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思考 油梅红

有关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思考  油梅红
有关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思考  油梅红

有关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思考油梅红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

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困境;转变

农业现代化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我国一直致力于寻求传统农业改造的

路径,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

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条件约束和制度障碍。笔者以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农业要素的投入,又要重视

农业中引入能使生产要素实现有效配置和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制度。以下从传统农

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过程中的困境谈起。

1 困境分析

1.1 农村劳动力缺失

农村劳动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有

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农村务农的

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1.1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是出于人们的驱利动机。由于我国农业利益长期

以来十分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此同时,农民的支出却在迅速增加。在这

种生存方式下,农民很少有钱,也很少愿意将钱投入到生产上改造传统农业生产

方式。

1.1.2 制度性因素。我国历来把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国家给了农民一份

土地就等于给了他们的一切保障,不管农民外出务工多少年,他都视土地为退路,所以不愿放弃土地,造成土地难以流动。加之我国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造成土

地使用的细碎化,因而给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带来困难,从而出现了农村人口流动

而土地不流动的局面。

1.1.3 职业观的改变。目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特别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他们没有务农的经历,

在现有农业生产及生活环境较差的条件下,更不愿意从事相对繁重而辛苦的农业

劳动。

1.2 土地产权制度的羁绊

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而目前我国土

地产权设计表现出如下不足:

1.2.1 产权不明晰。国家、集体、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权责分解不清,国家作为

最终所有者,又是正式产权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无疑会使得国家在合约的分享中

处于特殊地位。

1.2.2 农民不愿投入。集体作为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法定所有者,对土地实行联

产承包责任制,会使农民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不足。作为理性的判断者,农民不会

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1.2.3 主体地位不对等。农地集体产权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现的是农民

与集体、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其主体地位不对等,国家和集体可以利

用其所有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双重地位,随意处置土地。

2 治理对策及措施

综上所述,要实现对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农业科普知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

农业科普知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 区别 现代农业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所具备的特征。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机械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

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摘要: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想要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从单一的追求数量注重质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进行转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介绍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之路,进而提出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传统技术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转变 1、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和特点 1.1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谈到中国传统农业,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传统的农业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以后为现代农业的时期,但真正的现代农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中国现代农业废除了封建统治的形式,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也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各个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适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在过去几千年一直领先于世界,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的借鉴和依据。 然而,传统农业技术也有种种弊端。传统农业使中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由于农业技术的滞后,抵抗不住工业浪潮的强烈冲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导致近300年来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如何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转变,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迫切问题。 1.2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术特点;3)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条件;4)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2、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2.1.1 微观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以新农业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包含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术传播转让和渗透,还含有农业市场开发、售后服务和改进创新。 2.1.2 宏观涵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机构和农业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协调与整合决定全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 2.2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相比之下,工业技术由于受到大多数农业技术与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技术秘密、农业技术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技术多和技术创新过程复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总论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总论 中国传统农学将农业简单地定义为种庄稼。“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也就是说,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稼、人、地、天四个因素。中国传统农学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稼,即农业生物 二人,即农业生产者 三地,即土地和土壤 四天,即农业气候,也指农业生物的各种特性 一稼 稼,即作物。中国是世界少数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们已先后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北武安磁山、湖南醴县彭头山、湖南道县玉蟾寺、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南舞阳等地发现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址,其中有的年代已接近万年以前。从出土遗物来看,当时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稷、黍、菽、麦、麻等,南方主要种植的是水稻。中国分别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之一。作为世界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对于世界农业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朝鲜和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的栽培稻种即来自中国。又如今天世界上许多种语言中都还保留了大豆“菽”和“茶”的读音,这又表明中国是大豆和茶的故乡。 【一】五谷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传说神农播“百谷”,说明当时的作物种类有数以百种之多。但后来又出现了“五谷”、“六谷”和“九谷”的说法。其中“五谷”说最为流行,“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大、小)麦、菽(大、小豆)、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六谷”、“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同时也可能与解释者的经验有关。“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问题 周杰农业,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古老的基本产业。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农业的发展状况,常常被认为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关系。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至今依然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感到困扰,很多经济学家都曾为研究这个问题花费了极大的精力。 一般的看法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界线,即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达到可以用较少的农业劳动者从事生产,就能提供比过去多得多的农产品,不仅充分满足国内全社会粮食消费之外的需求,还可以大批出口国外。这就是除满足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之外所谓“剩余农产品”问题,人们总是把它作为社会经济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条件和标志。但是,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发达国家通过把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把这种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称之为“现代农业”。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则仍然处于这个发展界线之下,甚至仍然沿袭着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仅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业领域从事着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劳动,而且向社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还十分有限,我们就把它称之为“传统农业”。 对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划分,本来是以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手段应用的水平、程度和范围来确定的。凡是大量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有较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高技术配套产业的密切配合,这就是现代农业;如果继续使用常规的生产技术手段,主要还是人畜耕作、人工收种、人背马驮、靠天吃饭等,则是传统农业。有时,虽部分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术或实用技术,包括使用一些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化肥农药等,但它并未使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局面改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很有限,大量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还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那就仍然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显然,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世界各国都曾有农业方面进

