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亚洲象

中国最后的亚洲象
中国最后的亚洲象

中国最后的亚洲象

在云南茂密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我闭仅有的亚洲象群。它们是人类幸运的图腾,曾经生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但现在它们的生存空间却被严重挤压。野生亚洲象仅活动在云南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3个市(州)的7片支离破碎的原生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在“孤岛”上挣扎的亚洲象

亚洲象又叫印度象,主要生活在森林和丛林中,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符、河边及竹阔混交林中活动,是大型陆生植食性哺乳动物。亚洲象是我国一类重点保护野牛动物,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

亚洲象在历史上的分布区很广,在12世纪初,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一直延伸到中国的黄河以

东和印度尼西亚南部都有它们的存在,数量大约有10万头。由于气候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多,森林的大面积消失使亚洲象的栖息地迅速减少。日前,亚洲象的分布已经成断裂状态,仅出现在它过去分布的某些区域内。野外调查表明,现在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约为36,790~51,160头,栖息地面

积约486,800平方公里,其中大约有131,820平方公里为国家公园或保护区。

栖息地的减少及破碎化是现存亚洲象种群面临的最大

问题,有数据表明亚洲象现今的栖息地仅占其历史栖息范围的1/20,这使许多被隔离的小种群都有灭绝的危险。

对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的调查已有过很多次,但是由于调查方法不统一,调查技术不断改进和修正等原因,根据现有的亚洲象种群数量资料,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每次野外调查得到的亚洲象个体数目都有很大波动。这种波动不可能是亚洲象本身的种群数量变动,其原因很可能是受到每次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的限制,另外也可能由于亚洲象不断的迁移导致某一地区数量的变化,包括在国内各栖息地之间的迁移,以及与老挝、缅甸等邻国之间的迁移造成的。

自1999年起,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亚洲象保护研究课题组通过近10年的野外工作,对我国亚洲象种群的数量、分布、行为和习性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应用形态学特征为基础的野外个体识别方法,以及使用保护遗传学研究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重捕等手段,对我国境内分布的弧洲象开展了更为精确的个体鉴别,以期了解我国亚洲象的保护遗传学特点、估计种群数量并了解其种群结构等。根据我们的研究,日前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在192~247头之间,是

一个相对稳定的孤立种群。

普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

历史上亚洲象在中国生活于从北到南的广大区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亚洲象化石,目前发现的亚洲象化石分布的最北位置甚至到达河北阳原。1976年,在河北阳原海拔845米的桑干河丁家堡水库的第一阶地沙砾层中,人们发现了亚洲象的遗齿和遗骨,这是我国已知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记录,约为北纬40°。那里是毗邻山西大同的山区,纬度比北京市区还要高一些,其时代为三四千年前的夏末商初。

据史料《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灭国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肆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3200~3000年前商周之际,野象在我国北方有3个明确的分布区:中条山、太行山南麓的分布区,山东半岛泰山附近的分布区,太行山东南坡低山丘陵与湖沼薮泽间的分布区。

3100~2700年前,由于齐、鲁、魏、郑、邶等诸侯国大面积砍伐森林、开辟农田,野象从我国北方分布区南迁,周初期400年间黄河流域野象绝迹。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7年间),野象分布区移至淮河

流域,野象分布的北界东起徐州、淮河下游,经大别山至汉水中游,

战国时代,野象分布区移至长汀以南。战国末年,长江下游北岸未再见到象的足迹。

至汉代,四川西北部成都附近仍然可以见到“犀象竞驰”的场面。汉代以后川北再无野象的记载。

自南北朝至唐朝,四五百年间野象分布区由长汀以南继续南移至温州、福州、漳州一带。

在距今1000年前的宋代,野象分布区向南退缩至南岭以南。南岭地处北纬25°线上若以北纬25°为界,宋、元、明代的野象分布具有如下特点:生存于温暖湿润的东部沿海的野象于南宋时期已经消失,生存于食物丰富的低山丘陵地带的野象先于高山地带而消失,生存地的野象与人们的矛盾十分尖锐,成群践踏庄稼多有发生。可见,历史上人类的活动对于野象生存的影响已经如此巨大。

我国野象在3000多年前最北分布于中条山至泰山之间3个狭窄地带,处于北纬36。附近,现今退居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处于北纬22°左右。3000多年间两地相差约15个纬度,平均每百年南移约0.5个纬度,平均每年南迁约0.5公里。野象分布北界的长度约为1,800公里,表明每年约有1000平方公里的野象生境在中原大地上消逝。近3000年间野象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迅速绝迹了,地域性消退

的速度令人吃惊

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表明,亚洲象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勐养、勐腊,思茅(现称普洱市)的西盟、临沧的沧源南滚河,德宏的盈江等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分布在西盟和盈江的亚洲象彻底消失。20世纪90年代勐腊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消失。目前,亚洲象在我国的分布区仅限于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3个市(州)的7片支离破碎的原生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行为习性被人类活动改变

在亚洲象的栖息地研究方面,从1999年到2002年我们对分布在普洱的5头雌性亚洲象种群作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组利用痕迹追踪、样线调查和村庄调查等方法,发现该地区亚洲象在旱季的活动面积为35.67平方公里,有3个活动核心区域,象群在这3个区域内对野生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而在雨季农作物开始成熟的时节,象群的活动面积缩小为18.42平方公里,而且只有1个核心活动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栖息地附近农田里的农作物,包括稻谷、玉米,以及香蕉、柑橘和菠萝等。

