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例题精讲精练

最新整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例题精讲精练
最新整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例题精讲精练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例题精讲精练

1.几何法证正弦定理

设BD 为△ABC 外接圆⊙O 的直径,则BD =2R ,下面按∠A 为直角、锐角、钝角三种情况加以证明.

(1)若∠A 为直角,如图①,则BC 经过圆心O ,∴BC 为圆O 的直径,BC =2R ,a

sin A

BC

sin 90°

=BC =2R . (2)若∠A 为锐角,如图②,连结CD ,则∠BAC =∠BDC ,

在Rt △BCD 中,BC sin ∠BDC =BC

sin ∠BAC

∵BC sin ∠BDC =BD =2R ,∴BC sin ∠BAC =2R . 即a sin A

=2R . (3)若∠A 为钝角,如图③,连结CD ,则∠BAC +∠CDB =π,所以sin ∠BAC =sin ∠CDB ,

在Rt △BCD 中,BC

sin ∠CDB

=BD =2R ,

又∵BC sin ∠CDB =BC

sin ∠BAC ,

∴BC sin ∠BAC

=2R ,即a sin A =2R .

可证得:a sin A =2R .同理可证:b sin B =2R ,c

sin C

=2R .

所以,不论△ABC 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有:a sin A =b

sin B =

c

sin C

=2R (其中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并且都等于其外接圆的直径.

2.坐标法证余弦定理

如图所示,以△ABC 的顶点A 为原点,射线AC 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

直角坐标系,这时顶点B 可作角A 终边的一个点,它到原点的距离r =c .设点B 的坐标为(x ,y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x =c cos A ,y =c sin A ,即点B 为(c cos A ,c sin A ),又点C 的坐标是(b,0).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a =BC =(

b -

c cos A )2+(-c sin A )2.

两边平方得:a 2=(b -c cos A )2+(-c sin A )2 =b 2+c 2-2bc cos A .

以△ABC 的顶点B 或顶点C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同样可证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值的积的2倍.

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是:

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

2ac ,

cos C =a 2+b 2-c 2

2ab

.

易知:A 为锐角?b 2+c 2-a 2>0; A 为直角?b 2+c 2-a 2=0; A 为钝角?b 2+c 2-a 2<0. 由此可见:余弦定理可以看作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可以看作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一、解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

方法链接:在三角形的边、角六个元素中,只要知道三个,其中至少一个元素为边,即

大角”来检验.

例1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CD ,AD =10,AB =14,∠BDA =60°,∠BCD =135°.求BC 的长.

解 在△ABD 中,设BD =x , 则BA 2=BD 2+AD 2-2BD ·AD ·cos ∠BDA ,

即142=x 2+102

-2·10x ·cos 60°,

整理得x 2

-10x -96=0,

解之得x 1=16,x 2=-6(舍去).

由正弦定理:BC sin ∠CDB =BD

sin ∠BCD ,

∴BC =16

sin 135°

·sin 30°=8 2.

二、三角形解的个数判断

方法链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可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也可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如已知a ,b ,A ,可先由余弦定理求出边c ,即列关于c 的方程a 2=b 2+c 2-2bc cos A ,解出c 后要注意验证c 值是否与a ,b 能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的c 值有几个,对应的三

解方法一先将b =3,c =33,B =30°

代入b 2=a 2+c 2

-2ac cos B , 有32=a 2+(33)2-2a ·33·cos 30°.

整理,得a 2

-9a +18=0.

所以a =6或a =3,经检验6和3均符合题意. 所以a 的值为6或3.

方法二 利用正弦定理求解.

∵c sin B =3

23,∴c >b >c sin B .∴△ABC 有两解.

∵c sin C =b sin B =6,∴sin C =32. ∴C =60°或C =120°. 当C =60°时,A =180°-B -C =90°.

由a sin A =b sin B =6,解得:a =6. 当C =120°时,A =180°-B -C =30°.

由a sin A =b sin B

=6,解得a =3.所以a 的值为6或3. 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应用

方法链接:三角形面积的常用计算公式

(1)S =1

2ah a (h a 表示a 边上的高);

(2)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

2bc sin A ;

(3)S =1

2r (a +b +c )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4)S =abc

4R

(可由正弦定理推得);

(5)S =2R 2sin A ·sin B ·sin C (R 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6)S =p (p -a )(p -b )(p -c ) (p 是三角形的半周长).

例3 在△ABC 中,已知∠B =60°,面积为103,外接圆半径为R =73

3

,求三边a ,

b ,

c .

解 b =2R sin B =2×733×3

2

=7,

∵S △ABC =12ac sin B ,∴103=12ac ×3

2

∴ac =40,

由b 2=a 2+c 2-2ac cos B ,得a 2+c 2=89.

由????? a 2+c 2=89ac =40 解得?

