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与效率观

平等与效率观
平等与效率观

中国古代是想家的平等与效率观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从自己的平等观出发,也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作过古典的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现在看来古代思想家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的理解是比较简单和素朴的。

孔子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不平均,不担心人稀少,而担心不安定。如果财富分配均匀了,就没有贫穷;境内和平了,就不会感到人少;境内平安了,就没有倾复的危险。孔子把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看成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特别强调公平对社会稳定的用,提出了社会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的观点。“宽则德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当然,孔子所说的公,我们只能把它理解成公平。公平的内涵是什么,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概念来界定。不过在当时,能提出公平是社会稳定、百姓乐业的基础,就很有价

值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提出平均分配社会财富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把分配与生产、平均与效率联系起来思想萌芽。如《管子》一书的作者提出了“均地分力”和“与之分货”的思想。给农民生产要素,让其获得比较平均的土地,实行地租制,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荀子提出“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和物相持而长”分”就是给农民分配一定的生产要素—土地。“分”的结果就是“多力”,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能生产更多的产品,使消费品的供应与人们的欲望即需要“相持而长。”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受禄之家”、“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的分配思想,已经包含了只要增加一点公平分配,就会提高效率的萌芽。司马迁提出的“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的思想,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使“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同样包含了平等与效率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具有浓郁平均主义色彩的限田、均田的主张,使农民保留一部份土地,

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的压力。有人还提出通过轻赋簿税调节财富分配。“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唐代的白居易曾提出:“夫利山散于下,则人逸而富:利壅于上,则人劳而贫”。白居易的思想就是说政府敛赋收税要注意上下关系的协调,利益在下面,则老姓富而生活安逸,人们的积极性就高,生产的效率也高。这个思想和当今的社会要藏富于民,富民富国的思想十分贴近。以上的不全面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把社会平等与生产效率联系起来。认为尽可能“利可均布”“散利于下”,即平均地分配财富以缓解收入上的高低悬殊,提高效率。这些思想虽然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是文化主流,声音很微弱,影响并不大。但我们在探寻平等与效率思想的发展史时,是不应该忽略的一笔财富。

浅析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处理对策

平等与效率都具有相当广泛的内涵。在奥肯这里,平等与效率的含义有着明确的界定。“所谓效率,即多多益善。但这个‘多’须在人们所愿购买的范围内。”即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提供的产品越多越符合消费者需要,说明资源配置越有效率。而平等,包括权利平等、经济平等和机会均等三个方面。权利平等又包括政治权利、法律权利、公民权利、生存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平等;经济平等包括财富和收入分配上的平等,主要是收入平等。在此基础上,奥肯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权利平等、收入平等、机会平等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价值分析和判断。

1.1 权利平等与效率。奥肯认为基本权利的分配应当是广泛的、平等的、无偿的,它不能用来进行额外的奖励或处罚。这些权利作为一个整体维护了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的尊严,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保护了金无法标明的某些价值,抑制了官僚主义,由此获得的利益和价值远远超过由此付出的经济上的非效率代价。总而言之,权利平等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就整个社会而言,权利平等无疑对经济效率具有优先权,是对效率所需

要的自由参与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保障。

1.2 收入平等与效率。在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按照对产出的贡献付给报酬。这种按贡献分配的方式和制度必然反应为收入上的不平等,市场的自发作用还会强化这种不平等,而收入不平等目前确实在各方面起着推动效率的作用。“购买效率的代价,使收入和财富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也就是说,效率的提高必然以牺牲平等为代价。反之,社会如果追求平等的目标,就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对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但是,这种干预和调节会阻碍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功能的发挥,削弱或放弃用物质奖励来刺激生产的机会,这样就会导致非效率。这就表明了收入平等与效率在同一层面上一对矛盾,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但是,奥肯还认为,市场制度产生的巨大收入差距也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从而影响了效率;而且,“收入分配上的平等与权利分配的平等一样,会成为我们道德上的选择。”这种超越经济领域的变量增加了收入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某种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更增加了现实抉择的难度。

1.3 机会平等与效率。奥肯不仅强调了机会均等对效率和收入平等的重要作用,认为“:对平等是好的事物,对效率肯能也是好的。”“机会不均等就是非效率。”“更大的机会均等会带来更大的收入平等。机会的不均等肯定增加收入的不均等。”而且,对于许多机会不均等的状况,社会可以用增进效率和收入平等两方面的公共政策来减轻。可见,在奥肯也看到机会均等于效率的关系还有另一方面。市场机会均等的幌子往往掩盖了,市场中的个体由于拥有财富和收入等资源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大量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尤其是接受教育、发展潜能等实质的深层的机会不均等,这种机会不均等在形式的表层的机会均等下愈益强化,其极端形式表现为垄断的市场格局,使权利平等大打折扣,是社会的经济福利大幅度减少,成为效率提高的巨大障碍。因此“,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是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同时,也更可以补救)。”其实,这也从事实角度反证了机会均等于效率实质上的一致性。

