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收稿日期: 2019-03-20

作者简介: 叶文振, 男, 厦门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

奂倩, 女, 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

一、 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的劳动经历了由物品的生产到对人的服务的生产的变迁。在农业社会, 人们以农

业生产为主。 进入现代社会, 服务业成为人们劳动的主要领域。 [1](P14) 在与大众消费息息相关的 “互

动式服务工作” [2](P3) 中, 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品质愈发具有 “区隔” 的作用, 个性化的服务品质直接

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以及交易的质量 [3](P10) 。 在消费主义的时代背景下, 霍赫希尔德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 看到了情感劳动对于服务组织的重要意义。以服务人员亲切的笑容、 热情的问候、 耐

心的解释、 优美的肢体语言为基础的情感劳动为消费者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消费环境,

成为提供 差异化服务的关键, [4](P11) 使得情感成为一种商品进入消费市场, “情感表情逐渐符号化了, 成为一

种形象塑造、 社会交往和服务于某种目的

(如利润) 的符号工具和手段” 。 [5] 什么样的私人情感可以纳入服务业劳动过程之中?谁能够成为情感劳动的提供者?有学者 指出, 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发展和女性劳动者的参与有很大关系, 女性劳动者是服务业主要的

雇佣者。 [6] 在服务业劳动场域、 在男性消费主义占主导的消费文化中,

“女性身体严格来说可以成 为一个可以估价并互相交换的物品, 像货币一样在男人之间流通” 。 [7](P59) 女性劳动者被期望从事照

顾、 看护、 帮助他人的工作, 不仅为男性顾客或老板的消费创造一个性别化的女性气质氛围,

[4](P138) 而且通过自我规训向女性消费者传达一种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才是标准化的女性美的信息。 [8] 性别

化的女性气质具有强大的 “生产力” , 具有女性气质的身体成为有强大 “生产力的身体” ,

构成了 服务组织、 消费者心目中合适的劳动主体。 [9](P582) 因此, 情感劳动日趋重要以及女性劳动者成为主 要的情感劳动者的社会事实为我们研究情感劳动提供了现实基础。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叶文振, 奂 倩

摘 要:

情感劳动及其研究的出现和发展是对劳动过程理论研究的深入拓展。 情感劳动将私人情感转化成消 费性的商品, 体现了劳动者个体的努力、 调适以及服务组织的控制和规训。文章以一家四星级宾馆

(MF 宾馆) 作 为田野观察点,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 在把握 “互动式服务工作”

中 “劳”“资”“客” 互动的关键特征的基础上, 从三方 不同主体、 不同层次的互动中审视了完整的情感劳动过程,

揭示了情感劳动实践中社会性别制度的强化和扩散, 以及其中蕴含的控制与反抗。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情感劳动过程; 女性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88 (2019) 03-0135-11

窑135窑

梳理以往情感劳动的相关研究,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 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从个体层面出发, 关注情感劳动呈现的女性化特征、 个体劳动 者在劳动中的情感表现及情感劳动对个体劳动者产生的影响; [4](P162)[10][11]而管理学着重研究服务组 织对情感劳动的控制对于提升组织生产力和顾客满意度的效用。 [12][13]反观以往的研究, 尽管社会

—劳动者个体的努力、 调适和服务组织的控制、 学和管理学研究都突出了对情感劳动的 “控制”——

规训, 但这些研究均未能明晰完整的情感劳动过程。因此, 为了深入理解情感劳动这一新型的劳 动形式, 有必要审视完整的情感劳动过程是如何的。

其次, 从研究范式来看, 目前大多数服务业研究仍然沿袭了传统工业研究的范式, 忽略了服 务业自身的特点。 [6]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生产中生产与消费被空间性地切断了, [14](P47)服务业最显著 的特征是劳动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即服务业劳动过程体现了 “劳”“资”“客” 三方互动的 特点。 [15](P3)对劳动过程中 “劳”“资”“客” 三方主体互动的分析, 既可以明晰服务业劳动过程中商品 的生产和消费等情况, 又可以揭示劳动场域内的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

