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章安排2~3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

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季风气候显着】

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

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

【气候复杂多样】

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科学家们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类活动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超出了过去几十万年间的任何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C~°C,达到了1 000年来的最高值。北半球高纬度河湖结冰期缩短约两周,北极海冰减薄了40%、范围减少了10%~15%,冰川大范围退缩,永久冻土带消融、变暖和退化,厄尔尼诺现象更频繁、持久和强烈……这些恶劣现象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息息相关。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联合国的统计显示,因气象灾害而受到危害的人数逐年在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因灾致死人数的90%以上。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每年平均受到危害的人数为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的人数的7倍。干旱、洪涝、风暴、热浪、暴雨、龙卷风等更加频繁,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世纪,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90年代比50年代多5倍;20世纪60年代,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亿美元,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数字达到290亿美元。据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C,全球海平面将上升9厘米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损失将达3 000多亿美元。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气候脆弱区之一,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对国计民生影

响很大。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近几年持续的北方大旱,都造成了巨大损失,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亿多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多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到6%。

气象专家形象地说,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灾害损失不亚于中等强度的地震。此外,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人类社会虽然不能完全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不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通过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可以提高人类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

为了提高全球抵御灾害能力,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监测、预报和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同时也应当看到,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产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例如,我国北方在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荒漠化土

地约1 200万公顷,而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现代荒漠化土地即达到500 万公顷,还有潜在的荒漠化土地1 580万公顷。

地球温度正趋向均匀

地球赤道和两极的温差对全球天气有重要影响,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自从19 世纪末以来,两极和赤道的温差越来越小,这有可能影响暴风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5月15日的《地球物理学通讯》报道,科研人员对北半球两个纬度地区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北纬30°~35°和北纬50°~55°两个区域陆地及海洋的温差数据,得出了全球温度的分布。在 111年的时间内,这两个区域的温度均有所升高,但北端的区域升温幅度大于南面的区域,这就表明赤道和北极的温差缩小了。科研人员对温差变化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结果和计算机模拟出的温室效应后果很一致。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北极地区气温比赤道上升快。当然,也可能是气候的自然变化改变了气温平衡。另一个问题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如何。根据气象理论,极地赤道温差缩小会降低大气的风暴度,使暴风雨的强度减弱,或是降低暴风雨的频率。但研究人员认为,事实上可能没这么简单,因为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风暴度。例如,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大大提高了大气层容纳水汽的能力,很可能使暴风雨的强度更大。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本体是米×米×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6块太阳能帆板,总长度为米。卫星姿态为三轴稳定,对地指向精度小于1°。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900千米,倾角99°,偏心率小于,周期分。24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上装有两台互为备份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瞬间视场角为毫弧度,星下点分辨率为千米。该仪器有三个光谱通道,其波段和主要用途如下。

卫星发送资料的方式为甚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高分辨率图像(APT)和延时图像传输(DPT)。HRPT和APT

的信息格式与NOAA卫星基本相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GTS电路播发“风云一号”卫星的轨道预报和某些产品。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定位于东经105°赤道上空距地面35 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是一个直径为米、高米的圆柱体。卫星姿态是自旋稳定,自旋速率为100±1转/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扫描辐射仪每半小时可获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图信息。包括可见光(~微米)、红外(~微米)和水汽(~微米)三个通道。可见光星下点分辨率约千米,红外和水汽通道星下点分辨率约5千米。利用可见光通道可得到白天的云和地表的反射辐射信息,红外通道可得到昼夜云和地表的红外辐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对流层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这些原始云图信息,可加工处理出各种图像和气象参数。提供的服务包括收集和发送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的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资料;对国内外广播展宽数字云图、低分辨率云图和天气图等资料以及中心处理的产品;进行空间环境监测。

新一轮沙尘可能长达百年

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这一频发期可能长达百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昨天表示,连续三

年沙尘频发可能是新一轮沙尘高发期来临的先兆。李黄拿出历史统计资料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出现日数明显少于五六十年代。但从1999年以来,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近两年的沙尘天气日数虽只有50年代的80%,但其强度却大得多。专家查阅了从公元300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00年。前两次分别为公元1610至1700年和1820至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周期又刚好百年,近年沙尘频率上升是否是一种预兆专家正在密切关注。李黄副局长指出,中国气象学家正在与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合作。因为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风源主要来自西伯利亚,沙源多半来自蒙古国,中国作为重要的沙尘暴受害国,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今世界上,美国、澳大利亚和北非国家都是沙尘暴多发国家,这些国家也发现沙尘天气与大的气候周期有关,例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曾吞噬过万顷良田,摧毁许多村庄,但之后的气象条件就很少发生大的沙尘天气了。目前,中国专家也正在吸取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沙尘气候变化探索出新的规律。李黄同时指出,虽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但人类仍可改造自然。加强人工气象预报可减少沙尘暴带来的灾害,同样加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则可减轻风沙影响。绿化上去了,也会出现有风无沙的新气象。

