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初中名著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1、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出自《》,在这里指代。

2、根据诗句判断人物(均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①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

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

持宝杖甚峥嵘。()

②人物形象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但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3、你读过一些课外名著,请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2)《西游记》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的故事。

(3)《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

4、根据提供的相关事件,在横线上填入人物姓名。

①雪夜上梁山《水浒》

②大战流沙河《西游记》

③外祖母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圣徒般的宽大胸怀。《童年》

5、名著知识填空(填写人物)。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英雄?《三国演义》中以勇武助刘备建立一

番功业的固然是,《水浒传》里用谋略帮晁盖智取生辰纲的何尝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不屈服于命运、坚持崇高理想追求的

固然是,《名人传》中“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不朽乐章的音乐

家又何尝不是?

6、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

示例:潇湘馆、丫环紫鹃、葬花、《红楼梦》。人物:林黛玉

①赤兔马、单刀赴会、败走麦城、《三国演义》。人物:。

②日本仙台、医学教授、修改讲义。鲁迅作品:。

③海难、荒岛、“星期五”。英国历险小说主人公:。

7、分别简述沙僧、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示例: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八戒:。

8、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

神?。

9、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庄

10、《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

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

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这个人物是:。

11、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填空。

名著是美的,《》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美在它对顽

强不屈精神的赞美;鲁智深美在他的性格;祥子美在他的顽强精神。

12、请结合你所读过的文学名著,完成下列句子。

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吴承恩《》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

明的品格;从老舍《》里祥子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罗贯中《》

里诸葛亮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里鲁滨孙的

身上,我们能体会到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13、名著知识填空。

①《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的著名喜剧,

剧中人物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典型的“吝啬鬼”形象。

②“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回

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

14、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

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

示例:书名:《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人物:,故事:。

15、名著内容填空。

①写出鲁滨孙在荒岛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自拟)“ ”(限6个字)

②写出鲁智深救林冲的故事名称(自拟)“ ”(限6个字)

16、下面人物与故事不搭配的一项是()

a、刘备---白帝城托孤

b、林黛玉---荷锄葬花

c、林冲---误入白虎堂

d、李逵---七擒孟获

17、下面的对联各是哪部章回小说的目录?请在括号里写出这部小

说的名称。①及时雨神行太保,黑旋风展浪里白条。《》

②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18、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

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

的指导下读了不少好的课外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作者:印象最深的人物:人物形象的人生启示:

19、按照示例,请写出源于《水浒传》或《西游记》的一个成语,

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的主要内容。示例:成语:万事俱备,只

欠东风;人物:诸葛亮、周瑜;故事:周瑜定计火攻曹军。成语:

人物:故事:

20、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

英雄,他们使用同一兵器,出自于同一宗室,他们的名字是、。

21、请以新大纲推荐的初中生阅读的外国名著为材料,依照所给的

语句形式,补写完整后面的句子: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

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了英国,听到了斯威夫特在叙

述中的种种奇遇,我来到俄罗斯,听到了,叙述自己苦难童年的种

种坎坷。

22、下面对联分别出自哪部章回体小说?请写出来。

(1)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2)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3)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23、对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

24、世界名著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出自哪国的哪位作家的何作品?吝

啬鬼的姓名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李鬼出自《水浒》,指代假货。

2、①沙悟净(沙僧或沙和尚) ②鲁智深(鲁提辖或鲁达)

3、你读过一些课外名著,请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1)鲁智深 (鲁达或鲁提辖)(2)西天取经 (答“取经”也可)。 (3)笛福

4、①林冲雪夜上梁山②猪八戒大战流沙河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圣徒般的宽大胸怀。

6、①关羽②《朝花夕拾》或《藤野先生》③鲁滨孙

7、八戒:性情憨直,奸懒谗滑,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诌媚。

8、保尔身上体现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尔崇高的革命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的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精神都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9、d

10、吴用

11、《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美在它对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鲁智深美在它疾恶如仇、有

勇有谋的性格;祥子美在他质朴勤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

12、《西游记》、《骆驼祥子》、《三国演义》、《鲁滨孙漂流记》

13、①莎士比亚、夏洛克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典型的“吝啬鬼”形象。

②“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鲁智深。

14、书名:《西游记》人物:孙悟空,故事:三打白骨精

15、① “智救星期五”、“智救落难船长” ② “大闹野猪林”