2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策

2.1 效率优先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

效率优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2.2 兼顾公平的原则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总之,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

平等与效率关系视角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读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引发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社会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越来越大,短短一二十年,我国就进入了世界上社会差距最大的国家之列”。社科院发布的《2008 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基尼系数从1982 年的0.249 拉大到2008 年的0.47。总的来说,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因此,如何在平等与效率的协调中,既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在有率的经济中促进平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掀起了一场以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分配制度的变革为开端的改革开放浪潮,其发展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差距的扩大化。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8 年到1987 年,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地区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2、1987 年到1992 年,提出多元分配格局理论1987 年,党的十三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人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社会主义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人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3、2002 年以后,形成了多元的分配格局。20 多年的人论坛改革开放,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同时也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从1982 年的0.249 拉大到2008 年的0.47,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因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七大在分配格局上明确指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首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强调了“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出了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的措施

三、平等与效率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分配制度与政策的启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我国分配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在平等与效率的权衡和协调中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共同富裕”绝不等于平均主义,必须承认竞争和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机会均等以鼓励良性竞争来缩小差距。同时,必须意识到,鼓励良性竞争和合理差距应该建立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上,即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所谓‘社会公平’,是社会为了实现已经确定的目标( 例如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而制定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得到执行,目标实现了,就实现了社会公平”。在社会公平中,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底线,就是所谓的“底线公平”。“底线公平”虽然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利益上,但它直接处理的并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权利与责任)、政府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全社会除去个人之间的差异之外,共同认可的一条线,这条线以下的部分是每一个公民生活和发展中共同具有的部分——起码必备的部分,其基本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个公民如果缺少了这一部分,那就保证不了生存,保证不了温饱,保证不了为谋生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因此需要社会和政府提供这种保障。“所有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就是‘底线公平’”[17]。底线公平并不牺牲效率,相反,就整个社会领域而言,这种基本权利的平等无疑对经济效率具有优先权,是对效率所需要的自由参与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保障。要保证基本生存权的平等,在现实操作中,国家应该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保证公民最基本的生活。与此同时,依照奥肯的思路,相关社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注意漏出效应的控制,使效率的损失最小化(如严格低保资格的审核等)。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底线公平只是对基本生存权的保障,只是平等与效率的均衡的基础。要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实现平等与效率的均衡,必须注重发展权的平等,这就要求机会均等。“机会均等与收入平等成正比关系。机会的均等与收入的平等一般是互补的、成正比的,并非对抗的”,“更充分的机会均等会给一代代人带来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增进机会均等的努力和个人主义的、功名主义的、实行奖励和允许各种等级性的竞争性经济是能并行不悖的”,“更为广泛的机会均等不一定产生更多的挫折。只要人们从事于多方面的竞争,并以多种标准去评判自己的贡献,社会就可以继续竞争,同时又不伤害谁。衡量标准愈多,人们对自己的打分就愈高。这对于自尊是有好处的”。在政策层面上,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必须制定发展型社会政策,增加对涉及发展领域的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就业培训等领域的投入。这些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效率损失最小的、相对平等的增长模式。同时,政府还须增加医疗、失业救济及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以便保护和投资国家的人力资本。机会均等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的能力和积极性,有利于收入分配体系朝正常方向发展。其实,在具体的政策情境中,奥肯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权衡平等与效率的万能公式,只是指明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与思路。即“在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加平等”。他认为“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这时,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然而,作为更多地获得另一方的必要手段,(或者是获得某些其他有价值的社会成果的可能性)无论哪一方的牺牲都必须是公正的。尤其是那些允许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决策,必须是公正的,是促进经济效率的”[20]。虽然他在书中也举了很多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协调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都是针对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而言。因此,面对贫富差距扩大,市场化过度,潜在社会风险,我们必须依据具体国情加以斟酌,制定和执行一些权衡平等与效率的再分配政策,尽力控制漏出效应,力求在“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并在效率里添加一些人性。”

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数理经济逻辑———基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前提

