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发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高考模式的日趋临近,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拓展,使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落实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怎样落实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是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一、核心素养立意,落实教学理念

新世纪伊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可谓深入人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知识传递最简洁、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当考试只是考知识点时,这种教学方式或许可以取得“辉煌”成就。然而,当考试评价改革全面展开,当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时,知识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更多的应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必备的经验与健全的品格。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要求和目标,这为我们真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向和路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所有的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展开,以“核心素养”立意,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评价,唯此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不同的教学立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完全不同。很多教师认为,在世界史教学中很难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其实,家国情怀的内涵包含着“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内容时,摒弃过去只注重“新政”内容的分析,转而从“家庭、家乡和家国”的角度探究罗斯福一生的活动,以此突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彰显“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再比如学习“西欧一体化”时,为突出“时空观念”的素养,在叙述“一体化的前世今缘”时,从查理曼帝国时代的西欧、凡尔登条约后的西欧、英法百年战争时的西欧、三十年战争前后的西欧、拿破仑战争后的西欧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以地图的变化呈现了两千多年来欧洲大陆的分分合合,引领学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理解历史上欧洲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封建割据、民族国家、战争噩梦思考欧洲何去何从,使得学生能够在时空纵横中理解历史,“时空观念”的素养也由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否有效发挥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努力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养成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及其历史内涵的基础上,明确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借助典型材料,将教材中已成“定论”的内容转化为探究性的话题。

如“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关于“鸦片战争”性质的认识,

可以设计探究活动,提供典型材料:

材料1:“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2:“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它(鸦片战争)不过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3:“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用鸦片染成的战争……(但是他认为)根本问题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4:“鸦片战争……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

材料5:(英国首相巴麦尊在议会中的发言)“那个帝国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刘存宽《试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

材料可以课前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发放材料的同时请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材料中对于鸦片战争的性质有哪些看法?这些看法的论证逻辑是什么?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你的看法是什么?你将怎样展开论证来驳斥其他看法?这些言论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在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与综合论证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论证观点。比如,教师以对材料4观点的分析作为示范:这场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首先引导学生从当时清朝的礼仪习俗、对外域民族的态度,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等角度,呈现清王朝“天朝上国”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与西方国家依据国际法进行平等交往的观念发生冲突,作者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来审视问题。这样看来,似乎这场战争是因为清王朝对西方国家的不敬而引发的。接着,带着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战争背景内容,从而认识到,礼仪之争的确是清王朝与西方国家交往中的一个障碍,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西方国家为了拓展商品输出市场而进行的殖民扩张,因此,该作者的观点实为避重就轻,推卸战争责任。

在示范分析与解释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将其分成若干探究小组,模仿教师的分析模式,从观点的提炼、材料的搜集到对观点的理解、解释,直至对教师问题的回答,对其他四则材料进行分析梳理。学生在模仿借鉴中,逐渐掌握运用唯物史观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通过这种示范、模仿,学生对鸦片战争性质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最终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他问题,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三、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历史境况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是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

鸣的,教师应通过各种历史素材和问题设计“再现”历史瞬间,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学会站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感悟历史变迁,逐渐形成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全球联系的建立”这一单元,教师就可以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活动方式,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设想一下2030年地球上人口已十分拥挤,食物和能源(例如石油)也非常短缺。我们要送宇航员去遥远的星球探寻新资源。科学家认为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或许会存在有价值的资源,一些不为人知的“生物”或许生活在那儿。作为一位探险专家,国家要求你给探险队提供一些建议。我们知道,宇航员要做的事情和哥伦布那样的探险家发现新大陆时所遇到的事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你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对于规划未来的事情将非常有用。

这样的情境创设相信一定会让学生跃跃欲试。接着抛出问题,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1.这种情形和哥伦布那样的探险家发现新大陆时所发生的事情具有哪些相似和差异之处?用历史上的特定事件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2.在这一探险使命中,探险家们力图实现的主要目标或明确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至少描述两个适合于地球的目标以及两个有利于其他星球的目标。

3.探险家们应尽力避免和减少的一些可能的问题是什么?至少描述两个在地球上或其他行星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给出一些特定的事实或历史事件以佐证你的观点。

4.牢记哥伦布和历史上其他探险家的探险事宜,为尽力保证这次探险活动的成功,你认为国家和宇航员应作哪些计划?