16、d

17、①《水浒传》②《西游记》

示例2:《三国演义》,罗贯中;诸葛亮;一个人不仅要有智慧,

还要善于用人。

19、成语:逼上梁山;人物:林冲;故事:林冲受高俅陷害被逼上

梁山

20、关羽、关胜

21、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了英国,听到了斯威夫特在叙述格列佛多次航海中的种种奇遇,我来到俄罗斯,听到了,高尔基叙述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

23、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

示例:(1)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2)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3)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英国、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法国、莫里哀《吝啬鬼》、阿巴贡;

俄国、果戈里《死魂灵》、泼留希金。

2009中考名著阅读专题训练

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十部名著篇目:

一、《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作者是(朝代)的。主要写、、三人保

护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

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其中

的、、等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孙悟空号称和,他,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因醉酒调

戏,被贬下凡。他,因此常常当众出丑。另一方面,他也不失,

他能够,自有他可爱之处。

二、《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写的

《》。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为首的108名好汉在聚义,打家

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美国女作家赛珍

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

2、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李逵则。

3、林冲和武松同是《水浒》浓墨重彩刻画之人,也都武艺高强,有

勇有谋,但绰号的林冲曾是教头,一

直,后来被设计误入,刺配沧州,最后火烧,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是的典型。而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他崇

尚的是,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因此,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醉

打,大闹,血溅,除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4、《水浒》中号称“黑旋风”的是,他所使用的武器是,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所害。

5、鲁智深绰号。他在渭州三拳打死,在相国寺倒拔,大闹野猪林,救下。

6、梁山泊中三员女将的名字及绰号分别是:

①名字:绰号:②名字:绰号:③名字:绰号:

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1、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他双目失明,全身

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

来在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四、《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2、《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

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正直的老工人,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 ”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五、《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1、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2、《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是,他敢于,勇于,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3、《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部分就是主人公在荒岛生活的生动记述。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在他的教育下成为一个忠实的奴仆。

六、《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2、《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因海难等原因流落

到、、以及等地的经历。

3、《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小人国党派之争以划分阵

营。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

【篇二:2014年初中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p> 说明:1.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钢笔、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均无效。考试结束,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本试卷中g=10n/kg。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正确的答案,选对的得3分,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音调是否与频率

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六一”假期,小明一家开车去旅游,汽车匀速行驶在平直公路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汽车为研究对象,坐在汽车里的小明是运动的 b.汽车紧急刹车时,小明身体将向后倾 c.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与

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关闭发动机后,汽车不受力的作用,最终将停下来 3.图所示的

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4.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属于物体的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a.黑板擦从

高处落向地面的过程中 b.小朋友从滑梯上下滑的过程中

c.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的过程中

d.抛出的篮球在向上运动过

程中 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阳光射入房间内看到尘土飞扬,可以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b.物体放出热量,其温度一定降低

c.固体很难被压缩,因此固体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d.用打

气筒给轮胎打气时,打气筒发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6.在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正确且在物态变化过程中要放热的是 a.冬天口中哈出的“白雾”——汽化 b.衣橱中放的樟脑丸逐

渐变少——熔化 c.撒在地面上的水逐渐消失——汽化

d.寒冷的冬天,河面结冰——凝固

7.如图所示是三线插头的照片.留心观察发现,与地线连接的那个插头比另外两个插头要稍长一些.插头在长度设计上的这种差异,

主要是考虑 a.使插头的造型更美观 b.有利于识别火线和零线插

头 c.插入插座中更稳固

d.操作时,可确保接地插头先接地

8.小明家的卫生间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安装了照明灯和换气扇,它们a.只能各自独立工作,而不能同时工作b.只能同时工作,而不能

各自独立工作 c.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一定相等d.工作时两端的电压

一定相等

9.我们知道,电炉通电后,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丝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其原因是 a.导线的电阻小 b.电炉丝的电阻小c.通

过导线的电流大d.通过电炉丝的电流大

10. 质量相同的两个实心正方体a和b,如图甲所示,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它们对地面产生的压强为pa和pb。当将它们放入水

