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设置学时

高校课程设置学时

大学中学分相关规定:

大学里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只有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有学分积累到专业要求后才能毕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课程与学分,还可以提前毕业。

学分制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了更多的灵活性,包括在一段时间内申请休学、创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毕业以及辅修、攻读其他专业和学位。

部分大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

选修课最低要求学分数,每学期必须如此,如果达不到,会得到成绩警告。每学期最低学分一般计算方法为:

每学期最低学分=总学分/2×(标准学制+2)

同时,每学期修读学分一般不得超过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高学分,经批准如有超选,超选部分按有关规定加收超选费。每学期最高学分一般计算方法为:

每学期最高学分=总学分/2×(标准学制-1)

B. 大学课程里的多少学时是什么意思如图

学时指教学时间,一节课为一学时,中小学一般45分钟一节课,高等院校50分钟一节课。

C. 大学数学专业课程怎样安排(每学期怎样学、每周几个学时)

微积分就是做题和看书,吉米多维奇5000题什么的做一遍基本就可以了。线性代数其实比较简单,看书稍微做做题就可以了,概率论和

离散数学都在于理解,只要想明白了做题其实很容易,另外公式什么的还是要背熟的。

D. 大学每门课程的学时一般是多少啊

学时指的就是这门课一共要上多少个小时。

比如,有一门课一学期上完,学时是50个小时,一般的大学一节大课是将近两小时的,这就是说,这门课从开始到学完一共有25节课。

E. 大学是怎么算学分的学时是怎么计算的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节课等于一学时吗

1学分=18课时。

每一个学分等于一个学期内每周一课时(40-45)分钟的课堂学习,并达回到规定的质量要求答。若单从课时来说,1学分=18课时。

对于学年学分制来说,学生每学期所修习的学分数的上限和下限是有规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选课顺序,根据学校课程计划和选课指导教师的建议,在每学期规定修读的学分范围内,允许多修、少修、免修某些课程。

学分计算要求规定:

1、实习学分制后,对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高校给予一次免费补考和重修的机会;补考不及格的学生重新学习该课程,学校可以收取学分学费;学生在专业之外加修的课程(如辅修、双学位、重修等),按实际学分收取学分学费。

2、申请免听课程的学生,须按要求完成该课程作业和考试,并缴纳该课程1/4的学分学费;申请免修课程或是参加旁听的学生,不需缴纳该课程学分学费。

3、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的学分,并规定各种专业课程的不同的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

F. 小学课程设置标准及各课程周课时安排是什么

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G. 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学分中,所有课程都是16学时为1学分对吗

是的。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所有理论课、实验课每16学时回1学分,课程学分数即为答周学时数,总学时为学分数×16;体育课每32学时为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每2周(或累计2周)为1学分。全校所有经法管及人文、工程、艺术类专业的总学分为170学分,弹性幅度控制在±5学分以内。通识教育、专项教育、专业教育三个环节学分比例,经管类、理工类专业为29:22:49,文法类、艺术类专业为25:22:53。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暂行规定

附件4 中国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暂行规定 (2015年3月16日校长办公会议通过)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国科学院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设臵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暂行规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总则 1.本规定旨在规范国科大在学研究生有关学分要求、选课、考核等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事项。此处“研究生”指的是在国科大正式注册的研究生,即按照国家招生计划录取的、在国科大校部和中国科学院所属各研究院、所、台、站、中心等单位(以下简称“研究所”)攻读硕士(以下简称“硕士生”)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包括硕博连读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博生”)、直博生和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普博生”)。 2.国科大研究生的培养贯穿于国科大校部组织的集中教学阶段和在科研院所的科研实践阶段。集中教学阶段为期1个学年,一般包括秋季、春季和夏季学期。硕士生、硕博生、直博生须参加集中教学阶段的课程学习,

