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国内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国内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概括为:爱国主义教育、宗教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首先,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主要是中小学校,通过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的教育方式弘扬美国民主自由、开拓创新、勤劳诚信的民族精神。其次,美国也极其重视宗教教育。美国政府从法律上保护公民宗教自由的权利,除了法律规范的约束,宗教主要来自《圣经》中的上帝学说影响力最为广泛,主要宣扬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观。宗教是美国公民精神之处和道德孵化器,奠定了美国人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同时,宗教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中,在美国社会起到了制度稳定的作用。再次,美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基本道德准则: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为了这些基本道德能够渗透到青少年日常行为中,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广道德教育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调动社会家庭积极性等方式,教育青少年行善积德,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同时用辩证分析方法,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来补充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二)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德国思想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学校思想教育课程为主,通过其他多种形式的宗教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同时采用“问题式”和“探索式”的科学教学方法为重要手段,配合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举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宗教影响作用,加大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的支持。二战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教育中如何对待纳粹主义带来深远影响的历史,德国统一后政治观点、价值取向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也为世界某些地区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从宏观方面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民主主义、集团主义、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而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看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文化教育和儿童道德教育,特点是充分利用父母先入为主的启蒙教育来影响和形成儿童早期的

经验,通常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国家、政府统一制定计划,不断调整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注重整合与创新。社会教育包括了企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如企业要不断向员工进行忠诚、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社区和大众传媒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养现代公民。当然,日本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充斥着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宣传等消极教育,发动了对亚洲国家和美国的侵略战争,造成了惨痛的历史教训。近年来日本民族主义有所抬头,军国主义思想又开始出现,这不仅值得日本的教育者深思,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的高度关注。总体看,虽然存在缺点,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对与日本国家民族意识的形成,不同阶段国家政治体制的维护,培养出为日本现代公民,并且对于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英国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虽然英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实际上英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英国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与我国不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隐形教育的方式存在于全社会,其中包括学校和家庭。

(五)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政府强调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形成共同价值观。把价值观念提升为国家意识,并在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中教导,使它们成为新加坡人的生活指南。新加坡大力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文化。新加坡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对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的吸收,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入侵。新加坡注重传统价值的熏陶,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有国家意识教育、公民教育、东方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等。其中东方价值观教育核心就是吸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对其内容进行改造和更新,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东方价值观教育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六)当代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当代世界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都极其重视。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都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都采取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途

径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途径,其中学校教育多为灌输式教育方法,家庭和社会为隐性教育方式。同时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从欧美地区看,主要国家均强调公民道德教育,其中都非常强调个性的健康与发展。同时各国都具有特色宗教教育。从东亚地区看,主要国家突出强调民族精神教育,日韩新等国家受中国儒家文明和近代西方现代化思潮影响,兼具东方传统儒学和西方公民道德价值观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隐蔽式和渗透式教育,提倡“无意识”工作方法

严格地说,国外并未正式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却在事实上实施着更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主要在于国外大都采取隐蔽式教育方法。所谓隐蔽式教育方法,即指在诸如“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或公民道德教育”等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国家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无限度延长和扩大,却又极力想给人一种“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原因在于其力图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当然,西方国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浓厚的意识形态性质即政治性色彩很容易被看穿: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的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二)强调国民整体教育,注重环境熏陶

国外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强调对全体国民的整体教育,诸如新加坡的“能力教育”、“双语教育”、“道德教育”,美国的“爱国”“修养”“诺言”三培养,日本的“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使其成为热爱真理与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德育模式,都体现了对全体国民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同时,现代西方国家还相当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因此,国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注重利用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诸如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风格、纪律规划、学习研究风气、教师榜样、人际交往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沟通信息的模式、与社会交往的形式等,社会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道德风貌、法律规划、交往和沟通习惯等,都成了环境影响和熏陶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学科综合、寓德于教,善于形成教育合力