分析平等与效率关系的主要逻辑如下:平等和效率是两种消费品,弱者和强者是两个(种)消费者,强弱两者关于平等、效率的消费和竞争交易受到收入预算约束。在强弱两者的纯交换经济中,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假设满足一系列条件,那么经过两者关于平等、效率的交易和讨价还价博弈,则有:(1)强弱两者各自关于平等、效率消费的替代达到了最优;(2)强弱两者各自关于平等、效率的边际替代率达到彼此相等;(3)通过上述替代强弱两者各自的消费都实现了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4)总之,这表明强弱两者之间的交易和博弈达到了均衡。应指出,这种均衡既不是必然存在和稳定的,也不是必然不存在和不稳定的,而均衡的存在和稳定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因而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决定上述均衡具有存在性和稳定性,究竟需要哪些条件

运用数理经济学理论方法可以建立平等与效率关系新的逻辑框架。假设平等、效率是两种消费品,弱者、强者是两种消费者。在强弱两者关于平等、效率的纯交换经济中,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两者经过竞争交易和讨价还价博弈,有可能实现均衡。这种均衡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具有存在性的三个主要条件是,相应的平等与效率关系满足凸性、紧致性和连续性;其具有稳性的三个主要条件是,上述关系满足总量可替代性瓦尔拉斯律和齐次性。

三、平称与效率的动态配制:

平等与效率如何抉择,是人们讨论的一个重点,即使人们不能得到答案。奥肯没有做出平等与效率的最终抉择,却让人们明白平等与效率的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中平等与效率有粉不同的配!状况.有些社会主张牺牲一些平等去换取效率,有的则会用效率换取更多的平等。这关键要看对于这个社会形态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正义。一个人人收人平等但总体发展水平很低的社会并不可取,这个社会可能会选择牺牲一定的平等,一个社会高度发展但收人差距悬殊的社会也组藏巨大危机,它储要牺牲一定的效率。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正在牺牲平等来换取效率.虽然中国需要发展,但是不能仅仅注重效率,要针效率对平等的现实侵害状况进行政策调整,防止不平等的加剧,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就像郑老所说,不能让人民的“不公平感”转化为“剥削感”。

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一书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的论述,被认为是目前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研究的较高成果。他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抉择理论。 “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必须被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在作者看来市场是一种开发与促进生产力,鼓励开拓与创新精神的有效的分权式系统;同时也是个人言论自由的卫士。但是必须要保护其他价值领域免受货币标准统治的侵害。这是第一章的主题。在第二章中,作者评述了了各种维护市场资本主义的论点,他认为按劳取酬不能被当做一种伦理原则,但却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作者还通过对资本主义所提供与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比较:效率的发挥水平,平等的程度,以及享受自由的程度等等:对于社会主义以巨大的效率牺牲换取极大的怀疑。在第三章他对经济不平等的性质,范围及其与机会不均等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效率与经济平等都能通过消除机会不平等而提高,例如在就业机会中消除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消除获得资本的各种障碍等。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对累进税的潜在能量,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的作用等制度与政策的作用进行评价。 在阅读过程中,最有感触的地方是他关于机会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在奥肯看来,机会均等与效率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一致性。同时奥肯也看到了机会均等与效率的关系还有另一方面,即市场机会均等的幌子往往掩盖了市场中的个体由于拥有财富和收入等资源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大量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尤其是接受教育、发展潜能等实质的深层的机会不均等,这种机会不均等在形式的表层的机会均等下愈益强化,其极端形式表现为垄断的市场格局,使权利平等大打折扣,使社会的经济幅利大幅度减少,成为效率提高的巨大障碍。因此,“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其实,这也从事实角度反证了机会均等与效率实质上的一致性。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所保障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按贡献分配原则,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和财富的结果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比起计划经济体制下被推崇的平均主义来,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听任这种不平等的差距逐渐扩大,则会导致贫富悬殊,并危及到低收入者的生存和发展,导致这部分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正常的实现和起码满足,必将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贫富悬殊又可能导致富有者利用金钱对个人权利进行收买,从而破坏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危及社会公正。实际上,我国已在某种程度上为这些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所困扰。例如,我国的教育制度就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具体表现在城乡教育制度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育腐败问题特别是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严重。我想或许奥肯的观点可以给予我们以启发,通过增进教育制度的公平性,从而使效率得以提高。

