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Internet era conditions

姓名:张学蓉

学号:131410128

内容提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直面挑战和应对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些思考和策略。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开展“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挑战,机遇,建设

1 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1.1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的改变

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存在与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其合理性也只能以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去说明。价值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那么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原有价值观念也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交往方式、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多样性和个体化的场域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环境。

首先,互联网横向无中心的交流模式使得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日益突显。基于互联网平台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什么样的身份都能平等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实现了个体、小众群体与媒体巨头之间话语权的平等[1]。同时,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由生活的平台,人们可以以自由的身份与他人进行适时的、互动式交流。而这种自由的分享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方式、自由的选择模式等等在打破人们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的同时,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由的价值观念,并成为社会公众的价值选择。但是,互联网上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真正的自由精神是指用理性、平等、宽容的价值观念指导网络行为,是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基础上所奉行的自由。

其次,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个体往往是作为集体的附属而存在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多样化、个体化与异质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而互联网时代个体自主意识的增长,则体现了网民对社会主体地位的认同,是公众自强、自立、自信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具体体现。同时,个体独立意识的强化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化,人们满足于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忽视了显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最终形成社会信任危机。总之,虚拟的文化人格和虚拟公民素质正在塑造着虚拟社会人的社会性,并将成为虚拟社会人的生活方式的共同文化认同。[2]

最后,个体价值取向多样化与价值评价标准多重化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对多样化的需求、认知与接纳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信息必然会造成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无论是公众的价值体系还是个体的价值观念都失去了长效性。多种不同性质的价值并存,价值观多元化的结果,容易造成价值失范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1.2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政治生态的改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人们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正在作为一种全新的、更为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和各种网络团体正在通过网络行为影响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现实社会政治环境,进入到网络政治环境与现实政治环境并重的新阶段。

虚拟公共领域兴起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社区、博客、微博、新闻跟帖等各种网络组织形式以其匿名化和去中心性的特点,成为了时事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集中讨论区。网上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排山倒海般的评论和抗议形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甚至影响政治体系和国家权力的运作。[3]互联网在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社会的同时,网络舆情也可以为政府公众决策提供原生态的舆情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进行有效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校正不合理决策。[4]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拟政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格局,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

1.3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的改变

文化从总体上是各个层次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5]文化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保障,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而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6]其具有开放性、继承性、个性化等特征,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兴起反映着当前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代特征,反映出网民的社会认知和态度倾向。

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对意识形态具有创造和更新的功能。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它重新构造了我们的意识形态,重塑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7]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将为意识形态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2.1 互联网搭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

在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复兴与主流意识形态实践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平台。

(1)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推动了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思想流动体系。这个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地缘政治的界限,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思想在互联网上交流、碰撞、斗争,开辟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搭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产生了网络媒体及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或与新媒体融合而产生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不仅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也对传统受众的使用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

(3)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监督与反馈平台。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有利于网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提高网民的政治意识。同时,网络事件作为网络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层面,网民所反映出的思想取向与价值追求更是考察现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就是传递有益的政治信息,灌输正确的政治思想,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2.2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工具整合社会思潮,纠正公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网络传播工具拉近了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政府及时化解社会危机,引导社会舆论。网络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网络增强了意识形态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2)网络传播机制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舆论。首先,网站在信息的选择与编排上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舆论走向。其次,一些大型的论坛与社区对某些帖子使用的置顶功能,可以使这些意见与思想得到凸显。再次,网络社会舆论调查或者网络投票等体现舆论走向的活动,预设问题已经整合了意见的走向,它所提供的答案促使网民的思想朝一定的方向集中。最后,微博等新兴的传媒工具的明星效应与关注度往往体现了网民对其的认可度,因此,充分认识并利用网络的传播机制的优势,使网络上原本纷繁复杂的思想逐步走向一致,形成主流的意识形态,达到社会舆论的统一化。

(3)网络化传播进程有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发展。网络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在融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过程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交锋中,网络成为我们充分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平台。

2.3 互联网时代创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信息的获取已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改变教育方法,培育公众选择、思考、判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网络化意识形态教育的区别。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由“被动接受”走向“自由选择”。意识形态教育场所由“现实场所”走向“虚拟空间”。意识形态内容由“单向接收”走向“共享建构”。[9]