在此期间,也有研究者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的生境信息数据库,并

进行了生境评价,认为亚洲象的迁移和对农作物的损害与当地的芭蕉、竹林等作物的分离有关。有人提出了保留次生演替林、在保护区内种植黄竹和芭蕉补充亚洲象食源及建立保护区之间生态走廊带等建议。

对西双版纳尚勇地区的亚洲象研究表明象群喜欢在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区域活动,活动区的坡度一般小于10°,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象群偏好的植被类型有竹阔混交林、灌丛和高山草甸。研究还发现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和日益增加的非法盗猎活动已经严重威胁到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的生存。

虽然人们对亚洲象的名称早已熟知,但是目前关于象的许多行为、习性和生理的问题大都是通过对圈养象研究得到的,对野生象仍知之甚少。虽然圈养象和野生象的生存压力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许多相同的行为。经过长期检测孕酮血清,确定亚洲象的动情周期是16周。雌象在发情期产生的性外激素是雄象对雌象尿液感兴趣的化学基础。而对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头亚洲象的雌激素变化的研究发现,圈养亚洲象激素水平过低,且无明显的波动,原因可能是其在长期圈养条件下卵巢不具活性,卵巢的不活动导致圈养雌象不发情,从而影响了圈养象种群的人工繁殖。此外我们还对圈养和野生亚洲象的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亚洲象对食物中钙元素的需求是比较高

的。很多圈养亚洲象个体都存在缺钙而导致的各种疾病。

社会结构对于大象各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寻找食物、水源,躲避捕猎者,照顾子代等,它们存在着许多的合作及帮助行为。对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三岔河地区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发现,野生亚洲象的雌性成体和未成年个体选择集群采食,而成年雄象一般单独采食。由于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当地的亚洲象表现出多种采食方式,采食农作物则主要在夜间进行,以避开人类活动。而在自然状态下亚洲象对主要采食地点采取循环利用的方式,这既提高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又有利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化。

最近几年间,我们利用个体形态特征研究并监测了勐养地区亚洲象各群体的社群关系和行为,从直接观测记录的524头次野象记录中成功识别出近50头个体,由7个家族(庭)群和8头单独活动的雄象组成。同时发现象群和独象的活动具有季节性,不同象群在野象谷地区的活动频次差异显著,象群大小和其在本地区的活动频率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目前的圈养象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可能就是许多野生象种群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工圈养已经改变了大象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而人类的活动也正在改变和影响着许多野生象的栖息地选择和社会行为。

人象之争

森林是亚洲象赖以生存的家园,森林的消失是导致亚洲象栖息地减少和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在西双版纳,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橡胶、茶叶等经济植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2004年种植业用地面积已经占西双版纳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7.0%。保护区外围不断消失的森林使得保护区成了生态孤岛和野生动物最后的避难所。

由于自然人口增长和外来人口的迁入,保护区内居民点数量不断增加。以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为例,保护区内的居民点从1950年的16个增至目前的56个。而且83%的居民点都集中分布在低海拔河谷地区:这些区域主要分布的植被景观类型为热带沟谷季节雨林景观,是亚洲象、印度野牛等许多大型动物的重要栖息场所。而居民点的迁入及沟符地区森林的砍伐开垦使得亚洲象的适宜生境不断较少,甚至在有些地方由于居民点的沿河连续分布而形成人工隔离带将原有的连续天然植被分开,导致亚洲象无法充分利用适宜的生境。

由于栖息地的破碎化和景观异质性的增加,森林与农田的距离越来越短,使亚洲象在栖息地周围或迁移过程中遭遇农作物的机会增多。农田里种植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蛋白

质、钠、钙等营养物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同时期的野生植物,而且农作物生长集中,其存在较高的可预测性,取食农作物可以减少消耗在寻找食物上的能量,增加它们生存的机会和竞争的优势,符合最佳取食策略,因此在野生植物与农作物并存的条件下,亚洲象会自然地选择农作物。

面对大象对农作物的侵害,当地居民使用的驱逐方法如灯光、声响、火、电围栏、防象沟等都收效不大,这也使野象取食农作物变得非常容易,使它们渐渐形成了对农作物的依赖。1998年亚洲象开始在勐养保护区南部的勐满、东风等数个居民点附近频繁出现并取食甘蔗、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尤其是对甘蔗的取食最严重,造成当地居民纷纷放弃甘蔗而改种茶叶、辣椒等不被大象取食的作物,于是此处的亚洲象又将活动区域向北扩展,逐甘蔗而居,目前已活动到版纳北部的大荒田、高埂田等居民点附近,并有继续向北推移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亚洲象在该地区分布区域的持续扩大与它们对农作物的依赖密切相关,但是这个推论还需要开展相应的科学调查来验证。

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型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野

生动植物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从保护区内部穿越并切断野牛动物的迁移路径的道路,不仅造成栖息地的隔离,而且增大了野生动物跨越道路时的死亡风险:

思茅至小勐养高速公路从西双版纳的勐养自保护区中

部穿过,它的修建过程对当地亚洲象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减少了象群可以利用的迁移通道,公路建成后亚洲象能够利用的跨公路迁移通道由28条减少到23条,部分地区亚洲象活动减少甚至消失,另一方面,由于通道的被阻隔,象群有时会冒险走上高速公路路面并横穿公路,甚至导致汽车与野象相撞事件。此外,道路的阻隔效应有可能减少或阻断动物的运动和扩散,从而使动物的家域发生变化。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亚洲象等野生动植物,对于修建于保护区内的大型建筑,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减缓它们对野牛动植物的影响,如修建地上和地下野生动物通道,以保证栖息地的连续性和动物迁移道路的畅通。