论平等与平均

论平等与平均 平等是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平等,是权利的平等,追求幸福的机会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则可以极大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激励每个人勤奋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鼓励人们创造更多财富,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会本着诚信、人格平等、互相协商的精神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而平均要求的是一种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而平等绝不是平均。人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取得富裕,我们应当鼓励,而不是让干的与不干的一样,平均享受劳动成果。 平等是可以说一个普世价值观,任何人都应该赞同,但是在社会社会中,对平等的理解总是有一种倾向,将平等与平均混为一谈,其实平均是反平等的。平等不等于平均,绝对的平均恰恰是不平等。平均要求的是结果上的相同,不管你在赛道上表现如何,到达终点时的奖品都是一样的。不管劳动者实际贡献的大小,多劳者不能多得,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其结果就是生产效率的低下。平均是平均了,但大家都绑在一起穷。平均主义产生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平均主义是用小型的分散的个体经济的标准来改造世界,幻想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为整齐划一的平均的手工业和小农经济,进而要求消灭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现绝对平均。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农民要求平分封建阶级的土地财产,建立一个有饭同吃、有地同耕的理想社会,从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角度来说,平均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

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果的相同会造成人性恶的一面,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会被磨灭,大家都不会去努力向前,最终整个社会将会被拖垮,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平均主义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平均思想泛滥下,一方面富者深受平均主义之苦,所以这种情况很容易形成富者仇视穷者的心理,富者既使有钱,也很难形成同情穷人的心态;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又使穷人和懒汉的不良个性得到张扬。所以,平均主义很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不利于社会形成人尊重人的氛围。虽然中国人很看重“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毕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过“大跃进”和“文革”两次大折腾,使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平均主义这条路既然走不通,就得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新路来。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改革。市场经济就是典型要求平等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平等是机会的平等,是在起跑线上的平等。市场经济的优点就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平等的机会参与国家建设,以较少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改革开放三十年,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市场化的改革,更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使“中国制造”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GDP的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并很快就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机会上的平等同样存在问题,代价就是差距。人们的认识不

辩题解析:效率一定牺牲平等

效率一定牺牲平等 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 立场:反方 一、关键词解释 必然: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 效率:是指的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因此,所谓效率高,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多。 牺牲: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平等: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 以上是“百度百科”里面的一些解释,我觉得挺合适的。尤其是“平等”的定义,它将辩题从物质拉到精神上,使得物质无法直接影响平等,这就为你方的辩论留下了一个较大的空间,给对方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对于“平等”,你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们心里的一种感受,只要人们感受到他们与周围的人是平等的,那他与别人就是平等的。 你在来信中提到想把“平等”偷换成“公平”,其实我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因为我的电脑没有联网,所以这几天一直用别人的电脑,没有足够的时间,“公平”的定义我没有查到。不过我总觉得用“公平”是一种离题的行为,而且公平主要指物质方面,平等主要指精神方面,效率主要调节的是物质方面,如果用“公平”代替“平等”应该对对方比较有利,所以应该是对方用得更多。你们如果用公平代替平等的话,对方大半不会提出异议,不过也不排除对方突然纠正你方离题的可能,所以我觉得还是不用偷换了,直接用“平等”会比较好。 二、对方可能观点 1,效率的提高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收入的差异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使部分人产生优越心理,影响平等。有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低,甚至连孩子都上不起学,这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2,马克思主义的老观点:物质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就必然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精神上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平等。 3,社会地位之间的不平等。由于物质基础的不同,人们之间会产生各种差异,社会地位也就会相应地不同。 反驳观点 1,要抓住“必然”与“不一定”,你们可以找几个发了财不忘本,又为家乡作出巨大贡献,带动乡亲们致富的例子,来说明收入的差异不会使所有的人都产生优越心理。这个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就会有很多,我就不去找了,你们自己努力一下吧。 2,如果基础能够决定所有的上层建筑的话,那是不是打好了地基,我房里要挂一幅什么样的画,摆放一台什么牌子的电视机,也是早已决定好了的?这个观点的反驳要尽量幽默一些,把它轻描淡写地带过去。如果对方仍然以马克思的观点追问,你们可以再把这个回答给重复一遍。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条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见物不见人的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不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平等的扩展和普及,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和公平两个价值应该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无论是效率的提高还是公平的增进,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概括地说就是,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是取舍关系,或权衡(trade-off)关系。 绝对公平的“大锅饭”我们已经见过——造成效率低下、民困国穷。 讲求效率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见过——若没有兼顾公平,则可能造成贫富悬殊、仇富心理和社会动荡。 所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

