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

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xxxxxxxx

一、历史观点综述

1、共识: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文官制度,重文轻武,利弊兼得。

2、前沿观点交锋:

严复:中国之所以成为今天(清末)的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之八九。

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从唐“三公坐而论道”到宋代“站而论道”了。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宋代的是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地方则日趋贫弱。金兵内侵,汴京一失,全国土崩瓦解,更难抵抗。

民国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有宋尽革其弊,惟宋无女主、外戚、宦寺、宗王、强藩之祸。

顾全芳:我们不是说,宋代的发展,都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诸如其它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把北宋称为“弱宋”是不妥当的,把弱宋的原因归之于重文轻武,更是不妥当的。北宋百年的重文轻武,有其消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起了积极有益的作用。倘若北宋因袭唐末五代的重武轻文,不要说宋代不得和平和安宁,就连文化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将成为问题。

二、课标教材

(一)课程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前言:“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促进了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及科技文化繁荣,改变了社会生活,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处理和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弊端,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

(二)教材: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重文轻武的特点。

难点: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重文轻武治国方略的背景、具体的措施及利弊,培养学生阅读细节材料总结归纳的史料实证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注意以人物为中心,以故事性史料为载体,以人文素养为目标,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1)通过《大宋印象》微课,形成宋朝特点的初步印象,感受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体意识。通过课前小故事“陈桥兵变”引入人物知晓北宋的建立。通过图史分析五代十国动乱根源理解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情怀。

(2)通过教师另四个小故事(如杯酒释兵权、降服地方节度使、废除赋税留州的圣旨、撤宰相凳子,重用读书人的改革等)探究生成课标重点关键词——北宋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形成重文轻武的特点。

(3)用范仲淹历任官职承前启后,通过师生图史互证(导学案或课文史料)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感受重文轻武的利弊,再用史料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积极影响,来突破难点,形成前后呼应,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理解他加强中央集权思路的历史背景,学会站在历史背景角度思考人物内心和事件起因,并能分析他开创文治的

一系列举措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能辩证长远分析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影响深远。

三、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本课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1)知识方面:储备了一定的宋代的著名的人和事。但主要是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2)能力方面:能模拟朝堂争辩情景对话活动,能阅读以人物为中心的细节性材料。

(3)学法方面:形成一定的生成性课堂理念和小组合作学习,使用单元整体预习法。(二)图史互证:

第一环节:“大宋印象”、课前故事——导入新课

1、谈谈你印象中的宋朝的人或事?放映《大宋印象》小微课。教师:宋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朝代,这样一个有历史影响的朝代谁建立的?

(设计意图:小话题轻松导入,用单元知识制作微课帮助学生形成单元整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宋朝文化昌盛但内忧外患,引发学生思考北宋的特点。)

2、课前小故事表演(故事一《陈桥兵变》)。记忆北宋的建立三要素。设问:看了演出,他为什么能被拥戴当皇帝?这么轻松当皇帝,是不是历史上的第一位?

(设计意图:戏剧性的故事表演能激发学生兴趣,一个设问,让人物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形象丰满起来,也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环节:讲述故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突出重点。

1、分析时代背景:分析五代乱象原因(出示五代和欧阳修资料)。设问:赵匡胤武将出身,寝食难安?所为何事!

(设计意图:培养历史理解能力)

2、讲杯酒释兵权、降服地方节度使、废除赋税留州的圣旨三个故事。

(设计意图:精选四个方面的小故事,解除中央到地方兵权,收缴地方财权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课文重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用故事《赵匡胤问计赵普》小结。用赵普三条建议(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感受中央夺禁军将领兵权到地方收精兵,收财权等,从根本上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

4、用科举改革的数据让学生体会重用文官的特点,再用撤宰相凳子的故事体会削弱相权。

并布置自学阅读和交流完成导学案任务。

(设计意图:理解宋朝开创文官制度)

5、学生总结发言后用思维导图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进行小组理解交流。设问:宋太祖措施的主要特点?(防武将,重文人,即重文轻武)。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参与互动,培养学生有条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导图中用浅显的四个故事再帮学生梳理措施内容,在记忆诵读后能自然推出重文人防武将的特点。

