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赛通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综述重点

亿赛通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综述重点
亿赛通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综述重点

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综述

(访问控制技术

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梁金千

摘要 :数据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安全问题在信息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安全可控地使用数据, 需要多种技术手段作为保障, 这些技术手段一般包括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系统还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本文侧重论述访问控制技术, 有关其它技术的探讨将发表在后续文章中。

关键词 :数据保护;安全模型;文件加密;访问控制;文档安全管理系统

数据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安全问题在信息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的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完整性是数据安全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数据保密性的理论基础是密码学, 而可用性、可控性和完整性是数据安全的重要保障, 没有后者提供技术保障, 再强的加密算法也难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与数据安全密切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每种相关但又有所不同。

1 访问控制:该技术主要用于控制用户可否进入系统以及进入系统的用户能够读写的数据集;

2 数据流控制:该技术和用户可访问数据集的分发有关,用于防止数据从授权范围扩散到非授权范围;

3 推理控制:该技术用于保护可统计的数据库,以防止查询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查询序列推理出机密信息;

4 数据加密:该技术用于保护机密信息在传输或存储时被非授权暴露;

5 数据保护:该技术主要用于防止数据遭到意外或恶意的破坏,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在上述技术中,访问控制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 1 、 2 、 3均属于访问控制范畴。访问控制技术主要涉及安全模型、控制策略、控制策略的实现、授权与审计等。其中安全模型是访问控制的理论基础, 其它技术则是实现安全模型

的技术保障。

1. 安全模型

信息系统的安全目标是通过一组规则来控制和管理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这些访问控制规则称为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反应信息系统对安全的需求。安全模型是制定安全策略的依据, 安全模型是指用形式化的方法来准确地描述安全的重要方面(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及其与系统行为的关系。建立安全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对成功实现关键安全需求的理解层次, 以及为机密性和完整性寻找安全策略, 安全模型是构建系统保护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建立和评估安全操作系统的重要依据。

自 20世纪 70年代起, Denning 、 Bell 、 Lapadula 等人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特别是 1985年美国国防部颁布可信计算机评估标准《 TCSEC 》以来, 系统安全模型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并在各种系统中实现了多种安全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信息流模型;另一种是访问控制模型。

信息流模型主要着眼于对客体之间信息传输过程的控制, 它是访问控制模型的一种变形。它不校验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模式 , 而是试图控制从一个客体到另一个客体的信息流, 强迫其根据两个客体的安全属性决定访问操作是否进行。信息流模型和访问控制模型之间差别很小, 但访问控制模型不能帮助系统发现隐蔽通道 , 而信息流模型通过对信息流向的分析可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隐蔽通道并找到相应的防范对策。信息流模型是一种基于事件或踪迹的模型, 其焦点是系统用户可见的行为。虽然信息流模型在信息安全的理论分析方面有着优势, 但是迄今为止,信息流模型对具体的实现只能提供较少的帮助和指导。

访问控制模型是从访问控制的角度描述安全系统, 主要针对系统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及其安全控制。访问控制安全模型中一般包括主体、客体, 以及为识别和

验证这些实体的子系统和控制实体间访问的参考监视器。通常访问控制可以分自主访问控制 (DAC和强制访问控制 (MAC。自主访问控制机制允许对象的属主来制定针对该对象的保护策略。通常 DAC 通过授权列表 (或访问控制列表 ACL 来限定哪些主体针对哪些客体可以执行什么操作。如此可以非常灵活地对策略进行调整。由于其易用性与可扩展性, 自主访问控制机制经常被用于商业系统。目前的主流操作系统,如 UNIX 、 Linux 和 Windows 等操作系统都提供自主访问控

制功能。自主访问控制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主体的权限太大, 无意间就可能泄露信息, 而且不能防备特洛伊木马的攻击。强制访问控制系统给主体和客体分配不同的安全属性,而且这些安全属性不像 ACL 那样轻易被修改,系统通过比较主体和客体的安全属性决定主体是否能够访问客体。强制访问控制可以防范特洛伊木马和用户滥用权限,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但其实现的代价也更大, 一般用在安全级别要求比较高的军事上。

随着安全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研究者提出许多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的替代模型, 如基于栅格的访问控制、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和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BAC。其基本思想是: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 在特定的环境里, 某一用户被指定为一个合适的角色来访问系统资源; 在另外一种环境里, 这个用户又可以被指定为另一个的角色来访问另外的网络资源, 每一个角色都具有其对应的权限, 角色是安全控制策略的核心,可以分层,存在偏序、自反、传递、反对称等关系。与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相比,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具有显著优点:首先, 它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无关的访问控制技术。其次,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具有自管理的能力。此外,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还便于实施整个组织或单位的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目前,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已在许多安全系统中实现。例如, 在亿赛通文档安全管理系统 SmartSec (见“文档安全加密系统的实现方式”一文中,服务器端的用户管理就采用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式, 从而为用户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基于 Host-Terminal 环境的静态安全模型和标准已无法完全反应分布式、动态变化、发展迅速的 Internet 的安全问题。针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和越来突出的安全需求, “可适应网络安全模型”和“动态安全模型”应运而生。基于闭环控制的动态网络安全理论模型在 9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5年 12月美国国防部提出了信息安全的动态模型,即保护(Protection —检测(Detection —响应(Response 多环节保障体系,后来被通称为 PDR 模型。随着人

们对 PDR 模型应用和研究的深入, PDR 模型中又融入了策略(Policy 和恢复(Restore 两个组件,逐渐形成了以安全策略为中

心,集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于一体的动态安全模型,如图 1所示。

图 1 PDR 扩展模型示意图

PDR 模型是一种基于闭环控制、主动防御的动态安全模型,在整体的安全策略控制和指导下, 在综合运用防护工具 (如防火墙、系统身份认证和加密等手段的同时,利用检测工具(如漏洞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将系

