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尔集团的并购(doc 8页)

论海尔集团的并购(doc 8页)
论海尔集团的并购(doc 8页)

海尔的并购

1999年5月的一天,海尔集团召开高级管理人员会议。会上,总裁张瑞敏首先发言:“今天,我们坐在一起讨论一下集团以后的发展战略问题。以前我们采取组建‘联合舰队’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集团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内的一流大企业,然而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请大家就以前和今后的公司发展战略发表一下意见……”

两位坐在会议桌未端的年轻人首先发表了看法。这两位是刚到海尔工作的上海复旦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研究生李超和武汉大学财会专业研究生赵栋。他们今天被张总请来的目的是给公司决策带来崭新的思想,或许能收到奇效。李超掩不住脸上的书卷气,说:“进入90年代,全球掀起了第五次兼并浪潮。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2.1万件,总额达14000亿美元。进入1998年,其势为更加凶猛:仅在:月份,美国AT&T 以113亿美元宣布收购纽约的讯港通信集团、康柏公司以96亿美元收购美国数据设备公司……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兼并令人眼花缥乱。通过兼并成为美国最大保健公司的艾特纳公司总裁深有感触他说:‘要么扩大规模,要么落伍,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许多企业都将自己的竞争对手作为购并目标,以实现规模经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便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在中国,兼并也是此起彼伏。1997年两次较大的兼并:一是江苏的‘四鹤齐飞’,即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和南化的联合;一是山东淄博的‘三碟连放’,即齐鲁石化兼并淄博化纤和淄博石化。现在有许多效益低下的企业,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收购过来,用我们的‘激活休克鱼’模式加以改造,实现低成本扩张。这样我们会很大地提高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向世界500强的目标前进。”

而此时一直默默倾听的赵栋抱着会计人员固有的谨慎态度说:“或许我们需要慎重考虑一下,看看韩国企业的情况将有利于我们冷静下来。1997年对韩国企业来讲,可谓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自1月23日韩国第二大钢铁公司‘韩宝钢铁公司’宣布破产后,先后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集团相继宣布倒闭。从企业自身的原因来讲,这是因为它们盲目扩张,滥用多角化经营。韩国企业对规模的热衷,有时几乎到了非理性的地步,像起亚集团本是专门从事生产汽车的,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生产领域扩大到与汽车毫无关系的特殊钢、建筑、甚至公寓清洁上。不计成本的扩张,使韩国企业债台高筑,并且在规模扩大后管理和协调跟不上,家族统治,职员无主人意识,这使其并无真正竞争优势,‘肥而不壮’。对于我国的情况,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出口大量减少,国内市场需求也大大缩小。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但主要用于基础工程建设方面,对我们生产的生活耐用消费品来说作用较小。何况现在集团的利润率并不高,现金流动状况也不好。如果把大量资金用于改造‘休克鱼’,将在市场中失去优势………”

与此同时,张总裁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兼并战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待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30位的特大型企业集团。1997年集团销售收入108亿元,出口5600万美元,利润4.3亿元,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海尔是中国家电行业

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齐全的企业,共有27个门类,7000余个品种;集团现有员工

18900人。海尔集团的发展目标是下个世纪初闯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集团的迅速成长是与它的资本扩张战略分不开的。它先后通过资

产重组、控股联营,兼并盘亏损数额5.5亿元的18个企业,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15.2亿元;约15000余人加盟海尔。海尔的企业兼并经过了三个阶段:1988一1990年是第一阶段,当时的青岛冰箱总厂兼并了处境危难的电镀厂,投入资金进行全盘改造,成立了一个新的微波电器厂;1991一1995年是第二阶段,青岛电冰箱总厂在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冷柜厂、冷凝器厂后,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并成立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以后,海尔的兼并联合进入第三阶段,特别是1997年,海尔有了比较大的

行动。

1997年3月,小资60%控股爱德洗衣机,建立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力,控股80%青岛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兼并莱阳电器。

1997年9月,控股60%杭州海尔,合作开发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兼并黄山电子,控股59%贵阳风华冰箱厂。

在此过程中,海尔集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企业战略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激活‘休克鱼…理论。在企业目标的选择上,海尔主要选择那些硬件不错,但软件不强的企业,即那些技术、设备、人才素质欠佳,只是因管理不善而在市场竞争中败阵的企业,从西方国家企业兼并目标的选择来看,大概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技术含量不高的时候,主要以资本为基础,谁有资本或规模优势谁就把小的企业吃掉,大鱼吃小鱼;再往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时候,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后来的也可以把以前比较大的挤掉,也就是谁走得快谁就可以吃掉对手,快鱼吃慢鱼;90年代是鲨鱼吃鲨鱼,即为了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强强联合,像前面提到的几次大兼并。企业兼并目标选择的变化,是世界范围内企业竞争加剧、筹资手段多样化和管理科学发展的反映。而在中国,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有一套“有中国待色”的经济制度和企业制度,国外的兼并模式不可能照搬。因为中国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改革开放以后虽努力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

但企业和政府还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各个企业才既无风险意识,又无“破产”这个概念,“小鱼不觉其小,慢鱼不觉其慢”。所以在兼并时,不仅要从经济利益出发,而且还要考虑政府,包括自己和目标所受的政府约束。海尔之所以选择硬件不错、软件不好的企业作兼并对象,是看到政府部门愿意对这样的企业放一马,而且动用资金不多。张瑞敏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好鱼吃不到,坏鱼不能吃,只能吃半死不动的休克鱼”,也就是说鱼的肌体没有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息状态,比喻企业的战略、理念有问题。对于这种企业,只要注入海尔的文化模式和管理模式,很快就可以使它起死回生,重新充满活力,海尔人称之为“低成本扩张”。

