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建筑形式

古代书院建筑形式
古代书院建筑形式

1.1 建筑环境选择

受传统堪舆术的影响,历代书院对选址极为讲究,多依山傍水,师法自然。素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其选址都在著名的风景区。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前有流水潺潺,后有松柏敝日。岳麓书院地处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倚山而瞰湘江,尽览壮美山川。嵩阳书院则地处中岳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应天书院旧址在河南商丘睢阳古城内,现址在商丘南湖风景区的湖心小岛上,环境优美。

1.2 建筑总体布局

(1) 规则形布局

古书院主体建筑多采用规则形中轴对称布局,这种布局充满着秩序井然的理性美,有助于创造庄严肃穆、端庄凝重、平和宁静的空间境界。规则形布局可以细分为串联、串并联、串并列三种形式。①串联,多进院落沿着纵深轴线串联布置,是书院庭院组群的基本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布局都是采用这种串联式的庭院布局模式(图1)。②串并联,串并联布局则是多路多进组群在纵横两向都存在着规整的轴线对位关系。应天书院,从南向北,依次为中心主轴线和左右副轴线组成的三组串联式多进院落;白鹿洞书院,以礼圣殿为主轴,主次轴线共五条,沿地形地势依次并列(图2);各主副轴线关系呈规整对称状,轴线院落之间有门联结(图3)。③串并列,串并列是多进院落相对独立地并列布置,没有形成横向的轴线对位关系。以嵩阳书院为例,整体建筑组群有两条纵深的轴线,主轴线上布置有五进院落,为书院主体建筑。侧跨院考场建筑群为次轴线,主次轴线建筑不存在横向对位关系,呈现相对独立状态(图4)。

(2)自然形布局

自然形布局主要应用在地形地势不规则的书院建筑群或书院庭院的园林部分,主要是为了顺应自然地形或追求自然情趣。岳麓书院的园林建筑群就是自然形布局的典例,整个园林布局,游廊曲折,建筑与自然相映成辉,实现了书院师生对话自然、修身养性的精神诉求。

(3)有机形布局

就书院建筑空间布局来说,还有一种空间形态介于几何形和自然形之间,即对主体建筑空间来说,是规整的几何形布局,而对于附属建筑,针对建筑组群的功能性质、审美意匠、环境特点等的不同,可以调节出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不同的空间尺度等。如岳麓书院,从讲堂绕过屏风到御书楼,从御书楼进到园林,从讲堂走到文庙,不同的庭院空间组合和光影变化,都给人步移景异、“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好奇,体现了建筑空间布局的有机趣味性。

1.3 建筑群体组合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平面组合形式分类,可以参照中国古典建筑以院落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方式,在平面组合类型上可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合院式三种[1]

。①墙院式:在有关书院建筑的文献中,“周以缭垣”,“环以园墙”的说法十分常见。书院用墙有两方面作用,其一,书院内外空间界定;其二,划分功能分区,形成一些较独立的院落,院落之间通过门、漏窗或者建筑加以联系(图5)。②廊院式:廊院式布局,是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围合起来。无论是岳麓书院的园林连廊、斋舍连廊,还是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的碑廊,都相当开敞,廊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亲近。书院建筑采用廊院式布局,应该还和气候有关,人走在其中可以“雨不湿足,日不曝首”(图6)。③合院式:合院式布局的特点是由若干栋建筑单体围合而成的四合院,每一院落为一“进”,若干“进”沿纵深轴线串联,称为一“路”。合院式布局在造型上、空间上都呈现出左右均等、中轴对称格局,谙合传统审美观和礼制观,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书院布局(图7)。

1.4 建筑单体

现存书院建筑,多为清代遗构,除祭祀部分外,书院建筑形象大多朴实无华,装饰和色彩清新淡雅。书院建筑的造型手法,吸取了民间建筑的经验特点,追求其朴实自然之美,反映“善美同意”的思想,成为书院建筑单体形制的共同特征:①合理适用的空间组合:书院建筑根据不同的空间使用特点,确定空间尺度和组合方式,以凸显空间的秩序感和趣味性。

②忠实于材料结构的表现:书院外部显露其清水白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内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显素雅大方。远观其势,近取其质。既无官式雕梁画栋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③简洁实用的装饰装修:书院建筑的装饰装修,不仅追求简洁素雅的艺术表现,而且尽量从实际出发,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使功能、结构、材料和艺术达到协调统一。如脊端节点的鸱吻、龙吻是对节点构造艺术加工的结果(图8)。

