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方法

遥感原理与应用

绪论

1.遥感的概念

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电磁波遥感,即应用传感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技术.

2.遥测与遥控

遥测: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

遥控:远距离控制目标物体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3.遥感的分类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范围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

按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资源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城市遥感、军事遥感等等.

4.遥感三要素

目标物传感器测量方法

5.遥感的主要特点

1)获取信息真实、客观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范围大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6.遥感的过程

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传感器获取数据数据处理

信息提取应用

7.遥感的应用

①利用多时相影像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农业作物估产、林

业资源调查、自然灾害监测、全球和局部环境监测;

②利用高分辨率影像提取城市信息交通道路网络;

③军事应用越来越重要:重要目标定位与侦察、导航与武

器制导、打击效果评估、战场环境监测等;

④高光谱遥感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⑤在建设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和数字中国中的应用:DOM、

DEM和DL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1.电磁波

传播原理: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描述特性指标:波长、频率、振幅、相位等.

特性:波动性、粒子性、横波

2.干涉

基本原理:波的叠加原理

叠加条件:频率相同、震动方向相同、具有固定位相关系

3.衍射

概念: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

爱里斑:衍射实验中观察屏上的中央亮斑,其角半径为衍射角.

瑞利判据:如果一个点光源的衍射图象的中央最亮处刚好与另一个点光源的衍射图象第一个最暗环相重合时,这两个点光源恰好能被这一光学仪器所分辨.

4.偏振

概念:如果光矢量E在一个固定水平面内只沿一个方向作振动,则这种光称为偏振光.

偏振态:光矢量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可能存在的不同振动状态

偏振面振动面:振动方向光矢量方向与光传播方向构成的平面

偏振态分类:完全偏振线偏振、圆偏振、椭圆偏振,非偏振,部分偏振

5.极化

概念:极化是指电磁波的电场振动方向的变化趋势.

水平极化H极化:卫星向地面发射信号时,电磁波的振动方向是水平方向.

垂直极化V极化:卫星向地面发射信号时,电磁波的振动方向是垂直方向.

6.电磁波波谱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μm,太阳光谱中,只有~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μ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1000μm,根据性质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

7.黑体

绝对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温度越高,总的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8.太阳辐射

概念:太阳是被动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

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

射能量.1353W/m2

特点:

①太阳光谱相当于5800 K的黑体辐射;

②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μm的可

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μm左右;

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μm波段,包括近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

④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

⑤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9.大气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吸收主要原因、散射、反射引起吸收的主要成分:氧气、臭氧、二氧化碳、水蒸气散射的概念: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电磁波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的一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可见光波段

散射方式:米散射、均匀散射、瑞利散射

大气散射特点:

群体散射强度是个体散射强度的线性和.

大气散射系数与高度的关系

分子散射与气溶胶散射光强之比随角度和能见度的变化规律.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遥感大气窗口:

10.地物发射辐射

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它也是遥感探测的基础和出发点.

影响因素: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把地物分为:

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发射率小于1,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发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地物的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发射光谱曲线:按照发射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

亮度温度:它是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指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亮度温度.

等效温度:为了分析物体的辐射能力,常用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来表达,这时黑体辐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等效辐射温度.

11.地物辐射

地物辐射特性:

①在~波段主要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

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的辐射可以忽略 .

②在~波段主要在中红外波段,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

自身的热辐射均为被动遥感的辐射源.

③在以上的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为主,地表

反射太阳辐射可以忽略.热红外成像

地物辐射的分段特性的意义:

①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

特性.

②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信息,

也有地球自身的热辐射的信息.

③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球自身的热辐射

特性.

12.不同电磁波段中地物波谱特性

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主要表现地物反射作用和地物的吸收作用.

热红外波段:主要表现地物热辐射作用.

微波波段:主动遥感利用地物后向散射;被动遥感利用地物微波辐射.

13.地物反射辐射

反射率ρ: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 P0×100%.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地物的反射: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物会发生反射作用,反射后的短波辐射一部分为遥感器所接

收.

影响因素:表面颜色、粗糙度和湿度

地物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14.地物波谱特性

定义: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作用:物体波谱曲线形态,反映出该地物类型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通过测量该地物类型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并以此与遥感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相对照,可以识别遥感影像中的同类地物.

研究地表的主要波段: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可见光和近红外地物光谱测试的作用:

①传感器波段的选择、验证、评价;

②建立地面、航空和航天遥感数据的定量关系;

③地物光谱数据与地物特征的相关分析.

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遥感平台

组成:由遥感传感器、数据记录装置、姿态控制仪、通信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等组成.

功能:在不同高度进行多平台遥感,可获得不同比例尺、分辨率和地面覆盖面积的遥感图像.

类型:按遥感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2.遥感平台的作用

地面平台:地面平台稳定性高,能够进行近距离测量,可以测定各类地物的波谱特性;

航空平台:能够快速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各种大范围调查和侦察.