(2)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实现方式。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它集合与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以及各种图像一体化的信息传播。【4】”意识形态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途径来开展工作,传播主流声音。

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将信息网络建设作为推动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3)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首先,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其次,教育内容的人性化。最后,教育内容的层次性。

3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使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许多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网络的普及与推广阶段,互联网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与话语霸权仍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不遗余力地向我国输入意识形态信息,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加之,网络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网络水军干扰主流声音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掌握了网络的强势话语权。他们通过在互联网上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向我国的网民进行大规模的意识形态渗透,并在外交上无理指责我国的互联网政策,公然干涉我国内政。

(1)西方国家掌控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首先,美国控制着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其次,“美国拥有网络管理的话语权”。[11] 最后,美国掌握着网络安全的话语权。

(2)西方国家垄断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首先,意识形态以不同的语言形式隐藏在网络信息中。网站的建设、软件的开发、系统的编程都需要使用英语。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语言、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其次,美国等发达的西方国家一向奉行信息的霸权主义政策。表面上是这些国家网络与新闻事业发达的表现,但是就其实质来讲,这些信息则是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传播有利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信息,维护自身的霸权主义政策和利益的一种手段。

(3)西方国家干涉我国的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全球性的网络意识形态较量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优于我国网络技术与信息传播渠道,肆无忌惮地加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控制与干预。这种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行为分为公开与私下两种途径进行。即在公开渠道公然批判我国的网络政策,在私下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我国的重要信息,通过网络制造各种反华舆论。

3.2 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所面临的发展性挑战

互联网时代开放性的话语权、自由的言语表达方式、海量的信息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社会思潮多样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虚拟生存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与复杂化,这就决定了思想意识必然日趋多样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能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他社会思潮,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网民的思想,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

(2)网络信息泛滥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网络负面消息所建构起来的不安全与不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公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降低了网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建设的难度。同时,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英文为 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互联网开创了“碎片化信息时代”【2】,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媒体,通过短小的信息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微博的兴起,更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个体化、多元化,人们更依赖于自由、随性的表达。缺乏主流意见引导的网络碎片化时代,个体主义易导致人们精神上的无依靠感,网民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易被动摇。

(3)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部分政府网站长期处于“睡眠状态”。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我国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许多的政府部门仅仅把网站作为一种形象工程来搞,对电子政务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概念上、电子政务呈现出“虚热”的状态,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意识形态的工作方式简单,内容枯燥,信息监控能力不强。同时,互联网上反映出来的社会的矛盾与政府中部分党员的腐败现象大大削弱了人们对党的信任与期望,降低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3.3 互联网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

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革命的狂潮。网络作为青少年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了冲击。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网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1)网络信息的芜杂使部分青少年判断力丧失。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在青少年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为直接,更加激烈,使得这些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面对蜂拥而来的信息流不知所措。如果这些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引,大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必然会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络管理的失控使部分青少年主体行为迷乱一方面,互联网传播成本低廉,传播手段较为隐蔽,一些道德败坏的人肆意散布垃圾信息。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少年都是未成熟的网民,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差,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寻找到彼此间的信任更为困难。交往的虚拟化使人们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了,造成群体意识的淡薄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3)对网络的“一往情深”使部分青少年人格异化。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趋向孤独、冷漠,造成角色自我迷失和多重人格。这一现象被称为“互联网成瘾症”。

4 互联网时代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根据以上情况和分析,如何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直面挑战和应对显得必要而迫切,加强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提出以下思考:

4.1 理论研究与现实运用并重建设网络理论阵地

只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与凝聚力,同时只有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才能进一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1)在推进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与创新中保持理论的先进性。首先,要“追本溯源”,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与解读。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适应并超越网络社会的发展。再次,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能力。最后,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言语表达与叙述方式。

(2)在马克思理论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提升理论的说服力。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结合网络社会的发展现状,着重解决网民所关注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二,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做到知行合一。第三,在互联网上要旗帜鲜明地对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引导网民自觉地抵制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

(3)在加快网络阵地建设中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首先,要在互联网上建设更多的宣传与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其次,要注重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理论宣传与普及途径的多样化。最后,要推动马克思理论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形成强大的思想理论优势,占据意识形态的最高点。

