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困惑的奥斯曼帝国衰弱之谜

令人困惑的奥斯曼帝国衰弱之谜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谜。从一个弱小的、贫穷的部落酋长国发展到一个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伟大帝国只用了200年。但它的衰弱比它的崛起更令人困惑。这种褪色过程包括两个特别突出的现象。首先,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速度极快,缺少一个稳定、守成的阶段。在17世纪,奥斯曼帝国仍然是法国宫廷刻意结交的重要力量,籍以维持欧洲的力量平衡并寻求法国的优势。其边界继续扩大:1669年征服克里特岛,1676年夺取的黎波里和乌克兰部分地区。然而,这是这是帝国在地中海和北方的最后推进。随着1683年围攻维也纳的失败,奥斯曼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久之后,随着《卡罗维茨条约》的签订,开始了失去大片领土的过程。其次,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历史特别漫长。从通常的1683年到帝国的灭亡(1918年)共计250年。特别是在19世纪,奥斯曼帝国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垂死的“欧洲镰刀”,在内外交困中跌跌撞撞坚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的寿命与其弱小的国力极不相符。

一个国家的衰弱往往是相对的,它是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宏观大背景下力量对比关系的此消彼长。就奥斯曼帝国而言,其衰落的宏观背

景是欧洲在16-17世纪的崛起。在过去的两百年里,欧洲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民族国家的诞生;重商主义的出现;新军事革命的普及;欧洲主要大国的形成;殖民地的发展和海权的建立。因此,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随着欧洲列强的对外扩张,开始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其他民族逐渐统治奴役的过程。奥斯曼是最早遭受这场政治和经济地震袭击的国家之一。先进的欧洲不仅使它相形见绌,而且它的地理位置接近使得它成为这个强大邻居的侵略对象是不可避免的。与欧洲相比,奥斯曼帝国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帝国的利益和帝国内许多民族的利益是对立或相互冲突的。帝国的规模对于当时的交通和军事技术来说太大了。这种形式的政治组织无法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竞争,后者是中等规模发展的,获得了大多数居民忠诚,并拥有强大的军事官僚机器。

经济上,16世纪后西方随着贸易的扩张、技术进步、生产的增加和南美白银的流入而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奥斯曼封闭的经济受制于公会的保守做法,回避和抵制了这种变化。没有追逐时代的步伐,也就无法拯救奥斯曼免受时代的影响。不追随时代的步伐就不能使奥斯曼免遭时代的撞击。欧洲国家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迅猛,其价格相应上涨,这导致奥斯曼的羊毛、红铜、贵金属出口到欧洲。行会限于严格的定价规则,无法与欧洲商人竞争获取原材料,从而导致产量下降。行会的各种限制使他们无法投资于新兴行业。结果,奥斯曼帝国与西

方的贸易总是出现巨额赤字,这不仅吞噬了帝国的原材料和原始产业,而且还夺走了经济所经营的硬币。欧洲贸易商在奥斯曼购买原材料,然后在欧洲生产,最后将成品出售给帝国。事实上,奥斯曼在经济上已是欧洲的附庸。

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的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15世纪开始,随着葡萄牙人的海外探险,开辟了绕经好望角至远东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东方贸易的主导权逐渐从红海——中东——地中海传统贸易路线转移至大西洋沿岸国家手中,包括奥斯曼人在内的东地中海商人失去了作为欧亚贸易中间商的地位。葡萄牙人进入远东后,在印度大肆购买香料,当1504年威尼斯的船只到达贝鲁特和亚历山大港进行年度贸易时,他们发现这里已无香料可售,葡萄牙人把印度市场买空了。荷兰的介入使形势发生进一步变化。从1598—1602年,14支私人船队从荷兰和泽兰出发驶往远东,1602年专掌东方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1603年左右荷兰人看来已经使远东全部的香料改道好望角。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的改道带动了大西洋沿岸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起飞,但这一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为代价的。

其次,西方国家确立了对大洋的制海权。占优势的海上力量是欧洲得以控制远东贸易的先决条件,它们的帆船是当时最先进的远洋帆船,并且配有火炮,具有空前的机动性和杀伤力。1509年葡萄牙人在印度第乌

