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妇女地位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步进展

韩国的妇女地位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步进展
韩国的妇女地位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步进展

研究信息简报

2007年第1期

总第73期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2007年1月15日编者按:

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之后,许多国家通过采取社会性别主流化等积极措施,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南非、韩国等非洲和亚洲国家也努力探索推动性别平等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期简报介绍了南非和韩国在提高妇女地位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以期为中国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南非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做法和成绩1994年以前,南非一直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种族、阶级和性别统治造成了妇女的从属、边缘和被压迫地位。自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来,为扭转妇女受歧视和被边缘化的历史,南非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促进和实现性别平等,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南非妇女参政成效显著

南非政府十分重视性别平等,努力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尤其是在积极鼓励妇女参政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南非已成为世界妇女参政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全球性别差异报告》公布的性别差异指标全球排名中,南非总排名第18位,其中“妇女政治赋权”名列全球第8位。南非无论总排名还是“妇女政治赋权”排名都位居非洲国家第一位。1南非声势浩大的妇女运动成为反对种族主义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非妇女通过与男子一起参与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形成了自己强大的斗争力量和优良传统,培养了一大批妇女骨干,为日后妇女参政打下了一定基础。新南非成立后,妇女的政治热情有增无减,在1999年第二次全国大选时,女性选民登记人数超过男性。1994年南非女议员的比例高达25%,1999年上升为30.0%,2004年换届后妇女席位从上届的120个增加到131个,女议员比例为32.8%。在世界议会联盟女议员比例全球

1性别差异指标全球排名中,中国总排名第63位,其中“妇女政治赋权”排名为第52位。总排名位居亚洲第6位,亚洲前五位是菲律宾、斯里兰卡、哈萨克、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

排名中,南非名列第13位,也是全世界17个女议员比例超过30%的国家之一。2目前,南非国民议会议长和副议长均为女性,南非内阁成员中女性占内阁人数的45%。除现任副总统外,28位政府部长中有12位是女性,分别掌管着外交部、教育部、内政部、司法及宪法发展部、公职及行政事务部、卫生部、通信部、农业及土地事务部、水利及林业事务部、矿业及能源部、住房部、公共工程部等重要的实权部门。此外,21位副部长中也有10位女性。全国9省中亦有4位女省长。3本届内阁比上一届多了3位女部长、2位女副部长和3位女省长。目前非国大正在推动旨在将女议员在各级议会中的比例提高至50%的新法案。如果新法案能够成功通过,南非将超过目前女议员比例世界排名第一位的卢旺达(48.8%),成为妇女参政率最高的国家。

二、南非在提高妇女地位方面的政治承诺与法律政策保障

1975年以来,南非的妇女解放运动组织一直参与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南非政府首次以官方身份参加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12月,南非政府无保留地批准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从法律上要求国会和政府部门在管理国家事务时要积极地推动废除性别歧视的工作。1997年,包括南非在内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3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宣言》,号召成员国积极落实世妇会2参见世界议会联盟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81677772.html,/wmn-e/classif.htm)截至2006年11月30日统计的数据。

3李新烽,《南非大选非国大更大女代表巨增》,《人民日报》,2004年5月1日。

《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纲领》,要求各国在2005年底之前将各自议会和权力机构中女性的比例增加到30%,以便更充分地体现和代表妇女权益。目前13个成员国中已有莫桑比克、南非和坦桑尼亚3个国家达到了女议员30%的目标。

性别平等一直是南非为争取民主而进行斗争的一个核心价值。实行民主改革以后,1996年性别平等首次被写入《宪法》,明确规定了尊重人的尊严与平等,促进人权与自由;消除种族和性别歧视等价值观念。《宪法》中的《人权法案》(Bill of Rights)详细规定了男女平等,权利不可转让。这种平等原则不仅保护了妇女权利,也明确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宪法》是促进性别平等主要的国家工具,也是南非在国家层面对性别平等强有力的政治承诺。这种政治承诺要求政府具有社会性别视角,增强社会性别意识,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推动南非加入地区或者国际性的性别平等运动。

此外,南非的宪法法院在保护妇女权利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宪法法院2005年作出规定,妇女不享有继承权的传统习惯法违宪。宪法法院在另一决定中一般性地表达了在《宪法》修改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妇女权利的司法意见。

1996—2000年间,南非通过了一系列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例如,在家庭领域,制定和修订了《家庭暴力法》等7部法律;在就业领域,制定和修订了《就业平等法》、《失业保险法》和《劳

动关系法》等6部法律;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制定和修订了《高等教育法》等6部法律;在保障财产所有权方面,制定和修订了《住房法》、《租房法》和《土地使用法》、《国家森林法》等7部法律;在健康领域,制定了《中止妊娠选择法》等2部法律;在其他领域还制定了《选举法》、《选举委员会法》、《促进平等和防止不公正歧视法》等法律。此外,南非还通过规定配额制来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制定了政党的候选人配额,即政党设置一定比例的女候选人的规则或目标。在南非1998年的《市政结构法》中规定了政党应当确保地方选举中候选人50%为妇女,扩大了妇女担任公职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实现性别平等,南非的妇女地位办公室制定了性别政策框架,为各部门制定详细的性别政策提供指导方针。具体内容包括性别平等目标和原则、制度框架、部门间合作框架、性别主流化的实施、监测与评估等。框架试图确保将实现性别平等作为南非社会转型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贯穿于所有组织、制度、政策、步骤、政府的行动计划,以及办事机构、半国有化机构、公民社会和私有部门的转型过程。框架的主要原则之一是采取针对妇女的积极行动计划,而衡量该计划的主要指标包括:在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中女性在决策层至少应占30%;在所有的部门,女性就业者应至少达到30%;劳动部明确规定,所有的部门在执行国家技能培训战略时,要确保将包括预算在内的54%的资