统调整到“最安全”和“风险最低”的状态。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组成了一个完

整的、动态的安全循环, 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保证信息的安全。

2. 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也称安全策略, 是用来控制和管理主体对客体访问的一系列规则, 它反映信息系统对安全的需求。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围绕主体、客体和安全控制规则集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在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中, 要遵循下列原则:

1 最小特权原则:最小特权原则是指主体执行操作时,按照主体所需权利的最小化原则分配给主体权力。最小特权原则的优点是最大程度地限制了主体实施授权行为,可以避免来自突发事件、错误和未授权使用主体的危险。

2 最小泄漏原则:最小泄漏原则是指主体执行任务时,按照主体所需要知道的信息最小化的原则分配给主体权力。

3 多级安全策略:多级安全策略是指主体和客体间的数据流向和权限控制按照安全级别的绝密、秘密、机密、限制和无级别五级来划分。多级安全策略的优点是避免敏感信息的扩散。具有安全级别的信息资源,只有安全级别比他高的主体才能够访问。

访问控制的安全策略有以下两种实现方式:基于身份的安全策略和基于规则的安全策略。目前使用的两种安全策略, 他们建立的基础都是授权行为。就其形式而言,基于身份的安全策略等同于 DAC 安全策略,基于规则的安全策略等同于 MAC 安全策略。

2.1. 基于身份的安全策略

基于身份的安全策略 (IDBACP :Identification-based Access Control Policies 的目的是过滤主体对数据或资源的访问, 只有能通过认证的那些主体才有可能正常使用客体资源。基于身份的策略包括基于个人的策略和基于组的策略。基于身份的安全策略一般采用能力表或访问控制列表进行实现。

2.1.1基于个人的策略

基于个人的策略(INBACP :Individual-based Access Control Policies 是指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的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由一组列表组成, 这些列表限定了针对特定的客体,哪些用户可以实现何种操作行为。

2.1.2基于组的策略:

基于组的策略(GBACP :Group-based Access Control Policies是基于个人的策略的扩充,指一些用户 (构成安全组被允许使用同样的访问控制规则访问同样的客体。

2.2. 基于规则的安全策略

基于规则的安全策略中的授权通常依赖于敏感性。在一个安全系统中, 数据或资源被标注安全标记 (Token。代表用户进行活动的进程可以得到与其原发者相应

的安全标记。基于规则的安全策略在实现上, 由系统通过比较用户的安全级别和客体资源的安全级别来判断是否允许用户可以进行访问。

3. 访问控制的实现

由于安全策略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 因此如何表达和使用这些规则是实现访问控制的关键。由于规则的表达和使用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因此访问控制的实现也有多种方式, 每种方式均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具体实施中, 可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选择和处理。常用的访问控制有以下几种形式。 3.1. 访问控制表访问控制表(ACL: Access Control List)是以文件为中心建立的访问权限表,一般称作 ACL。其主要优点在于实现简单,对系统性能影响小。它是目前大多数操作系统(如 Windows、Linux 等)采用的访问控制方式。同时,它也是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经常采用的访问控制方式。例如,在亿赛通文档安全管理系统 SmartSec 中,客户端提供的“文件访问控制”模块就是通过 ACL 方式进行实现的。 3.2. 访问控制矩阵访问控制矩阵(ACM:Access Control Matrix)是通过矩阵形式表示访问控制规则和授权用户权限的方法;也就是说,对每个主体而言,都拥有对哪些客体的哪些访问权限;而对客体而言,有哪些主体可对它实施访问;将这种关联关系加以描述,就形成了控制矩阵。访问控制矩阵的实现很易于理解,但是查找和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用户和文件系统要管理的文件很多时,控制矩阵将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引起系统性能的下降。 3.3. 访问控制能力列表能力是访问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请求访问的发起者所拥有的一个有效标签(Ticket),它授权标签表明的持有者可以按照何种访问方式访问特定的客体。与 ACL 以文件为中心不同,访问控制能力表(ACCL:Access Control Capabilities List)是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访问权限表。 3.4. 访问控制安全标签列表安全标签是限制和附属在主体或客体上的一组安全属性信息。安全标签的含义比能力更为广泛和严格,因为它实际上还建立了一个严格的安全等级集合。访问控制标签列表(ACSLL:Access Control Security Labels List)是限定用户对客体目标访问的安全属性集合。 4. 访问控制与授权

授权是资源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准许他人访问这些资源,是实现访问控制的前提。对于简单的个体和不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考虑基于个人和组的授权,即便是这种实现,管理起来也有可能是困难的。当我们面临的对象是一个大型跨地区、甚至跨国集团时,如何通过正确的授权以便保证合法的用户使用公司公布的资源,而不合法的用户不能得到访问控制的权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授权是指客体授予主体一定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主体可以对客体执行某种行为,例如登陆,查看文件、修改数据、管理帐户等。授权行为是指主体履行被客体授予权力的那些活动。因此,访问控制与授权密不可分。授权表示的是一种信任关系,一般需要建立一种模型对这种关系进行描述,才能保证授权的正确性,特别是在大型系统的授权中,没有信任关系模型做指导,要保证合理的授权行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例如,在亿赛通文档安全管理系统 SmartSec 中,服务器端的用户管理、文档流转等模块的研发,就是建立在信任模型的基础上研发成功的,从而能够保证在复杂的系统中,文档能够被正确地流转和使用。 5. 访问控制与审计审计是对访问控制的必要补充,是访问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审计会对用户使用何种信息资源、使用的时间、以及如何使用(执行何种操作)进行记录与监控。审计和监控是实现系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处于系统的最高层。审计与监控能够再现原有的进程和问题,这对于责任追查和数据恢复非常有必要。审计跟踪是系统活动的流水记录。该记录按事件从始至终的途径,顺序检查、审查和检验每个事件的环境及活动。审计跟踪记录系统活动和用户活动。系统活动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进程的活动;用户活动包括用户在操作系统中和应用程序中的活动。通过借助适当的工具和规程,审计跟踪可以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活动、影响运行效率的问题以及程序中的错误。审计跟踪不但有助于帮助系统管理员确保系统及其资源免遭非法授权用户的侵害,同时还能提供对数据恢复的帮助。例如,在亿赛通文档安全管理系统 SmartSec 中,客户端的“文件访问审核日志” 模块能够跟踪用户的多种日常活动,特别是能够跟踪记录用户与工作相关的各种活动情况,如什么时间编辑什么文档等。