在这种基于问题开展的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使历史在现实中的作用得以展现。

当然,在一个历史事件中,并非每个环节都适合创设历史情境,也不是每个环节都一定要创设历史情境,要选择能够突出核心素养的环节,找出看似不合理的内容去创设历史情境。例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专题,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我们常常更多关注中华民国学习西方先进理念和治国模式,却很少注意孙中山在治国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是对传统儒学“仁政”思想的运用,“中山装”的设计也体现了传统观念中的“礼义廉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文献和图片材料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学生在研习史料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适合的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亲身感受历史、理解历史,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docx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其中,既体验了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也遭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惑,现结合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这样三种方式的学习,尽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历史大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功快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 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就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我所教授的班级座位是传统的排列方式,即

分为四大组每组12人。在四大组的基础上,再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 其次,揭示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或争论的观点),我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辨性的问题。 第三,督促帮助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如果合作出现困难,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第四,鼓励合作小组展示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常是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其他合作小组进行补充修正。 第五,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时,分小组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小组各成员从背景、口号、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发问、解释、协助、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最终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基本达成一致: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前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等等。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以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

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doc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

2017党员读书心得体会(4篇)

2017党员读书心得体会(4篇) *目录2017党员读书心得体会党员读书月个人心得体会党员读书月个人心得体会党员读书心得体会:品《沉思录》悟真善美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仅是党的光荣传统,而且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学习又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享受、一种能力。 学习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学习又是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缺的一部分。善于学习的人,就会增大成功的机率。自然,这也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种快乐。书本的知识也许会有穷尽的一天,但生活中的真知却永远不会枯竭。学习是人天生的一种本事,人通过学习唤醒潜能,并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们,其实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最直接的学习,所以应该怀着一颗学习之心来面对工作。其实工作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把学习当作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享受、一种能力呢?一方面应明确学习目的,主动向身边的人学习。没有学习目的,学习就会陷入误区,茫然不知所措,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优势逐渐丢失。向他们学习,不是因为他们是领导,而是因为他们优秀。因此,向他们学习,将会对自己今后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再一方面应加强提炼总结,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世上所有的经验,都是由“事情”积累而来的。在人们成长的过

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次极好的、最直接的学习机会。实践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所经历过的“事情”体现出来的,就是实践。所以应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通过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古诗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其大意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从“事”中学习知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法,万事皆有可学,事事皆有学问。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有意识地从这些事情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增长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提高自己的才干和能力。 [党员读书月个人心得体会]2017党员读书心得体会(2篇) | 《大学生读党史》将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直到xx大的召开的历史活生生展现我们面前,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资政育人的教科书,让我们的研究生党员同志通过接受党史教育了解党的优秀光荣传统,了解党的政策和策略的发展轨迹,通过读党史了解党的光辉事迹,鼓励我们不忘记前辈付出的心血,努力学习做好专业研究为党的光辉事业添砖加瓦。 近代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与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迫害,民不聊生,军阀割据,列强入侵,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环境中孕育而生,并为探索救国道路不懈奋斗。我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会议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纲领一直引导者中国共产党员同志展开

2017年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上半年,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弘扬优良学风对于入党积极分子或党员来说非常重要,新时期,坚持刻苦学习,树立良好的学风,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于党员、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做好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批评了“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的不良倾向,着重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并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长期以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我们党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弘扬这个优良学风,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的有力保障。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弘扬学习风气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就要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新鲜的,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生动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是无限的。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实践观点,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宝贵的实践经验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尊重并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就要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只有在工作中学习,才能学得好学得真;只有将学习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于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着眼于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才能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只有在学习中工作,才能干得好干得实。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就要将学习与认识、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就要将学习与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紧密配合起来,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最后,党员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努力学习是党员的历史责任。在当今时代,党员更要认真向书本学习,更要勤奋的向实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和必要的,经过培训,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感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

