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论文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论文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论文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异黄酮在药理毒副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使我们对大豆异黄酮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利用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8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48-02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iavones)主要存在于豆科类植物中,其中大豆的含量最高,故特别称为大豆异黄酮[1]。大豆异黄酮不仅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素成分,早些年研究还显示具有显著的防治癌症效果[2]。目前,大豆异黄酮的研究以及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1 大豆异黄酮的主要作用

1.1 防治癌症

研究证明,二羟异黄酮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三羟异黄酮能广泛抑制多个器官如乳腺、前列腺、大肠、皮肤的多种激素依赖性和非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3-4]。癌症的防治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细胞生长、抑制血管生长、抑制癌细胞侵袭与转移、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大量研究表明[5-8],大豆异黄酮能特异性地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ptk)的活性,抑制拓扑导构酶ⅱ的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因子(tgf)的功能、抑制fgf作用、通过抑制akt,nf-κb 和 bax/bcl-2 等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趋化运动、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和抑制血管形成等作用方式发挥抗癌细胞侵

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分析

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分析 在一定地区,耕作制度相对稳定,大豆品种的生育期长度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土壤肥力和栽培条件不同,形成适宜营养体和产量构成因子所需的时间各异,对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使现有大豆品种在生育期结构方面呈现丰富的遗传变异。采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长度和比例适宜的品种,可充分利用光、温、水、肥资源,形成合理的株型和产量结构。通过生育期结构的调整,还可使关键发育阶段处于较适宜的条件下,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说,在生态条件和大豆熟期类型稳定的前提下,生育期结构比生育期长短更为重要。 在以往研究中,基本营养生长期改良立足热带高温、短日条件,重点是延长前期长度,并不克意缩短或延长后期长度;鼓粒期长度的遗传研究中很少考虑营养生长期和花荚期,因此不涉及前期和后期的结构问题。目前,尚不知道在成熟期相同的条件下,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规律。 2003,2004年分别同期种植了全生育期相同,营养生长期不同的大豆杂交组合小黑豆×GR8836的亲本、F1、F2、F2: 3,记载出苗期、R1、R7、R8数据。通过对两年数据分析发现,该组合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表现大体相同,本文以2004年数据为例阐述遗传分析结果。各性状频数分布的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R/V、全生育期长度在分离世代表型值趋于中亲,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性状有超亲表现。因此推断可能存在基因间互作。另外,F2呈偏态分布、F2:3呈双峰分布,有明显的主基因存在特征,х2检验证实存在一对主基因效应。生殖生长期F2、F2:3均趋于正态分布,由此推断由多基因控制。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黑豆×GR8836组合的亲本、F1、F2、F2:3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通过极大似然法和EM算法对混合分布的有关成分分布参数做出估计,然后通过AIC值判别和一组适合性检验,选择最优遗传模型,并估计主基因和多基因一阶、二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组合当中,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R/V三个性状均有一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作用,遗传模型分别为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为D-0(即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R/V为D-3(即一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F2:3代分别为76.29%、27.63%、58.58%,延长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性状的基因呈显性。营养生长期及R/V性状主基因遗传率高,且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比率小,因此在育种中,可以在早世代对其进行选择。另外,在双亲全生育期相同的条件下,F2、F2:3世代出现广泛分离,本分析结果得到一对主基因控制全生育期,但主基因遗传率较低,表明本组合中,控制亲本营养生长期及生殖生长期遗传方式不同。在存在主基因效应的三个性状中,R/V加显性效应值几乎相等,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结构(R/V) 多世代联合分析

4000字转基因与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摘要: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作物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联系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自从人类学会了种植植物,蓄养动物,我们的先辈们就一直在探讨如何对物种的遗传进行改良,培养了更多优良的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家们在生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自90年代以来,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也成了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 转基因指的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1] 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区别于两点:首先,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的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定位于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型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可准确预测后代。故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同一物种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让不同的物种进行杂交,不仅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甚至是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进行基因组合,使得我们在进行培养新品种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第一是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我国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其次还有玉米、大豆、甜菜等。第二是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现在已经能够在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XXXX大学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大豆异黄酮的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它的各种功能特性,最后再简要介绍了一下大豆异黄酮在国内外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hat introduces structure,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variou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bout soy isoflavones;then,we can get some brief acknowledge which is about the applicational prospects of soy isoflavons at home and abroad markets. Key words:Soy isoflavone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pplicational prospects 我国大豆产量仅次于美国、巴西,大豆是营养价值极高的农产品之一,它不仅含有丰富的油脂,还含有很多活性成分,如大豆异黄酮、大豆蛋白、大豆磷脂、、大豆皂甙、大豆甾醇、大豆低聚糖、大豆膳食纤维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目前有很多实验证明大豆异黄酮有抗癌、抗氧化、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各种功能。 1大豆异黄酮结构、理化性质和人体代谢 1.1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种皮含量极少。80%一90%存在于子叶中,浓度为0.1%一0.3%。大豆及其加工制品中存在的一类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其中含量占优势的是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两种。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为1%一2%。目前发现的12种大豆异黄酮中,游离型的糖苷配基(Agloycon)占总量的2%一3%,包括染料木素(又叫金雀异黄素)(Cenistein,5,7,4’一三羟基异黄酮)、大豆苷原(Daidzein,7,4’一二羟基异黄酮)和大豆黄素(Glyeitein,7,4’一二羟基一6一甲氧基异黄酮)。这些异黄酮类化合物在天然大豆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为结合了糖基的糖苷大豆异黄酮,即糖苷大豆黄酮(daidzin)和糖苷染料木素(genistin)。结合型的糖苷(Glucoside)约占总量的97%一98%,主要以丙二酞染料木苷、丙二酞大豆苷、染料木苷(genistin)和大豆苷(daidsin)形式存在。 1931年,Walz用90%的甲醇从豆奶中提取出大豆异黄酮:5,7,4’一三羟