2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建筑形态的生成机制

2.1 建筑文化对建筑功能的影响

以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追随功能”的论断来分析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功能的整合模式,不难发现,古书院的建筑形式与功能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真正链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形制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因素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如果说:“形式追随功能”,那么中国古代书院追随的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功能,即物质功能背后的精神功能。

中国古代书院是儒学思想的传播基地,因此,传统儒学“礼”、“仁”、“乐”的思想内核决定了书院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祭祀行礼、躬行践履、优游山林。相对应的,中国古代书院的功能形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即礼仪场所——孔庙,治学场所——讲堂、御书楼,游息场所——书院园林。

2.2 建筑制度对建筑语言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从组群规制、间架做法、到装修、装饰,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建筑规范体系,其涉及面之广,限定之细微是令人吃惊的。

建筑等级制对书院建筑布局的影响可以以岳麓书院建筑空间布局中对“礼制”的推崇作为典型加以说明。岳麓书院东西纵轴线上依次排列的牌坊门、自卑亭、大门、赫曦门、二门、讲堂及御书楼等主要标志性建筑,体现了择中而居、不正不尊的传统礼制思想。祭祀和讲学两部分功能在书院建筑布局中体现为“左庙右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左尊右卑思想的影响。此外,书院建筑群以“复道重门”区分内外,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门堂之制”,显现出内外、上下、宾主有别的“礼”的精神[2]。

2.3 建筑审美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建筑审美是影响建筑形制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方式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直觉体悟的直观性和观物取象的象征性。正是这种直观性和象征性的审美模式,决定了书院建筑空间的整体布局方式和书院建筑营造中对材料、色彩、肌理、质感、光影等一系列形态要素的运用。

以古代书院建筑的组群式庭院布局为例,当人置身其中,沿庭院而漫步,绕天井而行走,会感受到有一种力量,体会到有一种理念在牵引着,使人在有限的空间中去体悟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在瞬时的游历中去遐想生命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书院建筑本身也通过其理性、朴实的格调,纯净、统一、明快的形态,营造宁静、高雅的文化氛围,给人一种视觉愉悦的审美体验。即使是书院中的一副门联、题对,也总是传达出进取、为善、博爱的思想内涵,让人感悟颇深,回味无限。

2.4 建筑建构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建筑的形式特征往往是建造者的主体意识与建筑建造的客观条件双重作用的结果,建构体系中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书院建筑形式的时空差异。①这里的建构主体,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计者,而是指一种固定不变、世代相传的建筑文化意识。书院建筑作为一种介

于官式建筑和民居

之间的一种文人建筑形式,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来讲,其建造范式的形成难免要受到当地民间建筑“原型”的影响,久而久之,这种影响会顺应了建筑技术和建筑功能的需要而演变成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而渗透到建筑布局、建造方式、施工工艺、专业技术等方方面面,因此,书院建筑都带有明显的地方建筑风格。②书院建构体系中客体条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自然气候影响:古代书院在决定建筑风格的开放与封闭,建筑的通风防潮、遮阳隔热、自然采光方式以及建筑组合方式的紧凑与松散等方面,不同的自然环境体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b建筑材料影响:受中国传统“以物为法”务实精神的影响,古代书院在建构方式上,注重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因物施巧的理性传统,不同材料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c地形地貌影响:中国古代书院虽是一组较为庞大严整的建筑群,但由于不同地形环境的影响,多依山就势,量体裁衣,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群体效果。

3 古代书院建筑形态设计原则对于现代文教建筑设计的借鉴

3.1 功能原则

①轴网运用;即校园空间布局多以轴线统领全局,基础教学楼等主要教学设施属于公共性建筑空间,位于轴线靠前的位置,有较开敞的空间,这样做既可以烘托主体建筑,以体现其庄严,又可以与前部开敞空间相围合形成广场,满足大量人流集散的需求。图书馆等对环境要求较幽静的建筑可布置在轴线相对靠后的位置,以创造良好的收藏、阅览条件。整体空间布局遵从“教学区为中心,主区高效联系,附区边设”的原则。

②院落围合;教学区各教学组团以及学生生活区等建筑空间,适宜采用不同层次的向心围合式院落布局。院落作为一种内向性的空间,易形成幽静亲切的气氛,适合停留、思考、交流,有利于营造适合于学习、交流的学术氛围。同时,庭院里设置的一棵树、一组石、一处小品、不同的光影变化等赋予每一处庭院以独特的精神,这些富有个性的、亲切宁静的小尺度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体现了古老的“树下教育”的氛围。