大象走廊

长期以来,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亚洲象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由此造成了生境破碎化,导致种群隔离,基因流中断,再加之人为的滥捕滥杀,亚洲象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先后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普洱地区、临沧的南滚河地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成果,但对于分布于我国云南境内的亚洲象,如果仅仅是哪里有哪里保护,并不能真正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我们对中国境内的亚洲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数很低,各地理种群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该地区的4个地理种群绝大多数个体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发生,虽然栖息地彼此已经不相连,但仍可看做是一个进化地理单元。勐腊县1960年开始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种植橡胶,1980年以后开荒面积继续扩大。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橡胶原料价格上升,使得西双版纳地区进一步扩大橡胶的种植面积,原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形成了勐醒一象明一易武,包括大小孔明山及瑶区的生态断带。在尚勇一勐腊地区,以及普洱一勐养地区间形成了地理阻隔,象群不断退缩至现在的生态斑块内。两地区之间的亚洲象种群在近几十年内都没有交流,地理种群仅在小范围内迁移。根据象的线粒体DNA D-loop区核苷酸替代率为每百万年3.5%推算,在两地区个别个体间发生的变异是由不同的建群个体差异导致的,而非由地理隔离产生。综合来看,由于亚洲象是一种食物需求量大、活动范围广、生殖周期长(最早14~15岁开始繁殖,通常18~20岁的雌象才能繁殖哺育后代)、出生率低(平均每2.5~8年繁殖一胎)的大型哺乳动物,导致野外种群的进化历程很缓慢。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大量的农田开垦,使得亚洲象栖息地呈现高度破碎化分布,连续分布的生境变成了原始林、橡胶林等人工林、农田等斑块镶嵌状态,这导致分布于普洱和西双版纳两

个区域的亚洲象群被迫隔离,失去了遗传交流。但由于这种生境破碎化发生在近期,还没有足够长的时间造成显著的遗传差异,因此种群之间遗传分化尚不明显。对于此问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生物走廊带以加强被迫孤立的几个地理种群间的交流。

在西双版纳地区和南滚河地区之间,我们没有发现共享的遗传单倍型。分布于南滚河的象群在上世纪80年代尚能够迁移到中国与缅甸边境地区线以南的区域,但由于近年来缅甸边境植被破坏严重,自1997年起就不再有象群在两国间跨边境迁移,而在南滚河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孤立群体,群体数目在18~23头之间。南滚河象群线粒体DNA核苷酸多态性与单倍型多态性都相当较低,而且南滚河象群与分布与西双版纳的其他4个象群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南滚河种群与西双版纳种群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从我们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来看,西双版纳地区与南滚河地区分属于α分枝与β分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进化分枝。因此,我们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在制定保护对策、实施保护措施时,将两个地区亚洲象种群作为不同的保护管理单元分别对待。

反盗猎形势仍很严峻

亚洲象在人们心中是巨大而聪明的动物。然而它们巨大的身躯却不敌人类手中的枪弹。由于缺乏科学、综合、全面的方法调查,我们对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自然消长的情况日前还难以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村寨访问和野外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亚洲象分布区内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象非正常

死亡的情况,这对现有本已很小的中国亚洲象种群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从1998年至今,非自然死亡的亚洲象总计有54头,超过了我国现存亚洲象种群总数的1/4。另外,在很多保护区无人到达的区或内死亡的亚洲象无从统计。自1998年各级政府收缴枪枝以后,有记录的死亡亚洲象多为猎杀致死,死亡亚洲象最多的分布区是尚勇子保护区,计20余头,此外,据对当地护林员的访问了解,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还有很多没有上报统计的被猎杀的亚洲象。

国内盗猎分子偷猎的主要目标是水鹿、赤麂、猕猴等体型相对较小的动物,目的是为了获取肉类。猎杀这些体型较小的动物不容易被保护部门发现,即使被发现,因为大多不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所受到的惩处也不是很严厉。但是,如果猎杀了亚洲象等被重点关注的动物,保护机构发现后会立案侦查,而且处罚相当严厉,如1994年就公审了盗猎14头亚洲象的盗猎团伙,在当地产生的影响巨大,对盗猎分子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但是近年来仍有来自国外的跨国境盗猎分子进出保护区边境地区,他们的目标直指长有象牙的雄性个体,于法也更为残忍。目前保护区内发生的亚洲象盗猎绝大部分是跨境盗猎者所为,而我国境内的成年雄性亚洲象的个体数量已经不足20头。近年来,随着人象冲突的不断加剧,也导致了猎杀亚洲象的不法行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不对盗猎亚洲象的行为采取更加有效的防范手段的活,将严重地威胁我国亚洲象种群的长期生存。