同时张瑞敏又提出组建“联合舰队”的战略。经过几年脚踏实地的奋斗,张瑞敏领导员工把青岛电冰箱总厂由一只破烂不堪的小木船迅速改建成一艘装备精良的航空母舰。然而他认为一只军舰的实力再强也是有限的,他朝思暮想的是尽快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联合舰队。中国的企业成立企业集团,往往像一列火车:前面是车头,后面挂着车厢。车厢越挂越多,车头的功率再大也架不住挂这么多车厢。最后这列火车的负担越来越大,只有停下或降低速度。而海尔则想把整个企业集团的结构变成一个联合舰队的模式,每一个产品或企业相当于联合舰队的一个军舰。每只军舰各自为战,但不允许各自为政,也就是说听从旗舰统一指挥,不能脱离整个作战意图,但是又给他们相当的活动范围和扩展空间。具体来说就是,整个集团内部是计划经济,集团外部是市场经济。整个组织网络分成三个层次:集团总部是投资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工厂是成本

中心。这样,海尔就通过不断强化自己的管理模式而最终形成了一套能够凝聚员工的企业文化。取得内部管理优势是海尔扩张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企业应先进行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取得规模效益后,再进行混合兼并;而海尔却多是混合兼并。这是为什么呢?张瑞敏解释道:任何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当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再要求进一步提高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适时地转向另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市场,反而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和成本也是很大的,当市场占有率到哪种“一定水平”向哪个“竞争不太激烈的市场转移是其中的关键,而这往往却是最难判断的。一方面是新市场的潜力如何,另一方面是兼并后的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提高,能否取得规模优势或品牌等其他优势。

从回忆中慢慢口到现实,张总裁说:“海尔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总体上来说发展还不错,可以说是发展迅速。当然这与集团的扩张战略分不开,但在这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对于公司以后的发展战略,刚才小李和小赵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过他们引用的都是世界上的一些大趋势和书本上的知识,下面希望各本部和公司的负责人多联系集团过去的经历谈一下。”这时,海尔洗衣机住设本部长柴永森谈起了兼并红星电器的经过。

海尔整体兼并红星电器

一、兼并背景

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始于70年代未。1995年全国洗衣机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家用洗衣机拥有率约为89%:这是一个潜伏着巨大商机的市场。

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则以波轮更为常见。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的产量显然只是一个不大的数目。而且海尔洗衣机当时以滚筒为主,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要想扩大自

己在洗衣机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就必须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能力。

1995年的红星电器厂,拥有员13240人,到1995年6月,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红星有30年的历史,原是一家手工作坊式的集体小企业,1985年原名是煤气用具厂。80年代该厂抓住机遇,从白手起家发展到第一代大容量的洗衣机的定点生产厂,是国内最早最大的双桶洗衣机生产企业。该企业在80年代曾走在行业前列。但是,由于经营不善,到了1995年时,机构膨胀,人员臃肿;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市场销量从全国第二位跌至第七位;许多工作人员都对公司的管理有意见;在技术方面,不重视新产品开发,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十几年不变,经营风险较大。连换四任经理,却均无起色,而且企业每况愈下,至1995年6月当月亏损已

海尔有品牌优势和较好的管理模式,红星虽有100万台的生产能力,但没有名牌效应,红星要发展就必须借助海尔品牌和管理的优势。海尔1994年引进了意大利滚筒洗衣机技术,1995年初推出了90年代先进的欧洲式的滚筒洗衣机。但是,海尔没有亚洲式的波轮洗衣机,海尔要体现自己的“市场细分化”原则,就必须设法生产波轮洗衣机,以满足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如若生产波轮机,兼并显然比立项投资能更快一些抢占市场。于是,海尔把目光投向了红星厂。红星虽然是国内生产亚洲式波轮洗衣机的三大厂商之一,拥有日本90年代的最新技术,设备硬件还比较好;但其机构臃肿,目前的经营状况极差,产品单一,负债率高,市场信誉不好;要改变这一切,困难很多,风

险也很大。弄不好,海尔不但实现不了进军洗衣机市场的战略,还会背上一个大包袱,把自己也压垮。在这种既有机遇又有风险的情况下,海尔该怎样做呢?

二、兼并过程

19%年7月4日,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海尔兼并了红星厂。但与此同时,红星所有的债务和遗留问题也一并转到了海尔。

海尔对红星厂分两步进行改造:首先,在海尔企业文化中心的指导下,教育新员工接受海尔的企业文化,从原咨TMTIT1中心派出质量控制人员;其次,提高工作效率,海尔派出质章保证体系审核小组检查工厂的所有环节。

海尔集团认为盘活资产关键在于盘活人,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所以张瑞敏相信他找到了改变原红星员工观念的捷径,其做法就是大力宣传海尔的文化价值及行为规范。当然,这仿佛是攻击最坚固的堡垒,因为最大的困难也是让红星人认识并统一到海尔企业文化的目标上来。

在给新员工做过几次介绍海尔企业文化的发言之后,企业文化中心主任认为,对被兼并的企业所应做的重要工作是“你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下一步就是找出好的和坏的行为例子,并将其转化为。《海尔人》报纸上的故事,这样才能让员工们记住和讨论。

通过“范萍事件”的宣传、小神童”洗衣机的开发等一系列事件,海尔文化中的80/20原则、0EC管理等精华的部分也都逐渐由不理解、被抵触转变为被红星人所认同、所接受。红星人变成了海尔人,一切开始走上正轨,先进的技术设备也开始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效率。

在海尔全新理念的导向下,原红星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市场展开:

——建立解全了质保体系,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使产品走向市场有了可靠保证。

——建立高效动作机制,全面调整内部机构。撤销34个处室,成立销售部、财务部、制造部、技术质量部、综合部和科研所,实行5部:所管理。按照“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中层干部由原来的105人减至45人。尽管精简干部这一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柴永森总经理还是坚持按海尔的文化做了。