源分配给女性。此外,教育部在2000年3月出台的《国家高等教育计划》中也明确要求招收更多的女学生。

三、南非促进性别平等的国家机制

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在南非国家和社会转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机制是由致力于提高性别平等的多个机构组成。这些机构分布于议会、政府部门、独立的法定机构以及公民社会之中。

在立法机构中,设有提高生活质量和妇女地位的联合监测委员会,其职责主要是确保议会通过的所有的立法必须具有性别视角。

在政府部门中,主要有内阁、妇女地位办公室以及社会性别联络小组和联络员。强调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最高机构,内阁要重视性别问题,确保在国家性别政策框架内采取和实施国家性别政策,确保内阁成员在讨论问题时纳入性别视角,确保部长积极主动地坚持执行性别政策等。妇女地位办公室设在总统府,是促进性别平等的协调机制,其职责主要是制定性别政策,完善性别框架,并监测实施情况。社会性别联络小组和联络员要在性别政策框架下,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确保国家性别政策的有效实施。省级和地方政府提高性别平等的机制与国家层面相一致。

在南非,涉及性别问题的独立法定机构包括性别平等委员会、人权委员会、选举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土地委员会和法律委员会等。南非《宪法》的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新举措就是明确规定了设立性别平等委员会。性别平等委员会有权促进和监督性别平等的实现以及为实现性别平等进行游说,发挥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促进性别平等,对任何影响妇女地位的法律提供建议的作用。委员会通过揭露法律、政策、习惯行为中的性别歧视,提倡改变男性至上主义和性别成见,使公众逐渐尊重妇女权利,最终实现社会转型。

此外,南非政府将妇女组织视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应重视通过能力建设、教育培训以及提供信息资源等赋权妇女组织。4

四、南非高层决策者在推动性别平等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南非成立以来,高层决策者十分重视推动性别平等。前总统曼德拉在就职演说中强烈谴责了性别歧视行为。在1994年5月首届多种族议会的开幕式上,曼德拉提出议会应努力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解放。由现任总统姆贝基倡导的“非洲复兴计划”,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主张建立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社会。2000年8月,姆贝基总统亲自出席设在比勒陀利亚联合大厦的妇女纪念碑揭碑仪式,并在讲话中强调了妇女在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消除贫困中的重要作用。南非妇女参政的重大进展也与姆贝基

4参见“South africa’s National Policy Framework for Women’s Empowerment and Gender Equlity”(内部资料)。

总统一贯重视提拔妇女干部、强调发挥妇女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南非现任副总统普姆齐莱·姆兰博-恩格库卡在提高妇女地位方面政绩突出。1994年恩格库卡被选入南非议会。1996年担任贸易与工业部副部长期间将妇女和贸易事务作为工作重点,设立了商业妇女技术奖,奖励那些运用技术在商业领域做出贡献的妇女。恩格库卡还要求南非商业代表团必须有妇女代表,否则将取消代表团的行程。1999年恩格库卡被任命为矿业和能源事务部长,鼓励妇女加入采矿行业,并在其所管辖的部门里雇用妇女,使得女职员的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恩格库卡推出的《采矿业宪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5年内采矿业雇用的女工数量要达到10%以上。

在南非国民议会中,在起草新《宪法》时,女议员为保护妇女权利作出了积极努力。女议员不仅说服了同党成员,还说服了议会其他成员,确保了平等、自由、安全、生育选择权等维护妇女权利的条款被写入宪法。

韩国的妇女地位和社会性别主流化进展

自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韩国也开始将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其在妇女政策方面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有效策略,发展并实施了一系列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制度框架,韩国的妇女地位和

妇女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韩国促进性别主流化的努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完善法律和制度,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妇女参与明显不足领域中的妇女参与;二是逐步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到政府的政策和预算中;三是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

一、韩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与提高5

在传统的韩国社会中,妇女的作用都被限制在家里。妇女从小就学习服从和忍耐的美德,为将来做一个贤妻良母做好准备。妇女通常不能像男子那样投身于社会,其任务仅限于管理家务。

随着19世纪末韩国对外开放,这一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有了现代学校,其中大多数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有些学校是专门为妇女开办的。接受了教育的妇女积极从事艺术、教育、宗教工作,并为其他妇女进行启蒙工作。妇女还参加了反对日本统治的独立运动,并在运动中表现出活力、决心和勇气。

1948年大韩民国建立后,妇女获得了受宪法保障的受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平等机会。自卢武铉总统2003年宣誓就职以来,政府努力实现“男女平等社会”的目标,致力于建立一个妇女与男士在家庭、工作岗位和社会每个角落受到平等待遇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为妇女创造就业岗位,改善儿童保育制度,为妇女创造激励环境,使她们充分发挥才智与潜力。

5参见大韩民国驻华使馆韩国新闻处主办的“韩国在线”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81677772.html,/fact/?mid=85)

2005年3月,政府废除了被视为歧视妇女的主要标志的户主登记制,为建立民主价值观和性别平等家庭新文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韩国妇女受教育的水平也有了提高。在韩国,小学与中学为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100%的韩国儿童接受小学教育。接受中学与高中教育的男孩与女孩的比例几乎相等。进入大专或大学的高中毕业男生的比例为82.7%,女生为80.4%,差别很小。实际上,进入大学的女生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韩国的产业化逐步增加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人数,女性从业人员从1965年的37.2%增加到2005年的50.1%。从工作分类来说,1975年在专业及管理岗位工作的女性仅为2%,3.7%的女性从事职员工作。然而,2005年从事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女性比例上升至17.5%,有2.4%的女性从事职员工作。

韩国政府正在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妇女的知识与技能,以期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人均国民收入(GNI)20,000美元的目标。通过出台支持女性创业的法律和一系列优惠政策,韩国政府不断促进女性的经济参与。2004年韩国由女性创办的企业已达115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36%。

韩国妇女积极活跃在各个领域,并在政府内担任领导职务。国会女议员人数从第16届国会(2000~2004年)的16人(5.9%)

