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学案

任珉

一、知识链接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3.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说教部分的内容可以大略分为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这些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二、巩固基础

1.预习:请大声朗读课文,并课前翻译全文。读懂读熟故事。思考每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2.字词句检测。

⑴注音: 嗤.笑( )庵.婆罗果( ) 敕.( ) 诈.现死相( )

⑵通假字: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 )

⑶古今异义

①昔有愚人,至于

..他家。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即便

..逐走至辛头河。古义: 。今义:即使。

③傍人语言

..。古义: 。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④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古义: 。今义:面貌。

⑤经历

..多日,不能得售。古义: 。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⑥既不得岀,以为

..忧恼。古义: 。今义:认为。

⑷词类活用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②极渴须水.( )

③有一老人来语.之言( )④我教汝出.( )

⑸辨析句式

①徒自困饿,无益于道(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

②傍人语言(省略句)

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省略句)

④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被动句)

⑤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

⑥如此痴人,世间所笑(被动句)

⑹翻译句子

①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译文:

②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译文:

③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译文:

三、课文理解: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

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

..,闻

..,返.为其患.。譬彼外道

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寓意: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

...,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

俱不可尽,是故

..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寓意:

入海取沉水

..

昔有长者子

...,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寓意:

尝庵婆罗

...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

...者,汝当.买来。”

即便

..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

“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寓意: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

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

..,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

为所在?何以

..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寓意: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

..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寓意: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出自佛典的成语?查找写出成语的出处和本义。

大千世界、天女散花、头头是道、皆大欢喜、引火烧身、鹦鹉学舌......

2.你还知道哪些富有哲理的佛典寓言故事?

3.大显身手:

《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 愚人食盐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解析: 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 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解析:

快乐百喻经_踏长者口喻

阿谀奉承心花怒放 【原文】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踏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踏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踏。”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踏长者口,破唇折齿。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踏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踏去。我虽欲踏,每常不及。以是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踏,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返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译文】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有权有势,周围的人想讨好他,都对他十分恭敬。他吐唾沫在地上时,旁边侍候他的人便立即用脚去擦掉。有一个傻子来不及去擦,他这样想道:“如果等吐到地上,别人便先擦掉了。我应当在他刚要吐的时候,就先去擦掉。”有一天,当这位长者正想吐唾沫的时候,这个傻子便飞起一脚,朝他嘴上踏去,结果长者的嘴唇被踏破,还折断了几颗门牙。这个长者质问这个傻子说:“你为什么故意踏我的嘴巴?”这个傻子回答说:“如果您把唾沫吐出口落到地上,您身边巴结您的人便争着擦掉了。我即使想给您擦掉,却常常来不及。因为这个缘故,我想等您刚要吐唾沫的时候,便抬起脚来先擦掉它,希望讨得您的欢心。” 一切事物都要借助于时机因缘。如果时机因缘没有成熟,勉强干的,反会受到苦恼。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才是合乎时宜,什么是不合时宜。 【寓意】 巴结是一种坏风气,故事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它对被巴结的人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告诫人们:要力戒巴结别人,而被巴结的人要力拒别人的巴结。 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扬和夸奖,赞美之话可以让人心花怒放,即使知道是假的,人们也宁愿欺骗自己,告诉自己这是真的,从心里往外美,这是人的本性。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一个不真实的赞美、奉承,会使你无法摆正位置,从而影响你前进的步伐。 巴结别人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好处,但是长时间的阿谀奉承会让被巴结人感到不真诚、不真实,从而对你产生厌恶之情,结果必将是一败涂地。与其这样倒不如踏踏实实做人,用自己真正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巴结奉承是一种非常不良的社会风尚,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去克服这种坏风气,使大家在一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真真诚诚的氛围中工作、学习。