大数据的五大关键技术

大数据的五大关键技术 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大数据领域已经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技术,它们成为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展现的有力武器。 一、大数据接入 1、大数据接入 已有数据接入、实时数据接入、文件数据接入、消息记录数据接入、文字数据接入、图片数据接入、视屏数据接入 2、大数据接入技术 Kafka、ActiveMQ、ZeroMQ、Flume、Sqoop、Socket(Mina、Netty)、ftp/sftp 二、大数据存储 1、大数据存储 结构化数据存储、半结构化数据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2、大数据存储技术 Hdfs、Hbase、Hive、S3、Kudu、MongoDB、Neo4J 、Redis、Alluxio(Tachyon)、Lucene、Solr、ElasticSearch 三、数据分析挖掘 1、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离线分析、准实时分析、实时分析、图片识别、语音识别、机器学习

2、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MapReduce、Hive、Pig、Spark、Flink、Impala、Kylin、Tez、Akka、Storm、S4、Mahout、MLlib 四、大数据共享交换 1、大数据共享交换 数据接入、数据清洗、转换、脱敏、脱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导出 2、大数据共享交换技术 Kafka、ActiveMQ、ZeroMQ、Dubbo、Socket(Mina、Netty)、ftp/sftp、RestFul、Web Service 五、大数据展现 1、大数据展现 图化展示(散点图、折线图、柱状图、地图、饼图、雷达图、K线图、箱线图、热力图、关系图、矩形树图、平行坐标、桑基图、漏斗图、仪表盘),文字展示; 2、大数据展现技术 Echarts、Tableau 国家规划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各行各业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撑指数级的数据增量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转型于大数据,大数据方面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为了应对大数据人才的缺乏,加米谷大数据培训中心制定了全流程的大数据课程,主要包括Linux、java、CentOS、mysql、HDFS、Hadoop、Hbase、Hive、Kafka、Spark、Storm等。除了在理论方面深入讲解外,还有对应代码实战,全流程学完之后会有实战大数据项目,整体把控学习效果,教学目的旨在提高学员实战能力,真实提升自身大数据能力。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史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史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数据库技术最初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今天近几十年的历史,其发展速度之快,使用X围之广是其它技术所远不及的。 先介绍一下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数据模型的发展经历了格式化数据模型(包括层状数据模型和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两个阶段,正在走向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等非传统数据模型的阶段。 层状数据模型每个节点间是一对多的父子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个父亲三个儿子;中心下的几个部门,部门里的人。网状数据模型中允许任意两个节点间有多种联系,层次模型实际上是网状模型的一个特例;如同学生选课,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某一课程也可被多名学生选修。关系数据模型,职工,比如我(编号,XX,性别,所属部门,籍贯),我和马薇,X晖,陈曙光等就组成了一X关系模型的数据表。 根据数据模型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三代的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

第一代数据库的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IMS和70年代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商CODASYL下属数据库任务组DBTG提议的网状模型。层次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有根的定向有序树,网状模型对应的是有向图。这两种数据库奠定了现代数据库发展的基础。这两种数据库具有如下共同点: 1.支持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模式之间具有转换(或成为映射)功能,保证了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 2.用存取路径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3.有独立的数据定义语言; 4.导航式的数据操纵语言。 网状数据库 最早出现的是网状DBMS。网状模型中以记录为数据的存储单位。记录包含若干数据项。网状数据库的数据项可以是多值的和复合的数据。每个记录有一个惟一地标识它的内部标识符,称为码(DatabaseKey,DBK),它在一个记录存入数据库时由DBMS自动赋予。DBK可以看作记录的逻辑地址,可作记录的替身,或用于寻找记录。网状数据库是导航式(Navigation)数据库,用户在操作数据库时不但说明要做什么,还要说明怎么做。例如在查找语句中不但要说明查找的对象,而且要规定存取路径。

大数据关键技术

大数据关键技术 大数据技术,就就是从各种类型得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得技术。大数据领域已经涌现出了大量新得技术,它们成为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呈现得有力武器. 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一般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与应用(大数据检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 一、大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就是指通过RFID射频数据、传感器数据、社交网络交互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数据等方式获得得各种类型得结构化、半结构化(或称之为弱结构化)及非结构化得海量数据,就是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型得根本.重点要突破分布式高速高可靠数据爬取或采集、高速数据全映像等大数据收集技术;突破高速数据解析、转换与装载等大数据整合技术;设计质量评估模型,开发数据质量技术。 大数据采集一般分为大数据智能感知层:主要包括数据传感体系、网络通信体系、传感适配体系、智能识别体系及软硬件资源接入系统,实现对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得海量数据得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接入、传输、信号转换、监控、初步处理与管理等。必须着重攻克针对大数据源得智能识别、感知、适配、传输、接入等技术.基础支撑层:提供大数据服务平台所需得虚拟服务器,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得数据库及物联网络资源等基础支撑环境。