增加到第17届国会(2004~2008年)的41人(13.7%)。2006年4月19日,经韩国国会全体会议表决,韩明淑成为韩国1948年建国以来的第一位女总理,并于4月20日正式上任。在韩国律师考试中,通过考试的考生中32%为女性。在高级公务员和外交官考试中女性通过的比例分别为38.4%与52.6%。这些女性几乎全部得到聘用,担任了法官、监察员、政府中层管理人员或外交官。

二、制定有利于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6

韩国妇女地位的提高与韩国积极制定有利于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密不可分。与妇女相关的法律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妇女发展基本法》(Framework Act on Women’s Development)及妇女政策发展方向

1995年12月,韩国制定了《妇女发展基本法》,明确妇女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性别平等、妇女的社会参与和妇女的福利,妇女政策的范围涉及提高妇女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就业平等、孕产妇保护、性别平等教育以及预防家庭暴力和性暴力等广泛的社会问题。2002年12月,韩国修改了《妇女发展基本法》,为社会性别分析提供了法律基础。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法,2003年3月韩国修订了该法的实施条例。2005年3月该法又再一次被修

6参见“The Status of Women and the Progress of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Korea”( Gender Equality and Family Committee of National Assembly of Korea, March 2006)和“Women’s Policy of Korea: Continues to Evolve”(Ministry of Gender Equality and family of Republic of Korea)

订。该法是韩国各级政府建立性别平等必须遵循的基本法。

《妇女发展基本法》规定每五年制定一次《妇女政策基本计划》,详细说明妇女政策基本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资金来源等。第一期《妇女政策基本计划》(1998~2002年)已成功地在18个政府部门、专门机构和办事处实施。第二期《妇女政策基本计划》(2003~2007年)进一步强调了社会性别主流化政策,并正在22个政府部门、专门机构、办事处以及2个委员会中实施。

2、促进妇女的政治参与

2004年4月,韩国第17届国会上当选的女议员比例是上届的两倍还要多,致使同年韩国女议员比例在各国议会联盟的世界排名从104位跃升到了第67位7。这与韩国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密不可分:2002年韩国对《政党法》(Political Parties Act)进行了修订,规定在道/市议会选举中,女性候选人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并且候选人选票必须从第一位候选人开始就将女候选人姓名与男候选人姓名轮流交替排序。韩国第17届国会召开前夕,国会又再次修订了《政党法》,要求每隔两个候选人必须有一名女性,并规定政党必须为女性提供30%的地方选民候选资格。韩国《公职选举法》(Act on the Election of Public Officials)也规定,在国会和地方议会中要有50%的代表席位留给女性。2004年修订的《政治基金法》(Political Fund Act)规定,作为促进妇女参政的

7截至2006年10月31日,各国议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韩国女议员比例世界排名第77位,参见各国议会联盟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81677772.html,/wmn-e/classif.htm)。

一种方式,所有的政党必须将其政治基金的10%作为妇女政治发展基金。

韩国国民大会女议员的比例

《女性政府雇员雇用目标(1996-2002)》(Women Government Employee Hiring Goals)适用于如高级公务员考试、外交官考试等女性考试通过率较低的政府考试。该目标后来修改为《性别平等就业行动(2003-2007)》(The Gender Equlity Employment Initiative),并提出强制性的两性雇佣配额,若某一性别比例不足30%,就会从该性别通过考试的人中选择30%的配额。

3、保障妇女的平等就业

韩国通过《性别平等就业法》(Sexual Equality Employment Act)、《女性企业援助法》(Women Enterprise Assistance Act)、《女农民、女渔民促进法》(Women Farmers and Fisherwomen Promotion Act)、《教育公务员法》(Public Educational Officials Act)等一系列积极的法律政策,促进女性在经济领域中的参与。

2001年韩国制定了《女科学家和工程师雇佣目标》(Wome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Hiring Goal),以确保国立科研中心、国立和公立实验室、政府投资的研究中心,国立和公立的理工科大学等科技部门中有一定或更多比例的女性。目前,在所有25个政府主办的研究中心中,女研究员比例已增至13.6%,比2003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韩国的新目标是到2006年达到15%,2010年达到20%。

2002年韩国制定了在科学领域培养和援助女性的法案(Act on Fostering and Assisting Women in Science),旨在科技领域更多地支持女性,加强女性能力建设,使女性充分发挥在科研、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技能。就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支持情况,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每五年将确定和执行一个全面的标准计划。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提供各种政策措施以及促进就业、提高地位等方面的项目。此外,法案还提到对大学里主修科技和工程专业的女大学生要给予优先对待和支持。

2003年修订的韩国《教育公务员法》为在国立和公立大学中实施女教职员工目标配额制铺平了道路。公平就业目标配额制要求至少有30%的名额留给新聘人员中的女性。2004年修订的《教育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为避免性别不平衡,大学校长在任用教员时,实行每3年公示各系任用目标比例计划等积极措施,并向教育人力资源部部长提交业绩报告。

4、为家庭和事业间的平衡提供政策支持

为平衡家庭和事业,韩国政府对产假和育儿假作了相关法律规定。修订后的《劳动标准法》(Labor Standards Act)、《性别平等就业法》以及《就业保险法》(Employment Insurance Act)都将产假从以前的60天延长至90天,通过就业保险支付所延长的30天。此外,自2006年1月起,就业保险法规定的特惠企业中的雇员,可以领取由就业保险支付的90天的产假工资。在韩国,有3岁以下子女的父母可以享受育儿假,育儿假的工资支付也来自于就业保险。

5、建立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

在韩国,与家庭相关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照顾法》(Infant Care Act)、《健康家庭基本法》(Framework Act on the Healthy Family)和《单亲家庭福利法》(Fatherless and Motherless Family Welfare Act)等。

1991年韩国制定了《未成年人照顾法》,通过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全的教育,来提高家庭福利。该法的目标是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健康的社会成员,增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经济社会参与能力。未成年人照顾必须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兴趣,确保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国家、地方政府和监护人共同承担培养健康的未成年人的责任。2005年修改的《未成年人照顾法》确定了由总理办公室下设的未成年人照顾政策协调委员会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未成年人照顾政策委员会,负责有