效率必然牺牲平等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效率必然牺牲平等。首先让我们明确以下几个定义: 效率是指合理优化资源以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平等是指在排除自然差异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源进行的分配。并不能将平等理解作一种态度,它是客观的、理性的并且是可衡量的。特此强调,平等不是公平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今天我们讨论此辩题的意义就在于: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辩题: 1、从效率与平等的关系看,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要求效率必然牺牲平等。因为资源是有限 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创造出最大效率的生产者手中,以此来带动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虽然必定会造成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但是,这种不平等所换取的最大化的效率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2、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收入有差距。因为工作个体的高低效率之差所体现出来的收入不平等就是促使其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动力。从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看,初次分配占居民收入的80到90%,而再次分配只占10~20%。初次分配决定了人们收入的高低,即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福利政策较完善的美国,在2000年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得到初次分配的收入的3.16,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得到收入的49.17,这说明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情况下,规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情况下,效率必然牺牲平等 3、从客观发展规律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现今的信息技术型社会,其发展历程都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其每一次的提高都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政治制度的完善。即使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如人们的收入不同、社会地位有高低等,但是人类依旧朝着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说明这是符合我们 追朔历史,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平等与效率大多表现出分离乃至对立的性质。原始社会是平等社会,但却是低效的,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但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的过渡又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社会主义使平等得以实现,却为效率问题所困绕。平等与效率在历史进程中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的一般定义是一定投入带来的最大产出或者产出一定使用的最小投入,它的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是包括政治文化各方面进步在内的利用生产要素增加国民财富的系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效率与经济发展是内在一致的。 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分配结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显然是不公平;有人认为机会均等是公平,但由于个人禀赋不同,即便是机会均等,各自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还有人认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是公平。 2、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认为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公平观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相关,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

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而是存在差别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途径是按劳分配,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列宁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劳动摆脱资本桎梏这整个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马克思还认为既然存在差别,社会主义的国家就要建立起社会调节机制,缩小并消除实际存在的差别,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该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最终发展结果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他说:“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即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不可避免地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可见马克思和列宁的公平效率观是因时代而变的,最终是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的。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进 公平与效率之间究竟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如果静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很难说某种说法是惟一科学合理的。但动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历史地来考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其性质,无论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集中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生产力水平低下,意味着生产的消费资料有限,如果消费资料分配上稍有不平等,那么就有人不能生存,在一个需要集体生存的时代,这种不平等分配意味着整个部落或氏族没法生存下来。因此,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使得平等分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选择。

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

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 摘要: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实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过渡,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公平;效率;政府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一)公平 关于公平的定义,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理解,会有所偏差。不论是理论上的公平,还是融在现实例子中的公平,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准则。然而由于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所以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不同而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会有所不同。在当今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公平定义为: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 、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可以分为经济(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起点公平,即平等市场准入标准;二是过程公平,即经济秩序、经济规则及其执行实施是公平的,市场主体在一样的制度平台上,使用相同的制度标准;三是结果公平,即按贡献大小进行市场分配,要素投入与企业个人收入相对应的经济公平。社会公平主要解决市场公平无法解决的问题。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的平等,以及各种发展机会的均等,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等。对于那些暂时或永久丧失参与市场竞争力的人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仅仅依靠市场公平的调节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来消减由此产生的不公平。 (二)效率 在公共行政领域里将效率分成两种基本类型:机械性效率和社会性效率。机械性效率是用数字来表示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社会性效率是以社会价值为目标,

公平与效率辩论会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与同学一起探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辩题简化一下(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谁更重要),首先,我们从逻辑上分析一下“重于”的含义。逻辑学告诉我们“重要性”是不可量化的,不存在“重要系数”这样的东西。另一方面,直接比较其大小是不可能也是不可行的。然而,逻辑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比较方法:1“冲突比较法”即看看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谁取谁,然而,冲突比较法也有其局限性,故而有第2种方法:“有无分析法”即先将前者降为0,后者保持不变;再将后者降为0,前者保持不变。之后,在两种情况间作“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比较。 明确了逻辑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展开对问题的分析了。人类社会行为分为伦理、政治、经济三个领域,其评判标准分别为道德标准、法律标准、经济标准。从“有无分析法”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没有道德的伦理行为,还是没有法律的政治行为,都不是人们可以接受的。唯一会引起争议的就是人的经济行为了,可我们要说,在经济领域尤其要重视公平。经济学中早有定论:公平或效率的优先地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重于效率或效率重于公平。所以我们今天的讨论不能脱离“在市场经济下”这一前提。举例而言,我们讲“雪中送炭”而不讲“雪中送扇”并不是因为“炭重于扇”而是因为仅就“雪中”这一前提而言,炭的确比扇更应受到重视。市场经济本质决定了市场经济本身对效率有着自发的且无节制的追求,不加以控制就会为祸天下,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那种以贫穷在面上漫延以换得财富在点上积聚的作法,以及那一次次肆虐一时的经济危机,无不告诉我们不加控制市场经济只能是一只吞噬人类文明的洪荒怪兽。 打个比方讲,一个已启动的市场经济仿佛就像一个已激发的核反应堆,