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国外在教育实施中还注重学科综合,寓德于教,善于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在国外许多高校,就非常注意发挥各种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道作用”。通过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的选择等,力图对学生道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都蕴含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历史可以使人借鉴,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地理可以养成人对环境的正确态度,体育可以增强人的竞争、合作意识。在国外高校,通过各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和整合,使各学科教育都共同对品德意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美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交融性,重视学生的广泛参与;韩国将国民精神教育深入一切教育活动中,在很多教材中都间接或直接反映道德教育,全员教育。

(四)引导个人道德认知,重视道德实践

道德认知教育法,是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从而了解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并最终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一方法被西方很多国家所采用并发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两点:道德判断(选择)和道德实践。简单地说,就是先做出道德认知和判断,然后在根据自己对道德认知,付诸道德行动。这一过程看似烦琐,但不可省略,道德认知和判断就是要解决“前道德问题”(即理论道德问题),而其最终目的则在于道德实践,或者说实践道德。美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认知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新加坡通过“设定场景—学生进入场景—体验—选择”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思考做出道德选择付诸道德实践,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三、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突出隐性教育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隐性教育,这也致使受教育者容易排斥或反感空洞的理论说教。鉴于此,我们应该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并且突出隐性教育的作用。“灌输理论”由列宁提出,是指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

在人们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很多国家在不断地对其公民进行隐蔽的思想灌输,或者叫渗透。这启示我们的学校要经常通过职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还可以开设历史、哲学等课程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同时要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即通过对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等做出规定来影响学生。

(二)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民教育体系,弘扬国民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的活动。这里的“人”,并不单指一个人,更不是仅限为学生,而是国民全体。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和重构教育格局,即以全体国民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国民全体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全民教育体系。这个庞大体系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民精神为基点。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导向和精神力量,是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这是凝聚全体人民的精神所在、核心所在,也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国民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中国的国民精神集中表现为,勤劳、朴实,上进、不屈,仁爱、智慧,因此,我们——尤其是我们的教育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素养和精神,倡导新的严谨、思辨、开放的国民精神。

(三)贯通古今,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融汇中西,是我们借鉴的前提,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做好的工作,而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贯通古今,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发展,使我们沉淀了灿烂辉煌的思想、文明成果,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而这一切都将构成当代乃至以后每一时代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诸如儒家的“仁爱,忠恕,君子修为”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教育内容,道家的“无为而治”也正契合了现代“无意识”工作原则而为我们提供了实施教育的方法。当然,对国外的借鉴很有必要,但终究是一种移植或者完善的形式,我们的最终目标在于发展,在于创新。我国的优良传统本身就可以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竭发展动力与创新灵感,而且更能体现我国

的优势与特色,这将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四)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道德实践和人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集中表现为德育,而德育体现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树立,并最终将道德判断付诸道德实践。同时,我们还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所有的德育实践,其最终目的都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自由全面充分地发展。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情感,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思维模式,从而使他们能独立判断、解决问题。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有序、更加深刻的阶段。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各国更加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理论,在德育方面同样如此。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传统教育理论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仅看作教育的客体,把教育当作一种装填容器的过程。现代教育逐渐认识到了人的价值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教育中最基本的着眼点,满足人自身生活、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所以在西方德育在教育价值、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使德育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政治性和阶级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外教育模式来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调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不仅是社会存在的精神支柱,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坚持集体主义,既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能保证最终实现个人利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六)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

现阶段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顺利进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西方思潮与政治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和渗透。20世纪至今,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对我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教育。

(七)重视社会环境的合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优化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这条主渠道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应该—个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教育网络。在发挥学校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八)利用大众传媒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具有覆盖面广、辐射力较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报纸、书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和影响作用,抓住热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开辟新网站,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九)运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采

取角色模仿、音乐、舞蹈、摄影、展览、辩论、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活动,从某种一意义上讲是一种艺术性活动。艺术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情与理交融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教育对象灌输正确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情理结合,情理交融。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辩证的统一。恰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可以充分地发挥理论的理性力量,从而达到启迪人、说服人的目的。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用灵活的方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将艺术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十)注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

(十一)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往,我国的学校德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基本思维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四、需要思考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如何具体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起来对受教育主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旨在提高家教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接受一定的家教知识、掌握与学校德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按国家培养目标、教育方针管理子女,教育好后代。