重点攻克分布式虚拟存储技术,大数据获取、存储、组织、分析与决策操作得可视化接口技术,大数据得网络传输与压缩技术,大数据隐 私保护技术等. 二、大数据预处理技术 主要完成对已接收数据得辨析、抽取、清洗等操作。1)抽取:因获取得数据可能具有多种结构与类型,数据抽取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些复杂得数据转化为单一得或者便于处理得构型,以达到快速分析处理得目得。2)清洗:对于大数据,并不全就是有价值得,有些数据并不就是我们所关心得内容,而另一些数据则就是完全错误得干扰项,因此要对数据通过过滤“去噪”从而提取出有效数据. 三、大数据存储及管理技术 大数据存储与管理要用存储器把采集到得数据存储起来,建立相 应得数据库,并进行管理与调用。重点解决复杂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大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主要解决大数据得可存储、可表示、可处理、可靠性及有效传输等几个关键问题。开发可靠得分布式文件系统(DFS)、能效优化得存储、计算融入存储、大数据得去冗余及高效低成本得大数据存储技术;突破分布式非关系型大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异构数据得数据融合技术,数据组织技术,研 究大数据建模技术;突破大数据索引技术;突破大数据移动、备份、复制等技术;开发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开发新型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分为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以及数据库缓存系统。其中,非关系型数据库主要指得就是NoSQ

Doc-0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所-亿赛通内网数据泄露防护产品测试方案(DLP-CDG)

亿赛通内网数据泄露防护产品测试方案 二〇一〇年五月

版本历史 版本日期备注 1.0 2010年6月10日第1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所-亿赛通内网数据泄露防 护产品测试方案》 Copyright ? 2009 ESAFENET Corporation BeiJing P. R. China ESAFENET CONFIDENTIAL: This document contains proprietary information of ESAFENET Corporation and is not to be disclosed or used except in accordance with applicable agreements. Due to update and improvement of ESAFENET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information of the document is subjected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

目录 1适用范围 (2) 2参考资料 (2) 3系统简介 (2) 3.1DLP-CDG系统简介 (2) 3.2DLP-FileNetSec系统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4环境准备 (3) 4.1系统环境 (3) 4.2环境拓扑 (4) 5测试计划 (4) 6测试用例 (5) 6.1EST-01:用户认证与帐号管理(AD集成认证/本地认证管理) (5) 6.2EST-02:文档透明加密保护(文档透明保护、策略定义和下发) (7) 6.3EST-03:内容安全控制(复制粘贴、另存为、拖拽、拷屏等控制) (9) 6.4EST-04:流程化支撑(解密审批流程、离线审批流程、卸载审批流程) (13) 6.5EST-05:例外需求处理(邮件外发自动解密审批流程、文档外发控制) (16) 6.6EST-06:DLP终端安全防护(用户异常状态审计、终端自我防护) (18) 6.7EST-07:系统日志审计(系统日志在线审计、报表导出) (20) 6.8EST-08:系统兼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防病毒体系等兼容) (21) 6.9EST-09:研发核心业务集成整合测试(代码管理,编辑、编译测试)错误!未定义书 签。 6.10EST-10:文档主动授权控制(授权文档制作,批量授权)-可选 (22) 6.11EST-11:文档权限细粒化控制(复制粘贴,只读,打印,修改,再授权)-可选 (24) 6.12EST-12:权限文件流程支持(权限变更申请,还原)-可选 (27)

数据库备份方案

《客户名称》备份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目录 1.项目概述 (3) 2.系统需求分析 (4) 1. (4) 2. (4) 1 (4) 2 (4) 1.1系统现状分析 (4) 1.2备份系统风险评估 (4) 1.3备份系统需求分析 (5) 3.系统备份理念 (5) 1 (5) 2 (5) 3 (5) 3.1系统设计指引 (5) 3.2数据保护技术选择 (6) 3.3连续数据保护 (7) 3.4备份管理系统组成 (7) 4.系统备份结构设计 (9) 1 (9) 2 (9) 3 (9) 4 (9)

4.1整体系统架构设计 (9) 5.系统备份方案介绍 (11) 1 (11) 2 (11) 3 (11) 4 (11) 5 (11) 5.1W INDOWS服务器自身备份 (11) 5.2双机热备 (13) 5.3爱数备份 (14) 6.总结 (17) 1.项目概述

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将根据《》的网络实际需求,制定一套完整的集数据备份、灾难恢复、服务器整合及虚拟化一身的方案。一个完整的企业数据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就意味着数据安全与性能(机器和网络)的完美结合,一条龙式的服务标准(产品的服务与支持)。所以在选择备份系统时,既要做到满足系统容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又要所用的备份方式能够支持多系统平台操作。要达到这些,就要充分使用网络数据存储系统,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软件,配合系统备份及双机备份,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对网络的数据备份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自动化备份、文件归档、数据分级存储和灾难恢复。 2.系统需求分析 1.1系统现状分析 《》网络基础结构是基于Windows平台,现在拥有X台服务器。《》的文档管理系统包含了文件服务器、转档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主要数据库包含了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DB2等。 1.2备份系统风险评估 《》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数据的保护,在没有备份软件的情况下,已经采用了重要数据镜像备份、服务器系统镜像备份等常规保护方法,为企业的数据财产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但是以上方法很难实现快速备份和灾难后的迅速恢复,很难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根据上面的备份管理系统的风险评估,建议《》使用ESioo安全备份专家软件,配合Windows自带备份和双机虚拟备份,并重新设计相关备份的恢复策略,达到可以快速恢复数据备份和快速恢复文档管理系统备份的水平,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数据安全级别。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一)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一) (总分:1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5.00) 1.采用扩展关系数据模型的方法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做 ______。 (分数:1.00) A.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 B.扩展关系数据库系统 C.拓展关系数据库系统 D.以上都不正确 解析: 2.下列哪一种结构是支持并行数据库系统最好的结构? ______。 (分数:1.00) A.共享内存 B.共享磁盘 C.无共享√ D.层次模式 解析: 3.下面属于并行数据库系统目标的是 ______。Ⅰ.高性能Ⅱ.高可用性Ⅲ.高扩充性 (分数:1.00)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Ⅰ和Ⅲ D.Ⅰ、Ⅱ和Ⅲ√ 解析: 4.下列属于粗粒度并行机特点的是 ______。 (分数:1.00) A.拥有大量的处理器 B.共享一个主存√ C.单个事务运行得更快 D.数据库一般将一个查询分配到多个处理器上 解析: 5.操作型数据和分析型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下列哪一个是操作型数据的特征? ______。 (分数:1.00) A.可更新的√ B.历史的(包括过去数据) C.支持管理决策的 D.面向主题的 解析: 二、{{B}}填空题{{/B}}(总题数:5,分数:10.00) 6.在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中,客户机可以使用{{U}} 【1】 {{/U}}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查询命令。(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解析: 7.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与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U}} 【2】 {{/U}} 存储在多个场地。 (分数:2.00)