大豆异黄酮的性质与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的性质与研究进展 王梦瑶 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大学成都四川 610065 摘要: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大豆和大豆制品中含量丰富。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提取方法、生物活性、主要的药物作用以及大豆异黄酮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大豆异黄酮的市场状况,以及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前景。关键词:大豆异黄酮;化学结构;生理功能;提取方法 1 概述: 大豆异黄酮的英文名是Soybean Extract Powder 或Soybean Isoflavones(SIF)[1]。它是从天然植物大豆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大豆种皮、胚轴、子叶中。大豆异黄酮属类黄酮化合物,是双酚类的结构。其分子结构与人体内分泌的雌激素雌二醇很相似,对人体可起到与雌二醇相似的作用,同时又没有药物雌二醇的副作用,故又被叫做天然植物雌激素。天然植物中存在的异黄酮多以含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在体内经葡萄糖水解酶的作用可水解为不含葡萄糖苷的甙元,通过小肠和大肠,特别是在小肠中被吸收利用,再经过肝脏中酶的作用形成硫酸盐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最后经胆汁及尿液排泄[2]。 2 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 2.1 化学组成和结构 大豆中天然存在的大豆异黄酮约有12种,可以分为3类,即染料木素(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大豆黄素(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以游离型、葡萄糖苷型、乙酰基葡萄糖苷型、丙二酰基葡萄糖苷型等4 种形式存在(其结构式见图1 和图2)。 2.2 大豆异黄酮的物理性质 大豆异黄酮在通常情况下为固体,熔点大都在100℃以上,常温下其性质稳定,呈黄白色,粉末状,无毒,有轻微苦涩味,在醇类、酯类和酮类溶剂中有一定溶解度,不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难溶于石油醚、正己烷等。 2.3 大豆异黄酮的化学性质

论大豆的营养价值(生物工程毕业论文)

学校代码: 12904学号: 中图分类:密级: 无 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大豆的营养价值 学生姓名:王凤禹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系):生物工程系 学科专业: 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四平 2009年12月

大豆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丰富的大豆蛋白在膳食中发挥这着很大的作用。大豆不仅富含丰富的大豆蛋白,还有丰富的矿物质以及卵磷脂、对人体有极大的益处。但是其中的抗营养因子也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大豆营养价值大豆蛋白抗营养因子

一、大豆的基本概述 二、大豆的营养价值 三、大豆蛋白的价值 四、抗营养因子的认识

一、大豆的基本概述 大豆,是豆类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在百种天然的食品中,它名列榜首,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优质蛋白质。大豆经加工可制作出很多种豆制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心血管病人的有益食品。大豆富含蛋白质,且所含氨基酸较全,尤其富含赖氨酸,正好补充了谷类赖氨酸的不足的缺陷,所以应以谷豆混食,使蛋白质互补。 大豆素有“豆中之王”之称,被人们叫做“植物肉”、“绿色的乳牛”,大豆的营养价值最丰富。干大豆中含高品质的蛋白质约40%,为其他粮食之冠。现在大豆制品的饮食产品非常的多,如豆腐、豆浆、豆腐丝、豆腐皮、豆腐干、腐竹、素火腿等。 大豆,是豆类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在百种天然的食品中,它名列榜首,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优质蛋白质。大豆经加工可制作出很多种豆制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心血管病人的有益食品。大豆富含蛋白质,且所含氨基酸较全,尤其富含赖氨酸,正好补充了谷类赖氨酸的不足的缺陷,所以应以谷豆混食,使蛋白质互补。 大豆具有健脾益气宽中、润燥消水等作用,可用于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疳积泻痢、腹胀赢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症。 相信“医食同源”的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大豆食品的保健作用。 二、大豆的营养价值 大豆营养丰富,含有大豆蛋白质,磷脂,不饱和酸,,大豆皂苷,膳食纤维,异黄酮,维生素、矿物质、低聚糖等多种营养素。 (1)大豆蛋白质 大豆中的蛋白质是植物中蛋白含量相对较多的品种之一,与动物蛋白有等同的营养价值,有“优质蛋白”的美称。大豆中蛋白质含量约为40%,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可以与鸡蛋和牛奶的相媲美。 (2)磷脂 大豆中富含卵磷脂,是人体需要的脂类成分之一。对人体新陈代谢,生命成长有一定作用。卵磷脂能为大脑神经提供充足的养料,使脑神经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提高大脑活力,保持活力,消除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大豆油 大豆含有丰富的不饱和酸,且不含胆固醇,有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酸,约占80.O8%,其中亚油酸的含量较多,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脂肪酸,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 (4)膳食纤维 大豆膳食纤维主要是指那些不能为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大分子糖类,包括纤维素、果胶质、木聚糖、甘露糖等。膳食纤维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任何营养物质,