3.2 技术原则

①因地制宜;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古代书院在决定建筑风格的开放与封闭,建筑的通风防潮、遮阳隔热、自然采光方式以及建筑组合方式的紧凑与松散等方面,不同地域体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

②因材致用;受中国传统“以物为法”务实精神的影响,古代书院在建构方式上,注重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因物施巧的理性传统。

③因势利导;中国古代书院虽是一组较为庞大严整的建筑群,由于重视地形环境的利用,山就势,前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穿插,林木绿化衬托,山墙飞檐起伏变化,色彩清淡朴实,构成生动优雅的景象,与自然环境取得有机联系结合,一般多能达到“骨色相和,神采互发”的效果。

3.3 文化原则

左尊右卑,左文右武;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有左尊右卑,左文右武的思想,在现代大学校园空间布局中,可以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运用左文右武的空间布局思想,来确定文科楼群和理科楼群的不同空间布局,以营造更具传统文化意境的校园氛围,如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规划主轴线两侧的文理科楼群,就是这种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们进行现代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灵感源泉。

3.4美学原则

①时空美学;在大学校园整体空间布局中,时间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被纳入到空间体验当中,人们只有通过运动才能体验到建筑的空间层次变化,以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

②视觉美学;大学校园建筑形态应给人带来一种视觉愉悦的审美体验,具体表现为:理

性,体现知识理性的秩序感;真实,科学本身是为求真,平立面设计真实反映功能需要;朴素,不求浮华的装饰和矫揉造作的形式变化;高雅,以纯净和统一明快的形态营造宁静、高雅的文化氛围。

③情感美学;在古代书院中,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活动的场所,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传递知识和表达情感的媒介物。以岳麓书院的孔庙为例,作为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其空间、路径和建筑特征不仅要密切配合祭祀行礼的行为模式,而且要形成庄严肃穆的“情景”,使仪式活动者怀有恭敬的心情。从空间形态看,仪式场所严格依中轴对称,空间序列富有层次和节奏。从路径来看,仪式活动路径基本和中轴线重合,且仪式的每个重要步骤都和路径上的节点对应。从界面特征看,仪式场所具有较高的规格,孔庙往往就是皇家建筑的做法,无论色彩还是建筑构件都较周围环境华丽。