再次, 以往有关 “互动式服务工作” 与女性劳动者的研究启示我们, 服务组织本身不是理性和 中性建构的产物。由于社会持续使用家庭角色和再生产能力看待女性的劳动参与, 因而造成组织 的实践、 过程和劳动结果呈现性别化的特征, 性别化的操弄和性别关系牢牢镶嵌于组织结构之中, 成为组织内部运作的核心原则, [16]体现了社会性别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 在研究具体劳 动场域内女性劳动者的劳动情况时, 需要考察社会性别制度对服务组织及女性劳动者的作用。

— 基于此, 本研究结合个体和组织层面的研究取向, 在把握 “互动式服务工作” 显著特征—— “劳”“资”“客” 三方互动的特征的基础上,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服务组织内部完整的情感劳动 过程。

二、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框架

关注服务业劳动场域内情感劳动的过程,需要考察情感劳动这一劳动形式逐步合理化、 系 统化、 正规化的路径, 分析情感劳动如何在实践中沉淀下来, 成为一种固定的存在。 [17]把握 “劳” “资”“客” 三方互动的特征和依据制度化理论的框架和路径, 是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

把握 “劳”“资”“客” 三方互动的特征的研究主线, 即是要分析 MF 宾馆内部是如何形成一个 连贯的情感劳动的劳动过程的。具体来说, 要着重分析在情感劳动的过程中, 每一个步骤发生的 场域在哪儿?互动的主体是谁?形成了怎样的互动?目的是什么?女性劳动者的身体承载的社 会性别意涵是如何体现的?

—社会规范 把握制度化理论的框架和路径的研究主线, 即要在把握制度化两个重要维度——

的建构和社会规范的内化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 增加社会规范的运用这一 维度, 追问组织内部情感劳动规则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具体的情感劳动规则是什么、 如何让劳动 者习得组织的情感劳动规则, 以及劳动者如何在情感劳动实践中呈现组织的情感劳动规则。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 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 MF 宾馆如何制定组织的情感劳动规 则? 谁能够成为情感劳动提供者? 其次, MF 宾馆如何使劳动者内化组织的情感劳动规则? 再次, 女性劳动者如何向消费者提供情感劳动?又采用了怎样的情感管理策略?

(二) 资料来源

本研究通过参与观察、 深度访谈、 实物资料收集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选取 Y 县四星 窑136窑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级宾馆 MF 宾馆为田野观察点。近年来, 在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县域旅游 的经济发展框架下, MF 宾馆成为 Y 县的明星企业, 其管理者用 “宾馆需要为消费者提供 ‘情感服 务’ 而非 ‘任务服务’” (总经理 ZSZ) 的话语来体现情感劳动的重要作用。因此, 选取 Y 县星级水 平最高、 管理制度最为完善的 MF 宾馆作为田野观察点, 能够很好地借助其较高的服务水平和 管理制度来研究其中情感劳动的运作情况。

我们一共访谈了 35 名 MF 宾馆的劳动者, 既包括宾馆的中、 高层管理者, 如总经理、 执行经 理、 人事部主任、 客房部和餐饮部的部长与副部长共计 7 人, 又包括在服务一线从事大量情感劳 动的服务人员, 包括 15 名客房部和 13 名餐饮部的女性劳动者。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田野、 与研究对象建立关系, 亲身体验和理解研究对 象的所做所想, 从而建立 “主体间性” 的意义解释。 [14](P23)女性学的实地观察要求将女性作为她们社 会经济活动中的正式成员来看待, 无偏见且纪实性地描述女性的活动, 让女性自己来解释她们存 在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 这样就能将妇女行为和性别经历视为社会结构的使然来描述。 [18](P66-P68)在 研究中, 我们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女性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中, 带着问题进入田野, 在 “参与-分 析-再参与-再分析” 的循环中明晰自己的研究问题、 收集研究资料以及不断地与理论对话。