优教:《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优教:《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等描述天气。天气是一个地区______的大气状况,它是_________。 气候是一个地区_______的________平均状况。一般_______。 2.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的、、和等的情况。 3.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白色愈浓,表示___________。 4.常用天气符号 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有关,可以用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浊的空气。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_____ 影响,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影响更为显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 。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观测:仪器,单位。人工观测气温,一般每天要进行四次:时间为、、、。 2.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______ 3.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月最高,月最低,海洋上月最高,月最低,南半球气温,大陆上月最高,月最低,海洋上月最高,月

最低,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通常用来表示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 2.等温线成闭合形状,,表示这里是;等温线成闭合形状,,表示这里是; 3.等温线的地方,,等温线的地方,。 4.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 2.降雨的等级:根据________________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等级。 3.降水的测量:基本仪器是________。 一、降水的变化 1.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2.写出右图各地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二、降水的分布 1.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用来表示,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____________。 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七年级上册 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复习导学案 沂新中学张永丰 一.复习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4.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5.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6.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天气特征;气温的变化;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难点:看懂天气图;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原因;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导学问题 1.天气及其影响 (1).描述天气的主要因素是、、 (2).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3).天气对生产、生活、交通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学会举例说明。 (4).天气预报一般从一天中的哪些方面描述?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读图3.4,理解下列概念:降水概率、气温、阴天、晴天、风向、风力以及风级的表示法 (2).读图3.5,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3).读图3.6,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阅读第一段正文: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清新的空气,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大,对人体

健康有害。 (2).读图3.9,空气的污染指数为51~100,则空气质量级别是,空气质量状况是 (3).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的影响。4.气温与我们 (1).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气温对我们生产、生活、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影响 5.气温的变化 (1).读正文及图3.12:气温的日变化是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气温日较差是指。 (2).读正文及图3.13气温年变化是指:,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月最高,月最低;海洋上月最高,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气温年较差是指。 (3).回想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基本步骤。 6.气温的分布 (1).读图3.15,低温中心是指,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3).阅读正文及图3.16、3.17,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 ①、; ②、; ③、;(4).归纳总结: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四.疑点突破(略) 五.归纳梳理(见课件) 六.当堂达标检测题 1.下列说法描述天气的是()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昆明四季如春 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D.秋高气爽 2.卫星云图上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的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七个环节来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指导 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二)学法指导: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些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比较法:利用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2、快速记忆法:带着一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紧紧抓住教学时机,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持很好的课堂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 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首先由课题导入疑问,展示一些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成语或诗句。如风和日丽、终年炎热、长夏无冬、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雨过天晴、雷电交加、清明时节雨纷纷、东边日出西边雨。提问“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由学生以小组讨论之

2013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二:天气与气候学案

专题二天气与气候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区别天气与气候,掌握气候的要素,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了解气候的 地区差异,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并能判断气候类型,知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通过阅读世界 气候分布图,掌握气候类型及分布。加强复习的横向纵向联系,纵向联系各大洲的气候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人类相生相息的气候,加强应对和防范气候灾害、减缓和 适应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 二、知识结构梳理 (一)自主复习下列要点,构建复习知识网络。 要点一:天气与气候区别:天气是___时段的,多变的;气候是长时间的,___的。 要点二:气候的两大要素——____、降水 降水的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地形雨、锋面雨 要点三:气候的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是形成___的最基本因素。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不均,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节差异的主要成因,也是__________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2.大气环流: (1)低气压控制区,盛行_______气流,降水多;高气压控制区,盛行_______气流,降水少。 (2)一般说来,西风带_____雨;信风带、东风带______雨。 (3)季风环流: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冬季则盛行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形成低温干燥的气候特点。 3.海陆分布: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降水较丰富。 4.洋流:暖流_______增湿,寒流减温_______。 5.地形:山地比附近的平原气温低,变化小;山地迎风坡多____雨,背风坡____少。 6. 人类活动(温室效应热岛效应) 要点四: 1.主要的气候类型(将知识补充完整) 【资料补充】全球典型气候类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1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一共有三个小标题:1.天气及其影响。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本节课中一共有三个活动: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关系。2.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 本节课中有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 本节课中有五个概念: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天气的特点、降水概率的意义、风力与风向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我县正在大力推行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卫星云图上不同色彩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区分天气预报标志符号的含义;区分空气质量等级的划分。 能力目标:能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对天气进行描述;能够判断风力、风向;能看懂天气卫星云图;能模仿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好环境,让地球上永远阳光明媚。也就是培养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 【教学方法】 这一课的教学方法上,我准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作共进,讨论分享、自主探究、竞争测评。我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定的教学内容,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方面,我准备按以天三步进行:1。感受天气。2.认识天气3.掌握天气预报4.了解空气质量。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测试题来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我准备这样安排: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范文 继续观看录像——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片段,提问:你注意到在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师指出要看懂它们,首先得认识天气符号。 (2)小组相互合作记忆天气符号,发现天气符号的特征,寻找最佳记忆的方法。教师必要时指出天气预报的符号表达的内容和天气状况具有一致性。 (3)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二轮:红队派出两名同学充当考官,一名同学通过展示台展示天气符号卡片,另一名同学任意点蓝队的同学起来回答,回答时间必需控制在三秒中内,否则就算蓝队同学失一分。反之亦然。 ⑷继续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 师:同学们看看鼠标所指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它可以表示风向和风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5)通过课件,教师演示风符的构成(风杆和风尾),风符如何指示风向?(风杆与风尾一起指示风向),怎样表示风力的大小?(特别强调风尾永远都是顺时针转动)。教师再展示不同的风符号让同学来判断,从而进一步强化、加深印象。 (6)游戏——红蓝大比拼第四轮:红蓝队分别按要求演示不同风力与风向;举行小组之间的画风级、画风向的游戏竞赛。 ⑺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五轮;放映中央一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然后两队分别派出队员来竞聘气象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教师担当考官。 过渡 同学们,我们学习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就是要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预报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