精准农业技术

精准农业技术课程心得 第一次接触“精准农业”------这个名词,对于现在的我们,感觉还是很陌生很遥远,我们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孩子,在家务农根本就是靠我们祖先我们父母上一辈积累下的经验进行的,什么时候该浇水,浇多少水,什么时候该施肥,施多少,什么时候该除草等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和天气状况而实现,也可以说是靠天吃饭。这个学期段老师在课堂上总会介绍关于它的一些信息,才开始了解,之后也偶尔会跟师姐们做一些田间实验,发现他们实验栽培的面积是经过测量的,种植间距和种植密度是经过计算的,施肥量施水量是要经过称量的,这对于我们可以算是比较精确的农业生产了。实验完成后你会发现一些作物的长势,产量比你在周围田边的看到的都要好得多,这也就说明了科学栽培的方法有许多好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因为现在精准农业的普及还不是很广,我们在身边还未发现规模较大的一些应用,所以我们还不能亲切的感受到它的现代化,科技化。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等阶段,但国内在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段老师10个周的课程讲解,还有自己网上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一些信息,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人口大国,我们以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国家领导人一直在倡导我们所谓的农业现代化,我们取得的进步大家有

目共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呆在家务农,而喜欢到大城市去感受那种城市气息,这也就说明了就是我们满足不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最近我们身边报道了许多土地污染问题,地下水污染问题很多很多,这也就直接反映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化肥、农药加而实现。虽然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土地压实、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诸多问题。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日显短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产生了精准农业的概念。 精准农业也称精细农业或精确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它是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根据管理的单元的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管理作物的每一个生长过程及各种农业物资的投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和作物的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物资的投入,从而降低物资消耗$增加利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其核心技术是(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其内涵主要包括精准种子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精准灌溉技术、作物动态监控技术、精

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刘水声

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刘水声 发表时间:2018-11-19T17:32:37.56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期作者:刘水声[导读] 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想要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从单一的追求数量注重质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进行转变。 刘水声 山东省东明县刘楼镇政府 摘要: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想要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从单一的追求数量注重质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进行转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介绍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之路,进而提出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传统技术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转变 1、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和特点 1.1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谈到中国传统农业,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传统的农业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以后为现代农业的时期,但真正的现代农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中国现代农业废除了封建统治的形式,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也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各个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适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在过去几千年一直领先于世界,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的借鉴和依据。 然而,传统农业技术也有种种弊端。传统农业使中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由于农业技术的滞后,抵抗不住工业浪潮的强烈冲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导致近300年来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如何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转变,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迫切问题。 1.2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术特点;3)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条件;4)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2、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2.1.1 微观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以新农业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包含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术传播转让和渗透,还含有农业市场开发、售后服务和改进创新。 2.1.2 宏观涵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机构和农业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协调与整合决定全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 2.2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相比之下,工业技术由于受到大多数农业技术与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技术秘密、农业技术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技术多和技术创新过程复杂、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等特点。 2.3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3.1农业企业:企业在市场机制的鼓励下去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家通过领导和指挥技术人员实现创新; 2.3.2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科学知识,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能农业人才,使知识和技术向社会的传播范围变大,速度提高。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行为主体之一。 3、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3.1 传统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忽视了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在选择的农业技术时候,通常社会应用考虑不够。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几乎所有当地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水果生产技术,从决定到看结果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个决定时间延迟的延迟,使得农民在政府行政命令下,反复遭受政策“错误”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导致领导的政府权威衰减,农民们甚至会出现反对政府政策的现象。农民行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出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反战不相适应。 3.2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策略 3.2.1 传承传统农业技术是基本 农业科技技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在世世代代继承中创造了出来的,它包含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因此,传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际走自己的农业技术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某一地区的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中国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继续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强调集约式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有关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思考 油梅红