岛港外轻易战胜了船只众多的穆斯林舰队,不容置疑地表明欧洲水手的长射程火器占有优势,而其对手所能进行的海战只不过是靠拢而后强行登上敌舰,手持刃器以力拼搏。只要装有大炮的船只能保持一定距离,老式的登舰战术就完全无法对付飞行的炮弹。所以,殖民主义者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写信给在里斯本的国王说:“如果船坚炮利,印度的贸易就归您掌握”。事实上,商船与正规军舰在这一时期并无本质区别。大历史学家麦尼尔指出,16世纪欧洲海上强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半私有性质。西方的海军就是以商船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并称雄世界的。在垄断贸易的同时,它们也确立了对开放性海洋(特别是大洋)的制海权,奥斯曼帝国因此被锁在大洋之外,丧失了走向海外世界的道路。在近代大国竞争中,一个国家若不能抓住作为时代主题的贸易、航海和海军,就难以再享有繁荣、发展和强大的机遇。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一个迅速强大起来的沙皇俄国出现在奥斯曼的北疆,构成了帝国急速走向衰落的主要政治外因。在此之前,两国一个多世纪的争斗以奥斯曼取胜而告一段落,但自17世纪晚期俄国开始近代化改革后,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极不利于奥斯曼的变化。1696年,沙皇俄国同奥斯曼帝国开战并夺得亚速。这标志着一连串战争的开始,它们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将黑海由奥斯曼的内湖变成了差不多是俄国的内湖,从而从一个全新的方向威胁奥斯曼帝国。俄国对奥斯曼的扩张针

对三个方向:一是巴尔干地区,通过民族和宗教联系树立俄国的影响;二是君士坦丁堡和海峡,只有控制这两个地方才能进入开放性海洋;三是高加索地区,它具有包围里海、南下波斯湾、东入中亚和次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

奥斯曼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不仅未能显示相应的价值,反而构成它的重大弱点。黑海和地中海都是半封闭性海洋,在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前,进入大洋的唯一通道是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奥斯曼在西地中海的扩张未能夺得摩洛哥、直布罗陀和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在东方,它未能征服波斯,从而无法取得面向印度洋的重要据点,葡萄牙人进入远东更进一步剥夺了它在印度洋立足的可能。此外,对东地中海的制海权也在莱班托战役后逐渐瓦解。黑海在18世纪晚期之后不再是奥斯曼的内湖。1648、1650和1656年,威尼斯三次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直接构成对帝国京城的威胁。18世纪第三次俄土战争期间,叶卡捷琳娜女皇虽然没有黑海舰队,却大胆将波罗的海舰队派往地中海,先是在伯罗奔尼撒援助莫里亚反叛者,后在爱琴海击毁苏丹的舰队,从而使整个东地中海暴露在俄国的攻击之下。

奥斯曼帝国处于众多外敌包围之中,在东西两线、陆海两个方向面临多个战略对手,包括西方的哈布斯堡家族,波兰,俄国,东方的波斯,海上的西班牙和威尼斯等。由于力量所限,它在陆上一般只能同时在一个方向用兵,所以如果在巴尔干作战时小亚细亚内陆发生麻烦,那么在西线的战役就须草草收场,以便集中精力于东方;如果在东方作战时巴尔干方面出现危局,则又需西调东兵。这样的结果是被击退的敌人在奥斯曼人撤出后又卷土重来。奥斯曼的敌人还经常联合起来,迫使帝国两线作战,如1595年哈布斯堡组织了一个包括波斯在内的反奥斯曼联盟,其结果是奥斯曼在西方第一次接受了哈布斯堡的要求,在东方则退回到苏莱曼大帝军力所及之处,半个多世纪的争斗毫无结果。不仅如此,奥斯曼即使单独在西线作战,通常也面临几个敌手:奥地利、波兰、俄国。西方的反奥斯曼阵线还包括地中海海上强国西班牙和威尼斯,自15世纪开始这两个国家就与奥斯曼争雄地中海。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帝国扩张不同,没有带来多大经济利益,反而逐步吞食了帝国的力量。

新航路的开辟和沙俄的扩张更直接地构成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打击。此外再加上其他若干地缘困境及其战略决策的根本性错误,使奥斯曼帝国在17世纪末起无可挽回地迅速衰落下去。这期间也尝试过若干改革,但其主导思想往往是面向过去,力图恢复苏莱曼大帝时代的秩序和价值观念,对西方的借鉴也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局限于军事和个

