax4+bx3+cx+d=0也可以用类似方法处理. 例2 解方程 (x-2)(x+1)(x+4)(x+7)=19. 解把方程左边第一个因式与第四个因式相乘,第二个因式与第三个因式相乘,得 (x2+5x-14)(x2+5x+4)=19. 设 则 (y-9)(y+9)=19, 即y2-81=19. 说明在解此题时,仔细观察方程中系数之间的特殊关系,则可用换元法解之. 例3 解方程 (6x+7)2(3x+4)(x+1)=6. 解我们注意到 2(3x+4)=6x+8=(6x+7)+1, 6(x+1)=6x+6=(6x+7)-1, 所以利用换元法.设y=6x+7,原方程的结构就十分明显了.令 y=6x+7,① 由(6x+7)2(3x+4)(x+1)=6得 (6x+7)2(6x+8)(6x+6)=6×12, 即 y2(y+1)(y-1)=72, y4-y2-72=0,

一元高次方程的求解

一元高次方程 一元三次方程求解 320x ax bx c +++= 其中,,a b c 是任意复数 ② 若令3 a x y =- ,则三次方程简化为 3 0y py q ++= ③ 其中33a p b =-,3 2327 ab a q c =-+ , 设123,,y y y 表示简化方程③的根,则据根与方程系数的关系,得1230y y y ++=。 若令3242712u p q v ?=--? ?=-??,2 11232 2123 z y v y vy z y vy v y ?=++??=++??。 对于适当确定的立方根,卡当公式是1z = 2z = 求解线性方程组123212312 12320y y y y v y vy z y vy v y z ++=??++=??++=?,得到11221 21212 3121() 31()31()3y z z y v z v z y v z v z ----?=+?? ?=+???=+?? , 于是,原三次方程的三个根为1y = 2y ω= ,3y ω= 其中23 427 q p ?=+ ,12ω=- (i =。 C 、一元四次方程求解 3. x 4 +bx 3+cx 2+dx+e =0. 设方程为x 4 +bx 3 +cx 2 +dx+e =0. (4)

移项,得x 4+bx 3=-cx 2-dx -e , 右边为x 的二次三项式,若判别式为0,则可配成x 的完全平方. 解这个三次方程,设它的一个根为y 0,代入(5),由于两边都是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取平方根,即得 解这两个关于x 的二次方程,便可得到(4)的四个根.显然,若把(6)的其他根代入(5),会得出不同的方程,但结果是一样的. 高中阶段对于三次四次方程的求解很少涉及,我们遇到的一般是比较有规律的高次方程。当高次不等式 数学家们当然应当给出完美的理论来解决高次方程的求解问题。有关理论至少应当包括高次方程是否有解?如果有解,如何求得? n 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是 1 01100,0,n n n n a x a x a x a a --++???++=≠ 而1 011()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称为n 次多项式,其中00a ≠。当系数01,,a a

高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故事

高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故事 1545年意大利学者卡丹将一元三次方程ax3 +bx2+cx+d=0的求根公式公开发表,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卡丹公式(也有人译作“卡尔丹公式”)。事实上,发现公式的人并不是卡丹本人,而是塔尔塔利亚。 塔尔塔利亚是意大利人,出生于1500年。他12岁那年,被入侵的法国兵砍伤了头部和舌头,从此说话结结巴巴,人们就给他一个绰号“塔尔塔利亚”(在意大利语中,这是口吃的意思),真名反倒少有人叫了。他自学成才,成了数学家,宣布自己找到了三次方程的的解法。有人听了不服气,来找他较量,每人各出30道题,由对方去解。结果,塔尔塔利亚30道三次方程的解全做了出来,对方却一道题也没做出来。塔尔塔利亚大获全胜。 后来,意大利医生兼数学家卡丹请求塔尔塔利亚把解方程的方法告诉他,但遭到了拒绝。尽管卡丹千方百计地想探听塔尔塔利亚的秘密,但是在很长时间中塔尔塔利亚都守口如瓶。可是后来,由于卡丹一再恳切要求,而且说要推荐他去当西班牙炮兵顾问,还发誓对此保守秘密,于是塔尔塔利亚在1539年把他的发现写成了一首语句晦涩的诗告诉了卡丹,但是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 六年后,卡丹不顾原来的信约,在他的著作中将经过改进的三次方程的解法公开发表。他在书中写道:“这一解法来自于一位最值得尊敬的朋友——布里西亚的塔尔塔利亚。塔尔塔利亚在我的恳求之下把这一方法告诉了我,但是他没有给出证明。我找到了几种证法。证法很难,我把它叙述如下。”从此,人们就把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称为“卡丹公式”,而塔尔塔利亚的名字反而被湮没了,正如他的真名在口吃以后被埋没了一样。 卡丹没有遵守誓言,因而受到塔尔塔利亚及许多文献资料的指责。但是卡丹在公布这一解法时并没有把发现这一方法的功劳归于自己,而是如实地说明了这是塔尔塔利亚的发现,所以算不上剽窃;而且证明过程是卡丹自己给出的,说明卡丹也做了工作。卡丹用自己的工作对塔尔塔利亚泄露给他的秘密加以补充,违背誓言,把秘密公之于世,加速了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普及和人类探索一元n次方程根式解法的进程。 一元三次方程应有三个根。塔尔塔利亚公式给出的只是一个实根。又过了大

