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解读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解读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解读汇总

人教版地理1考点解读

一、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P3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P4-6

1.天体系统

天体的概念: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类别:恒星、星云、行量、卫星、流星、彗星等

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地球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列的第三颗行星。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巨行星-木、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绕日公转轨道倾角相差不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近似于正圆)。

3.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结构特征与其他行星相似,即在质量、体积等方向与其他行星相比,特别是与类

地行星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P8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12

1.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一般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量。其中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也来自太阳能。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高低②天气状况③海拔高低④日照时间长短

我国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我国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

....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光球层上的太阳黑子(周期11年太阳辐射的标志)和色球层上的耀斑(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同步,周期也是11年)。黑子和耀斑的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引起电离层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P13-15。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P18-19。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P16-17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P20

地轴太阳

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北半球的人们能观察到恒星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导致一年内北极点的极昼日比极夜日(即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长7天。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0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

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

230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⑴昼夜交替

成因: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太阳光是平行光线照射到地球;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分界线:晨昏线(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为为昏线。

*在地球的侧视图中,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能射到地心的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即为太阳直射

东侧 西十二区 西经度 时刻相同 昨天

西侧 东十二区

东经度 时刻相同 今天

点。春秋分日晨昏线与赤道垂直,与经线圈重合。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线与经线圈之间的交角最大,为230

26ˊ。 ⑵地方时

①成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因此地方时有了“东早西晚”的特点。(即东经度数越大越东,时间越早;西经度数越大越西,时间越晚) ②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是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③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④时区和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间。(中央经线的度数均为15的倍数,其倍数就是时区号)

北京时间的含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120°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时区差

解题步骤:第一步:给时区编号,东为正,西为负,即时区从+12到—12

第二步:求时差:大号减小号

第三步:求时间: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时区差 知西求东用加号,知东求西用减号。

若超过24小时,则为-24小时加1天;若小于0,则+24小时减1天

⑤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并不完全与日界线重合)

(由西向东减一天,由东向西加一天)

⑶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南左北右,注意是在原始方向上向右或左偏)

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更替的现象,

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①纬度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②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⑵昼夜长短的变化

纬度变化规律:二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下图是以北半球为例,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⑶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⑷四季更替形成的原因: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存在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南北极圈的度数等于90度减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增大,则有太阳直射现象的地区和有极昼极夜的地区的范围同步扩大。反之亦然。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21-22 1.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P )和横波(S )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外部圈层:

二、自然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P72 1.三大类岩石

*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存在于沉积岩中。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沉积岩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如上图。

⑴地球内部的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左上图中D 为侵入岩,E 为喷出岩) ⑵裸露地表的各种岩石受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如左上图中A ) ⑶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如左上图中B ) ⑷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如左上图中C ) ⑸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

【地表形态的变化】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P73-74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P70-72

A:流水的沉积作用(三角洲) B :沙丘 C :风蚀蘑菇 D :流水的侵蚀作用 E :冰川侵蚀 F :海浪侵蚀 G :流水的化学溶蚀

H:流水的沉积作用(冲积扇)

【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P28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P30活动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P29-30

拓展学习: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大气各层名称分别是:

a高层大气(电离层即在这一层),

b中间层(臭氧层在这一层), c对流层。

(2)c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直接热源是大气。

(3)图上各层中,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中间层;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注意:因大气分层涉及到前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热力环流的形成以及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所以要做稍微了解。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但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量较少,大气中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地面辐射能量集中是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能强烈吸收,所以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晒热了地面,地面烘热了大气。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⑴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

⑵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⑶大气增温后又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辐射也是红外线长波辐射,波长比地面辐射更长)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

(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量很少,大多能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因此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

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因此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指大气逆辐射,因此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所以多云的天气比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小)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A.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

B.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

C.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

D.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因此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和冷高压。

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

【气压带与风带】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33-35,P39-40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P36-38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七个气压带中,极地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也可如下图表示:

A:赤道低压带

B:东北信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E:副热带高压带

F、G:盛行西风带

H、I:副极地低压带

J、K:极地东风带

L、M:极地高压带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如西风),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如信风),气流较干燥。而由于

3.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下图和下表所示。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寒冷,形成冷高压,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在太平洋上残留成低压中心,风由亚欧大陆吹向太平洋。形成冬季风。

夏季:亚欧大陆气温高,热,形成热低压,即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在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带残留成夏威夷高压,风由太平洋吹向东亚地区。形成夏季风。

东亚季风主要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南亚也有季风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

冬季

【天气系统】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P41-42

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P43-44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实例:梅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P54-55