特殊情况须经国科大教学委员会批准。 二、学分要求 3.国科大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研究生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由课程学习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等部分,由各研究所依据国科大有关培养方案的规定,结合学科特点、研究生工作量等因素核定学分和完成期限。 4.硕士生申请硕士学位前,总学分应不低于35学分,包括课程学习30学分和必修环节5学分。课程学习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学习。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2学分。非学位课中公共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上述规定前提下,参照国科大相关培养方案,工程硕士必须修读《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专业英语》三门公共课,共计4学分。 参加集中教学的硕士生,在集中教学阶段,课程学习总学分应不低于25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非学位课中公共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 5.硕博生与直博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总学分应不低于42学分,包括课程学习37学分和必修环节5学分。课程学习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学习。学位课学分不低于25

学时学分制管理办法

学时学分制管理办法 篇一: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一、总则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并作为衡量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的一种较为灵活地教学管理制度。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学院决定在20xx级三年制专科生中试行以弹性学制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选课制为基本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为确保学分制改革工作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xx]8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xx]1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等文件精神,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 (一)、学期安排 三年制高职共六个学期,每个学期教学时间均为19周,(含第一学期军训两周及每学期考试一周、机动一周)。教学时间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军训、实习、实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 各系按专业大类、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具有专业选

教育部大学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教育部大学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 排 介绍 本文档旨在介绍教育部大学阶段新课标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以提供对大学阶段教育体系的整体了解。以下将按照不同学科进行 说明。 语文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阅读 能力。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进行了调整,强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结合,注重学生对经典文化的了解。课时安排方面,一般每周安排4节语 文课,每节课45分钟。 数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 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

计等内容,并加强对数学应用的训练。课时安排方面,一般每周安排4节数学课,每节课45分钟。 英语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新课标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设置包括英语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课时安排方面,一般每周安排4节英语课,每节课45分钟。 物理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新课标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课时安排方面,一般每周安排3节物理课,每节课45分钟。 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变化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和实验探究能力。新课标将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课程设置包括无机化学、有 机化学、化学反应等内容。课时安排方面,一般每周安排3节化学课,每节课45分钟。 总结 教育部大学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旨在提高学生的学 科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等学科 的设置和安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 的基础。 以上对各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能 对相关人员了解大学阶段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指导。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2019年文档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 与实施-2019年文档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一、《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 2014年6月12日出台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针对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部分有明确的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并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需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并将此项作为考试内容。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制定,为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这些具体内容的制定,使得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尤其是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使我们必须在体育课程中加入30分钟的身体素质练习时间,这样,必须调整原有的课程内容结构,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从准备活动到技能学习,从身体素质练习到最后的放松都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步伐逐年加快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体育 课程也在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教师科研水平以及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但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工作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问题有地域间、学校间的体育教学工作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影响到了学生体质水平的持续提高,最终导致无法扭转大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部分高职院校课程的内容设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本科学分制管理规定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本科学分制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面向21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势,根据我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结合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一、课程设置 第一条学院开设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必修课指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综合性实践课等。 选修课指供学生选读的,旨在深化专业知识、反映专业方向、扩大知识面、完善智能结构而开设的课程。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可在全院范围内或跨校选课。 第二条学院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 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70%左右,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 第三条凡列入培养计划的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和适用教材(或讲授提纲)。 二、学分计算

第四条课程学分的计算,以该课程所需的教学量为标准。 1、理论课程: (1)课内讲授1学时,学生在课外还需自学2学时的理论教学课程,每周讲授1学时,满一学期为1学分; (2)基本上不需要课外自学的课程,每周授课3学时,满一学期为1学分; (3)如若一学期实际上课周数不足16周,则按计划学时分别除以16、32、48来计算学分。 2、实践课程: (1)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习题课、课堂讨论、公共体育课及体育专业的技术课、艺术类专业的实践课等,每周授课2学时满一学期为1学分; (2)集中进行的必修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教育)实习等按培养计划规定的总周数确定学分,即每周1学分。 3、各类学分数均应为整数或半整数。 4、为配合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设立素质拓展学分。素质拓展学分根据《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 第五条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的学分总数为:四年制本科专业160学分左右,五年制本科专业190学分左右。 辅修专业应修满学分数为20学分左右、双专业应修满学分数为50学分左右、双学位应修满学分数60学分左右(具体学分要