????

a +c =13a -c =±3. ∴????? a =8c =5或?????

a =5c =8

. 所以△ABC 的三边长为

a =8,

b =7,

c =5或a =5,b =7,c =8. 四、利用正、余弦定理求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方法链接:利用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R ,(其中R 是△ABC 的外接圆半径)可

以推得以下结论:

(1)R =a 2sin A =b 2sin B =c

2sin C

(2)R =a +b +c

2(sin A +sin B +sin C );

(3)R =abc

4S

(其中S 为△ABC 的面积);

(4)R =abc 4p (p -a )(p -b )(p -c )

(其中p 为1

2(a +b +c ),即△ABC 的半周长).

有了这些结论,我们可以容易解决涉及三角形外接圆的问题. 例4

如图所示,已知∠POQ =60°,M 是∠POQ 内的一点,它到两边的距离分别为MA =2,MB =11,求OM 的长.

解 如图所示,连接AB ,由已知O ,A ,M ,B 四点都在以OM 为直径的圆上.

这个圆就是△ABM 的外接圆. ∵∠POQ =60°,∴∠AMB =120°.

在△ABM 中,AB 2=MA 2+MB 2

-2MA ·MB cos 120°.

∴AB 2=22+112-2×2×11×????-1

2=147∴AB =7 3. 由正弦定理得OM =AB sin ∠AMB =AB sin 120°=73

sin 60°

=14.

五、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方法链接:(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①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关系,然后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方法,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②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角角关系,然后通过三角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在等式变形中,一般两边不要约去公因式,以免漏解.

(3)常见的三角形有: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

例5 在△ABC 中,a cos A +b cos B =c cos C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 方法一 由正弦定理,

设a sin A =b sin B =c sin C

=k >0, ∴a =k sin A ,b =k sin B ,c =k sin C ,代入已知条件得 k sin A cos A +k sin B cos B =k sin C cos C , 即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C cos C .

根据二倍角公式得sin 2A +sin 2B =sin 2C , 即sin[(A +B )+(A -B )]+sin[(A +B )-(A -B )] =2sin C cos C ,

∴2sin(A +B )cos(A -B )=2sin C cos C . ∵A +B +C =π,∴A +B =π-C , ∴sin(A +B )=sin C ≠0, ∴cos(A -B )=cos C , 又∵cos(A +B )=-cos C , ∴cos(A -B )+cos (A +B )=0,

∴2cos A cos B =0,∴cos A =0或cos B =0, 即A =90°或B =90°,∴△ABC 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 由余弦定理知

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

2ab

代入已知条件得 a ·b 2+c 2-a 22bc +b ·a 2+c 2-b 22ac +c ·c 2-a 2-b 22ab

=0,

通分得a 2(b 2+c 2-a 2)+b 2(a 2+c 2-b 2)+c 2(c 2-a 2-b 2)=0, 展开整理得(a 2-b 2)2=c 4. ∴a 2-b 2=±c 2,即a 2=b 2+c 2或b 2=a 2+c 2. 根据勾股定理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

六、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恒等式

方法链接:证明三角恒等式有三种方向:一种是从等式某一侧证到另一侧;一种是将式子的两侧同时整理化简得到相同的结果;最后一种是将要证的恒等式进行适当的等价变形,证明等价变形后的式子成立即可.不论哪种方向都应遵循“从繁化简”的原则.

例6 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求证:a 2-b 2cos A +cos B +b 2-c 2cos B +cos C +c 2-a 2

cos C +cos A

=0.

分析 利用正弦定理把边角统一为角的代数式,再结合三角公式求证.

证明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R .

∴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

∴a 2-b 2cos A +cos B =4R 2(sin 2A -sin 2B )cos A +cos B =4R 2[(1-cos 2A )-(1-cos 2B )]cos A +cos B

=4R 2(cos 2B -cos 2A )cos A +cos B

=4R 2(cos B -cos A );

同理b 2-c 2

cos B +cos C =4R 2(cos C -cos B );

c 2-a 2

cos C +cos A

=4R 2(cos A -cos C ).

∴左边=a 2-b 2cos A +cos B +b 2-c 2cos B +cos C +c 2-a 2

cos C +cos A

=4R 2(cos B -cos A )+4R 2(cos C -cos B )+4R 2(cos A -cos C ) =4R 2(cos B -cos A +cos C -cos B +cos A -cos C )=0. ∴左边=右边.

即a 2-b 2cos A +cos B +b 2-c 2cos B +cos C +c 2-a 2

cos C +cos A =0成立.

1.忽视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而致错

例1 已知钝角三角形的三边a =k ,b =k +2,c =k +4,求k 的取值范围. [错解] ∵c >b >a 且△ABC 为钝角三角形, ∴C 为钝角.

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

2ab

=k 2+(k +2)2-(k +4)22k (k +2)=k 2-4k -122k (k +2)

<0.