6、文人范仲淹历任官职印证并解释“重文轻武”,

(设计意图:选取典型人物作暗线,准备承上启下,也将课文提到的文官官职一一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官牵制武将、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等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形象的讲解。)第三环节:合作探究:重文轻武利弊分析——突破难点

1、过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和王安石变法,设问他们“忧”什么为什么改革?(设计意图:用熟悉的文化名人更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家国情怀,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重文轻武利弊,也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情感教育)

2、小组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并展示交流(填写导学案表格)。设问:利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弊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3、图史互证活动:出示两组图片和漫画:北宋的财政开支和北宋的军队战斗力。请学生用导学案和课文相关史实进行实证解释和推理,引导学生分析北宋经济上产生“三冗”局面,推理北宋致力经济发展和负担沉重引发农民起义、民族关系处理等问题。

(设计意图:用图史互证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实证精神和逻辑推理能力)4、拓展探究。用历史上三位名家交锋观点的材料(钱穆和顾全芳),引导学生分析各家所站的角度。

(设计意图:引用历史前沿观点,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学科魅力,也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

5、用柳诒徵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材料分析重文轻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升华难点。

制度建设是政治稳定的前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开创的文官制度是世界上一大创举。(设计意图:再次用名家史料和微课印象感受和理解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站在国家稳定的高度意识到解决动乱分裂问题要从政治制度创新中寻找历史的智慧和规律,并感受利大于弊,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

第四环节:小结梳理:师生合作思维导图——升华主题

用半成品的思维导图,引导小组集体完成,并

带领学生在黑板绘制及讲解梳理。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一个历史学习的

重要方法,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七年级的学生能力有限,提供半成品逐步到自创思维导图需要不断培养,讲解思维导图更能培养学生组织精练准确的语言进行历史解释。)

第五环节:思考阅读:重文改变社会生活——提升兴趣

1、就北宋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阐述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单元整体意识思考重文轻武利弊。)

2、拓展阅读《励学篇》赵恒(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设问:导学案中梁启超有不同看法,对此你有不同看法吗?

(设计意图: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千年前宋朝皇帝倡导读书结合,再次感受北宋重文的特点和对利弊的思考,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的思想教育)

3、推荐古迹:北宋四大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的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设计意图:用书院盛行让学生理解北宋文化昌盛文人辈出的局面,用名胜古迹推荐激发学生向往之情)

第六环节:评价总结。由历史课代表完成本堂评价。

(设计意图:坚持课堂评价和反馈,鼓励小组合作参与和竞争)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统编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十六中学王道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隋唐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状况,分析五代十国出现的原因【讲授新课】 欣赏历史课本剧《陈桥兵变》

一、北宋的建立 学生归纳: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 教师提问: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了新的王朝后,又是如何来治理这个国家呢?故事还要从参加了陈桥兵变的这些人身上说起。 欣赏历史课本剧《杯酒释兵权》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小组探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尝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 1.军事上:解除大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频繁调动;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除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些小细节上,赵匡胤也无不对下属官员进行各种管制和约束,比如官帽。 课堂小拓展:看官帽,猜朝代。 课堂小游戏:诗句接龙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安徽省滁州市十二中学 徐继仕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五代十国的地图和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结合教学过程制作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心辞典”里曾有这样一题: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朝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你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大家学习第一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大家阅读28页第一段回答:“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都城,

史称北宋。他就是()。 师:这里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故事”。哪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大家议一议“陈桥驿兵变”的实质是什么? 师:大家看正文第二段北宋的统一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宋朝建立时以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师:大家看投影仪上面的两个图对比下两图,说说国家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五代十国时: 国家分裂,朝代更换频繁; 北宋初期: 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观察下图思考: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生:没有。 生:辽、西夏、吐蕃、大理、西州回鹘 师:下面学习“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师:看材料一”杯酒释兵权”。那几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看材料二 :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生:(1)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稳定。(君弱臣强)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上面的史料上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的措施? 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时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呢? 军事上(收兵权):他是如何做的?看课文29页第一段 生:军事上: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师:行政上(夺臣权):他是如何做的?大家看课文30页一二两段。 生:1、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师:财政上(制财权):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回答。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看该页的第三段