中后分别静止在如图乙所示的位当位置,它们受到水中的浮力为fa

和fb,则 a.pa<pb fa=fb b.pa<pb fa>fb c.pa>pb fa=fb d.pa>pb fa<fb

11.如图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力g=120n,不计摩擦和绳重。若将物体匀速提高l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做的有用功为80j b.动滑轮的重力为20n

c.拉力做的总功为120jd.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b.当该灯两端的电压为3v时,灯泡实际功率为1.8w c.该灯正常

发光时的功率是3.6w

d.该灯两端的电压的越小,灯的实际功率越小,灯越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13.图

中是被水环抱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

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是,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这是_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1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

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

体的来测量温度的;若将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处,b点

是与a点相差2摄氏度的一点,则b处的温度是。

15.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料,我市很多出租车开始使用天然气代替

柴油或汽油.已知天然气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7.如图所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请画出乒乓球受力的示意图。 18.把图中的拉线开关、螺口灯泡和三孔插座正确地连入家庭电路

中(要求用拉线开关控制螺口灯泡)。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9.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分,共24分。)

⑴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

将光屏向(上或下)调整。

⑵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厘米处,调节光屏可得到清晰的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⑶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

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选填“前面”或“后面”)。

20.小李和小芳同学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做了如下实验。

⑴将四端开口的玻璃管三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水中,实验现

象如图甲所示,由此可得的结论是:液体内部__________都有压强。

⑵为进一步研究,两位同学都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等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分别将带有橡皮膜的塑料盒插入到水和酒精中的不同

深度处,并将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其中

h1<h2<h3)

克∕米3)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及相

条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到端;⑵闭合开关,

发现电流表示数为零,但电压表指针发生明显偏转,则电路发生的

故障可能是以下四种中的__________;

a.rx发生断路b.滑动变阻器断路c.rx发生短路d.电流表断路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

数值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

22.如图所示,质量为40kg的小明同学骑着一辆质量为10kg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在5min内行驶了1500m的路程(取g

=10n/kg).求:⑴小明骑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多少 m/s?⑵小明

骑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⑶小明骑自行车与地面总的接触面积为20cm2,则该同学骑车行驶

时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

⑴此油量表是由(选填“电压表”或“电流表”)改装的,r的金属滑片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油面下降时,电路中的电流将(选填“增大”

或“减小”)。⑵油量表有最大读数时,通过油量表的电流强度是多少?⑶图甲中被烧焦的电阻r/的阻值是多少?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d

6、d

7、d

8、d

9、a 10、a 11、d 12、

b 13、平面镜成像镜面 14、热胀冷

7

22、解:(1)小明骑自行车行驶的速度:

-42

【篇三:初二物理练习题(含答案)】

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

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别的。

2.人站在池边观察水底时,看到水的深度比水的实际深度要

__________,这是由于而造成的。 3有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三

种镜子,现在要制造汽车观后镜需用

4.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

为声

__,声音在________中不能传播.

5. 如图1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

动其

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

不同。图1

(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发现实像都是的。

7.男低音放声歌唱时,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的音调高,

的响度大。

8.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白光照到黄色纸上,反射光

的颜色是,其他颜色将被。

9. 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若在底片上已有清晰的像,要

想使底片上放大一些的清晰的像,应该使人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再调节暗箱长度,使底片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

10.灾难发生以后,搜救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实际上这是利用了来测距定位,同时也说明可以传声。

11. 把小鱼放入圆形鱼缸之后,看起来比原来,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

12.人通过门缝观察外面景物,离门缝越近,看到的范围越,这是由

于光的形成的。

二、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注意:第13~22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3. 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

a. 改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b. 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响度增大

c. 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d. 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音调变高

14.要使眼睛看清一个物体,则:()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 物体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看到

15.助听器的主要作用()

a.传导声音

b. 修补人的耳部结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 获得声音的立体效果

17.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

25. 以下措施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音的传播需要__ ____ 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16.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c.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 d.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8.集邮爱好者在用放大镜鉴赏邮票时,邮票应位于透镜的 ( )

a.两倍焦距外b.两倍焦距处c.一倍焦距外两倍焦距内d.一倍焦距内

19如图2甲所示,拿球的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乙中的哪一个?