航天平台:进行各地点和时期期的地球观测,空间调查与实验,提供各种数据.

3.卫星轨道及运行特点

春分点:黄道面与赤道面在天球上

的交点

升交点:卫星由南向北运行时与赤

道面的交点

降交点:卫星由北向南运行时与赤道面的交点

近地点:卫星轨道离地球最近的点

远地点:卫星轨道离地球最远的点

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是由6个轨道参数来决定的.

它们是:

升交点赤经Ω: 春分点R逆时针方

向到升交点K的弧长

近地点角距ω: 从升交点K沿轨道

到近地点A的角距

过近地点时刻 t: 卫星S与近地点

A间的角距

长半轴 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

偏心率 e:轨道椭圆的偏心率

倾角 i: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卫星坐标解算方法:利用星历参数解算、用GPS测定.

卫星的姿态:通常用 X前进的切线方向、Y垂直与轨道面方向、Z垂直与XY面三轴定向表示:绕X轴称滚动;绕Y轴称俯仰;绕Z轴称航偏.

测量的方法有:红外姿态测量仪、恒星相机测定法、GPS 方法

4.遥感中常用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周期: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

覆盖周期:卫星从某点开始,经过一段时间飞行后,又回到该点用的时间.

赤道轨道:i=0°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地球静止轨道:i=0°且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运行周期相等

倾斜轨道:顺行轨道--0°<i<90°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可覆盖最高南北纬度为i ;逆行轨道--90°<i<180°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可覆盖最高南北纬度为180°-i .

星下点: 卫星质心与地心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

星下点轨迹地面轨迹: 星下点在卫星运行过程中在地面的轨迹

卫星速度、星下点速度、卫星平均高度

同一天相邻轨道间在赤道的距离

每天卫星绕地球的圈数

5.陆地卫星

用途:用于陆地资源和环境探测

平台要求:①对全球表面进行周期性成像覆盖;

②保证在卫星通过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时有最

佳光照条件;

③同一地点、不同日期的成像地方时间、太阳光照角基本一致.

轨道特征:

①近极地轨道,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近90度.轨道倾角越大,覆盖地球表面的面积越大.

②卫星轨道近圆形地球资源卫星的偏心率很小

③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平面与太阳光之间的夹角太阳光照角始终保持一致的轨道.

④可重复观测:地球资源卫星的按一定的周期运行,一个重复周期对地球扫描一次;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传感器

基本组成:收集系统、探测系统、信号转换系统处理器、记录系统输出器

收集系统:接收地物辐射电磁波将其聚焦成像探测系统.

探测系统:对电磁辐射敏感、将辐射能转换成电信号.

信号转换系统:将电信号转换为便于显示、记录、处理的光信号.

记录系统:将探测系统或信号转换系统输出的电磁波信息光信号记录、存储到遥感信息载体,以影像或数字形式输出.

2.描述遥感器的特性参数

空间分辨率:表示按地物几何特征尺寸和形状和空间分布,即在形态学基础上识别目标的能力.

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即遥感器的工作波段数目、波长及波长间隔波带宽度 .

辐射分辨率辐射灵敏度: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探测元件在接收波谱辐射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时间分辨率:为分析、识别目标所必须具有的最小时间间隔,称时间分辨率.

3.传感器类型及优缺点

①摄影类型的传感器

优点:成本低易操作信息量大

缺点:局限性大 ,影像畸变较严重,成像受气侯、光照和大气效应的限制

影像须回收胶片

②扫描成像类型传感器

优点:可对全部五个大气窗口的电磁辐射进行探测,可进行多波段、超多波段遥感--波谱分辨率高

缺点: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

③雷达成像类型传感器

④非图像类型传感器

⑤成像光谱仪

⑥推扫式传感器

4.TM特点

①TM中增加一个扫描改正器,使扫描行垂直于飞行轨道

②往返双向都对地面扫描MSS仅单向扫描;

③地面分辨率由79米到30米;

④波段由5个增加到7个;

⑤有热红外通道TM6 .

5.ETM+ 特点

①增加了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5米;

②采用双增益技术使热红外波段的分辨率提高到60米;

③改进后太阳定标器使卫星的辐射定标误差小于5%.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9231653.html,D三种主要功能

光电转换:入射辐射在MOS电容CCD元上产生与光亮度成正比的电荷

电荷积累:当电压加到CCD电极上时—在硅层形成电位势阱--电荷在势阱内积累

电荷转移:加高压形成深势阱, 加低压形成的势阱浅--电荷可进行转移--实现信号传输

7.瞬时视场:

在扫描成像过程中一个光敏探测元件通过望远镜系统投射到地面上的直径或对应的视场角度.

8.传感器误差

倾斜误差:因遥感器姿态角引起像点移位

投影误差: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移位,仅在扫描方向上.