效协调相关部门的意见。该法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建立了未成年人照顾支持联盟。与以往只针对低收入育儿家庭提供育儿支持不同,修改后的法律要求对所有育儿家庭提供支持。

为了从质量和数量上满足育儿的需求,国家逐年并大幅提高了育儿的预算。韩国中期财政计划拟到2009年在未成年人照顾方面平均每年增加22.7%的预算。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韩国的女议员和女性团体为了废除户主登记制做了很多的努力。2005年3月2日,国民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了提议废除户主登记制的《民法》修正案,为建立性别平等的家庭法律政策体系奠定基础。

6、加强对妇女人权的保护

为提高公众保护妇女人权的意识,进一步切实有效地保护妇女人权,韩国制定了与预防家庭暴力、性暴力、性交易和援助慰安妇的生计等内容相关的法案。韩国寻求咨询家庭暴力的人数已从1998年的15475人上升到了2004年的193439人,咨询性暴力的人数由1997年的12358人上升到了2004年的23284人,咨询性交易的人数则从2000年的8648人上升到了2004年的26424人。

截至2005年12月底,韩国政府对健在的119名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被迫充当日军慰安妇和性奴隶的韩国妇女提供了生活和医疗救助,并且通过支持研究和纪念项目开辟了一个网络纪念堂。

三、将社会性别主流化纳入到妇女政策的执行体系

1、国会中的性别平等与家庭委员会(Gender Equality and Family Committee)

性别平等与家庭委员会是韩国国会17个常设委员会之一,主管性别平等与家庭部。其前身是1994年6月成立的妇女事务特别委员会,负责检查和提高妇女福利和权利的相关事项。2002年3月成为常设委员会。2005年7月更名为性别平等与家庭委员会,职责扩大并覆盖家庭事务。

委员会现有16位立法机关成员,包括12位女性,4位男性(占25%)。委员会成员中有7名执政党Uri党成员、7名大国家党成员、1名民主党成员和1名民主劳动党成员。其角色和作用主要有在权限范围内审查立法议案和诉状,复审与之相关的其他委员会的立法活动,提交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检查性别平等与家庭部的预算案、结算和妇女发展基金;在每年例行会议期间开展针对相关政府组织国家行政部门的检察,并组织相关必要的调查研究;在权限范围内提出立法议案、决议以及建议等。

2、政府中的性别平等与家庭部(Ministry of Gender Equality and Family)以及性别事务联络组和联络员制度(Gender Focal Unit and Focal Point)

2001年1月29日韩国成立了性别平等部。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个负责性别平等事务的政府专门机构。2004年性别平等部

将育儿内容纳入其职责范围。2005年3月,修订后的《政府组织法》(Government Organization Law)将性别平等部重组为性别平等与家庭部,增加了家庭方面的任务内容。

性别平等与家庭部负责制定和协调性别政策;对政府政策进行性别分析和评估;开发妇女人力资源;扩大妇女的社会参与;促进婴幼儿照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防止家庭暴力、性暴力和性交易,保护受害者;建立、协调和支持家庭政策。

为了加强政府性别平等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工作,韩国政府建立了性别事务联络组和联络员制度。2003年由相关部门部长和性别顾问组成的妇女政策协调委员会(Women’s Policy Coordination Committee)成立。同年,又建立了高级性别政策协调员制度(Senior Gender Policy Coordinator),即在45个政府部门任命相当于国民服务计划管理办公室主任级别的高级性别政策协调员,负责促进各自部门的性别政策。妇女政策官员制度(Women’s Policy Officer)是在1998年建立的,主要是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部、农林部、司法部、保健福祉部以及行政自治部成立妇女政策办公室,积极协助各部门出台和执行与妇女相关的政策和项目。2005年,各部门妇女政策办公室经过重组更名为教育部妇女教育政策司、保健福祉部人口和妇女政策组、行政自治部公民参与和性别平等组,等等。此外,劳动部妇女就业司、科技部人力计划和协调司、文化和旅游部计划和协调局、国防部

妇女政策组、政府政策协调办公室福利和妇女署等许多政府机关都建立了性别事务联络员制度,性别事务联络员与妇女政策官员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和完善妇女政策。

四、韩国社会性别主流化取得的突出进展

1、通过了采用社会性别敏感预算的决议

通过性别平等部审查预算法案,妇女事务委员会认识到社会性别敏感预算十分必要。过去,与妇女事务相关的预算一直被分散在部门和办事处中,执行很不到位,迫切需要以一个全面和综合的方式进行审查,而社会性别敏感预算是最合适的方式。2002年10月24日,妇女事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采用社会性别敏感预算的决议,并采纳了预算相关文件的建议。2002年11月8日,国会第234次会议第14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该决议。

决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预算指导方针的筹划和实际预算应积极反映社会性别视角;政府应在国家报告中明确说明与妇女事务相关的预算指导方针以及预算项目;所有行政部门应向性别平等部、妇女事务委员会以及国会预算决算特别委员会递交对实际情况全面分析的材料以及逐条列明的与妇女事务相关的预算报告。

上述社会性别预算决议被采纳后,自2003年性别平等部已委托研究项目开展社会性别预算分析,起草预算指导方针,与此同时,国会继续探索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预算决算体系的途径。

2、引入了社会性别影响分析和评估体系

依照《妇女发展基本法》第10条关于政策分析和评估的规定,韩国引入了社会性别影响分析和评估体系,研究和评估不同政治团体的政策对于男女两性的影响。

2004年,劳动部、农林部、司法部、文化旅游部等9个政府部门开展了10个社会性别影响分析和评估试点项目,2005年目标项目的数量已增加到80个。

3、提高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通过政府投资的韩国性别平等促进和教育学院(Korean Institute for Gender Equality Promotion and Education),韩国已为在决策过程中有发言权的政治家和公务员开设了有关提升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敏感政策设计方面的培训课程。

