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羌族传统聚落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羌族传统聚落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羌族传统聚落研究述评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5卷第12期 2010年12月V ol.65,No.12Dec.,2010 收稿日期:2010-01-09;修订日期:2010-1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5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J08B18-0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0 年重大招标项目;湖南省人文地理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771050;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No.2008BAJ08B18-01;Project of Hunan Province,Major Bid Item Projects of Natio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Province;Key Constructive Disciplines Projects of Human Geography in Hunan Provi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Project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in Hunan Province ] 作者简介:刘沛林(1963-),男,教授,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4348M ),主要从 事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景观规划及人居环境学的研究与教学。E-mail:liu_peilin@https://www.360docs.net/doc/a513665021.html, 1496-1506页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刘沛林1,2,刘春腊3,邓运员1,申秀英1,李伯华1,胡最1 (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衡阳421008;2.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79;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传统聚落景观区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是文化景观区划研究的重要课 题之一。基于中国传统聚落景观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系统性、稳定性、发展性、一致性、典型性和 协调性等特点,本方案以传统聚落景观“意象”(Image)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以相对一致性原则 作为景观区域划分的主导性原则,综合考虑其他原则,如环境制约性原则、文化主导性原则、地 域完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面的覆盖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将全国聚落景 观初步划分为3个大尺度的景观大区、14个景观区和76个景观亚区。以往关于文化区的识别,主要从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的;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区的识别,主要是从景观基因的角度进行 的。区域景观基因成为判断传统聚落景观区的核心要素。通常情况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判 别,可以重点从心理要素、生态要素、美学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时序要素等6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聚落景观;区划;基因识别;中国 1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科学,其基本的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异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层面来理解地表,其重要方法是区域比较法[1]。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性是区域地理学的最终任务,区域差异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有一批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来研究中国区域差 异,比如,1985年竺可桢、黄秉维等的“3个自然大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的划分”[2], 1987年濮静娟、朱晔的“18气候区22气候亚区的划分”[3],1985年周进步的“9旅游区划分”, 1988年郭来喜的“9旅游带29旅游省149基本旅游区的划分”,2004年杨载田的“8旅游大区32旅游省若干地方性旅游区划分”,1991年陈传康的“7旅游文化区划分”,1990年孙大文、吴必虎的“10大中国旅游景观—经济区区划”等[4]。而文化无疑是区域差异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实际上,关于文化区划的研究与讨论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多成绩[5]。但由于文化区组成因子的多样性和因子层面的多重性等原因,一直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区划分标准。 文化区的划分往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归宿,但划分文化区又是相当困难的工作[6]。那么,地理学研究到底如何把握区域特征,李旭旦先生的提示很有启发。他认为,“区域化必须 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7]。 这些“不同的标记”,正是划分聚落景观区的主要依据。在文化地理界,通常把文化区划分为