有关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思考油梅红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 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困境;转变 农业现代化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我国一直致力于寻求传统农业改造的 路径,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 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条件约束和制度障碍。笔者以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农业要素的投入,又要重视 农业中引入能使生产要素实现有效配置和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制度。以下从传统农 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过程中的困境谈起。 1 困境分析 1.1 农村劳动力缺失 农村劳动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有 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农村务农的 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1.1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是出于人们的驱利动机。由于我国农业利益长期 以来十分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此同时,农民的支出却在迅速增加。在这 种生存方式下,农民很少有钱,也很少愿意将钱投入到生产上改造传统农业生产 方式。 1.1.2 制度性因素。我国历来把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国家给了农民一份 土地就等于给了他们的一切保障,不管农民外出务工多少年,他都视土地为退路,所以不愿放弃土地,造成土地难以流动。加之我国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造成土 地使用的细碎化,因而给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带来困难,从而出现了农村人口流动 而土地不流动的局面。 1.1.3 职业观的改变。目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特别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他们没有务农的经历, 在现有农业生产及生活环境较差的条件下,更不愿意从事相对繁重而辛苦的农业 劳动。 1.2 土地产权制度的羁绊 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而目前我国土 地产权设计表现出如下不足: 1.2.1 产权不明晰。国家、集体、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权责分解不清,国家作为 最终所有者,又是正式产权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无疑会使得国家在合约的分享中 处于特殊地位。 1.2.2 农民不愿投入。集体作为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法定所有者,对土地实行联 产承包责任制,会使农民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不足。作为理性的判断者,农民不会 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1.2.3 主体地位不对等。农地集体产权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现的是农民 与集体、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其主体地位不对等,国家和集体可以利 用其所有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双重地位,随意处置土地。 2 治理对策及措施 综上所述,要实现对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基于现代农业技术背景下的传统农业技术变革