9.雷达遥感分辨率

距离向分辨率:脉冲在脉冲发射的方向上距离向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分为斜距分辨率和地距分辨率

方位向分辨率:在辐射波垂直的方向上方位向相邻的两束脉冲之间能分辨的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10.影响后向散射系数的主要因素

雷达系统的工作参数:主要包括雷达传感器的工作波长、波束的入射角、入射波的极化方式等

地面目标的特性引起:即地表的粗糙度和地物目标的复介电常数和雷达光斑等因素

11.雷达影像几何特性

透视收缩、雷达阴影、叠掩

12.遥感图像与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由遥感器对地球表面摄影或扫描获得的影像

遥感图像:遥感影像经过处理或再编码后产生的与原物相似的形象

13.遥感图像基本属性

波谱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

第四章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遥感传感器记录地物电磁波的形式

胶片或其它光学成像载体形式光学图像

数字形式数字图像

2.图像数字化

实质:把一个连续的光密度函数变成一个离散的光密度函数

采样:空间坐标离散化——图像坐标数字化

量化:幅度光密度离散化——图像灰度数字化

第六章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概念: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形变.

研究前提:必须确定一个图像投影的参照系统,即地图投影系统.

影响因素:

①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

②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的影响

③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航天等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和方法。遥感图 像处理是对获取的遥感图像进行分析、解译和推断的过程,可以提取出有用的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等信息。本文将介绍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遥感技术。 一、遥感图像的获取和特点 遥感图像是通过感光器件(如传感器)对地面反射和辐射的能量进行记录和测 量而获得的图像。这些感光器件可以测量和记录不同波段(如红外、可见光和微波等)的电磁辐射,并产生相应的数字图像。遥感图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遥感图像拥有广阔的视野,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 2. 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地面特定时间的状态,可以进行长期观测和时序分析; 3. 遥感图像具有数字化特征,可以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 二、遥感图像的处理流程 遥感图像处理的主要流程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和解译等环节。 1. 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是遥感图像处理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卫星、航空遥感以及无人机等手 段获取图像数据。卫星提供的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全球覆盖能力,而航空遥感和无人机则可以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数据,但覆盖范围较小。 2. 预处理

预处理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剔除噪声、校正几何畸变和辐射定标等。常见的预处理操作包括大气校正、辐射定标、几何校正等。预处理能够提高图像质量,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遥感图像处理的核心环节,通过分析图像中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提取出所需的地物信息。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边缘检测、分割等。 4. 解译 解译是将所提取的特征与已知的地物信息进行匹配,进一步推断和识别图像中的地物。解译可以通过人工解译和自动解译两种方式进行。人工解译需要依靠专业知识和经验,而自动解译则可以借助计算机算法进行。 三、遥感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 遥感图像处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农业领域 遥感图像可以提供农业领域的土地利用、农作物生长状态等信息。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可以了解农田的植被状况,监测土地变化,推测农作物产量等。 2. 林业领域 遥感图像可以帮助监测森林的覆盖范围和变化情况,分析森林健康状况,预测森林火灾等。这对于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 城市规划 遥感图像可以提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信息,帮助城市规划师分析城市扩展趋势、绿地覆盖情况等。这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城市规划决策。

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原理和操作指南

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原理和操作指 南 导语: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帮 助我们进行测绘工作。本文将介绍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以及使用该技术进行测绘的操作指南。 一、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 卫星遥感技术是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球表面的影像,然后通过处理和分析这些 影像来获取地理信息。其原理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方面。 1. 传感器:卫星上搭载了多种传感器,如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微波传感 器等。光学传感器可以通过记录反射、散射和辐射的能量来获取地表特征,红外传感器可以检测热量的分布,而微波传感器则可以穿透云层和雾霾获取地表信息。 2. 数据传输:卫星通过无线电波将采集的图像和数据传输回地面接收站。这些 图像和数据通过卫星发射器发射到地面,并通过地面接收站接收和记录。这样的数据传输过程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 数据处理:卫星获取的原始图像和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才能被有效利用。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图像纠正、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和信息提取等。图像纠正能够消除传感器本身和地球自转对图像的影响,图像增强则能够提高图像的质量和细节,图像分类和信息提取能够从图像中提取出我们所关注的地理信息。 二、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测绘的操作指南 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测绘需要以下步骤:

1. 数据获取:首先需要获取卫星遥感数据。可以通过购买商业卫星图像,或者 使用公开的遥感数据源,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的Landsat数据。从官 方渠道获取数据可以保证其质量和可信度。 2. 数据处理:将获取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像纠正、图像增强和图 像分类等步骤。图像纠正能够消除由于传感器本身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变形和畸变。图像增强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细节,并使地表特征更加清晰可见。图像分类则是将图像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像素值进行分类,从而提取出我们所关注的地理信息。 3. 地理信息提取:利用处理后的卫星遥感数据,可以提取出所需的地理信息。 例如,通过图像分类可以提取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信息,如农田、林地和建筑用地等。同时,还可以提取出地表的海拔高度、水域分布和植被覆盖等地理信息。 4. 数据分析与应用:通过对提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进行各种测绘工作。比如,根据土地利用信息可以制定规划方案,根据地表高度信息可以制作三维地形图,根据植被覆盖信息可以进行生态环境评估等。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为测绘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结语:卫星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测绘手段,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 作用。通过了解其原理和操作指南,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进行测绘工作,为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对您有所启发,也期待卫星遥感技术在未来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遥感,也叫遥测遥感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和卫星等远距离探 测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大范围、连续的、实时的、快速的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尺度的图像和数据,为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调查、灾害预警、城市 规划、农业生产、林业经营、海洋调查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 前景。 遥感技术的原理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或传输 特性来提取有关于物体的信息。电磁波包括可见光、近红外线、 红外线、微波等,在地球大气不同层次的介质中传播,与地球上 不同的物体交互作用并被散射、反射、透过、辐射等,再由探测 器返回地面。 遥感技术的应用 1.自然资源调查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土地资源调查,对土地利用状态和方式进行监测、评估、预测和分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持。 2.环境监测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广泛、动态地监测环境污染源、污染程度和污染物在大气、水源等介质中的扩散和运移过程,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3.水文水资源调查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土流失等水文水资源信息,辅助决策和规划。 4.灾害预警 遥感技术可以对自然灾害的形成、演变、影响范围等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提供预防自然灾害的预警和指导信息。

5.城市规划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变化、建筑物高度、道路交通情况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6.农业生产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农业作物遥感监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业决策和精准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7.林业经营 遥感技术可以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统计和土地分类 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应对等一系列生态和经济管理活动的支持,为 林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8.海洋调查

遥感原理与方法

遥感原理与应用 绪论 1.遥感的概念 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电磁波遥感,即应用传感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技术. 2.遥测与遥控 遥测: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 遥控:远距离控制目标物体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3.遥感的分类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范围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 按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资源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城市遥感、军事遥感等等. 4.遥感三要素 目标物传感器测量方法 5.遥感的主要特点 1)获取信息真实、客观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范围大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6.遥感的过程 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传感器获取数据数据处理 信息提取应用 7.遥感的应用 ①利用多时相影像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农业作物估产、林 业资源调查、自然灾害监测、全球和局部环境监测; ②利用高分辨率影像提取城市信息交通道路网络; ③军事应用越来越重要:重要目标定位与侦察、导航与武 器制导、打击效果评估、战场环境监测等; ④高光谱遥感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⑤在建设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和数字中国中的应用:DOM、 DEM和DL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1.电磁波 传播原理: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描述特性指标:波长、频率、振幅、相位等. 特性:波动性、粒子性、横波 2.干涉 基本原理:波的叠加原理 叠加条件:频率相同、震动方向相同、具有固定位相关系 3.衍射 概念: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 爱里斑:衍射实验中观察屏上的中央亮斑,其角半径为衍射角. 瑞利判据:如果一个点光源的衍射图象的中央最亮处刚好与另一个点光源的衍射图象第一个最暗环相重合时,这两个点光源恰好能被这一光学仪器所分辨. 4.偏振 概念:如果光矢量E在一个固定水平面内只沿一个方向作振动,则这种光称为偏振光.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是指利用卫星、飞机或无人机等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 一系列的处理方法和技术,进行图像分析、信息提取、地物分类等操作的过程。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环境监 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介绍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一、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流程 1. 遥感影像获取 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通常通过陆地、海洋和空中等不同平台的传感器获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卫星遥感,这些卫星可根据应用目标和需求,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和轨道高度进行数据获取,如SPOT、Landsat和MODIS等。 2. 遥感影像处理 遥感影像处理包括预处理、增强、分割和分类等步骤。首先是预处理,该步骤 主要用于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其他干扰因素,使得后续分析更加准确。其次是增强,通过图像增强技术可以提高影像的视觉效果和对比度,进而更好地描述地物和地貌特征。然后是分割,即将图像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以便于后续的地物分类和分析。最后是分类,通过遥感影像分类算法,将图像中的各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地物类型,如水域、草地、建筑等。 二、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的原理 1. 光谱原理 遥感影像的多光谱数据是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不同波段的反射、辐射或荧光 进行探测和测量而获得的。不同类型的地物对不同波长的光有着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通过光谱技术可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