【教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

北宋的政治 优秀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 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教学准备 1.下载截取视频:《黄袍加身》与《杯酒释兵权》片段。 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 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黄袍加身》片段。 教师:这个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来了解。 学习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

首先让学生看《陈桥兵变》,阅读教材第 37 页的小字部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是否知道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宋朝。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教师进一步讲解:陈桥兵变中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黄袍加身"(视频展示),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 1.历史背景 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 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这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导致五代十国动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第一,集中军权;第三,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 2.具体措施 (1)军事上,集中兵权。 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 教师:中央设置枢密院,代替原来的机构管理军事。 (2)行政上,集中行政权,加强皇权。 教师:中央设置政事堂管理政务,设置三司管理财政,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即知州知县,由皇帝统一任命。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等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以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 点的形成和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 渠道感悟历史,学会历史事件的叙述方法。通过探究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 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师活动(大标题为板书设计)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 播放微课《“他”是谁?》, 内容为赵匡胤在当上北宋朝开国皇帝前的简单生平。 提问:“他”是谁? 过渡:赵匡胤是如何当上皇帝、建立北宋的?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北宋的政治》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内容猜测并 回答微课中的人物为- -赵匡胤 强调 赵匡胤“胤”字的读 音和写法。 一、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 ——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 2、北宋建立的概况 国号:宋(史称北宋) 时间:960年 都城:东京(开封) 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祖【说一说】学生讲述陈 桥兵变的故事,了解赵 匡胤是如何当上北宋 开国皇帝的。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 P28子目一第一段,注 意勾划重点(关键词), 一起回答北宋建立的 基本信息。 学生讲故事相当于 训练叙述历史事件 的方法,注意进行 点评是否具备六要 素。 学生通过北宋形势 图要注意北宋只是 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地区而不是全国。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江西省丰城市梅林中学皮多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 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得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得背景条件,具体得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得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得原因,与具体得措施得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得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得举措带来得问题——她得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得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得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得瞧问题得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得权利就是在不断加强得,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得铁律。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得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得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得内容与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故事,了解北宋建立得基本内容 【讲授新课】 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得建立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得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 (二)局部得统一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得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与她得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瞧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得就是局部得统一。

(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得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她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她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得原因就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得措施? 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得。为了防止类似兵变得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得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得? 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得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得将帅却无调兵权”。 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没有皇帝得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得利与弊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得利与弊 (2)集中行政权(夺其权) 1)、在中央(相权)削弱与分割宰相得权力,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得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得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得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得军政、财政大权。 2)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并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完成书本P30材料研读,说说通判得职权与作用 (3)集中财权(制其钱谷) 在各路设立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得影响 教师讲述:北宋通过一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此外,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发展也起到了强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

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 将,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 的爪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 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1、北宋的建立: 年,后周大将(宋太祖)发动“陈桥驿兵变”,改国号为,都城在。 2、结束分裂: ①、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②、方针:依照的统一方针。 ③、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 【注意】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其统治区只有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不是全国统一政权。那时北方有辽、西有吐蕃、西南有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积极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 ④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形成: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表现: (1)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①内容: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②作用: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 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北宋的政治》导入小视频,引出学习内容。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一)北宋的建立----讲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方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国号(宋) (二)局部的统一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根据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宋朝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展示地图) 二、强化中央集权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2)集中行政权(夺其权) 1)、在中央(相权)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目标(一)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结合《北宋的建立》、《北宋、辽、西夏对峙图》、《金、南宋、西夏对峙图》等图片和相关史实结合时空变化和联系去理解几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史料实证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 的呈现方式,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或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四)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家国情怀 1、通过学习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签订合议的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 2、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并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百家姓》导入 一、北宋的建立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 2、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2)措施 (3)评价(认识)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2、分析对比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现状和危害,从而理解北宋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

