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和生活方式或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相关性论文

心理应激和生活方式或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相关性论文
心理应激和生活方式或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相关性论文

心理应激和生活方式或与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以降低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对102例高血压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应激因素进行调查,并与84例非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组在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应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负性生活生活事件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理应激因素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提高心理应激能力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理应激;生活方式;高血压;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 r7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16-02

高血压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尽管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复杂众多,但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理应激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作为诱发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研究,现将我们的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102例,为2009年6月~2010年8月收住我科或我科门诊的高血压病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54例,女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五讲心理应激 一、总论 (一)塞里的应激学说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塞里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期。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 1.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时,就是心理应激。 3.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4.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 ⑴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⑵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⑶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⑷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⑸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5.心理应激理论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教育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⑴在医学认识论方面: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 ⑵在临床医学的病因学方面:“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⑶在预防医学方面:“系统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 6.应激系统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应激系统模型及其基本法则在临床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程式、压力管理和家庭婚姻咨询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⑴应激系统模型与临床心理咨询:首先根据系统模型,对患者的心身问题以及相关因素作出三级评估。第一层次的评估分析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心身症状情况;第二层次评估进一步分析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程度,确定应激各因素在“问题”中的地位以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层次评估分析人格特点(特别是观念方面的人格特点),如求全、完美主义倾向。然后,在系统模型的评估基础上,以系统论与整体观的水平作出干预决策,可以决定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指导、系统心理治疗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产生 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概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该疾病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受抑制,典型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其他原因等。 流行病学 原醛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一。早于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证明肾上腺有一种具有潴钠作用的物质,1953年分离出醛固酮,1955年合成了这一激素。同年,Conn对一位34岁女性高血压、低血钾患者。否定了“失钾性肾炎”的诊断,而提出是有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醛固酮增多所致,并得到了手术证实。Conn首先发现并报道这一种内分泌高血压类型,并命名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又称Conn综合症。Conn早年曾推测约20%高血压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但以后在美国其发病率占同期高血压患者的0.05%~2%,上海瑞金医院于1957~1989年共收治原醛症314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但随着肾上腺生理、生化及高精检出技术的进步,精确的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诊断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使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容易和有效,偶发瘤患者检出率明显提高,肾上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外国学者已经提出,原醛已经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除肾脏病以外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生率可达15%~20%。按此比例推算在中国有高血压患者近1.3亿,其中应该约有1%的原醛患者,则应有130万,这部分患者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高血压,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其重要。该症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及病理 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可分为以下5型: 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即经典的Conn综合征。是原醛的主要病因,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占65%~80%,以单一腺瘤最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或多发性腺瘤仅占10%;个别患者可一侧是腺瘤,另一侧增生。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边界,腺瘤主要由大透明细胞组成,这种细胞比正常束状带细胞大2~3倍。光镜下显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网状带或致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杂合细胞表现了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细胞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增生。电镜下瘤细胞的线粒体嵴呈小板状,显示球状带细胞的特征。醛固酮瘤的成因不同,患者血浆醛固酮水平浓度与血浆ACTH 的昼夜节律呈平行关系,而对血浆肾素变化无明显反应。此型患者其生化异常及临床表现较其他类型典型。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即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发病率占成人原醛症的10~30%,占儿童原醛症之首。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2-09-25T16:40:20.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张晓明1 朱榆红2 [导读] 本研究也显示吸烟和酗酒的比例在高血压脑出血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张晓明1 朱榆红2 ( 1 云南省盈江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盈江 679300) ( 2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云南昆明 6501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响,从而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方法:对5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并与58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脑出血在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应激中的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心理社会应激方面的抑郁焦虑型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提高心理社会应激能力和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社会应激生活方式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86-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在发达国家占脑卒中的5% -10%,在我国占15% -30% [1]。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也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2]。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分析研究,探讨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应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该病,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58 例,为2010 年1 月-2012 年2 月收入我科及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35例,女2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年龄(57.4±9.3)岁,为保证结果准确性,年龄大于72 岁和神志障碍者未纳入其中。对照组:选取性别、年龄等因素与高血压脑出血组相匹配的健康者58 例,男35 例,女2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56.7±8.5)岁。 