2. 空间分辨率原理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是指影像中一个像元(像素)所代表的地面区域大小。空间分辨率越高,代表着一个像元所表示的地表细节越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小尺度地物和地貌特征。 3. 数据融合原理 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是将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在一起,并通过一定的算法将它们进行优化和增强,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地物信息。数据融合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并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三、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的方法 1. 图像分类方法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主要分为监督和非监督两种。监督分类是指根据事先确定的训练样本,利用各种分类器,将图像分为不同的地物类别。非监督分类是指根据图像本身的统计特性,通过聚类算法将图像中的像素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根据相应的特征对类别进行解释和标记。 2. 特征提取方法 特征提取是遥感影像处理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主要是从原始影像数据中提取出能够代表地物类别的特征信息。常见的特征包括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几何特征和结构特征等。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特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空间分析方法 空间分析是遥感影像处理中一种重要的操作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和描述地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景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1. 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接收、记录和解释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以获取有关 地球表面特征的信息的技术。它可以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来获取大范围、多角度的遥感影像,使我们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地表变化,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保护、气象预测等领域。 2. 工作原理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2.1 辐射传输 地球表面的目标物体会发射或反射电磁辐射,这些辐射会经过大气层的传输。 在辐射传输过程中,大气层对不同波长的辐射有不同的吸收、散射和透射作用,因此需要对大气层进行辐射校正,以消除大气层的影响。 2.2 接收和记录 接收和记录是指通过遥感平台(如卫星、飞机等)接收传感器所接收到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数字数据记录下来。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通常包括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等,它们可以接收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2.3 数字图像处理 接收和记录的数字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图像处理步骤,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图像变换等。这些处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遥感图像,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2.4 信息提取 信息提取是指根据处理后的遥感图像,通过不同的算法和技术,提取出目标物 体的特征和属性。这些特征和属性可以包括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颜色等,可以用于进行地表变化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等应用。 3. 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为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3.1 地球科学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如土地利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有助于地球科学家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在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监测和预测中也有重要应用。 3.2 环境保护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水质、土壤和植被等环境要素的变化,可以用于环境质量评估、水源保护、森林管理等方面。例如,通过监测海洋表面温度来预测和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3.3 城市规划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城市信息,如道路网络、建筑物布局、绿地分布等,对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可以评估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3.4 农业与林业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湿度、林木覆盖度等农林要素,为农业生产和林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例如,通过遥感图像可以监测农田的植被指数,判断作物生长情况和施肥需求。 3.5 气象预测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气层的各种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云量等,用于天气预测和气候模拟。通过监测大气的辐射、云量等参数,可以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 结论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接收、记录和解释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以获取有关地球表面特征的信息的技术。它的工作原理包括辐射传输、接收和记录、数字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等步骤。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林业和气象预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为各个领域的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总结 1. 什么是遥感 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利用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载体将地球表面信息 转化为人类可以观测和分析的数据的技术和科学方法。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环境和地理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地球。 2. 遥感的原理 遥感依靠电磁辐射与地物的相互作用来获取信息。电磁辐射是自然界普遍存在 的一种能量传播方式,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雷达波等。遥感技术通过测量和分析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来了解地球的环境和地貌。 遥感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2.1 辐射源发射 地球表面的物体会向周围环境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这些辐射可以是自然 发射的,也可以是人为引起的,比如太阳辐射、人工光源辐射等。 2.2 辐射传输 辐射从辐射源处传播到地球大气和地表的过程称为辐射传输。这个过程受到大 气中的气体、水汽、颗粒物等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影响。 2.3 辐射接收 遥感载体(比如卫星、飞机、无人机)上的接收器会接收地球表面发出的辐射,形成遥感图像或数据。接收到的辐射信号会受到大气的影响,需要进行辐射校正处理。 2.4 图像处理 接收到的遥感图像或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几何校正、空间重采样、切片和拼接等操作。通过图像处理,可以提取出地表特征和信息。 3. 遥感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

3.1 大气环境监测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源,用于环境保护和预警。通过遥 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颗粒物等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和运动轨迹。 3.2 农业资源调查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农田的植被生长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和水资源分布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精准测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3 水资源管理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体的面积、水质和蓄水量等信息,用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资源的使用情况,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数据支持。 3.4 灾害监测与评估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发生区域的图像和数据,用于灾害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取受灾区域的信息,为灾后的救援和重建提供支持。 3.5 城市规划与管理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城市发展和规划所需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城市 扩张趋势、建筑物分布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精确测绘,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论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获取工具,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丰富的地球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地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更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是指通过从远处获取地球地表物体的信息,通常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等平台搭载的遥感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记录,然后利用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译。遥感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电磁波辐射:遥感利用的是地球表面物体自然辐射或人工辐射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传感器接收:遥感传感器可以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辐射的能量,不同传感器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灵敏度。 •光谱特征:每种物质对电磁波有不同的吸收、辐射和散射特性,形成物质的光谱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于遥感图像的解译。 •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图像一般是数字图像,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可以提取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如物体的位置、形状、光谱等特征。 2. 遥感的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2.1 农业 •土地利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分析,包括农作物类型、覆盖程度、生长状态等信息,以便农业管理和规划。 •病虫害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判断植被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监测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实现精细化农业管理。 2.2 城市规划 •地形测量: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地形信息,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城市扩张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观测和记录城市的扩张情况,包括新建楼房、道路等基础设施,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2.3 环境保护 •水资源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水体进行监测,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以便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和水体的变化。

