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第一课时,三案齐全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三案齐全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三案齐全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预习学案№55

高一化学组2010.12.1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

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重点难点】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的存在形态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

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等含氮的化合物。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与化合生成NO,NO 和O2迅速生成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在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知识点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及氮的固定

1)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条件:

①N2和O2,②N2和H2,此反应是工业上的反应原理。

2)氮的固定是指。氮的固定主要有和

两种方式。自然固氮有:和等。人工固氮的方式有

和。

2、NO和NO2主要性质

1)氮循环中的物质有多种氧化物,如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其中NO 、NO2均为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NO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CO 还强;另外,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NO2为色溶于水的气体。

2)用化学方程式及简要的文字说明“雷雨发庄稼”的科学道理。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2)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跟踪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

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 工业合成氨

B.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3.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是

A. N2

B. NO

C. NO2

D. NH3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课堂学案№56

高一化学组2010-12-1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

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预习检测】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氮气和氧气反应:

氮气和氢气反应:

NO和O2反应:

NO2与水反应:

【课堂讲解】

一、氮气

1、氮气的物理性质

、、、、

实验室收集N2时用法。

2、氮气的化学性质

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不活泼,但是,在一定温度下,可与O2、H2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与氧气反应:

(2)与氢气反应:

请判断在此反应中,氧化剂是,还原剂是。

3、氮的固定

氮的固定有、两种。

二、氮的氧化物(NO、NO2)

(1)物理性质

NO:、、

NO2:、、

(2)化学性质

NO与O2反应:

NO2与H2O反应:

请写出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

三、氮的氢化物(NH3)

氨气是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氨的水溶液显性。

氨气可与盐酸反应,方程式为,实验现象为,用干燥氨气,用

法收集氨气,用法检验氨气,

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氨气溶于水:

(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

(3)氨催化氧化:

【知识归纳】

一、用方程式表示出下列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y

1、N2

1)2)

2、NH3

1)

2)①

3)

【跟踪练习】

1、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

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

A.高温下氮气遇空气生成NO2

B.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CO2

C.NO与空气生成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3、(双选)如右图所示装置中,

烧瓶中充满了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

,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

簧夹f ,烧杯中的液体b 呈喷

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 和b 分别是( )

4、露天体育场大多用红色跑道,这是因为红色会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刺激,它可以刺激人体神经和肌

肉的兴奋和冲动,从而最快帮助选

手进入比赛状态。这种跑道的红色颜料多是性质稳定的三氧化二铁,下面有关三氧化二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得到三氧化二铁

B .三氧化二铁可以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C .这种跑道的红色颜料是用铁制备的

D .三氧化二铁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

5、要除去FeCl 3中少量的FeCl 2,可行的方法是( )

A .滴入KSCN 溶液

B .通入氯气

C .加入铜粉

D .加入铁粉

6、将适量铁粉投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Fe 3+和Fe 2+浓度相等,则已反应的Fe 3+和未反应Fe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3

B .3:2

C .1:2

D .1:1

7、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 3+而可能含有Fe 2+ ,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KMnO 4溶液 ③加入少量NH 4SCN 溶液( )

A .①③

B .③②

C .③①

D .①②③

8、为了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可以选取下列哪种溶液 ( )

A.浓盐酸B.硝酸银C.稀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课后学案№57

高一化学组2010.12.03

1、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

作用。下列关于N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NO为无色气体遇空气后迅速变成红棕色

B.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C.NO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因素之一D.N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气体2、相同状况下,三个烧瓶内分别充满了干燥的NH3、HCl、NO2气体,然后分

别用水作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烧瓶内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3∶3∶ 2

B. 2∶2∶3

C. 1∶ 1∶1

D. 无法比较

3、有含1molCO、1molNH3和1molNO的气体混合物,现拟通过下述操作,从

其中分离出纯净的干燥的CO:①通过浓烧碱溶液②通过浓硫酸③加入0.5mol O2,正确的操作顺序是(2NO2+2NaOH=NaNO3+NaNO2+H2O) ()

A.②③①B.③①②C.②①③D.③②①

4、关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氮气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气体

C、通常状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D、在一定条件下跟氢气化合时,氮气是还原剂

5、有NO、H2、CO2组成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再用电

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最终只得到质量分数为70%的硝酸,无其他任何气体剩余。则原混合气体中NO、H2、CO2的体积比为()