二是建立德育教育基地。除了强化校内教育功能(诸如加强少先队工作、主

题班队活动、优化思品课教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等)外,建立校外固定的德育教育基地也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受教育者直接感知社会的伟大,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知识验证课本知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是设立校外活动站。以居民小组或村委会为单位,按地域划分,设立校外活动站,聘请共青团、妇联干部、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工人、老干部、老教师和村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这支活动在希望田野上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平时帮助、指导家长管教孩子,收集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把学校的阶段性德育教育内容、要求及时传递给家长,配合学校实施和检测学生在校外的道德表现。

2.如何利用社会环境发扬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充分发掘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的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第二,利用各种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国家自豪感和民族意识的培养。

第三,把国旗、国歌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

3.如何留住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人才

重视思想政治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合理评价教师工作,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积极性。思想政治教师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的“操盘手”和“关键少数”。要使思想政治教师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扩大教师培训的范围,拓展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应用学科发展前沿成果。要使思想政治教师工作待遇不低于其他学科教师水平,使思想政治教师获得必要的平等尊严和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广泛阅读学科最新知识成果,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重要理论和政策新论述,才能使思想理论水平保持与时俱进,但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科研工作。博学和“多产"是有矛盾的,在类似职称评定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有一定的特殊考虑,使思想政治教师在职级晋升方面更加顺畅,从而更加有效地承担起本应承担的认识社会现实、了解理论和政策、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功能,消除思想政治教师的后顾之忧,以更加自在和愉悦的精神状态从事好教育教学工作。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与思考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与思考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林美 学号:2009822081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与思考 林美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林美、2009822081)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它并非我国独创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科技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其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优化和提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与比较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鉴、思考 一、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社会主义的专有,也不是到了近现代才出现的社会活动。作为人类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其名称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近现代有,古代也有;不仅我国有,国外也有。并且这其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只是名称和形式不同而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经验,在理论水平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早在十多年前,当沃恩党内出现埋首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时,邓小平就告诫我们,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多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都要加强,决不能削弱。江泽民通知也强调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着教育工作。 而反观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时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需要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来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进行的一系列自我改革和调整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其改革和调整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方面功不可没。并且在当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所以在新的的历史条件下,面临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

德国的公民教育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德国的公民教育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商奉献 学号:2013110103 导师:唐克军 2014年11月20日

德国的公民教育 摘要公民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民教育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战后德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塑造新一代德国公民,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一直是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工作实践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德国的公民教育,希望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字德国公民公民教育民主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教育,在德国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1945 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独立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公民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所谓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课程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政治、公民、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德国公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公民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被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共识中达成以下三项重要原则。 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第二,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第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分析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影响既定形势的手段。 (二)德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 1.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政治教育始终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 在德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统治者把公民教育归结为“国民教育”,其始终把培养“驯服的臣民”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目标。尤其是在威廉二世(1859~1941)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最终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1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项元顺 摘要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那时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它的飞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可或缺的联系。在了解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 展、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分析其优劣得失情况下,结合现今中国实际,可以更 好地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绕开陷阱,少走弯路,稳步前进。 关键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十分重视思想教育的发展。在以列宁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病,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一、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论,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列宁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斯大林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科学概念,较完整地阐述了政治思想工作根本任务,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斯大林更加强调大学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性。在《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 会议的信》中,斯大林明确指出,苏联专家都应是通晓马列主义学说、明确党和国家政治目 的,具备广泛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精通自己专业的人。他认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作用即使不是头等重要的,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而党在大学生中的工作任务就是:一是竭 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自觉建设者;二是竭力使大学生把自己看作劳动群众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竭力使大学生,懂得掌握科学的必要性,并且去掌握科学。 赫鲁晓夫主政时期,虽然否定了斯大林的不少政治决策,但是,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方面却是一以贯之的。针对当时一些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表现出的松懈 和不足,苏共中央领导集体和苏联政府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在一系列高等院校里,马列主义 理论学习的工作安排不能令人满意,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对学生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在社会 科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坚定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存在着使马列主义理论庸俗化的 事实;没有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应有的批判,没有考虑到帝国主义分子正在利用修正主义分 子对马列主义进行歪曲,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固有的对抗性矛盾,甚至有美化资本主义的地方, 鼓吹要对帝国主义抱“中立”立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统一阵营和劳动人民群众对共产 主义的信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 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苏联的教育法,其中第四十一 条明确规定,苏联高等学校要“培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在专业和组织群众政治工作以及教 育工作方面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高度熟练的专家”、“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 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觉悟,有文化,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有保卫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 究文献综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着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 现阶段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发展新型的入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顺利进行。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全球眼光,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地域、民族文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性和与世界性问题利益的关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首先要加强国家主权观的教育。主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坚决抵制西方霸权主义者的“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其次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是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纽带,为此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的先进文化成果,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与时俱进。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21世纪这个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其结果必然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变化,日趋多样化。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进步,它的内容就要求必须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四、加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我国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往往面临着容易流于形式的可能,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走过场,并不能保证其队伍的专业性和高效性,而形式主义总是无法取得实效,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发展都是一种敷衍和损害,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够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存的重要问题之一,想要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其专业性、理论性和相应的教育能力,否则再完善的理论体系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播。