2020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2.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 加强禁军 B. 防止武将专权 C. 提高军队战斗力 D. 提高文人地位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 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 在宰相之下设立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 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D.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4.北宋中央设三大机构,其中掌管政务的机构是 A. 政事堂 B. 枢密院 C. 三司 D. 节度使 5.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 D. 实行行省制度 6.960年,北宋建立,定都于 A. 东京 B. 长安 C. 建康 D. 临安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8.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 宋太祖 B. 宋太宗 C. 宋钦宗 D. 宋徽宗 9.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吗? A. 靖康之难 B. 陈桥兵变 C. 玄武门之变 D. 澶渊之盟 10.“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和哪个朝代的建立有关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2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两位中外文人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中国作家余秋雨向往宋朝,引入文人向往的宋朝。二、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 1.查阅、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阅读课本28-32页内容,并完成练习册25-26填空。 3.根据展示的图片以及收集的资料讲一讲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1.北宋建立的时间:公元960年 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祖 3.都城:开封(东京) 统一大业:宋太祖和后继者先南后北统一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政治上: 1.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制度。 3.各州府设通判分化知州权力; 经济上: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2.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唐——五代十国——宋的示意图,让学生获取信息,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1.课件展示本课的主要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三分钟的时间自主浏览本课内容。 2.播放黄袍加身的视频,学生认真观看,对此事件有直观形象的理解。之后展示三幅图片,让学生以图说史,说说赵匡胤的帝王之路。 学生齐填此表格,当堂即可识记。 4.在宋太祖的带领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对其疆域面积进行展示并与前面的秦、汉、唐三个朝代进行比较,学生分析有什么变化?周围是否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生:疆域变小,认识到北宋是局部统一。辽、西夏。 5.课件展示五代十国政权存在时间表,宋太祖每当看到此,就郁郁寡欢,很犯愁,问学生赵匡胤的烦心事是什么? 生:担心黄袍加身重现。学生表演杯酒释兵权的小短剧。 担心北宋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该如何巩固统治,治理天下。(联系前面唐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思考) 6.由上引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填写此表格。

7.展示材料,学生自主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8.史料小运用,巩固学生对措施的理解。 9.展示枢密院为官的人文职出身、武职出身的人数统计表。问学生此表反映了什么问题就此引出北宋的特色政策——重文轻武。 10.学生自主回答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教师借用唐朝朱庆馀的诗给学生讲授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11.学生结合课件中的两则材料及课本相关内容,谈谈其对重文轻武的看法。引出为北宋的灭亡埋下祸根。 12.从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对你今后做事有什么启示? 有度。 13.如果回到宋朝,你会选择过何种生活?(文人?军人?还是其他?)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畅所欲言。 14.课堂训练 三、本课小结(本课知识框架) 由学生自主梳理,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板书设计)。 宋朝的建立 北宋的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文轻武政策

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隋唐以来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认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执政者的政策紧密相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本课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二、说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说学法 学生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意义容易理解,措施和带来的利弊不易理解,教师要逐条分析讲解举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毛泽东得眼里,他最佩服的五位帝王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其中宋太祖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北宋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宋太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以后的分裂割据,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也带了军队战斗力弱,使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在与周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

七年级第1课时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宋祖”是() A. 李渊 B. 杨坚 C. 李世民 D. 赵匡胤 2、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的是() A. 王安石变法 B. 后周世宗的改革 C. 杯酒释兵权 D. 陈桥兵变 5、关于北宋建立方式表述准确的是() A.农民起义夺权 B. 少数民族人侵中原 C. 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 外戚夺取政权 6、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说:“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各藩,纵皆贪蚀,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地方精兵充实禁军 C、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 7、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9、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唐朝后期潘镇割据 B. 陈桥兵变 C. 唐末农民起义 D. 五代政权频繁更替 10、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 A .重农抑商 B .重文轻武 C .和亲会盟 D .闭关锁国 11、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2、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双方是() A. 宋和西夏 B. 辽和西夏 C. 宋和辽 D. 宋和金 13、宋初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达到加强集权的目的。下列体现这一方法的措施是() ①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 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 A.尚武风气盛行 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C.藩镇混战割据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5、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之权。(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