论平等与效率

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的再认识 ——读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引发的思考 摘要: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其1975年出版的《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权衡》一书中提出的平等与效率“兼顾”理论,以及对平等与效率等其他问题的分析被认为是目前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理论问题研究的较高成果。本文就是读过它后引发的一些思考,并对我国的现实情况作出的分析。 关键词:平等与效率机会均等市场经济转型期 奥肯认为平等与效率二者之间,没有任何一个具有绝对的优先权。尽管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在更多的方面确实相互矛盾的。因此,谁的抉择不应当是只强调一者而完全不顾另一者,也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使二者的要求同时满足,而应当是考虑如何使二者以一种公正合理的方式达到相互妥协和限制。他在《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权衡》中写道:“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这时,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无论哪种牺牲都是公正的。”1 阿瑟,奥肯在处理平等和效率关系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强调二者的“兼顾”。这也是他在同一问题和其余两派不同的地方;但同时与它们又有共同的出发点。即认为“效率和平等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对此,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 首先是给平等概念定义问题。如果把平等定义为社会成员权力的“机会均等”,那么平等与效率就是统一的。平等就是效率、效率就是平等。社会只有保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获得劳动权力的机会均等,让人们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赛跑,社会就得到效率。保持公民机会均等的社会条件越充分,社会效率也就越高。社会资源配置越合理有效,表明社会越平等。社会效率越低,也就表明社会平等程度越差。奥肯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对平等是好的事物,对效率可能也是好的。”“不平等的机会,不平等的收入和非效率。”“我坚信,更大的机会均等会带来更大的收入平等。”“机会的不均等肯定增加收入的不均等。”因1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回顾.doc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在我国,经济学思想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听了郎咸平教授在清华的演讲,我对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经济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但是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经济上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它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因为高效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分歧、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他的观点是“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不管怎样,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兼顾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它对社会的影响,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值得以一定的社会效率为代价。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论公共管理的公平_效率目标及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摘要 公平与效率,特别是二者的协调是公共管理的目标。在公共管理的现实中,基于管理者价值取向的不同,对公平与效率目标往往有所侧重。建国后,虽然在初期的政策上有过波动,但公平基本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发展出平均主义的极端形式,效率被简化为产量与速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效率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成就。然而,时至今日,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使得公平问题开始突出。树立公平效率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的公共管理模式对于缓解当前的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深化改革以及对社会的长远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与效率不断获得新的历史内涵,二者的关系体现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没有公平的效率不是持久的效率,缺乏效率的公平也不是真正的公平。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二者的统一与协调。 关键词:公平;效率;协调;公共管理; Abstract The goals of public management are to achieve both equity and efficiency, specially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goals. Owing to different values from different managers, any of these two goals will be emphases particularly 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in the reality of PM. after the PRC was founded, hough it used to have policy fluctuation, it was basically equity oriented. And finally developed an excessive form of equalitarianism and efficiency was simplified as output and speed.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economic system ,efficiency was more oriented that has brought marked growth in economy. However, the tendency of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makes equity become a big issue up to now.It is important to constitute a new model of PM and cultivate a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so as to ease up the social conflict,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o push the reform and the long-term social development. Equity and efficiency has meant more and more with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ere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at efficiency without equity can not last long and the opposite is true. Keywords: equity; efficiency; balance; public management 序言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中国历史中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其中包含着一次意义重大的公共管理系统的价值选择。这个选择构成了整个公共管理模式构建的价值基础,并通过公共管理决策与实施影响社会的发展与方向。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公共管理理论对效率的过度强调正遭受着置疑。许多学者指出公共部门的使命、性质与私营部门有根本的不同,效率不是公共部门的最终目标。在我国的现实中,一方面,效率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目标和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普遍的效率低下。一方面,是长期平均主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社会转轨过程中权力与经济交错形成的复杂局面又带来了新的公平问题,特别是弱势阶层和新富阶层的分化日益加大,社会矛盾开始加深。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已初现端倪。这一切使得对公平与效率的反思不可或缺。当前我国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收入分配领域。应该说这是公平与效率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然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拓展视野,使效率与公平呈现出更完整的面貌,并有利于更全面地把握持续发展与综合发展的含义。此外,公共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杠杆与推动力量,本身就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