20.晶状体本身就是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它的焦距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什么完成的()a.角膜b.睫状肌 c.瞳孔 d.虹膜

2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可得到物体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是()a. 8cmb. 15 cmc. 18cm d. 25cm

22.如图3,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注意:第23~25题中,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23.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c.太阳光在地球周围大气层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d.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4.图4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a.古代潜望术 b.冰透镜向日取火 c.潜望镜d.日食的成因三、作图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8分)

26.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5中画出入射光线a0经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27.图6中,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6(a)、(b)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28.请在图7中画出近视眼看物体所成像的大致位置,并在像上标出与物体上a点相对应的像点a′.

a

四、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9. 如果太阳光发出的紫外线全部被臭氧层吸收,没有紫外线到达地面,会对人类造成哪些负面影响?如果臭氧层出现“空洞”,又会造成什么危害?

30. 同一音量,把录音机从室内拿到室外,为什么听到的声音会小些?

31.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仍能看到天上一轮红日,但周围的景象是一片黑暗,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五、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

32.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8所示。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该同学采用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图8

33.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 _。适当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倒立、缩小的烛焰像,这时测得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与凸透镜焦距f的大小关系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34.你能用两种最简捷的方法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吗?说出你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35. 设计实验,比较以下材料(报纸、棉布、塑料袋、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要求:写出实验器材、步骤和实验现象。

3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起程度有关吗?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初二物理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振动,音色

2.浅,光的折射

3.凸,平面

4.介质,真空

5.响度,频率

6.倒立,正立

7.女,男

8.黄色,吸收

9.近些,远些10. 回声定位原理,海水11.大,凸透镜(放大镜)12.大,直线传播

二、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三、作图题(本题共3小题,共8分)

26.(3分)法线;反射光线;角度各1分27.(2分)凸透镜;凹透镜各1分28.(3分)光路;箭头;像点各1分

四、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9.答:容易缺钙甚至造成软骨病。(1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使人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癌;(1分)会使人眼睛的视网膜受损,导致视力下降(1分)或白内障。(1分)

30. 答:录音机在室内时,发出的声音被门窗、玻璃、墙壁等阻挡反射回来,(2分)原声和回声和在一起,使原声得到加强,听起来很响亮。(1分)把录音机拿到室外,我们听到的几乎是原声而没有回声,所以听到的声音小些。(1分)

31.答:月球附近是真空状态,光不能发生散射,(1分)即周围空气中光线虽然也是沿直线传播,但无法进入人眼,所以,周围一片漆黑。(2分)因也不存在折射现象,所以星星也不闪烁。(1分)

五、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

32.(6分)(1)到镜面距离(2)大小(3)不能,等效替代法

33.(6分)光屏能接到蜡烛的像; u>2f ;照相机

34.(6分)方法1:用手触摸透镜的表面,如果表面凸起的是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方法2:将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的白屏上能出现亮点的是凸透镜,出现较大圆光斑的为凹透镜。

35.(6分)器材:闹钟步骤:聆听闹钟走动的“滴答声”,记住声音的响度;分别用报纸、棉布、塑料袋、泡沫塑料将闹钟封住再听,比较声音的大小有何不同。如果声音越小,说明隔音效果越好。(其他做法如果正确也可以。)

35.(6分)有关。找几个直径相同,凸起程度不同的放大镜,分别观察相同距离(保持物体距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内同一物体的放大情况。

散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散文阅读题汇编 1.(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24分)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原文: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入眉宇。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 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划,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犹如春天的催眠曲。我 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 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 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 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 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 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 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 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 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 它们。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我自己 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 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 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是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 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然而,就连这样天 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 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代替它们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翠柏也是 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但是,以燕园之大,

八年级英语下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八年级英语阅读理解专项练习 A One day a rich man and a businessman met in a restaurant. For their lunch they both ordered soup. When it was brought, the rich man tasted it, but the soup was so hot that he burned his mouth and tears came into his eyes. The businessman asked him why he was crying. The rich man didn’t want to tell the truth and he told a lie,“Sir, I had a brother who was killed last year. I was thinking of his death, and that made me cry.”The businessman believed his story and began to eat his soup. He also burned his mouth so much that he had tears in his eyes. The rich man noticed it and asked the businessman,“Sir, why do you cry?”The businessman, who now saw that the rich man had cheated him, answered,“Oh, I’m crying because you were not killed together with your brother. I)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T)误(F)(5分) ( )76.The rich man didn’t tell the truth. ( )77.Though the rich man burned the mouth, he shouldn’t have told the lie. ( )78.The rich man had a brother who was burned. ( )79.The businessman believed the rich man’s story at first. ( )80.The businessman’s answer showed that he was very happy. II) 根据短文内容将下列句子排序.(5分) 81.They ordered the soup and the soup was so hot that the rich man