——改革干部制度,变“相马”式的干部提拔制度为“赛马”式的竞争制度。公开招聘、选拔一流人才,充实各部门干部岗位,仅销售部门即招聘了50多位大专学历以上的营销人员。崭新的用人观念,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给企业的人才市场注入了活力,并使洗衣机营销系统寻找到了新的启动点。

——调整销售战略,重塑市场信誉。根据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克服种种困难,加大产量,将过去单纯面向国际市场的全自动洗衣机,在出口的同时投放国内市场,并冠以朗朗上口的“小神童”新品牌;新开发了一种适销对路、大容量的气泡双桶洗衣机,起名为“小神泡”。两种新品牌产品投放全国各地市场后,一炮打响,供不应求,使失去的洗衣机市场重回“怀抱”。

海尔集团针对原红星厂营销人员在开拓市场方面的被动思想提出批评,指出“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越是淡季越应该做工作,越是淡季做工作越能收到效果”。因为过去,该公司营销人员在夏季前后的洗衣机销售淡季,常常是呆在企业里轧帐囤积。为改变营销人员的旧观念、旧习惯,该公司临时筹措出差资金,发动营销人员在淡季扑向全国各地市场,强大的“淡季攻势”,果然使沉寂的洗衣机市场火爆起来了。最成功的例子是“小

小神童”洗衣机的研制开发。每年6一9月一直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但是夏天人们不是不需要用洗衣机洗衣服,而是现售的洗衣机容量太大,多数为5公斤型,换下一件衬衣扔到功能为5公斤的洗衣机里,要浪费很多水,所以不会用洗衣机洗。针对这一点,

海尔开发了一个

“小小神重”洗衣机,1.5公斤容量,3个水位,最小水位洗两双袜子。这种洗衣机开发出来,开拓了一个淡季洗衣机市场。在这个季节,当其他洗衣机产销量下降时,海尔“小小神童”却直线上升。

三、成果

企业在划归后不久,通过引进海尔竞价模式,使每台海尔5公斤洗衣机的配套成本降低15.3元,按每年60万台产量计算,=年可降低成本近1000万元。在划归后的第三个月里,公司实现扭亏为盈;9月盈利2万元,10月盈利7.6万元,11月盈利10多万元,12月一个月盈利150多万元,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该公司洗衣机销量,已从1995年7月份的全国第7位上升为1995年底的第5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增长3.7%。截止12月底,该公司1995年出口洗衣机8.2万台,创汇1230万美元,位居全国洗衣机行业首位。

1996年海尔洗衣机发展势头更猛,一次性顺利通过了1SO9001国际质量认证,并囊括了洗衣机行业几乎所有的最高荣誉: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第一名;出口量全国第一,仅一个品种出口日本就占日本进口量的61%,占中国出口日本的91%。1996年,出口瞄准南非、埃及等国际市场,“小小神童”在智利,占了50%的市场份额。中国每出口两台自动洗衣机就有一台是海尔出口的;国家质量抽检连续两年荣登榜首,其自动洗衣机无故障运行突破了7000次大关,达到国际新水准;荣获全国消费者欢迎产品第一名、九七购物首选品牌第一名;在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举办的投诉率调查活动中,海尔洗衣机成为惟一一家投诉率为零的企业。目前,海尔集团拥有8大系列50多种规格洗衣机产品,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惟一一家可同时规模生产欧、亚、美三种风格洗衣机的企业。

正当柴总滔滔不绝地讲述兼并红星电器的巨大成果的时候,负责兼并莱阳家电的刘向阳经理却给他泼了一头冷水。

兼并菜阳家电

一、从准备到台资

1.莱阳家电总厂简介

莱阳家电总厂是国家生产电熨斗的重点企业之一,1989年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了较先进的蒸汽喷雾电熨斗生产线,生产的“双晶”牌电熨斗在全国消费者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企业曾一度辉煌。但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企业从1996年起陷入了停产的困境,厂房、设备等3000余万元的固定资产闲置。为摆脱困境该企业自1996年下半年起便与海尔集团商谈合作事宜。

2.合资办厂的基本步骤

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减少投资,真正做到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让合资企业

(1)市场调查

在海尔集团发展小家电产品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思路的指导下,海尔积极进行小家电市场的调研。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小家电市场(包括电熨斗)市场潜力巨大。全国城市家庭电熨斗普及率约为60%,预计今后最低将以每年四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我国城市家庭按8000万户计算,城市新增市场每年约320万台,与此同时每年还将有10%以上的家庭,更新更先进的电熨斗,更新市场约为800万只;全国农村家庭电熨斗普及率

约为10%,预计今后每年将以三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我国农村有着1.5亿户家庭,每年新增市场约为450万台;此外,我国每年出口电熨斗约为2000万台:由此可见,我国电熨斗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家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名仅占8%左右),其产品技术水平也都不高,正是进入熨斗行业的良好时机。(2)定牌生产

为了降低风险,海尔决定先搞定牌生产。从1996年夏天开始,海尔冰箱电工本部便对全国电熨斗生产企业进行了考查,考查中发现与青岛仅10公里之遥的莱阳市家电总厂具有较好的厂房、设备等硬件基础,符合“休克鱼”的标准,且对方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双方经过数轮谈判,终于于1997年1月16 H在青岛海尔集团总部签定了走牌生产蒸汽喷雾电熨斗的协议。通过定牌生产,使海尔在不投入1分钱的情况下,生产出了海尔小松鼠牌电熨斗,以求为公司增加效益并通过市场销售更深层次地了解认识电熨斗及小家电市场,从而为海尔开拓小家电市场积累经验。

(3)合资办厂

经过半年多的走牌生产,在海尔对电熨斗产品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后,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增加经济效益,双方经过谈判,于1997年7月26日在海尔集团总部签定了合资成立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协议。一个月后的8月28日,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二、莱阳海尔成直之后的友匿过程

