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化题

秦汉文化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从图1到图2体现了儒学有了怎样的发展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更加强调伦理道德规范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

2.《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C. “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D. “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3.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4.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5.《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周代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这一政治理论的思想核心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 D.敬天保民

6.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B.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C.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D.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7.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反映的是

A.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C.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D.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

8.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9.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是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11.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尖上,没有制度能够制约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建立相对有序的环境。”□□□中的字可能是

A.韩非子 B.董仲舒 C.陆九渊 D.黄宗羲

12.荀子说:“凡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都主张通过探求自然发展规律从而为研究人性服务

B.都认为只要明道德之善便可穷万物之真

C.与西方人本主义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D.是造成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的重要原因

1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和谐是民众的希望。下列观点包含我国古代“和谐”理念的有

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兼爱”“非攻”

③“仁政”“民贵君轻”④“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问北京一所中学时尝试了一把中国书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书写了“厚德载物”四个字,随后将其赠送给美国客人。……米歇尔练习书写了汉字“永”(见下图)。上述材料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有

①中国书法以汉字文义为内容,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②“德”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能匡正社会秩序

③新闻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均成型于春秋时期

④儒家思想与书法艺术均可包含在中国古代文化之中

A.①② B.①②④C.①④ D.③④

15.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表达了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16.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17.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1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19.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出如下结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材料认为四大发明

A.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B.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

C.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D.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

20.《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训斥太子与儒生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的“自有制度”实质是

A. 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表法里

21.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

民而伸君,屈君而生天”。据此对董仲舒新儒学理解全面的是

A.新儒学强调维护思想统一进而维护政治统一

B.新儒学强调制约皇权的重要性

C.新儒学糅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

D.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2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23.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2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25.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6.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等。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27.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B.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28.“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材料中“习惯法”的含义是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29.中国史学家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C.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D.促成了封建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建立

30.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A.儒学女性观与社会现实的反差 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

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 D.妇女平权运动开始兴起

31.“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今中外长期思考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

材料二“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论诸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2)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普罗塔戈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