1.2 诊断标准高血压病诊断依据2005 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3]。脑出血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要点[4]。并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为脑出血。 1.3 方法对所有观察对象均采取询问方式回答研究项目,有些情况家属补充,负性生活事件为发病前6 个月;抑郁焦虑采用Z u n g 自评抑郁量表(S D S)及焦虑自评量表(S A S)测评,评分指数≧ 0.5 为抑郁焦虑。体重和身高同时测得。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10.0 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变量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 < 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生活方式方面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在吸烟、酗酒、体重指数和体育锻炼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方式比较例(%) 注:体重指数(BMI)≥ 30 为肥胖 2.2 观察组与对照在心理社会方面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在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型情绪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社会心理应激比较 注:负性生活事件为发病前半年内 3 讨论 本研究在对5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分析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心理社会应激: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抑郁焦虑型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较为明显。这与国内外的报导相符。 3.1 吸烟、酗酒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烟草中尼古丁可使血中CO 升高,CO 对Hb 具有亲和力,易引起氧缺乏,进而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导致L D L 升高,H D L 下降,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粘度及血管壁损伤,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6]。吸烟还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引起血管收缩,致高血压,又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出血。而酗酒导致血浆皮质醇、肾素及加压素水平增高,使血压升高,并导致脂代谢紊乱,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脑血管弹性减弱。酒精还可直接抑制血小板生成与成熟,缩短血小板寿命,同时可伴发血液凝固功能障碍,肝硬化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加显著,因而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高度白酒、可使血压升高,损害止血功能,降低循环中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水平,加速纤溶,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引起脑出血[7,8]。本研究也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得心理状况可能就是健康得,也可能就是不健康得,那么就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与决定着一个人得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得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得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得因素,对人得心理健康有很大得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得失误与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得内部,个人得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得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得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得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得能力,就会对人得健康构成严重得威胁,导致心身疾病得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与“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就是由于身体与心理得双重影响所导致得,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得影响与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都就是生活中得客观存在,都就是难以避免得。谁都会遇到不顺心得事,谁都会有自己得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得成份越大而分母上得成分越小得话,一个人得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得消极得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得比重,提高个体得自信心,提高个体得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得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得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得“压力”转化为积极得动力。“自信心”就是一个人重要得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得能力也就越强,她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得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就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得她人在精神上得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得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得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得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得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与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得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得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得家庭,那么当她遇到心理压力得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得支持与依靠。此外,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得人,提供及时而有力得帮助,提供必要得心理营养,提高机体得“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对个体得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得产生 心理应激就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得一种必然得存在,从大得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得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得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得压力与负担。从小得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得冲击与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得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您自己得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得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得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得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与奈维德1983年在她们合作得专著:《适应与成长:生活得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得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得生理疼痛、生病或者就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得不适感等。(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得情绪低落与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得气质或性格所造成得长时期抑郁与焦虑。(4)遭受挫折: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的论述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的论述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研究数据表明,氧化应激与相关的氧化损伤是导致血管损伤的主要因素,其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具有较大关系。因此,分析氧化应激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能够为预防或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对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调节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治疗高血压方面展开论述。 【關键词】活性氧;氧化应激;高血压;抗氧化治疗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大量证据表明,活性氧簇(ROS)的水平升高,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增加,氧化应激的病理生理过程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由于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从而破坏血管结构并且加速动脉硬化,最终引发高血压的产生[1-2]。这些发现已经刺激了针对降低ROS 产生和/或增加NO生物利用度的抗高血压疗法的兴趣,以及抗氧化剂在预防或治疗这种疾病中的用途。 1 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1 NADPH氧化酶 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NOX)是血管系统中的ROS,特别是超氧化物的主要生化来源。许多证据表明血管系统中ROS的主要来源是膜相关酶复合物NADPH氧化酶,在氧化应激的病理条件下发生血管损伤[3]。该系统由NADPH还原催化分子氧作为电子供体,从而产生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血管紧张素II(AngⅡ)是研究最多的NADPH氧化酶上调的刺激物,很多注射AngⅡ的动物模型血压都升高。有研究表明,在免疫细胞中表达的AngⅡ1型受体已被证实与AngⅡ诱导的高血压有关[4]。 1.2 eNOS脱偶联 eNOS主要的功能是产生NO,具有调节血管舒张的功能。当组织发生氧化应激时,会导致eNOS解偶联的发生。其发生的机制是当缺乏或氧化的L-精氨酸和四氢生物蝶呤(BH4)两个必需辅因子与L-精氨酸-NO通路的解偶联,耗竭NOS合成的重要辅因子四氢生物嘌呤(BH4)[5],造成NO生成受到抑制,而O2则大量生成,最终导致O2-/NO失去平衡损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内皮细胞因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进而使细胞内Ca+浓度增加而调节血管收缩,最终使内皮功能损伤成为恶性循环。 1.3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氧化酶也是血管内皮中ROS的重要来源。它催化嘌呤代谢的最后两