“劳”“资”“客” 三方互动与情感劳动过程

三、

把握 “劳”“资”“客” 三方互动的研究主线, 是分析完整的情感劳动过程的起点。三方不同主 体、 不同层次的互动构成了情感劳动过程的四个环节。

(一) “客”“资” 互动: 企业情感劳动角色定位与女性劳动者的招募

1.市场逻辑与企业情感劳动角色定位

汪纯孝指出:

“绝大多数服务性企业是情感密集型企业, 它们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为的是能 够长时间地、 稳定地向消费者展现出企业所扮演的情感角色。” [19](P23)那么, MF 宾馆是如何定位自 己的情感劳动角色的呢?

欧爱莲 (Eileen Otis) 在对以往劳动研究的反思中指出, 目前的服务业劳动研究忽视了服务 业劳动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同一性, 而迄今未承认消费市场对劳动过程的重要影响。 [6]在欧

—由消费者群体构成的消费市场影 爱莲看来, 消费市场和服务组织间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

响服务组织的定位和形象, 而服务组织又可以根据消费市场的特征决定劳动者的特征。 [6]对于 MF 宾馆而言, 其消费市场的本地属性是什么?又有什么特征呢?

MF 宾馆的总经理 ZSZ 提到: “我们的消费群体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务接 待, 每年有一半的营业额来自政府; 二是外地来的以旅行团为主的团队; 三是散客。(问: 主要的 消费群体对宾馆服务员的素质有什么要求吗?) 政务接待是一件必须按程序走的事情, 有严格的 行业标准和政府标准……无论如何, 做这些工作的服务员一定要清头 (有条理), 不能马虎, 要稳

(总经理 ZSZ)重和细心……同时又不能让人觉得死板, 服务员也要让顾客感觉到爱和友善。”

女性气质是社会对女性群体的集体想象, 是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女性应该有的特质。女性 气质的构成会根据服务场所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不同的女性气质可以勾勒出不同的 女性形象和身份。 [9](P584)但无论是何种女性气质, 当其与社会生产联系在一起时, 就成了 “有生产力 的女性特质” , 这种特质让女性形成既代表自己、 也代表服务组织希望她们展现的某种形象, 这 种形象进而成为她们被消费者理解的媒介。 [20](P208)

窑137窑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 年第 3 期

MF 宾馆以各类公职人员为主要消费群体, 正是考虑到政务接待的严肃性这一本地消费市场 显现的独特性, MF 宾馆的管理者期望以女性劳动者的形象建构的企业情感劳动形象是成熟稳 重又不失细致的关怀和爱心的女性形象。

2.性别逻辑与女性劳动者的招募

在确立企业扮演的情感劳动角色后, 就需要招募劳动者来扮演这一角色。在 MF 宾馆的各 部门中, 客房部和餐饮部是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主要窗口。在这两个部门中, 管理者将女性劳动 者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 二类女性劳动者直接与消费者接触, 是情感劳动的主要提供者, 主要是 客房部前台服务员、 客房中心服务员和餐饮部吧台服务员、 餐厅服务员; 第三类女性劳动者以提 供体力劳动为主, 是宾馆的卫生服务员。在女性劳动者的招募中, 管理者利用简历筛选、 性格测 试和面试三道程序, 挑选出了合适的女性劳动者, 展示了女性劳动者内部竞争和分层的图景。

— “性别化年龄” 的作用

(1) 简历筛选——

管理者首先透过简历中年龄、 婚姻等因素背后蕴含的女性气质, 寻找符合成熟、 稳重特质的 女性劳动者。在 “性别化年龄” 的作用下, 社会文化规范对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个体有不同的行 为期待, 对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个体也有不同的行为期待。 [21]在对女性劳动者的挑选过程中,