A、2:4:7

B、2:4:5

C、2:4:3

D、3:5:8

6、已知氮氧化物跟NaOH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现有m molNO2和n molNO组成的混合气体,要用NaOH溶液将其完全吸收无气体剩余,现有浓度为a mol.L——1的NaOH溶液,则需此NaOH溶液的体积为()

A、m/a L

B、2m/3a L

C、(m+n)/a L

D、2(m+n)/3a L

7、室温时,在容积为m L的试管中充满NO2气体,然后置于水中直到管内水

面不再上升为止。再通入n mL O2,则管内液面又继续上升,测得试管内最后剩余气体为a mL ,且该气体不支持燃烧,则m与n 的关系为()

A、m==4n+3a

B、m==4n+3

C、m:n==4:1

D、m:n==4:3

8、氮元素在地球上含量丰富,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中亚的作

用。下列叙述与氮的循环无关的是()

A、工业合成氨的过程是固氮的过程

B、自然界中,氨是动物体特别是蛋白质腐烂后的产物

C、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腐烂,常用氮气作保护气

D、在电闪雷鸣的雨天,N2与O2会发生过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

吸收

9、下列气体不能有排空气法吸收的是()

A、CO2

B、H2

C、NO2

D、NO

10、在3NO2+H2O==2HNO3+N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

A、2:1

B、1:2

C、3:

D、1:3

11、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NO和bmolO2。反应后容器中氮原

子与氧原子数之比为。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

2009级高一化学教、学、练一体化编制人岳荣芝审核人教学案编号

学案设计 教案设计(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很大,现已有科学家设计出了液氮蒸汽机,即利用液氮的蒸发来驱动机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主要依据是() A.液氮的沸点为-195.8°C,远低于常温B.氮气与氧气反应放热 C.氮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D.氮气在空气中约78%(体积分数) 2、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化为NO C.合成氨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 3、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NO2B.NO C.O2D.Cl2 4.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A.CO B.SO2C.NO2D.Cl2 5.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情况下)D.跟氢所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 6.将12LC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L(相同状况),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为 () ① 1 :2 ②2 :1 ③2 :3 ④3 :2 A.①B.②④C.①③D.② 7、同温同压下,在三支相同体积的试管里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两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V1>V2>V3B.V1>V3>V2C.V2>V3>V1D.V3>V1>V2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 作业

第2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以及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56分) 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的元素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些转化是从氮的一种化合物到氮的另一种化合物。下列过程中,不是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含氮化合物的是() A.工业合成氨 B.动物尸体腐烂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D.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高温、高压催化剂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N2+3H2 2NH3;动物尸体的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的固氮过程是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把氮气转换为氨;高能固氮是将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转化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转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进入土壤后转化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而使其茂盛。 答案:B 2.下列关于氮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比较稳定 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 C.通常情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D.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氮气是氧化剂

解析:N 2不能在O 2中燃烧,与O 2在闪电时反应生成NO 。 答案:B 3. 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 .闪电使N 2转化为NO C .合成氨 D .豆科植物将N 2转化为NH 3 解析:固氮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A 项中没有生成化合态氮,B 、D 两项是自然固氮,C 项合成氨是人工固氮。 答案:C 4.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假设无N 2O 4)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长时间后,试管内气体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与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 A .1∶1 B .1∶2 C .1∶3 D .3∶1 解析:3NO 2+H 2O===NO +2HNO 3 Δn 3 1 2 3V 4 V 4 V 2 余下的NO 、N 2共V 2,其中NO 是V 4,则N 2也是V 4,NO 2为3V 4 ,原混合气体中氮气与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1∶3。 答案:C 5.下列对NO 、NO 2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NO 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是酸性氧化物 B .NO 2可用排水法收集,且可由N 2和O 2化合而得到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 【学习目标】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重点】 氨气与水的反应及还原性。 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 【自学过程】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物理性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 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氨水中存在粒子 问题一: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各自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二: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具有下列性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与酸的反应 氨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NH 3 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与氧气的反应 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为)、 和氮肥——尿素[CO(NH 2) 2 ] 2) 铵盐 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受热容易分解。如: NH 4 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为 ; NH 4HCO 3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将生成的气体