∴k 2-4k -12<0,解得-20. 综上所述,0

[点拨] 忽略了隐含条件:k ,k +2,k +4构成一个三角形,k +(k +2)>k +4.即k >2而不是k >0.

[正解] ∵c >b >a ,且△ABC 为钝角三角形, ∴C 为钝角.

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2ab =k 2-4k -12

2k (k +2)

<0.

∴k 2-4k -12<0,解得-2

由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k +(k +2)>k +4, ∴k >2,综上所述,k 的取值范围为2

2.忽视边角之间的关系而致错 例2 在△ABC 中,已知A =60°,a =6,b =2,则∠B =____. [错解]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

可得sin B =b sin A a =2sin 60°6

=2

2,

所以B =45°或B =135°.

[点拨] 上述错解中的错误十分明显,若B =135°,则A +B =195°>180°,故B =135°不适合题意,是个增解.这个增解产生的根源是忽视了a >b 这一条件,根据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角B 应小于角A ,故B =135°应舍去.

[正解]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B =b sin A a =2sin 60°6

=2

2,

因为a >b ,所以A >B ,所以B =45°.

3.忽视角之间的关系而致错

例3 在△ABC 中,tan A tan B =a 2

b 2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错解] tan A tan B =a 2b 2?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2A

sin 2B ,

?cos B cos A =sin A sin B

,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 ?sin 2A =sin 2B ,∴A =B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点拨] 上述错解忽视了满足sin 2A =sin 2B 的另一个角之间的关系:2A +2B =180°.

[正解] tan A tan B =a 2b 2?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2

A

sin 2B ,

?cos B cos A =sin A sin B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2A =sin 2B

?2A =2B 或2A +2B =π.

∴A =B 或A +B =π

2

.

∴△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例 已知△ABC 中,AB =1,BC =2,则角C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B .0<

C <π

2

C.π6

D.π6

分析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例如本题可以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构造图形等角度去考虑.

解析 方法一 (应用正弦定理) ∵AB sin C =BC sin A , ∴1sin C =2sin A

∴sin C =1

2

sin A ,

∵0

∴0

2

.

∵AB

∴C

∴0

6

.

方法二 (应用数形结合)

如图所示,以B 为圆心,以1为半径画圆,

则圆上除了直线BC 上的点外,都可作为A 点.从点C 向圆B 作切线,设切点为A 1和A 2,当A 与A 1、A 2重合时,角C 最大,易知此时:

BC =2,AB =1,AC ⊥AB ,

∴C =π6,

∴0

6

.

答案 A

1.(2009·上海)已知△ABC 的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设向量m =(a ,b ),n =(sin B ,sin A ),p =(b -2,a -2).

(1)若m ∥n ,求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

(2)若m ⊥p ,边长c =2,角C =π

3

,求△ABC 的面积.

(1)证明 ∵m ∥n ,∴a sin A =b sin B ,

即a ·a 2R =b ·b 2R

其中R 是△ABC 外接圆半径, ∴a 2=b 2,∴a =b .

∴△ABC 为等腰三角形. (2)解 由题意知m ·p =0, 即a (b -2)+b (a -2)=0. ∴a +b =ab .

由余弦定理可知,

4=a 2+b 2-ab =(a +b )2-3ab , 即(ab )2-3ab -4=0.

∴ab =4(舍去ab =-1),

∴S △ABC =12ab sin C =12×4×sin π

3

= 3.

赏析 在正、余弦定理与平面向量的交汇点上命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之一,题目难度一般不大,以中、低档题为主.

2.(2011·大纲卷)△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sin A +c sin C -2a sin C =b sin B .

(1)求B ; (2)若A =75°,b =2,求a ,c .

解 (1)由正弦定理得a 2+c 2-2ac =b 2,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

故cos B =2

2

.

又B 为三角形的内角,因此B =45°. (2)sin A =sin(30°+45°) =sin 30°cos 45°+cos 30°sin 45°

=2+64

.

故a =b sin A

sin B =2+62=1+3,

c =b sin C sin B =2×sin 60°sin 45°= 6.

余弦定理知识点+经典题(有答案)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即: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2.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1)已知两边和它们所夹的角: (2)已知三边: 余弦定理 1.在△ABC 中,如果BC =6,AB =4,cos B =1 3 ,那么AC 等于( )A .6 B .2 6 C .3 6 D .4 6 3.在△ABC 中,a 2=b 2+c 2+3bc ,则∠A 等于( ) A .60° B .45° C .120° D .150° 4.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tan B = 3ac , 则∠B 的值为( ) A.π6 B.π3 C.π6或5π6 D.π3或2π3 5.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增加同样的长度,则这个新的三角形的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由增加的长度决定 6.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4,|AC →|=1,△ABC 的面积为3,则AB →·AC →的值为( ) A .2 B .-2 C .4 D .-4