“性 别化年龄” 起到了双重作用。

第一,

“性别化年龄” 的作用将生理年龄不同的女性劳动者置于关键和不关键的岗位上。在 男性主导的消费市场中, 年轻的女性劳动者是吸引男性消费者目光的主力, 而年老的女性劳动 者只能从事一些不需要展示过多女性气质的工作。因此, 年轻的女性劳动者成为客房部和餐饮部 第一、 二类劳动者, 年老的女性劳动者则只能成为第三类劳动者。对女性劳动者生理年龄的考察, 首先引起了该群体内部劳动分工的分化, 是对她们身体的物理性的考量。

第二,

“性别化年龄” 的作用将同龄的年轻女性劳动者置于关键岗位的不同位置。在管理者 看来, 客房部前台是宾馆门面中的门面, 该岗位上的女性劳动者最能体现宾馆想要展示的情感 劳动形象, 因而对该岗位的要求更为严格。在 MF 宾馆的招聘启事中, 除性别、 年龄等基本要求 外, 对客房部前台服务员的要求特别强调了 “已婚” 这一点。根据 “性别化年龄” 的作用, 一方面, 已婚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心和拥有更加细腻的情感关怀; 另一方面, 和未婚的女性相比, 已婚的女 性被认为更加成熟和稳重。因此, 宾馆的管理者认为已婚的年轻女性劳动者更符合组织的情感 劳动形象, 因而应将她们置于宾馆最重要的岗位上, 而那些未婚的年轻女性劳动者则应置于次 关键岗位上。由 “婚姻状况” 折射出的 “性别化年龄” 的作用在年轻的女性劳动者中产生分化, 是 对她们身体的符号性的考量。

(2) 性格测试

招聘的第二道程序是性格测试, 从心理承受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移情能力等几方面来考察 应聘者的性格特点。据人事部 YCJ 的介绍, 服务业工作要求劳动者必须能够承受高强度的人际 互动所带来的压力与紧张, 而性格测试的结果可以帮助管理者甄别具有抗高压、 易调适特质的 劳动者。但同时 YCJ 又认为性格测试的结果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因为 “就算应聘者之前毫无经 验, 我们也能让她们成为我们想要的员工” (人事部主任 YCJ)。性格测试帮助管理者考察女性劳 动者是否便于今后的规训和调教, 是对她们身体的竞争性的考量。

(3) 面试环节

招聘的最后程序是面试, 透过面试中的细节, 寻找有服务意识的女性劳动者。以往的研究显 示, 在情感劳动的提供中, 不只是要求劳动者被动地压抑内心中消极的、 不被期望的情感, 更多 的是期望劳动者利用人际交往技巧使消费者感受到服务中劳动者展示的积极情感和真诚的态 窑138窑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度。 [22](P66)因此, 应聘者在面试中表现出的 “微笑”“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主动交流” 等细节也成为 管理者判断女性劳动者是否具有人际交往意识的依据, 是对她们身体语言沟通性的考量。

至此, 根据本地消费市场的特征确定企业情感劳动形象的市场逻辑和以 “年龄”“婚姻” 等因 素背后承载的社会性别意义来招募女性劳动者的性别逻辑在女性劳动者的启用中逐渐关联, 组 织管理者对女性形象的性别化想象让女性劳动者及其身体成为情感劳动的重要载体。服务组织 情感劳动形象的确立和女性劳动者的招募是情感劳动过程的第一环和第二环, 展示了作为本地 消费市场 (宏观层面) 的 “客” 方对作为 MF 宾馆 (中观层面) 的 “资” 方的双重影响。

(二) “资”“劳” 互动: 情感劳动规则的组织化习得

在 MF 宾馆的员工培训中, 主要有企业文化宣讲和业务素质培训两个部分。管理者借助发 展型心理契约的构建、 次级社会化的培训系统和社会控制机制的作用, 使女性劳动者既从观念 上认同宾馆的情感劳动规则和自己情感劳动提供者的身份, 又从行为上进行一致的情感展演。