莱阳海尔成立之初,为了盘活有形资产,便把灌输海尔的企业文化、移植海尔成熟的管理模式作为工作的首要重点。公司成立至今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海尔企业文化输入阶段(9一10月)

(1)培训

多次邀请本部培训学校赵敦国等人到厂讲授海尔企业文化、海尔的发展历程、张瑞敏砸冰箱的事迹、海尔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

(2)宣传

为了力,强对海尔企业文化的宣传,在公司刚刚成立之时,公司便创办了《市场快讯》,调开办了宣传栏。到目前为止,共发行。《市场快讯》24期,更换宣传栏近30个版次。同时积极鼓励员工向。《海尔人》投稿,利用。《海尔人》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

(3)现身说法

公司管理人员利用各种会议尤其是恳谈会(每周一次)的形式与大家促膝谈心,谈感受、体会,及时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海尔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普通员工董茂在电熨斗底板因外协质量问题将要停产时,急企业所急,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到南方外协厂监制,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对于董茂这种心系公司,绝不对市场说不的事迹,莱阳海尔大力宣传,并组织董茂事迹报告会,请其谈学习海尔企业文化后的感受,同时,公司领导也作出榜样,经理刘向阳因故迟到两分钟,自罚伍拾元。

(4)利用人制度改革

莱阳海尔在成立之后,对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采用海尔的,“赛马机制”、强调“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公开招聘中层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这对以往的人事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令公司原有的管理人员不知所措。大部分管理人员感到非常不安全,觉得自己的位置浪漫可危,难以安心工作,更不用说促进公司的发展了,甚至有人到政府去寻求支援。

(5)质量改进

在企业文化积极输入的同时,公司对产品紧锣密鼓地进行质量改进,改进项目达170多项,从而为公司的全面启动做好了准备。

2.体系建立和完善阶段(10一11月)

(1)为尽快移植海尔的管理模式,莱阳海尔多次请冰箱·电工本部有关人员到莱阳海尔的相关部门进行对口帮助,为期一周。

(2)全面推行OEC管理法

在大力宣传OEC管理模式的同时,莱阳海尔按照OEC管理的要求立了目标体系,每月每日的工作指标分解到位,每月各部门的工作计划汇编成册,使每人每大的工作得以量化。建立了日清制度,每日召开清会,对当日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分析,找出问题点,及时纠偏。建立了激励机制,各部及各科室都进行“优劣考评”;对于部每月分类考评;同时还建立了否决项制度。

(3)管理体系改革

根据1SO9001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了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建立完善1SO9001标准规定的20个要素的程序文件的同时,又制定了企业文化、财务管理、劳动管理等21个要素的程序文件。

3.积蓄能力阶段(11一12月)

公司成立时,只有一个产品。为此,莱阳海尔12月先后开发了两个系列,四个规格的新产品:无线电熨斗、新的有线电熨斗、两种规格的电热杯。为了提高产量,形成规模效益,12月份,莱阳海尔又投资三十万元,新上了一条小家电生产线,使电熨斗的班产能力提高了1100台。

4.三个阶段完成后的状况

莱阳海尔成立后,保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尔的企业文化得以灌输,海尔的管理模式得以移植,OEC管理法得以全面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与预期的成果却相差甚远,并在一系列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进行海尔企业文化灌输的时候,海尔的老员工与新员工产生了一些矛盾。当老员工津津乐道,口沫横飞的时候,新员工感到的却是夸夸其谈和空洞无力,难以真正得到教育。新员工普遍对形式上的宣传有较强的反感,更倾向于接受一些实在的东西。在海尔声称“文化先行”的时候,莱阳海尔的员工却企盼着海尔能为莱阳家电注入必需的资金,解决燃眉之急,毕竟业绩是最重要的。

但海尔管理人员奢望莱阳海尔员工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原来的观念和做法,以享受“雷厉风行”的成就感。对于员工出现的错误,总有人说一句:“在海尔,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然而观念和习惯是不易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海尔的急躁做法引起了员工和原有管理人员的不满。公司推行“赛马”机制和OEC管理法,骤然加剧的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使得管理人员怨声载道,员工也普遍存在受骗的感觉,甚至出现罢工和骚乱。同时当地政府也觉得心犹未甘,本想得到投资却先引起员工的不满,不得不加以调解,最后双方妥协。

最后,刘总说:“兼并莱阳家电固然是这个样子,有些却是更差。比如说兼并青岛第三制药厂,兼并的惟一理由是因为生物工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行业之一,生产的

‘采力’保健品销售一般,虽然产业有巨大的潜力,但与我们原来的产业完全没有关系,缺乏管理和开发经验。我们应既考虑其可能性,又要考虑其可行性。另外贸然进入彩电行业也是一个错误。

海尔的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的并购 1、企业兼并的动机有哪些?海尔选择兼并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兼并概念是指两个规模大致相当的企业结合起来将其资产整合成一个实体。兼并前企业的股东或所有者在兼并企业中拥有股份,同时原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继续在兼并后的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职位。 企业兼并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产品线,使产品多样化,或产业多样化,发展大型世界名牌企业 海尔选择并兼并目标的依据是:海尔采取的是混合兼并,海尔选择的兼并目标一般都有这些特点,企业技术先进,硬件设施完善但管理不善,产品单一负债率高,市场信誉不好的一些中小企业。 2、海尔提出“休克鱼”战略,这种战略的特点是什么?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不行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很快就能重新活起来。海尔在企业经营理念中,用“鱼”来隐喻“企业”。吃“休克鱼”是海尔兼并扩张举措的一种形象的比喻。 这种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海尔的无形资产——名牌运营,并将海尔集团的文化包括企业的管理思想、观念等,注入到这些被兼并的企业后,使企业能很快的发展起来,并获取利润。正如张瑞敏所说,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就是更新观念。 “休克鱼”战略适用于并购那些硬件设施很好,技术较强,但由