自2003年3月学院成立至2005年,约有10000名公务员和政治家接受了培训。随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不断推进,对于社会性别平等培训的需求以及地方积极的社会性别政策的需求正与日俱增。

截至2006年3月,韩国国会中13.7%的女议员和性别平等与家庭委员会的成员已经协力将社会性别敏感的视角纳入到议会的所有活动中。第17届国会中,越来越多的立法议案、预算决算的审议以及政府质询,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社会性别敏感度都有所增加。这一变革终将使所有部门的政府政策产生共

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 所谓主流,即“干流”、“事情发展的主要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在社会生活领域,一般指正统思想,发展方向,社会主导,行为规范。 “性别观点纳入主流”:“这是一种战略,将妇女和男子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使男女都能平等受益,中止不平等现象。最终目标是实现两性平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97)。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把社会性别平等作为基本的价值观(玛琳在国际乐施日惹会议?会上的发言),从组织上、制度上、纲领上以性别视角开展工作,并把性别问题深入到所有工作人员的头脑、心里和专业行为中。所谓“组织上”指组织本身和它物质的外表及内部结构。“制度上”指组织的网络、它在其它组织和机构中的地位,以及和它们的关联。所谓“纲领上(可操作的)是指组织活动,通常指它所执行的项目/纲领(乐施会文件)。这一界定,强调社会性别主流化必须从实施者的组织、制度和纲领等方面着手,是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 社会性别问题不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的问题,是男女关系的变革问题;社会性别主流化不是把男人包括进来这么简单、更不是让“糟糕的主流”接受社会性别,而是要改变权利关系”(02.3印尼日惹会议记录)。 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把妇女及其他弱势、边缘群体等纳入社会机制运作的主航道,是改变现有权力关系的政治活动。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改变的不仅是性别角色分工,而且包括基本的价值观;不仅要改变某些现象,更要改变权利关系;社会性别主流化不仅是达到男女平等的技巧、策略,而是要达到两性权利\权力结构的根本变化,即在政策、决策、纲领、组织、项目等多层面上改变男女两性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不能满足于让原来处于主流的人具有性别意识,而是要改变主流的结构,让妇女、妇女组织进入决策和管理的主流。 (三)主流化的层次、内容和方法 1层次:社会性别主流化包括不同层次: ①地区层面:研究和实施一个地区应该做什么(如湄公河流域防止妇女拐卖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做的); ②国家(政府)层面:政府应制定具有性别敏感的政策,促进性别主流化;从妇女的角度对政策、法律进行分析,与政府对话;利用国际条约、地区性会议推动政府行为;与主流决策者对话后要关注效果,要做政策和政策效果分析; ③社区层面:解决社区(当地)中的性别议题(如有的社区文化规定女人只能做家务劳动,不能参加公众活动、社区活动,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可让男人允许妻子参加有关问题的

谈论女人的社会化(一)

谈论女人的社会化(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性别性别角色女人 论文摘要]男女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男女两性的生理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的反应中形成的,其中个体的社会化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化 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极为广泛,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等均在社会化的范畴之内。具体而言,社会化的内容包括:(1)传授知识和劳动技能。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要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又要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的职业手段和技术。(2)选定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步树立起通过其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具体的生活目标,这些生活目标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3)培养各种社会角色。既包括性别角色,也包括其他社会角色,如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在学校是学生。(4)学习行为的规范。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掌握这些规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实现的,这些规范如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等。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的过程。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不同,对男女性各有不同的期望和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两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学习,就渗透在上述内容的各方面中。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家庭、学校、社会舆论都可能带有某种性别的偏向;而生活目标的选定更可能如此,男性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成就事业为中心的生活目标,而女性则可能以建立美好家庭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选择。培养社会角色的情形也不例外,一个人无论在家庭之中,还是在社会的某个集体之中都会受到性别的制约,在其他社会角色上附加性别色彩。最后,社会的种种行为规范,特别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对两性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影响更为深远。 二、从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来看“女人” (一)生物性别 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女人天生就是女人”。从生理的角度而言,女人天生就是女人,这一点都不错。女人娇美,女人具有母性,女人柔情似水。但男权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把女人塑成了男人的一根肋骨,天生的“第二性”。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性别是先天的、生物的、第一性的,后天的努力很难改变它,尤其是个人的后天努力很难改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生理性别的角度研究女性,认为女人天生不如男人,所以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当时的理论倾向是强调性别的生物属性,强调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遵从。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组织都强调一点,亦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性的差别决定了女人的从属地位。 (二)社会性别 在进几十年来,西方学者在探究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时,着重考察性别角色的形成及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推翻了前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并不是生理原因造成的,而由于社会文化所造成的。与“社会性别”相对应的概念是“性别”或称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思考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3-3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作者:付研 [摘要]社会性别主流化是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中国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十几年来,中国政府在法律、社会资源、发展机会等各方面为妇女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了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当然,中国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性别;主流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2-2426(2009)02-0054-03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所谓社会性别主流化并非是在现存的行动中加入“妇女成分”或“两性平等成分”,也不是仅限于提高妇女的参与度。其主要内涵是把男女双方的经验、知识和利益应用于发展议程,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变革的价值观,而不是特定人口(妇女)的福利;它要推动的或落实的,是对所有政策、项目等的根本反省和创新,而不是单一零星的政策;它是一种双赢战略,强调建立性别伙伴关系,而不是零和游戏,它是发展的。中国政府是世妇会上承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并确定“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国际社会性别主流化作出积极回应。2001年,我国又将妇女发展的任务纳入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近十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认真执行北京《行动纲领》和《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公约》,努力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的实现,在法律、社会资源、发展机会等各方面为妇女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了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仍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男女两性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未完全消除,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仍存在男女不公平的情况,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现状分析 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确保两性平等地参与、贡献和获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就从这个视角来分析我国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的状况,可概括出以下几点: 1.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原则性强,但操作性不足。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性别平等政策建立的时间早于发达国家20多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即已建立起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准则。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这些年来,我国陆