1.发展型心理契约的构建

在企业文化宣讲中, 宾馆的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构建了一种发展型的心理契约关系。具体 来说, 管理者提倡 “员工第一” 的企业文化, 期望劳动者在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积极为 组织创造利润; 作为回报, 宾馆鼓励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位上的晋升和经济上的回报。

“员工是宾馆的财富, 是我们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 我信 宾馆执行经理 ZL 指出:

奉 ‘员工第一’ 的原则, 因为只有员工满意了才会投入工作, 才能向客人提供好的服务, 也才能创 造经济效益……员工就是宾馆的主人, 要把客人当成朋友, 这样才能用真诚服务、 微笑服务和个 性化服务向客人传递爱。”

(执行经理 ZL)

同时, 在新员工培训过程中, 管理者大力宣讲优秀女性劳动者的先进事迹或成长经历, 这一 做法形成了一种机制, 使其他女性劳动者在希望达成和优秀员工一样的晋升或自我成长的目的 时, 自然地内化了她们的女性气质, 从而使得管理者期望的女性气质得以延续并落实到具体的 劳动实践中。 这种隐形的控制与规训最终转化成了女性劳动者的自我规训。 例如, 宾馆曾经着重 宣讲了 LQQ 因为积极践行 “微笑服务” 而用 3 年的时间从客房部客房中心服务员晋升至客房部 副部长的事迹, 在新员工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正是在发展型心理契约的建构过程中, 一方面, 管理者利用 “女主人-朋友” 关系式中蕴含的 家庭观念和责任, 确立起女性劳动者女主人的地位, 向她们传达了组织的情感劳动规则和要求; 另一方面, 在展示组织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时, 为女性劳动者树立了完美的情感劳动者形象, 以期她们在学习和模仿榜样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

2.次级社会化下的员工培训

通过一系列针对女性劳动者基本的情感表达需要的 “软技术” 的培训 [23], 女性劳动者逐渐掌 握了作为一名服务员应该如何去做的技巧。 在业务素质的学习方面, MF 宾馆邀请专业的礼仪教 师为女性劳动者授课, 教授她们仪容仪表仪态、 语言表达、 肢体表达等方面的表现要求和技巧。 在业务素质的训练方面, 管理者利用优秀员工作为训练老师, 将她们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的服务 经验亲自传授给其他的女性劳动者。

通过一系列以实现女性化的情感展演为核心的次级社会化的培训, 女性劳动者获得了一个 大致的服务框架和服务指南,但这种训练实则将她们置于一个已经设定好了的位置上。 “女主 人-朋友” 关系式的外衣包裹, 既隐藏了女性劳动者服务员身份的内核, 又淡化了 “服务者-消费 者” 天生不平等的地位。尽管管理者将女性劳动者设定为 “女主人” , 但在实际劳动过程中, 管理 者只是借用 “女主人” 这一比拟身份应有的情感表现, 来要求她们进行情感展演。比拟身份和实

窑139窑

际身份的反差正好印证了奢华酒店中的服务无非就是顾客和员工各自在他们

“应有的” 阶级位 置上进行 “扮演” 的观点。

[24] 3.奖励、 惩罚和 “全景敞视主义” [25](P219) 下的监督

为巩固次级社会化的成果和降低情感劳动中的不确定性,

管理者采用奖励与惩罚、 必要的 工作监督等社会控制方式来监督女性劳动者的情感劳动实践。

在 《MF 宾馆奖惩条例》(以下简称

《奖惩条例》) 中, 共有 23 条奖励条例和 70 条惩罚条例, 说 明 MF 宾馆与我国绝大多数宾馆的做法相似, 采取了以惩罚为主的强控制。 [26] 在 《奖惩条例》

中, 奖惩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针对劳动者对组织发展贡献的奖惩;