大豆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大豆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孙文丽 1,2 ,刘昱辉 2* ,吴元华 1 (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沈阳110161;2.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 大豆的再生体系一直是大豆遗传转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对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各种再生体系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综述,并对大豆再生体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大豆;组培;再生体系 中图分类号 S 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16-06660-03 Adv ance in R esearch on the R egeneration System o f Soybea n SU N Wen li et al (C 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Shenyan g Agricultu ral Universi ty,S henyan g,Liaoni ng 110161) Abstract The regenerati on s ystem of soybean had al ways been the mai n obstacle in the devel op ment of i ts genetic transform ation.It got great develop ment alon g with the research goi ng deep er in recent years.The advan tages an d disadvantages of vari ou s regeneration s ystem s i n the gen etic transformati on system of soybean were com pared and s um marized and the foregroun d of the regeneration system of soybean was p rospected in thi s article.Key w ords Soyb ean;Tissu e cultivation;Regeneration system 作者简介 孙文丽(1980-),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豆抗病基因工程。*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8 04 21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提高和优化大豆品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大豆品质的同时,大豆的组织培养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们曾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外植体,但植株再生一度十分困难,即使有再生植株发生,频率和重演性极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豆的再生体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80年,Che ng 等首先报道用无菌苗的子叶节为外植体,在含高浓度B A(10~50 mol/L)的改良B5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获得高频率的再生植株[1]。此后,各种不同的再生体系逐渐为人们所发现。建立一个良好的组培再生系统,是大豆遗传转化成功的前提。因此,笔者对目前研究应用比较多的再生体系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1 胚轴再生体系 胚轴作为外植体,是目前研究应用较多的农杆菌转化受体。有许多成功的转化事例,早在1983年陈云昭等就以大豆上胚轴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培养出再生植株[2]。徐香玲等和苏彦等分别将Bt 基因,SMV C P 基因、几丁质酶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以胚轴为受体转入吉林29和中黄4等品种中[3-5]。至今,人们对影响胚轴再生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胚轴的再生频率。1983年Christianson 等以幼胚轴为外植体,在以柠檬酸铵为氮源并含有5mg/L 2,4 D 的改良MS 培养基上诱导了体细胞胚胎发生,获得再生植株[6]。Ka neda 等1997年报道,当用发芽种子的下胚轴外植体时,2.0mg/L TDZ 诱导不定芽的效率比1.5mg/L B A 要高[7] 。Zhou 等1998年认为TDZ 具有很强的细胞分裂素活性,激素组合以1.0mg/L TD Z+ 1.5mg/L B A+0.4mg/L N AA 的诱导效率最高,是适合于多种大豆基因型的高效率诱导培养基[8]。2000年张晓娟等通过进一步改变TDZ 和B A 浓度配比,提高了在相同时间内获得完整再生植株的效率,在诱导培养基中适当增加NA A,有助于提高萌动种子胚轴作外植体的植株再生效率[9]。何恩铭等2005年研究表明,激素种类及合适的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是很重要的,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对诱导大豆胚轴愈伤组织,2.0mg/L 的2,4 D 是比较合适的[10] 。2005年余泽高等以鄂豆6号成 熟种子无菌苗下胚轴1/2切段、1/3切段为外植体,在添加N AA 0.1mg/L+K T 1.0mg/L 培养基中下胚轴生根率较高,添加NA A 0.1mg/L+KT 1.0mg/L 、2,4 D 0.1mg/L+6 BA 1.5mg/L 、2,4 D 0.1mg/L+K T 1.5mg/L 可诱导芽的发生;1/2切段生根和发芽比1/3切段的好;反插根的发生较多,顺插有利于芽的形成[11] 。2006年,汲逢源在共培养基中加入硫代硫酸钠、L-半胱氨酸以及二硫苏糖醇等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豆下胚轴在组培过程中褐化的发生,并大幅度提高农杆菌在下胚轴的瞬时表达率[12]。2 子叶节再生体系 由于子叶节具有取材不受季节限制、诱导再生快、转化突变率低等优点,获得了多个成功的转化。Z ho u 等用子叶节为受体分别将几丁质酶基因、Bt 基因,玉米转座子AC 基因,SMV CP 基因等转入Peking 等大豆品种中,另外李海燕等用农杆菌转化大豆子叶节获得同时整合chi 和rip 基因的转基因大豆[3-5,13-15]。但其也存在再生频率低、受基因型限制,转化株的嵌合体等问题。Me urer 等摸索了农杆菌转化大豆子叶节的影响因素,发现经超声处理过的子叶节较对照容易转化,而且由野生农杆菌Chry5改造而得的农杆菌菌株K YR T 1的转化效果明显优于过去常用的E HA105和LB A4404[16]。王关林等和刘艳芝等研究表明大豆苗龄同时影响子叶节不定芽的再生能力和对农杆菌的感受能力,大豆子叶节以苗龄4d 的转化效率最高,随着苗龄的延长转化率降低[17-18]。不同的培养基对大豆子叶节的丛生芽率也有明显的影响,基本培养基MSB 诱导丛生芽的效果好于B5,在基本培养基中附加1.1或1.7mg/L 的6 苄氨基嘌呤对诱导子叶节丛生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在大豆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19] 。李海燕等2006年研究表明,在大豆萌发时,加入1.0mg/L 6 BA 和2.0mg/L 2,4 D 子叶节分化的芽数较高[20]。2006年,潘川芝等为获得大豆子叶节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方案,选用5个大豆品种的子叶节作为外植体,研究了种子萌发天数、外植体大小、不同激素浓度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豆苗龄以5~7d 最佳;外植体以保留全部子叶为宜;外植体的萌发和诱导均存在基因型差异,292黄豆的最佳萌发培养基为1/2MS +1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 ui Agri.Sci.2008,36(16):6660-6662,6665 责任编辑 王淼 责任校对 况玲玲