《百喻经》六则译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她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留她吃饭,她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她菜里添了一点盐。她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就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她自己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就是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就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就是一样、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就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 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就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瞧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就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她说:“您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她。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她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瞧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就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就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她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学会放弃是跨越海纳百JII前途光明 【原文】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 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 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竞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与别人结了仇,整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最近为什么这样忧愁憔悴?” 他回答说:“别人欺辱了我,可我却没有法子报复。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报我的仇?为此我才天天忧愁悲伤啊。” 别人就告诉他:“你只有用《毗陀罗咒》才能伤害他。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弊病,就是未及伤人,得先害己。” 这人听了,高兴地说:“希望你能教我,只要能报我的仇,咒死他,即使我自己受点伤害,也心甘情愿。” 世上的人其实也常常做这种因小失大的事。因为和别人结了怨仇,就想用《毗陀罗咒》来诅咒加害对方,不仅未能害人,自己反倒因一点点怨仇受到伤害,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这同那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报仇的蠢人想法是一样的。 【寓意】 林则徐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这个人,因为与别人结仇不能报复而终日闷闷不乐,以致自己变得憔悴不堪,既伤了身,又伤了心。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为了能伤害那个与他结仇的人,即使自己会受伤也在所不惜,这是怎样刻骨的仇恨啊!可是,世上又有什么仇会让人如此呢?都说“世上最广阔的

《百喻经》六则

《V 百喻经 >六则》学案 任 珉 、知识链接 1.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 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 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 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 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 ,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 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 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 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 员,像“盲人摸象” “空中楼阁” “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3.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 《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 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 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 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 ,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 《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 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说教部分的内容可以大略分为几类: 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 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 ⑷词类活用 ①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③有一老人来语.之言( ⑸辨析句式 ① 徒自困饿,无益于道(介词结构后置句 ② 傍人语言(省略句) ③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省略句) ④ 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被动句) ⑤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 教义理,这些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 学作品 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二、巩固基础 1?预习:请大声朗读课文,并课前翻译全文。 启示? 2?字词句检测。 ⑴注音:嗤笑() 庵婆罗果( ⑵通假字: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 ⑶古今异义 ①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② 即便逐走至辛头河。 ,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 读懂读熟故事。 思考每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诈现死相( 古义: 古义: ?给我们什么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今义:即使。 ③傍人语言 。 古义: 。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④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古义: 。今义:面貌。 ⑤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⑥ 既不得岀,以为忧恼。 古义: 。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古义: 。今义:认为。 )②极渴须水.( )④我教汝出( )翻译: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 2.批判继承佛教思想,并从中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作用 【预习案】 【自学导航】 1.文体常识: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的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文化背景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自学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添加 2.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爽:败,伤 3.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目: 面部,脸部 4.即烧为炭,诣.市卖之,诣: 到去

《百喻经》六则译文资料

《百喻经》六则译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 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

百喻经

《百喻经》和《杂宝藏经》 《百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本书共九十八喻。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 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 (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 (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 (三)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 (四)对治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 (五)对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 (六)对治身见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 (七)对治边见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 (八)对治邪见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 (九)对治见取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 (十)对治戒禁取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 二、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 (一)对治悭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

喻; (二)对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 (三)对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 (四)对治懈怠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 (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五喻; (二)开示一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第二十四种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总括本书意趣,要在对治烦恼,劝行布施、持戒、净命、精进、兼明缘生、无我和一乘的道理,所以它是通于大小乘之作。 延伸: 2、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至宝,没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闲时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这里。 要了解佛学和佛法是二个概念,真正修行人重视的是佛法,重在听闻受持,而非学习研究。能受用的人,就是一点一滴也当作宝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听多了,反而变成‘所知障’。 3、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万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业。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时、地、人、都恰到好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 《百喻经》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原本以为《百喻经》可以当一部笑话集看,只是不能畅快地笑,一是这些笑话都简单荒诞到极点,现实里不大可能发生,二是虽则如此,还是觉得那可笑之人中有一个自己,三是每个笑话后面都紧跟着一段说

百喻经六则译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 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 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