帮助 三、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1、教师简要小结本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指出了解天气预报的宗旨就是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2、游戏——角色。各队抽签,根据所给某地的天气情况和虚拟身份,小组讨论设计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的行动指南。 (司机遇到了雨加雪的天气,导游遇上了雷阵雨的天气等等,他们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你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气状况。(包括洁净的和污浊的) 指导读书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48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大气污染指数? 2、大气污染指数的大小与空气质量的有劣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请大家读图3。9中我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找出最好、最差和自己家乡的)。 教师讲述 大气质量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1、当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时,人们可以正常活动。 2、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100~200时,健康人群可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3、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200~300时,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4、当大气污染指数大于300时,人也要避免室外活动。 课堂活动 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原告:人类,另一组为被告:大气。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的特点;学会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准确描述;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宗旨是从感性材料出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天气”是指什么。。 (2)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3)知道评价空气质量高低的指标是什么 能力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知道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4)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5)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等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材料分析和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点: (!)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并能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

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 【篇一:湘教版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microsoft word 文档 (4)】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 气和气候【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 的天气图。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了解天气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习任务】回家后收看中央一台19:30分的天气预报,注意卫星云图及以下城市天气情况。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上海、海口。任务一:阅读教材p57前两框题,可以知道: (1)天气是指,其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 气候是指,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由此可看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______及______两个方面。(2)完成教材p59上2 、3题。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三框题部分,完成以下各题: (1)天气预报是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2)读图4—1,描绘出常用天气符号(相近符号的区别;风向、风级的识别)晴阴多云降雨霜冻雷雨降雪雾浮尘扬尘沙尘暴台风冷锋暖锋风(西风5级)(南风6级)(3)仔细观察p58图4-2“卫星云图”,思考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地理事物有什么不同? 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________,白色越浓表示,的可能性越大。在卫星云图上可大致根据云雨区移动方向进行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1 (4)读图4—3,以下三城市的天气状况为: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Chapter 3 weather and climate teaching desig n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 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 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 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 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复习 精品导学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各自的特点与分布 课前预习案 一、天气和气候 1.天气是。 2.气候是。 3.常用天气符号: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一般把一天中 8时、14 时、20时、2时四个时刻气温值的平均数,叫做日平均气温,同理一个月日平均气温的平均数叫做月平均气温,十二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数叫做年平均气温。 2.气温的日变化 (1)特点: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2)一天中,与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3.气温的年变化 (1)特点:北半球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南半球相反。 (2)表示: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4.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 三、世界降水的分布 1.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四、世界的气候类型(上右图) 下图中图例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A 热带雨林气候刚果河、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等地 B 气候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典型 C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o至问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南美巴西等地区

D 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大陆大部分和西部,如撒哈拉沙漠 E 气候和 气候 南北纬15o~35o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南季风区 F 气候南北纬 30o~40o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地区 G 气候南北纬州40o~60o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 H 气候南北纬40o~60o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北季风区 I 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纬度地区的,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地区 J 寒带气候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格陵工岛K 高原山地气候高大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 课内探究案 1.天气与气候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2.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海陆热力件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③地形地势。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哈气温约下降0.6℃。 ④洋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①大气环流。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等。 ②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④洋流。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3)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与成因示意图(北半球) 4.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判断 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o-40o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o -60o大陆西岸 【例题1】 下图所示的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A.甲地属地中海气候,乙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B.甲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C.甲地属热带沙漠气候,乙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D.甲地属地中海气候,乙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新