大豆异黄酮作用真的有这么好吗

大豆异黄酮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好吗? 雌激素不但能够决定女性青春的发育程度,而且能够决定女性青春魅力的保持程度。因而西方科学家认为,如果从30岁开始补充大豆异黄酮,女人的青春起码可以延长到40岁。 青春期,体内雌激素含量为一生中最高点,表现为皮肤光滑、细腻,体态丰满,青春亮丽。30岁以后,雌激素开始下降,至45岁时,剧降至青春期的15%左右,出现皮肤老化、腰酸腿痛、失眠、体形发胖等现象,标志着女性开始衰老。雌激素下降导致女性衰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容颜的衰老:如皮肤松弛、粗糙,皱纹、色斑增多。 (2) 女性性征的退化:如乳房失去弹性,体形发胖,外阴、阴道上皮变薄,阴道壁的伸缩性变小,阴道分泌物减少。 (3) 身心的衰老:如腰酸腿痛,失眠,精力不济,脾气坏,骨流失加剧。 (4) 45岁以后,进入更年期,潮红潮热、肌肉关节痛、失眠、烦躁现象出现。这些现象表面看来是皮肤、体型、情绪在变化,实质上都是衰老引起的,要想根本解决,必须从解决女性衰老入手。而改善这些衰老的惟一办法就是补充雌激素。 在当今欧美以及日本的女性保健领域中,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和利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当地女性服用以大豆异黄酮为功效因子的功能性食品就像她们日常服用维生素胶囊那样普遍,而且早已成为健康时尚。试验证实,大豆异黄酮(1soflavone)的分子结构99%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相同,具有雌激素活性,完全可以代替人体自身的雌激素发挥作用。有条件的女性应坚持长期低剂量服用,以维持人体对雌激素的需求。 大豆异黄酮是目前国际上惟一安全有效的天然植物雌激素,它对人体健康具有以下作用机理: 1、改善皮肤质量:可使女性皮肤光润、细腻、柔滑、富有弹性; 2、抗衰老:长期补充大豆异黄酮可防止女性卵巢功能过早衰退,从而推迟更年期到来的时间,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3、改善经期不适:雌激素分泌不均导致经期不适,大豆异黄酮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使雌激素水平正常,改善经期不适的状况; 4、缓解更年期不适:大豆异黄酮因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可调节雌激素水平,从而缓解更年期的许多症状; 5、提前防止骨质疏松:雌激素分泌水平的降低,容易造成骨质流失,及时地补充大豆异黄酮,可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6、提前防止老年性痴呆: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血液浓度和防止特定类型的蛋白质在大脑中沉积,达到提前防止老年性痴呆; 7、提前防止心血管疾病:大豆异黄酮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前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8、防乳腺癌:大豆异黄酮能与雌激素受体相结合,从而降低雌激素的活性,减少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高而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9、改善产后精神状态:大豆异黄酮可及时补充激素的缺乏,能够提前防止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0、性生活质量:大豆异黄酮的类雌激素作用,可滋润女性重要的靶器官——阴道,使女性阴道肌肉弹性增强,从而提高性生活质量。 本文由https://www.360docs.net/doc/a49921005.html,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文献综述1