公平、平等与效率

公平、平等与效率 公平: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或制度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当代中国:政策上从公平优先到公平与效率兼顾再到效率优先的多次调整。 1968年东西方社会风暴。巴黎五月风暴,美国反战和黑人权利,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布什2000年竞选口号: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 2003年9月28日,英国工党年会口号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公平的未来”;10月6日,保守党年会口号是“一个对每个人都公平的约定”。 国际劳工组织2001年11月成立“全球化社会影响问题世界委员会”,它在2004年发表了“一个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报告,提出“我们力求实现的是一个基于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尊重人权和个人尊严,有很强社会内容的全球化进程:一个公平的、包容的、民主化管理,为所有国家和人民带来机会和切实利益的全球化进程”。 一、公平的概念或本质公平 1、公平与平等 英语:justice一般译为汉语中的公平、正义、公道、合法等;含义与之相近的还有译为公平的fairness、equity;而equality一般译为均等、平

等、同一、相等,奥肯(Arthur M Okun)的《平等与效率》英文是“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 justice与equality,公平与平等的含义并不相同。 公平的内涵大致来说比平等要大;平等可视为在特定条件下的公平的一种存在形式,如法律、机会、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人人平等;但平等也可能是非正义的,如劳动者收入初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公平概念主要指“justice”,即人人在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结果的法律、规则、权利等方面的平等一致无歧视,特别是指社会主体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上的统一公平的制度安排,而不是指资源配置最终结果的均等。 2、公平的分类 大致可以把名为“公平”的存在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公平或本质公平;二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政府政策的公平或分配公平,包括公平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包括补偿性、报应性)分配。可以说,本质公平是分配公平的理论分析,分配公平是本质公平的实践措施。 本质公平和分配公平都内含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作为行为规

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摘要: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特点应根据教育公平的本质特点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免费和强制性原则积极消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及其评价模式坚持教学民主与因材施教。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效率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关于什么是公平自古以来有许多不同认识当前我国的普遍观点是把公平与效率相对应。但从实现公平的目的来看公平是正义的同义语是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是互利和仁爱的结合是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特点。实现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应该既研究其普遍性又认识其自身特点根据其本质特点实现其发展目标。一、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平的本质必须从追求公平的目的去寻找。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就必须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平等。没有效率就谈不上发展和富裕但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不等于每个人的富强。发展是硬道理如

何发展也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的发展本身就包括如何发展。公平如同正义是不能与平等和效率任何一个目标兼顾的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正义虽然有多种解释但以追求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是其本质特征。罗尔斯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如何有效和有条理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善和废除。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要制度决定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利益划分的方式和恰当份额。既然如此正义观的作用方式就必然要影响到效率、合作和稳定的问题。公平是平等和效率的和谐统一。奥肯认为对于公平罗尔斯把优先权交给平等弗里德曼把优先权交给效率。弗里德曼认为平等是自由和“机会均等”是“前程为人才开放”而不是结果均等。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平等因此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社会面临着一种选择。生活是不平等的谁也不主张不问年龄、性别或身体素质人人都分得同样份额的食品或衣服等的“平等”。认识到我们正是从我们所哀叹的不平等中得到了多少好处才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既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尽量使平等和效率保持和谐统一或者相互促进的平衡状态但事实上公平往往“或者是以效率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平等或者是以平等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效率。”然而无论是在效率低下影响发展的状况下强调提高效率还是在过分追求效率使贫富差距太大影响平等的状况下强调