4.2 构建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元化思潮并存的现代建设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只有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思想指导下,高度包容与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与实效性。

(1)坚持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地位建设。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工作方式,对各种社会思潮都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还应体现在对网民群体的思想关注上,要使其真正成为支撑网络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2)理性对待多元化社会思潮。首先,在调控手段的采用上,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舆论监督部门的作用,又要积极发动群众和网络传播机构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甄别与判断。其次,要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面对着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完全依靠网民自身的分辨能力是远远满足不了思想建设的要求的。再次,要坚持批判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原则。

(3)科学制定意识形态工作目标。扩大网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影响力。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互联网时代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举措。

4.3 提高传播能力与拓展传播途径并举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批驳社会谣言、辨明思想是非、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上作用。

(1)提高传统媒体的舆情引导能力。传统媒体要有主动介入和引领网络舆情的意识。传统媒体要密切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提高主流媒体的敏感度,及时引导网络舆情。传统媒体要加强深化报道的力度,提高自身的舆论影响力。提升品质,加强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在网络社会提高思想说服力的最有力手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设置媒体议题,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2)积极探索突发事件的媒介应对策略。互联网时代要正确地应对突发性事件,首先就要从源头进行疏导,在思想的潜伏期阶段就要进行思想教育。其次,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要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第三,要建设完善的传播机制,需要联合各个社会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3)注重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先进文化与思想。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理念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先进文化建设要弘扬民族精神,强化本土意识,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中文网站。整治低俗文化,构建先进网络文化。

4.4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网络法规建设同步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必须认真总结我国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多种手段,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出台各类保障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网络发展给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种种风险。

(1)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性教育与研究。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以适度的舆论自由与舆论监管作为社会减压阀。【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既要依托网络的正面宣传,同时又不能避讳各种负面信息。要加强对网民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加快网络安全技术建设。

(2) 加快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网络立法首先要遵循宪法原则,主要目标是通过规范网络行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稳定,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尚属于新鲜事物,我国对于网络立法,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面临冲击考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机制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的穿透力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国家空间的界限。在网络传输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甚至道德规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配送中心。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

主义的思想通过网络传入我国,对我国社会已经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烈冲击,构成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控制能力和抵御能力面临被弱化的境地。互联网兴起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甚至街头的宣传栏等,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动员集体学习、集体收听收看、面对面地辅导讲授,甚至直接对个人进行单独的思想教育等。这些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控,教育者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教育对象进行集中教育,高强度传播信息的具体内容,最终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改变。

然而,网络的普及带来了自主性、开放性、分散性、革命性变化,以至于信息通信和意见交换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自主选择他们需要的信息,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人们进入网络,可以与其他互联网用户沟通热点问题,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网络通信是一种共享的、实时的、互动的传播方式,不言而喻,在这个网络时代,执政党很难像过去一样控制社会信息,老式的系统管理和通信手段已难以维持。

网络时代使人们感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感受到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冲突。西方世界是因特网的主导者,他们利用技术优势极力向世界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量传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社会主流价值观面对越来越多的多元化挑战。首先,网络复制文化的轻易性和网络的娱乐性冲淡了人们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将价值观传播、复制到社会主义国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引诱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导致一部分立场不坚定的人们产生错误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态度。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会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的产生,如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

其次,网络文化导致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流行。网络文化是消费文化的一种。人们在享受电子消费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消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不断刺激人的消费欲望,渐渐把人们推向拜金主义的深渊,甚至有些人因为网购成了“网奴”。网络文化给每个人提供了很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它同时也会使人们沉迷于消费娱乐和百无聊赖的消遣之中,进而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再次,网络文化是由科技文化所塑造的,是一种文化身份,但也在某些方面塑造着片面的价值观,混淆着价值标准,导致身份危机。虚拟网络行为的扩大使一些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自我和他人的固有界限被怀疑,在虚拟世界中团体身份不复存在,从而导致了严重自我认同危机。并且,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简单化、冷漠化,越来