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三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x3+sx2+tx+u=0 如果作一个横坐标平移y=x+s/3,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方程的二次项消 去。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形如 x3=px+q 的三次方程。 假设方程的解x可以写成x=a-b的形式,这里a和b是待定的参数。 代入方程,我们就有 a3-3a2b+3ab2-b3=p(a-b)+q 整理得到 a3-b3 =(a-b)(p+3ab)+q 由二次方程理论可知,一定可以适当选取a和b,使得在x=a-b的同时, 3ab+p=0。这样上式就成为 a3-b3=q 两边各乘以27a3,就得到 27a6-27a3b3=27qa3 由p=-3ab可知 27a6 + p3 = 27qa3 这是一个关于a3的二次方程,所以可以解得a。进而可解出b和根x。 费拉里发现的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和三次方程中的做法一样,可以用一个坐标平移来消去四次方程一般形式中的三次项。所以只要考虑下面形式的一元四次方程:x4=px2+qx+r 关键在于要利用参数把等式的两边配成完全平方形式。考虑一个参数 a,我们有(x2+a)2 = (p+2a)x2+qx+r+a2 等式右边是完全平方式当且仅当它的判别式为0,即 q2 = 4(p+2a)(r+a2) 这是一个关于a的三次方程,利用上面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可以 解出参数a。这样原方程两边都是完全平方式,开方后就是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于是就可以解出原方程的根x。最后,对于5次及以上的一元高次方程没有通用的代数 解法(即通过各项系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和乘方和开 方运算),这称为阿贝耳定理 一元四次求根公式 对于一般一元四次方程: ax4+bx3+cx2+dx+e=0 设方程的四根分别为: x1=(-b+A+B+K)/(4a) x2=(-b-A+B-K)/(4a) x3=(-b+A-B-K)/(4a) x4=(-b-A-B+K)/(4a) (A,B,K三个字母足以表示任意三个复数,根据韦达定理: 方程四根之和为-b/a,所以当x1,x2,x3的代数式为原 方程的三根时,那么x4形式的代数式必是方程的第四个 根。) 将这四个代数式代入到韦达定理中可整理得: x1+ x2+ x3+ x4= -b/a x1x2 +x1x3+ x1x4+ x 2 x3 + x2x4+ x3 x4=(1/8a2)(3b2-A2-B2-K2)=c/a x1x2x3 +x1x2x4+ x1 x3 x4+ x2 x3 x4= (1/16a3)(-b3+bA2+bB2+Bk2+2ABK)= -d/a x1x2 x3 x4=(1/256a4)(b4+ A4+B4+K4-2b2A2-2b2B2-2b2K2-2A2B2-2A2K2-2B2K2-8bA BK)=e/a 整理后为: A2+B2+K2=3b2-8ac———————————————— 记为p A2B2+A2K2+B2K2=3b4+16a2c2-16ab2c+16a2bd-64a3e— —记为q A2B2K2=(b3-4abc+8a2d)2————————————— —记为r 由此可知:A2,B2,K2是关于一元三次方程 y3-py2+qy-r=0的三根 从而可解得±y11/2,±y21/2,±y31/2是A,B,K的解。 若y11/2, y21/2, y31/2是A,B,K的一组解(A,B,K 具有轮换性,所以在代入时无须按照顺序) 那么另外三组为 ( y11/2,- y21/2,- y31/2 (- y11/2, y21/2, -y31/2 (-y11/2,- y21/2, y31/2 从而将以上任意一组解代入到所设代数式中,均可解得 原四次方程的四根。 由这种方法来解一元四次方程,只需求界一个一元三次 方程即可,而费拉里的公式则需先解一个三次方程,再 转化成两个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并且若要以其系数来 表示它的求根公式的话,其形式也是相当复杂的。我的 求解方法尽管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计算量,但 如果要运用于实际求根,尽用结论在计算上绝对要比费 拉里公式简便。那么我下面再介绍一下有关一元三次方 程的改进公式: 对于一般三次方程: ax3+bx2+cx+d=0 设方程的三根分别为: x1=(-b+A+B)/(3a) x2=(-b+wA+w2B)/(3a) x3=(-b+w2A+wB)/(3a) 则 A3+B3=-2b3+9abc-27a2d————记为p A3B3=(b2-3ac)2————— ———记为q 则A3,B3是关于一元二次方程: y2-py+q=0的两根