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和启示

英国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有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彻底的资本主义革命使它成为保留君主立宪制的发达国家,具有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以及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这些都对学校德育发生深刻的影响。 一、英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沿革 英国现代教育发生较早,学校德育源远流长,但是作为统一国家教育之后的现代学校德育,却是在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之后才开始出现和形成的。从英国学校德育发展中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70年前)可称为古典绅士型德育阶段,这时期德育以各郡、县市或校自成体系,管理不一,内容繁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在致力培养典雅高贵的古典绅士所具备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按英国社会的秩序尊卑来修养约束个人,把培养符合贵族提倡的行为和道德要求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趋慕有产阶级的虚荣和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乃至日常言行,已成为左右这个当时闻名的世界的大英帝国的道德教育核心内容。由于当时英国学校教育基本由教会扶持,因此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另一特点是宗教化,宗教教育等同于德育,一切以相应教派的教义为准则,尤其是国教会下属的私校更加严格,强制学生参加宗教活动,颂习教训教义,所以也可以说这时期英国的学校德育是宗教教育。 第二阶段(1870-1944年) 1870年,英国受法国等大革命的影响,尤其受德国、美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大发展的影响,颁布著名的《初等教育法》,国家开始管理教育,创办公立学校,提倡教育世俗化,其中规定,公立学校不准具有宗教性质,不属任何教派,没有实施宗教教育的义务,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但仍允许自愿,或在家庭和教堂中进行宗教教育,这一规定受到英国教会和传统派的极力反对,因为英国大多数国民都是分属不同教派的基督教徒,因此本世纪来英国一直在为恢复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发起一次次的运动。20年代,各教派就进行协议,要求修正1870年条款;1936年的教育法规定允许家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让子女受相应的宗教教育。1938年基督教发起“道德重振运动”,先是弗兰克卜克博士在伦敦作了著名的“道德重振运动”的演说,主要针对20年代世界性青年的反抗运动和如何改革旧宗教教育及恢复公立学校宗教教育,很快得到国际知名人士的支持和社会响应。这次运动的中心思想是:动员全世界男女老少,使每家每户都变成“道德堡垒”,使人人再接受幼儿时的“母教”,即诚实、纯洁、公正、爱人的教育,一句话,受宗教教育。 由于1870年后英国教育管理上的问题并考虑到战后的教育改革,1944年,英国发布了著名的“巴特勒教育法令”,奠定了当代英国教育改革基础,但是法令却像英国革命一样,对在学校进行宗教教育的要求进行妥协,它否定不同教派的宗教教育要求,但却规定全国县立、民办和领取公费津贴的学校进行全国统一的宗教教育,即有义务实施集体礼拜和按国教会同其他教派协定大纲开设宗教科目,其中还特别规定要教授和要求死记那些包含礼拜和宗教教育的自由。这个法令反映了英国德育的保守性。 第三阶段(50年代以来)战后英国学校德育重新开始了艰难的世俗化改革,尽管1944年法令肯定了学校中的宗教教育,但是(1)科学迅速发展,不信教的人多了;(2)移民大量增加,新教派大量分化瓦解,多元化社会出现,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3)宗教的繁文缛节,非常不符合青年的接受方式;(4)宗教教育套用古训,微言大义,同现代青年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无法解决青少年的各种问题。因此,1955年起,人本主义都在BBC广播中开始“非宗教道德教育”讲座,到60年代改革宗教化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60年代英国对学校德育世俗化探索中,受到进步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等德育观的影响,其中进步主义德育观尤其突出,它认为,学校德育要根据个人独特的发展,宗教教育把丰富的个性压进固定框架中,削足适履,扼杀人的天性,因此主张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把德育溶于丰富多样化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有益的道德体验。教师只是引导人而不是制裁人,反对正规德育课程,主张戏剧性的活动和故事。但是由于与英国传统习俗相去甚远,还由于进步主义提供的是一个盲目的社会化的模式而不关心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含义和分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关系、话语缺失状况、话语特点、话语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的研究视野还较窄,研究范围还有很大局限性,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还未形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成果的重复率较高。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基本成果;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理论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也有一定扩展,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还面临许多研究难题。