越多的人喜欢打字聊天的方式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这在无形中也对道德规则造成一定压力。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强化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在网络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关注网络社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网络上有很多的社区论坛,比较有名的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所谓的网络社区是指网络上的“某个区域”,是由一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及需要的人组成的,是一个由兴趣认同、在线聚合的形式而形成的网络、网民共同体;也是一个以各种形式的电子网络及电子邮件、新闻群组、聊天室、论坛或博客等形式构成的信息、物质、情感等多方位的互动平台和场所。这种网络社区与现实生活中的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共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

网络社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我国主流社会文化价值观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文化可以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得以有效传播,这毋容置疑会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认为,借助网络,进入网络社区,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观点,能更好地了解政治;官员也能更多地了解群众的想法,这是网络民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网络民主带来人与人之间平等结构、非中心结构,网络社区议题具有空前广泛性,全面反映社会的变化,赋予每个人充分的话语权,话语的多元化和异位化,让其成员部分脱离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可参与其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从而更自主自由真实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网民从而可以直观地了解真相。从而使网络民意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

部分网上社区的言论、意见反映了网民的怨气和不满,网络给这类人群提供了免费释放不满的空间,实际上对于一些有不满情绪的底层百姓也实现了一定的疏导,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甚至对于一些社会群体事件也有舒缓作用,避免了群体性冲突。我们经常看到,在事态得到控制缓解、情绪得到宣泄释放后,社区的议题常常就发生衰变乃至终止,这充分显示了网络社区安全阀的作用所在。

另外,网络社区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社区中,传统的思想舆论监控模式已开始失效。虽然网络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完全自由且不受控制的,但矛盾在于,网民和网络社区往往有意或无意地不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一方面,网民通过各种途径发表自己的意见,它们属于原始舆论而不是经过监管和筛查梳理后出现的意见。这会导致垃圾言论、虚假信息、反动、反社会甚至敌对的舆论和宣传时有发生,由于不是亲眼所见,消息也并非官方发布,人们也无法判断言论真实与否和价值所在。

另一方面,网络具有其虚拟隐蔽性,西方国家培植了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利用他们在各论坛上发布一些不利的敌对消息和反动言论。这种方式具有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是西方国家输出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各类网络运营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忽略了社会效应。因为追求利益、缺乏政治觉悟和社会良知,各类网络运营商对所需链接和发送的信息不加判别。这为不良信息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社区,打造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他指出,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网络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是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载体,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网络环境必不可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互联网,有利于坚定全民族的政治立场,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提高我国文化实力,更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使得网络社区、网络文化等可以得以文明健康发展,并为公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条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红色网站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红色网站的健全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因此,建立专门的红色网络社区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红色网络社区有助于将网络资源予以整合。即能够将一个个分散的孤立的点整合成一个整体,以便将其宣传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红色网络社区能够为其他网络社区树立榜样,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再者,红色网络社区能够将网络打造成为宣扬、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个主阵地,这样可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得到极大增强,从而使舆论宣传正确引导人民,使得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网络时代的我党,只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个阵地,才能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更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党既要做好网络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又要利用好网络社区和主流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大网络科技投入,提升网络社区对消极有害信息的技术防范力。针对我国在网络信息中的弱势地位及自身在网络建设方面的弱点,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我国网络竞争力。重点应做到:在充分利用和学习外国先进网络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研究和探索。加快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从事科技事业的专家更有创新的动力。在技术上做到严格管控,防范有害舆论的传播扩散。通

过技术手段设置防火墙,对敏感网站进行封锁,发现系统漏洞要及时,从而防范网络侵犯。通过安装软件、实施内容监控等管理方式,严格防范有害信息及言论的传播扩散。

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社区维护和运营质量。要注重网民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动摇政治信仰的言论等要有正确对待和辨别能力,提高对于错误信息的免疫能力。网络监管部门对于网络上错误意识形态渗透的信息要进行更加严厉的打击和查处,使得网民有一个安全、干净的上网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舆论进行严格管理。制定出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为了保证法规有效实施,还要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网警队伍,从而有效的防范网络信息,避免失范和失控。其次,要引导建设主流媒体网络社区,并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已建成网站群,使其用来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引导舆论。再次,要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和监督,确立相应惩罚机制。最后,还要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规范行业引导和社会监督。通过制定行业规范、管理条例等多种方式,推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使之成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