高阶线性微分方程常用解法介绍

高阶线性微分方程常用解法简介 关键词:高阶线性微分方程 求解方法 在微分方程的理论中,线性微分方程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部分内容,这不仅 因为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已被研究的十分清楚,而且线性微分方程是研究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基础,它在物理、力学和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中也有着广泛应用。下面对高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讨论如下n 阶线性微分方程:1111()()()()n n n n n n d x d x dx a t a t a t x f t dt dt dt ---++++= (1),其中()i a t (i=1,2,3,,n )及f(t)都是区间a t b ≤≤上的连续函数,如果 ()0f t ≡,则方程(1)变为 1111()()()0n n n n n n d x d x dx a t a t a t x dt dt dt ---++++= (2),称为n 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而称一般方程(1)为n 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简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并且把方程(2)叫做对应于方程(1)的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1.欧拉待定指数函数法 此方法又叫特征根法,用于求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基本解组。形如 111121[]0,(3),n n n n n n n d x d x dx L x a a a x dt dt dt ---≡++++=其中a a a 为常数,称为n 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111111111111[]()()()n t n t t t t n n n n n n n t t n n n n n n n d e d e de L e a a a e dt dt dt a a a e F e F a a a n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其中=0(4)是的次多项式. ()F λ为特征方程,它的根为特征根. 1.1特征根是单根的情形 设12,,,n λλλ是特征方程111()0n n n n F a a a λλλλ--≡++++=的n 个彼此不相等的根,则应相应地方程(3)有如下n 个解:12,,,.n t t t e e e λλλ(5)我们指出这n 个解在区间a t b ≤≤上线性无关,从而组成方程的基本解组. 如果(1,2,,)i i n λ=均为实数,则(5)是方程(3)的n 个线性无关的实值 解,而方程(3)的通解可表示为1212,n t t t n x c e c e c e λλλ=+++其中12,,,n c c c 为任意常数. 如果特征方程有复根,则因方程的系数是实常数,复根将称对共轭的出现.设1i λαβ=+是一特征根,则2i λαβ=-也是特征根,因而于这对共轭复根