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现象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碱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3)NH 3 的制取 实验室中可以用和(填化学式及状态)共热制NH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法收集 NH 3。检验集气瓶中的NH 3 的是否已收集满,方法 是。可以用来干 燥NH 3。(选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P 2 O 5 ) 针对性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 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 4 + B、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生成NH 3 C、NH 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 2 共热生成NO 2 D、NO、NO 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 3 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 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3、现有A、B、C三种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能与O 2反应生成B,B不溶于水,但却能与O 2 反应生成C,A和C都能溶于水,前者呈碱性,后者呈酸性,两者水溶液相混合得到了D的溶液,请填答A、B、C、D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E、A→B的化学方程式为。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2009—2010学年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 编号:002 使用时间2009/12/1 编制人:赵慧丽 审核人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使用说明】 1. 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把握本节内容的重点知识然后自学。 2. 课上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3. 分小组展示规定的展示内容,规范快速,声音洪亮。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全面了解和掌握氨的性质,铵盐的性质。会制备氨气和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 验。 2. 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 力。 3. 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 氨和铵盐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 ⑴氨 ①物理性质 氨是 色 气味的 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 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 体积氨气。 喷泉试验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 实验结论:氨气 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了使溶液显 性的物质。 ②化学性质 a.与水的的反应 氨的水溶液叫 ,氨水显 性。 氨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时分解为 和 。 b.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生成氯化铵,该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现象为: 用途:可以用来鉴定氨气的存在 c.氨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体现了氨气的 性 用途: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⑵铵盐 ①铵盐受热分解 NH 4Cl 受热会分解 实验现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过程 。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② 铵盐与碱反应 写出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③氨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 (3)收集方法: (4)验满方法: (5)尾气处理: 二、合作探究 1. 氨气溶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分析氨水的成分,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 2. 写出NH 3 与H 2SO 4 、 HNO 3的反应方程式。 3. 能否用其他的气体代替氨气做喷泉实验?举例说明。(口头展示) 4.总结铵盐的通性(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总结)(口头展示) 5. 从离子反应的角度认识铵盐与碱溶液的反应,以NH 4Cl 和NaOH 溶液反应为例,写出离子方程式。 6.如何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7.收集氨气试管口棉花团的作用?(口头展示) 8.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写出1—2种即可) 9.怎样合理的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口头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在1L1mol/L 的氨水中( ) A .含有1molNH 3 B .含NH 3和NH 4+之和为1mol C .含NH 3·H 2O1mol D .含NH 3、NH 4+、NH 3·H 2O 共1mol 2.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 ,烧杯中的液体b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 和b 分别是( )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教案

氮的循环第3课时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 C,沸点83 o C,密度为1.5g/cm3,通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8%~70%,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1] 1. 酸性:(通性) 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2. 不稳定性: [思考2]: (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析:浓硝酸见光或遇热易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呈黄色。 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2)浓硝酸分解的产物还有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硝酸应如何保存? 析: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放置在阴凉处。 (4)要消除浓硝酸溶液的黄色,可行的办法是(C) A.煮沸 B.加入足量水(过量) C.通入空气 D.加入NaOH溶液 3. 强氧化性: [思考3]: (1)从NO3-中N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 析:+5价。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Cu和C? [实验2]:

观察现象: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硝酸的试管?(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Cu+ 4HNO3(浓) ===Cu(NO3)2+4NO2↑+2H2O 3Cu+8HNO3(浓) ===3Cu(NO3)2+2NO↑+4H2O [思考4]: (1)硝酸是否与盐酸那样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为什么? 析: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 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 [思考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三、硝酸的用途: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思考6]:取2支试管,分别注入浓稀硝酸各1~2mL,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各有什么现象?微热,石蕊试液在浓硝酸或稀硝酸中的颜色是不是相同?为什么? 析:变红。加热后,浓硝酸中变为无色;稀硝酸还是红色。

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 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目标导航]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的原因||。3.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一、硝酸 1.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低||,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 3与HNO 3反应CaCO 3+2HNO 3(稀)===Ca(NO 3)2+CO 2↑+H 2O||。 (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 3=====见光或受热 4NO 2↑+O 2↑+2H 2O||。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 .Cu 与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Cu 与稀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b .与Fe 、Al 反应: 常温时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所以可以用铁容器或铝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 3.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含氮氧化物的危害 (1)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氮氧化物、氟氯代烃等的排放引起的;会使地球上的生物受太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4)》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3 章第2 节氮的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 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 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探究法、归纳法 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1、教学媒体、课件; 2、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 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 课时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 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板书】 N2+O2 2NO (有毒、无色、难溶于水) 2NO+O2=2NO2 (有毒、红棕色、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讨论>1、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和仪器自选,根据上述反应,请你设计实

