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大家在关注:

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语:???????????????)是西方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又

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毛里塔尼亚、阿曼、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苏丹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规模不大而逐渐平息。

截至2012年6月,此阿拉伯革命已经成功推翻了4个国家政权。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

革命的局势恶化导致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阿拉伯。18天后的埃及示威浪潮导致穆巴拉克

在2011年2月11日宣布正式下台,权力移交军方,结束长达30年的统治。利比亚领袖卡扎菲在2011年8月23日被推翻,当时全国过渡委员会夺取了他的阿齐齐亚兵营。10月20日,当全国过渡委员

会夺取苏尔特时,卡扎菲战死于此。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总统萨利赫退位。造成因素

导致这些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的专制统治、政治体制僵化、人权的侵犯、政府贪污腐败、国民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贫困;领导人长期执政,不思改革,政治经济分配不透明等等。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困难,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另外,人口结构中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熟谙网络且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成为了这次运动中的主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导火索

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2010年1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期间遭受警察和市政官员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不治身亡。这个事件激起了突尼斯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各国情况

突尼斯

自从一位抗议者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在西迪布济德自焚之后,示威者在2010年12月内开始了触发境内大规模街头示威及争取民主活动。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政治腐败、缺乏言论自由、及生活条件不佳等造成了此事件。此示威浪潮是近30年来在突尼斯最有声有色的社会与政治骚乱,并已造成几十人死亡和受伤,多数都是警察和安全部队对示威者采取行动的结果。2011年1月14日,总统本·阿里采取一系列措施后于当晚逃往沙特阿拉伯,结束他长达23年的执政。事件导致时任政权

倒台,成为阿拉伯国家中第一场因人民起义导致推翻现政权的革命。

本·阿里离开之后,突尼斯政府宣布戒严,以及创建了一个看守联合政府。此联合政府成员包含了包括本阿里党,也就是宪政民主联盟,以及来自其他部委的反对派人物。然而,新任命的5个非宪政民主联盟部长立即辞职。由于示威活动还在持续,突尼斯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在1月27日内改组整体政府,解除所有的前宪政民主联盟但本人除外,然后2月6日暂停前执政党。随后,宪政民主联盟在3月9日内被解散。加努希辞职于2月27日,之后贝吉·凯德·埃塞卜西任命为新总理。

埃及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成功之后而在还未参与当为埃及政治中心人物的时候,潜在总统候选人埃尔巴拉迪警告说埃及将来会有“突尼斯式爆发”规模。

埃及示威浪潮在1月25日内开始行动,一直持续了18天。在1月28日午夜时分,为了要抑制抗议者能通过社会化媒体的组织能力,埃及政府已经成功了消除国家的互联网接入。在当天的时候,趁数万抗议者在某些主要城市的街道上抗议,穆巴拉克总统驳回了他的的政府,后任命新的内阁。穆巴拉克还任命了近30年来的第一位副总统。

2月10日,穆巴拉克交给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所有他的总统权力,可是随后他宣布将继续担任总统,直到他的任期结束。抗议活动持续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在2月11日。苏莱曼立即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权力,克并交移给埃及武装部队接管权力。埃及军方随后立刻暂停实施宪法、解散两院议会、以及并承诺解除该国三十年的“紧急状态”。之后又承诺在6个月内或最迟在今年年底内通过举行自由,公开的选举。一个平民叫夏拉夫,被任命为埃及总理于3月4日。然而2011年7月,因要回应夏拉夫和军方最高委员会看起来不充足的实行改革,示威者继续抗议活动。

2012年2月,前总统穆巴拉克垮台一周年,埃及维权人士与大学生11日发动国人罢工、罢课一天,以纪念扳倒前总统穆巴拉克一周年,抗议国家状况未见改善,并要求日渐失去民心的军方交出政权。

利比亚

突尼斯和埃及革命成功之后,利比亚在2011年2月15日开始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8日,反对派控制了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政府派出精锐部队和雇佣军想夺回班加西,但他们被击退。2月20日,抗议活动已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导致赛义夫·伊斯拉姆·卡扎菲在的电视台警告示威者,他们的国家可能陷入内战。庞大的死亡人数,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某些利比亚外交官开始辞职,并

呼吁政权解散。

2月26日,在面对示威者与反抗军夺回民众国所控制的黎波里时候,反对派在班加西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目的是为了反对卡扎菲的政策。可是,尽管反对派成功的夺取,随后政府军又夺回地中海沿岸多数地区。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通过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为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和“保护平民和平民中心”的安全。两天后,法国、美国和英国开始以轰炸行动对亲卡扎菲部队来干预利比亚。来自欧洲和中东国家的27个联盟国,也加入了此干预行动。卡扎菲部队在班加西郊区被逼退,然后反抗军展开攻势,控制了某些利比亚的沿海城镇。但是由于政府军反攻夺回大部分的乡镇,反抗军的攻势已经止步不前。这已建立了布雷加与艾季达比耶之间的僵局,集中