7.在△ABC中,b=3,c=3,B=30°,则a为( ) A. 3 B.2 3 C.3或2 3 D.2 8.已知△ABC的三个内角满足2B=A+C,且AB=1,BC=4,则边BC上的中线AD的长为________. 9.△ABC中,sin A∶sin B∶sin C=(3-1)∶(3+1)∶10,求最大角的度数.10.已知a、b、c是△ABC的三边,S是△ABC的面积,若a=4,b=5,S=53,则边c 的值为________. 11.在△ABC中,a=32,cos C=1 3 ,S△ABC=43,则b=________. 12.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7,BC=5,AC=6,则AB→·BC→的值为________. 13.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是a、b、c,且面积S=a2+b2-c2 4 ,则角C=________. 14.(2015年广州调研)三角形的三边为连续的自然数,且最大角为钝角,则最小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15.在△ABC中,BC=a,AC=b,a,b是方程x2-23x+2=0的两根,且2cos(A+B)=1,求AB的长.

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总结大全、例题精讲中考题目

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BC ?中,90 ∠=?,则c, C b=,a=)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应注意:(1)首先确定最大边,不妨设最长边长为:c; (2)验证c2与a2+b2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钝角的钝角三角形;若c2

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其逆定理是判定定理; 联系: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都与直角三角形有关。 4:互逆命题的概念 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5: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 ab b a c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 422 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 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 6:勾股数 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 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 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c b a H G F E D C B A a b c c b a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测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a =2,b =3, cos C =- 41,则c 等于( ) (A)2 (B)3 (C)4 (D)5 2.在△ABC 中,若BC =2,AC =2,B =45°,则角A 等于( ) (A)60° (B)30° (C)60°或120° (D)30°或150° 3.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已知B =30°,c = 150,b =503,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4.在△ABC 中,已知3 2sin ,53cos ==C B ,AC =2,那么边AB 等于( ) (A )45 (B)35 (C)920 (D)5 12 5.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如果A ∶B ∶C = 1∶2∶3,那么a ∶b ∶c 等于( ) (A)1∶2∶3 (B)1∶3∶2 (C)1∶4∶9 (D)1∶2∶3 二、填空题 6.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a =2,B = 45°,C =75°,则b =________. 7.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a =2,b =23,c =4,则A =________.

8.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2cos B cos C=1-cos A,则△ABC形状是________三角形. 9.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3,b=4,B =60°,则c=________. 10.在△ABC中,若tan A=2,B=45°,BC=5,则AC=________. 三、解答题 11.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若a=2,b=4,C=60°,试解△ABC. 12.在△ABC中,已知AB=3,BC=4,AC=13. (1)求角B的大小; (2)若D是BC的中点,求中线AD的长. 13.如图,△OAB的顶点为O(0,0),A(5,2)和B(-9,8),求角A的大小.

(完整版)正弦定理练习题经典

正弦定理练习题 1.在△ABC 中,A =45°,B =60°,a =2,则b 等于( ) A.6 B. 2 C. 3 D .2 6 2.在△ABC 中,已知a =8,B =60°,C =75°,则b 等于( ) A .4 2 B .4 3 C .4 6 D.323 3.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105°,B =45°,b =2,则c =( ) A .1 B.12 C .2 D.14 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60°,a =43,b =42,则角B 为( ) A .45°或135° B .135° C .45°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b =6,B =120°,则a 等于( ) A. 6 B .2 C. 3 D. 2 6.在△ABC 中,a ∶b ∶c =1∶5∶6,则sin A ∶sin B ∶sin C 等于( ) A .1∶5∶6 B .6∶5∶1 C .6∶1∶5 D .不确定 7.在△ABC 中,若cos A cos B =b a ,则△ABC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8.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1,c =3,C =π3 ,则A =________. 9.在△ABC 中,已知a =433 ,b =4,A =30°,则sin B =________. 10.在△ABC 中,已知∠A =30°,∠B =120°,b =12,则a +c =________. 11.在△ABC 中,b =43,C =30°,c =2,则此三角形有________组解. 12 . 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个数 (1)b=39,c=54,? =120C 有________组解 (2)a=20,b=11,?=30B 有________组解 (3)b=26,c=15,?=30C 有________组解 (4)a=2,b=6,?=30A 有________组解 正弦定理 1.在△ABC 中,∠A =45°,∠B =60°,a =2,则b 等于( ) A.6 B. 2 C. 3 D .2 6 解析:选A.应用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求得b =a sin B sin A = 6. 2.在△ABC 中,已知a =8,B =60°,C =75°,则b 等于( ) A .4 2 B .4 3 C .4 6 D.323 解析:选C.A =45°,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 sin A =4 6. 3.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105°,B =45°,b =2,则c =( )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典型例题.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典型例题透析 类型一:正弦定理的应用: 例1.已知在ABC ?中,10c =,45A = ,30C = ,解三角形. 思路点拨:先将已知条件表示在示意图形上(如图),可以确定先用正弦定理求出边a ,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出角B ,最后用正弦定理求出边b . 解析:sin sin a c A C = , ∴sin 10sin 45sin sin 30c A a C ?=== ∴ 180()105B A C =-+= , 又sin sin b c B C =, ∴sin 10sin10520sin 7520sin sin 304 c B b C ?====?= 总结升华: 1. 正弦定理可以用于解决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另两边和一角的问题; 2. 数形结合将已知条件表示在示意图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已知与求之间的关系,从而恰当地选择解答方式. 举一反三: 【变式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答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0180()=-+C A B 000180(32.081.8)=-+066.2=; 根据正弦定理,0 sin 42.9sin81.880.1()sin sin32.0==≈a B b cm A ; 根据正弦定理,0 sin 42.9sin66.274.1().sin sin32.0==≈a C c cm A 【变式2】在?ABC 中,已知075B =,0 60C =,5c =,求a 、A . 【答案】00000180()180(7560)45A B C =-+=-+=, 根据正弦定理5sin 45sin 60o o a =,∴a =【变式3】在?ABC 中,已知sin :sin :sin 1:2:3A B C =,求::a b c 【答案】根据正弦定理sin sin sin a b c A B C ==,得::sin :sin :sin 1:2:3a b c A B C ==. 例2.在60,1ABC b B c ?=== 中,,求:a 和A ,C . 思路点拨: 先将已知条件表示在示意图形上(如图),可以确定先用正弦定理求出角C ,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出角A ,最后用正弦定理求出边a .