2017年新课标心得体会

2017年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是2017年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2017年新课标心得体会一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的课程教材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的。现在几乎从每一套通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应用,可谓兼收并蓄,并集各家所长。例如,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所建议的课堂活动类型有:①调查和采访活动,包括专题采访,民意调查,做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等;②探究活动,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数字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模拟购物、模拟储蓄等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③合作学习活动,即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

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的学生的特长。 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 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三、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

2017-2018年度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2017-2018年度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过今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了时代在更新,随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本学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具体收获如下: 1、通过师德培训,使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容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充满师爱,从细微处入手,充分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后,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教育行业的信心和决心。 2、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度,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我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改变是关键,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即改变以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4、学习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今后我继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个人工作总结,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

最新教改课改经验心得体会范文【精华】

通过教改课改,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下面是整理教改课改经验心得体会的,欢迎阅读!、 教改课改经验心得体会篇一 新课改走进我们的视线,步入课堂的实质性实践,已一年半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们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近一年半的改革实验,我们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课改为我们展现了新的舞台,新的天地,变革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推动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这一年半的课改工作总结,记录了我校全体英语教师参与课改的理性的探索、细致的规划、充沛的情感和鲜活的气氛。 一、课改从理论学习入手 要搞好课改,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只要认识到位,转变了观念,就可以将课改顺利推行。学校首先抓好通识性培训,从xx年上半年就开始组织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提前半年为英语教师购买课程标准,做到人手一册,要求教师提前学习课标、解读课标,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在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规定至少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课标的教研活动三次,做到人人对课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学校多次派出有关领导和部分英语骨干教师参加区、市、省级的课改培训。观看有关课改的专题讲座录相及课改示范课录相,并组织开展讨论。可以说,课改理念已深入学校全体英语教师的头脑中。 二、课改从教研活动中探索 开展了扎扎实实学科培训学习,做到边学习边实践。每学期落实教研活动“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文字总结),要求教研组组织以课改的专题教研活动不少于3次,备课组坚持间周开展集体备课,研究教材,讨论教法和学法。把通识性学习与学科性研究有机结合,力求将课改教学做到正确把握,适用有效。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各种课改活动,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做法。在校内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增强教师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能力。并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同年级同科教师1-2节,并间周在备课组举行教学研究课研讨活动,通过解剖案例来不断改进教法学法。一年半我们共开展校内研究课30节,同时,区级课改研究课共8节。其中李欣老师参加区“创新、发展”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刘英、匡乐逸老师参加区“新课改案例”竞赛荣获三等奖。 ”五、课改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在每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校英语教师们认真实践,努力按课改理念去进行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鸦雀无声”课堂状况,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教师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课堂气氛较之以前面目全新,学生的反映强烈,认为老师们的教学灵活了,生动了,有趣了,愿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家长也反映学生进初中后一改小学对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对学习有了热情,并主动的开展课外各种学习活动。 六、课改在多彩的活动中深入

最新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模板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模板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供大家参考。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1# 有幸参加了高考研讨会。现就本次高考研讨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高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考纲说明,了解考试说明的变化,才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轻重有度,还有研究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未出现的考点,教学中可以重视这方面的复习。然后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近两年的试题,因为会代表考试和出题的趋向,感觉其中的变与不变,对高三复习是相当有指导作用的,所谓的透过试题看方向。 其次,教学中要重视学情教情研究。高三老师必须制定一轮复习的目标,通过师生交流卡,备课组教与学问题的汇总,调研考试的成绩,师生交流与学生反馈,作业错题集,教师教学反思,失分统计与错因分析等等方式,掌握学情教情具体情况,以此不断调整教学,完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一轮复习后,制定二轮复习计划,打破教材计划,按时间顺序,组建通史单元,3个题型专题,做到基础知识熟练化,重点知识精细化,模糊知识清晰化,孤立知识网络化,缺漏知识完整化,表面知识深刻化,然后注意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探究思辨能力,考场调控能力。教学中注意古今中外贯

