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商法》商法总论课本期末复习笔记材料整理

马工程《商法》商法总论课本期末复习笔记材料整理
马工程《商法》商法总论课本期末复习笔记材料整理

第一章商法的一般原理

一、商的概念:商是指一切营利性营业活动和事业。具有持续性、正当性、营利性的特点。

二、商法的概念:指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商法的特点

1、商法兼具私法和公法的特性,是公、私法结合的法,但其本质仍为私法;

2、商法适应商事交易现代化、科技化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3、商法适应商事交易国际化的要求,具有国际性;

4、兼具组织法与行为法的内容。

四、商法的原则

商法的基本原则是商法的主旨和基本准则,是对于各类商事关系具有普遍性适用意义或司法指导意义,对于统一的商法规则体系具有统领作用的某些基本法律规则。

1、商主体法定原则

商主体类型法定;商主体内容法定;商主体公示法定。

2、公平交易原则

交易主体法律地位平等;诚实信用。

3、企业维持原则

企业主体地位的维持;资本充实原则;盈利分配原则;企业重整原则。

4、尊重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是现代商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在现代交易中,它具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功能。

5、保障交易便捷原则

交易简便性;短期时效主义;交易定型化。

6、维护交易安全原则

(1)强制主义又称“干预主义”、“要式主义”,它、是指国家通过公法手段对商事关系施以强行法规制。它是商法公法化的体现和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现代各国商法多通过公法性规范直接调控商事管理关系;

b.现代各国的商法中日益偏重于使用强行法规则对商事活动加以控制;

c.现代商法在传统私法责任制度之外,逐步发展起了多种法律责任并存的法律调整制。

(2)公示主义。指交易当事人对于有关利害关系人利益的营业上的事实,负有公示告知义务的法律要求。这一规定目的在于保护社会交易人或不特定的第三人。

(3)外观主义。是指交易行为的效果以交易当事人的外观为准。法律现象中本质与外观不一致的现象经常存在,而依外观主义,法律行为完成之后,出于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原则上不得撤销。

(4)严格责任。即商法为从事商事交易的主体规定了更为严格的责任。这种严格责任是保障交易安全的一个方面。

7、守法经营原则

履行登记义务;制作商业账簿义务;有关经营活动的特殊义务。

第二章商事主体

一、商事主体的概念与特征:指具有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以自己的名义持续地从事某种营利性行为,并以此为职业或营业,享有商法上权利、承担商法上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具有法定性、营利性、营业性、独立性的特征。

二、商事主体的种类

(1)商个人:商事个人,又称商个人、商自然人、个人营业,是指具有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独立从事商行为,依法承担商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在我国,商事个人主要表现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2)商法人:按照法定要件和程序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进行商事经营活动,并享有商事权利和承担商事义务的各种商事企业。营利法人为传统商法中的商法人。

(3)商合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按照法律和合伙协议的规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普通合伙人对合伙经营所产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商事组织。

三、商事主体的特征

1、商事主体由商法法定,商法是个人和组织具有商事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

2、商事主体依法具有商事能力,包括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

3、商事主体的身份或资格经商事登记而取得。

4、商事主体以从事营利性活动为其常业/商事主体的商事行为通常以营业的方式进行,即以获取利益为目的,连续、稳定地从事范围确定的经营活动。

四、商事主体的商事能力

1、商事能力,又称商事主体资格,指商事主体独立从事商事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和能力,包括商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商事能力的特征

(1)商事能力是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统一

(2)商事能力的内容具有差异性

(3)商事能力因商事登记而确定

3、商事能力的特别限制: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公务人员、外国人

五、商事登记的概念:商事登记指为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而依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并被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公告的法律行为。

六、商事登记原则

1、强制登记原则

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必须进行登记;商事登记应就法律规定的商事主体的全部必要事项进行登记,未经登记不发生法律效力。