3A论文网: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2007年第11期(总第334期) 教育研究 EDU CATIONAL RE SEARCH No.11,2007 G enera l,No.334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郝文武 [摘 要] 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特点,应根据教育公平的本质特点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免费和强制性原则,积极消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及其评价模式,坚持教学民主与因材施教。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效率 [作者简介] 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安 710062)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关于什么是公平,自古以来有许多不同认识,当前我国的普遍观点是把公平与效率相对应。但从实现公平的目的来看,公平是正义的同义语,是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是互利和仁爱的结合,是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特点。实现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应该既研究其普遍性,又认识其自身特点,根据其本质特点实现其发展目标。 一、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 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 公平的本质必须从追求公平的目的去寻找。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就必须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平等。没有效率就谈不上发展和富裕,但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不等于每个人的富强。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发展也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的发展,本身就包括如何发展。公平如同正义是不能与平等和效率任何一个目标兼顾的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正义虽然有多种解释,但以追求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公平是其本质特征。罗尔斯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如何有效和有条理,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善和废除。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要制度决定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利益划分的方式和恰当份额。既然如此,正义观的作用方式就必然要影响到效率、合作和稳定的问题。 公平是平等和效率的和谐统一。奥肯认为,对于公平,罗尔斯把优先权交给平等,弗里德曼把优先权交给效率。 弗里德曼认为,平等是自由和 机会均等 ,是 前程为人才开放 ,而不是结果均等。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平等,因此,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社会面临着一种选择。生活是不平等的,谁也不主张不问年龄、性别或身体素质,人人都分得同样份额的食品或衣服等的 平等 。认识到我们正是从我们所哀叹的不平等 3A论文网:aaalw.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那么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和保障社会稳定,就会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但在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并存发展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发展的前提。所以,恰当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效率公平社会发展 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 先从我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强调效率。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共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明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个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明确的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由此看来,我党对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在认识、实践层面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相应的诞生一个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新论断、新定位、新调整,这也反映了人们在认识方面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由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从根本上涉及认识同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认识则是经济通向政治的桥梁。政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转化而来的。正确的认识,能把经济的利益和要求集中到政治上来,相反,就会导致错误的政治主张。”①所以,要正确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必须先理解公平和效率。 一:就公平而言,“公平本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②现行的对公平的的理解观点大致有四种:1.、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观点认为商品和服务在社会所有成员中平均分配就意味着公平。2、罗尔斯观点。罗尔斯认为,只有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公平程度才有可能提高。因为人们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生刻而持久的影响,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所无法自我选择的。所以罗尔斯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据社会契约组成的公正的理想社会,再这个理想的社会里公平优先。3、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公平原则认为社会所有成员总效用水平的极大化就是公平。4、市场决定论。市场决定论则强调效率就是公平,认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和工作最努力的人。由此可见,要给公平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公平“包含这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③。所以我们所说的公平只能是“一定社会中 ①巢峰:《政治经济学论稿》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崔朝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五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4页。

一辩陈词 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

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为对方辩友不自觉的混淆概念,乱套原则感到遗憾。那么,让我们先探讨以下几个定义。效率是什么?一是指经济主体,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即更好地配置社会资源;二是指帕累托效率;三是社会整体效率。平等是什么?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而牺牲又是什么呢?牺牲是指完全的舍弃或抛弃,是否牺牲平等要看是否牺牲了实质的平等。而一定的意思是事物确切不移,不可避免,没有例外可遵循;不一定是不确定,即可能牺牲可能不牺牲。弄清楚了这些,对方辩友“效率必定牺牲平等”的观点就岌岌可危了,只要我们证明存在效率不牺牲平等的情况,则我方观点即可成立。不能说效率可能牺牲平等就等同于效率一定牺牲平等。我方认为: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 盲目的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平等,是本末倒置的。盲目的发展牺牲了平等,但并不一定带来效率的提高,就像做功一样,力的方向不对,即使使用再大的力也没有功的产出。效率牺牲了平等,但是你的得到的效率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效率,就像机械效率一样,如果大部分被牺牲掉用于产生热能,导致投入过大,就不能产出你想要的机械能。那么对方辩友所说的“效率必定牺牲平等”又怎么成立呢?提高效率不一定要牺牲平等,公平和效率是辩证统一的,平等才是社会的根基,如果缺失这一根基,社会的效率稳定等一切都将无法立足。从道德角度看,平等和效率是相辅相成的,平等的道德也是对个人努力的认同,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效率。从管理看,管理平等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我们现在之所以要讲究效率,也正是当今社会经济关系的需求下,追求真正平等的一种必然。就象我们制造汽车是要追求速度,但是仍然是为了安全便捷一样,讲求效率是为了更加平等,而不是牺牲平等。 从理论上来说:效率和平等是彼此制约彼此促进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效率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效率和平等都是体现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有平等的保障才能使效率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效率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保障平等。从社会活动上看,日益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税收制度,也有利的保障了平等的实现;而且据调查,工业越发达的国家平等意识越高,就如美国是全球效率最高的国家,同时美国人对平等的追求意识也是最高的,他们坚定的维护着自己的平等,也绝不多做与效率无关的无益付出。可见效率和平等并不是必然的替代关系。 总之,效率是显现的表现,而平等是隐现的本质,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追求效率是为了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平等。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