古代书院的发展

书院是古代的学校。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类,官办的叫“学宫”,民办的叫“书院”。书院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等级的,启蒙性的,类似于今天的小学和中学。另一类是高等级的,研究性的,类似于今天的大学和研究院。书院的建筑一般有讲学的讲堂、住宿自修的斋舍、藏书楼、祭祀的专祠等。书院建筑在各方面体现出儒家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 建造书院非常讲究选址,岳麓书院选址在湖南长沙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岳麓山下,这里森林茂密,漫山红枫,层林尽染;白鹿洞书院建在天下名山江西庐山五老峰下,这里林壑幽深,溪流潺潺。中国古人理想的读书场所就是茂林修竹,环境清幽的山林之间,这里远离尘世,心灵安静。 选址与环境建造:书院不仅讲究选址,而且还要着力经营周边环境。例如长沙岳 麓书院,不仅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岳麓山下,还在书院周边开挖沟渠池塘,引山泉入园中,种植树木花草,形成四季奇景,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书院八景”——“桃坞烘霞”、“柳塘烟晓”、“风荷晚香”、“竹林冬翠”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在书院内建园林,引岳麓山上的泉水流入园中,号称“百泉轩”。另外,书院后面山谷中有爱晚亭;书院前面有自卑亭;直到湘江边上有牌楼。所有这些都构成书院的环境,都是书院的组成部分。 书院建筑的选址和环境经营,都是源自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美育,即通过艺术和审美陶冶人的情操,使之成为有文明教养的高尚的人。在书院教育中,课堂讲授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平时,书院的师生三三两两在山间溪流茂林修竹之间闲游,或谈人生,或谈学问,或谈时务,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教育。 江西白鹿洞书院选址是在(庐山)脚下。近代历史上在岳麓书院接受教育的人物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一般等级越高的书院,会选址在风景优美的深山之中。 自由的讲学: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方式是灵活自由的,特别是那种高等级的书院, 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或者研究院。在那里教学方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人数。一般书院都只有一个讲堂,处在书院的最中心位置。讲堂前面两旁排列着成排的斋舍,是学生们住宿自修的地方。平时学生们主要的时间都是在自己读书研究,老师不定期地给学生们讲课。讲课时也没有固定的座位,老师坐在堂上,学生们三三两两自由地围坐在旁边听讲。讲课的内容也比较自由,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自由地讲授,相互提问论辩。若遇请来名师大家讲授,则远近学子云集听讲,讲堂壅塞不能容下。因此很多书院的讲堂建筑做成一面全开敞的轩廊形式,当听讲人多容不下的时候,就自然向庭院中延伸。 岳麓书院宋代最盛时期,著名学者张栻主持书院,远道请来大哲学家朱熹讲课。朱张二人虽然同属理学正宗,但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学术思想仍有差异,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起讲授论辩,成为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史书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学者云集岳麓听讲者逾千人。书院前面有一口供学子们的马匹喝水的池塘,叫“饮马池”,朱张会讲时前来听讲者之多“饮马池水立涸”,来的马匹把一池塘水都喝干了,可见当时之盛况。今天岳麓书院讲堂上仍然摆放着两把椅子,便是对当年朱张会讲的一个纪念。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学者顾宪成等人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喻户晓,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的创办者是(顾宪成)。中国古代“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岳麓书院”四个字是宋朝(真宗皇帝)题写的。 祭祀文化中国古代的祭祀其含义是感恩和纪念,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祭祀本身就是 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祭祀某位人物来教育后人。所以教育场所—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2012-11-19 20:07:06) 标签: 杂谈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文化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下诏设丽正书院,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主要有河南嵩阳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式。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学生增至数百人。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直到现在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培育了大批楚才。在南宋时,闻名理学巨匠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处所并称。该院从南宋到清代,名人辈出,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蔡和森、郑中下、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毛泽东曾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恩师杨昌济。现有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湖南巡抚刘昆修建。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刻字石壁“忠、孝、廉、节”

中国古书院介绍

第一部分书院介绍 书院定义 中文名称:书院 英文名称:ancient college 定义:专指历史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臵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基本介绍 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於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

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後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直到戊戌变法,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 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1. 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玄宗开元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臵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至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明清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清光绪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参阅宋〃王应麟《玉海〃宋朝四书院》、宋〃洪迈《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引言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2] 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 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而南宋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进一步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书院也成为理学教育研究的中心。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此后,书院数量在南宋和元朝时期大增,逐渐向北方地区推广,不仅在数量方面得到增加,教学内容、制度等也都得到改进,实现了书院的推广。 元朝时期,国家对书院的提倡、保护和加强政策,使书院制度兴盛起来。太宗八年,在燕京(现北京)创立了元朝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但元政府在积极提倡办理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明显。虽然书院的“置官师”与“官总其费”的官学化趋势给书院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5]但元朝书院对于当时理学传播,文化普及,人才培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3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摘要:书院是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到清末终止,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书院在其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许多独特的办学经验,一直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本文分析了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求明晰对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并试图厘清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书院形成与发展 书院作为中国士人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传递了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创立了极具特色的学风,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做以简要分析,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些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史始于唐初民间书院的初建,而终于清末的书院改制,其中历时一千多年。因书院在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各有兴衰,故本文将以书院发展的朝代为序,逐一对古代书院发展历程做以简要梳理。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产生:唐代书院 传统观点把唐玄宗开元六年设的丽正修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书院,源自于清人袁枚的《随园笔记》记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其实不然,唐玄宗时期的一些文献证明在丽正、集贤以前民间早有书院存在。根据地方志记载,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今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而且最初的书院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同时期的还有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因此,书院应是产生于唐初。 唐代中期,中央官府开始注意到民间兴起的这种新生的文化组织,于是创立官方的书院。但在当时仅是官方藏书和修书的地方,还不是教学机构。在受到官方承认以后,更多的士人渐渐接受书院,并根据自身的文化素质、需要和当地条件,不断赋予书院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书院也大量兴起于民间。至此,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这两大源头的书院形成了民办和官办的传统。民办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之所;官办书院藏书修书