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硝酸学业分层测评 鲁科版必修

硝酸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惠州高一检测)现有下列物质,其中必须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是( ) ①氯水 ②氨水 ③浓硝酸 ④浓盐酸 ⑤烧碱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⑤ 【解析】 棕色瓶保存见光易分解物质。 【答案】 C 2.在S +6HNO 3=====△ H 2SO 4+6NO 2↑+2H 2O 中,HNO 3表现的性质是( ) A .还原性 B .酸性 C .不稳定性 D .氧化性 【解析】 该反应HNO 3中的氮元素化合价降低,故只表现氧化性。 【答案】 D 3.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 .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金属与硝酸反应一定不产生氢气 D .可用铁或铝质容器盛装浓硝酸 【解析】 硝酸是强氧化性酸,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A 正确;铜不论与浓硝 酸还是与稀硝酸反应都不是置换反应,B 不正确;因为硝酸是强氧化性酸,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C 正确;铁或铝遇冷浓硝酸钝化,故可用铁或铝质容器盛装浓硝酸,D 正确。 【答案】 B 4.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下列实验事实与硝 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退色——酸性和强氧化性 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强氧化性 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 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强氧化性 【解析】A项,浓硝酸因有酸性而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又因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而使其退色。B项,因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产生H2。C项,因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因此应用棕色瓶盛装,避光保存。D项,硝酸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是因为硝酸的酸性将氢氧化钠中和的缘故。 【答案】D 5.下列气体的制备可采用如图装置的是( ) 【导学号:20250054】 A.铜与浓硝酸反应制NO2 B.铜与稀硝酸反应制NO C.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制NH3 D.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制HCl 【解析】二氧化氮可以与水反应,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三者均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选B。 【答案】B 6.已知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做还原剂,HNO3做氧化剂 B.HNO3在该反应中只有部分表现出了氧化性 C.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NO有3 mol的电子转移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第2节 氮的循环 知识综合验收 鲁科版必修1

2011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知识综合 验收鲁科版必修1 1.(2010·鄢陵二高2010届12月月考)欲检验一瓶中装的是稀氨水,现用一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为了使现象明显,可事先往瓶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①浓H2SO4②固体烧碱 ③固体P2O5④生石灰 ⑤固体NH4Cl ⑥固体食盐 A.①②B.②④ C.②④⑤D.①③⑥ 解析因为稀氨水的挥发性很弱,为了尽快尽多挥发出NH3,可向稀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生石灰、固体NH4Cl。一是升高温度,二是增大OH-、NH+4的浓度,使NH3更易挥发。 答案 C 2.(2009·长沙模拟)北京2008奥运会金牌直径为70 mm,厚6 mm。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牌成分提出猜想:甲认为金牌是由纯金制造;乙认为金牌是由金银合金制成;丙认为金牌是由黄铜(铜锌合金)制成。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请你选择一种试剂来证明甲、乙、丙猜想的正误 A.硫酸铜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硝酸D.硝酸银溶液 答案 C 3.(2008·上海)由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定管内盛放某种液体。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选项A中NaHCO3与CO2不反应,烧瓶内的压强不变,不能形成喷泉;选项B 中NH3易溶于水,形成NH3·H2O,NH3·H2O NH+4+OH-,溶液呈碱性,能形成红色喷泉;