于管理不善,没有好的信誉、品牌,致使亏损的企业。 3、海尔在兼并后的操作上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如果你是被兼并企业的管理人员,你对它的做法有何评价? 答:海尔擅长的是管理和开拓市场,而海尔兼并的都是些所谓的“休克鱼”,那么海尔在兼并后的操作无非就是在被兼并企业里将海尔的模式进行复制,主要是复制的是海尔的企业文化,即以文化促经营,企业文化先行的策略。 海尔的这些做法很有针对性,能解决使得企业滞殆的问题。如,加盟海尔的红星电器很快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就赢利150多万元。短短两年时间,海尔洗衣机已成为同行业第一名牌。被兼并的企业在海尔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成长。因管理不善而“休克”的鱼被催醒,重新参与市场搏击,如今他已成长为同行业的“巨鲸”! 4、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顾问毕德士和华特曼的研究结果表明:“最失败的企业就是扩张范围太广的企业”,因此企业在选择进入行业是一定要慎重,对于海尔进入彩电、医药行业你有何看法?行业的选择标准是哪些?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行业?为什么? 答:海尔进入彩电行业是市场的要求,也是做大企业的要求,即产品多样化,海尔有自己的品牌优势,有自己的消费群体,有自己的技术团队、销售渠道和销售团队,彩电行业是电器业的一块大蛋糕,进入彩电行业,在获取利益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

论海尔的绩效管理

乔小山工商1110 110310299 论海尔的绩效管理 前言本文介绍了海尔的发展现状和海尔在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运用。从海尔的文化、员工的培养、海尔绩效的分析出发,分析了海尔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和解决办法。 论点海尔的绩效管理的应用 王刚在《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中指出:我们都知道企业战略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绩效管理的支撑。一个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越高,则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这段说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非常重要,一个企业管理水平越高,企业目标实现就越大。 论点一从海尔的企业文化看海尔的绩效管理 孙德良在《张瑞敏海尔的管理日记》一书中指出:价值观是海尔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企业文化在海尔分为三个层次,最外面一层是物质文化,里面一层是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即价值观是最核心的一层。这段说明海尔如此重视价值观,所以才建设处了海尔的相关制度。使海尔的物质文化在不断的增长。 刘振亚在《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公司软实力的集中反映。这段说明企业文化是企业源远流长的根本。 石磊在《企业文化案例》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看法,是有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观念。这段说明企业文化必须让员工认同。 论点二从员工的凝聚力看海尔的绩效管理 艾理生在《赢在激励》一书中指出:不要让你的员工只是局限于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工作。要使他们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帮助他们认清企业的概括及他们所处的位置,海尔的员工就很好的认清了自己的工作。这段说明只有让员工清楚自己干什么,才能去激励他们。 徐翔在《管理员工有手段》一书中指出:核心员工的绩效管理是战略性的绩效管理。这段说明绩效管理必须上升到战略位置。 王予和在《激励员工鼓舞士气之道》一书中指出:员工为了追求兴趣的目标而专心致志地工作,进而体验舒畅,是对工作本身最大的激励。这段说明让员工尊重自己的工作,是最大的激励。 论点三海尔绩效的运用及绩效分析 周坤在《凭绩效说话》一书中指出:传统企业管理者工作侧重点中既没有对整体发展的规划,也没有目标和绩效管理。这段说明传统的已经不适合现代的企业管理了。 徐斌在《绩效管理流程与实务》一书中指出:绩效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有机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其它环节实现了良好的衔接。这段说明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的核心。 结论无论从品牌价值还是企业总营业收入看,海尔都无疑是“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从企业规模以及品牌影响力来看,海尔也是距离世界名牌企业最近的中国企业之一。但是从海尔在2005年的表现来看,它在战略和管理上仍然有所不足,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海尔是我民族的著名品牌,我衷心的希望它更加的成功。而我认