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浅析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文传A1121班汉语言文学何星星12号 【正文】书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书院官学化倾向的日益严重,极盛一时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发展的舞台。 【关键字】中国古代书院、兴盛、衰落 中国的古代书院历千年,为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逾越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个杰出的人才,理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兴盛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汉代,产生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在明清时普及。据《后汉书·包咸传》记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这里说的“精舍”、“精庐”,意即聚集生徒、私家讲学的场所。不过,限于汉代的出版印刷水平,当时的“精舍”、“精庐”讲学方式皆是口耳相传,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由此可见早在汉朝就有了书院的雏形,而这一场所主要起着作为书院最为重要的功能--讲学的作用。 “书院”一词起源于唐代,袁牧在《随园随笔》卷十四中也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肆业之所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名称的开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唐朝贞观年间就有了书院,那时除了官方建立的书院外,还有不少民间私人创建的书院。《嘉庆四川通志》第79卷记载“张九宗书院”于“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建。” 宋朝书院发展迅速,无论是书院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书院制度也完全确立起来。理学大师朱熹就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使其所影响的范围甚广。这一时期的书院办学制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将书院作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成为鼎盛时期,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书院的总和。他们以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发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呼声。他们在朱熹《白鹿洞规条》的基础上,提出了“饬四要,破二惑,学五益,屏九损”的《东林会约》。这是对书院制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清朝的书院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清代书院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以府、州级为骨干,以省级为鳌头,以乡镇级为辅助的一个极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在数量上,据商衍鎏著《清代科举制度述录》估计全国书院接近“二三千之数”。 综上所述,汉代已经形成书院的雏形,书院一词起源于唐朝,也就是说书院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到宋朝得以兴盛,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据此分析中国古代书院之所以兴盛德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探析

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探析 当代书院产生于现代社会,秉承古代书院精神,具备鲜明的民间色彩,它的出现是对现代教育体制的一种补充,使人们在教育和文化上多了一份自由选择的空间。当代书院的兴起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当前教育制度的困境,教育本土化的趋势,社会道德的危机和“国学热”的推动是当代书院兴起的主要原因。 标签:当代书院;教育;道德;国学 中国古代书院缘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明时期,衰落于清末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曾表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 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全国各地书院改为学校,至此书院教育模式归于沉寂。而后,书院又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全面否定,至此书院被彻底抛弃,但后来很多知识分子都意识到废除书院的做法太过偏激。可以肯定的说,书院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被排除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然而书院教育在历史上沉默百余年后,到了现代社会,人们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它也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书院文化再次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一、对当代书院的探析 (一)当代书院的含义 当代书院是以时间维度进行划分的,指1949年10月以后创办的,独立于官方文化教育体制之外,以国学精髓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与古代书院一脉相承的文化教育机构。当代书院大多是由民间力量创办的,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是对普通教育体制的一种补充。 (二)当代书院的特点 1.继承性。古代书院具有藏书、教学、研究、祭祀等功能,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而当代书院诞生于现代社会,很难再和古代书院模样一致,但却继承了古代书院的精神。很多的教学、研究方法作为宝贵的精神资源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它的一些管理方式也被沿用。 2.民办性。书院在古代主要就是由民间创办的教育机构,而在当代,除了像岳麓书院等少数书院被纳入教育体制之内,大多书院依然是民办性质。当代书院走民间办学的道路,可以较少受到官方的干预,因而在教学方法、管理模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也能使书院保持较为宽广的学术空间。

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与发展

中國古代書院起源與發展 一、研究動機 中國古代書院始名於唐,經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教育組織形式。不同學術流派相互爭鳴,各展所長,同場講授,書院師生自願聽講,獨立思考,遂成為書院最典型的獨特學風,也是書院最有代表性的優良傳統。因此,或許能夠藉由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與發展,來反觀現今大學林立,以致大學教學品質低落等現象做一番探討。 二、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 (1)主要資料:《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 月第1版 (2)參考資料:《元代書院研究》,徐梓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1月第1版 三、形式分析 表1:兩書基本介紹 表2:書籍章節介紹

表3:各省(區)歷代書院統計表1 1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1版之附錄,第202頁至

四、內容分析 表4:宋初的著名書院2 宋初書院大多是由私人隱居讀書講學發展而起的,也有一部份由世家大族的家塾發展而成的。宋初書院發展的直接動因是“補官學之不足”,因此多得到朝廷和官府的支持、褒獎和資助,在宋初教育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初的書院一般說來規模都不大,組織機構也很簡單,尚無完善的制度和規程,活動內容也比較單一,穩定性也較差,但在教育發展史上卻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 此外,北宋為了貫徹“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在文教建設上重點實施兩項方針和措施:一是強化科舉考試制度;二是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 (1)強化科舉考試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高”的思想;此外,宋真宗亦有一首“勸學詩3”很有代表性。 2事實上,宋初的書院還不限於上述數所,只是根據過去人們大體公認,近代學人新的研究所得,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書院略做介紹,以其展示宋初書院發展的盛況和基本特點(引述自第53頁) (表格整理by江政融) 3〈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书院建筑篇