雅安市基本情况1

雅安市基本情况 目录: 一、基本概况 二、地方特产 三、雅安经济状况 四、旅游景点 五、交通状况 六、文化底蕴

一、基本概况 1、人口:153万; 2、面积:15314平方千米 3、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4、行政类别:地级市 5、地理位置:四川省中部,、川滇西公路交汇处,距140公里。北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与南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面有成都、眉山、乐山3市,市域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狭的不规则图形。概括起来讲,雅安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6、下辖地区:共7县1区:和、、、、、、7县。市政府驻雨城区。 ①芦山县: 地理位置以及基本情况 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属雅安,盆地周山区县.北与汶川,东北与崇州、大邑县,东南与邛崃,南与雨城区,西南与天全县,西北与宝兴县相连。距成都180公里,县城至雅安市区31公里,幅员面积1364平方公里,辖6镇9乡,全县总人口118052人。 芦山县经济商贸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61759万元,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19370万元,增加1070万元,增长5.8%;第二产业26034万元,增加4772万元,增长22.4%;第三产业16355万元,增加1445万元,增长9.7%。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74410万元,增加8657万元,增长20.1%。城市职工人均收入10939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130元,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2106元。 乡镇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900万元,增12%;完成产值66335万元,增14.6%; 销售收入61281万元,增13.4%;实现利润4695万元,增14.6%;完成税金804万元,增45.4%。 芦山县物产资源 芦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资源可开发量57万千瓦,已开发10万千瓦;森林面积57万亩,活立木储量400多万立方米;竹林面积12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有大、小熊猫,金丝猴.羚羊。苏门羚、贝母鸡、水獭,布氏哲罗鲑以及兰花等珍稀观赏动植物。矿产资源尤以与“印度红”齐名的“中国红”系列红花岗石闻名于世,加之黑色、绿色花岗石和汉白王大理石矿储量达10亿立方米以上,铝土矿储量800O多万吨,富矿占三分之一;煤炭储量7300万吨 自然气候 芦山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②名山县: 地理位置以及基本情况 幅员面积614.27平方公里,人口25.85万,辖9镇11乡。东距成都90公里,西临13公里。古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驿站,今天是川藏国际旅游线的起点。 物产资源 土地资源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 — 亚洲象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亚洲象 亚洲象 中文名称:亚洲象 中文别名:印度象 英文名:Indian elephant 拉丁学名:Elephas maximus 分类地位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长鼻目 PROBOSCIDEA 科:象科 Elephantidae 属:象属 Elephas 外形特征 亚洲象属只有一种,也叫印度象,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鼻端有一个指状突起,雌象没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没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较小、圆,前足有5趾,后足有4趾,共有19对肋骨(其中苏门答腊亚种有20对,但比非洲象少一根),头骨有两个突起,背拱起。性情温和,比较容易驯服。过往可再分4个亚种:印度象﹑锡兰象﹑马来西亚象及苏门答腊象。 马来西亚有一种亚洲象亚种——侏儒象,个头更小。纳米比亚有一种非洲象亚种——沙漠象,足下肉垫变大,更适

应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节约用水,而且会在沙漠中寻找水源。 亚洲象是亚洲哺乳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亚洲象全身深灰色或棕色,体表散生有毛发。成年雄性亚洲象肩高约2.4-3.1米,重约2.7-5吨,雌象体形稍小。象的耳朵很大,有丰富的血管以便散热,尾巴不长,顶端有毛刷。同非洲象相比,亚洲象体形较小,耳朵较小,前额较平。 上门齿突出于口外,略向上翘,最大的象牙长达 1.5-1.8米。只有雄性亚洲象长有象牙。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喂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亚洲象的象鼻是鼻子的延伸,顶端有一手指状突出物非常敏感而灵巧。大象使用象鼻呼吸、闻味、喝水(吸水后放入口中)以及携握物品。 分布范围 尽管历史上亚洲象的分布地较广,现在它们主要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外见于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的森林和附近平原及灌木地带。国内分布是它分布区的边缘,已有记录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腊、景洪)、江城;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崇祯。 十八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明王朝命运,但明末的吏治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1644年,李自成西安称王,建国号「大顺」。一个月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从此灭亡 明崇祯帝朱由检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皇帝,誓死不迁都,遇难不逃避御驾亲征以身殉国, 正真体现了大明皇帝自成祖以来天子守国门的治国方略.令人敬佩! 崇祯皇帝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统治者。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朱元璋家族的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崇祯皇帝的名言是:“朕非亡国之君。”他怎么不是?他扎扎实实是亡国之君。明朝亡在他手里是历史的必然。亡得应该,亡得毫无悬念。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而崇祯皇帝是以毁灭人才亡者。通览晚明史,崇祯皇帝仿佛与他手下那些人才都有深仇大恨似的,非要把他们置于死地而后快。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明虽亡,仍人才遍地。今天中国虽饱经了磨难,仍人才济济。关键是怎么发现和使用他们。同样是一批人,在崇祯皇帝手里是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里是阿谀奉承之臣;在满洲人手里却成了开国之臣。 他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他的命运决定民族的命运。他把自己当天才,把臣属当庸才。然而不幸的是他自己偏偏是个庸才。二流的领导不敢用一流的部属。崇祯充其量是个三流货色,人才不用,国家必亡。 他拥有世界最大的帝国,心却比针尖还小。有两点可以说明:一、他不敢负责。李自成兵临城下,有人建议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援京师。此举意味着放弃辽东。崇祯皇帝明明想这么做,而自己偏不说,要让臣属们说。臣子们早看透了这一点,偏不说。最富于戏剧性的一幕是,崇祯召一个大学士商议此事,大顺军的炮声已在西直门外隆隆响起。崇祯说:“今事已急,此议如何,你说一句话就可以定夺啦!”那个大学士跪在地上,不发一言。崇祯追问再三,大学士始终像个哑巴。崇祯皇帝一跺脚,回后宫去了。须臾,城破。二,崇祯具有深刻的农民性格。这一点无疑是朱元璋血脉。“东事”和“剿匪”都需要钱,前方再三告急,崇祯甚至打算借民间一年的房租,结果全国怨声鼎沸,骂崇祯皇帝是“重征皇帝”。他没有钱吗?李自成破紫禁城,打开皇宫藏钱的地方,不禁惊呆了。库中“有镇库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有许多金银都发霉了。如此巨大的积蓄,何愁发不出军饷?结果让李自成吃了个饱。 明朝皇帝与臣属的关系上得到的印证最无情。明朝最少自由。明朝是一个打屁股的朝代。没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 年-约公元前1559 年,共计:471 年商朝:约公元前1559 年-约公元前1046 年,共计:438 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 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 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年,前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 年西楚:公元前206 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 年 西汉:公元前202 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 年 新朝:公元8 年腊月-公元23 年10 月6 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 年玄汉:公元23-25 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 年 东汉:公元25-220 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 年 三国:公元220-280 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 年 晋朝:公元265-420 年,分为西晋(265-316 年)、东晋(317-420 年) ,共计:156 年南北朝:公元420-589 年,(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420-589 年;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 年)共计:170 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 年唐朝:公元618-907 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 年 五代:公元907-960 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 年 十国:公元891-979 年,南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南、北汉,共计:89 年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分为北宋(960-1127 年)、南宋(1127-1279 年),共计:320 年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 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注:南朝是南方的政权,北朝是北方的政权;五代是北方的政权,十国是南方及巴蜀地区的政权。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完整版)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夏商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南北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北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朝朝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隋 唐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周秦西汉 汉新 东汉xxxxxx西晋 东晋 十六 国十六国宋南xx北朝朝xx xx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公元9年—公元24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五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代 十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国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 西夏金元明清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注]十国包括: 前蜀、后蜀、xx、闽、xx、 xx、xx(xx)、xx、xx、南唐 xx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亚洲象简介