•森林火灾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可以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和救援。 2.4 自然资源调查 •矿产资源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矿产资源的调查和探测,包括矿山的开采状况、矿物质的分布等,为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土地评估: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评估土地的质量、适宜程度等,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结论 遥感技术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调查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电磁波辐射、光谱特征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其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应用和发展。

遥感图像的产生原理和应用

遥感图像的产生原理和应用 1. 遥感图像的产生原理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空间传感器对地球的地表、大气和水体等进行感知和记录, 获取地球的信息,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遥感图像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具有一定时空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以下是遥感图像产生的原理: •传感器选择和安装 在进行遥感图像采集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进行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传感器的选择需要根据要获取的目标信息和空间分辨率要求来决定,常用的传感器有光学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 •数据采集 遥感图像的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对地表进行扫描或成像获取。光学传感器通过 接收反射、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雷达传感器则通过发射微波信号,接收其回波信号进行探测。 •数据传输和处理 采集到的遥感图像数据需要进行传输和处理。传输方式可以采用有线传输或无 线传输等方式,将数据从传感器传输到地面站或处理中心。地面站或处理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噪、配准、辐射校正等步骤。 •图像处理 经过数据处理后,遥感图像需要进行图像处理和增强,以提取出其中的有效信息。图像处理包括图像分类、分割、融合等步骤。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阈值分割、边缘检测、图像增强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 遥感图像获取后,需要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进行地理信息的分析和展示。通过将遥感图像与地理信息进行叠加和分析,可以获取更多地表特征和空间信息。 2. 遥感图像的应用 遥感图像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环境监测

遥感图像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植被覆盖等。通过监 测大气中的气体浓度、水体中的污染物、植被的状况等,可以实时监测环境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农业与林业 遥感图像可以用于农业和林业的监测和管理。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土地利用 状况,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及森林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农业和林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城市规划 遥感图像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城市的用地利用状况、建筑物分布和变化情况,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问题,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指导。 •灾害监测与评估 遥感图像可以用于灾害监测与评估,包括地震、洪水、火灾等。通过遥感图像 可以迅速获取受灾地区的影像信息,评估灾害的程度,为救援和重建提供参考。 •资源勘查与管理 遥感图像可以用于资源的勘查与管理。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矿产资源的分布 和储量情况,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 结论 遥感图像的产生原理包括传感器的选择安装、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处理以及 图像处理等步骤。遥感图像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与林业、城市规划、灾害监测与评估以及资源勘查与管理等领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为我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遥感图像数据,并为各行各业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遥感图像分析是一种通过获取和解释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来研究地理现象和环 境变化的方法。它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揭示地球的表面特征、变化和趋势。本文将介绍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地质、环境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一、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分析依赖于传感器获取的电磁辐射数据。电磁辐射是能量在电磁波形 式下传播的过程,其波长范围从长波到短波,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传感器可以通过不同波段的响应来获取不同的辐射数据,从而得到不同频谱范围内的图像数据。 在遥感图像中,每个像素代表一块地表区域的平均辐射量。图像数据可以由数 字矩阵表示,其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或颜色值表示该区域的辐射强度或反射率。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地表特征的信息。 二、遥感图像分析的方法 1. 预处理 遥感图像预处理是为了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增强特征和调整图像的对比度等。 常见的预处理步骤包括去噪、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这些步骤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并准确反映地表特征。 2.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指从遥感图像中提取有用的地物信息。可以根据图像的灰度、色彩、纹理和形状等特征来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主成分分析、变化检测和物体识别等。

3. 分类与识别 遥感图像分类是将图像中的像素按照其地物类型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分类可以基于监督或无监督方法进行。其中,监督分类依赖于训练样本和分类器,而无监督分类则是通过数据的统计分布和聚类分析进行分类。 4. 变化检测 变化检测是利用多期遥感图像比较分析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像素之间的差异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表的变化趋势和时空模式。变化检测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三、遥感图像分析的应用 1. 地质勘探 遥感图像分析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在不同尺度上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结构和岩矿成分。通过识别地表的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和地貌形态等,可以了解地壳变形的性质和规模,从而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2. 环境监测 遥感图像分析可用于对大气、水体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和评估。通过监测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变化和水体污染等指标,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农业生产 遥感图像分析可以帮助农业生产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效盈利。通过监测作物生长状态、土壤湿度和病虫害等,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 四、结语