外国传教士对四川羌族地区文化的研究

外国传教士对四川羌族地区文化的研究 经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发现外国人对四川羌族地区的研究的主要是先通过宗教原因,以基督教在羌族地区的传播活动为主。如在《羌族史》、《茂汶羌族自治区概况》中,从政治角度出发,部分谈及了外国传教士在进入羌族地区的情况,汶川、北川、理县的《县志》中以大事记的形式按时间、人物、事件对于外国传教士在羌族地区的活动进行简单的罗列,《四川基督教》虽详细介绍了基督教在四川的活动,但其仅在一小部分内容里谈及了在羌族地区办学和设立医院。此外就很少有对与外国传教士在四川羌族地区的记载了。在此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外国传教士还是处于一个很浅显的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认识。直到此后出现两位在羌族研究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外国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解开了序幕。这两个人便是芝加哥人类学博士兼传教士葛维汉和传教士陶然士。/ 两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写出了比较详细深入的关于四川羌族文化研究结果。其中葛维汉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羌族的习俗和宗教》与《川西调查记》著述里。而陶然士则是在《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中国西部的土著居民》、《羌族宗教的基本灵性概念》、《中国最早的传教士》等。/尽管两人都有传教士的身份,但其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就葛维汉而言,其还是一名人类学家,所以他在研究羌族文化是采用的花上很长的时间,与羌族民族的人们对话,调查他们的宗教遗迹,探察历史档案。这样做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靠得住的结果。陶然士则是作为一个细心的考察者,经过长期的切实接触,与该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且参与他们的宗教活动,从而得到更加贴近真实的结果。/我们具体来看看两位传教士是如何在四川的羌族地区进行文化研究的。/葛维汉,芝加哥人类学博士,1911年以教士和学者的身份来华,1913年抵四川,至1948年从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退休回国,总共在四川度过了36年。其多次进入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1925年夏,葛维汉为史密斯·索尼学院到松潘和黄龙沟考察中途经汶川、威州、茂州和叠溪等羌族地区,于归途中还参观了瓦寺土司的官寨,并与一些羌人接触,拍摄了不少照片。1933年夏,利用暑假到羌族地区(克枯、阿尔、龙溪寨、东门外、桃坪、嘉绒所在县的杂谷、涂禹山脑等),为史密斯·索尼学院搜集羌族自然历史方面的资料。在九子屯,观看了羌族舞蹈,拜访了羌人的家、神庙、神林、神龛,进行了记录和拍摄。1941年夏,到了茂州、理番、威州、汶川、克枯、木上寨、龙溪寨、东门外、桃坪、大和平寨、簇头寨、簇头沟以及涂禹山等地。次年夏,又更远的羌族地区。此外他还带了羌人到成都研究,多次参观过羌族的驱鬼仪式,进入羌族神林观看盛大的祭典。同时,葛维汉还在中国和美国收集了许多中文史籍中有关羌族的记载,以及现代中国学者近期发表的关于羌族及其历史文化的文章。/陶然士,传教士,于1896年从苏格兰来中国传教,最初是中国内地会的一员,后来转入美国圣公会,供职于四川成都的华西传教士组织中,做了40年的福音使者的工作,于1937年返回爱丁堡。/他作为基督福音的忠诚使者,努力“要引起基督教会对生活在四川西部山区的羌人和他们的宗教之普遍关注” ,在向住上海的中国执行秘书J·R·海凯斯博士直陈了想要了解羌族一神论信仰更多的情况的意愿得到批准之后,陶然士大约于1916年在进入四川与西藏接壤的边疆地带的基督福音传播旅行途中首次发现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部落,他发现高地羌族的白石崇拜是羌族原始宗教神灵信仰的最主要的特征,认为生活在高地上的羌人信仰唯一的最高天神———白石。羌人尚白是因为在羌族的宗教观念中,白色代表宗教与道德上的纯净。所以“上帝是圣洁的,而白石神是人类得救和祈福的根源,这就构筑起了羌族信仰之基本的真理”。那么在羌族起源于万能之上帝的显圣的最高神观念与犹太人关于现身于祭坛的耶和华是他们的光明希望和救世主的观念之间惊人的一致,说明二者的关系亲密无间,以至不能把羌族宗教看作另类,而只能是一神教,和犹太人的宗教同源。”因此这更加吸引他深入羌区,与羌民一起生活,从内部仔细地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向他们传播福音,发展信徒。/从上我们可以得到陶然士研究羌族文化真正想做的是要拾遗一个古老民族保持至今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风貌,希望得出与基督教之上帝信仰一样的解释;而葛维汉则注重羌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之现状的采摘。尽管加曼教授(著有《关于羌族起源和信仰的几点评论》与《四川西部的羌族:被误称为“中国西部的犹太人”》两文。)他根据自己1938年在中国西部生活的亲身经历,比比较陶然士和葛维汉在羌人中所做的工作,几乎反对陶然士的所有观点。他指出,陶然士把羌族宗教说成是一神教,或把羌族的信仰习俗作为犹太人习俗的特定参照物之范例,都是没有任何真正联系的,或是最不理智的。并总结道:“陶然士之…中国西部犹太人?的命题,只是他自创神话中的想象人物。但是羌族宗教文化的早期研究者各为其功,构建了研究羌族宗教文化及其变迁的宽阔视角