亚洲象简介 亚洲象(拉丁文学名:Elephasmaximus)是亚洲大陆现存最大的动物,也是当今世界体型第二大的陆地动物(仅次于非洲象)。一般身高约2.85米(最高记录为3.7米),最重可重达7吨。现分布于北纬24.6度以南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亚洲象是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濒危物种之一的动物,也是中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国境内野生象现仅存300余头。 中文学名亚洲象 二名法Elephasmaxim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长鼻目 科象科 属亚洲象属 种亚洲象 亚种婆罗洲侏儒象,印度象,锡兰象等 分布区域亚洲象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等热带地区 用途马戏表演、军用、骑乘、服劳役 亚洲象比非洲象小一些,耳朵也要小一些。亚洲象能够长到2-3.7米高,重量为2000-7200公斤,是亚洲体型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雌象的体型比雄性小。亚洲象鼻端有一个呈手指状的突出物,由于此突出物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因此使象鼻像人类的手指一样灵活。雄性的亚洲象长有象牙,而雌象即使有象牙亦不是太突出。有一定比例的雄性不长象牙,这一比例可能与它们在过去受到的捕猎压力有关。亚洲象的耳朵比较小、较圆,前脚有5只脚趾,后脚有4只脚趾,共有19对肋骨,头骨有两个突起,背脊拱起。 体型:亚洲象的身躯高大威武,性情温顺善良,是力量、威严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它的身长为5—7米,一般肩高为2.5—3米,尾长为1.2—1.5米,体重(25张)2500—5500千克。通体为灰棕色,前额左右有两大块隆起,称为“智慧瘤”,其最高点位于头顶,但它的脑却很小。头盖骨很厚,虽然骨骼内充满了气孔,可以减轻重量,但颈部的负担仍然很重。背部向上弓起。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前肢5指,后肢4趾。小跑时,总是同时提起同一侧的前后肢,而不是象其他哺乳动物那样在对角线上的两肢同时离开地面,这种的步法被称为“溜蹄”,并使其产生一种奇特的摇摆动作。 鼻子:它的鼻子是动物中最长的,实际上是鼻子和上唇的延长体,表面光滑,一直下垂到地面,不停地摆来摆去。它由四万多条肌纤维组成,里面有丰富的神经联系,不仅嗅觉灵敏,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武器。鼻子的顶端有一个像手指一样的突起,这个突起不大,但上面集中了丰富的神经细胞,感觉异常灵敏,使得象鼻十分灵活,能随意转动和弯曲,具有人手一样的功能。在动物园中,训练有素的象能用鼻子搬重物、拔钉子、解绳子,甚至能捡起地上的绣花针。有趣的是,它还能像人类握手一样,用互相缠绕鼻子的方式来表达友好的情感或者进行雄兽和雌兽之间的调情。 象牙:亚洲象雄兽的嘴里还长着一对终生不断生长,但永不脱换的长大门齿,称为象牙,长度为2米左右,单支重30—40千克。雌兽的门齿较短,不突出于口外。象牙的作用很大,是掘食的工具,也是搏斗时的武器。它的犬齿不发达。臼齿上、下颌的每侧共有6枚,而且很大,呈块状,但并不是同时生出,而是分成六批,轮流生出,每一批只生出4枚,另一批“候补者”在后面半隐半现,等前一批磨损消耗得不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各个朝代婚礼习俗: 随着朝代的变更,掌握历史的民族特性等各方面原因,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婚礼大都是明清时期的,所谓“凤冠霞帔,大红喜服”,成为了婚礼最具象征意义的表征。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

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 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