基于现代农业技术背景下的传统农业技术变革 发表时间:2019-06-21T16:11:37.84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6期作者:李素敏 [导读]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呢?其又如何实现向现代农业变革呢? 山东省东明县东明集镇人民政府 274500 【摘要】我国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为止,农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渐加大对农业的关注力度。那么,在现代信息化、智能化的农业技术背景之下,我国传统农业该如何实现向现代农业的变革,来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ew-6078387. 【关键字】现代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技术;变革 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文明的发展就来源于我国传统农业,其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就需要不断的推进农业技术的转变,以进一步实现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稳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呢?其又如何实现向现代农业变革呢? 一、现代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同我国传统农业相比来说,其是“知识物化的价值在农业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农业”,现代农业在装备上、技术上、管理上都实现了新的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1.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 首先,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能突破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界限作为基因转移”,这种技术的应用大大发挥了各种物质的优势资源,提高了育种的实际效率。其次,化学技术的应用。化学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了化肥的研制上,在过去的化肥使用上由于方式不正确导致了环境污染、土壤生产能力下降,但是,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化肥正在向着“复合化、专用化、控释化”的方向延伸,这样就减小了现代农业对土地和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实现了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 2.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农业在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也会逐渐实现智能化、多功能操作,在农业生产的“耕地、施肥、地膜覆盖、种植、除草、喷药以及收获”全过程中进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智能化、网络化、实用化和国际化农业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出现,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这种先进信息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能够对农业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自动检测和预报,从而对生产状况进行预判,提高了生产上的科学性。 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 我国传统农业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过程,同时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的特点,正是这一发展过程和农业特点的存在,造就了我们现代幸福生活。 1.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 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承载着我国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在我国传统农业的起始应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结束时间段应该是在明清时期,这一历史阶段内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技术都属于传统农业范畴当中的。而到民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就进入到了现代农业历史阶段了,但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程度并不能够真正称之为现代农业,真正的现代农业应该是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因此,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农业打破了封建统治的枷锁,“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基础上”,并不断进行着技术的更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供需均衡,故此,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 2.我国传统农业技术 我国传统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因地制宜、以地理和气候条件为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使用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古代人民的民族繁荣和正常生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现今为止,我国传统农业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我国传统农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对土地的利用实现了集约化。第二,操作技术实现了人工精作。第三,在位置选择实现了因地制宜。第四,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其在发展过程中导致了自给自足经济形式的形成,并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最终导致了我国固步自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说,在现今情况下,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需求。 三、现代农业技术背景下的传统农业技术变革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在农业技术变革过程中,该如何把控主要的变革方向呢? 1.以农业技术的传承为基础 我国传统农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了很多农业技术发展规律,所以说,在农业技术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传统农业技术为基础。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域,在广阔的领域中有很多种不同的地理环境类型,相对应的农业技术就会有所不同,同时,这种不同的因素在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在现今条件下,要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改变也需要以不同地理环境为基础,这就体现了我国农业技术转变需要内部历史传承。由于到近现代我国农业技术已经有所落后,相对应的西方国家农业技术有所提升,所以,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为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这体现的是我国农业技术的横向传承。 2.以农业技术的创新改造为条件 虽然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但是,到近现代社会中,传统农业技术并没有实现生产要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种植推广等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工具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①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②“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白虎通义》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荒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铁锄范战国铁双镰范战国时期的铁农具铸造铁农具示意图 (4)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碎土的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汉代牛耕图耧车曲辕犁 (5)唐朝时,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制造了曲辕犁。 2.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 (1)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2)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大殿联 (3)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疏通河道,修筑黄河大堤。 (4)魏晋南北朝时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为江南经济开发提供条件,江南经济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5)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三国时期发明翻车。 (2)唐朝时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4.农作物的种植推广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 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农业对中国社会向前推动是不可小觑的。 大家提到中国古代农业,可能都会想到精耕细作,北魏巨作《齐民要术》这些,但是其实在古代我们伟大的祖先发明创造的科技远远不止这些。 作为农业机械专业的研究生,首先对古代农业机械,农具方面有所了解,很显然,中国古代农业农具,机械方面的发明创造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出现了牛耕,这种牛耕已经有了翻土碎土的装置,这一发明比欧洲早了一千年左右。唐代耕犁结构更加完善,出现了是一个部件构成的曲辕犁,明代发明了利用辘轱和绳索牵引的人力耕地机—代耕架,它的机械原理和现代的电犁相同,表明我国古代的农业机械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播种机方面,汉代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是一种把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播种机,直到今天,我国有些农村还在使用。可见当时发明出这种机械是有多先进。 在水利方面,夏代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战国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川的都江堰,都江堰和灵渠等直到今天依然在发挥巨大作用,唐代,我国创造了一整套河渠闸门技术,而荷兰运河上出现的复闸是在七百年以后。可见在当时科技含量是相当之高的。 在粮食加工机方面,汉代已经出现了役水而舂的机械,就是在当代,在一些山区农村还可见到水碓。还有一种粮食加工机械是扇谷用的风车,这种风车是将碾压出的米和糠中的糠扇去,这比西欧同样的机械的发明领先一千四百多年。还有晋代杜豫、崔亮等发明的用水力驱动的石碾和水转八磨,比西欧类似的设施早了一千多年。宋代又创造了水转九磨和船磨等加工机械,也早于西欧五百年左右。无不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水平相当之高 在灌溉工具上,中国古人也有很多技艺很高的发明创造,春秋时期已经发明了利用杠杆原理的提水工具桔槔。东汉毕岚发明了翻车,可以引水浇洒道路。就是后世农村水车的雏型,它的出现比西方早了一千五百年。后来随着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古人发明了构造比较复杂,效率更高的牛转、风转和水转的翻车。宋元之际,又发明了水转翻车。元明之际,更发明了风力水车。另一种灌溉工具是唐代发明的筒车,用竹子或木材制成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轮的周围斜装上若干小木筒或小竹筒。将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的下部没人水中,水流轮转,轮周的小筒不断地把水戽起,经木槽灌入田间。宋元时期又创造了用畜力转动的筒车,还发明了可以把水引到十丈高的高转筒车。这些农机具都显示了我国历代能工巧匠创新不止的精神。 在农业运输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发明车最早的国家,殷商时期的车用了辐条的车轮,单辕用四批或两匹马拉。三国时期诸葛亮制成的“木牛流马”是一种经过改进的独轮车,适用于平原、山区。是农村常用的轻便运输机械。 在农业科学技术理论方面,见于著录的有近四百种左右,是世界上保存古代农书最多的国家。其中,汉代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陈旉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都是享誉中外的科学著作。有了这许多农学家的著述,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提炼和传播,有了他们留下的这一笔珍贵历史遗产,我们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研究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 变研究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虽然资源禀赋丰厚,但是大而不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虽然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是相对比较低。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转变 从长远来看,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转变必须要依赖技术转变与创新。基于此,本文拟探讨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问题,希冀能为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建言。从而进一步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 1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概述 1.1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记录着我国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始于先秦,一直到民国,才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时期。传统农业技术特点主要是:集约利用性;精耕细作、因地制宜;农业为主,畜牧业等多种形式结合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最

