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般若禅定忍辱精进持戒布施

六度:般若禅定忍辱精进持戒布施

六度:般若禅定忍辱精进持戒布施六度:般若禅

定忍辱精进持戒布施

般若为慧学禅定为定学忍辱、精进、持戒、布施四度为戒学皈依佛法僧三宝,修炼戒定慧三学悟二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发菩提心,以四无量心为根,修习四摄法门,上求佛道,

F化众生。六度度己,四摄度人

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到彼岸”的意思,

六度,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六度

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智慧),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邪见)。六度是三学的延伸和发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度为戒学,禅定为定学,般若为慧学。

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亦即是“事修”和

“理修”两种。什么叫做事修和理修呢?事修和理修是着相与不着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着相而修了,这样叫做“事修”,是修世间善法,可得世间善报,是不能出世间的。理修是指所做所为的善法,以“三

轮体空”作观,不着于“人、我、法相”,是名为“理修”

这是出世间的。无相修的善法,能够了生死,证涅盘的。

布施

布施就是施舍和给予。《大智度论》将布施分为三种,“财

施、法施、无畏施,以三施对治悭贪,除却贫穷。凡以物

质利益如钱财等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同时受布施者也解决了物质上(外在、非精神上)的匮乏,所以财施也称外施;帮助众生使他们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叫无畏施,由于无畏施是帮助受布施者解除内在的

痛苦,所以也叫内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

人生的真理来告知大众,使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

涅盘,称为法施。《大智度论》还将布施分为净施和不净施。

净施就是只求解脱涅盘、不为名利等世间福报而行的布施;

不净施则是指以妄心求福报而行的布施。

布施是修行的第一步,作为六度之首,它是三学中戒的延伸,布施是属于戒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布施就是戒贪。在自利来说,可以治灭三毒中的贪、增长自己的福德智慧;在利他来说,则可以除却贫穷,增长众生的福德智慧。布施与无相无为相应,即为解脱道,与菩提心相应,即为菩萨道。

持戒持戒就是防非止恶清净身心。持戒是修学布施、减少

悭贪之心后的自然趋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度是三学中戒学的延伸和弘扬,布施是为持戒做准备、忍辱是对

持戒的要求,精进是持戒的结果或程度,而持戒则是这四度的核心。持戒能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

“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持戒有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律仪戒,就是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这些戒律是要防

止做坏事,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戒、比丘戒、比丘

尼戒等,都属于律仪戒。律仪戒可以防止坠落,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戒掉我们的烦恼,还可以度毁犯的恶行为。

摄善法戒,就是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犯戒和过失,可见,摄善法戒比律仪戒的要求要更高,不仅不做恶事、还必须要做善事才算不犯戒。善法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饶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众生之心,即发心行菩萨道、发利益

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来利益有情,如果有了不想利益众生的心念,就是犯戒,应立即戒掉此恶心。

可见,饶益有情戒比摄善法戒的要求更高一些,不仅要不做恶事、但行好事,还要时时有利益众生的心。菩萨最根本的戒就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

忍辱忍辱即安忍、安于忍耐,就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忍受

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 "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终不放 弃救度众生的志愿。忍辱可以自利利人、自行化人、消除业

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最终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的彼

岸。 般将忍辱分为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

生忍(耐怨害忍) ,就是忍耐众生对自己的怨恨、辱骂、 侮辱等等伤害。

法忍(安受苦忍) ,就是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

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楚困境。与生 忍相比,法忍不只是对人,而要对生理、自然、人事等各种 各样的苦难。如果生忍和法忍能做到,并安然不动,就叫忍 辱地。

无生法忍(谛察法忍) ,就是彻底认识空相、实相的真

之忍,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对其坚信和忍耐。

精进

精进,就是为了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断恶修善的事业

而不懈的努力、上进,勤勤恳恳而不生懒惰、涣散、懈怠。 障、 培植福德、修清净心、有利于持戒、得定、

忍辱庄严

故,

理并能坚信、持守,

即对“一切法不生不灭'的道理能够确 切地掌握、坚守,

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 不退,是名无生忍”

,“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 安此理,名无生忍” 可见,无生法忍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

勤断一切恶叫断精进,勤修一切善叫修精进,努力上求佛国、

F化众生叫求化精进。一个人的生命、体力是有限的,但却

能有无限的力量,这就是精进的缘故,圣严法师说,有精进心的人,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即使身体有病,还是法喜充满,

没有精进心的人,就算身体没病,心理却是有病的,因为他

的烦恼一定很多。青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障

碍修行的一切障缘都可以称为魔,而破除这些烦恼魔障,都需要精进。

《成唯识论》将精进分为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

进三种。被甲精进就是说像被了宝甲一样,不畏惧种种艰难,披荆斩棘,难行能行,愿力无穷。摄善精进是指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修持各种正道善法全力以赴,永不疲倦。

乐精进就是利益和度化众生永不疲倦,无边众生誓愿度,

了普度众生,利乐世人,不辞千辛万苦。

七道品共有七类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精进的内容。《大乘庄严论》归纳出六种精进,一是增减精进,说明四正勤的精进;二是增上精进,说明五根的精进;三是舍障精进,说明五力的精进;四是入真精进,说明七菩提分(觉支)的精进;五是转依精进,说明八正道的精进;六是大利精进,说明六度的精进。

精进也可表程度,是一种精神,所以说它通六度,比如有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

这种彻底的布施就可叫布施精进,持戒也是,一切微细地戒律都不犯的,就可叫做持戒精进。

当然,精进并不是用一种掉举冲动的心态,过分地勇猛前进,着相地努力,就像琴弦绷得太紧容易断一样,只有在中道、不着相这两个前提下的断恶修善行为,才称得上精进。

禅定禅定,梵语禅那,就是静虑、寂照的意思,专注一境,

内心平静,明心见性,不生昏沉、杂乱的烦恼。把心专注在

种境界上就是止,止在一个境界上,久而久之,就会得定。

坛经》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外禅内定,是为禅

定。”

禅定能度脱散乱的心,消除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心猿

意马、到处奔驰、刹那刹那、念念不停的涣散迷乱状态。“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念是正念相续,因为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续,慧是智慧,有正定就能产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断除烦恼,生起轻安,轻安是身心进入一种非常轻松、和谐、快乐的状态。《大智度论》说,“菩萨因此发大慈悲心,欲以常乐涅盘利益众生。此常乐涅盘,从实智慧生。

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燃灯,灯虽能燃,在大风中不能为用。会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以

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以是故,欲得净智慧

者,行此禅定。复次,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

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

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

疋。

禅定是六度中的枢纽,连接前四度和第六度般若,静能生

“定”,虑能生“慧”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础上生起,要

获得般若、证得菩提,必须通过禅定,这个环节把握不好,

就无法获得般若(智慧),最终无法解脱。

禅定和中国的禅宗不一样,禅定是一种定学、从定入手,

禅宗则是一种慧学、直接从慧入手,应该说禅宗是对禅定的

种违反。定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不是佛法特有的,像

古印度的外道,中国的道家,还有现在社会上练气功的人,

也都修禅定,也能进入禅定状态。禅定可以引发神通,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等等,这也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都能修得。

佛法所特有的是观、慧。像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

空观等等,这些修观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因此佛法所说的定,是止观双修,不可偏废,修止的同时,还要修观,修观之后,才能引发智慧。如果光修禅定,而没有佛法的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