《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与农学特色

《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与农学特色 : 李时珍《本草纲目》虽然是医药学的巨著,但从生物学和农学的角度看,也是极有贡献的著作,本文试就书中的“谷部”在生物学和农学上的成就作一些探讨。 谷部共四卷(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李氏在卷二十二中指出:“五方之气,九州之产,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乎?”这几句话深刻反映了李氏在书中之所以兼及粮食作物,是从人的日常饭食的营养与人体健康(气味损益)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比历代农书所强调的“民以食为天”以填饱肚子(能量供应)为目的,无疑深入一层。接着说:“于是集草实之可粒食者为谷部,凡七十三种,分为四类:曰麻麦稻;曰稷粟;曰菽豆;曰造酿。” 这73粒食的植物中,有58种是李氏辑录前人本草中的植物,(计从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开始,历经唐、宋、元、明的各家本草《李氏本人又添入15种。 他的贡献不光是增添了种类,而是在摘录前人后所作的补充“时珍曰”的内容。这些补充大大超过前人的描述,而赋予更多的含义。 李氏所划分的四大类中,第四类造酿即农产品加工,从药物上说是新的项目,从作物来说是与前三类重复的,所以除去重复的29种造酿物,实际的植物为44种。又,由于李氏是从药物的性质进行分类的,因而同一种作物常常被分成几种来叙述,如水稻就分成糯、粳、籼三种;大豆被分为大豆、黄豆、大豆黄卷三种;粟、粱、秫分列为三种;大麦和??麦分列二种等。如把它们加以归并,实得34种。其中还 有东*[原字外广内啬]、蓬草子、*[原字艹头下冂内又]草、?N草、罂子粟等五种 辑自前人本草,有的李氏本人也未见过实物,难以确定,而且属野生植物的子实,不是栽培作物,不宜列入李氏自己所定的“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的范畴,除去这5种,实得29种。还有一种阿芙蓉即鸦片,虽是栽培植物,却非谷物,亦 不宜列入,则实得28种,它们的分类关系如下: 毕业论文 禾本科13种:小麦、大麦,(??麦),燕麦,稻(糯、粳、籼),黍(稷), 蜀黍,玉蜀黍,粟(粱、秫)子,稗,狼尾草,菰米,薏苡。 豆科11种:大豆(黄大豆,大豆黄卷),赤小豆(腐婢),绿豆,白豆,稆豆, 豌豆,蚕豆,豇豆,扁豆,刀豆,黎豆。 胡麻科1种:胡麻(脂麻)。

中国古代以来外来物种的引进

中国古代以来外来物种的引进 1. 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554种,鱼类3862种,高等植物约30000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 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云南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木薯细菌性枯萎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e subsp. mishiganen)、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spp.)等。不过在我国浩繁的生物种类中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尚不得而知。同时,中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侵害。由于我国南北跨度5500km,东西距离5200km,跨越50个纬度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a. 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2002年5月,中国共建立了15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大约9%,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b.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c. 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d. 带来的危害严重:在我国许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

亚洲象

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研究综述 11科教王施施 1131030009 摘要: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长鼻目(Proboscidea)象科,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亚洲象在历史上的分布区很广,在12世纪初,从叙利亚、伊朗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一直延伸到中国的黄河以东和印度尼西亚南部,大约有100000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分割为诸多板块。以致象群间交流困难、迁移受阻,死亡率增加,种群质量下降,生存与繁衍受到很大的限制。亚洲象在我国仅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和思茅,种群数量约为200到250头(汪松,1998;张立等,2003;冯立民和张立,2005)。我国对西双版纳的野象群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本文阐述了近年来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的研究进展,从集体觅食、觅食时间、摄食方式、循环觅食、食物组成等方面讲述亚洲野象的觅食行为。 关键词:亚洲野象觅食行为发展 1.集体觅食 纵观多年各学者对亚洲野象的观察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亚洲象是一种群居动物,喜欢集体觅食。并且它们的觅食方式跟它们的性别息息相关。区别主要在:雌性亚洲象喜欢集体觅食,而成年雄性则更喜欢单独或两三头在一起觅食。象群在某一场所采食时会分散开来。在《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一文中,国艳莉等研究者在西双版纳设置的观察点观察到的象群的最大分散面积有1Km2,分散面积的大小和群体大小有关系。由3头象组成的母系群体,个体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0m,幼象总是紧紧跟随成年雌象。象群中都有其自己的警卫象,由成年雌象轮流担当。在象群采食过程中,警卫象一般都站在离象群不远的地方,警卫象也会进食,但其采食的频率比较低。如果发现有危险,它会发出吼叫声,象群中的其他个体就会向声音发出的地方靠拢并聚集在一起。警卫象在发出报警声的同时,会竖起耳朵,翘起尾巴向危险处冲击,冲击的距离一般在10m 左右。当确认危险不存在的时,象群才会继续饮食。 2.觅食时间 野生亚洲象昼夜间都会采食,通过观察昼夜行为录像,结果表明:亚洲象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 (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 (三)皇帝的由来: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 “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 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1、夏:约前22世纪末约至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2、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3、周:A.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B.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① 4、秦:前221——前206 5、汉:A.西汉②:前206——公元25 B.东汉:25——220 6、三国:A.魏:220——265 B.蜀:221——263 C.吴:222——280 7、西晋:265——317 8、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③:304——439 9、南北朝:A.南朝:a.宋:420——479 b.齐:479——502 c.梁:502——557 d.陈:557——589 B.北朝:a.北魏:386——534 b.东魏:534——550 c.北齐:550——577 d.西魏:535——556 e.北周:557——581 10、隋:581——618 11、唐:618——907 12、五代:A.后梁:907——923 B.后唐:923——936 C.后晋:936——947 D.后汉:947——950 E.后周:951——960 13、十国④:902——979 14、宋:A.北宋:960——1127 B.南宋:1127——1279 15、辽:907——1125 16、西夏:1032——1227 17、金:1115——1234 18、元:1206——1368 19、明:1368——1644 20、清:1616——1911

21、中华民国:1912——1949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9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王朝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 凉、后汉(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 吴、前蜀、吴越、楚、闵、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十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声明:上面相关信息均来自《智趣多功能学生字典》2001年素质教育版田占山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P762——P763.