选项C 中H 2S +CuSO 4===H 2SO 4+CuS ↓,CuS 为黑色沉淀,能形成黑色喷泉;选项D 中HCl +AgNO 3===HNO 3+AgCl ↓,AgCl 为白色沉淀,能形成白色喷泉。 答案 A 4.(2009·泰安模拟)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 和NO 2,②NO 2和O 2,③NH 3和N 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 1、V 2、V 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V 1>V 2>V 3 B .V 1>V 3>V 2 C .V 2>V 3>V 1 D .V 3>V 1>V 2 答案 B 5.室温时,在容积为a mL 的试管中充满NO 2气体,然后倒置在水中到管内水面不再上升时为止;再通入b mL O 2,则管内液面又继续上升,测得试管内最后剩余气体为c mL ,且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则a 、b 的关系是 A .a =4b +3c B .a =4b +c C .a ∶b =4∶1 D .a ∶b =4∶3 解析 根据反应3NO 2+H 2O===2HNO 3+NO ,a mL NO 2会生成a /3 mL NO ,通入O 2 后,最后气体不支持燃烧,故c mL 为NO ,即与b mL O 2反应的NO 为????a 3-c mL ,根据方程式即????a 3-c ∶b =4∶3,整理可得a =4b +3c 。 答案 A 6.标准状况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 3,②NO 2,③NO 2和O 2 按4∶1的体积比混合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①、②、③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2∶1∶2 B .1∶1∶1 C .5∶5∶4 D .不能确定 解析 只要在同温同压下,单一气体(或某一气体中混有空气)如进行喷泉实验(在H 2O 中)后所得溶液的浓度均相同。它与液体上升高度无关。如是标准状况则浓度为1/22.4 mol·L -1 。 (原因:设圆底烧瓶的体积为V L ,所含气体的物质的量为x mol 。则:[NH 3]=x /V mol·L -1 ;而3NO 2+H 2O===2HNO 3+NO ,[HNO 3]=[2/3x mol]÷[2/3V L]=x /V mol·L - 1。) 所以①和②的浓度均为1/22.4 mol·L - 1。 而对于③,由于4NO 2+O 2+2H 2O===4HNO 3,可知每消耗4 mol NO 2的同时消耗1 mol O 2,则生成4 mol HNO 3,[HNO 3]=4 mol÷(5 mol ×22.4 L·mol -1)=45×122.4 mol·L -1。所以3 个烧瓶中所得溶液浓度之比为:5∶5∶4。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 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 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 (二)氮的固定 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游离态化合态 分类 1. 自然固氮 (1)高能固氮 N2+O2 ==(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性质。 NO 、N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NO 、NO2 均为有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 和NO2,NO2 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

高一化学学案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化学学案(三十) 撰写人:陆化 第三章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硝酸的重要性质; 2、理解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 3、了解硝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硝酸的性质 三,学法指导 1, 学习本学案之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79---P82 2, 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本节内容要多记、多理解、多掌握实验现象,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把“支离破碎”的知 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在应用和考试中才能自由发挥。 3,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知识归纳与解析 一辆装载了12吨浓度为69%的浓硝酸的铝槽车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一瞬间看到车辆 周围升起一团白雾,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还不停地冒出浓浓的红棕色的“雾”……消防员紧急的有条不紊的处理着这次事故…… 同学们你想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故吗?首先我们要了解硝酸的性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硝酸的世界…… [实验1]观察浓硝酸的色、态、味 1.物理性质 (1)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2)硝酸低沸点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95%以上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既然纯净的硝酸是无色的为什么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显黄色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硝酸的化学性质。 2.硝酸的化学性质 一、不稳定性 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分解放出二氧化氮,生成的二氧化氮又溶于硝酸,所以才会显黄色。 32224HNO ===4NO O +2H O ?↑+↑或光照 请同学们思考实验室里浓硝酸应如何保存呢? 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因此,浓硝酸应放入棕色细口瓶中(避光),阴凉处保存(避免受热分解),且不能用橡胶塞。 特别提醒:凡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试剂均须避光放入棕色试剂瓶中保存。如:氯水、HNO 3 、AgNO 3等。 在上述硝酸泄露事件中,因为硝酸是溶解于水的,所以消防员用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硝酸有腐蚀性,因此消防员紧急调来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经之处垒起一个小堤坝,然后迅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

第3章第3节硫的转化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 二. 教学目的 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NH 4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四. 知识分析 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 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 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 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 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 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 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 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 温馨提示: ●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N2和O2反应后,“最初产物”是NO,而不是NO2。 ●一般情况下,N2不能燃烧,也不助燃,但Mg条却可以在N2中燃烧。 (4)用途:a.保护气b.液氮作深度冷冻剂c.合成氨等 思考:相同质量的镁条分别在O2、N2和空气中充分燃烧,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m1,m2,m3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解答:m1>m3>m2 ) 重要补充:①氮的固定 概念:使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 分类: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②可逆反应 概念: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用“”代替“=”。 特点:相同条件下,相反方向的两个化学反应;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N2+3H2 2NH3反应体系中就存在N2、H2、NH3分子。 2、氮的氧化物—NO、NO2的重要性质 (1)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 (2)化学性质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 【设计理念】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