近百年来羌族史研究综述

摘要:对羌族史的回顾对于重建羌族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更准确整理和挖掘其文化脉络。近百年来对羌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人的来源与流变、分布与迁徙、与各族的互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本文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相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并作以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指出仍需加深研究力度之处。 关键词:百年;羌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81.7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12-05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Century Qiangs CHANG qia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istory Pepartment ,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Recalling the history of the Qiang Qiang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plays a key role,in favor of a more accurate collation and mining its cultural context.The past century the study of the Qiang Qiang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and interac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this article describes in more detail the relevant monographs and theses,and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a brief,pointed out that the need to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intensity. Key words:A hundred years ,Qiang ,Research 收稿日期:2009-03-24 [作者]常倩(1979-);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讲师,现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反向为中国古代史。近百年来羌族史研究综述 常倩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41) 2009年第3期 (第29卷总第127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3,2009(Vol.29.February.No.127) 羌族研究在我国民族研究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2008年中期至今,学界展开了对于重建羌族文化的活动,为了更准确的整理和挖掘羌族文化本来面目,笔者认为对于羌族史的回顾是至为重要的。本文就近百年来羌族史的研究成果作以总结。 民国初期做开创性研究的学者有董作宾、胡鉴民、王文萱、闻宥、刘恩兰、庄学本、马长寿等。他们研究的重点倾向两个方面:一是羌族的族源。例如董作宾《殷代的羌与蜀》(《说文月刊》1942,7)、丁骕《史上羌民之记载分析》(《边政公论》1944,5)、刘朝阳《小乙征羌方考》(《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五卷,1946)、白川静《羌族考》(甲骨全文学论丛第九册,1958)等;二是探讨羌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如庄学本《羌戎考察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胡鉴民《羌民之经济活动形式》(《中山文化学院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四期)、王文萱《四川西部羌人之信仰》、吕朝阳《羌民生活一瞥》、闻宥《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等。国外学者中,目前能检索到的最早有关羌族研究的论文是日本学者中岛敏1934年发表在《历史学研究》1卷6号,主要探讨宋和西夏战争对西羌的影响[1]。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了大批专家学者,对羌族地区进行详细的社会历史调查和羌族语言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61年四川少数民族调查组羌族小组编印了《羌族简史简志合编》、《羌族》二书,主要对当时羌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进行了详细的考查。60年代以后,民族研究工作迟滞。80年代以后,羌族研究重新活跃起来,在学者们的努力下,使对“羌”的112 ··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摘要]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先后参与考察了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活动。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行为中存在 的矛盾冲突。事实表明,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 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政府参与;羌年 羌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是最先进行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大地震使羌族的文化空间 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羌族重要民俗信仰的羌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与影响。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原址重修家园,而有的村寨则不得不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学界、商界、新闻界以及社团组织都积极介入,各自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不乏批评之声。本文试图以笔者先后参与观察的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实践过程为例,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

基础之上,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一、羌年的概况 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羌年作为一种节日民俗,负载着羌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通过庆祝新年使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也有7~8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它不仅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为羌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核心传承人“释比”提供了展示、传播自身技艺的舞台。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震后,迫于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性,有关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举措接连实施。2008年6月,由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申报的羌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正式开始;200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羌年被正式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

硕士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传统聚落与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 课程名称:传统聚落与民居 年级:2012级