初二英语阅读理解题库及答案

初二英语阅读理解题库 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初二英语阅读理解试题 2 来源:作者:qqw 发布时间:2007-10-30 A A man has a cat. He likes her very much. At mealtime the cat sits at the table with him. The man eats with a knife and a fork, but the cat eats from her plate. Sometimes, when she finishes her dish, her master will give her a bit of his food. He shares his meal with her. One day the cat is not at the table at mealtime. “Ah! Where is my cat” asks the man..His wife says, “Can’t you eat without her” So the meal begins without the cat. Before lunch is over, the cat rushes into the room and jumps into the chair quickly. She has two mice in her mouth, and before anyone can stop her, she drops(扔下) one into her own plate, and the other into her master’s plate. “Dear me!” cries the woman, “A mouse is in your plate!” “Hush(安静)!” says her husband. “This shows that she is a nice cat. She knows what friendship(友谊) is. She wishes me to share her dinner as I often share mine with her.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T),错误(F)。 ( )1. The master loves his cat very much. ( )2. The cat always shares her food with her master. ( )3. One day the cat is not at the table at mealtime. ( )4. The cat hurries(匆忙) home with two mice in her mouth when the master and his wife are having lunch. ( )5. The story tells us the cat also loves her master. B My name is Max. I am twelve years old. I have many friends. Most of them are as old as I. Some are older. Some are younger. My best friend is Bill. He lives near me. We go to the same school and we are in the same class. Bill helps me with my maths homework. I help him with his English homework..Bill is taller than me. He is quite fat. He doesn’t like sports, so he doesn’t get m uch exercise. We both have black eyes, but Bill’s hair is longer. I like sports and I play football or go swimming every day. Every Sunday morning Bill and I play computer games. Sometimes I win. Sometimes he wins. ( )6. The main idea(主题) of the text is ________ . A. Max has many friends B. Max and Bill go to the same school C. Max and Bill are best friends D. Max and Bill like the same things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初二英语阅读理解题

初二英语阅读理解精选题(一) My class will put on a short play in English at the end of the year. Yesterday our English teacher gave us copies of the play. “Choose a character in the play whom you’d like to be, ”she told us. “This afternoon learn a few lines of this part for homework. Then tomorrow you can say those lines in front of the class. I’ll decide who play each part.” I wanted to have one of the bigger parts in the play, so I choose the part of the king. He has a lot of lines to say. I learned them by heart. This morning in our English lesson we had to say our lines. I acted the part of the king. When I said my lines, I put a lot of expression into my acting. I thought I acted really well. Everyone in the class read a part and then the teacher who would play each part. Many of the students in my class couldn’t act at all. They couldn’t even read without making lots of mistakes. I was sure that I would get a big part in the play. However, the teacher gave me the part of a soldier. He has only one line. It is, “Yes, sir!” I was very disappointed.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I went up to her and asked her why I had such a small part. “You put too much expression in your acting,” she said. “Good acting is not big acting. It is acting the audience can believe in.” I think I know what she means. 48. What did the boy want to do in the play? A. To get an important part B. To organize the play C. To get a large acting part. D. To work the lights. 49. How did the boy feel when the teacher told the class they would put on a play? A. Bored. B. Sad. C. Excited. D. Unhappy.