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P55

1.水循环: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的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循环的水量最大,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陆上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所示,主要有: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水循环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主要参与了海陆间循环(也参与陆地内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水资源不断更新 ③使各圈层间、海陆间实现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④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P57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57-60

1.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2.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属寒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P85

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P85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P86-89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各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

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

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依

赖于光合作用)、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各要

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

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的实例P92-93

②“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热带雨林的砍伐(见必修三)、厄尔尼诺现象P64

例:读黄土高原人口-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上图中所反映的人地关系问题,将下列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代码后的横线上。

①人口增长②水土流失③粮食短缺④人均耕地减少

⑤需要更多劳动力⑥植被破坏⑦燃料需求增加⑧乱垦耕地

A B C D E F G

A①B③或④C④或③D⑦E⑧F⑤G⑥H②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⑵自然地理整体性规律,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协调发展。【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P91-93

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94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了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⑵不同的自然带最容易从植被类型的差异上反映出来,因此,陆地自然带常常以植被类型来命名。 ⑶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要求人们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对农业生产影响比较大,例如对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种类、种植制度、灌溉方式、耕作方式等

方面,分异规律要求农业生产要遵循地域性的特点来进行生产。如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农业生产的差异、

喜马拉雅山南坡垂直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山地立体农业的分布。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P80-81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P76

山区选择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山地地区,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如图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要尽可能地多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要少占耕地,节约土地资源。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P48-49

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

影响:①导致海平面上升;②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P61-66 1.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不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程度 科技落后时代:沿河、沿湖发展

科技发达时代:拓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土地资源....

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①采猎文明阶段:因为人少,所以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土地肥沃与否决定人类在较小范围、较短时间内能否获得充足的食物,所以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②农业文明阶段:此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在此阶段是人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土地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区,人口密集、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快,往往成为文明的发祥地。

③工业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自然灾害】结合实例,简述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P44-45

1.台风成因: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危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台风并非一无是处,如在我国台风盛行的季节里,正是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生伏旱之际,台风能带来丰沛的雨水,对缓和或解除伏旱起着积极的作用。

台风结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2.寒潮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属冷锋过境。

危害:降温(作物遭冻害,秋、春季危害大)、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破坏牧场)、

大雪、冻雨(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

3.干旱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洪涝(洪水+雨涝):成因:①气候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②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④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危害: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5.地震成因: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它与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小。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 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马上就要来到的期中考试,大家要放松心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及时查漏补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甲、乙两湖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①温带荒漠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乙湖周围的地带性土壤是() A.黑土 B.荒漠土 C.红壤 D.紫色土 3.目前甲湖正不断萎缩,可能引起() A.农业生产条件优化 B.气候更加干旱 C.洪涝灾害加剧 D.水土流失加重 1~3.解析根据经纬网和湖的形状可以判断甲湖是位于中亚的咸海,乙湖是我国湖南的洞庭湖。咸海周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洞庭湖周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 2.C 3.B 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4~5.解析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再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图中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故处于低纬度区;①为5 000米以上,判定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森林草原过渡带,可判定③是高山草原带。 答案4.A 5.A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全(填空题).doc

地理必修1 基础过关——填空题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相互,形成。 2 .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___ ,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 , 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_ 。 3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排列是、、、、、、、。 4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自身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5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层、层和层。 6.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周期约为年,其重要标志是和。 7 .当黑子耀斑增多时,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受到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 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现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之碰撞产生美丽的。 8 .地球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 ;昼夜交替的周期周期为________ 小时,叫做。 9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_。而线速度 _ 处最大,随纬度增大而。 10.二分二至的时间,,,。夏至时太阳直射,北极圈内现象。 11.地球上昼夜半球分界线称为___________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变为昼的分界线称_____ ,由昼变夜为的分界线称 _____ 。 1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 平面与 _______平面的关系来表示,它们的交角叫______,目前的角度为 _________ 。 13.以和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三个圈层。 和合称为岩石圈。 14.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圈等。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__________ ,它是由于 __________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 .由于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 致夏季移,其位置偏北,冬季移,其位置偏南。 4 .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气候。全年受盛行西 风带控制,形成 ___________ 气候。受和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5 .东亚地区因为位于东部,濒临, 所以气候比较明显。东亚冬季盛 行风,( 气候特征 ) ;夏季盛行风,( 气候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解读

1.1宇宙中的地球 ●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包括 天体,如 ;也包括 天体,如 3、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P4读图思考)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2、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是一个 、 、 的天体。 3、公转运动共同点: 、 、 。 综上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1) (2) (3) ● 课堂反馈 1、下列全部属于天体的一组是( ) A .地球和运行中的通信卫星 B .太空中的云雾状物质和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C .陨落地表的流行体残骸和“神舟七号的返回舱” D .等待发射的卫星 2、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天文学家投票“驱逐”了冥王星。使太阳系中只保留八大行星,同时明确了行星的概念。 下列关于太阳系内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B .质量比太阳小 C .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