一元三次方程及解法简介

一元三次方程 一元三次方程的标准型为02 3 =+++d cx bx ax )0,,,(≠∈a R d c b a 且。一元三次方 程的公式解法有卡尔丹公式法与盛金公式法。两种公式法都可以解标准型的一元三次方程。由于卡尔丹公式解题存在复杂性,对比之下,盛金公式解题更为直观,效率更高。 在一个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3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三次方程。 【盛金公式】 一元三次方程02 3 =+++d cx bx ax )0,,,(≠∈a R d c b a 且 重根判别式:bd c C ad bc B ac b A 3:9;32 2 -=-=-=,总判别式:Δ=AC B 22 -。 当A=B=0时,盛金公式①: c d b c a b x x x 33321- =-=- ===,当Δ=AC B 22 ->0时,盛金公式②:a y y b x 33 123 111---= ; i a y y a y y b x 63623 12 3 113 223 1 13,2-±++-=;其中 2 )4(322 ,1AC B B a Ab y -±-+=,12-=i .当Δ=AC B 22 -=0时,盛金公式③: K a b x +- =1;232K x x -==,其中)0(≠=A A B K .当Δ= AC B 22-<0时,盛金公式④:a Cos a b x 3321θ --= ,a Sin Cos A b x 3)333(3 ,2θ θ±+-= ; 其中arcCosT =θ,)11,0(),232( <<->-=T A A aB Ab T . 【盛金判别法】 ①:当A=B=0时,方程有一个三重实根; ②:当Δ=AC B 22 ->0时,方程有一个实根和一对共轭虚根; ③:当Δ=AC B 22 -=0时,方程有三个实根, 其中有一个两重根; ④:当Δ=AC B 22 -<0时,方程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根。 【盛金定理】 当0,0==c b 时,盛金公式①无意义;当A=0时,盛金公式③无意义;当A ≤0时,盛金公式④无意义;当T <-1或T >1时,盛金公式④无意义。当0,0==c b 时,盛金公式①是否成立?盛金公式③与盛金公式④是否存在A ≤0的值?盛金公式④是否存在T <-1或T >1的值?盛金定理给出如下回答: 盛金定理1:当A=B=0时,若b=0,则必定有c=d=0(此时,方程有一个三重实根0,盛金公式①仍成立)。 盛金定理2:当A=B=0时,若b ≠0,则必定有c ≠0(此时,适用盛金公式①解题)。 盛金定理3:当A=B=0时,则必定有C=0(此时,适用盛金公式①解题)。

一元四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一元四次方程的求解 对于一般一元四次方程: ax4+bx3+cx2+dx+e=0 设方程的四根分别为: x1=(-b+A+B+K)/(4a) x2=(-b-A+B-K)/(4a) x3=(-b+A-B-K)/(4a) x4=(-b-A-B+K)/(4a) (A,B,K三个字母足以表示任意三个复数,根据韦达定理:方程四根之和为-b/a,所以当x1,x2,x3的代数式为原方程的三根时,那么x4形式的代数式必是方程的第四个根。) 将这四个代数式代入到韦达定理中可整理得: x1+x2+x3+x4= -b/a x1x2+x1x3+x1x4+ x2x3+x2x4+x3x4=(1/8a2)(3b2-A2-B2-K2)=c/a x1x2x3+x1x2x4+x1x3x4+x2x3x4=(1/16a3)(-b3+bA2+bB2+BK2+2ABK)= -d/a x1x2x3x4=(1/256a4)(b4+A4+B4+K4-2b2A2-2b2B2-2b2K2-2A2B2-2A2K2-2B2K2-8bABK)=e/a 整理后为: A2+B2+K2=3b2-8ac————————————————记为p A2B2+A2K2+B2K2=3b4+16a2c2-16ab2c+16a2bd-64a3e——记为q A2B2K2=(b3-4abc+8a2d)2——————————————记为r

由此可知:A2,B2,K2是关于一元三次方程 y3-py2+qy-r=0的三根 从而可解得±y11/2,±y21/2,±y31/2是A,B,K的解。 将以上解的任意一组代入到所设代数式中,均可解得原四次方程的四根。