所以,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现状,细致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基本成果 概括起来,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专著方面有李宪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该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话语体系[1];论文方面,本人通过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3篇,其中2003年1篇,2006年4篇,2007年6篇,2008年6篇,2009年18篇,2010年14篇;课题方面,有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和2010年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一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的界定 话语(discourse)由拉丁词头dis(穿越、分离)和词根course(行走、路线)合成,是“对事物的演绎、推理、叙说的过程”的意思,在汉语词典中多解释为“说话、讲演和论述等”[2]。话语作为活动中介,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目前国内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手段,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3]。同时还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个特征,即思想承载性、主体主导性和内容契合性。 第二种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目的,及其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程序.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比较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导向对本国思政教育的深刻认识) 埃德尔指出:“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意味着对本国的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探讨和挑战,从而更清楚地分析本国教育制度的背景及其基础”。 如果比较研究可以得出言之有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原则,那么在你本国的教育实践中应用并检验这些规律,就会对自己的教育制度有更好的理解。然而如果比较研究不能产生规律或理论,研究他国特定条件下的教育,也可以很好地扩大视野,而不至囿于一国教育的零零碎经验,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 2.比较能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改进或改革作出贡献(从比较中吸取有益营养) 比较可以收到“借鉴”效益。两个事物比较的结果,一个最容易得到的印象,就是谁的长处在哪里。看到别人的长处,就知道应该从对方学习什么,把人家长处移植过来。这种借鉴效益的意义在于可以对别人的长处实行拿来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推广开来。“有选择的教育借鉴”或改革动机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中永恒的主题。 3.有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和原则(促进思政教育学科发展)除了指导实践之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理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同其它学术领域一样,注重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模式或趋势,而不是某些特殊问题或现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局限于对别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性研究,或局限于仅仅指出各种教育制度或方法之间的异同点。相反他们总是对这些异同点进行解释和说明,并对不断出现的模式或趋势进行总结。这些模式或趋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原则和规律。这些知识、理论、原则和规律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中,可能会对当代世界在这个领域的若干重点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因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些基础和前提问题将会大有突破。以此比较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 比较教育特别关心与教育有关的国际问题,由于它使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所以许多从事比较教育的人都把它视为世界和睦开始实现的起点。 埃德尔希望比较教育有助于发展国际主义。这种国际主义的产生不是以情感为基础,而是因为对本国和别国的赞赏性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确信我们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而世界上那些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也坚定不移地确信他们的信仰是正确的。在较为复杂的层面上,我们进行比较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信仰和另外的做法。 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程序是什么? 贝瑞德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