顽固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顽固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顽固性高血压指联合应用3种以上最大可耐受剂量降压药物(其中包括一种利尿剂)后,但血压仍不能达标(通常为140/90mmHg,若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患则标准为130/80mmHg)[1]。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研究调查[2]显示,在接受治疗的成年高血压患者中,顽固性高血压比例达到13%。新近公布的一项西班牙的高血压调查[3]中发现难治性高血压比例达到12%。 1.病理生理机制 大量证据证明,交感神经系统在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6]。通过微小神经照相术直接记录传出肌肉交感神经活性和肾脏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方法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全身和肾脏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都是升高的。对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微调可以通过对不同器官交感输出的区域化和优先激活来实现。在一些血管床,例如肾血管床,比其它器官接收到更多交感神经激活。不成比例的增加肾脏交感神经活性,导致肾血管张力较其它血管床增加,进而导致血浆肾素活性增加,引起钠水储留,肾脏血流减少。这些研究表明,通过不成比例刺激肾脏而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引起动脉压力-钠尿关系曲线右移,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及维持的重要机制。 研究表明,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逐渐提高,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与高血压严重程度直接相关[4]。观察性研究表明,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肾脏通过传入神经系统活性增加,

提高全身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因此,通过增加肾脏传入感觉神经纤维活性而增加肾脏传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这是一个病理的正反馈作用,进而导致高血压的恶化并难以治疗。 2.顽固性高血压治疗进展 2.1生活方式改善及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改善方面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重要的方法之一。如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宽松生活方式以及平和的心态等。此外,针对不同患者,如何对ACEI、ARB、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不同降压药物合理的联合应用也是临床医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2 针对病因治疗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排查继发性高血压,明确有无继发性因素所致血压升高。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肾脏疾患、肾动脉狭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主动脉缩窄、甲状腺疾患、妊娠等[7]。此外,某些外界因素亦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过多钠盐摄入、肥胖、饮酒、过度紧张(引起白大衣性高血压)、特殊药物应用(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孕药、类固醇、环孢菌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若可明确继发性高血压诊断,则可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手术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达到控制难治性高血压的目的。2.3非药物方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高血压机制及治疗新靶点 高血压至今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尽管近几十年来抗高血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了寻求更好降压及降压以外的心血管保护,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有必要研发更有效控制血压的新方法。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控是目前抗高血压治疗最重要的基石,因此研究这个激素系统并研发出新的治疗方法是相当必要并且有效的。 一、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一个激素系统。当大量失血或血压下降时,这个系统会被启动,用以协助调节体内的长期血压与细胞外液量(体液平衡)。 当血压降低时,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肾素,是一种酸性蛋白酶。血浆中的肾素底物(即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产生一个十肽,为血管紧张素Ⅰ(Ⅰ)。血管紧张素I基本没有生物学活性,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存在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在后者的作用下,血管紧张素Ⅰ水解,剪切末端两个氨基酸残基,产生一个八肽,为血管紧张素Ⅱ(Ⅱ)。 1.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 (1)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可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其缩血管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的40倍;促进心肌肥大,纤维化; (2)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元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3)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和水的重吸收,并使细胞外液量增加,升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在血浆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再失去一个氨基酸,成为七肽血管紧张素Ⅲ。 2. 其他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机制 对体内多数组织、细胞来说,血管紧张素Ⅰ不具有血管收缩性。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效应仅为血管紧张素Ⅱ的l0%~20%,但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释放醛固酮的作用较强。 3. 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条件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且浓度较低,因此,对正常血压的维持作用不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失血、失水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加强,并对循环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院 学科门类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情绪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正面情绪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负面情绪则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正确管理情绪将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发展。本文从阐述情绪的基本概述入手,重点阐述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了情绪的功能,最后阐明如何有效管理情绪,旨在对我们心理健康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字:情绪心理健康培养调节 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生理因素,身体上许多疾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中医认为七情过于波动,或波动持续过久,可使阴阳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等等;西医认为,心理的异常变化,如过分激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过度兴奋,从而使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机能失去平衡,引起的一系列病变[1]。俗话说:“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可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强化情绪管理,通过进行自我安慰、学会适度宣泄、参加体育锻炼等途径来促进身心健康。 一情绪的基本概述 1.1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情绪伴随着情绪活动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1.2 情绪的特征 目前,我们处于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第六章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