大豆异黄酮开发及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具有广泛营养学价值和健康保护作用的多酚化合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作用,并且在抗肿瘤、预防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流行病学和实验数据的有力支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分析整理,同时对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代谢以及发展前景做了介绍。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大豆异黄酮已成为大豆最引人注目功能成分之一,也是食品与营养学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介绍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能、分布、提取分离、检测技术,糖苷水解方法及大豆异黄酮国内研究现状,且分析大豆异黄酮市场状况及研究前景。 [关键字]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糖苷;大豆;功能性食品 1 大豆异黄酮概述 1.1 大豆异黄酮组成及结构 大豆含有大量活性成分,被人们称为“功能性成分宝库”。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中异黄酮类成分,主要是指以3–苯并吡喃酮为母核化合物。迄今为止,从大豆中共分离出12 种大豆异黄酮异构体,分为游离型苷和结合型糖两类,其中苷元占总量2%~3%,包括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苷元(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三种。结合型糖苷由三种苷元衍生而成,占总量97%~98%,主要以染料木苷(Genistin)、大豆苷(Daidzin)和6”–O–丙二酰基染料木苷等九种形式存在(Philippe 等,2004;Chung 等,2005)。其中主要成分有三种,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和黄豆黄素,它们具有共同母核结构,染料木素为母核5、7、4 位被羟基取代三羟异黄酮,大豆苷元和黄豆黄素均为7、4 被取代二羟异黄酮,其中黄豆黄素母核6位存在甲氧基。在天然状态下,这三种异黄酮母核与葡萄糖以β–糖苷键连接,以异黄酮葡萄糖苷形式存在于大豆中,分别称为染料木苷(Genistin)、大豆苷(Daidzin)和6–甲氧基黄豆苷(Glycitin)。大豆在加工、发酵或体外水解时,糖苷基脱离可释放出游离异黄酮糖苷配基〔1〕。Hosny等曾从大豆醇法提取乳清中分离鉴定出三种新的异黄酮,使大豆中异黄酮数量增加到15种。但由于它们不是从大豆中直接分离而出,是否是大豆特征成分还有待进一步证实〔2〕。 1.2 大豆异黄酮来源及分布 大豆异黄酮是生物黄酮一种。自然界中异黄酮资源十分有限,主要来源于豆科植物荚豆类、葛根等少数植物〔3〕,其中以大豆含量较高,为0.1%~0.5%;并且大豆又是唯一含有异黄酮,且含量在营养学上有意义的食物资源,其变化范围约为0.5~0.7 mg/g 干大豆,不同大豆品种其大豆异黄酮含量不同。大豆中异黄酮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子叶和胚轴,子叶约含0.1%~0.3%,胚轴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所占比例却很少(10%~20%);种皮中异黄酮含量极少〔4-5〕。 1.3 大豆异黄酮理化性质 纯大豆异黄酮呈无色、具苦涩味晶体状物质,染料木素为无色片状结晶,大豆苷元为无色针状结晶,工业上大豆异黄酮产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品尝时具

大豆的营养价值与发展前景l论文

大豆的营养价值与发展前景 摘要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适宜多种人群。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营养价值 《史记》里有记载,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吃豆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下,大豆更是膳食指南中规定的中国居民每天都该摄入的食物之一。人们常吃的豆类有十余种,为什么独独大豆获得了“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等美誉?这主要是因为大豆5个无可比拟的优点: 1.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只有大豆蛋白可以和肉、鱼及蛋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相媲美,被称为“优质蛋白”。 2.动物性食物虽能补充优质蛋白,但却带来了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大豆中的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富含的卵磷脂还有助于血管壁上的胆固醇代谢,预防血管硬化。 3.富含钙质:每100克大豆中含有钙200毫克左右,其钙含量是小麦粉的6倍,稻米的15倍,猪肉的30倍。 4.含多种保健因子:例如异黄酮、植物固醇、皂甙等多种“非营养成分”,对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维护健康有重要作用。 5.食用方式丰富:可以加工成豆浆、豆腐、豆干、腐竹、豆芽,发酵后可制成豆豉、豆汁、酱油及各种腐乳,大豆深加工则能生产分

离蛋白、卵磷脂等产品。 大豆蛋白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促使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于1999年10月公布了关于大豆蛋白的健康的声明:食物中每天包含25克大豆蛋白可以减少心脏疾病的危险。如每天4次进食,每次应摄入6.25克大豆蛋白,在每次吃的食物中必须含有少于1克的饱和脂肪和少于20毫克胆固醇。如今,关于大豆蛋白的抗癌研究也已提交FDA专家论证,不久将有结果公布。 尽管大豆粉在营养上和性价比上有着许多特点,但是它却不能单独做成食品或直接食用。它需要一个载体。面粉被发现是大豆粉最好的载体。由于两者的粗细度相同,面粉可以与大豆粉以任何比例混合,并且可以制成各种主食如面包、馒头、面条、方便面、饼干、蛋糕、油条、饺子皮和馄饨皮等。这给大豆粉的使用开辟了许多途径,也改变了传统大豆制品(豆浆、豆腐、豆制品等)不能作为主食的缺点,为人们多吃大豆蛋白提出了新的思路。 大豆粉和面粉混合制成食品在营养上有两个好处:一是大豆粉的添加使面粉食品的蛋白含量增加。二是蛋白质的质量提高。面粉缺乏赖氨酸,大豆粉恰恰富含赖氨酸,二者结合接近理想水平。由于大豆蛋白质具有许多功能特性,比如吸水性、保水性、吸油性、保油性、乳化性、胶凝性、起酥性等等,在面粉中添加5%-10%的大豆粉制作