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第 课时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 2 +b 2 =c 2)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 B C ?中,90C ∠=?,则 2 2 c a b = +,22 b c a = -,22 a c b = -)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 14()2 ab b a c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 2 1422 S ab c ab c =?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 方法三:1()()2 S a b a b = +?+梯形,2 112S 22 2 ADE ABE S S ab c ??=+=? + 梯形,化简得证 3:勾股数 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 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221,2,1n n n -+(2,n ≥n 为正整数); 2 2 21,22,22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2 2 2 2 ,2,m n mn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 规律方法指导 1.勾股定理的证明实际采用的是图形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关系相互转化证明的。 2.勾股定理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决求解直角三角形边边关系的题目。 c b a H G F E D C B A a b c c b a E D C B A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解三角形高考典型例题汇编

《解三角形》 一、 正弦定理: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R 推论:(1)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3) sin =,sin =,sin = 222a b c A B C R R R 1. 在△中,若,则= 2. 在△中,a =b=6, A=300 ,则B= 3. 【2013山东文】在中,若满足,,,则 4.【2010山东高考填空15题】在△ABC 中a ,b=2,sinB+cosB ,则A=? 5.【2017全国文11】△ABC 中,sin sin (sin cos )0B A C C +-=,a =2,c ,则C =? 6. 在△ABC 中, C =90o , 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则 a b c +的取值范围是? 二、余弦定理: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 推论 222 222222 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 +-?=???+-= ?? 1. 在△ABC 中,如果sin :sin :sin 2:3:4A B C =,求cos C 的值 2. 在△ABC 中,若则A= 3. 【2012上海高考】在中,若,则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4.【2016山东文科】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b c = 22 2(1sin )a b A =-, 则A =? (A )3π4 (B )π3 (C )π4 (D )π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经典练习题

学科数学版本人教版大开本、3+x 期数2339 年级高一编稿老师梁文莉审稿教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5.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目标:使学生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证明和推导过程,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并会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重点、难点: 重点: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推导及运用。 难点: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学法指导] 学习本节知识时可采用向量法、等积法(面积相等)等不同方法来推导正弦定理,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由于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此时三角形可能出现两解、一解、无解三种情况,因此解此类三角形时,要注意讨论。 深刻领会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的关键。注意余弦定理的每一个等式中都包含四个不同的量,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和一个角,知道其中的三个量,便可求得第四个量。当有一个角为90°时,即为勾股定理。因此,勾股定理可看作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斜三角形和判定三角形类型的重要工具,其主要作用是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或边的关系。一般地,利用公式a=2RsinA,b=2RsinB,c=2RsinC(R 为ΔABC外接圆半径),可将边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关系,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进行化简,其中往往用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π。 可将有关三角形中的角的余弦转化为边的关系,然后充分利用代数知识来解决问题。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的余弦值为负值,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的余弦值为零,便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角的余弦值都为正值,便是锐角三角形。 【例题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题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习题 一、经典例题精讲 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 例1.在ABC ?中,90C ∠=?. ⑴已知6AC =,8BC =.求AB 的长 ⑵已知17AB =,15AC =,求BC 的长分析:直接应用勾股定理 222a b c += 解:⑴2210AB AC BC =+= ⑵228BC AB AC =-= 题型二: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长度 例题1 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米? 解析:这是一道大家熟知的典型的“知二求一”的题。把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已 知斜边长和一条直角边长,求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可以直接利用勾股定理! 根据勾股定理AC 2+BC 2=AB 2, 即AC2+92=152,所以AC 2 =144,所以AC=12. 例题2 如图(8),水池中离岸边D 点1.5米的C 处,直立长着一根芦苇,出水部分B C的长是0.5米,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 恰好落到D 点,并求水池的深度AC. 解析:同例题1一样,先将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如图 2. 由题意可知△AC D中,∠ACD=90°,在Rt △ACD 中,只知道CD =1.5,这是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知二求一”的类型。 标准解题步骤如下(仅供参考): 解:如图2,根据勾股定理,AC 2+CD 2=A D2 设水深AC= x 米,那么AD =A B=AC+CB =x +0.5 x2+1.52=( x +0.5)2 解之得x =2. 故水深为2米. 题型三: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并用—— 例题3 如图3,正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的中点,F 是AB 上一点,且AB FB 4 1= 那么△DEF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C B D A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单元测试题