就转移到该国持续激烈战斗的西部。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四个主要的打击战线为:奈富塞山、的黎波里省海岸、锡德拉湾以及利比亚沙漠的西部。

在8月底,反对派控制了卡扎菲的阿齐齐亚兵营,这结束他长达42年的执政以及解散了卡扎菲的政府。许多政府的机构,包括卡扎菲和几名政权官员都在苏尔特重组,此地方所卡扎菲宣布利比亚的新首都。虽然其他人都逃到塞卜哈、拜尼沃利德、利比亚沙漠的偏僻地区或是邻近国家,但塞卜哈在9月底时被占领,拜尼沃利德在历经一周的艰苦围攻后被占领。最后在10月20日,全国过渡委员会军占领了苏尔特,当天射杀了卡扎菲。他成为了在阿拉伯之春中第一个被打死的领导人。

也门

抗议活动1月中在也门北与南部的许多城镇开始爆发。目前示威者抗议政府建议修改宪法也门、失业、和腐败等,过后他们要求也门总统萨利赫下台。1月27日,有至少16,000名抗议者在萨那街头上举行示威。此后,人权积极行动者和政治家塔瓦库·卡曼呼吁2月3日的“愤怒日”。根据新华社,组织者呼吁数百万示威者举行示威。萨利赫当时宣布他将不谋求连任2013年。除了至少有2万示威者在萨那街头上抗议政府,有些人也在亚丁参加了塔瓦库·卡曼呼吁的“愤怒日”。当时士兵、总人民代表全国人民大会党的武装成员和许多示威者也在萨那举行亲政府集会。当天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时,也门示威者被称为的“愤怒的星期五”再次走上街头抗议总统萨利赫。尽管示威者与政府

倡导冲突,抗议活动继续在这几天里。

4月23日,迫于国内反政府示威的压力,也门总统萨利赫同意接受海合会作委员会的调停方案,将在30日内辞去总统职务。但后来,萨利赫本人拒绝签署该协议,反对派也拒绝了由政府高官作为代表签署协议的提议,于是导致协议被毁。6月3日,也门总统府内一座清真寺遭到炮击,造成总统萨利赫和议会发言人受伤,随后萨利赫被送到沙特进行疗伤。9月4日,数十万名民众在首都萨那的变革广场和第六十大街进行了大型的示威游行,以及包括塔伊兹、荷台达、哈贾、伊卜、阿姆朗等省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萨利赫立即下台,成为也门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

9月23日,萨利赫回国,25日发表电视讲话说:“我拒绝权力,并将在未来数天内放弃权力”。11月19日,萨利赫在视察共和国卫队时表示他辞职后将把权力移交给军方。最后在11月23日晚,萨利赫在沙特阿拉伯签署协议,将权利和平移交给副总统哈迪。这意味着也门长达33年之久的“萨利赫时代”终于落下了帷幕。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总统萨利赫退位。

叙利亚

叙利亚的抗议在1月26日开始,示威者呼吁政治改革和恢复公民权利、以及结束自1963年以来实行了的国家紧急状态。虽然有一个“愤怒日”的计划将定为在2月4日至5日,但它的示威多数是平静的。3月6日,叙利亚安全部队在德拉逮捕了约15名儿童在墙壁上书面反对该政权的口号,当时这些儿童被安全部队残酷折磨。德拉是第一所城市来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也就是统治叙利亚自1963年以来的复兴党政府。

在3月15日,数千名示威者在大马士革、阿勒颇、哈塞克、德拉、代尔祖尔以及哈马街头上集会。第二天,有报告说大约3000名被逮捕和发现有数位的“烈士”,但在官方内没有获得真正的死亡人数。2011年4月18日,约10万示威者坐在霍姆斯的广场中央,要求巴沙尔下台。

抗议活动一直持续到2011年7月。政府在一些尤其在北方地区,以采取恶劣的安全取缔与军事行动来回应示威者。巴沙尔当局随后使用坦克和狙击手来对付反政府抗议者。在德拉、霍姆斯、伊德利卜和哈马等抗议的中心地区也不断受到政府军的围攻,当地的水电也被切断。到8月上旬部队对抗议者的打击达到了高峰:大量平民、活动家、以及拒绝向抗议者开枪的士兵被安全部队射杀。因此许多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对叙政府的暴力做法表示谴责;而叙当局则宣称是“武装帮派”制造了流血事件,政府军打击的只是“武装分子”。

在这个时候,反对派已经成立了某些反对派组织。这包括了全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自由叙利亚军以及地方协调委员会等等。同时基地组织也潜入叙利亚.