高次方程及解法

高次方程及解法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徐嘉伟 一般地,我们把次数大于2的整式方程,叫做高次方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高次方程组。对于一元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是不能用简单的算术方法来求解的。对于一元五次以下的高次方程,也只能对其中的一些特殊形式的方程,采用“±1判根法”、“常数项约数法”、“倒数方程求根法”、“双二次方程及推广形式求解法”等方法,将一元五次以下的高次方程消元、换元、降次,转化成一次或二次方程求解。 一、±1判根法 在一个一元高次方程中,如果各项系数之和等于零,则1是方程的根;如果偶次项系数之和等于奇次项系数之和,则-1是方程的根。求出方程的±1的根后,将原高次方程用长除法或因式分解法分别除以(x-1)或者(x+1),降低方程次数后依次求根。“±1判根法”是解一元高次方程最简捷、最快速的重要方法,一定要熟练掌握运用。 例1 解方程x4+2x3-9x2-2x+8=0 解:观察方程,因为各项系数之和为:1+2-9-2+8=0(注意:一定把常数项算在偶数项系数当中),根据歌诀“系和零,+1根”,即原方程中可分解出因式(x-1), (x4+2x3-9x2-2x+8)÷(x-1)= x3+3x2-6x-8 观察方程x3+3x2-6x-8=0,偶次项系数之和为:3-8=-5;奇次项系数之和为:1-6=-5,根据歌诀“偶等奇,根-1”,即方程中含有因式 ∴(x3+3x2-6x-8)÷(x+1)=x2+2x-8,对一元二次方程(x+1), x2+2x-8=0有(x+4)(x-2)=0, ∴原高次方程x4+2x3-9x2-2x+8=0可分解因式为:(x-1) (x+1)(x-2)(x+4)=0,即:当(x-1)=0时,有x1=1;当(x+1)=0时,有x2= -1;当(x-2) =0时,有x3=2; 当(x+4)=0时,有x4=-4点拨提醒:在运用“±1判根法”解高次方程时,一定注意把“常数项”作为“偶次项”系数计算。 二、常数项约数求根法 根据定理:“如果整系数多项式a n x n+a n-1x n-1+ +a1x+a0可分解出 Q(P、Q 是因式P x-Q,即方程a n x n+a n-1x n-1+ +a1x+a0=0有有理数根 P 互质整数),那么,P一定是首项系数a n 的约数,Q一定是常数项a0的约数”,我们用“常数项约数”很快找到求解方程的简捷方法。 “常数项约数求根法”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首项系数为1。对首项(最高次数项)系数为1的高次方程,直接列出常数项所有约数,代入原方程逐一验算,使方程

元高次方程求解方法

一元高次方程的漫漫求解路 若有人问你:“你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你会很轻松地告诉他:会的,而且非常熟练!任给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20,0,ax bx c a ++=≠ ① 由韦达定理,①的根可以表示为x =. 若进一步问你,会解一元三次方程或更高次数的方程吗?你可能要犹豫一会儿说,只会一些简单的方程.于是你就会想:一元三次方程或更高次数的方程,是否也像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形一样,有一个公式,它可以用方程的系数,经过反复使用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把方程的根表示出来? 数学家们当然应当给出完美的理论来解决高次方程的求解问题.有关理论至少应当包括高次方程是否有解?如果有解,如何求得? n 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是 101100,0,n n n n a x a x a x a a --++???++=≠ 而1011()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称为n 次多项式,其中00a ≠.当系数01,,a a 1,,n n a a -???都是实数时,称()f x 是n 次实多项式,当系数中至少有一个为复数时,称()f x 为n 次复系数多项式.如果存在复数α,使得()0f α=,就称α是n 次方程()0f x =的一 个根,或称为n 次多项式()f x 的一个根. 1799年,年仅22岁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复数域上任一个次数大于零的多项式,至少有一个复数根. 根据代数基本定理可以推出:复数域上n 次多项式恰有n 个复数根,其中k 重根以k 个根计算.这一结论也可以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语言来叙述:“复数域上任何n 次多项式都可以分解成n 个一次式的乘积.” 代数基本定理是一个纯粹的多项式根的存在定理,它没有给出求根的具体方法. 要求得n 次方程的根,一般是希望得到n 次方程 1011()0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 ② 的求解公式,如二次方程①的求根公式那样.众所周知,方程①的解早在古代的巴比伦、埃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 邵美悦 2018年3月23日 修改:2018年4月25日 众所周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中学代数课程必修知识,通常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中会进行介绍.一元三次方程和一元四次方程同样有求根公式,1而且其推导过程也是初等的.由于一元三次和四次方程的求解比起一元二次方程要困难得多,并且求根公式的具体形式也不是很实用,所以尽管在一些初等数学的书籍中有相关介绍,但大多数中学生对这些解法并不了解.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1配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 +c =0,(a =0) 的解法一般会在在初中教材中进行介绍,通用的解法是配方法(配平方法),即利用 a (x + b 2a )2=b 2?4a c 4a 解出x =?b 2a ±√b 2?4ac 2a .当然,在初中教材中会要求a ,b ,c 都是实数,并且判别式b 2?4ac 必须非负.在高中教材引进复数之后,上述求根公式对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依然有效,开平方运算√b 2?4ac 也不再受到判别式符号的限制,只需要按照复数开方来理解.2 1值得注意的是,在代数学中可以证明,如果只用系数的有限次加,减,乘,除,以及开k 次方运算(其中k 是正整数),复系数一元五次(或更高次)方程没有求根公式.换句话说,不可能存在仅由系数的有限次加,减,乘,除,以及开k 次方运算构成的公式,使得每一个复系数一元五次方程都可以按该公式求解.这一结论通常称为Abel–Ruffini 定理.不少业余数学爱好者在没有修习过大学近世代数课程的情况下致力于推导高次方程的初等求根公式,这样的努力难免徒劳无功.2这里约定开方运算k √·只需要算出任意一个k 次方根即可. 1