专业:建筑学一级学科 姓名:一力 学号:12081007 指导老师:周觅 传统聚落与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 (一力12081007 建筑学院) 摘要: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其天然真趣之境界。用道家的经典来分析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建 筑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对理解传统建筑中承载的历史含量、文 化支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家美学观传统聚落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美学容丰富,风格独特,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影响最为巨大。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与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的建筑美学精神。中国之纯美艺术精神原出于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精神。“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建构从精神境界渗到审美境界,蕴涵深厚,为中国美学中审美理论的丰富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艺术的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与传统音律 老子云游 阴阳相生、相克 宏村聚落景观 凤凰古镇 罗城古镇——旱码头 构筑实体和具有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人所成的有机整合体,社会文化 在其涵和外延上都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并且支配、控制着聚落的空间形式。 传统聚落中儒道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因其所处的 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特定人群的生活 习俗的差异,在建筑美学形态上呈现出 不同的视觉构成。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建 筑形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积 淀,其中道家美学思想对于传统聚落与 民居形态的影响明显、深厚。道家“自 然无为”的天道观,在其的外部环境的 选择、处理及内部意境的表达中有着直 接的体现。 一、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聚落 “聚落”作为一个由自然环境、建

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现在的羌族地区,

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民俗:搜山求雨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神林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

羌族艺术

羌族艺术 羌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著名的叙事长诗《木吉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洪水朝天》、《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开发西南边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羌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在新的时代,羌族人民又赋予了羌族文化新的内涵。羌民族正立足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业、旅游业、农工商并举,林果畜齐上,羌区明天更美好。羌族文化将更加灿烂夺目。 (一)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反映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等内容,多以神话形式出现。如《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等,通过奇妙的幻想,把自然力人格化,对宇宙、自然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给予解释。 反映生产劳动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以民歌(山歌)的形式出现的。如《放羊歌》即诉说放羊人不分晴雨寒暑一年四季不停劳作的辛酸;《牛山歌》《拉石号子》《拉木号子》等则刻画和赞颂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勤劳。 反映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暴虐的故事,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占重要地位。如《花精女整县太爷》《长工和地主》《图吉利》《人心比天高》《走马庙的传说》《打猪的来历》,反映了白草河流域羌、藏人民对镇压他们的明王朝统治者的愤恨;《黑木耳的传说》(又名《黑娃和木儿的故事》)等,则表现出穷人民对当地土司、头人的憎恶。 大量的故事、歌谣,反映出青年男女追求美满婚姻的强烈愿望。如《口弦崖的传说》《香樟树的传说》《斗安珠和木姐珠》《十爱》《有今跟哥不怕苦》等等,热情地歌颂了纯洁忠贞的爱情。 在羌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大禹的传说和故事甚多,如《大禹出生的故事》《夏禹王的传说》《望崇岭和酉山》《金锣崖》《李白到禹穴》《端午节的来历》等,寄托了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贬斥虐待老人行为的作品,如故事《秋娘》等;有赞颂妇女聪明才智的,如故事《聪明的么媳妇》《清和桥》《罗隐秀才》《登云桥》等。 1985年~1987年,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编印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其中收录羌族神话8篇、传说3篇、故事4篇、歌谣176首、其他文学形式8篇。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地调研分析报告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 报告完成人:彭佳璇、卢晓玮、段苏丽、喻淼鑫、张岳婷、王嘉琳、龚颖、李海涛、谭丽云 实习时间:2015年4月10日 实习地点:黄山市宏村 指导老师:熊平生、邱文彬、钟顺清 一、实习目的 1、根据地图以及实地考察绘制出黄山宏村的结构分布图,包括其建筑的朝向和路网结构。 2、调查其村落的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遗产以及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二、实习方法 (1)实地调研法:以小组为单位对黄山市宏村进行实地调查。 (2)文献资料搜集法:通过文献检索、网上资源搜集以及google 地图等途径进行充足的前期准备。 (3)绘图法:结合地图与小组成员实地考察的结果,用手绘法绘出宏村的布局图。 三、实习区域概况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约19.17公顷,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

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被誉为“画中的村庄”。(图1) 图1: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卫星图 宏村的建筑(图版Ⅰ;a)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砖雕(图版Ⅰ;b)、木雕(图版Ⅰ;c)和石雕(图版Ⅰ;d)等雕刻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部分傍水而建(图版Ⅰ;e),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图版Ⅰ;f)布局。宏村居民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居民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图版Ⅰ;g)、乐叙堂、承志堂等。(图版Ⅰ)图版Ⅰ a b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作者:张圣侃 指导教师:魏秦