别技术领域,殊不知西方的进步来自先进的政治经济组织形态、科学技术和近代思想观念的综合作用。

令人困惑的奥斯曼帝国衰弱之谜

令人困惑的奥斯曼帝国衰弱之谜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谜。从一个弱小的、贫穷的部落酋长国发展到一个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伟大帝国只用了200年。但它的衰弱比它的崛起更令人困惑。这种褪色过程包括两个特别突出的现象。首先,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速度极快,缺少一个稳定、守成的阶段。在17世纪,奥斯曼帝国仍然是法国宫廷刻意结交的重要力量,籍以维持欧洲的力量平衡并寻求法国的优势。其边界继续扩大:1669年征服克里特岛,1676年夺取的黎波里和乌克兰部分地区。然而,这是这是帝国在地中海和北方的最后推进。随着1683年围攻维也纳的失败,奥斯曼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久之后,随着《卡罗维茨条约》的签订,开始了失去大片领土的过程。其次,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历史特别漫长。从通常的1683年到帝国的灭亡(1918年)共计250年。特别是在19世纪,奥斯曼帝国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垂死的“欧洲镰刀”,在内外交困中跌跌撞撞坚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的寿命与其弱小的国力极不相符。 一个国家的衰弱往往是相对的,它是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宏观大背景下力量对比关系的此消彼长。就奥斯曼帝国而言,其衰落的宏观背

景是欧洲在16-17世纪的崛起。在过去的两百年里,欧洲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民族国家的诞生;重商主义的出现;新军事革命的普及;欧洲主要大国的形成;殖民地的发展和海权的建立。因此,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随着欧洲列强的对外扩张,开始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其他民族逐渐统治奴役的过程。奥斯曼是最早遭受这场政治和经济地震袭击的国家之一。先进的欧洲不仅使它相形见绌,而且它的地理位置接近使得它成为这个强大邻居的侵略对象是不可避免的。与欧洲相比,奥斯曼帝国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帝国的利益和帝国内许多民族的利益是对立或相互冲突的。帝国的规模对于当时的交通和军事技术来说太大了。这种形式的政治组织无法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竞争,后者是中等规模发展的,获得了大多数居民忠诚,并拥有强大的军事官僚机器。 经济上,16世纪后西方随着贸易的扩张、技术进步、生产的增加和南美白银的流入而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奥斯曼封闭的经济受制于公会的保守做法,回避和抵制了这种变化。没有追逐时代的步伐,也就无法拯救奥斯曼免受时代的影响。不追随时代的步伐就不能使奥斯曼免遭时代的撞击。欧洲国家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迅猛,其价格相应上涨,这导致奥斯曼的羊毛、红铜、贵金属出口到欧洲。行会限于严格的定价规则,无法与欧洲商人竞争获取原材料,从而导致产量下降。行会的各种限制使他们无法投资于新兴行业。结果,奥斯曼帝国与西

世界最著名四大废都之谜

世界最著名四大废都之谜 它们曾经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它们的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工商业的繁荣和艺术水准的高超,令人惊叹。当它们达到繁荣颠峰,成为精美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 可是,它们消失了。 一如它们不可思议地创造出辉煌文明一样的不可思议地消失了。 留给了这世间太多的谜团,人们唯有发出千年一叹…… 公元前10世纪,庞贝只是一个小集镇,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后来,它演变成一座繁华的城市,约有2万居民。它面积约平方公里,环绕有4800多米长的石砌城墙,两条笔直平坦的大街将全城分成9个城区,里面小街小巷纵横相连,路面用碎石铺成。大街两旁有人行道,街宽达10米,铺着整块的大石板;十字路口雕花石砌的水池里满是清凉的泉水。最宏伟的建筑物集中在 城西南,这儿是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庞贝人奔放的个性和整座城市欢愉的风情,至今仍令2000多年后的人们倾倒。 地球上有1500座活火山,维苏威是其中最活跃者

之一,它海拔1277米,位于意大利西南海岸,可以俯瞰那不勒斯海湾。它已经平静了几百年,人们都以为它是座死火山,但公元63年,它开始变得不安静,其后小震不断;至公元79年,它突然变成不眠的活火山,带给庞贝城以灭顶之灾。 8月24日中午,闷热的天气令人窒息。突然,一块奇怪的云从维苏威山顶升起,太阳暗淡下来,接着一声巨响,火山口揭盖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温冲出火山口,火红色的砾石飞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浮石、火山砾构成的“阵雨”在庞贝城下了8天8夜,接着是高热水蒸气形成的瓢泼大雨扫荡了山顶的灰渣,混浊的泥流浆冲向山麓的平原。 火山爆发18个小时后,火山碎屑将整个庞贝城掩埋,最深处竟达19米,曾被誉为美丽花园的庞贝消失了。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有时间逃命,至今在遗址只发掘到2000多具尸骨。后来,考古学家将石膏浆灌进已经干枯了的尸体空壳,制成许多和真人一样形状的石膏像,再现了受难者当时绝望和痛苦的表情,令观光者无不唏嘘叹息。 新的城镇很快又矗立起来。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已忘却了这座完整密封于占地65公顷的火山屑中的罗马古城,只叫它“西维塔”。 1707年,有人打井时掘出了三尊衣饰华丽的女性雕