初在土地利用上实现了集约型发展,后经过生产技术的不断改造,逐渐从粗放型农业变成精耕细作型农业,然后因地制宜地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畜牧业、制造业等结合的农业发展形态。 1.2现代农业技术特点 现代农业技术就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为技术支持与导向的综合型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是高度融合的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主要是:基因变异性,传统农业技术结合生物技术,实现了生物基因的物种转移,提高了作物养殖效率;复合性,利用化学技术,农业技术开始应用于肥料研制中,丰富了作物肥料类型;机械自动化,传统的农业设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机械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策略 2.1传承传统农业技术精髓 传统农业技术是我国传统文明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组成,在农业技术发展中,坚决不能抛弃传统农业技术。传承农业技术的民族性特点,传统农业技术是适合中国传统国情的,在当今现代化社会建设进程中,无论是农业技术还是其他产业

中国传统文化--农学之农业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农学之农业科技 我国古代从战国时代开始就重视深耕细作,注重总结耕作经验,在农业工作上一直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原则,耕作方法灵活机动,以适应各地多变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下面介绍几种传统的农业技术。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一种原始的耕种方式。它的起源可能可能与狩猎有关,古人在用火驱赶野兽的过程中,发现掉落在火烧地上的植物种子生长得特别好,后来他们在从事作物种植时就有意识地模仿这一过程。根据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和后来民族学调查,刀耕火种一般是在每年的春雨来临之前,选择合适的林地,用刀或斧砍倒林木,俟其干燥后,放火焚烧,然后再采用点播或撒播的方式将稻谷、荞麦、大豆、玉米、粟等作物种子种上,然后便等待秋天收获了。在这一过程中,火起到关键作用,它不仅清除了杂草和病虫害,同时还给作物预先提供了天然的肥料:草木灰。不过连年砍烧会导致可砍烧的林木减少,肥力下降,产量降低,因此,一般两三年之后便要重新选择林地。 ※火耕水耨 火耕水耨自汉代至唐代,古籍中提到南方稻作技术,往往用“火耕水耨”四字来概括。所谓“火耕水耨”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烧掉,然后再种上稻子,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稻苗长出的时候,杂草也同时跟着长出来,这时候再来对付杂草,已经不是火攻,而是水淹,因为在淹水的条件下,稻还能正常生长,而杂草却难以生存。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所以尽管宋代以后,以“耕、耙、耖”和耘田、烤田为核心的稻作技术得以普及,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着火耕水耨的遗迹。 ※代田法 代田法是西汉中期农学家赵过所发明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它的方法是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开三条一尺宽一尺深的沟(畎),沟的位置每年都有轮换,因此称为“代田”。将种子播种于沟中,等到苗发芽长叶以后,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将沟两边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抗旱的作用。代田法是由畎亩法发展而来的,它的基本结构也是由亩和畎,即垄和沟组成。它 在技术上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沟垄相间。种子播种在沟中,待出 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将垄土壅苗(平垄)。其作用是防风抗倒 伏和保抗旱,实际上体现了畎亩法中“上田弃亩”的原则;二 是沟垄互换。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今年的垄,明年变为 沟;今年的沟,明年变为垄。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垄沟互换