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能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知道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4.知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标要求 1.天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会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会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量、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考点知识梳理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符号:会识别:台风;沙尘暴;晴天;雨;雪;多云、阴天;风力风向等 3、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越白表示 云层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4、空气污染指数: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二、气温 1、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的测定:百叶箱 一日4次(8 时、14时、20时、2时); 4、气温日较差 一天 气温年较差 —5.运用气温资料,学会气温曲线图的阅读与绘制,并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6、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7、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9、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反之。 10、、最热的地方是非洲大陆;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 三、降水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测量降水的仪器:雨量器 3、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降水的分布规律:(四多四少) 5、世界的雨极和干极:乞拉朋齐;阿塔卡马沙漠 四、世界气候 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 气温(℃)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21 232527293133 29.7 24.5 最高值 最低值 气温日较差 气温(℃)时刻(时) 5.2℃ 29.7℃14时 24.5℃ 日出前后 我会读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天气预报 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的概念 天气与人类 卫星云图 常见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灾害性天气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陈春焕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变的天气》,本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对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与气候的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探究地理本质的能力。因此,本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含义及差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 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的天气符号,会在天气预报图上判读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学习天气与气候,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会识别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等课外活动和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能判读天气预报图包含的天气信息。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二、说学情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比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在讲授了走进地理、地球概况与世界的居民后,安排学习世界的气候。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的重点。天气与气候是本章第一节,分为“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三框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本课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所教年级为七年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在以前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本课知识理解浅显,认知混淆,尤其是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辨析过程与实践练习。另外,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开展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直观感知,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与生产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差异,认识简单简单的天气符号、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图。 五、教学难点:分析天气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六、教学过程

(1)播报城市的天气状况。 广州:______________。 长沙:____________。 (2)图中会有雷阵雨的 城市是________。 (3)播报下列海域 的风向风力状况。 A(东海附近海面) _____________。 B(南海附近海面) ___________。 教师出示内容提纲,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3《天气与气候》学案(第2课时)精选练习题

中图版初中地理 重点知识精选 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风景风俗各不相同,大家一起来学习地理知识吧! 中图版初中地理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学习过程 .气候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气候分布特点: 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_____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_________ 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气候;我国西北部地区分布着___________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_________气候。此外,我国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_________。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2.冬季风和夏季风: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而与其纬度相近的阿拉伯半岛却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达标检测】 1.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是因为我国( ) 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 C.夏季普遍高温 D.雨热同期 下图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量月分配图”,读图

.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广州 B.武汉 C.北京 D.哈尔滨.四城市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A.广州 B.武汉 C.北京 D.哈尔滨 .那曲(西藏)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A.干旱 B.高寒 C.温和多雨 D.冬雨夏热 .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

雪,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为什么呢? 1.保暖土壤,积水利田 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不传热,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不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2.为土壤增添肥料 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据观测,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3.冻死害虫 雪盖在土壤上起了保温作用,这对钻到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但化雪的时候,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 所以说冬季下几场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案1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材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通过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游,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 ㈡教材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第二课时中,教材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常识,给出了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的质量的变化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生活实践充分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㈢教学目标和要求 ⒈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⑵学会运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地理知识。 ⑶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⑷在小组游戏及学做播报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团体意识及表达能力。 ⒉过程和方法 ⑴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们息息相关,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进入网络和生活,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通过课下从多渠道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通过课上展示,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本节教材的特色之一。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实践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

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4) 复习目标: 1.能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知道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4.知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复习重点: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人类和气候的关系。 复习难点:气温变化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人类和气候的关系。 复习知识要点: 一、天气与气候 1.天气:是指 ,它是 。我们经常用 、 、 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和天气相比,它具有 。 3.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 状况的图像。在云图上白色为 ,白色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 4.常用的天气符号: 5.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如空气污染指数300以上,则空气质 量级别为 级,空气质量状况为 污染。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比较: 日变化:以 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或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前后。 年变化:以 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年变化大。 2.结合表中资料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将表中各月的数据标注在坐标上时,要标注在每个月相应位置的中心。(2)将坐标图上标注的12个点用平滑的曲 3.气温的分布 (1)水平分布,通常用 图来表示。 (2)等温线:在地图上将 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3)等温线的判读: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低的为 中心。反之为 中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 。 (4)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①纬度差异: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冬季相反。 ③地形差异: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 三、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变化 形式有: 、 、 等;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