摘要: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理性主义追求,强烈的整体意识,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Abstract:Spatial form of our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bviousl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tial space 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wo parts. Mainly by the pursuit of rationalism in ancient China, a strong overall sense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spa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pace form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Yunlin Bao of Yanqing Country 传 统 民 居 与 乡 土 建 筑 —— 延 庆 县 榆 林 驿 空 间 格 局 研 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 以北京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为例 建筑 摘要:榆林堡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和古军事城堡。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证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物资料。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选址、空间格局、典型街巷空间、街巷节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榆林驿;村落空间;街巷空间,街巷节点 Abstract :Yulin fort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ancient dak and ancient military castle in Beijing area. It is the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historical testimony of Beijing YouYi culture , also is the important evidence and data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eijing military and history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s a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real data. 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location selection, space pattern, typical of yulin fort street spaces, street node, etc. Key words : Yulin Yi; Village space; Street space; Street node 1、榆林堡村综述 榆林堡始建于元代,位于延庆县西南部,因旧有榆树林而得名(图1)。元代的驿站极其兴盛, 站赤制度是朝廷的神经与血液网络, 正如 《元史·兵志·站赤》开篇所言: “元制站赤者, 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 布宣号令, 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 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 陆则以马以牛, 或以驴, 或以车, 而水则以舟。 而梯航毕达, 海宇会同, 元之天下, 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历史中的“凸”字形城堡—榆林古驿站(图2) ,位于北京延庆县县城西南与河北怀来县交界处, 是一座带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古驿站。榆林堡因拥有 大片榆林而得名。如今,榆林已经找不到了,只剩 下孤零零的驿站遗址。榆林堡实际上有两座城堡遗 址,一南一北,大体呈“凸”形,南城小、北城相 比较大。 元大都( 今北京)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同时也是全国驿站的中心。其驿道纵 横, 站铺林立, 建成了以大都为总枢纽的邮驿网 路。元代的皇帝, 每年春末夏初, 要由大都往上 都避暑, 到了秋季, 车驾又要从上都返回大都。 因此, 大都与上都之间的驿道, 就成为元代皇帝 每年巡行的 必经之路, 也是元代最为重要的国 道。榆林驿是大都至上都十二站中的一个重要驿 站, 是元朝皇帝车驾扈从的必经之地。《元史·世 祖纪》载: “中统三年( 1262 年) 五月, 自燕至 图1 村落入口处“榆林驿城遗址”(立于一九九九年九月) 图2 “凸”字形榆林驿

西南科技大学羌族文化在线自测与答案

西南科技大学-羌族文化在线自测与答案(百分百正确) 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 1 .古羌人是古时中国主要居于______,从事______的族群。 ?A.北部,渔猎 ?B.南部,农耕 ?C.西部,游牧 ?D.东部,贸易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______一部羌族英雄史诗,讲述了羌人祖先历经万险而最终从西北迁居至岷江上游地区的历史。?A.《羌戈大战》 ?B.《木姐珠与斗安珠》 ?C.《大禹治水》 ?D.《西羌传》 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 ?A.女神崇拜 ?B.生殖崇拜 ?C.白石崇拜 ?D.酒神崇拜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______ 又称“领歌节”,是羌族人的“女儿节”,是为纪念天上掌管歌舞的沙朗女神,已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转山会 ?B.“瓦尔俄足” ?C.六月节 ?D.塔子会 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羌人手工技艺精湛,尤其以______最具羌族传统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先后被列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剪纸和刺绣 ?B.羌笛和刺绣