2、全面审查原则

要求商事主体提出的登记申请,必须完全依据法律规定的核准登记标准,商事登记主管机关对于必要登记事项依法采取形式审查和注册备案制度,不符合规定的不予登记。

3、登记公开原则

登记申请公开真实、登记程序公开,公告、登记事项查阅公开

七、商事登记的效力

1、发生创设法律关系的效力

登记注册是商事主体取得经营资格的前提条件,凡未经登记者不得以商事主体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在我国首先严禁商事主体无照经营。因此登记注册是商事主体取得经营资格的前提条件。

2、发生免责效力

创设法律关系的效力基于创设登记。免责效力则主要基于变更登记或废止登记,即根据商事主体变更、废止登记的记载,商事主体将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3、公示效力

(1)政府便于实施监督管理,保护商业发展;

(2)使社会公众得以明了商事主体的具体内容。如果商事主体对于应登记事项未登记者,对于善意第三人不发生法律效力。

八、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内容

1、企业信息公示

2、企业年度报告报送与公示

3、企业公示信息随机摇号抽查

4、企业信息公示“黑名单”

5、信用约束与联动惩戒机制

九、商业名称的概念:商业名称是商事主体用来在营业活动中表彰自己的名称。商业名称又称字号、商号、厂商名称、企业名称等。

十、商业名称的法律特征

1、使用商业名称的主体是商事主体。

2、商事主体在营业活动中使用商业名称,并以此承担权利义务。

3、商业名称是商事主体为区别与他人的营业活动,表彰自己的形象而设立。

十一、商业名称权

1、商业名称权,是指商业名称经登记,商事主体取得该商业名称的专有使用的权利,商业名称权兼具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双重属性。

2、商业名称权的特点

(1)地域性:各国法律普遍规定,商业名称权的效力只及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2)公开性:商业名称权经登记才能取得,而登记是公示的一种方式,因此,商业名称具有公开性。

(3)可转让性:商业名称权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因此可以转让与继承。

(4)时间上的无限性:商业名称无时间上的限制,只有在商业名称所有人营业终止并未转让商业名称的情况下,商业名称才绝对终止。

3、商业名称权的权能

(1)专有使用权(商业名称权的首要权能,也是商业名称权的核心内容):商业名称的所有人经登记后取得该商业名称的专有使用权,只有所有人有权使用,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使用与该商业名称相同或者相似的商业名称。

(2)许可使用权:商业名称权人有许可他人使用其商业名称的权利

(3)商业名称变更权:允许商业名称的变更,只要拟变更的商业名称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即可,但须进行变更登记才能发生效力

(4)商业名称转让权:商业名称权人可以转让其商业名称,商业名称转让权是商业名称财产权属性的反映

十二、商业账簿

1、商事账簿的概念:所谓商业账簿,是指商主体用以明白表示其营业状况及财产状况,而依法造具的簿册。

2、商业账簿设置原则

(1)强制主义原则

法律要求商人必须设置帐簿,并对其内容和记帐方法作出明确规定,由国家主管机关进行监督。

(2)放任主义原则

法律不直接规定商人必须设立帐簿,是否设置由商人自由决定。

(3)折中主义原则

法律上仅仅规定商人有设置义务,但未规定其内容和记帐方法。

3、商业账簿的法律功能/意义作用

(1)对商事主体自身而言,制作商事账簿可以了解其自身的营业状况和财务状况,以此作为计算盈利、分配利润的依据,并且通过对商事账簿的分析,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及时调整经营决策。

(2)对交易相对人而言,可以通过商事账簿了解某一商事主体的营业状况、资信能力,并据此对该商事主体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作出判断,进而做出是否与之交易、是否对其投资的决策,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3)对股东而言,商事账簿不仅是其掌握企业的财产、营业和盈利状况的依据,而且还是投资者分取股息、红利以及确定其股权价格和企业剩余财产的依据。

(4)对有关国家主管机关而言,商事主体制作的商事账簿是政府主管部门了解商事主体经营状况,并对其进行财务、物价检查,经营效益考核和审计的主要依据,进而实现对其商业活动的监管,以确保社会公众的交易安全。