培养网络社区管理人才,保卫和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新形势下,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新的、外来的新型文化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网络这个新型载体,借鉴先进文化,使其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相结合,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要有效达成这一目的,必须加强网络社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网络社区建设者、管理者的理论素质和技术水平非常重要,这关系到网络社区能否向健康方向发展。而且,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环境对网络社区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在急需培养一批网络社区文化管理干部:他们既要思想政治素质高,又要业务能力强。而且,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及时掌握社区动态、进行舆论引导,以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要培养一批对网络技术精通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及其传播技巧。只有在人才和技术的双重支持下,才能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以此来引导网络民意的发展方向,才能够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核心事件,有的放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部署同网民关注的焦点结合起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互联网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它的发展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互联网

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点为新的话语模式与行为方式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形成“自媒体时代”。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话语空间与思想传播渠道,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说,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建设思路,寻求变革,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努力建设一个坚实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

【1】出自《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周晓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总第55期。

【2】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非常多的信息,但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而百科类的网站发展正是将这种碎片式的知识愈合在一起供网友阅读和了解。出自百度百科。

【3】出自《新闻战线》,2010年07期,《舆论监督:“减压阀”和“助推器》,作者,雷剑德。

【4】出自《网络思想教育的实现过程及其实践意义》,《中国电力教育》2003年01期。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蔡建平献给朋友们 人类心理世界与文化世界的事物统称为“意识”。 某人相对稳定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的“个人意识形态”。某人群的主流“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群的“社会意识形态”。某国家占据主流地位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 由于各个国家与社会的“文化历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体系”不同,因此,封建国家与社会具有“封建意识形态”,资本国家与社会具有“资本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应当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哲人曰:新的不来,旧的不去。 例如,复印机、喷墨打印机与激光打印机来了,铅字排版打印机失去了先进性与优越性,自然就会退去。 同理,构建先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硬件与软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先进性与优越性,那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以,“社会主义建