遥感应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遥感应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1. 引言 遥感是利用航空航天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 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重点介绍遥感应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2.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 遥感数据可以通过航空航天器获取,主要分为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光学遥感 主要利用光能获取地表信息,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热红外等波段。雷达遥感则利用电磁波辐射的回波来获取地表信息。 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信息提取和分类等步骤。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过程,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图像增强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采用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和降噪等方法来增强图像的可视化效果和信息显示。信息提取则是通过遥感图像的光谱、形状和纹理等特征,识别和提取地物信息。最后,通过分类算法将地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地表覆盖分类、植被类型分类和土地利用分类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3. 遥感应用领域与案例分析 3.1 地球科学领域 在地球科学领域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观测地球表面的土地利用变化、地表温 度分布、海洋表面温度及气候变化等。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情况,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例如,利用遥感数据可以监测全球的地表温度,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3.2 环境监测领域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获取遥感数据,可以对环境中 的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例如,利用遥感数据可以监测水体中的蓝藻水华,预测蓝藻水华爆发的风险,并为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3.3 农业领域 在农业领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监测、生长状况评估和灾害监测等方面。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农田的土壤水分状况、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植被覆盖变化等。例如,利用遥感数据可以监测农田中的干旱程度,及时采取灌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

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原理与方法

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原理与方法 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是将不同波段或不同传感器的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在 一起,以获取更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它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 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对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原理和方 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原理 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原理是通过将多个波段或多个传感器的影像数据 进行组合,以获取多波段或多传感器数据的综合信息。融合后的影像数据 能够提供更多的数据维度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从而增强地物辨别能力和 特征提取能力。 1.时空一致性:遥感影像数据融合要求融合后的影像数据在时域和空 域上具有一致的特性,即不同时间或空间的影像数据融合后要保持一致性,以便进行准确的信息提取和分析。 2.特征互补性:不同波段或传感器的影像数据通常具有不同的特征信息,例如,光学影像可以提供颜色信息,而雷达影像可以提供物体的形状 和纹理信息。融合时要充分利用不同波段和传感器的特征互补性,使融合 后的影像数据包含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3.数据一致性: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应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即融合后的 影像数据应在不改变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反映出原始数据的真实信息。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去除噪声和图像畸变等因素,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二、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

1.基于像素的融合方法:基于像素的融合方法是将不同波段或传感器 的影像数据进行像素级别的融合。常用的方法有像素互换法和加权平均法。像素互换法是将一个波段或传感器的像素值替换到另一个波段或传感器的 影像上,以增加信息的表达能力。加权平均法是对不同波段或传感器的像 素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像素值。 2.基于特征的融合方法:基于特征的融合方法是针对不同波段或传感 器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融合。常用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和小波变换法。主 成分分析法是通过对不同波段或传感器的影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 出影像数据中的主要特征,然后将主成分进行融合。小波变换法是利用小 波变换来分析和提取不同波段或传感器的影像数据中的特征,然后通过小 波系数的线性组合对影像数据进行融合。 3.基于模型的融合方法:基于模型的融合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 描述不同波段或传感器的影像数据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模型对影像数据 进行融合。常用的方法有灰度级匹配法和神经网络法。灰度级匹配法是通 过将不同波段或传感器的影像数据进行灰度级的匹配,以实现融合。神经 网络法是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来学习不同波段或传感器之间的映射关系,并 利用神经网络对影像数据进行融合。 总结起来,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原理是通过将不同波段或传感器的影 像数据进行组合,增强地物辨别能力和特征提取能力;而融合的方法主要 包括基于像素、特征和模型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提高遥感影像数 据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实现对地物的更全面、准确、可靠的获取和研究。

遥感原理与方法

遥感原理与方法 遥感是指利用卫星、飞机、机器人等远距离观测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遥感原理是指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云、大气、水体和土地上的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特性,通过遥感仪器探测并记录地面反射、辐射的传感器测量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得到地表信息的方法。遥感方法是指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仪器技术,通过数字处理和地图制作技术等方法,将地物属性信息和空间分布信息进行融合,进而进行全面、准确地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科学技术。遥感原理遥感的原理是基于地物表面反射、散射和辐射能力的基础上,使用遥感仪器对地物进行探测和记录,从而更好地获取并分析地球表面的大量数据。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遥感方法: 1. 电磁波遥感方法:利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进行观测和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取地表信息。其中,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力和反射散射特性,因此可以更好地获取地表信息。 2. 激光雷达遥感方法:利用激光雷达技术观测地球表面并记录激光信号,通过分析处理获取地球表面的高程数据信息。 3. 红外遥感方法:利用遥感仪器观测地球表面红外辐射信号,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取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水分含量等特殊信息。