快乐百喻经_摩尼水窦喻

天堂地狱一念之间 【原文】 昔有一人与他妇通,交通未竞,夫从外来,即便觉之。住于门外,伺其出时,便欲杀害。 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窦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窦出。 其人错解,谓摩尼珠,所在求觅,而不知处。即作是言:“不见摩尼珠,我终不去。,’须臾之间,为其所杀。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有人语言:“生死之中,无常苦空无我,离断、常二边,处于中道.于此中过,可得解脱。”凡夫错解,便求世界有边、无边,及以众生有我、无我,竞不能观中道之理,忽然命终,为于无常之所杀害,堕三恶道。如彼愚人推求摩尼,为他所害。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和别人的老婆私通,正在幽会的时候,丈夫从外面回来了,马上就察觉了,于是就等在门外边,想等奸夫出门时,把他杀了。 这个妇人对他的情夫说:“我丈夫已经发觉了,这里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出去,只有摩尼才可能出去。”胡人把水洞叫做“摩尼”,妇人想让他从水洞里钻出去。 这个男人误解了她的意思,以为说的是如意宝珠,就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于是他就说:“找不到摩尼珠,我就不走。”不一会儿,就被妇人刚进门的丈夫杀掉了。 世间的凡夫也是这样。有人说:“生死的相续并非永恒不变,对于受苦的没有真实的生命主体而言更不会具有支配能力,如果能远离断、常两种偏见,一心处于中道,就可以得到解脱不被生死所缚。凡夫误解了意思,便去追求有、无的边际,以及众生有我、无我,不能观中道之理,忽然死掉时,为无常杀害,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蠢人去找如意宝珠,最终被别人杀掉一样。 【寓意】 不知道什么是无常,什么是中道,只知道自己是凡夫,所以也就只能从俗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生活中因为误解而导致的悲剧很多,奸夫之死只是个突出的例子。在这类事件中,尤其是我们身涉其中时,总是强调自身的逻辑而忽视对方的存在,就像寓言中的那个女人,为什么只想到摩尼是下水道而不代表别的什么,奸夫更是愚得可以,咬定摩尼非是什么佛珠不可,结果白白把性命丢掉。见利忘危,舍命不舍财!就在这一念之差。 古人云:“万法由心生。”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百喻经》与鲁迅

《百喻经》与鲁迅 顾关元 佛教来自印度,经籍浩如烟海,在数以万千的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含义深远的妙言警句散见于古代的诗文,后来又逐渐成为我国的文学用语和成语,充实和丰富了我国的词语,为我国的文学增添了许多色彩。如“大千世界”、“一丝不挂”、“对牛弹琴”、“鱼龙混杂”、“刹那”、“涅槃”、“影响”等,都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常用词语。 佛经对我国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尤以《百喻经》影响更大。《百喻经》里面共讲故事九十八则,号称“百喻”。 此书原名《痴华鬘》,是印度高僧天竺大乘法师伽斯那所撰,其弟子法师求那毗地所译,书名为《百句譬喻经》。 毗地中印度人,齐建元初来至中国江淮,一说至京师毗耶离寺。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3年)译《百喻经》为汉文。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在浩瀚的经藏里不易见,因此流传不广。现在所能见到的《百喻经》,是鲁迅在1915年捐资镂版所印行的,从此始有单行本问世,成为一部独立的经书。 鲁迅刻印《百喻经》乃委托金陵刻经处的许季上办理其事(许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主事,又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过印度哲学,与刻经处有谊),这在《鲁迅日记》及其刻本中都有记载,末页附有:“会稽周树人施洋六十圆、敬刻此经……即送功德书一百本……”的识语。这个刻本为线装一册,每半页10行,一行20字,共56页。 金陵刻经处系佛学家扬仁山先生所创办,是一所专门刻印佛经古籍的刊行所,以刻工精良称著,至今尚在。 鲁迅何以感兴趣捐资刻印《百喻经》?过去有两种说法,一谓鲁迅之母笃信佛,鲁迅孝其母故而刻《百喻经》以为功德。另一说是鲁迅捐资刻印《百喻经》是为了祝贺母亲六十寿辰,其实并非完全出于此。鲁迅向来爱好魏晋文章,这是众所周知的,他是把佛经作为域外文化来研究的。六朝佛经翻译极盛,在思想内容上和文章体式上,对于后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鲁迅是从文学的角度,把《百喻经》刊行的,他把《百喻经》当作一部寓言集看待,并非为宣扬佛教。 这部书虽是佛教徒为宣扬自己教义而作,但其中某些寓言,却未必都是伽斯那独自的创作,这可能与中国的某些文学作品一样,是出于古代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是吸取了民间故事糅合以教义而成的。因此“除去教诫,独留寓言”,是完全可以当作一部独立的文学作品来读的。 1926年,王品青根据鲁迅的金陵刻本校点、并有鲁迅题记的《痴华鬘》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又据鲁迅刻本排印行世。1985年上海书店将此书编入《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辑》再次重印。由于有了鲁迅刻本,此书才逐渐在读者中得到流传。