文明的冲突-摘要一

一、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引论:旗帜与文化认同 1992年,俄罗斯的旗帜挂反。 冷战结束后,人们认同的标志发生变化。 挥舞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旗帜。 在墨西哥国旗下抗议美国政策 旗帜-文化-认同-敌人-战争 “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我们便不可能爱我族类。”蕴含在古老真理中的不幸的真理。 本书的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分为五部分详细阐述: 1、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 2、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 3、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4、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穆斯林和中国的冲突。 5、西方的生存依赖于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 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世界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较少;近代,西方民族开始扩张;冷战,第一、二、三世界。 80年代末,冷战结束。人民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文化。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国家的行为受文化的影响。对国家的分类是世界上七八个主要文明。 现在,最普遍、重要、危险的冲突,是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 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也是统一的力量。

哲学假定、基本价值、社会关系、习俗以及全面的生活在各文明之间有重大的差异。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巨大。东亚经济的成功有其文化的根源,而民主政治在东亚遇到的困难也和文化有关。 西方仍是最强大的文明,但权力正在下降。非西方国家面临着两种选择。或效仿和加入,或抵制和平衡。 总之,冷战后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八个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经变为多级和多文明。 认真地对世界进行思考,并有效地在其中活动,某种现实的图画、理论、概念、模式和范式是有必要的。“制图学是使我们了解自己在哪儿和可能走向哪儿的必要的简化”。如冷战理论。世界观和因果关系理论对国际政治是不可缺少的指导。简单的范式有时会妨碍看清一些重大的发展,如中苏破裂。但仍是思考国际事物的必不可少的出发点,几乎被普遍接受,并影响几代人关于世界政治的思考。(自注:所以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不要被一些简单的、看似当然的概念所局限,要弄清其由来、本质、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情况的变化) 清楚地阐述理论或模式,并有意识地运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需要明确的或含蓄的模式以便能够:1、理顺和总结现实;2、理解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3、预测未来的发展; 4、从看似不重要的事物中区分出重要的东西; 5、弄清我们应当选择哪条道路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每种模式或地图都是一个抽象,但以目的不同而作用不同。详细的公路图对开飞机没用。我们需要一个既描绘了现实,又把现实简化到能够很好服务于我们的目的。 两个世界:我们和他们。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两个世界思维模式的倾向总是出现。发达的国家和不发达的国家、东方和西方。 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能的,穷国没有这个能力。 东西方的划分也不合适。日本、中国、印度、穆斯林和非洲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解体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解体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盛极而衰、波澜壮阔的帝国,其经历了长达六个世纪的历史,在大约19世纪中叶时,其日益衰弱的势头愈加明显,其权势日益式微,最终导致 了其解体的结果。而其解体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 奥斯曼帝国内部的问题是其衰落的内在原因之一。首先,其政治制度落后,早 期的奥斯曼帝国是由苏丹及其统治下的伊斯兰教政权管理的。奥斯曼帝国一直按照这种政治制度发展,尽管在奥斯曼王朝结束之时进行了许多政治改革,但由于无法消除反对改革的权贵和其他传统群体的反对,改革并没有给予帝国足够的动力和生机。这也导致了许多职位被任命给与伊斯兰教派或者贵族家族的成员,这种不公平的政策加速了国家的下滑。 其次,奥斯曼帝国的经济也遭受了重创。起初,奥斯曼帝国靠着其繁荣的贸易 以及忠诚的部族联盟和瓦赫宗教的支持得以在当时很快的发展。然而,它在财政机构上的多样性令其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十分依赖对海外贸易、出口和进口贸易、特别是对亚洲的生丝、香料和印度的康宁布策等的控制。当欧洲列强开始通过建立殖民地和切断奥斯曼帝国的贸易来使其处于劣势时,这种无益经济结构变得更为明显。 最后,奥斯曼帝国的文化上也存在了问题。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文化对于现代性 没有足够的容忍和了解。随着科技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其中有很多被认为是异端的文化元素,助长了它的衰落。虽然多个时期有过反应节奏的启动,去掉了技术和文化上的差异,但奥斯曼人的传统保守态度成为了其文化退步的重要因素。 外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奥斯曼帝国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开始,奥斯曼帝国被 视作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桥梁,与欧洲进行了交流。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列强 的历史进程和奥斯曼帝国的传统文化之间逐渐存在巨大的分歧。欧洲列强利用新型