大豆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大豆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只有了解大豆的起源问题,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大豆种质的搜集、分类、研究和利用。此外,研究大豆的进化,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大豆遗传特性的演替规律,为改良和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是起源的时间及在我国的发源地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本文就大豆起源的假说及大豆进化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关键词:大豆;起源;进化 中国自古就栽培大豆,商朝甲骨文中有菽的象形文字。我国最古老的、记述史前文化的、著于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便记载有“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由此推断我国大豆种植历史约在5 000年上下。世界其它国家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播去的。公元前三世纪大豆由我国传入朝鲜,六世纪传至日本。约在300年前,大豆传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欧美认识大豆则在18 世纪以后[1,2]。 国际学者均认同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有多种假说。瓦维洛夫在作物八大起源中心学说中认为大豆为温带物种,起源于中国中西部山地及毗邻低地[3]。Hymowitz[4]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流域并得到许多研究者的支持。Fukuda[5]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东北。王金陵[6,7]则推测大豆起源于华南或印度附近。吕世霖[8]认为大豆可能有多个起源中心。近期一些研究支持后两种假说[9~12]。还有一些日本学者则认为有些日本栽培大豆可能不是从中、朝传播过去而是直接由日本本地野生大豆群体驯化的[12~14]。研究一个古老作物的起源应该回答5个方面的问题:出自何物种何种群、何地、何时、由何人群驯化以及演化的经过。这是一个难题,因史前文化难以确切追踪取得实据,但又是一个重要命题,这对了解一个古国的文化,民族的历史,物种的进化,科学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笔者将对以上多种大豆起源假说作一评述,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分析栽培大豆起源的多种假设及依据,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意见。 1 大豆起源 1.1 东北起源学说 日本学者福田[15]认为大豆起源于中国东北,其理由一是中国东北广泛分布有半野生大豆,中国其它地方则不多。二是中国东北有众多的大豆品种,其中许多品种似乎有原始性。李福山[16]也认为,中国的东北地区有考古发掘的最早的大豆文物,还有最早的大豆文字记载,同时东北也是我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东北起源学说主要基于古文字、考古出土遗物及古农史。考古发现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局限性的一面就在于出土的文物及文献年代久远,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不能令人信服。而且古农史对南北大豆的栽培都有记载,因此仅凭考古和古农史的记载是不够的。 1.2 南方起源学说 该学说是根据不同生态地区间各种进化类型大豆DNA指纹的差异比较,为大豆起源提供有力证据。庄炳昌等[17]利用RAPD标记对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南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指纹图谱相似性要高于北方,指出南方北纬25地区在大豆起源中应值得重视。盖钧镒等[18]发现南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细胞器DNA RFLP标记最为接近,结合等位酶、形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的观点。 应该说南方起源学说所提出的论据是最先进的,它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南方栽培大豆的DNA指纹和细胞器DNA与野生大豆进行比较,其相似性均高于北方。田清震认为与其它各种方法相比较,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1.3 黄河中下游起源说

转基因论文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 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顶尖的科学技术之一,如今渐渐为人们所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普遍融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农作物方面。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介绍,阐述了该技术的利弊关系,指出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道德理论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很好地利用该技术,使它为人类服务。并且通过举出一些例子来阐明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与未来设想。 关键词:转基因农作物、利弊关系、道德理论、社会价值 一、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1、定义: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电破法等。 2、应用: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如今大都应用于农作物方面。转基因技术应用广泛并有点多多,例如转基因牛——提高抗病能力、改善乳品质、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转基因大豆——提高产量、提高营养,除此之外,在农作物方面的应用还有番茄、玉米、棉花、油菜、辣椒、蔬菜、木瓜、水稻以及一些水果。 3、转基因农作物所需技术 (1)原理: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优质新品种,或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