国内外家电品牌发展之比较

国内外家电品牌发展之比较 陈春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家电品牌和国外家电品牌的现状及其发展,旨在通过二者的对比提出我国家电品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家电品牌在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从而制定出适用于我国家电品牌发展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家电品牌存在问题品牌战略 随着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内需的扩大,经济收入增加,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攀升,在家电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呈上涨趋势:2001 年全年零售额与上年相比增幅达56% 左右,其中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房间空调器、电视机、微波炉零售量分别增长12%、9%、26%、5%、15%。城市的调查则显示未来五年内有3 3%的居民准备购买家用电器,完成家电的更新换代。其中19.7% 的城市家庭对电视机有预期需求,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的购买需求预期为1 7 .6 2 %、1 5 .4 3 %、1 6 .1 9 % ,影碟机、音 响、微波炉等产品的预期购买率也都在15% 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家电市场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在这个庞大的家电市场中许多国内及国外的家电品牌占据着各自的一席之地。而一批优秀的国有家电品牌在竞争中站稳了国内市场,并随后开始了自己的国际化道路,另一些品牌则沦为竞争的牺牲品,国有品牌如何才能在乱世之中开拓一片自己的疆土?如何才能成功借鉴国际名牌的优势,值得我们思索。一、我国家电 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家电品牌发展过程中利润的趋薄化 家电业的利润越来越趋于零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 世纪90 年代前期,我国许多家电品牌都在利润和强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扩张,以期迅速地提升生产能力。但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城市家 电市场趋于饱和、国外知名家电品牌的大举入侵, 家电产品逐步出现供大于求现象的矛盾日益突出,多数国内家电品牌的产品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相应地,许多家电品牌的利润水平也逐年降低,有的品牌甚至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特别是最近几年,家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现状愈演愈烈,上个世纪末甚至出现了惨烈的家电品牌价格大战,品牌间为了争夺市场不惜进一步缩减已经很薄的利润空间,牺牲了大批有发展潜力的国有家电品牌。 2.我国许多家电企业对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不注重品牌价值的长期培养 品牌是产品的核心,企业的灵魂。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一个品牌的好口碑需要长时间的累积,需要不断的品牌推广和维护工作。但是众多的国有家电企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思维局限于仅重视短期的收效,许多国有家电品牌采用广告费用堆积战,开始不惜代价地进行广告的狂轰滥炸,短视地透支市场,有些企业甚至在新品的推出上存在着夸大宣传,即在技术、质量、功能、效用方面存在着夸大成分,这在短期内或许会使其获得部分效益,但却会损害品牌的长期形象和利益。另一部分家电企业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和广告诉求,在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上没有针对目标顾客群体,没有以产品升级和市场领先为导向制定合适的品牌培养、推广和维护策略。调查表明,中国家电企业已经有超过70% 以上的广告不起作用了,我国家电业甚至出现了著名国内品牌邀请国内外的营销专家为其品牌发展进行战略规划的现象。品牌的培养是企业决胜的关键,需要明确的营销战略规划以及长时间的坚持和累积,从生产到售后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 3 .国内家电市场的品牌分散程度大,品牌质量参差不齐在 国际家电市场上,具有高品质好口碑的知名家电品牌只有 区区几十个,而我国目前大大小小的家电品牌多达数千个,国内家电市场的品牌分散程度已经相当大了。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一定销量的国产家电品牌中彩电品牌有20 多个,洗衣机品牌有30 多个,空调器品牌则有40 多个,抽油烟机和燃气灶品牌更是分别多达107 个和160 个。另一方面,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彩电市场前四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62%,冰箱市场前四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72%,洗衣机市场前四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69%,表明我国主要家电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与家电市场品牌数量众多的事实显然形成了矛盾。 4.我国大部分家电品牌缺乏自主设计和自主研究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的能力 我国大部分家电品牌在设计和研究部分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劣势。