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测量 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执教教师:泉州市晋光小学崔毅

指导教师:泉州市教科所苏茜茗

泉州市晋光小学李清珍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⒈本节课的教学离不开“等积代换”这一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一方法的产生过程及方法的科学性?

⒉数学课与科学课中对测量的定位不同,科学课注重的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学课更注重用数据说话,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及逻辑思维的推理,在数学课对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应该把握怎样的度?

⒊教材结尾设置了“你知道吗?”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阿基米德的这个例子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五年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初步的空间观念,理解和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特征、体积的计算方法,对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但本次上课是五年上学期的学生,可能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会略有欠缺。)

已有生活认知:生活中见过不规则物体,能感知它们的大小,但尚不知如何利用工具测量并计算它们的体积。见过正方体容器、水槽和量筒,但大部分学生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思维特点:五年级学生处在由具体到抽象过渡的思维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利用排水法测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数学道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何把握知识要点,提升思维尤为关键。

⒉终点:学生自主探索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⒊过程与方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前都停留在平面图形,现在空间观念要拓展到立体图形,必需要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课中,充分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测量必要性——实验依据——动手实践——巩固提升”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索得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P46、47。

教学目标

⒈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⒉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⒊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正方体透明容器等。

学具: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正方体透明容器、水槽、量筒、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⒈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石块、橡皮泥、土豆等物品。

⑴分类:你会计算哪几个物体的体积?请把它找出来。

⑵复习:这些规则物体的体积怎么算?

⑶冲突:剩下的这些物体的体积能用公式计算吗?我们怎样才能求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⒉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渗透分类思想,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为后面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呈现奠定基础,同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⒈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⑴想知道橡皮泥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⑵学生动手捏一捏。

⑶小结:形状不规则的橡皮泥可以转化成形状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⑷石块你也能捏一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等积代换”在解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能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述测量结果。 3探索用身体部位进行测量,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吸管、记录表、铅笔、水彩笔等各若干。 【活动过程】 1.以“做桌布”为题导入,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昨天我想为这张桌子铺上漂亮的桌布,可是我到商店去买布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售货员问我要剪多长、多宽的布,我却不知道,这可怎么办呢? (1)引发幼儿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买多长、多宽的布呢(测量)。(2)集体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测量桌子,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教师点评幼儿的想法。

2.引导幼儿动手测量桌子的边,探索测量的方法。 (1)引导幼儿用吸管自主测量桌子的边,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已有经验。 (2)师幼交流测量情况,教师记录,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吸管测量同样的桌子的边,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3)请2—3个幼儿现场测量,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并说一说:应该怎么测量呢? 3.教师示范讲解,让幼儿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教师演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2)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内容与方法。 (3)幼儿用吸管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 (4)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测量结果。 引导语:你又用吸管测量了桌子的边,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4.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继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继续进行测量,并介绍记录方式。 (2)幼儿自主测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式,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测量记录。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

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与教学思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与教 学思 设计意图: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二、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好的,你们想了很多办法,可以用手、用绳子、还有小朋友的铅笔,那么,我们今天就先用铅笔来测量一下。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记住刚才的测量办法。 (3)幼儿进行测量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有趣的测量》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 测量》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 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 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 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 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 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 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 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 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 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 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

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2.难点:(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