一元高次方程的求解

一元高次方程的求解 求解一元高次方程曾是数学史上的难题。让你去求解一个一元一次,二次方程方程也许是简单的,但三次,四次或者更高次的方程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学家们奋斗了几个世纪。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数学努力的成果。 n 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是 101100,0,n n n n a x a x a x a a --++???++=≠ 而1011()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称为n 次多项式,其中00a ≠。当系数01,,a a 1,,n n a a -???都是实数时,称()f x 是n 次实多项式,当系数中至少有一个为复数时,称()f x 为n 次复系数多项式。如果存在复数α,使得()0f α=,就称α是n 次方程()0f x =的一个根,或称为n 次多项式()f x 的一个根。 1799年,年仅22岁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复数域上任一个次数大于零的多项式,至少有一个复数根。 根据代数基本定理可以推出:复数域上n 次多项式恰有n 个复数根,其中k 重根以k 个根计算。这一结论也可以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语言来叙述:“复数域上任何n 次多项式都可以分解成n 个一次式的乘积。” 代数基本定理是一个纯粹的多项式根的存在定理,它没有给出求根的具体方法。 要求得n 次方程的根,一般是希望得到n 次方程 1011()0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① 的求解公式,如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②的求根公式那样。众所周知,方程②的解早在古代的巴比伦、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等国的数学著作中,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一个n 次方程①的求根公式是指,①的根通过其系数经由加、减、乘、除以及乘方、开方的表示式,也称这种情况为方程有根式解。

一元高次方程求解方法

一元高次方程的漫漫求解路 若有人问你:“你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你会很轻松地告诉他:会的,而且非常熟练!任给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2 0,0,ax bx c a ++=≠ ① 由韦达定理,①的根可以表示为2b x a -±=。 若进一步问你,会解一元三次方程或更高次数的方程吗?你可能要犹豫一会儿说,只会一些简单的方程。于是你就会想:一元三次方程或更高次数的方程,是否也像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形一样,有一个公式,它可以用方程的系数,经过反复使用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把方程的根表示出来? 数学家们当然应当给出完美的理论来解决高次方程的求解问题。有关理论至少应当包括高次方程是否有解?如果有解,如何求得? n 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是 101100,0,n n n n a x a x a x a a --++???++=≠ 而1011()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称为n 次多项式,其中00a ≠。当系数01,,a a 1,,n n a a -???都是实数时,称()f x 是n 次实多项式,当系数中至少有一个为复数时,称()f x 为n 次复系数多项式。如果存在复数α,使得()0f α=,就称α是n 次方程()0f x =的一 个根,或称为n 次多项式()f x 的一个根。 1799年,年仅22岁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复数域上任一个次数大于零的多项式,至少有一个复数根。 根据代数基本定理可以推出:复数域上n 次多项式恰有n 个复数根,其中k 重根以k 个根计算。这一结论也可以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语言来叙述:“复数域上任何n 次多项式都可以分解成n 个一次式的乘积。” 代数基本定理是一个纯粹的多项式根的存在定理,它没有给出求根的具体方法。 要求得n 次方程的根,一般是希望得到n 次方程 1011()0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 ②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第2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一·基本概念理解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加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 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 b a x =+2 )(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 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 22)(2b x b bx x ±=+±。 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 )0(02 ≠=++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 04(2422≥--±-=ac b a ac b b x 公式法的步骤: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 ,一次项的系数为b ,常数项的系数为c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5)、韦达定理 若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则 a b x x -=+21,a c x x =21。以上的就称为韦达定理(或称为根与系数的关系)利用 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a b -,二根之积 =a c 也可以表示为a b x x -=+21,a c x x =21。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中,ac b 42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0(02≠=++a c bx ax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ac b 42-=?