我国家电企业的生产大多是全盘引进生产线,然后对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实现产品的自主开发,虽然目前部分企业具有一定自主研发以及设计的能力,但总体上我国家电企业在技术开发上与国际家电名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家电企业还是比较缺乏自主开发和设计能力,并且,家电生产所需的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例如:我国的小家电虽然是全球最大的OEM加工基地,但电水壶的核心部件- 温控器还得从英国进口,否则就不具备进入欧共体的条件;我国家电企业不能自主开发彩电生产的关键技术(中频解码芯片、超大屏幕彩管和超薄平面显像管),需要进口国外家电企业的组件;国内一些微波炉生产企业其核心部件磁控管也要依靠进口;空调器的三大风扇轴流、贯流和离心我国家电企业也不能实现自主设计,必须依赖日本的变频压缩机、变频器,否则我国家电企业就生产不出变频空调器;此外,当我国家电品牌刚刚研制出杀菌冰箱时,国外已经生产出能够提示食品数量、保质期并能和电脑连接,自动向预定商店订货的智能网络冰箱了;离开国外的芯片和数字技术,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激光视盘机。 5 .品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及城市市场的供需不均衡中 国市场具有其特有的市场结构,因为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并且,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购买力差距越来越严重。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市主要家电产品市场已经普遍进入了饱和期。数据显示:从199 7年起,我国城镇居民百户彩电拥有量就已超过100 台,而同期农村居民百户彩电拥有量却只有27.32 台;1997 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洗衣机拥有量已达89.12 台,而同期农村市场百户拥有量只有21.87 台,与城市市场相差甚远,冰箱、空调、微波炉等较高档的家电产品普及水平相差更大。一方面,城市市场主要家电产品容量普遍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却始终保持着较低的家电拥有水平,家电产品的边际需求也长期得不到提高,出现需大于供的情况,但是这个需求又受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媒介体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影视”是指一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从狭义上说,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称为“红色影视”。近年来,红色影视一直占据着荧幕的重要位置,大批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人们在享受影视带来的愉快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塑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由此,红色影视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研究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义表现在:一是通过把握红色影视社会的具体方式、路径与过程,我们能够深化红色影视社会影响规律的认识,为中共掌握宣传工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规律借鉴。二是通过对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学理上把握红色影视的政治教育功能序列,从理论上把握红色影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条件、路径、过程与功能障碍。三是通过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认识,尤其是影视媒介的认识,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我国高校发挥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等,但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难发现高校相当部分学生思想等存在较大反差,充分地反映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瓶颈和学生红色思想观念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学者写文章来论述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红色影视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提高,这表明该类研究已备受关注,这次,我们结合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受红色影视影响的情况,参考相关文献,促成了本次的研究。 二、正文 本次文献查找主要是一些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以及一些网络文献,分析总结这些文献资料后,我们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的研究。 关于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中,现有的成果,大多数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主要的代表成果如下: 胡梦恒对在《论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中对红色影视下了定义:“红色影视”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形式,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把握红色影视的当代教育价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陈刚通过调