通,关注时政热点,强化习题训练。二轮复习后,再制定三轮复习的任务,主要是重新回归考点,巩固考点,并进行模拟训练,最后自主学习。这样备战高考,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越发 牢固,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对提升考试成绩是相当有效果的。 再次,他们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是很独到的,值得借鉴的。衡水中学对高考的备战,是集体攻关,合作备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对学科组的管理很系统,扎实推进“一会五研”。“一会”,备课组长会,要制定教学常规,汇总学生问题反馈,教与学问题反馈,制定本周工作要点。“五研”,周一教研,讨论本周工作重点,周五教研,总结本周问题,找对策,评课,一课一研,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说课。这样的群策群力,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肯定帮助是很大的。他们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借他山之石。在平常教学中,还利用九课相互提高,九课就是学习切磋推门课,努力提高邀请课,落后教师帮扶课,优秀教师宴请课,自录反思提升课,高级教师引领课,一级教师创新课,二级就是提高课,师徒互助对比课,通过九课,共同进步,老师们的教学质量都上去了。 总之,大家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相信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也会越来越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2#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__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 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对化学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化学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化学素养”凸现出来。化学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化学能力和化学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点、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实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课改的理解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实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展开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

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注重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实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和对这些事件行动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江苏全面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3年。作为1名历史教师,我积极地投入到这场课程改革运动当中,通过3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感想颇多,在此我谈谈实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1些认识和体会。 1、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行新课程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展开、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根据。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根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因而可知,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行新课程的基础。 2、对教材的认识:认真研读教材,做到在课标指点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掌控 1.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寻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精深,而是把怎样增进学生的本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人教版教材显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益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进1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必修1安排了3节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1份问卷测试谈

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摹拟召开1次联合国会议。必修2安排了两节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刚开始由于课时紧,我们没有实行这些探究活动,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后都有探究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探究,主要途径就是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必修1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课后探究活动“尝试查1查,你的故乡在元代时属于哪一个行政区?”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比较积极,有的学生乃至还说出了故乡的1些名人,这样学生就对元代行省制度有了比较深入的印象,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后来我们陆续实行过探究活动课,让学生自由组合,通过查阅资料,写成小论文进行展现。虽然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实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学生却体验了发现学习的进程并取得了主动探索的“经历”,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构成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人教版教材从内容到情势在1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化和 成人化偏向,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高中生会构成整体的社会视野,从而增进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构成。比如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政治制度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但是学生在学完必修1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6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会认识到人类奴隶社会史既存在独裁制度又存在民主制度,所以新课程围绕着1个专题把古今中外的历史放在1起有很大好处,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1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一数学组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相比2003版课程标准,增加了数学建模,同时把能力内涵进行了拓展,强调了思维品质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三会”(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通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希望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希望学生能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值得一提的是,改进了03版课标的结构体系,更易于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学习课标,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范式项目组在“厚基础”知识梳理中,将按照课标顺序结构,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配上案例分析进行梳理,形成文本,为我们的“重导学”研究打好基础。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

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学习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这一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2017年版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版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体会 姓名:XXX 学校:XXX 时间:XXX 第1 页共4 页

《2017年版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017年5月13日上午,我校的王副校长与我们数学组的全体老师共同解读了《2017年版数学新课标》,通过培训学习,我深入思考,回顾梳理,对比辨析后,收获不少。现将培训学习后,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 第 2 页共 4 页

学习历史新课标新的心得体会

参加酒泉市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敦煌二中王辉俊 今年七月,本人有幸在我校参加了酒泉市历史新课标的培训,并较为成功的上了一堂示范研究课。此次培训感触很多,也颇有收获,现小结如下: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2.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 3.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4.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

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一堂课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