(2)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道法等。 (3)培养方法:从生物有机体复杂的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或者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 的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标记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带有重组体的细胞扩增,获得大量的细胞繁殖体。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具有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克隆。将选出的细胞克隆的目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分析,并设法使之实现功能蛋白的表达。 二、利弊关系 每个银币都有两面,有好也有坏,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主要是看你如何趋利避害,适当运用并有一个严谨且严格的管理制度。 1、优点:第一,提高产量。传统农作物植入快速生长的基因后,改变了植物的生长特性,不仅缩短了生长周期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第二,提高营养。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中植入不同营养基因,来提高营养度,比如在大米中植入了胡萝卜素基因,使大米中含有胡萝卜素,人们通过吃大米也可以补充了胡萝卜素。第三,提高抗逆性。通过基因改良,不仅使传统农作物具备抗虫除草的能力,而且具有耐寒、耐热、抗干旱、耐涝等不同的特性。这应用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是得植物可以在不同的环境生长,从而减少了荒漠化的蔓延。第四,生产药物。通过转基因技术把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转到食物中,人们吃了这种食物就可以治疗疾病。除了以上几个有点,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医疗诊断,基因治疗等等。

大豆异黄酮的作用与功效

大豆异黄酮的作用与功效 大豆异黄酮是由天然大豆中提取的植物有效成分,因它与雌激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能够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相结合,对雌激素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所以有时又被称为“植物雌激素”。 大豆异黄酮的主要作用: 1、改善经期及更年期不适经期及更年期不适常与雌激素分泌不平衡有关,长期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雌激素水平维持正常,达到改善经期不适的目的。 2、预防骨质疏松及乳腺癌女性随着雌激素分泌水平的降低,防止骨骼钙质溶出的功能减弱,造成骨质流失,如果及时补充大豆异黄酮,可防止骨质流失,预防骨质疏松。补充大豆异黄酮能够减少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高而缓乳腺癌的危险性。 3、改善产后精神障碍女性生育后孕激素减少,雌激素水平尚未恢复,因此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形成精神障碍,大豆异黄酮可及时补充这种缺乏。 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女性30岁后雌激素下滑,更年期下滑到15%,补充植物雌激素有效延缓女性容易衰老. 豆浆就是很好的选择,豆浆富含植物蛋白质等养分。且含有一种牛奶所缺乏的植物雌激素——黄豆苷原,所以,女性每天喝豆浆,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降低乳腺癌、子宫癌的发病率,减轻、缩短更年期综合征的不适和时间,并且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作用。常饮豆浆,还可以减少面部青春痘、暗疮,可以使皮肤白皙润泽,容光焕发。所以有一种说法:男喝牛奶,女喝豆浆.

大豆异黄酮的功效: 大豆异黄酮是对大豆进行精深加工后的产品,它是从天然大豆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素,因为它与雌激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能够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相结合,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安全且无副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植物雌激素”。 在当今欧美以及日本的女性保健领域中,对大豆异黄酮的利用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归纳起来它有如下一些功能:改善肤质:它的“植物雌激素”的作用可使女性皮肤光润、细腻、柔滑、充满弹性、焕发青春光彩。 抗衰老:长期补充异黄酮可使体内雌激素保持正常水平,推迟绝经期或达到改善经期不适的目的,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预防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出现骨质疏松比男性更普遍。这是由于卵巢激素的缺乏导致骨质代谢障碍,即骨质形成和再吸收之间出现不平衡,从而加速骨质流失的后果。异黄酮可以有效地改善肠内钙的吸收,因此,就会较好地防止骨质流失,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预防老年性痴呆:这类病人中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三倍,特别是卵巢和子宫切除者、绝经早者的发病率更高、更早且进展更快,研究表明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以提高雌激素的水平,这对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重要作用。 预防心血管疾病:由于大豆异黄酮可有效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臼的浓度,无形中等于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可起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大豆生育期划分标准

(一)种子萌发和出苗期 胚根首先从胚珠珠孔伸出,当胚根伸长到与种子等长时称发芽。胚轴伸长,种皮脱落,子叶随下胚轴伸长露出土面,当子叶展开时称出苗。条件适宜,播种后4—6d 黄豆 即可出苗。田间半数以上子叶出土即为出苗期。 (二)幼苗期 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前为幼苗期。出苗后2片子叶展开,其幼茎继续伸长,上面的2片对生的单叶随即展开,此时称单叶期。随着幼茎不断伸长,长出第一片复叶时称3叶期。3叶期地上部分增长速度较慢,地下根系生长较快形成根瘤。此期末根系初步形成,开始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料。幼苗期大约20—25d,占整个生育期的l/5,这一时期是长根期;应注意蹲苗,加强田间管理,达到苗全、苗匀、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 (三)花芽分化期 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为花芽分化期,也是分枝期。一般约经25—30d。当复叶出现4—5片时,主茎下部开始发生分枝,同时分化花芽。人豆花芽的分化和现蕾是在短口照条件下进行的。花芽开始分化过程是:先出现半球状花芽原始体,接着在它的前面形成事片,再形成筒;继而分化出龙骨瓣、翼瓣和旗瓣;环状的雄蕊原始体相继分化,在雄蕊中央雌蕊开始分化,并出现胚珠原始体;随后进入胚珠、花药原始体分化,花器官逐渐长大,最后陆续形成花蕾、花粉和胚囊,完成花芽分化。花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这时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同时注意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达到株壮、枝多、花芽多、花健的要求。 (四)开花结荚期 从始花到终花为开花期,从软而小的豆荚出现到幼荚形成为结荚期,出于大豆开花与结荚是并进的,所以这两个时期通称开花结荚期。大豆花很小,着生在叶腋或茎的顶端,每个花簇上着生的花数,因品种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大豆落花落荚率高,因此每个花簇结荚数较少。大豆开花以上午6—9时为多,由现蕾至开花一般为3—7d。胚珠受精后,了房逐渐膨大,形成软而小的绿色幼荚,