D.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3、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了( )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孤立存在的 B.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 只有相邻的天体才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2012年6月6日,便发生了金星凌日现象。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凌日的是() 3、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 C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D. 金星属于巨行星 4、有关下列天体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星云闪闪发光 B.行星不断移动 C.恒星圆缺变化 D.彗星一闪即逝 5、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 ) A.太阳 B.月球 C.金星 D.水星 6.与河外星系同一天体系统层次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7.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是 ( ) A.银河系 B.地月系 C.宇宙 D.总星系 8.下列各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且距日由近及远排序正确的是 ( ) A.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C.天王星、木星、火星、地球 D.金星、水星、火星、木星 9.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球表面温度适于液态水存在 B.地球具有0℃以上的温度 C.地球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日地距离适中 10.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B.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人类用肉眼可以观测到太阳系所有的天体 D.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应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11.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八大行星自转方向相同 B.黄道面与其它各行星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很大 C.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是正圆 D.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宇宙演化B.水循环 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 答案 A 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 2.D 3.A 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

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地方气候更加温和湿润 C.土壤肥力下降 D.洪涝加剧 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原因是() 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4.C 5.B 6.D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 (1) 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

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 (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四.运用拓展 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重难点) 一、喀斯特地貌 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内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等。 1.成因: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 2.主要类型

(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 沙丘——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生长植物——固定沙丘 无植物生长——流动沙丘 3.主要分布 西北地区以及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1.含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主要类型 (1)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2)长江三峡主要为U 形谷。 (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 (4)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 A .河流阶地、大峡谷 B .喀斯特地貌、陡崖 C .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 .角峰、“U ”形冰川谷 提示:(1)×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2)×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 形谷。 (3)× 干旱地区的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 (4)√ 海浪能量巨大,对海岸具有侵蚀破坏作用。 (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训练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训练题(三)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 20oN穿过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于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3. 分布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部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5~6题。 5.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 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 6.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 7.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A.西藏自治区B.广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D.甘肃省读“世界某地区图”,回答8~10题。 8. 图示海峡 A.沟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 B.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 C.沟通了红海与印度洋 D.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 9.下列关于图中A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有结冰现象 B.含沙量大,水能丰富 C.有冬汛 D.夏季水量大,水位高 10. 甲乙两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 A.甲为硬叶林 B.乙为落叶阔叶 C.甲为荒漠 D.乙为阔叶林 读图,回答以下11-12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关键原因 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所以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上高中后地理学习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与高一地理有关的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要在高一下或者高二才能学到,这种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 尽管地理课本开篇《致同学们》很有新意地介绍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材编写体例、学习方法等内容,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认为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很多学生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形成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师资流失,难度提高,缺乏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重要原因 为了及早与高考接轨,平时训练用题照搬全国历年高考题,拔高了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恐惧。还有一点也是应该正视的现实,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一度中断高考,很多地理老师流失,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萎缩,导致中学地理教育人才青黄不接,现今相当一部分地理老师是没有学过地理专业的,素质不高,遇到教学困难束手无策。 5.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客体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6791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为11年。(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3°26′S 2.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5.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末练习题(含两套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章末练习题 1.读亚洲部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①和②表示两种自然带:则①带,②带其大致分界线是: (2)如果③和④表示两种气候类型:则③气候,④气候(3)与①形成相同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主要分布的大洲有(2个以上)(4)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变化规律,主要受因素的制约。 2.阅读以下文字资料和相关地图,然后完成各项要求:

早在7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把目光投向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许多地质、地理、大气物理、植物动物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对大峡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性长时期的考察,终于撩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1998年10月该峡谷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该峡谷长达504.6千米,平均深度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峡谷平均迫降为9.14‰。动植物极其丰富,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基因库”。 (1)图中山脉为,其形成 原因是。 (2)图中河流A为,其上游以补给为主,最终流入洋。 (3)大峡谷地区发育了丰富的天然植被,从河谷到山顶,其植被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将下列大峡谷地区植被类型的字母代号填在右边的示意图中: a、热带季雨林 b、寒带冰缘植被 c、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d、寒温带针叶林 e、暖温带针叶林 f、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g、亚寒带灌木丛、草甸 ②影响大峡谷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因此,大峡谷地区自然带呈现出规律。 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 《伐檀》 《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诗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首民歌,为我们唱出了历史上当时黄河流域的景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