狼尾草

狼尾草 别名:大狗尾草、戾草、光明草 拉丁名: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 科属:禾本科狼尾草属 【产地分布】狼尾草为我国乡土植物,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海南岛,西至陕西关中等地区均有野生分布,其中以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分布较多。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其茎秆丛生,株高30厘米~100厘米;叶片线形扁平,具脊,长15厘米~50厘米,顶端长渐尖,通常内卷;穗状圆锥花序形似狼尾,直立或呈弧形,长5厘米~20厘米,花序下密生柔毛,小穗具有较长的紫色刚毛,刚毛长1厘米~2.5厘米,具向微小糙刺,成熟后通常呈黑紫色;颖果扁平长圆形,长约3.5毫米;7月中旬开始开花,花期持续至11月底,果熟期为9月下旬至12月。 【生长习性】多生于河岸、田边、路旁、山坡、溪边、林缘等地。狼尾草喜光照充足的生长环境,耐旱、耐湿,亦能耐半阴,且抗寒性强。它对土壤适应性较强,耐轻微碱性,亦耐干旱贫瘠土壤。 【繁殖方法】繁殖可采用播种方式,亦可在春秋季分株繁殖。种子繁殖:直播。2-3月,将种子均匀撒入整好的地上,盖一层细土。分株繁殖:将草带根挖起,切成数丛。(大棚内12月也可分株繁殖) 【病虫害防治】专心虫 【养护要点】生性强健,萌发力强,容易栽培,对水肥要求不高,耐粗放管理,少有病虫害。生长快,且耐移植,可广泛用于公路护坡、河岸护堤和水土保持等。多年生狼尾草根系较发达,生长两年以上的植株根系可达1.5米~2米深,具有良好的固土护坡功能。狼尾草的抗寒能力较强,在-20℃时也能安全越冬,越冬存活率在95%以上。在华北地区,4月上旬即可在田间移栽狼尾草幼苗。移栽初期要定期浇水,为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可在幼苗周围的土表覆盖一层植物秸秆、树叶等。待幼苗定植后,可减少浇水量,只要叶片不卷曲打蔫,一般不用人工浇水。正常条件下,狼尾草当年就可抽穗开花。狼尾草的花期较长,花期过后的植株可继续留在田间,作为秋冬季的观赏植物。第二年早春将上一年的老茎秆剪掉,留下约10厘米高的老茬,以利新茎叶的发生。有的狼尾草品种喜湿,适宜在池塘溪流边等潮湿地带种植。在夏季高温干旱时,狼尾草的叶片会卷曲,叶尖发黄,可浇一次透水。一般狼尾草种植3年后,由于植株太大,残存的老茎秆过多,需要进行分栽,使新长出的茎叶更加具有活力。 【设计应用】可单株种植起点缀作用,又可成片种植形成狼尾草花坛,还可成排种植形成优美的边界屏障。狼尾草的花序如瓶刷状,在夏季微风吹拂下,柔美的花序随风起伏,不仅具有静态美,也具有动态美。另外,它的叶片色彩还可随季节变化,春季为淡绿色,夏季为深绿色,秋季为金黄色,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四季景观。狼尾草丰富的

大象的生存现状

动物学课程论文 大 象 的 生 存 现 状 姓名:李如玉 班级:2014级生物科学1班 学号:20142122

大象是是目前世界陆地上最大的 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只有一科两属三种,即象科(学名: Elephantidae),非洲象属和象属,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象属只有亚洲象一种(也叫印度象)。亚洲象肩一般高约2.3-3.5米,体重4~8吨,非洲象肩高3.2-4.2米,体重5-10吨,非洲森林象平均肩高不超过2.6米,体重3.5-5.5吨。象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以支持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伸,鼻长几乎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象鼻全部是有肌肉组成的,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拣拾物品,象鼻非常灵活自如,可以捡拾重达1吨的物体,也可以捡拾花生那样小的食物。曾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近年由于人类活动和捕杀,导致生存环境大规模萎缩和栖息地破碎化,种群数量锐减。

亚洲象(E lephas maximus),性情 较非洲象温顺,在我国曾广泛分布于国内许多地区,现只在于云南西双版纳尚有分布。亚洲象适宜生活在海拔1300米以下的热带深林中,那里气温较高,空气湿润,离水源金,植被茂密,能够满足亚洲象的生存要求。非洲象性格暴躁,难以驯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草原上,由于太阳直射草原温度可达130℃,非洲象拥有巨大而薄的耳朵来帮助散热。大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长鼻子,大象的鼻子包括10万多块肌肉,由于大象源于一种原始深海动物,所以大象的鼻子能够汲水,看似笨重的鼻子其实是很灵活的,它能够举起一吨重的树木,也能从地上捡起一颗花生。 大象拥有超强的记忆力,象群的女首领能够带领家族在宽广的草原和森林里行走,需要避开危险、找到水源、寻找食物,旱季时,女首领甚至能够找到30 年前去过的水潭。大象具有很强的学习能 力,刚出生的小象什么都不会,它 需要学习母亲或者家族其他成员的 行为才能够学会在这个世界生存。 不断扯动象鼻,还代表大象不同的 表情。当大象卷起鼻子,并把它放 到象牙上时,这就好像人们抱臂的样子,表示它的心情愉快。面对死去的同伴,大象会出现类似伤心的行为,它们会用鼻子抚摸死去的同伴,就好像是最后的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 武帝刘彻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昭帝刘弗陵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 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元帝刘奭 初元:前48年—前44年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54种)Ⅰ级(53) 光叶蕨 玉龙蕨 *水韭属 巨柏 苏铁属(所有种) 银杏 百山祖冷杉 梵净山冷杉 元宝山冷杉 资源冷杉(大院冷杉) 银杉 巧家五针松 长白松 台湾穗花杉 云南穗花杉 红豆杉属(所有种) 水松 水杉 *长喙毛茛泽泻 普陀鹅耳枥 天目铁木 伯乐树(钟萼木) 膝柄木 萼翅藤 *革苞菊 东京龙脑香 狭叶坡垒 坡垒 多毛坡垒 望天树 *貉藻 瑶山苣苔 单座苣苔 报春苣苔 辐花苣苔 *华山新麦草 银缕梅 *盾鳞狸藻 长蕊木兰 单性木兰 落叶木莲 华盖木