高一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单元测试题(1) 班级 姓名 1.在ABC ?中,?=∠?=∠=15,30,3B A a ,则=c ( ) A .1 B. 2 C .3 2 D. 3 2.在ABC ?中,若 B b sin 2=,则∠A 等于( ) A .30°或60° B .45°或60° C .120°或60° D .30°或150° 3.在ABC ?中,?=∠==60,10,15A b a ,则B cos =( ) A .-223 B.223 C .-63 D.63 4.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b A a sin cos =,则 B A A 2cos cos sin +=( ) A .-12 B.1 2 C .-1 D .1 5.在ABC ?中,若A b a sin 23=,则B 等于 ( ) A. 30 B. 60 C. 30或 150 D. 60或 1206.在ABC ?中,已知 45,1,2=== B c b ,则a 等于 ( ) A. 226- B. 2 2 6+ C. 12+ D. 23- 7.不解三角形,确定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30,14,7===A b a ,有两解 B. 150,25,30===A b a ,有一解 C. 45,9,6===A b a ,有两解 D. 60,10,9===A c b ,无解 8.在ABC ?中,?===30,3,1A b a ,则c =( ) A .1 B .2 C .1或2 D .无解 9.在ABC ?中,已知B a b sin 323=,C B cos cos =,则ABC ?的形状是( ) A. 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10.在ABC ?中, 60=A ,3=a ,则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 A. 338 B.3392 C.3 3 26 D. 32 11.在ABC ?中,已知3,45,60=?=∠?=∠C ABC BAC ,则AC =________;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综合应用典型例题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综合应用 例1.设锐角三角形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sin a b A =. (Ⅰ)求B 的大小;(Ⅱ)求cos sin A C +的取值范围. 解:(Ⅰ)由2sin a b A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2sin sin A B A =,所以1 sin 2 B = , 由ABC △为锐角三角形得π6B = . (Ⅱ)cos sin cos sin A C A A π?? +=+π-- ?6?? cos sin 6A A π??=++ ???1cos cos 2A A A =++ 3A π? ?=+ ???. 由ABC △为锐角三角形知,22A B ππ->-,2263B ππππ-=-=. 2336 A πππ <+<, 所以1sin 23A π??+< ???. 3A π??<+< ?? ? 所以,cos sin A C +的取值范围为322?? ? ?? ?,. 例2.已知ABC △1,且sin sin A B C +=. (I )求边AB 的长; (II )若ABC △的面积为1 sin 6 C ,求角C 的度数. 解:(I )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1AB BC AC ++=, BC AC +=, 两式相减,得1AB =. (II )由ABC △的面积11sin sin 26BC AC C C =g g ,得1 3 BC AC =g , 由余弦定理,得222cos 2AC BC AB C AC BC +-=g 22()21 22 AC BC AC BC AB AC BC +--= =g g , 所以60C =o . 例3.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向量m =(1,3-),n =(cos A ,sin A ).若m ⊥n , 且a cos B +b cos A =c sin C ,则角B = 6 π . 例4.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60o ,c =3b.求a c 的值; 解: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a b c b A =+-=2221117 ()2,3329 c c c c c +-=g g g 故3a c = 例5.在△ABC 中,三个角,,A B C 的对边边长分别为3,4,6a b c ===, 则cos cos cos bc A ca B ab C ++的值为 . 61 2 例6.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 C a A c b cos cos 3=-, 则=A cos _________________. 3 例7.(2009年广东卷文)已知ABC ?中, C B A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c ==75A ∠=o ,则b = 【解析】0000000 sin sin 75sin(3045)sin 30cos 45sin 45cos30A ==+=+=