盘点古今中外令人无解的十大神秘事件

盘点古今中外令人无解的十大神秘事件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都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让人们对自然现象、历史和科技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驱使着人类在探索的大道上不断迈步向前,驱散眼前迷雾,掌握并利用其中规律,使许多神秘现象不再神秘,然而,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著名事件无法用当代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令人费解,在人们口口相传中,越发显出其中的神秘性,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细数古今中外这些不可思议的事件,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神秘的世界。 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们的建造技术和精确度至今仍让人惊叹。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据考古学家估计,建造这座金字塔需要大约230万块石头,每块石头的重量约为2.5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石头的切割和运输都非常精确,以至于金字塔的四个面几乎是完美的直角。 二、马耳他骑士团的消失 马耳他骑士团是一个成立于公元1113年的宗教军事组织,他们曾在地中海地区为基督教国家提供保护。然而,在1571年,骑士团被奥斯曼帝国攻占,他们的总部被摧毁,成员被迫离开马耳他。从那时起,骑士团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直到2000年,一名法国探险家声称在马耳他发现了骑士团的秘密墓地,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 三、诺斯特拉达姆斯的预言

诺斯特拉达姆斯是16世纪的一位法国医生和占星家,他以撰写神秘的预言而闻名于世。他的预言被编成了一部名为《诸世纪》的书,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未来事件的模糊描述。令人惊讶的是,许多预言似乎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应验,如拿破仑的崛起、美国独立战争等。然而,诺斯特拉达姆斯的预言也引起了许多争议,有人认为这些预言只是巧合,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未来的预知。 四、中国的兵马俑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兵马俑是一组陶制的雕像,被认为是秦始皇为了在死后继续统治而制作的。兵马俑的规模非常庞大,据估计共有8000多件雕像,其中包括士兵、战马和战车等。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雕像的制作非常精细,每个雕像都有独特的面部表情和姿势。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五、美洲印第安人的水晶头骨 水晶头骨是一种由石英晶体制成的透明人头骨模型,据说与美洲印第安人有关。水晶头骨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古代玛雅文明,据说它们是由外星人制作的,具有神秘的力量。然而,现代科学家认为水晶头骨可能是在欧洲殖民时期制作的,用以欺骗和剥削美洲土著人。尽管如此,水晶头骨仍然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吸引了无数探险家和研究者的关注。 六、英国的巨石阵 巨石阵位于英国威尔特郡,是一组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圆形结构。巨石阵的建造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之间,其确切用途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认为巨石阵是古人

世界上已经消失的几大城市[组图]

世界上已经消失的几大城市[组图] 摘要:公元前10世纪,庞贝只是一个小集镇,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消失在云雾中的古城———印加、玛雅、阿兹特克并称为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文明是最成熟的。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看那连绵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坝,深切的峡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样都能满足我们对旅行生活的想象。在此,生活家小编特地为想出游的你准备了生活家出游指南,边玩边享受探险的刺激,背起包去体验在路上的感觉吧! 1.庞贝 公元前10世纪,庞贝只是一个小集镇,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后来,它演变成一座繁华的城市,约有2万居民。它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环绕有4800多米长的石砌城墙,两条笔直平坦的大街将全城分成9个城区,里面小街小巷纵横相连,路面用碎石铺成。大街两旁有人行道,街宽达10米,铺着整块的大石板;十字路口雕花石砌的水池里满是清凉的泉水。最宏伟的建筑物集中在城西南,这儿是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庞贝人奔放的个性和整座城市欢愉的风情,至今仍令2000多年后的人们倾倒。 地球上有1500座活火山,维苏威是其中最活跃者之一,它海拔1277米,位于意大利西南海岸,可以俯瞰那不勒斯海湾。它已经平静了几百年,人们都以为它是座死火山,但公元63年,它开始变得不安静,其后小震不断;至公元79年,它突然变成不眠的活火山,带给庞贝城以灭顶之灾。 8月24日中午,闷热的天气令人窒息。突然,一块奇怪的云从维苏威山顶升起,太阳暗淡下来,接着一声巨响,火山口揭盖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温冲出火山口,火红色的砾石飞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浮石、火山砾构成的“阵雨”在庞贝城下了8天8夜,接着是高热水蒸气形成的瓢泼大雨扫荡了山顶的灰渣,混浊的泥流浆冲向山麓的平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