亿赛通文档透明加密系统DLP-SmartSec3.0产品

亿赛通文档透明加密系统 SmartSec3.0 Copyright ? 2009 ESAFENET Corporation BeiJing P. R. China ESAFENET CONFIDENTIAL: This document contains proprietary information of ESAFENET Corporation and is not to be disclosed or used except in accordance with applicable agreements. Due to update and improvement of ESAFENET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information of the document is subjected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

目录 1.研发背景 (3) 2.设计理念 (4) 3.核心优势 (6) 4.产品概述 (6) 5.产品靓点 (13) 6.运行环境 (15)

1.研发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以电子形式存储在个人和商用电脑中,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广泛地传递,在大量的信息存储和交换中,信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企业一般有着完善的书面文档涉密管理制度,并且由单独的文控中心负责制订、监督、审计企业内部重要情报信息使用状况,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电子文档却都以明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电子格式存储的重要情报信息却由于传播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对分发出去的文档无法控制,极大的增加了管理的复杂程度,这部分的资产极易于受到损害,那就是明文泄密! 按照对电子信息的使用密级程度和传播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信息泄密的途径简单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由电磁波辐射泄漏泄密(传导辐射、设备辐射等) 这类泄密风险主要是针对国家机要机构、重要科研机构或其他保密级别非常高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军工、科研场所等,由于这类机构具备有非常严密的硬保密措施,只需要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物理屏蔽手段就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保护。 网络化造成的泄密(网络拦截、黑客攻击、病毒木马等) 网络化造成的泄密成为了目前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常用的防护手段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加访问控制技术,特殊的环境中采用网络信息加密技术来实现对信息的保护。访问控制技术能一定程度的控制信息的使用和传播范围,但是,当控制的安全性和业务的高效性发生冲突时,信息明文存放的安全隐患就会暴露出来,泄密在所难免。 存储介质泄密(维修、报废、丢失等) 便携机器、存储介质的丢失、报废、维修、遭窃等常见的事件,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在监管力量无法到达的场合,泄密无法避免。 内部工作人员泄密(违反规章制度泄密、无意识泄密、故意泄密等) 目前由于内部人员行为所导致的泄密事故占总泄密事故的70%以上,内部人员的主动泄密是目前各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管理制度规范、访问控制约束

各种备份方式比较

备份结构比较 概述 Host-Base、LAN-Base和基于SAN结构的LAN-Free、Server-Free等多种结构。 Host-Based备份方式: Host-Based是传统的数据备份的结构这种结构中磁带库直接接在服务器上,而且只为该服务器提供数据备份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备份大多是采用服务器上自带的磁带机,而备份操作往往也是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进行的。 Host-Based备份结构的优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快,备份管理简单;缺点是不利于备份系统的共享,不适合于现在大型的数据备份要求。LAN-Based备份方式: LAN-Based备份,在该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其中配置一台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由它负责整个系统的备份操作。磁带库则接在某台服务器上,在数据备份时备份对象把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磁带库中实现备份的。 LAN-Based备份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投资、磁带库共享、集中备份管理;它的缺点是对网络传输压力大。

LAN-Free备份方式: LAN-Free和Server-Free的备份系统是建立在SAN(存储区域网)的基础上的,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基于SAN的备份是一种彻底解决传统备份方式需要占用LAN带宽问题的解决方案。它采用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将磁带库和磁盘阵列各自作为独立的光纤结点,多台主机共享磁带库备份时,数据流不再经过网络而直接从磁盘阵列传到磁带库内,是一种无需占用网络带宽 (LAN-Free) 的解决方案。 目前随着SAN技术的不断进步,LAN-Free的结构已经相当成熟,而Server-Free的备份结构则不太成熟。 LAN-Free的优点是数据备份统一管理、备份速度快、网络传输压力小、磁带库资源共享;缺点是投资高。 目前数据备份主要方式有:LAN 备份、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三种。LAN 备份针对所有存储类型都可以使用, 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只能针对SAN架构的存储。 基于LAN备份传统备份需要在每台主机上安装磁带机备份本机系统,采用LAN备份策略,在数据量不是很大时候,可采用集中备份。一台中央备份服务器将会安装在 LAN 中,然后将应用服务器和工作站配置为备份服务器的客户端。中央备份服务器接受运行在客户机上的备份代理程序的请求,将数据通过 LAN 传递到它所管理的、与其连接的本地磁带机资源上。这一方式提供了一种集中的、易于管理的备份方案,并通过在网络中共享磁带机资源提高了效率。