(5)在民事诉讼中,商事账簿具有重要的证据效力。

第三章商事行为

一、商事行为概述

1、商事行为的概念:商事法律行为是指以营利性营业作为行为的目的而从事的行为,也称商业行为。

2、商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商行为是主体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的行为

(2)商事法律行为是一种经营行为

(3)商事法律行为是连续性的行为

(4)商事法律行为本质上具有商行为能力的主体从事的营利性活动

二、特殊商事行为——买卖、代理、行纪、居间

1、商事买卖: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商事法律行为。

2、商事代理:在商事交易中,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并由被代理人承担其结果的商事行为。

3、商事居间:商事主体为获取一定的报酬(佣金)而从事的为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提供缔约机会或进行介绍,以促成合同订立的行为。

4、商事行纪:商事主体以自己的名字为委托人购买或销售货物、有价证券等,由此获取报酬,并以此作为职业性经营的行为。

5、行纪、居间、代理的区别

(1)名义不同

居间和行纪一般都是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进行活动,而代理则是以委托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2)责任不同

居间是居间人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信息及条件,在交易中起撮合成交的作用,因而活动中的权利与责任归交易双方当事人;行纪是行纪人在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后,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方进行交易,活动中的权利与责任归行纪人自己;代理则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活动中产生的权利和责任归被代理人。

(3)与委托者的关系不同

居间人与当事人没有固定的关系,业务也大多是一事一议,多为一次性业务往来,而且当事人也可以同时与第三者发生直接关系;行纪人和代理人在一定时间内都与当事人有着较为固定的关系,委托人在与行纪人、代理人签订合同后,就不能再与第三者发生直接关系。

(4)对商品的控制程度不同

居间人不拥有商品,也无权对商品的价格、销售条件作调整;行纪人一般可以拥有商品,但无权对商品的价格等进行调整;代理人则根据不同的协议,既可以实际拥有商品,也可以不拥有商品,并且还可以对商品的价格等做一些调整。

(5)订立合同的过程不同

居间活动不管是谁首先提出要约,均须三方共同协商才能达成协议,即交易双方订立合同的过程都离不开居间人从中进行活动;通常,行纪人或代理人进行一项具体的交易,都是由委托人首先提出要约,然后由行纪人或代理人表示承诺,或提出新要约,最后经过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

(6)获取收入的名称不同

经纪人获取的收入,统一的法定名称叫佣金,但在日常经纪活动中,人们都习惯地把经纪业务中居间人获取的收入称为佣金,把行纪人、代理人在行纪、代理活动中获得的收入称为代理费或服务费、手续费等,不称作佣金。

三、营业的概念:运营中的营利事业,既包括组织和经营活动,也包括财产关系。营业可分为主观营业和客观营业。主观营业指各种营利事业之经营活动,具有连续性、计划性,同类性、规则性、制度性的特点,可附属特定的财产,即营业财产。客观营业指营业财产,即营业所依赖的财产或资产。

四、营业转让

1、营业转让概念:商事主体将其所拥有的组织化的营业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受让人的行为,它既包括经营者地位的转移,也包括营业财产的转让,其实质是特定经营权的让与。

2、营业转让人的义务

(1)营业转让义务

营业转让人应当履行转让营业资产的义务,转让人不仅需要转移构成营业的一切财产,同时负有转移构成营业的一切事实关系的义务。

(2)竞业禁止业务

竞业禁止义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内,营业转让人不得经营与所转让的营业相同或类似的活动。非法定义务,只能通过合同约束予以强制性约束。

(3)营业的瑕疵担保义务

为维护交易安全,转让人需承担对所转让营业的瑕疵担保义务,包括物和权利的瑕疵担保义务。这类义务主要通过合同约定予以强制性规定。

五、连锁经营:若干商事主体在商品销售营业中,通过共同取得同一特许经营权、使用统一商号等方式,经营同类商品、接受同一货源,进行统一管理、共享规模效益,但各自分散独立核算经营的一种现代商业经营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商事行为。在我国,将连锁经营分为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

六、特许经营: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

七、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以数据电文为交易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是一种节省交易费用的交易形式。