遥感方法遥感方法是在遥感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处理和地图制作等技术手段,将地物属性信息和空间分布信息进行融合,进而进行全面、准确地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科学技术。目前,遥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GIS技术:将地球表面信息数字化后,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分析和展示,从而实现全面、准确地地面信息获取。 2. 数字处理技术:将遥感图像进行数字化、分类、处理和分析,得到数字地球表面数据,并据此进行地图制作和展示。 3. 儿童机器人技术:利用机器人技术、地球测量学原理等手段,对遥感图像信息进行探测和记录,并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遥感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总结利用遥感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获取并分析地球表面的大量数据,从而进一步实现全面、准确地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目前,随着遥感仪器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地图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方法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在未来,遥感方法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深远,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教学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教学 一、遥感的概述 •什么是遥感? •遥感的历史发展 •遥感的分类 二、遥感的原理 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2.遥感的基本原理 –辐射传输理论 –电磁谱和能谱特征 –感知和信号处理 三、遥感的应用领域 •农业 •林业 •水资源 •城市规划 •环境监测 •灾害管理 四、遥感的教学方法与资源 1.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 –案例分析 –实地实习 2.教学资源 –数据下载 –软件工具 五、遥感教学的挑战与发展 •技术更新迭代快 •增加实际案例分析 •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

六、结语 •教学总结 •遥感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上是对《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教学》的简要概述,下面将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一、遥感的概述 遥感是通过感知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它可以获取地表、大气和海洋的光谱、空间和时域信息,为人们研究地球系统、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提供了有效手段。遥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经历了从航空摄影到卫星遥感再到无人机遥感的演变。根据获取数据的方式,遥感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二、遥感的原理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知器感知地球表面发射、反射或散射的电磁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以解读的图像或数据。遥感的主要原理包括辐射传输理论、电磁谱和能谱特征以及感知和信号处理等方面。辐射传输理论主要研究电磁辐射在大气、地表和地物之间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电磁谱和能谱特征研究地物及其背景在不同波段下的光谱特征;感知和信号处理则是将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遥感的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资源、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等领域。在农业中,可以利用遥感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灾害风险等,提供农田管理和粮食安全的决策支持。在林业领域,遥感可以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林火监测等。在水资源管理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质、水量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更新和土地利用分析。在环境监测中,遥感可以提供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监测数据。在灾害管理中,可以利用遥感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扩散,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四、遥感的教学方法与资源 在遥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实习等。通过理论讲解,学生可以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地实习,学生可以亲自操作遥感设备和软件工具,加深对遥感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对于遥感教学来说,相关的教学资源也非常重要。学生可以通过数据下载和软件工具的使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城市遥感的应用原理与方法

城市遥感的应用原理与方法 1. 引言 城市遥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和分析城市信息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城市遥感 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变化等信息,为城市规划、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介绍城市遥感的应用原理与方法。 2. 城市遥感的原理 城市遥感主要依靠航空或卫星平台上的遥感仪器获取城市图像。城市的遥感图 像通常包括光学图像、雷达图像和红外图像等。这些图像通过传感器捕捉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遥感数据处理方法提取出城市相关信息。 3. 城市遥感的方法 城市遥感的方法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图像分类等步骤。 3.1 数据获取 城市遥感数据可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等方式获得。卫星遥感是获 取大范围城市遥感图像数据的主要手段,可以利用已有的卫星图像数据或通过卫星传感器进行实时获取。航空遥感则通过飞机等航空平台获取城市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适合获取细节信息。无人机遥感近年来发展迅速,能够灵活获取城市遥感图像数据。 3.2 图像预处理 图像预处理是为了提高遥感图像质量和准确性,常包括辐射定标、几何校正、 大气校正、噪声去除等步骤。这些步骤可以消除遥感图像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图像的可解释性和可用性。 3.3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城市遥感中的关键步骤,通过提取图像中的特定信息以描述城市的 特征。常用的特征包括形状特征、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特征提取的方法包括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基于结构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等。 3.4 图像分类 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常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分类、建筑物 提取等应用。图像分类的方法包括基于像素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和基于深度学

光谱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光谱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 引言 光谱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可见光、红外光和微波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方法,通过测量和分析物体所反射、辐射和散射的能量,可以获取到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保护、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本文将介绍光谱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二. 光谱遥感技术的原理 光谱遥感技术的原理基于光的散射、辐射和吸收特性。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散射、辐射和吸收现象。物体的材质和结构决定了其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响应。通过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线来探测和测量物体所反射、辐射和散射的能量,进而获取到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三. 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 光谱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1. 地球科学 •地表覆盖分类:根据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特性,可以对地表进行分类和识别。如土地覆盖类型、植被类型等。 •地表变化监测:通过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可以观察到地表的变化情况,对自然灾害、土地利用变化等进行监测和研究。 •土壤特性研究:利用光谱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土壤的特征参数,如土壤湿度、有机质含量等,为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保护 •水质监测:通过检测水体反射光谱特征,可以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监测水体污染程度。 •大气污染监测:光谱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评估大气污染程度,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 农业 •作物生长监测:通过光谱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农田中作物的生长状况,如叶绿素含量、水分状况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病虫害监测:利用光谱遥感技术,可以检测作物叶片上的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