快乐百喻经_奴守门喻

教条主义害人害己 【原文】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其主行后,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所乐。 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 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着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竞流驰,贪著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译文】 有人将要远行,对他的奴仆说:“你要好好守门,并把驴用绳子拴好。” 主人走后,正值邻村有人家演戏,这个奴仆想听,不能在家安坐。于是他就卸下门板找绳子把门捆在驴身上,牵着驴到了演戏的地方。奴仆走了之后,家中财物被小偷都偷走了。当主人回来之后,问他的奴仆:“我的财物在哪里?”奴仆回答说:“主人只托付了门、驴和绳子,而其它的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主人又说:“留下你看门,就是为了财物,财物既然不在了,还要门干什么呢?” 迷恋于生死的愚蠢人,成为爱欲的奴隶的原因,也和这一样。如来告诫我们,一定要经常保护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一个大门,不能让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类贼人钻空子,进来偷盗财物;要看好无明这头驴,不能让它被贪爱这条绳子牵着跑。但是有些比丘不遵佛的教导,贪求名闻利养。表面显得清白,在安静处坐禅;心里却贪着五欲,向外奔驰流荡。无明覆盖了这些人的心,被贪爱的绳子捆住了这些人的手脚,使正念、觉、意三味,三十七道品等法宝,全都丧失了。 【寓意】 《奴守门喻》这篇文章是说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并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是在表面上虚伪地敷衍,而是真真正正地用行动来坚持原则。 现代社会会有很多诱惑,如果人们都没有原则,都不坚持原则就会被一些不良思想风气感染,

2020年《百喻经》六则教案

《百喻经》六则教案 《百喻经》六则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能力目标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二、复习旧知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

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一)小组合作探究 1、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 2、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二)代表班内交流第一则:《愚人食盐》译文: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 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断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得到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赏析: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

作文范文之百喻经作文

百喻经作文 【篇一:体察生活哲理类材料作文写作导引及示例】体察生活哲理类材料作文写作导引及示例 命题人路宪增 【试题】阅读《百喻经》“入海取沉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意蕴丰富、含意深刻的作文材料。写作的关键是弄懂材料寓意,把握材料主旨,选准切入角度。要做到这一点儿,就需要对材料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这个寓言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有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非常可惜。为了很快卖掉货物,而将经过一年之久辛苦打捞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贱卖,是因为心情急躁,缺乏恒心、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长者子历经艰难,才得到珍贵的沉水,以其“贵”,说明此人知道沉水的价值不菲,只因不能速售,见别人的炭卖得快,便受了诱惑,便烧之为炭,草率处理,才有此暴殄天物的不智之举。 长者子处事态度消极,坐等而无所作为,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他应该主动出击,做广告,多方促销,找适销对路的市场,找最合适的消费群体。 销售方法不对。“市”可以理解为就是街边地摊,货物为日常家用之物,来者多引车卖浆之人,可见此人选择卖点不对。应细分市场,到高档香料市场,到富人聚集之所,因为他所对应的消费群体在那里。也可以认为“市”就是交易场所,百货杂陈,贵贱皆有。这样以来,就无所谓市场选择的对错,而是他还没有遇到真正懂行识货的人,没有遇到伯乐知音而已。贵重的东西非肉眼凡胎可识,所以需要有耐心。 综上分析,可以提炼出以下论点: 1.成功在于坚持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学案 任珉 一、知识链接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3.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说教部分的内容可以大略分为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这些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二、巩固基础 1.预习:请大声朗读课文,并课前翻译全文。读懂读熟故事。思考每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2.字词句检测。 ⑴注音: 嗤.笑( )庵.婆罗果( ) 敕.( ) 诈.现死相( ) ⑵通假字: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 ) ⑶古今异义 ①昔有愚人,至于 ..他家。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即便 ..逐走至辛头河。古义: 。今义:即使。 ③傍人语言 ..。古义: 。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④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古义: 。今义:面貌。 ⑤经历 ..多日,不能得售。古义: 。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⑥既不得岀,以为 ..忧恼。古义: 。今义:认为。 ⑷词类活用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②极渴须水.( ) ③有一老人来语.之言( )④我教汝出.( ) ⑸辨析句式 ①徒自困饿,无益于道(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 ②傍人语言(省略句) 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省略句) ④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被动句) ⑤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 ⑥如此痴人,世间所笑(被动句) ⑹翻译句子