勾股定理典型题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习题 一、经典例题精讲 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 例1.在ABC ?中,90C ∠=?. ⑴已知6AC =,8BC =.求AB 的长 ⑵已知17AB =,15AC =,求BC 的长分析:直接应用勾股定理 222a b c += 解:⑴2210AB AC BC =+= ⑵228BC AB AC =-= 题型二: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长度 例题1 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 米? 解析:这是一道大家熟知的典型的“知二求一”的题。把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后,. 已知斜边长和一条直角边长,求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可以直接利用勾股定理! 根据勾股定理AC 2+BC 2=AB 2, 即AC 2+92=152,所以AC 2 =144,所以AC=12. 例题2 如图(8),水池中离岸边D 点1.5米的C 处,直立长着一根芦苇,出水部分B C 的长是0.5米,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 恰好落到 D 点,并求水池的深度AC. 解析:同例题1一样,先将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如 图2. 由题意可知△ACD 中,∠ACD=90°,在Rt △ACD 中,只知道CD=1.5,这是典型的利用勾 股定理“知二求一”的类型。 标准解题步骤如下(仅供参考): 解:如图2,根据勾股定理,AC 2+CD 2=AD 2 设水深AC= x 米,那么AD=AB=AC+CB=x +0.5 x 2+1.52=( x +0.5)2 解之得x =2. 故水深为2米. 题型三: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并用—— 例题3 如图3,正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的中点,F 是AB 上一点,且AB FB 4 1= 那么△DEF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C B D A

(完整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实例练习含答案

课时作业3应用举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课堂训练 1.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A.103海里B.106海里 C.52海里D.56海里 【答案】 D 【解析】如图,∠A=60°,∠B=75°, 则∠C=45°, 由正弦定理得: BC=AB·sin A sin C =10×sin60° sin45° =5 6. 2.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

A .502m B .503m C .252m D.2522m 【答案】 A 【解析】 因为∠ACB =45°,∠CAB =105°,所以∠ABC =30°,根 据正弦定理可知,AC sin ∠ABC =AB sin ∠ACB ,即50sin30°=AB sin45°,解得AB =502m ,选A. 3.从某电视塔的正东方向的A 处,测得塔顶仰角是60°;从电视塔的西偏南30°的B 处,测得塔顶仰角为45°,A ,B 间距离是35m ,则此电视塔的高度是________m. 【答案】 521 【解析】 如图所示,塔高为OC ,则∠OAC =60°,∠AOB =180°-30°=150°,∠CBO =45°,AB =35,

设电视塔高度为h m,则OA=3 3h,OB=h,在△AOB中由余弦定理可得AB2=OA2+OB2-2OA·OB·cos∠AOB, 即352=(3 2+h2-2×33h×h×(-32) 3h) 解得h=521. 4.如图所示,海中小岛A周围38海里内有暗礁,一船正向南航行,在B处测得小岛A在船的南偏东30°,航行30海里后,在C处测得小岛在船的南偏东45°,如果此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分析】船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取决于A到直线BC的距离与38海里的大小,于是我们只要先求出AC或AB的大小,再计算出A到BC的距离,将它与38海里比较大小即可.

正弦定理典型例题与知识点

正弦定理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边角转化。多解问题 1.正弦定理:在任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 即 A a s i n = B b sin =C c sin 2. 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任意斜△ABC 当中S △ABC =A bc B ac C ab sin 2 1sin 2 1sin 2 1== 3.正弦定理的推论: A a sin = B b sin =C c sin =2R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4.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3)已知a, b 和A, 用正弦定理求B 时的各种情况:(多解情况) ○ 1若A 为锐角时: ??? ?? ? ?≥<<=<)( b a ) ,( b a bsinA )( bsinA a sin 锐角一解一钝一锐二解直角一解无解A b a 已知边a,b 和∠A 有两个解 仅有一个解无解 CH=bsinA≤) ( b a 锐角一解无解 b a 1、已知中,,,则角等于 ( D) A . B . C . D .

2、Δ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sin A=,b=sin B,则a等于 ( D ) A.3B.C. D.