书院建筑篇(待改) 岳麓书院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沧桑后,作为文物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起由湖南大学主持全面修复,修缮后的岳麓书院依麓山地型,坐西面东,占地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4平方米,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它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教学斋、半学斋分列两侧,前后四进,每进建筑都有数级台阶缓缓升高,层层叠进,给人一种深邃、悠远、威严、庄重的感觉,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御书楼位于中轴线的末端,是书院唯一的三层楼阁建筑,显示书楼在书院的尊崇地位,北侧有专祠五处,供祀名儒先贤,反映了它在学术上的师承和道统源流,院侧有文庙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既保持了书院中轴的突出群体,不致使文庙喧宾夺主,又表现出文庙“圣域”的独立特殊地位,各部分建筑相互连接,互为整体,完整的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的格局,主体殿、堂采用歇山顶,其他皆硬山屏墙,结构以穿斗为主,不施斗拱,简洁朴实,院内庭院天井传统组合,楼阁相依,亭台相望,它或以走廊,隔窗,或敞厅、花窗、洞门,既隔又连,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巧妙有机结合,颇具匠心,书院均灰墙青瓦,琉璃脊饰,墨柱朱坊,略施彩绘雕饰,更显淡雅清新,院墙周布,突出封火山墙,起伏延续,形成具有节奏变化的轮廓线,使书院建筑整体紧凑,规整而又极富变化,突出表现出文人所追求的的朴实,明快,自然,含蓄的建筑特点。 书院前部修有一台(赫曦台),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后部修有百泉轩园林,园内辟池引麓山清泉,筑有小桥、假山、亭、轩、阁,仪态万千,三面走廊萦绕,迂回曲折,清代山长罗典所建八景依然,院内外桃、柳、荷、诏、花、竹应有尽有,与麓山风景遥相呼应,即开拓了师生游息之所,丰富了书院环境的艺术效果,又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寄情于宁静的大自然,以达到陶冶心智,修养生性的闲适情怀。 岳麓书院除建筑文物外,还保存了大量的碑、匾、楹联、书画等其他内涵深刻的文物,现嵌于院内的石碑刻可分为如下几类:一、书

l论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姓名:刘莎学号:201011034023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院教育学院 论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摘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书院制度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规,书院制度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办学经验,使书院良好运行,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书院制度发展衍变教学特点组织管理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爲藏书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爲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秦代后,死穴一直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组织,与官学相并行,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丰富经验,也在教育管理学上形成许多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自汉代后,私学遍布城乡每个角落,在社会动荡时期,官学无法维持的情况下,死穴作为观学的补充,发展更为迅速中国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 雕版印刷术的发达和名师在书院讲学促进了私学发展 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 3)南宋的大盛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北宋出现赫赫有名的六大书院。分别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这些书院大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山林幽静处,组织机构极为简单,内容也较为单一,但它们却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书院制度的建立,并对后世书院产生有益影响。