《百喻经》六则原文(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百喻经》六则 愚人食盐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渴见水 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入海取沉水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尝庵婆罗果

原文: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诈言马死 原文: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驼瓮俱失 原文: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快乐百喻经_入海取沉水喻

不学无术暴殄天物 【原文】 昔有长者子,人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甚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世问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译文】 从前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到大海里去打捞沉香这种木料,经过了好几年,终于收集到一车。拉回家后,送到集市上去卖,因为价钱太贵,始终没有人过问。 经过好多天,这车香木还没有卖掉,他感到十分厌烦,心里很苦恼,他看到那些卖炭的很快就卖掉,心里就想:“我不如把这沉香木烧成炭,必定会很快卖掉!” 于是他把这沉香木一起烧成炭,送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得到的钱还抵不上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界上一些蠢人也是这样,在广大圆融的佛教教义中,坚持精进修行,为了上求佛果,由于成佛并不容易,于是就产生了退转的念头:“不如发心改修小乘的声闻法,迅速了脱生死轮回之苦,做一个四果四向的自了阿罗汉。” 【寓意】 沉香木,是一种产于亚热带的常绿乔木,木材质地坚硬而重,中医入药是一种具有镇痛、健胃作用价格不菲的中药材。这种木材又叫做伽南香或奇南香。下面我们就要从对这种木材的态度转到对问题的看法上来。 做事越要得到好的结果所付出的就越多,如果中途不能坚持初衷,有所退却或急于求成便因小而失大了。 我们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主次分明,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得到什么,再坚持不懈地朝这个目标奋斗。任何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如果此时不能坚持或求果心切,往往退而求其次,如此满足于小利那便得不偿失了。 就拿长者的儿子来说,他用了好几年时间潜入水下,才采集到一车香木,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之后,眼看就能得到回报了,却因香木价高不好卖而:肥I它们烧成炭,结果一车珍贵的

快乐百喻经_渴见水喻

望洋兴叹望而却步 【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 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惧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行,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译文】 过去有一个人,愚昧无知,他口渴极了.急着要喝水。远远地看到地面上蒸腾的水汽,以为就是水,连忙赶上去,一、直追到辛头河边。他已经到了那里,却对着河面呆呆地望着,并不去取水解渴。 旁人问他:“你已经渴极了,望着水飞奔,怎么到了水边,却又不喝水?”愚人回答:“如果水能喝完,我自然早就喝了。但是我想,这么多水教我怎么喝得完?所以干脆不喝了。” 当时很多人听了他这番话,都大大地讥笑他。 用这个例子来比方某些外道的做法会是很恰当的。他们的思想狭隘、固执己见,不能正确地对待事理,他们不能完善地去全面接受佛陀戒律,就索性不去受了。以致失去后来得道的希望,从而长期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正像那个见水不饮的人一样,受到当时人们的嘲笑,事情都是相同的。 【寓意】 《渴见水喻》本是《百喻经》中一则传解佛教精神的寓言故事,它嘲笑的是那种思想狭隘、固执己见、不能正确地对待事理的人,他们不能完善地、全面地接受佛陀戒律,也就根本不可能接受正确的对待事理的规律。 这篇寓言本意是劝诫人们接受佛陀戒律,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不能因为不能完善地、全面地接受就干脆不接受,这样就会长期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永世不得翻身。 《渴见水喻》虽然是一篇劝人接受佛法的佛教寓言,它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我们现在也有许多人像故事中的愚人一样,面对巨大的困难或事件,只是看到了整体的巨大就望而却步,没有想到把它分解成个体,一点点地去解决。日积月累,再大的事情也可以完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 2. 批判继承佛教思想,并从中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作用 【预习案】 【自学导航】 1. 文体常识: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的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 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 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 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自学检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2. 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3.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4.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5. 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寻:接着 益:添加爽:败,伤面目: 面部,脸部诣: 到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