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 国内外研究现状 比较方向

“政治教育”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敏感词汇,因此国内外都鲜有专门提出以“政治教育”为研究目的的著作。但事实上,对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其实早以涉及,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很多国家关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始于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研究政治社会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界50、60年代。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政治水浒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59年,海曼在《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英、意等国陆续出版了一大批相关著作,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 关于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避而不谈,十分隐晦,美国在1982—1987六年的时间里,政治行为方面的研究文章经统计只有寥寥几篇:在所统计的125期主要政治期刊中,过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只有14篇可以称作是论述政治教育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的原因。其一,政治科学研究的重心与兴趣转移。其二,政治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侧重技术手段,忽视价值评价,因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出入和失真。例如,早期对政治教育的研究认为,公民青少年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不强烈,也不定型,它对成年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其三,这个阶段的研究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方面失衡。在对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片中了公民的个人权利,忽略了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对公民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近年来,在国外发表和传播的关于政治教育的论著主要有:《社会化过程》(Bugenthal and Goodnow, 2000)、《美国应募入伍人员的军事态度》(Bachman, 2000)、《中学生的社区服务:公民疾患的医治?》(Niemi, 2000)、《服务学习与政治社会化》(Owen, 2000)、《性别角色社会化对福利政策形成的潜在影响》(Taylor, 2000)、《父母与同级群体的环境滴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影响》(Walker, 2000)、《大众行动的个体根源:性别、平等与政治参与》(Burns, 2001)、 《趋向于民享与民有的科学:运用发展科学促进公民社会》、(Learner, 2001)、《在政治差异分界线上促进沟通:大众传媒的作用》(Mutz, 2001)、《28个国家的公民与教育:14岁期间的公民支持与参与》(Torney—Purta, 2001)等。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文摘》、《社会学文摘》、《心理学文摘》等期刊上均有反映。至于其他国家的研究也十分活跃,比如德国。 德国关于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是相对来说较早的了,并且长期受到美、英、法等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联邦德国是少有的政治家、学者和其他专家都普遍关注政治教育的国家。”德国的政治教育发展是十分成熟的,研究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19实际末期至今,涌现出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政治教育学者,代表人物有德国公民教育的先驱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文化教育学派的杰出代表李特(Theodor Litt, 1880—1962)和普斯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当代政治教育家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 1932--)等,他们的研究集中在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社会化理论、政治教学法、政治教育史等诸多方面。因为语言因素,这些德国政治教育家的很多文献著作没有被翻译成中文,这也就成为制约我国学者研究德国政治教育的一大障碍。 其他欧美国家也有大批研究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及其著作:克劳森和凯里主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7119704.html,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孔德生胡在珊 来源:《高教探索》2017年第13期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家庭中由于规范性不足,没有受到重视。近来的研究发现,家庭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初始场所,其结构、功能都会影响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等优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问题和困难都是中国家庭“异化”后的结果。因此亟需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描述、总结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异化;亲职教育;家长培训学校 一、问题提出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家庭环境中年长者(主要指父母)对下一代的思想政治倾向、道德品质、法律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1]。 家庭作为个人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对政治制度认同具有基础性的影响[2]。20世纪末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得到探讨研究。近年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功能缺失、实用主义、公德意识缺乏、忽视品质和个性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元,中国的家庭超过三亿,囊括了个体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庞大的教育资源亟待进行系统开发、研究。目前已有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进展 学校长期以来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仅在近十几年得到部分学者的研究和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期刊,尚没有相关著作。中国知网检索获得文献若干篇,经过人工筛选,得到直接相关文献32篇。 目前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孕育与积累阶段(1984-2004年)

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比较思想政治学 题目: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 2011级 学号 222011********* 姓名曾华斌 指导老师周琪 成绩 2013年6月30日

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曾华斌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通过这个学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我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对本门课程的一些认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对我国的启示以及给老师上课提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各民族各阶层成员的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阶级社会来讲,更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仅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者代表着一定阶级的阶级意志,而且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涵盖了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相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社会的普遍行为。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知识。 一、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些认识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以“通观比较”和“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的不同方式,论述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并以中国和其他典型国家为例,在翔实的资料分析研究基础上,勾勒出这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概括总结了基成功经验和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确定,探过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它的研究对象范围包括: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去与现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方面和个性方面。我们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当今社会,环境、资源、人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震撼着人类社会,并从科学技术层面向其他领域迅速渗透。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面的影响日益深化。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历史脉络 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博客、即时通讯、P2P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时间上亦保持了与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相继性,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果涌现。 (一)萌芽阶段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rnet(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ll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因特网(互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R)——建成并开始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从此,开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二)始建阶段 以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小组创建的“红色网站”为标志。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67119704.html,)是植根于学生党员、党课学习小组和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广大同学的群众性理论学习网站,是大学校园中的学生网络性协会组织,与TMS 协会、求是学会、业余党校协作(“两会一刊一站”),一起共同建设清华大学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这个由大学生创办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被当代大学生誉为网络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也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在此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一)内容丰富,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另外两个基础是能力教育和双语教育),使之具有战略地位。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有的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的有关工作。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这与韩国、德国十分相似。(二)途径广阔,方法灵活。第一,学校德育。 1.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专门设置了德育课。英国中学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线》,很有特点。如教材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学会做判断。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日本的道德课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辨论等。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在美国,虽没有专设道德课,但包含了许多德育课程的科目。而且,美国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