?C.挂饰和银饰 ?D.木雕和漆器 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羌族建筑技术高超,自古以来就有垒石筑屋的传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累 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音译借词,意为碉楼,是羌族最具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的功能有______等。 ?A.储物 ?B.居住 ?C.防御 ?D.以上三项 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羌绣”以______为传承者,主要采取______方式进行传承。 ?A.女性,身体示范 ?B.男性,身体示范 ?C.女性,“口传心授” ?D.男性,“口传心授”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羌绣”色彩鲜艳彩,主要选用黑、白、红、黄、蓝、绿色,在色彩搭配上皆原色相配,无渐次色,民 族特色浓郁。从这些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之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出羌文化的信息: ?A.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历史 ?B.神话、考古、文献 ?C.生态、民俗、神话 ?D.历史、地理、风俗 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羌绣”图案分为实物纹样和抽象纹样,其中实物纹样主要由花卉、瓜果、鸟兽、虫鱼等组合而成,其 寓意传达出: ?A.羌人对自然的热爱 ?B.羌人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化再现 ?C.羌人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结、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D.羌绣适用耐磨的功能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0 .______是古羌游牧部落的主要生产资料,现代羌人虽转变为农业定居生活,但他们对它一直都怀有 特殊的感情,故在羌绣服饰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这种动物的纹样: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刘筝筝 【内容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羌族的思想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研究比如释比、婚葬之俗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但亦有不足之处,如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 【关键词】羌族;羌族文化;民俗特点 【作者简介】刘筝筝,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3-0040-03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从1998年以来,对羌族的研究硕果可谓丰硕。在此,笔者拟对近十年来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不足之处,在此肯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思想文化方面 在研究羌族思想文化方面,高恒天、汤剑波两位先生通过对秦汉时代羌族人民的道德生活方面的研究认为,羌族分离和分立其部落的风尚在促使其支分、繁多、广泛分布的同时,也使其道德生活表现为以崇尚“豪强”为特色的功利主义

和“窝里斗”。在政治权力继承方面,嫡长子世袭已成为新的道德规范;在婚姻道德方面,婚前性自由、一夫一妻制、多妻和转房现象等具有道德合法性[1]。杨健吾先生却认为,羌族社会伦理思想具有独特的氏族形式,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作品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社会观念以及伦理观念,这些构成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主流[2]。 徐铭先生从解析羌族白石钟信仰方面入手,得出羌人在与汉人的接触过程中,多数人受汉人民间信仰影响,信仰的神灵增多(以前只是白石钟信仰),祭祀也以原来的部落为重转变为以家庭为主,但是其宗教制度与祭仪仍保留羌族固有的特色[3]。邓宏烈先生从西方传教士的眼光进行考查认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羌族中的传播可谓是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中的一颗流星,基督福音的“圣灵”与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按照各自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和经验认知,对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分别做出不同的阐释[4]。 在羌族生活中,法律的研究方面亦取得一定成就。龙大轩从历史长河中来考查羌族诉讼习惯法,他将习惯法的历史进程分为独立运行、国家法对诉讼习惯法的介入、国家对诉讼习惯法的挤压、彼长此消长等四个阶段[5]。李鸣通过分析羌族继承习惯法得出:无论是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还是对继承关系的法律调整,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得到羌民的普遍承认和严格遵循,在羌族地已发挥积极作用[6]。龙大轩得出羌族民约的习惯法特征:首先具有浓郁的民族独特性;其次,相对国家制宪法而言它具有依赖补充性;最后,它也具有执行性[7]。在我国,对羌族习惯法的研究显然处于尝试阶段,但研究成果却较为显著。申秀清认为:羌族宗教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保护思想,在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能为解决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提供一些启示和价值[8]。