古代书院建筑形式

1.1 建筑环境选择 受传统堪舆术的影响,历代书院对选址极为讲究,多依山傍水,师法自然。素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其选址都在著名的风景区。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前有流水潺潺,后有松柏敝日。岳麓书院地处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倚山而瞰湘江,尽览壮美山川。嵩阳书院则地处中岳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应天书院旧址在河南商丘睢阳古城内,现址在商丘南湖风景区的湖心小岛上,环境优美。 1.2 建筑总体布局 (1) 规则形布局 古书院主体建筑多采用规则形中轴对称布局,这种布局充满着秩序井然的理性美,有助于创造庄严肃穆、端庄凝重、平和宁静的空间境界。规则形布局可以细分为串联、串并联、串并列三种形式。①串联,多进院落沿着纵深轴线串联布置,是书院庭院组群的基本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布局都是采用这种串联式的庭院布局模式(图1)。②串并联,串并联布局则是多路多进组群在纵横两向都存在着规整的轴线对位关系。应天书院,从南向北,依次为中心主轴线和左右副轴线组成的三组串联式多进院落;白鹿洞书院,以礼圣殿为主轴,主次轴线共五条,沿地形地势依次并列(图2);各主副轴线关系呈规整对称状,轴线院落之间有门联结(图3)。③串并列,串并列是多进院落相对独立地并列布置,没有形成横向的轴线对位关系。以嵩阳书院为例,整体建筑组群有两条纵深的轴线,主轴线上布置有五进院落,为书院主体建筑。侧跨院考场建筑群为次轴线,主次轴线建筑不存在横向对位关系,呈现相对独立状态(图4)。 (2)自然形布局 自然形布局主要应用在地形地势不规则的书院建筑群或书院庭院的园林部分,主要是为了顺应自然地形或追求自然情趣。岳麓书院的园林建筑群就是自然形布局的典例,整个园林布局,游廊曲折,建筑与自然相映成辉,实现了书院师生对话自然、修身养性的精神诉求。 (3)有机形布局 就书院建筑空间布局来说,还有一种空间形态介于几何形和自然形之间,即对主体建筑空间来说,是规整的几何形布局,而对于附属建筑,针对建筑组群的功能性质、审美意匠、环境特点等的不同,可以调节出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不同的空间尺度等。如岳麓书院,从讲堂绕过屏风到御书楼,从御书楼进到园林,从讲堂走到文庙,不同的庭院空间组合和光影变化,都给人步移景异、“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好奇,体现了建筑空间布局的有机趣味性。 1.3 建筑群体组合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平面组合形式分类,可以参照中国古典建筑以院落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方式,在平面组合类型上可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合院式三种[1] 。①墙院式:在有关书院建筑的文献中,“周以缭垣”,“环以园墙”的说法十分常见。书院用墙有两方面作用,其一,书院内外空间界定;其二,划分功能分区,形成一些较独立的院落,院落之间通过门、漏窗或者建筑加以联系(图5)。②廊院式:廊院式布局,是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围合起来。无论是岳麓书院的园林连廊、斋舍连廊,还是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的碑廊,都相当开敞,廊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亲近。书院建筑采用廊院式布局,应该还和气候有关,人走在其中可以“雨不湿足,日不曝首”(图6)。③合院式:合院式布局的特点是由若干栋建筑单体围合而成的四合院,每一院落为一“进”,若干“进”沿纵深轴线串联,称为一“路”。合院式布局在造型上、空间上都呈现出左右均等、中轴对称格局,谙合传统审美观和礼制观,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书院布局(图7)。 1.4 建筑单体

古代书院的真实生活

古代书院的真实生活 自从唐代初年产生,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 品中,我们曾无数次看到古代学子们的书院生活,似乎和现世的学校生活差不多。事实果真如此吗? 古代书院为何都安在深山老林里 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 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例如,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笋迸邻 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

精舍、南岳书院,包括江宁的茅山书院,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废坏时出现。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比如,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桀骜不驯的“校长”连皇帝都奈何不了 理学大家朱熹所在的南宋,是书院管理体制形成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使书院承担起了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同一时期,书院的管理也借鉴官方的学校以及释道的清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 与今天的大学相比,古代的书院在制度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书院的管理体系,有分工明确、便于操作的特点。它的核心是山长负责制为代表的管理体制及与之配套的组织 系统,它从组织上保证书院的管理有序有效地进行。山长最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 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南宋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多次被贬官后又诏回。推崇朱熹理学并创立鹤山书院,授徒讲学,有《鹤山集》等留世。 提要:这篇文章讲述了鹤山书院的建立者因仕途不顺而在山间建立了鹤山书院,及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描绘了书院环境的宁静优美。作者还指出书院所培养的“士”,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于“德”与“孝”,具体的说就是“明善诚身”、“顺亲信友”,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臣子显谏而君王不疑及报答父母亲恩。 5、[宋]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见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2000年10月,第31—32页。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寿州人,人称东莱先生。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创立“婺学”,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提要:该学规主要对学子的德行、日常生活、课堂端容、从师礼仪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书院要求学子必须以“孝弟忠信”为德行之本,会讲时妆容必须端而肃,对老师也要永远以礼相待。在日常生活中,学子须得做到毋亵、毋谀、毋妄、毋杂、毋狎非类、毋亲鄙事等。若违反学规,则依据其严重性给予“规”、“责”、“吿于众”、“除籍”等处罚。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精)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王桂相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许多借鉴意义。 一、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相互脱节。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而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尊重学术自由开放教学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书院盛行的“讲会”活动始于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并逐步制度化、组织化。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如“白鹿洞书院续规”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且规定即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可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