医学高校劳保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doc

医学高校劳保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 近20 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得到了较快发展,如何将医学院校独有的医学学科优势与医疗保险业务特征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疗保险人才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之本,也是该专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课程设置的现状 内蒙古医科大学从2013 年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目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板块,总学时2508 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12 门)868 学时,占34. 61% ; 专业基础课(13 门)880 学时,占35. 08% ;专业课(19 门)760 学时,占30. 31%.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医疗保险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医院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组织行为学、保险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经济法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卫生经济学、病案与疾病分类学、保险精算、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社会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等。其中:医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病案与疾病分类学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包括数学类、经济类和管理类等;保险学类主干专业课程包括医疗保险学、人身保险、保险精算等。所开设课程中理论课2420 学时,占总学时约96%; 实践课88 学时,占总学时约4%.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课程设置存在

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的结构与内容不合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是一个交叉专业,某校设置该专业是为了依托医学优势学科,满足社会对医疗和保险方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但是从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来看,保险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显得不够合理。 突出表现在: 1. 所开设课程大多与商业保险相关,而与社会保险相关课程设置太少,只有社会保障概论和社会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两门课程,未能很好地体现出专业特色;2. 课程设置中保险学专业选修课程内容较少,不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3. 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精算、再保险、保险营销等课程重复交叉内容较多,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二)课程设置中的教学安排缺乏融合性 从学科角度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涉及到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要将医学类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进行融合,则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内蒙古医科大学将该专业所开设的医学类课程,分散在从大一到大三的五个学期中,这些课程之间穿插大量公共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课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使得医学类课程学习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另外,由于医学类课程一般由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而经济管理类课程一般由经管专业教师承担,这两类教师隶属于不同的教学院(部),导致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管理难度加大,课程之间的融合性较差,难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哈尔滨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附件: 哈尔滨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本科教学工作、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毕业应修读的学分、授予学位名称,课程结构与学分,各学期周数分配表,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教学计划总表六个部分。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一定实践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 (二)具体规格 1.热爱祖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品质。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有较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二、学制、学位及学分 (一)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教学一般安排在四年内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习情况在四至六年内修满学分,修满学分后,准予毕业。

(二)学位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授予一类(文、理、法、教育、历史、工、农、管理、经济、艺术)学士学位。 (三)总学分 各专业培养方案原则规定的总学分为170±5学分;总学时约为2700±100学时。 (四)学分及学分绩点计算 1.学习成绩的学分计算,理论课一般18学时计1学分,公共体育课和实验课36学时计1学分。军训及军事理论课共计3学分,实践环节累计10学分,社会实践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4学分。 2.学分绩点包括课程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学分绩点的计算限于专业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其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修读及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学分绩点。 计算公式如下: 10 50 -⨯ =考试成绩学分数课程学分绩点 若某门课程考试成绩低于60分则学分绩点计为0。 修读全部课程学分之和 之和修读全部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 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5(含2.5)以上,方可授予学位。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5(含3.5)以上,可在总学分中增计2学分。此外,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或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获得专利,以及参与顶岗实习、乡村支教、重大社会公益活动等,一次可增计1学分,增计累计不超过2学分。增计学分可用以冲抵专业选修课学分。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总体结构

大学学分制实施细则

大学学分制实施细则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我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以来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学制与学期 第一条实行弹性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4学年的专业,其学习年限为3至6年;本科标准学制为5学年的专业,其学习年限为4至7年。凡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和各类课程学分者,准予毕业。 第二条每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安排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考试等教学工作。 第二章课程分类 第三条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 必修课程是指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以及构成大学生素质结构所开设的课程和环节。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政理论课、专项教育课、学科通选课、学科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和拓展实践。 选修课程是指为了拓宽知识面,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和爱好而选择修读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这类课程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课、专业方向课。