二是针对劳动者保护或损耗 组织财产的奖惩; 三是针对劳动者服务品质的奖惩。和情感劳动有关的奖惩直接与第三种情况相 关联。在访谈中, 有女性劳动者表示奖励的规定宽泛而笼统, 惩罚的内容相对具体, 因为情感展演

得到奖励非常不易, 但受到惩罚却非常频繁, 体现了宾馆奖惩制度

“强惩罚、 弱奖励” 的特点。 除了奖惩外, MF 宾馆发展出了四种监督方式—— —职权监督、

同级监督、 “上帝” 监督和隐形 监督, 全方位地监督着女性劳动者的情感劳动展演。

首先, 以每日晨训和巡楼为主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客房部、 餐饮部部长和副部长代表 “资” 方对 “劳” 方进行的监督, 是宾馆内部权力职责的体现。

其次, 同级别的女性劳动者在工作时间既是亲密的战友, 又是对方情感展演的监视器。在参 与观察期间, 不乏会听到女性劳动者之间这样的对话, “你刚才那样说话是不对的, 有点冲, 好像 在生气, 幸亏领班没看见”“你很棒,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和颜悦色的, 能沉住气, 真棒” 。这些对 话都指向一方对另一方情感展演的评价, 无论是指责还是表扬, 都时刻提醒着女性劳动者情感 展演的重要性和持续展演的必要性。自我管理是平级监督的核心, 女性劳动者将不断内化的情 感展演要求当作个体外塑的标准, 这种对象化的外塑标准不断成为女性劳动者认识自己也认识 他人、 进而管理自己也管理他人的标准。

再次, 不同于航空公司利用真假乘客对空乘人员的情感劳动进行监督, [27] MF 宾馆的管理者

直接邀请消费者填写 《消费者意见回馈表》, 对宾馆的服务品质进行评价, 体现了 “客” 方对 “劳” 方的监督, 消费者的评价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女性劳动者的奖惩甚至晋升。

最后, 工作场所中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是现代科技在规训中的应用, 隐形 “眼睛” 的存在使女 性劳动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服务品质。

在作为 “资” 方的 MF 宾馆 (中观层次) 和作为 “劳” 方的女性劳动者

(微观层次) 的互动中, 管 理者让女性劳动者了解了情感劳动的意义、 情感展演的要求和对情感展演的监督方式, 体现了

基于组织认同发展起来的情感劳动规则的组织化习得过程,

也是情感劳动过程的第三环。 (三) “劳”“客” 互动: 女性劳动者情感劳动的实践

在进入田野观察点初期, 笔者发现在客房部前台服务员之间发展出了一种形容当班班次是

否进展顺利的话语体系。女性劳动者在交班的时候会告诉接班的同事她们的工作是

“风平浪静” 还是 “中奖” 了。随着调查的深入, 笔者发现它们和女性劳动者在劳动中向消费者展示的情感有 关—— —

“风平浪静” 代表工作是按女性劳动者熟悉的程序进行, 她们和消费者有良好的互动, 属 于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 而 “中奖” 则代表工作中出现了程序化服务以外的状况,

处理这些状 况需要她们付出额外的情感, 属于非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

安德鲁·莫瑞斯 (J.A.Morris ) 等人将情感劳动操作化为情感展示的频率、 情感展示所需要的

注意力、 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和情感失调四个维度。 [28] 由于情感失调可以看作是情感劳动的一种后

果, 因此下文将从情感展示的频率、 情感展示所需要的注意力、 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三个维度来分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 年第 3 期

窑140窑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析例行化和非例行化情感劳动实践的异同。

1.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

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发生在日常工作中, 嵌入于女性劳动者直接的或间接的与消费者接 触的各个环节, 情感劳动展演的目的在于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温馨的消费环境, 体现女性劳动者 的精神面貌和业务素质。