密文数据库检索技术综述

密文数据库检索技术综述 摘要 关键词 1 引言 2 相关技术 3 研究分类 3.1 数值型数据 2002年,Hakan等人首次提出了在数据库即服务(Database as a service, DaaS)1模型下,针对加密数据执行SQL查询的方法2。其核心思想是:提出了一种过滤技术(桶划分技术)缩小解密范围,从而快速查询加密数据。并基于桶划分技术提出了一种对关系数据库进行加密和存储的模型,在此模型上存储数据时,除了对关系表中的记录采用常规加密外,还给每个属性值增加一个桶号,桶号表示明文数据值位于某段区间内。在该模型中,数据拥有者(即用户)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后将数据库密文保存在服务提供商处,只有数据拥有者能够解密。用户提交查询指令后,服务器端无需对密文解密即可进行粗粒度的查询,得到包含查询结果的一个候选结果集合,然后将该候选结果集合返回给用户,用户解密该候选结果集合并对明文进行计算即可得到最终的查询结果。 该方法返回一个比正确结果集合更大一些的集合,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并不匹配查询条件的密文元组,因此需要再对这个结果集合进行解密和过滤处理,才能得到最终的查询结果。此外,该方法仅通过值域分区的方式建立数据库值索引,容易造成数据库信息泄漏。数据库通常采用哈希技术分区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分区数量越多,检索性能越好,但同时会造成更多的数据冗余。当每个分区中的数据记录较多时,检索效率会受到较大影响。 2003年,Damiani等人提出基于索引的密文检索方法3。与桶划分方法不同,该方法将数据进行元组级的加密,因此能够进行元组级的检索。该方法不按数值的顺序分类,增加了安全性。其缺点是不能实现范围搜索。Damiani又使用B-tree 编码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范围检索,但是每次进行检索时需要检索的次数等

数据备份技术白皮书

备份技术白皮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兴建网络环境、传播数据信息的热潮。随着计算机存储信息量的不断增长,数据存储、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就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 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信息(Information),这些信息在计算机中都以数据形式来保存,要保证企业业务持续的运作和成功,就要保护基于计算机的信息。人为的错误,硬盘的损毁、电脑病毒、自然灾难等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给企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由其是9.11事件后,这种需求更显得尤为重要,9.11事件使得多家企业破产。这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尽快恢复计算机系统,使其能正常运行。而目前处理的最为有效的和常用的办法就是进行有效而合理的备份。 由于数据备份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它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里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一般来说,各种操作系统所附带的备份程序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所以若想对数据进行可靠的备份,必须选择专门的备份软、硬件,并制定相应的备份及恢复方案。在发达国家,几乎每一个网络都会配置专用的外部存储设备,而这些设备也确实在不少灾难性的数据丢失事故中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计算机界往往会用服务器和数据备份设备(如磁带机)的连接率,即一百台服务器中有多少配置了数据备份设备,来作为评价备份普及程度和对网络数据安全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如果每一台服务器或每一个局域网络都配置了数据备份设备以及相应的备份软件,那么无论网络硬件还是软件出了问题,都能够很轻松地恢复。 一、网络备份构成的分析 目前,有几个不同的技术用于网络备份和恢复,它们一般分为三类: □ 硬件 □ 介质 □ 软件 Estor1800就是采用这三种技术的结合,来完成整个网络的备份和恢复,下面我们将就这三个技术,来讨论Estor1800的备份功能。 1、硬件 下图为Estor1800用于网络备份的常见的物理硬件组成的示意图: (1)、备份引擎系统 备份引擎系统是一个计算机Estor1800,运行主亚美联公司的备份软件。所有的管理功能都集中在备份引擎系统中,包括设备操作、备份计划、介质管理、数据库/记录处理以及错误处理等。 引擎系统有一条存储I/O总线,为并行的SCSI总线,它负责在磁带驱动器或子系统和引擎系统之间传输数据,也用于磁盘驱动器到引擎的连接。为了性能的缘故,将磁带驱动器隔离在一条专用的总线上。 (2)、源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综述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在提出传统数据库技术的不足及新应用领域需求的同时,介绍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特征与功能,并探讨了该技术面l临的一些问题;最后还对这一新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数据库 面向对象的思想首先出现在程序设计方法中。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的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按照人们对现实世界习惯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来研究和模拟客观世界的方法学。它将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均视为“对象”.将客观世界看成是由许多不同种类的对象构成。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完整的客观世界。面向对象方法学所引入的对象、方法、消息、类、实例、继承性、封装性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和良好机制为人们认识和模拟客观世界分析、设计和实现大型复杂系统奠定了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面向对象技术已大大地超出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范围。并渗透和应用到了诸多复杂的工程领域。并给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工业设计与制造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信息管理系统、面向对象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面

向对象的专家系统、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和面向对象的用户界面等的出现。其中,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已成为当今数据库领域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数据库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已成为当前数据库技术研究、应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数据库系统中。使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支持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数据库模式。这对于提高数据库系统模拟和操纵客观世界的能力,扩大数据库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数据库的集成开发环境中。使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能够支持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井提供相应的开发手段,这对于提高应用软件的开发质量和扩大软件的应用推广是十分重要的。纵观数据库系统的发展,面向对象(00)技术的诞生为数据库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尽管目前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发展与关系数据库系统相比,它的理论研究和形式化、标准化等方面还不完备和成熟。但是。从面向对象技术的前景和应用来看,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将代表着新一代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新应用领域的需求及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发展 从80年代以来,数据库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巨大成功激发了其它领域对数据库技术需求的迅速增长。这些新的领域包括:CAD/CAM、CIM、CASE、OIS(办公信息系统)、GlS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库系统和实时系统等。新的应用领

数据容灾备份的等级及关键技术.