幼儿性别的自我社会化

幼儿性别的自我社会化 性别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早期的性别相关的概念、自我认知、偏好和行为有可能影响到选择,愿望,社交网络和其他许多未来的生活领域。性别是第一个社会范畴的孩子意识到,在儿童早期,是大多数孩子很重要。有影响的性别发展的因素三个主要观点:生物、社会和认知。专注于认知的角度,一方面,它强调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塑造自己的性别发展。国际早教机构Eddy Coco 爱迪可可专家团队,在收集国内外3万名儿童的成长数据,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主题 自我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是“性别的侦探,“内在动机的代理商主动寻求信息的性别。此外,儿童的理解和认识,性别如何影响他们的组织和解释他们所收集的信息。性别图式,或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最后,这些理论强调儿童的知识关于性别和性别相关的行为的发展变化。 问题 父母和医生努力朝着个性的理想,往往认为孩子应该自由的社会约束基于性别。受性别刻板印象和规定的角色,他们希望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情况下,人们开发了一个广泛的技能。四然而,一些家长会沮丧,当,尽管努力将“性别中立,“孩子可能行为或穿着高度性别刻板的方式。作用在性别刻板的方式在儿童早期规范和性别自我社会化理论解释。 研究背景 性别发展的研究自上世纪60年代末收到广泛的关注,伴随着女权运动。在性别认知发展的一个重点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心理学的一般认知理论影响了。六性别发展研究和自我社会化理论主要集中在规范的趋势,白色,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最近,然而,有将从更广泛的人群学习。 关键的研究问题 探究儿童在塑造自己的性别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集中在两个大问题:(1)当你的孩子学习关于性别和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知识,关于性别的变化吗?(2)儿童的知识关于性别影响他们的性别发展吗? 最近的研究结果 当你的孩子学习关于性别和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知识,关于性别的变化吗?心理学家们研究了多种类型与性别、儿童认知包括:性别分类意识,性别恒常性和性别刻板印象知识的理解。孩子们可以感知区分男性和女性甚至在婴儿期。然而,孩子们不想从概念上理解性别范畴,直到18个月至24个月。约27岁,有时30个月前,孩子们似乎有性别认同的基本常识,通过口头标签自身性别的能力(“男孩”、“女孩”)。 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性别和通过早期儿童发展一种性别身份。柯尔伯格提出,幼儿常常认为性别是流体和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它的相对持久性(性别恒常性)。这涉及到理解,性别仍然是永久的时间(一个男孩成为一个男人)和肤浅的转变(一个女孩仍然是一个女孩即使她穿裤子或是卡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中,性别恒常性的理解通常是在6岁时达到7。三分之一类知识,是儿童获得性别刻板印象。早在18个月的年龄,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生长量和复杂性在发展知识。小孩子常常地相信并认可这些性别刻板印象,但开始表现出灵活性(男孩和女孩可以强)6岁左右到8。与性别刻板印象知识达到性别身份意识的结合性别图式的基础上提供(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儿童的知识关于性别影响他们的性别发展吗?自我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认识性别激励他们类似于同一性别而不同于其他的性别。三他们知道每个性别的需要并努力遵循这些性别规范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尔雅透过性别看世界期末考试标准答案

201904透过性别看世界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关于中国的性骚扰的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分 ?A、 城市中的性骚扰多于农村 ?B、 基本上是男性骚扰女性 ?C、 性骚扰有泛化的趋势 ?D、 性骚扰对象的泛化 我的答案:D 2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不包括()。(1.0分) 1.0分 ?A、 社会性别议题应包含在社会决策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B、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各领域宏观决策、执行、检测、评估的重要工具

?C、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 ?D、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的出发点是彻底消除两性之间的所有差异 我的答案:D 3 相较于男性,妇女作为严重贫困受害者所体现的三个方面不包括()。(1.0分)1.0分 ?A、 在许多国家男女性别不平等 ?B、 女性工作时间长但获得的报酬少 ?C、 女性摆脱贫困能力得到了解放但未能发挥其能力 ?D、 女性社会和职业的流动性受到限制 我的答案:C 4 ()是基本男女都拥有人的基本权利,使每个人都得到相同的对待的政策。(1.0分)1.0分 ?A、

性别歧视政策 ?B、 性别平等政策 ?C、 性别发展政策 ?D、 性别中立政策 我的答案:B 5 如果说“男性的身高高于女性”,其实是说()。 (1.0分) 1.0分 ?A、 所有男性身高都高于女性 ?B、 大部分男性身高高于女性 ?C、 其他因素都相等的前提下,男性身高更高的概率更大?D、 作为个体,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值差异我的答案:C

6 家庭和工作的冲突会导致的问题不包括()。(1.0分)1.0分 ?A、 双重期待与自身能力之间的落差引起女性心里矛盾 ?B、 对家庭和睦产生不利影响 ?C、 成功职业女性比例下降 ?D、 女性消耗在家务的时间进一步延长 我的答案:D 7 从理论上来说,卫生间的合理情况是()。 (1.0分) 1.0分 ?A、 女性配比更高 ?B、 女性配比更低 ?C、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基础知识: 1、性别认同的概念。 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 1、性别差异的表现。 2、性别定型化理论。 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基本技能: 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性别恒常性(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对于人的性