青岛海尔集团并购调查报告

青岛海尔集团并购 调查报告 海尔集团并购调查报告 前言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经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96年销售收入达62亿元,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当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而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中我较多的关注了这三次并购,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也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https://www.360docs.net/doc/ab2593838.html,2009-05-13 16:05:05 来源:CIO时代 【导读】: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影响还在不断扩散之中,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在此背景之下,位于青岛的海尔冰箱生产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欧睿国际)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以单一品牌计,2008年海尔品牌在全球冰箱市场份额已达6.3%,超过惠而浦、LG和伊莱克斯等,跃居全球第一。 在弥漫着悲观情绪的市场上,200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2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海外营业额同比增长9.8%,利润同比增长20.6%,目前海尔集团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这样一组数据,无疑勾勒出了在全球危机(尤其是在国内制造业危机)的寒冬之下的一抹盎然春意。 海尔今天的这一切得益于其十分注重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重视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认为,所有风险的源头可以说是战略,确定战略的时候,就锁定了全部风险。企业里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些手法进行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人事管理、有效授权、投资管理和风险监控,制定风险管理体系以量化各项企业风险,制定风险防范的办法,降低经营的风险。 以海尔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来看: 战略层风险管理 集团化、国际化:目前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贸易公司与设计中心,全球有10多个工业园,这么大的规模如果不建内控体系,企业的风险将非常大。 风险随着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新经营空间的拓展,而有了很多新的课题、新的表现,在拓展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对风险的认识、理解和控制。风险在遇到集团管控问题后会立即变得更加复杂:首先,集团企业在取得协同、整合、规模优势等利益的同时,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涉足产业的增加、所属子公司地域分布趋于分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必将显著放大,对集团管控能力特别是风险内控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因集团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之后产生的多层次、多法人问题,风险也成为一个跨层次、多对象的体系。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触角的全球延伸,风险管理便自然成为企业经营的充分必要命题。 在国际化运作中,海尔的理念是“出口创牌”,战略分为三步“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走出去”仅仅是把产品出口到海外:“走进去”则是应成为在当地被认可的产品,进入到当地连锁,在当地设计,为当地用户服务“走上去”则是成为当地的名牌。在国际扩张的路径上,海尔的手段主要是:整体兼并、投资控股、品牌运作和虚拟经营。海尔兼并扩张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总体一定要大于局部之和”,必须兼并一个成功一个,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谋求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外资大量持续流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试图开始了积累跨国经营的探索。自我国加入WTO后,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断加速,众多实力企业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参与到全球资源再配置和资产重组活动中去。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并购本身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内部协调成本,而且随着盲目的扩张极易产生"大企业病"。随后,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普遍运用联盟战略广结盟友,开展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方式而被广泛关注。因此,战略联盟已成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的实用手段。 进入21世纪,海尔、美的、康佳等中国家电企业纷纷采用国际战略联盟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其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在近几年发生的诸多并购案中最为瞩目的当属今年的青岛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电公司(GEA)案例,这是中国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业务。海尔的此次并购将会有力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并入海尔后的GE家电命名为“GE APPLIANCES a Haier company”,标志着GE家电正式成为其共创共赢生态圈的重要一员,而海尔集团在家电制造业也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家电巨擘,为中国家电在海外开辟了新市场。从海尔高层的积极表态和紧跟其后的整合措施中可以看出,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并不同于当年联想并购IBM PC的“蛇吞象”式的收购方式,而是更像一场“兄弟之间的联盟”,将在多个领域方面体现协同增值。2016年1月15日,海尔与通用电气公司在美国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共同宣布将在全球开展战略伙伴合作,共同在工业互联网、医疗、制造等领域提升企业竞争力。从战略层面看,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意图整合GE优质产业资源和渠道资源,将加速海尔全球化战略的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联盟签订协议的前后一些线索的发掘和分析,对青岛海尔与GE家电公司联盟后,青岛海尔的财务绩效做一对比分析,由此发现联盟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应。然后通过对联盟的风险分析及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三次并购,在下面的报告中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整体兼并一一一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育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

海尔集团并购调查报告证券.doc

与红星案例不同,这一次并购是跨地区进行的,当地政府的态度对于并购能否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务实精明的顺德人此时展现出了他们的远见,顺德市以及爱德集团所在的桂洲镇对此次并购都表示了支持,桂洲镇是顺德家电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小家电,在市场上一直处于“霸主地位”,镇政府支持爱德选择海尔这个中国大家电第一名牌合作,他们认为得益的不仅仅是爱德,对全镇所有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营销服务水平等,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和促进。镇政府官员甚至认为,海尔的到来,可使桂洲的小家电继续保持全国的“霸主地位”。 顺德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从1992年撤县建市后开始的。有人说顺德的崛起90%以上是靠政策,顺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锦秋曾说,这是因为顺德抓住了90%以上的发展机遇,体现在4个字上:务实,快速。 务实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企业采取“让利发展”政策上。为此,提倡政府利益向企业分配,每年都要从市政收入中拿出20%来支持企业发展,水、电、用地、用工和税收上都实行减免。正是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企业获得高速发展,然后又以丰厚的效益回报政府和社会。目前,顺德基本上已消灭了城乡差别,家家户户都已提前10年进入了“小康”阶段。从经济发展程度看,顺德已完成了“资本积累”,正进入以投资为主的第二次创业阶段。 顺德第二次创业的总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达到发达国家中等工业

水平。其思路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尽快淘汰劳动力密集型、污染型产业,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业。具体做法是,进一 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将国内外大集团、大财团和名企业都吸引到顺德来。此次爱德集团与国内最有名,实力最强的海尔集团合作,就是顺德实施第二次创业的突破口,在全市震动和反响都很大,为顺德企业如何吸引名牌大企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经验,市委市府对此非常重视和支持。对于顺德海尔公司,市委市府和桂洲镇都已决定,要在两级政府的权力范围内全力支持,首先市在信贷方面倾斜,其次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税收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给企业,增值税也将返还一部分,在就是水、电、土地、用工等都将实行最优惠的政策。 由此可见,在这次并购中,顺德地方政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至少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支持直接促成了爱德与海尔的合作;其次,地方的支持使得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整和与重组得以顺利进行,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走上了生产经营的正轨。从这一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的中国企业并购

海尔集团 名牌战略下的并购过程剖析(一)

海尔集团名牌战略下的并购过程剖析(一) 名牌战略下的并购是海尔品牌运作的高级形式,超过了其所谓“吃休克鱼”的模式,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新造了一条活鱼。它标志着海尔集团向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迈进了重要一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

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 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95年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而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以波轮更为常见。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显然只是一个不大数目。而且海尔洗衣机当时以滚筒为主,产品系列比较单一,要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它必须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线的长度。

_海尔集团绩效管理手册_(内部自学资料)

1
海尔与我

2
绩效管理
开篇语
海尔全球化战略为所有海尔人指明了未来 发展方向。海尔未来的成功有赖于海尔每一位员 工按照战略目标的指引,为自己设置明确、具体、 可衡量的工作目标,对海尔发展做出每个人诚信 负责的业绩承诺。海尔有多成功取决于每一位员 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 构建一个卓越运营的全球化领先企业,必须 建立在高绩效管理体系和高绩效文化基础之上。 这其中既包括对组织绩效的管理,也包括有效管 理员工个人绩效。通过高绩效管理体系将企业战 略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紧密捆绑在一起;通 过高绩效文化导向影响每个员工的理念和行为, 并产生高绩效结果。总而言之,绩效管理的目的 包括三个方面: 战略目的: 将员工工作活动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 将海尔集团战略目标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层层分 解,落实到个人。 管理目的:为组织在薪酬管理、岗位晋升、员工 保留、 员工培养等多项管理决策中提供必要信息。 发展目的:通过绩效管理,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 提高员工工作业绩,真正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以个人事业承诺(PBC)为核心的海尔集团 绩效管理体系,将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战略导向:以全球化和卓越运营战略为指针,设 计和建设支持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通过计划、反馈辅导、评估、制定改 进方案,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循环的绩效管理体 系。 全员参与:通过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自上而下的 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实现绩效管 理的全员参与。 均衡发展:平衡考虑短期业绩和长期发展之间的 关系,构建基于能力的绩效管理体系。 让我们共同为海尔的明天而努力!