第四条在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可在学院和指导教师指导下,依据学校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规划、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第五条在保证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按照规定可辅修其它专业,达到要求者,颁发辅修专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 第三章学分和学分计算 第六条学分要求。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总学分为主要依据,原则上四年制本科毕业总学分控制在155~190学分;五年制本科毕业总学分控制在230~240学分。 第七条学分确定。学分是学生完成某一门课程或实践环节学习量的计量单位,其一个单位量称为1学分。我校学分确定的方法为: 必修课:16学时计1学分。 选修课:24学时计1学分 专业实践、拓展实践中以周为计量单位的按1-1.5周1学分计算。 第八条学分的计算。每门课程的学分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1位数字,以0.5为单位。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学时纳入理论学时一并计算学分。 按教学计划所列的需修各类各门课程学时数折合成学分并相加,其和为取得本科毕业资格的最低总学分数。 第四章选课 第九条学生修读课程实行选课制,学生在选课前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日期交纳专业学费并办理注册手续,不交纳专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精神,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以2003编制的教学大纲为基础,重新修订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其目的在于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改善心理状态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培养学生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并根据目前学生体质状况,结合上海理工大学体育教学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体育教学特色,使学校体育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和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程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

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二、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三、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四、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五、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一、课程开设年限、时数 本科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共4个学期。本科学生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研究生如需要可以开设体育选修课。 (一)本科一、二年级每周二学时,每学期16周,4学期共计128学时。 (二)高职专科一、二年级每周二学时,每学期16周,4学期共计128学时。 (三)本科三、四年级体育选修课每周二学时,每学期16周,共计32学时。 (四)研究生体育选修课:每周二学时,每学期16周,共计32学时。 (五)本科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课:每学年4周,共计8学时。 二、课程类型和专项设置 (一)体育专项课:对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体育必修课。

高校课程安排研究(全文)

高校课程安排研究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简言之就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不仅把各科教学内容的进度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人的蓝图。探讨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思考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课程设置的教学治理新模式与当地区域经济有机的结合对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进展有积极意义。 1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这个专业在两所学校均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代表着学校专业建设的较高水平。采纳XX络资源搜索、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这两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现阶段苏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和课程设置方向。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自1998年开设以来,共招收了12届学生,培养出9届毕业生共858人,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按能力机构分为四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含10门必修课程,除计算机基础课有34课时上机操作之外都以讲解为主。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含12门必修课程,实验课和上机实践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4.6%和5%。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均含5

门必修专业课程。这5门课程按主要岗位职业特定能力,以项目要求和作业流程所涉及内容分模块制定,学生按不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进行学习,其中含有10周时间的综合实训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专业能力选修课和跨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性质,总学时208。各平台学时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不难看出,总学时为1752,符合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总学时数在1600~1800的标准。除实际训练课程外,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素养拓展课程占总课时比例偏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于20XX年,虽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已经进展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校生888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式分成七大类:公共必修理论课程、公共必修实践课程、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素养拓展课程。其中公共必修理论课程有10门课程,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9:1;公共必修实践课程总学时206,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入学教育及社会实践,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0.37:1;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总学时688,其中实验实践课学时224,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1;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测绘和专业实训课程,总学时300;专业选修课程有13门课可选修,规定必须修满6门课,总学时为192,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3:1;公共选修课程分成7个类别,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