1. 在ABC ?中,若sin 2sin 2A B =,则ABC ?一定是( ) 3.在Rt △ABC 中,C= 2 π ,则B A sin sin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Rt △ABC 中,C= 2 π ,∴sin sin sin sin( )2 A B A A π =-sin cos A A = 1sin 22A = ,∵0,2A π<<∴02,A π<<∴4A π=时,B A sin sin 取得最大值12 。 4. 若ABC ?中,10 10 3B cos ,21A tan == ,则角C 的大小是__________ 解析 11 tan ,cos ,sin tan 23A B O B B B π==<<∴=∴= tan tan 3tan tan()tan()1,tan tan 14 A B C A B A B O C C A B π ππ+∴=--=-+= =-<<∴=- 7.在△ABC 中,已知2a b c =+,2 sin sin sin A 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由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得:sin 2a A R =,sin 2b B R =, sin 2c C R = 。 所以由2sin sin sin A B C =可得:2()222a b c R R R =?,即:2 a bc =。 又已知2a b c =+,所以224()a b c =+,所以24()bc b c =+,即2()0b c -=, 因而b c =。故由2a b c =+得:22a b b b =+=,a b =。所以a b c ==,△ABC 为等边三角形。 6.在ABC ?中, b A a B sin sin <是B A >成立的 ( C )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b =6,B =120°,则 a 等于 ( ) A.6 B.2 C.3 D.2 答案 D 3.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总结大全、例题精讲中考题目

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 c2)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 要应用: (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BC中, C 90,则c . a2b2, b .c2a2, a .c2b2)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 “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应注意: (1 )首先确定最大边,不妨设最长边长为: c ;

(2)验证c2与a2+b2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若c2= a2+b2,则△ ABC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若c2>a2+b2,则△ ABC是以/C为钝角的钝角三角形;若c2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单元测试及答案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已知,30,10,25?===A c a 则B= ( ) (A )105° (B )60° (C )15° (D )105°或15° 2.在△ABC 中,已知a=6,b=4,C=120°,则sinB 的值是 ( ) (A ) 7 21 (B ) 19 57 (C ) 383 (D )19 57- 3.在△ABC 中,有a=2b ,且C=30°,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 (A )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以上都有可能 4.△ABC 中,已知b=30,c=15,C=26°,则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是 ( ) (A )一解 (B )二解 (C )无解 (D )无法确定 5.在△ABC 中,中,若2 cos sin sin 2 A C B =,则△ABC 是 (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6.在△ABC 中,已知13 5 cos ,53sin == B A ,则 C cos 等于 ( ) (A ) 6556 (B ) 65 16 (C ) 6516或65 56 (D ) 65 33 7.直角△ABC 的斜边AB=2,内切圆的半径为r ,则r 的最大值是 ( )

(A )2 (B )1 (C ) 2 2 (D )12- 8.若△ABC 的三边长为a ,b ,c ,且,)()(2 2 2 2 2 2 c x a c b x b x f +-++=则f (x )的图 象是 ( ) (A )在x 轴的上方 (B )在x 轴的下方 (C )与x 轴相切 (D )与x 轴交于两点 二、填空题 9.在△ABC 中,∠C=60°,c=22,周长为),321(2++则∠A= . 10.三角形中有∠A=60°,b ∶c=8∶5,这个三角形内切圆的面积为12π,则这个三角形 面积为 . 11.平行四边形ABCD 中,∠B=120°,AB=6,BC=4,则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 . 12.在60°角内有一点P ,到两边的距离分别为1cm 和2cm ,则P 到角顶点的距离为 . 三、解答题 13.在锐角△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A <B <C ,B=60°,且满足 ).13(2 1 )2cos 1)(2cos 1(-= ++C A 求:(1)A 、B 、C 的大小; (2)c b a 2+的值.

正弦定理知识点与典型例题

正弦定理 【基础知识点】 1. 三角形常用公式:A +B +C =π;S =21ab sin C =21bc sin A ==2 1ca sin B ; sin(A+B)=sinC, cos(A+B)=-cosC, sin(A+B)/2=cosC/2, cos(A+B)/2=sinC/2 2.三角形中的边角不等关系: A>B ?a>b,a+b>c,a-bb 时有一解. 也可利用正弦定理a A b B sin sin =进行讨论. 如果sinB>1,则问题无解;如果sinB =1,则问题有一解; 如果求出sinB<1,则可得B 的两个值,但要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经典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内容,推证余弦定理,并简单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余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理解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初步对余弦定理进行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思路;对余弦定理的熟练应用。 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已经具备了勾股02220定理的知识,即当∠C=90时,有c=a+b。作为一般的情况,当∠C≠90时,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路。最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尝试应用勾股定理去探究这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更是学生想不到的,原因是学生很难将向量的知识与解三角形的知识相结合。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的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探索余弦定理的证明,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另一定理,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与实际应用问题(如测量等)的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边”和“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证明三角形中的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科书首先通过设问的方式,指出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无法用正弦定理去解三角形”,进而通过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去探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然后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去完成对余弦定理的推证过程,教科书上还进一步的启发学生用向量的方法去证明余弦定理,最后通过3个例题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应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并明确了用正弦定理可以来解哪些类型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来解三角形的实际例子,学生发现不能用上一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一节的内容。在对余弦定理教学中时,考虑到它比正弦定理形式上更加复杂,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提供一些供研究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类比、联想、质疑、探究等步骤,辅以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猜想,获得命题,再想方设法去证明。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证明思路上的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