第六章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 概述 既往资料均未将精神心理因素归入难治性高血压的病因中,即使有所认识,也对这部分病因重视不够,未做详细探讨及描述。心身医学近年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内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心身疾病的筛出率也逐渐提高,但其与高血压的关系尤其与顽固性高血压的关系尚未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高血压患者若主动要求住院接受诊治,一般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血压顽固不容易控制,另一方面有痛苦的症状。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焦虑抑郁导致的顽固性高血压比例较高,约占同期住院患者的15-20%。非嗜铬细胞瘤性反复发作或严重发作性高血压于1999年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1],之后陆续有作者报道[2]。国内目前尚未见有关病例报道。 现代西方医学是在自然科学冲破中世纪宗教桎梏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不断取得进展,医学广泛的采用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深入研究,使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从整体到系统到器官,直至现在的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但由于长期受心身二元论和自然科学发展时期的分析还原理论影响,经典的西方医学习惯于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忽视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面。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躯体因素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科学研究中较多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忽视后者对健康的作用。正如Engel GL指出,经典的西方医学将人体看成一架机器,疾病被看成是机器的故障,医生的工作则是对机器的维修。这样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逐渐被控制,人类死亡谱已发生显著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据分析,目前人类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有关。这就是所谓危险因子(behavioral risk factor)。这些危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相关,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行为问题。另外,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心理及生理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相关的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直接造成的痛苦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上述几点,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于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被提出来。与传统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他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概念上的心身疾病的含义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溃疡病。广义的心身疾病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Alexander最早提出的七种心身疾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被称为“神圣七病”。在生物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临床意义 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 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

●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是否宜于手术治疗。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

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应激与心理应激的概念,进而认识心理应激对于个体生活特别是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文章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简单说明了现象与产生原因,并在文末给出了本研学小组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字:应激心理应激健康心理应激问题人格特质认知方式应对方式 正文: 随着时代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这些80、90后的大学生群体,因为我们代表着社会的未来。进入大学,我们接触到了更为专业的知识,接触到了多彩多样的生活元素,认识到了五湖四海的同学,那么我们的心理状态在怎么发展呢?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遇到了哪些心理问题,又是如何反应的呢?通过对于心理应激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引发应激的因素我们则称作应激原。应激原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或局限性适应综合症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 (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这一年中,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心理应激(mental stress)是指个体因认知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造成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反应。心理应激又包括情绪应激(emotion stress)和精神应激(spirit stress)。情绪应激源是引起恐惧、喜悦、焦虑、生气等感觉。例如,跳降落伞、演讲应激、考试应激。精神应激源则需要更多合理的认知过程而缺乏强烈的情绪成分。例如,Stroop颜色—词汇冲突测验、心算等。 二、心理应激的影响 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促使心身成长、发展和身心健康。 近期研究发现,持久、过强的紧张、焦虑、愤怒情绪,可使交感-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活化而产生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而持久、过强的失助、失望、压抑、孤独、抑郁则使副交感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障碍而产生哮喘、溃疡病、皮肤病、肿瘤等。

高血压五项指标的生理功能、分泌调节及临床意义

高血压五项指标的生理功能、分泌调节及临床意义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 机体应激时,通过HPA轴释放促肾上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后者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释放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又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释放肽类激素,以达到自稳作用。HPA 轴的紊乱会导致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肾上腺疾病,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检测HPA轴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图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是脊椎动物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增生以及皮质激素的生成和分泌。ACTH的生成和分泌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直接调控。分泌过盛的皮质激素反过来也能影响垂体和下丘脑,减弱它们的活动。ACTH是一个含3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4500。