初中英语八年级英语阅读理解10篇附答案

阅读理解练习 1 Our classroom faces our school garden. After class we like to look out of the windows to enjoy the lovely view. Our school garden is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in the school. There is a small pool in the middle. Some goldfish are swimming in it. Around the pool there are all kinds of flowers. We can always see flowers, even in winter. Between the school building and the flower-beds there is a lovely lawn. Boys and girls like to take a walk in the garden after school. But some years ago, there was nothing here but broken bricks, and wild weeds. W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ilt the garden with our hands. Since then we have planted trees and flowers every year. Everyone of us wants to do his best to make our school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阅读上面的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 Where is the school garden? A. It faces the pool. B. It faces the writer's classroom. C. It is beside the pool. D. It is beside the writer's classroom.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right? A. There are all kinds of flowers around the pool. B. There are goldfish in the pool. C. There is a small pool in the middle of the garden. D. The students can't see flowers in winter. 3. Between the school building and the flower-beds there is . A. a garden B. an office building C. a lawn D. nothing 4. Who built the school garden? A. Students B. Teachers C.Teachers and students D.Workers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right? A. Everyone likes the school very much. B. Every student wants to make the school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C. The school garden was built fifty years ago. D. The students plant trees in the school every year. 2 Mother's Day is a holiday for mothers. And on this day, mothers don't work. It is on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 It is celebr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England Sweden. India, Mexico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Little by little, it becomes widely celebrated. On that day, many people send presents of love to their mothers. Those whose mothers are still living often wear a pink or red rose or carnation while those whose mothers are dead wear a white one. The idea of a day for mothers was first given by Miss Anna Jarvis of Philadelphia. The celebration of the first American Mother's Day was held in Philadelphia on May 10, 1908. Soon the holiday became popular around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 阅读上面的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 Mother's Day is on . A. the second Saturday in May B.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

《乡宴》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宁夏中考题)

(三)(14分) 乡宴 (1)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2)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3)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4)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5)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6)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 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 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 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 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7)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 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 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 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 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 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8)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 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 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 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 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 快地摇曳着。 (9)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 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

(完整版)八年级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卷)与答案解析讲解

八年级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讲解01 A meteorite (陨石) almost hit an 80-year-old man named Arthur Pettifer in Britain when he was working in his garden. The meteorite was the biggest in the past 26 ye ars in Britain. The meteorite weighed (重量) one kilo, and might be over four thousand million (百万) years old. “I hear the big noise in the air. I looked up and saw the tops of the trees coming and going,” he said. “I didn't know what it was.” Meteorites are small things from the small planets in space. About 3,500 meteorite s may fall on earth every year, but only very few are found. Mr. Pettifer's meteorite is the fifth to fall in Britain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Mr. Pettifer is glad. “When you think about it coming from so far away, it really is something strange.” 1. The meteorite was Mr Pettifer when it fell down. A. close to B. far from C. hitting D. coming to 2. The meteorite was already years old. A. 40,000,000,000 B. 40,000,000 C. 400,000,000 D. 4,000,000,000 3. Mr. Pettifer found the tops of the trees coming and going because . A. the trees were afraid B. the fast falling meteorite kept the tree tops moving C. it was going to rain D. the moving was made by wind 4. people see a meteorite fall although they visit the earth often each year. A. Quite a few B. some C. Few D. Many

八年级上册英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英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Mr.Brown got up late this morning. He was going to be late for work. Lt was raining hard and the streets were wet. He drove so fast that he didin't see the red lights. He couldn't stop his car and hit a car. An old man got out of the car and called out angrily, "What are you doing? How can you drive so fast?" "l'm sorry,sir," said Mr.brown, "l didn't see the lights turn red." Then he brought out a bottle of wine and gave it to the old man. "It's cold today, sir," said Mr.Brown. "Please drink a little, and then you'll get warm." The old man drank some wine and became happy. He asked, "l'm felling much better now. Why don't you drink any?" "l can't drink anything now,sir, "answered Mr.Brown "l'm waiting for the policeman.Only drunkards cause accidents,you kown!" 习题:()1.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A.In the morning B.In the afternoon C.In the evening D.At night ()2.Why did Mr.Brown drive so fast? A.He was happy that day B.He was good at driving C.There were few cars in the street D.He was afraid to be late ()3. Mr.Brown hit the car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that ____. A.he didn't see the red lights B.he drove fast C.he couldn't drive at all D.it was raining hard ()4.Why did Mr.Brown give a bottle of wine to the old man? A.To make him happy B.To make him drunk C.To make him warm D.To make friends with him ()5.We can know that _____ at last. A.Mr.Brown was not late for work B.the old man Mr.Brown became good friends C.Mr.Brown drank some wine D.Mr.Brown fooled the old man

近年中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