峨眉拟单性木兰 藤枣 *莼菜 珙桐 光叶珙桐 云南蓝果树 合柱金莲木 独叶草 异形玉叶金花 掌叶木 *发菜 Ⅱ级 法斗观音座莲 二回原始观音座莲亨利原始观音座莲对开蕨 苏铁蕨 天星蕨 桫椤科(所有种)蚌壳蕨科(所有种)单叶贯众 七指蕨 *水蕨属(所有种)鹿角蕨 扇蕨 中国蕨 贡山三尖杉 蓖子三尖杉 翠柏 红桧 岷江柏木 福建柏 朝鲜崖柏 秦岭冷杉 台湾油杉 海南油杉 柔毛油杉 太白红杉 四川红杉 油麦吊云杉 大果青扦 兴凯赤松 大别山五针松

红松 华南五针松(广东松)毛枝五针松 金钱松 黄杉属(所有种) 白豆杉 榧属(所有种) 台湾杉(秃杉) 芒苞草 梓叶槭 羊角槭 云南金钱槭 *浮叶慈菇 富宁藤 蛇根木 驼峰藤 盐桦 金平桦 天台鹅耳枥 *拟花蔺 七子花 金铁锁 十齿花 永瓣藤 连香树 千果榄仁 *画笔菊 四数木 无翼坡垒(铁凌) 广西青梅 青皮(青梅) 翅果油树 东京桐 华南锥 台湾水青冈 三棱栎 *瓣鲜花 *辐花 秦岭石蝴蝶 酸竹 *沙芦草 *异颖草 *短芒披碱草 *无芒披碱草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_历史解读完整版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阅读精选(1):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是几品官?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北宋 包拯是几品官? 据悉,包拯生前为三品官员,死后赠礼部尚书,为一品。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推荐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包拯生前根据职务不一样,权力大小也有所变动,长期在地方做官,也就相当于一个此刻市长,但权利较小,司法财政军权都不在其手中,剩下的行政权也要与通判平分,权力可想而知。之后调任中央,但所担任职务也都没有多少权力换句话说,不止包拯,整个宋朝官员的权力都是较前朝小的,同一职务往往分成若干官员共同管理,避免专权跋扈之臣出现。 阅读精选(2):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大臣,凭借他的大公无私被后人铭记,仁宗天圣五年的时候,包拯成为进士,为国家效命,踏上了自我的仕途。 包拯曾因为自我父母年迈,有辞官的想法,因为牵挂父母,他辞官陪伴二老,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墓旁筑起草屋,直到守丧期满,同乡的父老乡亲来都来劝包拯,包拯采取做官。 包拯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推荐练兵选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培养一批作战潜力强大的士兵,驻守国土的边疆,抵御外敌的侵略。 包拯在执政的时候以廉洁著称,他严刑峻法,以严明的纪律规范自我的下属,包拯为人刚正不阿,眼里容不下任何沙子,看到不良的现象存在,王逵以前强制征收百姓的钱财,弄得百姓名不聊生,发生暴乱。 王逵非但不找自我的原因,还派兵抓捕想要为自我争夺权力的百姓,包拯七次上书弹劾他,最后一次更是将矛头直指当今的统治者,这一举动震惊朝廷,当时人们都佩服包拯能有这样的胆量,皇帝也没想到他要维护百信权力的决心有这这么大。 包拯秉公执法,在他为官的时候,深得民心,他来源为百姓思考,帮百姓做事,有贵族想要从老百姓那占到半点便宜都逃但是包拯的法眼。 他整顿民风,改革人们的诉讼制度,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向自我倾述遭遇的不测,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是清廉的象征。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颁布单位:国家林业局农业部 颁布日期:1999-8-4 执行日期:1999-9-9 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令第4号1999年9月9日------------------------------- --- 中名学名保护级别 ------------------------------- --- 蕨类植物Preridophytes 观音座莲科Angiopteridaceae 法斗观音座莲Angiopterissparsisora2 二回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bipinnata 2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henryi 2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对开蕨Phyllitisjaponica 2 蹄盖蕨科Athyriaceae 光叶蕨Cystoathyriumchinense1 乌毛蕨科Blechaceae 苏铁蕨Braineainsignis2 天星蕨科Christenseniaceae 天星蕨Christeniaassamica 2 桫椤科(所有种)Cyatheaceaespp 2 蚌壳蕨科(所有种)Diclsoniaceaespp 2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单叶贯众Cyrtomiumhemionitis 2 玉龙蕨Sorolepidiumglaciale1 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 2 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zeylanica 水韭科Isoetaceae *水韭属Isoetesspp1水蕨 科Parkeriaceae *水蕨属(所有种)Ceratopterisspp 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 鹿角蕨Platyceriumwallichii 2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扇蕨Neocheiropterispalmatopedata2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 中国蕨Sinopterisgrevilleoides 2 中名学名保护级别 1级2级 裸子植物Gymnospermae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贡山三尖杉Cephalotaxuslanceolata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