羌族文化

《羌族文化》练习题 1.在羌族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女神“俄巴巴瑟”在人间设定男女姻缘的信物是 ______,因此也成为羌族姑娘送给心上人的“云云鞋”上的的典型纹样。 A、牡丹 B、羊角花 C、桃花 D、鸳鸯正确答案:B 2礼仪是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羌人世代相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习俗,它们均是围绕着生活的大事而进行,反映出羌民族的仪规惯制,具有代表性的______,包括喝咂酒、挂红、宴饮、唱歌等礼仪程序。 A、年节礼仪 B、婚俗礼仪 C、婚俗礼仪 D、生子礼仪正确答案:B 3.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______。 A、女神崇拜 B、生殖崇拜 C、白石崇拜 D、酒神崇拜正确答案:C 4.“羌绣”色彩鲜艳彩,主要选用黑、白、红、黄、蓝、绿色,在色彩搭配上皆原色相配,无渐次色,民族特色浓郁。从这些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之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出羌文化的信息: A、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历史 B、神话、考古、文献 C、生态、民俗、神话 D、历史、地理、风俗 5. 羌人工艺制作技艺精湛,尤其是刺绣,作为羌族民间工艺的代表,自______ 起,已在羌族地区十分盛行。 A、先秦时期 B、汉代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正确答案:D 6.“羌绣”以______为传承者,主要采取______方式进行传承。 A、女性,身体示范 B、男性,身体示范 C、女性,“口传心授” D、男性,“口传心授” 7.“羌绣”图案分为实物纹样和抽象纹样,其中实物纹样主要由花卉、瓜果、鸟兽、虫鱼等组合而成,其寓意传达出: A、羌人对自然的热爱 B、羌人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化再现 C、羌人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结、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D、羌绣适用耐磨的功能 8.古羌人是古时中国主要居于______,从事______的族群。 A、北部,渔猎 B、南部,农耕 C、西部,游牧 D、东部,贸易 9.羌人的饮食有节令食俗、礼仪食俗和信仰食俗,其中______是羌民传统,在举行重要仪式时,用一根中空的麦秸或竹管咂饮而拒杯饮。 A、喝茶 B、吃酥油茶 C、喝醪糟 D、喝咂酒 10. ______是古羌游牧部落的主要生产资料,现代羌人虽转变为农业定居生活,但 他们对它一直都怀有特殊的感情,故在羌绣服饰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这种动物的纹样: A、牛 B、羊 C、马 D、猪 11. 羌人的巫师,又称“______”;尊称“阿爸许”或“许”,俗称“端公”。 A、祭司 B、释比 C、酋长 D、长老 12.羌族建筑技术高超,自古以来就有垒石筑屋的传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记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音译借词,意为碉楼,是羌族最具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的功能有______等。 A、储物 B、居住 C、防御 D、以上三项 13.羌人手工技艺精湛,尤其以______最具羌族传统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剪纸和刺绣 B、羌笛和刺绣 C、挂饰和银饰 D、木雕和漆器 14.羌族历史久远,通过考古发现,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陆续发现了许多______的