设者与接班人”应当合一,而不是对立的“官与民”。 人人都想生活得更好一些,都不愿意做“人下人”,都不愿意被压迫被剥削。然而,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美好国家与社会,需要配套的意识形态维系。因此,构建没有“人上人”的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自然就会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人类是群居动物,太古时代就形成了“原始社会”。有“社会”就有“社会情感”。“社会情感”与“个人情感”统一于“人类意识”。因此,古今中外各个社会皆有“社会情感”元素可以吸取。 例如,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中华大地出现了提倡民族团结的龙文化,这就是优秀的“社会情感文化”。 又如,两千年前,中华文化巨人老子先生创作《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等优秀的“国家情感文化”。 由上可知:在中国构建优秀的“国家与社会情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关键在于人们是否珍惜。 人们的“意识形态”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皆有主观唯心思维方式、客观唯物思维方式、以及宏观唯真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主观唯心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Internet era conditions 姓名:张学蓉 学号:131410128 内容提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直面挑战和应对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些思考和策略。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开展“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挑战,机遇,建设 1 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1.1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的改变 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存在与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其合理性也只能以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去说明。价值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那么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原有价值观念也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交往方式、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多样性和个体化的场域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1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 文 / 黄世虎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传播的有效性,必须提高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素质,客观分析传播对象思想实际,有效控制意识形态传播过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大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创新的论述上,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深入人心,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实质认同的研究甚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但如果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不为被群众有效地接受和掌握,就无法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也应成为探讨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试图运用传播学知识,从技术层面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问题。 提高传播主体素质,增强传播主体的工作效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党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他们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作用。作为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人员,他们 的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虽然影响意识形态宣传者传播效能的主体性因素是多样的,但从它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传播技能以及信息意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几个因素。 (一)主体形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能否被传播对象所接受,往往与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有关,如个人品质、人格魅力、权威影响等。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个人形象的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比较容易被社会大众加以接纳和认可,这是因为社会大众由于将其对宣传者的人格信任投射到其所传播的内容上。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宣传者的传播效果不仅与其自身的形象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大众对其所在的组织形象的评价有关。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党部分同志的腐败行为破坏了党组织的形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众对我们党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认同。因此,要提 高社会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必须在提高意识形态宣传者自身的形象的同时,还要不断塑造我们党政部门良好的组织形象。 (二)传播技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不是一个简单将意识形态内容通过多种媒体加以传达就能实现预期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形态传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意识形态宣传者能否掌握这项传播技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我们这里所讲传播技能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用传播学的语言说,就是确定概念的技能、选择传播通道的技能、编码的技能、吸引教育对象的技能等等。简单地说,主要表现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内容的实质和精髓的能力、将意识形态的原初语言转化为能被民众所有接受的语言能力、恰当选择传播载体的能力等。在实践中,并非每个意识形态宣传者都能掌握和使用这些传播技能。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宣传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传播技能,是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马克思经典选读 授课学期 2010 学年至 2011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学 号 2010010565 姓名 张 芳 任课教师 王秋梅 交稿日期 2011年6月26日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要求。(朱兆中,200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更新与重构的曲折历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功能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四个方面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其核心和主导;(2)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3)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若干思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4)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等等。(尚兴娥:19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上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探索了在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不断前进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让公众坚信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秩序有导向和巩固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经济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 )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他们都是首先维护个人的利益,再到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得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整个特色社会主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包容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力量,使全社会的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收稿日期:2009-01-16 作者简介:1.钟君(1979-),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郑承 军(1969-),男,重庆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第42卷 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V o.l 42 N o .3 J OURNAL OF Z H E NG Z HOU UN IVERS I TY M ay 200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剖析 钟 君1 郑承军 2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存在/污名化0现象。该现象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根源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悬空化现象和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诋毁。要有效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污名化0现象就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 中图分类号:D 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3-0028-04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毫不动摇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曲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意识形态0一词贬义色彩,使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历史背景 首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使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怀疑。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恶毒地攻击,严重诋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单质化和历史扁平化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伴随着全球市场的日益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的同质性越来越大,世界单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共存,历史扁平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条件下,看似/中立0的全球主义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再次,以市场化为趋向的社会改革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的人把利益导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 腐朽思想滋生泛滥,致使一部分人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最后,多元化的社会构成也消解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总之,种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化指导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基本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公然诋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淡化主 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好注脚。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和/马克思主义边缘化0,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当前一部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诋毁、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伎俩。/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0为达到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常常采取以下方式:曲解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如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杀鸡取卵、断章取义;错误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故意放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把马克思的个别过时的论断和观点置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当前在知识分子队伍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仍有相当的市场。某些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甚至在课堂内外公开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等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摘要〕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体现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价值理想弱化、政治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并存导致鱼龙混杂等诸多现实问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在全社会X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3-0060-03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就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当下,学术界又兴起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热潮,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