数据容灾备份的等级及关键技术 数据容灾备份的等级容灾备份是通过在异地建立和维护一个备份存储系统,利用地理上的分离来保证系统和数据对灾难性事件的抵御能力。根据容灾系统对灾难的抵抗程度,可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对本地系统关键应用数据实时复制。当出现灾难时,可由异地系统迅速接替本地系统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应用容灾比数据容灾层次更高,即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数据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 数据容灾备份的等级 容灾备份是通过在异地建立和维护一个备份存储系统,利用地理上的分离来保证系统和数据对灾难性事件的抵御能力。 根据容灾系统对灾难的抵抗程度,可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对本地系统关键应用数据实时复制。当出现灾难时,可由异地系统迅速接替本地系统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应用容灾比数据容灾层次更高,即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数据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同本地应用系统互为备份,也可与本地应用系统共同工作)。在灾难出现后,远程应用系统迅速接管或承担本地应用系统的业务运行。 设计一个容灾备份系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备份/恢复数据量大小、应用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和数据传输方式、灾难发生时所要求的恢复速度、备援中心的管理及投入资金等。根据这些因素和不同的应用场合,通常可将容灾备份分为四个等级。 第0级:没有备援中心 这一级容灾备份,实际上没有灾难恢复能力,它只在本地进行数据备份,并且被备份的数据只在本地保存,没有送往异地。 第1级:本地磁带备份,异地保存 在本地将关键数据备份,然后送到异地保存。灾难发生后,按预定数据恢复程序恢复系统和数据。这种方案成本低、易于配置。但当数据量增大时,存在存储介质难管理的问题,并且当灾难发生时存在大量数据难以及时恢复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灾难发生时,先恢复关键数据,后恢复非关键数据。 第2级:热备份站点备份 在异地建立一个热备份点,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备份。也就是通过网络以同步或异步方式,把主站点的数据备份到备份站点,备份站点一般只备份数据,不承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班级:041011 姓名:罗英学号:04101001) 一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述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即:数据库技术是研究、管理和应用数据库的一门软件科学。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研究和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 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是数据,所以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并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 数据库技术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信息,数据,数据处理,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等。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研究和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 二数据库技术发展历史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对数据库系统发展阶段的划分应该以数据模型的发展演变作为主要依据和标志。按照数据模型的发展演变过程,数据库技术从开始到现在短短的30年中,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是网状和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是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三代是以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技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成为当代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层次和网状数据库系统。层次数据库系统的典型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出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技术IMS。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会

大数据安防中的三种关键技术及五大挑战

大数据安防中的三种关键技术及五大挑战 1.大数据 在安防行业,随着前端设备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安防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视频、图片数据存储的时间越来越长,安防大数据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对数据进行存储、共享以及应用变得愈加重要。要应用安防大数据,首先要了解安防大数据有何特点。 安防大数据涉及的类型比较多,主要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其中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报警记录、系统日志、运维数据、摘要分析结构化描述记录以及各种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如人口库、六合一系统信息等;半结构化数据如人脸建模数据、指纹记录等;而非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视频录像和图片记录,如监控、报警、视频摘要等录像信息和卡口、人脸等图片信息。区别于其他行业大数据特点,安防大数据以非结构化的视频和图片为主,如何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挖掘及处理,对安防行业提出了更多挑战。 大数据 对于安防视频图像数据,传统的处理方式主要靠事后人工查阅来完成,效率极低。面对海量的安防数据,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不能达到实战应用目的,偏离了安防系统建设目的。为充分利用安防系统价值,提升对安防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大华股份(002236,股吧)从多层次、全方位考虑产品和方案规划,不断提升对于安防有效信息的快速挖掘能力。 要提升安防大数据的处理效率,首先要从智能分析做起,快速过滤无效信息。大华智能分析从多维度、多产品形态来实现。如对于事件检测、行为分析、异常情况报警等,大华前端、存储以及平台系统产品都能够快速实现智能检测,并通知系统对事件进行快速响应,这些产品从某种层面上将安防有效数据的分析分散化,大大加快了整个系统的大数据处理应用速度。此外,大华还推出了基于云存储系统的大数据应用系统,如视频编解码系统、车辆研判系统、以图搜图系统、视频浓缩摘要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以及车型识别系统等等。 大数据安防应用的几种关键技术 1)大数据融合技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安防系统建设基本形成了是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为主体,其他行业系统有效完善的发展态势。而“重建设、轻应用”的现况给安防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为实现数据融合、数据共享,首先要解决存储“分散”问题,大华云存储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的有效融合与共享,解决系统在硬件设备故障条件下视频数据的正常存储和数据恢复问题,为安防大数据应用分析提供可靠基础。 2)大数据处理技术 安防大数据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居多,要实现对安防大数据的分析和信息挖掘,首先要解决数据结构化问题。所谓的数据结构化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大华通过采用先进的云计算系统对安防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

数据库技术发展简史

数据库技术发展简史 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商业产品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数据库的诞生和发展给计算机信息管理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已经开发建设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库,它已成为企业、部门乃至个人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同时,随着应用的扩展与深入,数据库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数据库的研究领域也已经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 30年间数据库领域获得了三次计算机图灵奖(C.W. Bachman,E.F.Codd, J.Gray),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数据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领域。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溯一下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数据库发展简史 1. 数据管理的诞生 数据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时的数据管理非常简单。通过大量的分类、比较和表格绘制的机器运行数百万穿孔卡片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其运行结果在纸上打印出来或者制成新的穿孔卡片。而数据管理就是对所有这些穿孔卡片进行物理的储存和处理。然而,1 9 5 1 年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种叫做Univac I 的计算机推出了一种一秒钟可以输入数百条记录的磁带驱动器,从而引发了数据管理的革命。1956 年IBM生产出第一个磁盘驱动器——the Model305 RAMAC。此驱动器有50 个盘片,每个盘片直径是2 英尺,可以储存5MB的数据。使用磁盘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机地存取数据,而穿孔卡片和磁带只能顺序存取数据。数据库系统的萌芽出现于60 年代。当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管理,对数据的共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文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够统一管理和共享数据的数据库管理