古代书院建筑形式

1、1 建筑环境选择 受传统堪舆术得影响,历代书院对选址极为讲究,多依山傍水,师法自然。素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称得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其选址都在著名得风景区。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前有流水潺潺,后有松柏敝日。岳麓书院地处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倚山而瞰湘江,尽览壮美山川。嵩阳书院则地处中岳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应天书院旧址在河南商丘睢阳古城内,现址在商丘南湖风景区得湖心小岛上,环境优美。 1、2 建筑总体布局 (1) 规则形布局 古书院主体建筑多采用规则形中轴对称布局,这种布局充满着秩序井然得理性美,有助于创造庄严肃穆、端庄凝重、平与宁静得空间境界。规则形布局可以细分为串联、串并联、串并列三种形式。①串联,多进院落沿着纵深轴线串联布置,就是书院庭院组群得基本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布局都就是采用这种串联式得庭院布局模式(图1)。②串并联,串并联布局则就是多路多进组群在纵横两向都存在着规整得轴线对位关系。应天书院,从南向北,依次为中心主轴线与左右副轴线组成得三组串联式多进院落;白鹿洞书院,以礼圣殿为主轴,主次轴线共五条,沿地形地势依次并列(图2);各主副轴线关系呈规整对称状,轴线院落之间有门联结(图3)。③串并列,串并列就是多进院落相对独立地并列布置,没有形成横向得轴线对位关系。以嵩阳书院为例,整体建筑组群有两条纵深得轴线,主轴线上布置有五进院落,为书院主体建筑。侧跨院考场建筑群为次轴线,主次轴线建筑不存在横向对位关系,呈现相对独立状态(图4)。 (2) 自然形布局 自然形布局主要应用在地形地势不规则得书院建筑群或书院庭院得园林部分,主要就是为了顺应自然地形或追求自然情趣。岳麓书院得园林建筑群就就是自然形布局得典例,整个园林布局,游廊曲折,建筑与自然相映成辉,实现了书院师生对话自然、修身养性得精神诉求。 (3) 有机形布局 就书院建筑空间布局来说,还有一种空间形态介于几何形与自然形之间,即对主体建筑空间来说,就是规整得几何形布局,而对于附属建筑,针对建筑组群得功能性质、审美意匠、环境特点等得不同,可以调节出不同得建筑组合方式、不同得空间尺度等。如岳麓书院,从讲堂绕过屏风到御书楼,从御书楼进到园林,从讲堂走到文庙,不同得庭院空间组合与光影变化,都给人步移景异、“庭院深深深几许”得好奇,体现了建筑空间布局得有机趣味性。 1、3 建筑群体组合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得平面组合形式分类,可以参照中国古典建筑以院落特征为标准得分类方式,在平面组合类型上可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合院式三种[1] 。①墙院式:在有关书院建筑得文献中,“周以缭垣”,“环以园墙”得说法十分常见。书院用墙有两方面作用,其一,书院内外空间界定;其二,划分功能分区,形成一些较独立得院落,院落之间通过门、漏窗或者建筑加以联系(图5)。②廊院式:廊院式布局,就是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及其对面得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围合起来。无论就是岳麓书院得园林连廊、斋舍连廊,还就是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得碑廊,都相当开敞,廊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亲近。书院建筑采用廊院式布局,应该还与气候有关,人走在其中可以“雨不湿足,日不曝首”(图6)。③合院式:合院式布局得特点就是由若干栋建筑单体围合而成得四合院,每一院落为一“进”,若干“进”沿纵深轴线串联,称为一“路”。合院式布局在造型上、空间上都呈现出左右均等、中轴对称格局,谙合传统审美观与礼制观,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书院布局(图7)。 1、4 建筑单体 现存书院建筑,多为清代遗构,除祭祀部分外,书院建筑形象大多朴实无华,装饰与色彩清新淡雅。书院建筑得造型手法,吸取了民间建筑得经验特点,追求其朴实自然之美,反映“善美同意”得思想,成为书院建筑单体形制得共同特征:①合理适用得空间组合:书院建筑根据不同得空间使用特点,确定空间尺度与组合方式,以凸显空间得秩序感与趣味性。②忠实于材料结构得表现:书院外部显露其清水白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内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显素雅大方。远观其势,近取其质。既无官式雕梁画栋之华,也少民间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