高校各科学时对应学分设定依据

高校各科学时对应学分设定依据 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完成各个科目的学习任务并累积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不 同的学科学时和学分的设定是根据一定的依据与规则进行制定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 下高校各科学时和学分设定的依据: 一、纲要与标准 高校各科学时和学分设定的第一依据是教育部发布的相关纲要与标准。目前国内高校 最主要的纲要是“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学位类课程设置标准”,这一标准规定了各个专 业需要开设的学科、学时和学分。高校在制定课程时应该根据这一标准来确定各个学科的 学时和学分。 二、学科的特点 不同的学科有着自身特定的特点,例如工程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时间,而人文类 学科需要更多的理论学习时间。因此,高校在制定各学科的学时和学分时需要考虑学科特点,满足学生在该学科中所需的学习要求。例如,语言类专业需要较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听 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数学类专业则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习题训练。 三、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在制定高校各科学时和学分时需要考虑这些关系。例如,有些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协同配合,例如数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之间有很多交 叉内容,因此需要在学时和学分设定时考虑这些关系,合理安排各个学科之间的学习时间 和学分分配。 四、就业市场与社会需求 高校各科学时和学分设定也需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安排。例如, 当前国家对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相关专业的学时和学分也需要相应的增加。同时,学校还需要关注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对学科学时和学分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发展路线。 总之,高校各科学时和学分设定的依据比较复杂,需要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各个 学科的特点、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以及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安排。通过合理的学时和学分设定,学生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全面、深入的学习与训练,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共选修课是指学校教务部门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自身素养而统一开设的综合素质类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设置原则 第三条类别与学时学分设置 (一)公共选修课的类别设置以当年级的培养方案要求为准; (二)16学时为1学分,每门课最多32学时,按“二舍三入,七退八进”原则进行学时学分换算。课程学时一般按8的整数倍设置。 第四条课程遴选原则 (一)坚持“通识”教育理念,课程应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和普适性,教学内容少而精,重在启发思维、传授方法和掌握知识要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文理、理农结合;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文化素养、艺术鉴赏能力和身心素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章开课与选课 第五条开课要求和说明 (一)拟申报课程应符合第二章的“设置原则”,当拟申报课程教学内容与个别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内容有明显重复时,开课教师必须在申报时将该专业设置为禁选对象;无特殊要求的课程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二)公共基础课开课部门每学期应争取开设提高型、扩展型公共基础课程供学生选修; (三)相同课程允许多位教师开设;每位教师可申报多门课程;同一课程允许多位教师团队授课; (四)原则上课程选修人数达到20人方可正式组班开课。 第六条申报程序 (一)教务处于每学期开学第4周左右发布下一学期公共选修课申报通知,申报期约25天(具体以通知为准); (二)拟开设的公选课,如果是开课教师本人已开过的,教师登陆教务管理系统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申报;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代码:120006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90学时理论学时:68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 一、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临床医学、护理等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亦是预防医学的桥梁课,其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三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好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临床、护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医护、药学的迅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课程设置

数学与信息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 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6.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学科和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译的能力。 (三)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发展要求 表1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发展细目表 附图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图 (四)主干学科 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专业主要课程 数学基础课(分析、代数、几何)、概率统计、数学模型、物理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概论、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图形学、运筹与优化等。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学院课程介绍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学院课程介绍 Circuit Analysis 一、课程编号:010104 二、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院定必修课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课程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2.5学分,实 践教学8学时/0.5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般物理 三、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是操纵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要紧任务是研究电路的差不多定理、定律、差不多分析方法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明白得电路分析的差不多概念,把握差不多分析方法、定理和定律,并能灵活应用于电路分析中,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有配套的实验教学和自编实验教材。自1986年开始就已实现一人一组做实验。按大纲要求的实验开出率达100%,在保持一些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外,还适当地增加了一些设计性实

验或部分科研课题,亦有意识地设置了部分开放性实验。目前所开实验如下:⑴实验室差不多知识及万用表的使用;⑵线性网络几个定理的验证; ⑶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⑷RC电路的阶跃响应;⑸RLC电路的阶跃响应; ⑹元件参数的测量;⑺LC元件差不多特性的测量;⑻RC网络频率特性的研究;⑼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⑽RC双T网络带阻特性的研究。 四、选用教材: 1、教材《电路分析》张永瑞杨林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参考书《电路分析基础》周围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 3、参考书《电路分析基础》李瀚荪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