企业并购失败案例

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海尔&美泰 兼并背景 美泰公司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身价高达47亿美元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以生产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为主营业务,是美国家电市场的第三大企业,位居惠尔浦(Whirlpool)和力诺国际(Lennox)之后。由于美泰公司生产成本过高,近年来业绩每况愈下,2005年美泰欲寻求收购公司。 海尔关注这一收购对象与其较早进入美国有关,美泰在美国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是最有价值的优势之一。 失败原因: 1)缺乏公关策略 美泰有着近2万名的员工然而海尔公司并没有将与员工的沟通作为其重要工作之一。 国际传播领域专家约瑟夫-布鲁曼菲尔德(JosefBlu-menfeld),在海尔在竞购案还被国内看好时就作出此悲观预言:在竞购过程中,海尔暴露出了传播和公关方面能力的不足,将使未来的中国企业收购变得更加困难。 海尔美国公司发言人在被问到如何联系海尔管理层时,只撂下一句“我也不知道”就没了下文。而正是海尔(美国)拒绝了《DesMoinesRegister》(美泰所在Iowa 州的地方媒体)的采访,从而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信号。此举引起美泰当地工人的不满。工会在跨国收购中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失去了工会的支持,海尔的竞购自然举步维艰。 布鲁曼菲尔德认为:“如果正确地向美国公众解释,我认为公众将会支持中国的加盟。但问题是这样的…正确解释?几乎从未有过。中国没能使用公关策略去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美国舆论。” 2)竞购价格过高

自从美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竞购战,提出13.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后,价格就开始不断攀升。海尔选择了退出。惠而浦先后三次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以总报价23亿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3)整合面临困难 FTN Midwest证券分析师Eric Bosshard认为,虽然海尔对美泰有意,但可能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整合美泰的工作过于艰难,所以只好中途放弃。如果海尔收购美泰,将面临在美国境内推广两大品牌的问题,为推广美泰品牌注入资金。 4)牵涉政治因素 海尔目前虽由私人管理,但仍然由国家控股。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海尔被描述成危险的外国掠夺者,渴望从美国买家手里抢走有价值的资产。而与海尔并购案同时间的中石油并购案也被认为政治到因素,这成为收购失败的另一原因。

海尔集团并购美国通用电气

仅在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量就已超过100例,交易金额高达826亿美元。2015年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案例达到了346宗,交易金额达到了551亿美元。以上数据表明,无论从我国企业并购数量上看还是交易金额上看,我国跨国企业并购都在快速增长,发展前景良好。一方面,跨国企业并购,给我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带来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谁掌握了企业创新谁就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命门,企业创新能力越发重要。当前企业除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外,但是许多企业无法承担自主创新的时间成本和技术成本,从而也越来越重视整合外部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界内人士对我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不看好,认为我国跨国企业并购获得的只是机器和设备,缺乏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继承。撇去继承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继承的种种障碍,单单从跨国企业并购对全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来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对于跨国企业并购后技术的绝对依赖,将企业并购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忽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提升;跨国企业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负债,也会造成企业管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企业如何通过跨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了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海尔集团,1984年在青岛成立,与1993年上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海尔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目前已经成功转型,向开发的产业平台进发。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打造共创共赢的电商平台,成为了行业标杆。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始创于1892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成长,不断并购其他外国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也是世界上极为出色的跨国公司。其涉足领域很广阔,先后在意大利、法国、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三十多万个岗位。 对于海尔公司来说,此次并购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是绝佳时期。一是弥补了没有并购美泰克的遗憾;二是此次并购是海尔集团走出去,与世界同行竞争的机会;三是此次并购可继承美国通用公司的先进设备。在此之前,美国通用公司早在2012年就投入了近10亿美元的资金进行生产设备和产品的研发,而此次并购海尔公司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将这些成果充分利用起

海尔绩效管理管理办法

欢迎阅读 绩效管理制度 1.总则 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科学、公正、务实的绩效管理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公司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为了提高公司竞争力,保证公司目标的顺利达成,并在公司形成奖优罚劣的氛围,特制定本绩效管理制度。 2.绩效管理核心思想 5.1.3 参与所属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管理,对既定的指标和标准的完成进行监督 5.2中层经理团队: 5.2.1 对下属讲解、沟通绩效管理制度核心理念 5.2.2 根据战略目标进行战术分解,确定行动计划 5.2.3 中层经理提出指标及标准设定的建议 5.2.4 在过程中关注指标的达成 5.2.5 对下属员工分配任务,对既定的指标和标准的完成进行指导

5.3员工: 5.3.1 按照绩效要求完成本职工作 5.3.2 反馈方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5.4人力资源部: 5.4.1 对绩效管理方案进行培训和讲解 5.4.2 监督绩效管理的执行,并提出改善建议 5.4.3 随着公司发展,动态调整优化方案 6. 6.1 6.2 6.32 6.4 6.5”,影 6.6 7. 7.1 工程项 时期(年度)内保持稳定,月度和年度进行考核。在这里称为“支持部门”,包括客户服务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信息应用部、财务部、ISO小组 7.2考核责任者——对部门经理的考核由其分管的直接领导进行 7.3考核时间——对部门经理的考核每月度进行一次,每月初3号完成计划沟通,并于下月初 3号完成绩效反馈沟通及今后一个月的工作计划沟通。每月初3号将双方确认完毕的《部门经理月度绩效记分卡》交人力资源部