ACTH分子上的1-24位氨基酸为生物活性所必需的,25-39位氨基酸可保护激素,减慢降解,延长作用时间。各种动物的ACTH前24位氨基酸均相同,因此,从动物(牛、羊、猪等)腺垂体提到的ACTH对人有效。 ACTH的分泌呈现日节律波动,入睡后ACTH分泌逐渐减少,午夜最低,随后又逐渐增多,至觉醒起床前进入分泌高峰,白天维持在较低水平,入睡时再减少。由于ACTH分泌的日节律波动,促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出现相应的波动。ACTH分泌的这种日节律波动,是由下丘脑CRH节律性释放所决定的。 ACTH 增高可见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异位ACTH综合征、库欣病、Nelson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遗传性肾上腺皮质对ACTH 不反应综合征、周期性ACTH、ADH分泌增多综合征、其他(如手术、创伤、休克、低血搪等均可使ACTH分泌增多)。ACTH 降低可见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腺瘤或癌、单纯性ACTH缺乏综合征、医源性ACTH减少等。 ACTH检测的临床意义 ●鉴别皮质醇增多症,判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状态 ①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血皮质醇增高,而血ACTH水平极低; ②垂体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ACTH常轻度升高; ③异位ACTH综合征:ACTH含量明显增高,见于恶性肿瘤; ④还可作为异位ACTH肿瘤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病情 转归以及复发的指标。 ●鉴别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①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ACTH含量 增高; ②下丘脑或腺垂体功能减低所致继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则ACTH含 量下降。 2:皮质醇 皮质醇,也可称为“氢化可的松”,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它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电解质和水的分布。同时,皮质醇还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的作用。在正常人体内,皮质醇的分泌最终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控制的。应激(例如:受伤、禁食、手术、考试等)促使下丘脑释放

现代人的心理调适及应对策略

现代人的心理调适及应对策略 现代人的心理调适及应对策略知心绿茶2012/9/22 12:51:46 分类:心理选摘浏览:340次评论(0)分享该篇文章复制地址举报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赵建章)【摘要】社会竞争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感到压力的存在,如何释放竞争的压力,以轻松活跃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竞争浪潮呢?本讲将从竞争的社会心理背景,包括社会转型、全面竞争等所引发的时代焦虑和心理危机视角切入,探究竞争社会的心理压力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竞争等等的压力;分析竞争社会的心理困扰及其产生机制,包括促成心理压力的客观社会条件、个人对压力的知觉、个人对压力的反应、心理压力的后果、面对竞争社会压力的个人和情境条件;探寻竞争社会心理调适的路径,包括改变与完善认知、整合价值观念、建立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塑造健康人格、建设和谐社会等。【关键词】现代社会,心理调适,应对策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机制转轨、利益调整的关键阶段,市场化的推行与价值观念的嬗变强化了社会的竞争氛围。社会转型、社会竞争引发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心理危机不断发生,这既制约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影响了众多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心理和谐层面,没有人们社会心理的和谐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认知基础,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心理和谐的社会。因此,探讨竞争社会的心理调适对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竞争社会的心理压力源所谓压力就是用来对付威胁常规办法的失败。压力因各人的体验而不同,有些事情可对某些人形成压力,而对另一些人并不形成压力。压力在心理学上常用“紧张”来表示。压力状态由两方面因素构成:一是威胁也称“紧张刺激物”;二是由个体生理上可测量的变化和个体行为组成的反应。紧张刺激物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的或环境的紧张刺激物,这种紧张刺激物使机体遭受不舒服的物理危险;一种是心理的紧张刺激物,这种紧张刺激物威胁人的心理上的完整或健康。物理的紧张刺激物,包括难听的噪音,恶劣的自然环境,拥挤的人群,某些与知觉者相关的社会事件等。心理紧张刺激物,包括自我尊重受到威胁,完成智力任务的失败,个人目的受挫等。生理的反应,表现出呼吸速度加快、掌心出汗、瞳孔放大、心律失常、皮肤电反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教学文稿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一、什么是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理反应。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