2、电子签名:又称电子盖章,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

3、电子支付: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使用电子手段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

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电子支付具有以下特征:

(1)所依托的支付媒介不同。电子支付依赖数字流转实现货币支付或资金流动;传统支付方式通过现金、票据、银行汇兑等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

(2)所依托的支付媒介不同。电子支付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中,使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完成,如互联网;传统支付多在较为封闭的银行体系内部,通过传统通信媒介完成。

(3)所涉主体不同。电子支付所涉法律关系较为复杂,一般涉及多方当事人,如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机构及认证机构;传统支付所涉法律关系及主体则相对较为简单。

(4)支付效率不同。电子支付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大大提升了支付效率;传统支付方式通常跨期较长,支付效率相对较低。

八、商事运输

1、商事运输:基于营利目的及营业需要而由商事主体实施的货物运送行为。

2、多式联运:多式联运经营人以两种以上的不同运输方式,负责将货物从接收地运至目的地交付收货人,并收取全程运费的行为。

3、商事运输与民事运输的区别

(1)运送主体不同。商事运输是商事主体实施的运送行为,商事主体实施该运送行为是基于营利及营业目的;民事运输未必都是由商事主体实施,其实施运送也多非基于营业需求,往往具有偶然性。

(2)运送标的不同。广义的商事运输包括货物及旅客运送,狭义的商事运输仅指货物运送行为;民事运输一般是指旅客的运送,也包括偶然的货物运送。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原(课堂笔记)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 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 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 社会历史观+ 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 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 结构+原因……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0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 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 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 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原(课堂笔记)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 2、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 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3、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 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 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 …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 2、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3、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4、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原资料整理(主)

句子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产品的关系是对立的,异化的。“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这句话表明劳动产品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它应该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这就是说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这段话也使我们了解到,异化劳动,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的本质,就在于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产生异化现象的劳动。它集中表现在劳动的产品同它的创造相离相违。对劳动者来说,它既是劳动者的创造物,又是劳动者异己的存在物;既是劳动者劳动行为的后果,又是劳动者树立起来的对立面、敌对力量、统治者或上帝。这种异化性质就是异化劳动的本质所在。2.“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世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这句话表明了从实践领域来看,人的普遍性即社会性,正表现在人们能够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即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生产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自然界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生产活动的源泉,场所和对象。人离开自然界既不能生产,也不能生活。人离不开自然,人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在自然界中独有的生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社会性的、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是自然界同人和动物关系的最重要的区分。当然,这里的自然界更多地是指人化自然,不仅包括外在自然,还包括社会的人文环境。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人的意识表现为有目的、自觉的活动。这与动物的意识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指出,“类特性”无论是动物和人都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就在于它是“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作为人的“类特性”,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人的类特性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中“类特性“的内涵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而所谓自由、自觉地活动,就是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这里主要指生产劳动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或者说,这种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则同动物自身不加区分,浑然一体,直接等同。所以动物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即没有将对象世界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自己仅仅是对象世界、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构成对象世界的对立面——对象。人则把对象世界变成自己的对象世界,即作为意识、意志的对象。就是不仅仅把外界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而且还是革命对象。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成为真正的人的“类特性”与动物的“类特性”的分水岭。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明确认识到在生产中人和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和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他已经认识到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着的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只有这种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客观地、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关系。这句话中的“他人”不仅仅指一个工人之外的其他人,还包括其他的非工人在内。即进一步深入到要分析由异化劳动使工人异化非工人(奴隶、机器等),即讲非人同原有的(指未异化者)人的异化关系,即讲非人与人的异化关系。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马原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答:核心思想:以社会实践为主线,批判旧唯物主义。 理论意义:1,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理论上的错误,阐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历史任务。 2,马克思这个《提纲》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而写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试述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 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2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2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3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二节 4 ............................................................................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节 5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5 ....................................................................................................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 ) ............................................................... (4页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4 ..................................................................................................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 .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第一节 15 .................................................................................................. .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二节 16 . ..........................................................................................................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18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四节 20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20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 22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23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 27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