以客房部前台服务员 HYQ 一个早班 (7:30—15:30) 的工作内容为例, 说明她在工作中所要 付出的情感劳动。在早班中, HYQ 需要为 30—40 位客人办理入住手续, 为 20—30 位客人办理 退房手续。除了这些, 她还需要接待前来问询的客人, 以及接打电话 40 余次。因而, 从情感展示 的频率来看, 只要是在工作时间, HYQ 就必须保证自己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

情感展示的注意力在需要兼顾技术劳动和情感劳动的工作场景中, 显得尤为重要。以办理 入住手续为例, HYQ 在操作三个复杂的电脑系统的同时, 还要同客人交流。按照宾馆的规定, 入 住手续必须在 10 分钟之内完成。从情感展示的持续性上看, 在这 10 分钟之内, HYQ 需要一直 和客人保持积极的情感交流, 如果遇到 VIP 或自己熟识的客人, 其情感的交流可能会延续更长 的时间; 从情感展示的强度上看, 在给客人办理入住手续的 10 分钟内, HYQ 需要努力调整自己 的情感状态, 不让自己被繁琐的电脑系统影响, 而表现出对客人的冷淡。

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与任务的多样化有关。一般而言, 工作中的情感展示有积极的、 中立的和 消极的三种。 [29]在 HYQ 的工作中, 以展现积极情感为主, 但有时候也需要向客人展示中立的情 感。例如, HYQ 需要以中立的情感向客人传达 “下午 14:00 前必须退房” 的规定。因此, 在具体的 服务场景中可以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来选择适当的情感, 而在某一项工作任务中, 可能需要交 叉使用不同的情感。

2.非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

如果说在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中, 女性劳动者可以按照惯常的做法和在培训中习得的方 式去呈现情感的话, 非例行化情感劳动实践中的情感呈现就需要依靠女性劳动者自己的额外努 力。根据田野观察和访谈的情况来看, 非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场景, 也即 “中奖” 的情境主要表 现为职场性骚扰、 客人的故意刁难、 来自女性客人的嘲笑和不情愿的推销等几种。诚然, 劳动过 程中服务的层面是一个充满了尊严威胁的布雷区, 员工被顾客琐碎的需求、 虐待、 口头侮辱和性 骚扰所扰, [30](P40)女性劳动者无法按照习得的 “表演剧本” 来应付各种麻烦, 她们需要付出和例行化 情感劳动实践中完全不同的努力。

非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场景在女性劳动者的工作日常中出现的机会较少。很多被访者表 示有时候一星期也不会碰到一次 “中奖” 的情况, 因而呈现出情感展现频率低的特点。

从情感展示的持续性上看, 为了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 女性劳动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处 理每一种状况; 从情感展示的强度上看, 这些意外的状况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可以参照, 女性劳 动者只能快速而集中地调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情绪来处理事情, 因而情感展示的强度较大。

从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来看, 不管是何种非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 女性劳动者必须践行 “顾 客永远是对的” 的理念, 就算是受到委屈和不公正待遇, 她们仍然需要努力地表达出积极的情感 来化解各种危机。

基于日常工作的例行化情感劳动实践贯穿于女性劳动者的每一个班次当中, 只要是和消费 者打交道, 就是在进行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 这像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情感展演。而非例行化 的情感劳动实践虽然不常发生在女性劳动者的日常工作中, 却是给她们造成大量情感消耗的主 要来源。在这些场景中, 需要女性劳动者在短时间内调动、 调整自身内部的情感, 内部情感的快

窑141窑

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

非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 发生的场景 日常化的工作程序, 例如客房部的

迎接、接待、接打电话、办理各种

业务手续;餐饮部的迎接、接待、

接打电话、收银、点餐等

职场性骚扰、客人的刁难、推销产 品、女性客人的嘲笑等 情感展示的频率 情感展示的频率高

不常遇到,情感展示的频率低 情感展示所需要的注意力 呈现阶段性特征,某个时间段集

中、高强度展示情感

持续时间短但注意力需要高度集 中 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积极的或中立的情感

努力地表达出积极的情感 情感展演的特征 细水长流式的情感展演

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展演 情感管理策略 例行化表演 浅层表演、深层表演、流泪