数据备份方案详细

企业备份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4) 二、系统需求分析 (5) 2.1数据灾难恢复需求分析 (5) 2.1.1灾难恢复时间目标(Recovery Time Object) (5) 2.1.2灾难恢复点目标(Recovery Point Object) (6) 2.2系统现状分析 (7) 三、备份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9) 3.1数据备份系统的基本架构 (9) 3.1.1备份系统基础架构概述 (9) 3.1.2备份系统基础架构的组成 (10) 3.2备份管理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12) 3.3执行备份的硬件和介质 (14) 3.3.1磁盘存储介质 (14) 3.3.2磁带存储介质 (15) 3.4控制备份的软件 (16) 3.4.1备份管理软件的选择 (16) 3.4.2 VERITAS Backup Exec基于磁盘的数据保护 (20) 3.4.3 VERITAS Backup Exec数据备份过程 (24) 3.5备份策略设计 (26) 3.5.1备份策略的分类和决定因素 (26) 3.5.2数据库备份方式 (28) 3.5.3磁带轮换策略 (29)

3.5.4文件服务器的备份策略 (30) 3.6灾难恢复计划 (32) 3.6.1灾难恢复计划概述 (32) 3.6.2灾难恢复的好处 (34) 3.6.4灾难恢复策略规划 (34) 四、数据复制系统解决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系统结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Replication Exec复制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Replication Exec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设计方案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Backup Exec方案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Replication Exec方案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客户收益 (37) 5.4选择专业的服务—替换企业备份与恢复服务 (37)

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

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 摘要: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科学计算,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来管理数据。由此,计算机技术新的研究分支——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所谓数据库就是将许多具有相关性的数据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形成的数据集合。而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为DBMs ) 是支持人们建立、使用、组织、存储、检索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包括数据库模型、数据模型、数据库与应用的接口语言等。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数据库技术已相当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关键字: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和核心 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数据库出现前,计算机用户是使用数据文件来存放数据的。常用的高级语言从早期的FORTRAN到今天的c语言,都支持使用数据文件。有一种常见的数据文件的格式是,一个文件包含若干个“记录”,一个记录又包含若干个“数据项”,用户通过对文件的访问实现对记录的存取。通常称支持这种数据管理方式的软件为“文件管理系统”。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这些数据与其他文件中数据有大量的重复,造成了资源与人力的浪费。随着计算机所处理的数据的日益增多,数据重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人们就想到将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这样就演变成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形成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的诞生以20世纪60年代IBM公司推出的数据库管理产品IMs ( Info咖ationMana髀ment System) 为标志。数据库的出现,实现了数据资源的整体和结构化管理,使数据具有了共享性和一定的独立性,并能够对冗余度进行控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推出,使得数据库概念得到了普及,也使得人们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和统一管理的必要。但是由于IMs是以层次模型来组织和管理数据的,对非层次数据使用虚拟记录,大量指针的使用降低了数据使用的效率,同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模型机及数据库语言比较低级,数据的独立性也比较差,给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会(CODASYL,即Conference On Data Svstem Language)下属的数据库任务组( DBTG,即Dat aBaseTask Group) 对数据库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着名的DBTG报告。该报告确定并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许多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报告成为网状数据模型的典型技术代表,它奠定了数据库发展的基础,并影响着以后的研究。网状模型是基于图来组织数据的,对数据的访问和操纵需要遍历数据链来完成。因这种有效的实现方式对系统使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阻碍了系统的推广应用。1970年IBM公司的E.F.codd发表了着名的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技术的论文《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并获得198 1年ACM图灵奖,标志着关系模型数据库模型的诞生。

亿赛通数据防泄漏DLP系统系列终端安全防护系统AniSec产重点

按需构建·安全可控亿赛通数据防泄露 DLP 系统系列计算机一体化防护产品白皮书 V1.6 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010 年 8 月 亿赛通科技 ANISEC 产品白皮书 V1.6 版权声明本文的内容是亿赛通数据防泄露 DLP 系统系列 AniSEC 产品白皮书。文中的资料、说明等相关内容归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本文中的任何部分未经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亿赛通” )许可,不得转印、影印或复印。支持信息感谢您关注亿赛通数据泄露防护产品!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 10 号南天大厦 2 层邮编:100085 亿赛通客服中心:电话:400-898-1617 如果您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亿赛通的产品信息、技术支持以及产品的报价等信息,请您查阅我公司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4698489.html, 亿赛通科技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亿赛通科技 ANISEC 产品白皮书 V1.6 目录第 1 章亿赛通数据防泄露 DLP 系统简介 ................................................................ 1 第 2 章 AniSEC 产品简 介 ........................................................................................... 2 2.1 产品概述.......................................................................................................... 2 2.2 产品应用需求.................................................................................................. 2 2.3 产品效果图...................................................................................................... 2 第 3 章 AniSEC 产品主要特点 ................................................................................... 3 3.1 全面的数据泄露防护...................................................................................... 3 3.1.1 硬盘全盘加密模块(full-disk encryption,FDE 模块) .................. 3 3.1.2 外设控制模块....................................................................................... 3 .3.1.3 光盘加密模块...................................................................................... 3 3.2 系统高安全性.................................................................................................. 3 3.2.1 全盘加密技术....................................................................................... 3 3.2.2 安全可靠的加密算法........................................................................... 4 3.2.3 足够长的密钥长度............................................................................... 4 3.2.4 先进的身份认证技术........................................................................... 4 3.3 高可维护性...................................................................................................... 4 3.4 分级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