第三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变革是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代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水平、水利事业到农业政策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 从《战国策·齐策》、《吴越春秋·阖阁传》、《山海经》、《孟子·滕文公上》、《管子·海王》中记载知,战国时各国农民基本上都已使用铁农具生产,铁农具在农具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牛耕技术的使用及发展 《论语·雍也》、《国语·晋语》、《管子·乘写》等记载,农业生产上出现了用牛来耕作、使用铁犁等铁农具的技术,带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三、耕作方式的进步1、西周春秋时期盛行休耕制。2、战国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进步,精耕细作程度提高,以连作制代替了休耕制。 3、南北耕作方式的差异,北方——垅作法 南方——火耕水辱 四、水利工程的开发及兴修 自古以来,在农业生产区,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1、西周春秋时期 孙淑敖(楚国)期思陂、芍陂 吴王夫差邗沟(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 2、战国时期 魏国大沟(运河) 李冰(泰国)都江堰 西门豹(魏国)漳水渠 秦王政郑国渠 五、耕作水平的提高 春秋战国以来,不仅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而且为获得高产,在铁器与牛耕的基础上,农民主观上也逐步注重提高耕作水平。 1、因地制宜,精耕细作a、土质b、耕作次序c、耕作管理d、匀地播种e、锄草 2、注重施肥,强调农时a、施肥——粪肥、草木灰、腐殖质b、防治病虫害c、强调农时 六、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初步发展 (一)重要人物(推行重农经济政策) 1、管仲——齐桓公相 2、李悝——魏文侯相 3、商鞅——秦孝公 (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 1、荒地的开垦a、开垦规模大、面积广 魏国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 泰国商鞅推行“垦草令”——奖励垦荒b、新垦荒地实行连作制 2、粮食作物的普遍种植及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第二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农业的逐步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一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并渐趋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以农业为代表的封建经济也有了逐步的发展。 一、耕作水平的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秦时冶铁业已有所发展,铁农具出现较多。 西汉出现农具有犁、鑺、铲、锹、锄、镰、耙、长鎱犁 东汉出现铁农具有犁、锸、锄、镰、铧、短鎱犁魏晋:双鎱犁

2020版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特别微专题三 新型农业和新型农业技术练习

特别微专题三新型农业和新型农业技术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渗透到农产品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下图为“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组成图”。据此完成1~2题。 1.连通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的平台是( ) A.农业资源B.农业知识 C.决策信息D.电子信息技术 2.智慧农业使( ) A.农产品的种类变少 B.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C.市场的适应性增强 D.剩余的劳动力增多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连通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的平台是电子信息技术。第2题,智慧农业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使市场的适应性增强,C对。农产品的种类更丰富,A错。农业生产投入的资金、技术增加,B错。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需要劳动力多,剩余的劳动力减少,D错。 东北松子,主产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吉林省东南部梅河口市的松子仁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土产站采购松子,交给农民加工成松子仁,回收出口。到90年代末,该市加工设备不断更新,一些企业到蒙古、俄罗斯等地大量收购松子,成为“亚洲最大的松子集散地”。近年来,松子企业积极探索深加工,推出饮料、日用品、保健品等200多个产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同时,一些松子企业栽种红松林,以弥补松子被人类食用后对食物链的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70年代末,梅河口市松子仁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 ) A.松子产量丰富B.劳动力廉价

C.交通便利D.政策支持 4.梅河口市在90年代末成为“亚洲最大的松子集散地”的原因有( ) ①邻近国际松子产地②立足长白山区天然红松子产地 ③机械化程度高④加工工人数量多,经验丰富 ⑤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间经贸往来频繁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5.近年来,一些松子加工企业开始参与红松林造林活动的目的是( ) A.扩大种植面积B.保护红松资源 C.开发松子品种D.恢复土壤肥力 答案 3.A 4.C 5.B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近年来在政府的引领下,浙江农村出现了“互联网+”新的运营模式。读图,完成6~8题。 6.近年来农村出现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 ) A.气候变化 B.河流整治 C.交通便利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7.新的运营模式( ) A.增加产品库存B.增加销售环节 C.依赖信息联系D.增加销售成本 8.图示产业集聚有利于农村( ) ①提高人口迁出率②加快城镇化进程③加快交通运输建设④提高老龄化人口比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6.D 7.C 8.C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第7题,“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