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提出来的。特拉西所讲的“意识形态”即创建研究观念的方法的科学,“目的是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1 〕(P30 )。然而,特拉西的“观念学”只是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真正使“意识形态”概念发生实质变化的是马克思。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德语的“意识形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意识形态”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从生活实践出发去阐释意识形态的来源、作用等问题,认为意识形态的本源及其存在方式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由此确立了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地位,从而创建了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意识形态就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一种世界观的反映,它既包含政治变迁的历史,也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看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其实就是阶级社会中特殊 利益者假借共同利益而在观念世界的必然反映,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歪曲现实关系。因此,在其著述中“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和批判的概念。之后,列宁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明确赋予意识形态肯定的内涵从而改变了其“否定和批判”的性质。在列宁看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总会代表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加入Wr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既是资本扩张与增值的经济过程,又是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的政治过程。作为经济和政治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经济整合的同时衍生出文化冲突,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发民族及地区间的摩擦。加入W10势必加剧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为厂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针对自然界,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精神上的满足,针对人类自身,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由于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对文化作出较为狭义的解释,而特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分为知识型文化和心理型文化两大类。知识型文化往往以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人们面前,它包括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心理型文化则潜在地蕴涵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它包括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等。概而言之,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式和行为准则。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就精神文化的现象而言,其内在蕴涵和外在形式极其复杂,它是社会因素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均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都不是惟一的。虽然“经济与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要比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生活的每个·特征都由经济状态所决定。我们看不到经济力量如何决定艺术风:格、礼仪和特殊的宗教信仰的形式。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①。文化呈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文化拥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它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必须直视的历史遗产。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一定的、不容选择的文化环境,同时,我们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继承下来的文化加以改造,抛弃过时的理念,注人新的内容。有鉴于此,众多历史交织的同一社会里,先前文化的某些特征总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于后续的文化现象中,民族国家的历史越是悠久,民族文化的积淀就越是深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固化的过去,凝聚着古代思想理论之精华,体现着全部历史活动之表征。文化传统则是动态的现实,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本身,它是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对所获成果的一种强调,体现出人主体性所特有的能动与创造。作为人特殊劳动过程的一种结果,文化传统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织之中,得到了重新筛选和沿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文化传统不断获新的生命与活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力量与生机。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由民族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传承中保持、完善和弘扬。它植根于民族群体的土壤,反映民族群体的本质,折射民族群体的特征,维系着民族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作为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千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心理情感、风俗习惯、交往方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分析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分析 作者:张歆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以及功能,并从建设出发点分析了文本体系与语言体系构建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日常结合模式,帮助推进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中的落实,带动社会向更积极健康的层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建设;意识形态;精神文明 一、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 (一)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由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同时也反映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新时代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要是以思想为统领所开展的精神建设,从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共同的意识形态出发,进行全社会的精神思想建设。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仅仅依靠政策上的改革与调整很难应对这一艰巨挑战,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是否能够更高效地落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中需要调整的部分,是政策落实以及全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基本点,掌握这一出发点并加强调整,未来发展才能进入到更稳定的环境中,实现管理计划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结合。调整好意识形态建设的开展路线,未来社会发展才能进入飞跃阶段,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创造更稳定的环境。 (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各项发展政策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十九大会议中强调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领导核心下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九大会议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基层团队在学习会议精神中,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调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资源,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从而配合建设计划落实在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上不断调整,从而深入基层全面开展建设计划。社会不断前进发展中,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方向,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建设过程中受社会发展动态影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想要提升这一发展建设目标,更应该不断前行,优化改革当前的发展规划,为未来深入开展的各项改革建设计划创造适合的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了解现存发展问题的根源,调整未来发展建设方向,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文本与语言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尹怀斌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区别的本质在于其价值观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以其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存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必须正确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国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体现出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一致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一、意识形态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 意识形态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意识形态概念因其复杂性而具有完全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或共同体等利益主体会形成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这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的现实所决定的。尽管问题十分复杂,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关系是一切意识形态理论所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意识形态”一词应在两个层面上界定其含义一是知识层面,它由“意识”

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_余一凡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2-03 Mar ,2012 2012年第2期NO.2,2012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研究是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又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当前学术界,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考察,又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念的探讨;既有对历史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又有对当前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这些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理论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概念,但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立场和原则性规定都是由他们确立的。尤其是马克思,作为意识形态学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意识形态才引起世界范围内如此广泛的关 注,他的意识形态思想,一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论争 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是探讨其意识形态思想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对此,俞吾金等提出:“总起来看,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否定性的概念,可以说是抓住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本 倾向。”[1] 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 里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其根本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P.C.罗兹也坚持类似观点,他在 《意识形态概念和马克思的理论》中指出,“马克思已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也理解为‘形 而上学’ 和‘宗教’的整个‘上层建筑’。”[1](130) 杨生平等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性说,即相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认为马克思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KZXYY1123;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 项目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KQ1017。作者简介:余一凡(1982-),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邮编:300071 赵冶(1987-),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300071 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余一凡 赵冶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 年来,学术界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某些基本问题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学术界还缺乏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清晰界定,缺少对关键问题和基础性问题的深度思考。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120-08 12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钟君郑承军 2010-3-9 16:18:33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毫不动摇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曲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意识形态”一词贬义色彩,使意识形态“污名化”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的历史背景 首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使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怀疑。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恶毒地攻击,严重诋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单质化和历史扁平化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伴随着全球市场的日益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的同质性越来越大,世界单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共存,历史扁平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条件下,看似“中立”的全球主义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再次,以市场化为趋向的社会改革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的人把利益导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滋生泛滥,致使一部分人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最后,多元化的社会构成也消解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