7.4考核内容——部门经理对部门工作负全责,因此对部门的考核即为对部门经理的考核。部 门经理考核依据为部门工作指标的完成,工作指标的设定能够量化尽量量化,定性指标的评价一定要有关键事件,具体考核详见《部门经理绩效记分卡》 7.5考核实施——部门当月发生可控因素下的重大事故,部门经理当月绩效考核为“E”,影 响当月绩效工资,并试情况进行进一步处理 7.6周边绩效——部门经理每半年进行一次周边绩效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的参考 8. 8.1 8.2 交人 8.3 8.4额 即本9. 卡》 10. 10.1.1 针对每个职责——常态的绩效分数为100分 每项绩优关键事件加分20分 每项不良关键事件减分20分 说明:对于一项工作,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以上绩优(不良)关键事件,也可能同时出现绩优和不良事件,关键要看工作标准的制定。 10.1.2 针对额外工作——额外工作为加分项,完成工作加20分,未完成减20分

海尔集团并购的启示

海尔集团并购的启示 摘要:兼并和收购作为资本运营 最核心的方法,是企业迅速低成本扩 张,战略转型以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 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并购列入 长期的发展战略,阐述了海尔集团并购 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海尔集团并购企业文 化 海尔集团从1991年开始实施并购扩 张战略,先后并购了原青岛空调器厂, 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 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近20亿 元,集团资产得到迅速扩张成为中国第 一 家特大型家电企业.海尔集团的并购 案例具有很强的实战研究和理论研究价 值. 1正确理解规模扩张的内涵 工业化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规模经 济.规模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 潜能,加快作业分工,推动技术进步, 减少管理费用,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管 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 济,必然会通过内部滚动发展或并购重 组等方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

力.但在扩张过程中如果不遵循市场客 观规律,盲目扩张,不但不能使企业走 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反而会使企业陷 入危机之中. 1.1规模扩张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海尔向外扩张是对我国家电工业发 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海尔自身优 势和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的战略决策,完全遵循了市场的客 观规律. 1.2规模扩张必须坚持低成本扩张 海尔对所并购企业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并不是只 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有那些有发展潜力,拥有一定人才和技术资源储备,设备条件较好,毋须投入大量资金以及资产负债率合理的企业才会被海尔列入考察范围.这些企业在并购后,只要注入必要的资金,导人海尔的管理模式,输入海尔的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就能重新盘活原有资产,实现扭亏为盈. 2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人力资源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扩张企业不接纳或不信任被并 购企业原有人员,甩包袱,另拉队伍是较普遍的心理和现象,其实原有人员中有大量的人才,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体制或观念的问题,只要能理顺体制,改变观念,他们就能很快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38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1 陈 阴 娟 海尔对被并购的企业只派去财务总监,

海尔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并购整合 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在 1984年引进德 国利勃海尔电冰箱 生产技术成立的青 岛电冰箱总厂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 融各领域于一体的 综合性国家特大型 企业。在公司总裁张 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 过技术开发,精细化 管理、资本运营,兼 并控股及国际化等 手段,使一个亏空1 47万元的企业迅 速成长为1994 年在全国500强 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 中产品品种最多、规 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 人达62亿元,19 97年实现销售收

入108亿元。目前 集团产品有电冰箱, 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 类,500余个规格 品种,批量出口到欧 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和地区。1996年 出口创汇达570 0万美元。集团内年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 企业有11个,员工 13000人。从 1991年起海尔 就在实施资产扩张 战略,先后兼并了原 青岛空调器厂、冰柜 厂、武汉希岛、红星 电器公司等10多 家大中型企业,盘活 存量资产达15亿 元之多,集团资产已 从10年前的几千 万元膨胀至39亿 元,成为中国第一家 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

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我们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 整体兼并一一一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青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育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6亿元,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三次并购,在下面的报告中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整体兼并一一一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育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6亿元,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二、并购目的 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快速发展始于70年代未,1995年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而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以波轮更为常见。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显然只是一个不大数目。而且海尔洗衣机当时以滚筒为主,产品系列比较单一,要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它必须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线的长度。红星作为一个老牌的洗衣机生产厂,其设备、技术以及工人的熟练程度在当时都应是相当好的,它所缺乏的主要是科学的管理和市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海尔正是以管理和出色的市场观念而著称,因此它们的结合有着极大的合理性。市政府的出面使得这一并购进行的十分的顺利,而且由于是由市政府将红星整体划归海尔,不需海尔出资,这大大降低了并购成本,这恐怕也是海尔认为红星并购案例是它所进行的最成功的并购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一并购,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 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95年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而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以波轮更为常见。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显然

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关键字:海尔集团,家电,多元化战略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

海尔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自从1984年到1991年底共七年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的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同时,海尔集团OEC管理法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宇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1991年12月20日,以青岛顶部西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行业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7月前,海尔集团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即海尔集团用了3年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并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4年海尔销售收入达到25.6亿元,利润2亿元,分居全国轻工业行业的二名和第十二名。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 1995年7月,海尔集团收购名列全国第三的洗衣机厂――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其后通过内部发展生产微波炉,热水器等产品。1997年8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合资组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进入小家电行业,生产电熨斗等产品。至此,海尔集团的经营领域扩展到全部白色家电行业,用时两年。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1997年9月,海尔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生产彩电,VCD等产品,正式进入黑色家电领域。至此,海尔集团几乎涉足了全部家电行业,成为中国家电行业范围最广,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与此同时,海尔集团海控股青岛第三制药厂,进入医药行业。并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