2012年3月15日,抗议满一周年之际,巴沙尔·阿萨德政府依然没有下台。根据联合国的观察,叙利亚政府镇压反抗政府的军民,其中无辜死亡的百姓超过6000人。针对镇压人民,联合国原拟发表谴责,但中国和俄罗斯动用否决权;而美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在2012年3月中会面时,同时表示不会对叙利亚采取和利比亚一样的军事行动,来阻止利比亚政府的镇压行动。

巴林

2011年巴林反政府示威活动为从2011年2月14日开始持续至今的发生在巴林的示威活动,为2010-2011年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示威的一部分。初期示威者要求政府提供体

面的工作和生活,要求公民享有大的政治自由度和赋予什叶派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等内容的民主政治改革,不久在巴林人口中占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提出了推翻逊尼派王室统治的要求。

2月17日,巴林出动军队镇压了示威者。3月14日,在海合会的支持下,沙特和阿联酋的1500名军警进驻巴林帮助该国平息内乱,哈马德国王宣布全国进入三个月紧急状态。这些举措受到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谴责。

并发事件

除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和巴林的事件外,其他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有些面对政府强大的抑制,也有些国家开始进行政权改变。

以色列

以色列由此面临了严峻的边境形势,在西奈半岛上由于埃及的混乱而产生了极端主义肆虐的局面。新上台的穆尔西政权与伊朗和哈马斯和解,这对以色列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坏消息;埃及不再走唯西方是从的道路,与西方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大马士革的骚乱也蔓延到了戈兰高地,大批人士试图冲破以色列占领区;以军开火造成了人员伤亡、由于叙利亚局势的不稳,若是逊尼派的极端分子掌权对以色列来说不得不面临严峻形势。叙利亚的化学武器也让以色列极度紧张起来,担心以色列收到恐怖主义的袭击。真主党更是做好准备,支援叙利亚;在以黎边境跃跃欲试。以色列的边境骤然紧张起来。

同时以色列国内也发生一系列游行抗议,2011年初开始,以色列各地就曾爆发小规模的游行示威,而7月中旬发生的帐篷抗议事件,则让示威迅速扩大化。当时,一些示威者将帐篷扎到了特拉维夫市中心,以抗议当地的高房价。随后,扎帐篷运动迅速蔓延到该国其他城市,并最终滚雪球似的引发了各地的示威活动,并在6日晚达到顶峰。而在此前的3个周末,每周都会有超过10万人游行。在系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的诉求也从最初的降低房价问题,扩展到减税、增加照顾小孩休息日,提高薪水等。三居月租要1500美元。媒体报道称,目前特拉维夫的房价、房租高得离谱。在耶路撒冷,租一个普通三居每月要花1500美元,在特拉维夫更高。要在特拉维夫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则需要60万美元。而以色列人的平均工资只在2000美元到2500美元左右。

科威特

2011年年2月以来,科威特多次发生反政府和平集会,示威者以首相谢赫纳赛尔·萨巴赫领导的政府治理国家不力为由,要求他辞职。11月28日,因不满议会议员屡次对内阁大臣提出质询导致政府和议会关系紧张,纳赛尔领导的内阁集体辞职。科威特埃米尔随后任命看守内阁第一副首相兼国防大臣贾比尔为新首相。2012年2月和6月,贾比尔先后两次辞职,不久后又被埃米尔重新任命为首相。

马里

2012年3月21日,一批士兵在首都巴马科发动政变,推翻总统杜尔,宣布中止宪法、解散国家机构。同时因利比亚内战大量武器四处流散,导致基地组织的北非分支实力增强,北非不稳定因素大幅上升。图阿雷格分离主义者在圣战分子帮助下趁机控制了马里北部地区,称阿扎瓦德独立国。稍后基地组织和西非统一圣战运动等圣战者又击败图阿雷格人,控制了马里北部。2013年1月,基地组织继续进攻南方,法国出兵协助马里政府作战,迅速收复北方主要城市,但局部冲突不断。

毛里塔尼亚

2011年2月26日,为数大约一千到一千五名群众在首都游行,他们拉起横幅,高举标语牌,大声疾呼政府改革的口号,要求政府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要求总统阿布杜勒·阿齐兹下台。示威者表示,他们来自不同的部落,没有任何政党或部落在背后支持他们,他们是为了饥饿而站出来示威。部分示威者表示,通过一些社交网站,知道一些北非以及阿拉伯国家都有反政府示威浪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