高次方程及解法

高次方程及解法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徐嘉伟 一般地,我们把次数大于2的整式方程,叫做高次方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高次方程组。对于一元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是不能用简单的算术方法来求解的。对于一元五次以下的高次方程,也只能对其中的一些特殊形式的方程,采用“±1判根法”、“常数项约数法”、“倒数方程求根法”、“双二次方程及推广形式求解法”等方法,将一元五次以下的高次方程消元、换元、降次,转化成一次或二次方程求解。 一、±1判根法 在一个一元高次方程中,如果各项系数之和等于零,则1是方程的根;如果偶次项系数之和等于奇次项系数之和,则-1是方程的根。求出方程的±1的根后,将原高次方程用长除法或因式分解法分别除以(x-1)或者(x+1),降低方程次数后依次求根。“±1判根法”是解一元高次方程最简捷、最快速的重要方法,一定要熟练掌握运用。 例1解方程x4+2x3-9x2-2x+8=0 解:观察方程,因为各项系数之和为:1+2-9-2+8=0(注意:一定把常数项算在偶数项系数当中),根据歌诀“系和零,+1根”,即原方程中可分解出因式(x-1), Θ(x4+2x3-9x2-2x+8)÷(x-1)= x3+3x2-6x-8 观察方程x3+3x2-6x-8=0,偶次项系数之和为:3-8=-5;奇次项系数之和为:1-6=-5,根据歌诀“偶等奇,根-1”,即方程中含有因式(x+1),∴(x3+3x2-6x-8)÷(x+1)=x2+2x-8,对一元二次方程x2+2x-8=0有(x+4)(x-2)=0, ∴原高次方程 x4+2x3-9x2-2x+8=0可分解因式为:(x-1) (x+1)(x-2)(x+4)=0,即:当(x-1)=0时,有x1=1;当(x+1)=0时,有x2= -1;当(x-2) =0时,有x3=2; 当(x+4)=0时,有x4=-4 点拨提醒:在运用“±1判根法”解高次方程时,一定注意把“常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其经典练习题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其经典练习题 方法一:直接开平方法(依据平方根的定义) 如果 a x =2那么 a x ±= 注意;x 可以是多项式 一、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0142=-x 2、2)3(2=-x 3、()162812=-x 4..25)1(412=+x 5.(2x +1)2=(x -1)2. 6.(5-2x )2=9(x +3)2. 7..063)4(22=--x ] 方法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定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配成一个 ,右边为一个 ,然后利用开平方数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二、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0662=--y y 2、x x 4232=- 39642=-x x 、 * 4、0542=--x x 5、01322=-+x x 6、07232=-+x x

方法三:公式法 1.定义: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公式的推导:用配方法解方程ax 2+bx +c = 0(a ≠0) (1)当b 2-4ac>0时,=1x ,=2x 。 (2)当b 2-4ac=0时,==21x x 。 (3)当b 2-4ac<0时,方程根的情况为 。 $ 二、用公式解法解下列方程。 1、0822=--x x 2、22314y y -= 3、y y 32132=+ 4、01522=+-x x 5、1842-=--x x 6、02322=--x x 7.x 2+4x -3=0 8. .03232=--x x 方法四: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的方法: (1)提公因式法: (2)… (3)公式法:平方差: 完全平方: (4)十字相乘法: 一、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 x 22= 2、0)32()1(22=--+x x 3、0862=+-x x 4、22)2(25)3(4-=+x x 5、0)21()21(2=--+x x 6、0)23()32(2=-+-x x