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 人类性的区分: 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进入学校后,男性教师代替了父亲的形象和女性教师则代替了母亲的形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省委党校李胜茹在全县妇女干部培训班上的课件 2005年11月 什么是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兴起的世界思潮,它已经成为全球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联合国的性别发展指标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性别平等政策及平等机制的建立。它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会议上提出,是【北京行动纲领】中多次出现的关键性词语。在这次会议的欢迎仪式上,江泽民总书记在欢迎词中首次提出: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社会性别意识与主流化。社会性别意识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并尊重所有的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阶层。它将不同的阶层、种族和性别看作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旦剥夺了某个阶层和性别的权利,从长远来看就是剥夺了其它阶层和性别的权利。它倡导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免除压迫的平等关系。 社会性别意识的内涵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重新审视和反思现存的两性关系和性别规范,清理和消除两性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壁垒和障碍,扩大男人女人的选择性,促使男女两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它完全不同于传统上的性别等级关系:把一些人看作高贵的,把另外一些人看作低贱的,把某个性别看作尊贵的,把另一性别看作卑微的,通过剥夺一部分人的权利来使另一部分人增进自己的利益和资源。它具有思考的品质:既不盲目地接纳一切现存的性别规范,也不一概排斥一切传统的性别规范,而是放在是否促进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尺度上来衡量,凡是有碍于人的发展的就丢弃,凡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就保留。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缓我国日益加重的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贫富差距的测量一般采用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单位,它将社会各种收入分为五等分,最高的等分和最低等分之比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0.4通常作为国际上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十分脆弱,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向,1978年为0.16,1988年为0.382,1996年为0.42,1998年为0.46。中国20年来从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迅速走向两极分化,超过了美国0.41、英国0.3、法国0.327等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贫困人口的增加,大多数人处于社会结构的下层,社会就会成为高风险社会,几个偶发事件就容易导致大乱。而在贫困阶层中妇女占到70%,由于妇女所担负的传统角色,所从事的大量低薪或无薪的劳动,收入水平要大大低于男性。据2001年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表明,城镇女性的收入是男性的70%,农村妇女的收入仅是男性收入的59%。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收入增加与降低,将意味着贫富差距是加剧还是减缓。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意义将是巨大的。 2,有利于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自杀率是代表一个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据世界银行疾病负担研究,1990年的中国自杀是第五个最重要的卫生问题,自杀对人造成的损害大于传染病、癌症及心脏病。我国的自杀死亡人口在全世界自杀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惊人的。1990年我国总自杀死亡率高达30.3/10万人,其他所有国家平均数仅为10.7/10万人。数字显示,自杀率还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他国家的平均自杀率男性高于女性,世界上男性的自杀率为17.2%,高于女性3.6个百分点。我国恰恰相反,女性的自杀率18.4%高于男性5.7个百分点。女性的自杀死亡率相当惊人,我国为33.5/10万人,而其他所有国家平均数仅为7.1/10万人。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

透过性别看社会 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关于社会性别预算的主要功效,下列说法有误的是()。(1.0分)0.0 分 A、 支持宏观经济中的性别主流化 B、 加大政府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力度 C、 加强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产出之间的联系 D、 跟踪公共开支对社会性别和发展政策的责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2 贝尔·胡克斯认为,反对男性的观点使女权运动看起来似乎是试图用()统治代替白人男性的统治。 (1.0分)1.0 分 A、 第三世界女性 B、

白人女性 C、 黑人女性 D、 所有女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社会性别强调性别是由()指定并分配的。(1.0分)1.0 分A、 法律 B、 生理 C、 文化 D、 心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社会性别成为研究分析中一个有效的范畴开始于()。 (1.0分)1.0 分 A、 20世纪2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男女平等不强调()。(1.0分)1.0 分

A、 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人格和尊严,反对任何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B、 女性与男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家庭等各方面享有权利和机会的平等 C、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两性之间发展结果的平等 D、 在西苑配给过程中追求对两性的平均分配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关于性别敏感政策,下列说法有误的是()。(1.0分)1.0 分 A、 性别敏感政策也成为社会性别意识政策 B、 性别敏感政策认识到男女性别的社会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与社会性别结构联系在一起C、 社会性别企图帮助妇女去适应社会现状 D、 社会性别试图通过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结构来改变社会秩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宗教与性别社会化_毕摩教在凉山彝族女性生命转折点中的作用(1)

《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3 “生命事件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两性来说,社会赋予了他们对同一生命事件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符号。男性所经历的生命事件总是与社会性活动相联系,以升学、就业、提升为主要线索;女性生命事件以私人性(家庭性)活动为主要线索,婚姻、生育等在女性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生命事件,具有特殊意义。”[1](P73)不同的宗教仪式依社会期望在两性侧重点相异的同一生命事件中,将不同的价值规范、行为方式整合进个体的生命①。正如涂尔干所言,宗教仪式根据某些规范的希望而发生,它包括一套特定的实践活动。范盖内普将大多数民族或部落为个人在经历人生转折,如降生、成年、婚姻、死亡等人生关口时举行的仪式统称为“通过仪式”(Piteofpassage)。范盖内普“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不是生理方面的变化”(埃文思?普里查德,2000)。某些宗教仪式标志着一个角色的完结、另一个角色的开始,同时规定新角色的内容,对角色变化的个体进行行为期望和榜样暗示。它的基本功能是强化个体所应扮演的角色,当然,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角色内容需要通过仪式让个体内化。 本文因为关注的是对女性性别角色有质性改变的宗教仪式,所以既会涉及直接针对女性的带有通过意味的仪式[2],也会涉及虽然主要是针对男性,但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形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的宗教仪式[3],如“还立子债”、“祭 宗教与性别社会化 —— —毕摩教在凉山彝族女性生命转折点中的作用 徐睿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23) 摘要: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毕摩教获取了社会化的主体地位,在凉山彝族女性人生阶段的转折点上以仪式的方式推动女性按其所期望的角色行为,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性别社会化过程。凉山彝族女性的一生可分为孩童、少女、准妻子、妇女4个时段,毕摩教在4个时段中的一些针对女性的宗教仪式对彝族妇女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毕摩教;彝族女性;性别社会化;生命转折点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7)03—0084—05 收稿日期:2007-02-06 作者简介:徐睿(1976~),女,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弱势群体及民族女性研究。 ①本文之所以强调毕摩教在彝族女性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是因为传统的凉山彝族社会是一个缺乏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组织,同时又是父权主导、男女角色严格区分的社会,所以宗教就扮演了社会化主体的角色,直接充当性别社会化机制,实现“强化女性与生育有关的家庭角色,弱化其在公共领域中的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功能。传统凉山彝族社会的这一特点在四川省编辑组编写的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调查资料选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7年2月第一版)的第123页可见一斑,“彝族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极不重视,没有任何给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组织。只有‘毕摩’才教儿孙识字,黑彝或曲伙家长仅教育子孙背诵父子联名的‘家支谱系’。儿子懂事后有时自动向人学习刀枪或识字等。一般家长平时教导子女内容多是‘要比别人强,不要落人后’。曲伙常是教育子女勤劳搞生产。瓦加对子女的教育无能为力,既不愿教子女勤劳地为主子生子,又不敢教子女违抗主子的命令。只有痛心地听随主子支配而已。”另外,曲木铁西在2000年著的《凉山彝族社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一书中谈到凉山彝族的家庭教育有大约4方面的内容。笔者发现这4方面的内容中涉及对女性社会化的或多或少都能发现毕摩教的影子,针对女性有进行强调其品行准则和禁忌遵守的教育,相反对男性则更注重对其进行家谱教育和祭祖的宗教教育。大多数凉山彝族人的社会化途径莫过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家庭教育内容的延续,其中的“摔跤”、“雄鸡斗架”、“扔石”、“较力”等游戏是男性在社会上崭露头角、赢得荣誉、地位、权威等社会资源的开始。遗憾的是曲木铁西在此书中未提到培养女性社会价值的游戏,笔者无法推测,估计“阿斯斯格”—— —猜谜游戏是女性可以参加的,因为石尔俄特找父中的施色姑娘就是一位聪明的猜谜高手。(见曲比石美等搜集翻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凉山彝文资料选译(第一集)?勒俄特依》,西南民族学院印刷厂承印,1978年)