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4. 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深圳市罗湖区“习本课堂”理念的支撑下,借助i school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平台,分展示了“习本课堂”的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的精华,让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还深入到课前、课后,给足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通过QQ班群,及时收集学生可视化思维,课前检测数据为老师确定课堂探究重点提供了精准数据,教师读懂学生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二次备课,选择学生中的典型观点、方法和典型问题构建课堂学习素材,为课堂学习订制了一个极有针对性的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案,课堂上让学生带着思考,通过质疑、思辨,生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让学生的“学”和“习”更真实有效,让课堂更有生命力。 课前习环节,借助平板电脑和QQ班群布置课前习活动,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大胆探究测量方法。我布置的课前习任务很开放,身边任意一个不规则物体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因为实验有趣,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特别高,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好的发现,并能试图去优化测量方法,思维非常活跃。 课中习环节,大量展示学生的作品,将优秀的画图作品、视频作品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例如,本节课主要涉及到了三种测量方法,这三种方法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全是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呈现的。在教学水面上升的方法时,我先组织小组内展示交流,推选出小组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汇报,结果小组代表边播放视频边做讲解,他的操作规范讲究,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有学生提出问题,家里没有量杯,觉得测量实验无法进行?马上有人提出用长方体容器代替量杯,上黑板边画图边讲解,语言精练,表达清晰,逻辑性强,落落大方,图文结合一目了然,老师只要再强调一下计算方法;有人提出西瓜太大,无法用量杯测量具体体积,不知道怎么办?很快又有同学站起来,说用他的溢水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观看完她的视频作品后,她还不忘强调:溢水法中装水的容器只是为了将水溢出,因而可以根据被测物体的大小来选择,一语中的,还有学生根据她的作品提出一些质疑、改进和注意事项,使得这种方法更加精准严密,老师根本不需要“出手”。 课后习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个性化的选择合适自己的任务来巩固学、习收获,在拓展创新的过程中,更深入参与学习活动,发展深度的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学习的面很广,课前习环节,45人都带着问题去探究,42人提交了作品;课堂上多次有效的小组合作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动口、动脑,有所得;整节课思考、回答问题的人次很多,学生参与学习有深度,表现了对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求知欲强,能够自己提出课前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围绕疑点展开多维思辨、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回答有创意,最终产生共鸣,寻得真知,让思维走向深处。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本节课的问题都是根据课前习情况生成的,有些问题是大部分人共同的问题,例如在提到没有量杯怎么办和物体太大无法用量杯测量两个问题,只有恨少数人举手,此时,我没有急于请这几个优秀的学生发言,而是耐心的等待,先给学生短暂的时间独立思考,接着又请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讨论,同学们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的见解,再来解决问题,几乎每个小组都有人举手。又如,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测量方法后,我以为会有很多同学会迫不及待要把自己的介绍给同学们,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当时冷场的感觉很尴尬,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了什么,我没有根据自己的了解,去点兵点将,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教案)

幼儿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虫图片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

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 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有趣的测量 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反思

有趣的测量 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反思空间观念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下面结合《有趣的测量》一课来谈谈我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探索了这些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很容以知道像家里得冰箱啊,1.8米的大床啊,一块自己喜欢吃的雪糕的体积是多少。但生活中还有很都我们无法去正确测量他们的长宽高的物品,也就是不规则

的物体,比如:石块,苹果,一个乒乓球等等。他们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通过谈话,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直接而有效。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那么,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有趣的测量》这节课,课本上是通过两个不一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不规则物体(石块)的体积是可以测量出来的,即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谁的体积,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促使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二、大胆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将石块浸没的方法和将石块放入盛满谁的容器中这两种方法,同样的石块,为什么前后测量的体积会不一样?哪种方法测量的石块的体积偏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想法,说出原因,并动手实践去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际应用,深化空间观念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反思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 反思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反思 设计意图《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 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

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 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 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 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二、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

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

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

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 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石块、土豆、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 高,算出体积。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土豆]它(土豆)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 求出来吗?(不能捏了,而且土豆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土豆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土豆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二、交流展示 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三、合作探究 我一定能测量出下面石块的体积。(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容器里。如图所示:

5dm 3dm 4dm 2dm 1.从图上我知道了放入石块前,容器内的水高度为()厘米, 放入石块后水的高度为为()厘米,水面升高了()厘米,是因为()。 2.教师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1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1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1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1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3 .分组汇报 (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求出石块的体积了: 四、精讲点拨 第一种方法:(体积差)5x4x4-5x4x2 第二种方法:(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水中放一个物体, 物

大班数学教案 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 《刚要》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重点: 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活动准备: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用目测的方法测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三、幼儿选择测量工具,两人一组进行测量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四、延伸活动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学生在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在这个活动情境中,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同时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做到了以点: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本节课伊始,我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及一个土豆、一个石块,让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计算出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的体积,在他们对土豆、石块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束手无策时,我让学生看“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我提出问题: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石块的体积,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测量计算?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制订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及时评价,促进和谐。 教育首先是一种赏识教育,在课堂上老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数学学习成为孩子的渴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孩子的成长印染亮丽的人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用两种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案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技能、认知)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技能)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技能,可以和目标2进行综合)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重点,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来学习测量方法,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如目测,工具测量、脚步测量、借助一定物体如铅笔、书进行测量)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

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难点,讨论法能将幼儿的问题抛出来,通过大家交流来感知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也不同。尽量让幼儿去总结,尽管不完整,但是却是幼儿的经验体会,教师去补充就可以)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教师抛出有一问题引导幼儿课下继续关注生活中的测量,将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牛奶和一块正方体魔方、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出其它可行的方案……我对学生设计的

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已最大的亮点是以下两点: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范文-1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模板范文-1 设计意图 《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 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 和有趣。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 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 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 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 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 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 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 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 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 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 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 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 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 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 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 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 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