高次方程及解法

高次方程及解法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徐嘉伟 一般地,我们把次数大于2的整式方程,叫做高次方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高次方程组。对于一元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是不能用简单的算术方法来求解的。对于一元五次以下的高次方程,也只能对其中的一些特殊形式的方程,采用“±1判根法”、“常数项约数法”、“倒数方程求根法”、“双二次方程 求根。“± 解: 1-6=-5-6x-8)÷ x4+2x3-9x2-2x+8=0可分解因式为:(x-1)(x+1)(x-2)(x+4)=0,即:当(x-1)=0时,有x1=1; 当(x+1)=0时,有x2=-1;当(x-2)=0时,有x3=2;当(x+4)=0时,有x4=-4 点拨提醒:在运用“±1判根法”解高次方程时,一定注意把“常数项”作为“偶次项” 系数计算。 二、常数项约数求根法 根据定理:“如果整系数多项式a n x n+a n-1x n-1+ +a1x+a0可分解出因式P x-Q,即方 Q(P、Q是互质整数),那么,P一定程a n x n+a n-1x n-1+ +a1x+a0=0有有理数根 P

是首项系数a n 的约数,Q 一定是常数项a 0的约数”,我们用“常数项约数”很快找到求 解方程的简捷方法。 “常数项约数求根法”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首项系数为1。对首项(最高次数项)系数为1的高次方程,直接列出常数项所有约数,代入原方程逐一验算,使方程值为零的约数,就是方程的根。依次用原方程除以带根的因式,逐次降次,直至将高次方程降为二次或一次方程求 解。 432(x+3) +x+1 解:3±1,2±,根据“±1判根法”排除±1,这时,代人原方程验算的只能是P Q =32,或P Q =-32 f (32)=3?=??? ?????-?+??? ???-??? ??3232332323223??? ??-+-22278278=3?0=0 所以原方程中有因式(3X -2)。 (3x 3-2x 2+9x-6)÷(3x-2)=x 2+3 解方程式x 2+3=0x=23i ±, x 1= 23i ,x 2=-23i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了解一元三次和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

了解一元三次和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 塔塔利亚发现的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三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x3+sx2+tx+u=0,如果作一个横坐标平移y=x+s/3,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方程的二次项消去。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形如x3=px+q的三次方程。 假设方程的解x可以写成x=a-b的形式,这里a和b是待定的参数。代入方程,我们就有 a3-3a2b+3ab2-b3=p(a-b)+q 整理得a3-b3 =(a-b)(p+3ab)+q 由二次方程理论可知,一定可以适当选取a和b,使得在x=a-b的同时3ab+p=0。这样上式就成为 a3-b3=q,两边各乘以27a3,就得到 27a6-27a3b3=27qa3,由p=-3ab可知27a6 + p = 27qa3。这是一个关于a3的二次方程,所以可以解得a。进而可解出b和根x。 费拉里与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 卡当在《重要的艺术》一书中公布了塔塔利亚发现的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之后,塔塔利亚谴责卡当背信弃义,提出要与卡当进行辩论与比赛。这场辩论与比赛在米兰市的教堂进行,代表卡当出场的是卡当的学生费拉里。 费拉里(Ferrari L.,1522~1565)出身贫苦,少年时代曾作为卡当的仆人。卡当的数学研究引起了他对数学的热爱,当其数学才能被卡当发现后,卡当就收他作了学生。 费拉里代替卡当与塔塔利亚辩论并比赛时,风华正茂,他不仅掌握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而且掌握了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因而在辩论与比赛中取得了胜利,并由此当上了波伦亚大学的数学教授。 一元四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是受一元三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启发而得到的。一元三次方程是在进行了巧妙的换元之后,把问题归结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从而得解的。于是,如果能够巧妙地把一元四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三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就可以利用已知的公式求解了。 费拉里的方法是这样的: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最高次项的系数可得 4320 x bx cx dx e ++++= (1) 移项可得 432 x bx cx dx e +=--- (2) 两边同时加上 2 1 () 2 bx ,可将(2)式左边配成完全平方,方程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