从社会化中看性与性别

从社会化中看性与性别 段俊龙一、所读著作基本简介 (一)、关于作者 首先在读过王瑞鸿老师编著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人的社会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与其说书中表达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或者不同阶段的限制而发生的人的行为,倒不如说它具体描写的就是一个人类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可能包含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也可能包含影响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化的因素,但不管怎样,可以说人类行为也并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而更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关于作者王瑞鸿老师,他是著名的博士和副教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先后在郑州大学和复旦大学进修,曾荣获文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以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要的理论兴趣是西方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最后关于他的兴趣在于性别社会学这一点,在他的这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二)、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这本书实际上是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的一本最基本的课程教材,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们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但在国外相关书籍已经多到汗牛充栋的情况下,国内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或者说是结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国情的本土著作,真是少的可怜,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对于研究既包含了西方理论又融合了当代中国国情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空白。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绪论,性别,家庭和人的生命发展周期中各阶段的具体内容。绪论是对本书的内容和线索的一个概括,它有对人类行为的一个粗略探讨,有对成长的大致要义和人类的成长周期的划分,最基础的是著作借鉴的西方理论基础,它不仅构成书的理论来源更解释了后面部分中出现的很多无法直接解释的行为;而关于将性别作为一个章节,不仅是因为性别的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还因为性别的社会化在当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诞生出一些新的特点,也是作者十分感兴趣的内容,更是全书的重点;

社会性别主流化中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性别主流化中的公共政策研究 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首次承诺社会性别主流化以后,中国一直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伟大目标, 很大水准上提升了妇女的地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业性别歧视、生育性别偏好、家庭暴力等严重侵 犯女性合法权益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必须在剖析公共政策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现 状的基础上,厘清制约男女平等实现的症结和突破点,在改革中进行 大胆尝试,力争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内涵及要求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内涵“社会性别主流化”,源自对英文gendermainstre-aming的翻译,也可引申为性别观点、平等或意识主 流化[1]。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孕 育过程。从1946年妇女地位委员会成立以来,联合国颁布了很多维护 妇女权益的国际性条约,为在法律上提升国际妇女地位做出了不懈的 努力。到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首次出 现了gendermainstreaming一词,并将其定义为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 到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此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内涵得到了持续的 发展和完善。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 纲领》对社会性别主流化做出了集中表述,社会性别观点被纳入社会 发展各领域的主流,社会性别主流化成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国际社会开始有意识地顺应这一趋势。此后在2000年的“北京+5”会议,2005年的“北京+10”会议和2010年“北京+15”会议上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均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强调。1997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 理事会一致认为,将性别问题主流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 社会上各个领域和层面上的任何一个包括法律、政策和项目在内的计 划行动给男女两性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2]。《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 歧视公约》从联合国大会通过至今已经有36年的历史,该条约的缔约 国也从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国家衍生到现在的187个国家。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优.选)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有时简称为性别.sex。是指男女的自然性别,是用生物标准来确定的男性和女性,这种生物标准包括生理结构和解剖结构。生理结构主要是指性染色体的差异,解剖结构主要是指性器官的差异。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 社会性别: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巩固。Gender。 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 2)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生理性别规定的角色的延伸。如照顾人。 3)人们现有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4)社会性别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性别概念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不平等关系的不认可和挑战。 6)社会性别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角色分工.“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是由男女的性差异决定的.是生来如此的(即生物决定论).70年代以来,这种解释受到了深刻的质疑.人们发现,男女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作为一种生物,处处又都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生理的性别并不是性别的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男高女低.男优女劣)等更主要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科学.法律等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社会期待模式化。 于是,“社会性别”一词出现了.它被用来解释上述种种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可置换可改变的男女角色和性别关系。 在一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社会性别对他/她的要求是不同的.或者说,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虽然人们的性别是一样的,但社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 社会与个人 角色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status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浪汉、黑人等等。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role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 二、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互动,人们就不会相互学习,价值观、规范就不会形成。正是通过接触沟通,人类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社会成员,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 1、自我和意识的社会化 ●我们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别。人是如何形成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