羌族婚嫁习俗

一、解放前羌族婚礼的形式及其特征 解放前,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盛行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调换亲等,讲究门当户对,有“穷找穷嫁,富找富配”的说法。男女一旦订亲就要刻意回避,少见面。还存在“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的现象,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规矩。《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这对于人口、财产的外流起到了很好的限制、补救作用,笔者的祖辈中还发生过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归,弟弟娶嫂子为妻的事,可见羌族这一习俗的古老和延续性。茂县盛行女大于男的婚姻,有民谣曰:“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丈夫大,落了叶子谢了花。”汶川县有谣曰:“十八姐儿九岁郎,夜夜脱衣抱上床,说是郎来年岁小,说是儿来不喊娘,等到郎大姐已老,花也谢来叶也黄。”这是对这种不公正婚姻的有力批判。羌族人婚后一般不许弃婚(离婚),若家庭不和或妻子没有生育,男方可另娶,但女方则不行,一旦男方出走,女方只有等男方在外面和别人成亲后才能考虑再嫁,而且只能嫁给伯伯或小叔子为妻。寡妇再婚较普遍,不受限制,父母不得干涉,也不能歧视。有谣曰:“头嫁由爹妈,三嫁由自身”。羌汉通婚年代久远,以汉族入赘为多,赘婿随妻姓,死后须经族人同意方可入祖坟,流传有“招女婿上门,好比买骡子”的说法。茂县还有抢婚的习俗,《旧唐书》所谓“贫家窃女而去”说的就是这种婚俗。若男方向女方求亲不成,则邀好友数人,乘女方外出时将其抢回,强行成婚,一旦女方同意即到男家,五天后由男方父母背上礼物去女方家求情,再补办婚礼。若女方不允,成婚后可偷跑回家,抢婚也有抢闺女的,但以抢寡妇为多。长期以来,羌族处在中华主流文化的边缘,在中原文化与吐蕃文化的夹缝里生存,一直处在两大势力冲突的最前沿,饱受战争之苦,但客观上也促成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其中羌族与汉族的关系最为密切,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主动归附中央王朝的事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解放前羌族的婚姻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1.父母包办,儿女无权反对,结婚前男女青年未曾谋面的不在少数。2.有早养儿女早享福的习俗,出现了女大男小,力求早婚的现象。3.婚姻形式多样,有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亲上亲等。4.抢亲奇俗。以上四个方面中,前三种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痕迹。受儒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育影响,产生了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受“繁衍后代是家族第一要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等汉族农耕文化观念影响,产生了早婚、早养儿女早享福的观念。可见前三种羌族婚姻形式是从周围汉族中借鉴、吸收而来的,相比之下,汉族的婚姻形式只多不少且名目繁多。只有最后一个方面“抢婚”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婚姻形式,应是游牧于西北的古羌人婚姻形式的遗留。 二、解放后到现在羌族婚礼的变化及其过程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羌族人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他们抛弃了婚俗中陈腐、落后的方面,保留了优秀的方面。特别是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年轻一代的思想有了很大改变,自由恋爱流行,当地人称为“耍朋友”,父母一般不加干涉,一旦男女青年相好后,就请家长拜托“红爷”出面作形式上的说合,但古老的仪式还是要照样举行的,因此,古老的婚俗还是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一)、说亲(开口酒)

郴州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第31卷第2期2010年4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2Vol.31 Apr12010 郴州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杨载田112,方煜锋1,刘天?1 (1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21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 摘 要: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条件下,郴州地区成为了中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而又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其聚落景观的乡村旅游价值突出,开发利用条件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特有优势。为此,必须做大做强;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创造品牌;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其传统聚落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郴州;传统聚落景观;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13(2010)022*******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实施乡村富民工程,建设特色景观村镇。”201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又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感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彻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高度关注,特就郴州地区(以下简称郴州)的传统聚落景观资源开发及其特色村镇景观型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研究。 11郴州传统聚落景观形成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传统聚落景观有乡村和城市之别,这里仅指乡村的古村、古镇及其古民居,可称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郴州的乡村传统聚落景观自有其形成发展的特有背景。 111 有限而艰险的生存空间 郴州位于湘粤赣边山区,东境有罗霄山脉纵贯,南境有南岭山脉横卧,西北境有低山丘陵连绵,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大部分地区地大山深,险阻重重。居住着瑶、苗、畲等少数民族先民“蛮夷”、“蛮僚”或“山都木客”,以山伐鱼猎为业[1]。只有一些面积不大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有汉族先民的农业活动,被称为“山区盆地农业经济”。 全境位于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的过度位置上,属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温热湿润,以致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疠之区,流传着“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疟疾)”的民谣。同时,区境东南部山区为暴雨多发地区,常常引发严重的山洪地质灾害。由于南岭山脉焚风效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夏秋干热天气;冬季又造成南下冷空气流的停滞堆积而引发严寒冰冻灾害[2]。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条件下,使得人类的生存空间不仅有限,而且十分艰险,使其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缓慢,人烟相对稀少。 112 各式各类移民的持续迁聚 被统治阶级视为边远荒蛮的郴州南岭山区,一方面是其攻略之地,如秦始皇为“略取南越陆梁 收稿日期:2010201224 基金项目:湖南省人文地理重点建设学科项目;衡阳市社科规划项目(2009D19)成果。 作者简介:杨载田(1947—),男,湖南益阳人,教授,从事人文地理教学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