关于大豆异黄酮的研究综述

吸循环的不利影响,注意持续气腹压不宜太高及监测血气变化。②气腹形式应缓慢,使老年患者对CO 2气腹有一适应过程。③腹壁穿刺时应防止皮下气肿,术毕挤压腹部排尽腹腔内C O 2气体,可有效地预防高碳酸血症。④术毕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继续监测呼吸循环功能,防止肺部感染。⑤LC 应由配合熟练、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尽可能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 214 术后护理 21411 一般护理:LC 通常采用全麻,术后应严密监测血 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率等变化。术毕回房后按全麻术后观察护理,3小时内注意不让病人入睡,以防止“麻醉后作用”导致病人窒息等严重并发症。输液总量及速度宜控制,避免因输液量过多,速度过快而导致病人出现急性心肺功能不全。 21412 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术后2~3d 应行心电 监护,检查血压并通过干预保持血压稳定,高血压患者恢复服降压药,如病情不允许口服,则可静滴硝酸甘油等控制血压,如为起搏心律,则应观察起搏信号后有无QRS 波伴随及漏波现象,出现心律失常及血压变化及时通报医生处理。 21413 合并呼吸系疾病患者的护理:呼吸系疾病大多有病 史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多数病人常认为是老毛病而未加重视,术后应鼓励病人积极排痰,作有效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祛痰药物、雾化吸入等促进排痰,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口唇、肢端紫绀情况,视缺氧情况合理给氧,一般给予低流量吸氧,严重者应监测血气,如氧分压低于60kPa,CO 2分压高于 50kpa,结合呼吸、血氧饱和度、紫绀等,则应考虑呼吸衰竭, 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总之,尽管合并心肺功能疾患的病人行LC 难度较大,但只要做好术前处理,术中及术后监测,具备熟练的LC 技术,LC 不失为老年人胆石症病人的优秀手术方式,是一种损伤小,安全可靠,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我们认为老年胆囊切除更适合于LC 。 参考文献 [1] 费庆铨.老年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J ].中华外科杂志, 1989127:150~152. [2] 孙石.肝胆胰外科杂志,1999,11(1):6. 收稿日期:2005-09-12 文献综述 关于大豆异黄酮的研究综述 蒋蔡滨 (贵阳中医学院2003级研究生,贵州贵阳 550002) 内容提要: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组成结构、吸收和代谢、物理和化学性质、含量测定方法、药理作用,分析了目前大豆异黄酮的市场状况,以及我国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大豆;大豆异黄酮;吸收和代谢;物理和化学性质;含量测定方法;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08(2006)02-0049-02 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含量分布 大豆异黄酮[1](s oybeanis oflavones,SiF )是多酚类混合物,大豆异黄酮的组成、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染料木素(金雀 异黄素,genistein )、大豆黄素(daidzein )和黄豆黄素(gly 2citeln )。天然情况下它们大多以β-葡萄糖苷形式存在,近年来发现发生乙酰化、丙二酰化、琥珀酰化转变的异黄酮苷。其中起到生理功效的主要是染料木素、大豆黄素及其苷。 通常,在天然状态下,大豆中只有少量异黄酮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90%以上是以β-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现已确证了3种SI F 苷元和9种SI F 葡萄糖苷,共12种SI F 。其中部分SI F 葡萄糖C6位上的羟基还可被乙酰基或丙二酰基取代生成酰化SI F 。成熟大豆中[2]总异黄酮的含 量常因其品种、产地、生长环境和储存条件而各不相同,一般为0.2%~014%。其中,以大豆胚轴(包括胚芽和胚根)含量最高,其百分比含量约为子叶(大豆瓣)的6倍。不同大豆品种中,黄皮大豆的总SI F 含量最高,黑皮大豆次之,绿皮大豆最低。大豆中不同异黄酮成分的比例以染料木黄酮为主。约占50%~60%,黄豆苷元为30%~35%而大豆黄素只占5%~15%。2 吸收和代谢 大豆经加工,微生物发酵或人体摄取后在肠道细菌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异黄酮的糖苷配基脱离,释放出有生物活性钓三羟异黄酮(genistein ),二羟异黄酮(daicbeh )、6-甲氧基大豆素(glyeitein )。它们在成人体内可被肠道细菌进一步转化为雌马酚(eguol ),对乙苯酚(p -ethyl penol ) ? 94?第28卷 第1期 2006年3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J GC TCM No .2 Vol .28 March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