表 1 例行化的和非例行化的情感劳动实践的对比

速调整和外部情感的迅速呈现更像是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展演。然而,

这种划分并不代表两 种情感劳动实践类型是分开来进行的, 实际上它们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这就更加考验女性劳动 者情感管理策略的运用。

3. “前台” 中的情感管理策略

根据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 “表演区域” [31](P103-P107) 的划分, 例行化的和非例行化的情

感劳动实践都发生在女性劳动者和消费者共同在场的

“前台” 。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 女性劳动者发展出了不同类型的情感管理策略。总的来说,

除了例行化情感劳动实践中常用的 例行化表演策略和非例行化情感劳动实践中常用的浅层表演和深层表演的表演策略外 [32] , 笔者

在观察中发现, 情绪崩溃而流下眼泪成为一种违反情感劳动规则却能收获意外效果的武器。

按照情感表达规则, 组织要求服务者唤起渴望的积极情感, 抑制不受欢迎的消极情感。但是

不排除劳动者的情感努力失败, 发生了表演崩溃的现象,

个体选择哭泣或声嘶力竭来呈现自己 的情绪崩溃。

[31](P204) 在访谈中, 有女性劳动者表示在面对消费者的攻击时流下了眼泪。 “我发现哭也是解决问题 的办法。有一次被找茬儿的客人狠狠地骂了, 我当场就哭了。这一哭反而好了, 客人也不找我麻 烦了。” (客房部客房中心服务员 LYM )

在这里, 情绪崩溃导致的哭泣成为女性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武器, 是一种建立在虚弱的、 隐形 的反抗的基础上的武器, 也是情感整饰失败带来的意外收获。眼泪一旦成为工作中可以保护自 我的武器, 它的有效性在女性劳动者中间迅速传播, 成为一种秘而不宣的默契。

综上, 女性劳动者在对客服务中, 一方面根据劳动场景的不同归纳了不同的情感劳动实践 类型, 另一方面在 “前台” 发展出了不同的情感管理策略 (见表 1), 展示了情感劳动过程的第四 环, 体现了作为 “劳” 方的女性劳动者 (微观层次) 对作为 “客” 方的消费者 (微观层次) 的影响。

四、 讨论与结语

明晰完整的情感劳动过程, 是理解劳动性别分工的延续和后果的新视角。 [33] 作为一种尝试,

本研究以 MF 宾馆为田野观察点,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了宾馆内部的情感劳动过程, 揭示了

“劳”“资”“客” 三方互动中的权力结构, 以及其中蕴含的规训与反抗,

为深入和全面了解服务业 中凸显的情感劳动这一新的劳动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考。

本研究发现, 以服务组织确立企业的情感劳动角色为起点, 以女性劳动者在对客服务中向 消费者提供情感劳动为终点, “劳”“资”“客” 三方不同主体、 不同层次的互动构成了情感劳动过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 年第 3 期

窑142窑

则的组织化习得, 指向了劳动力再生产这一核心, 体现了服务组织制度化情感劳动过程的努力。 在 确保情感劳动者这一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充满了社会性别意涵。由组织认同的、

女性劳动者的身体展示的企业情感劳动形象, 通过消费市场的特征被建构和合理化,

完整的招 聘和筛选机制, 加上一系列针对性的情感展演培训,

程式化重复了女性劳动者的性别角色, 再结 合奖励、 惩罚和监督等社会机制的作用, 使得服务组织在不断合理化和固化情感劳动的女性化

特征的基础上让劳动力再生产的整个过程成为女性化的实践,

在力争为消费者创造一个 “性别 化的空间” 的过程中, 社会性别制度被不断放大、

强化和扩散。 情感劳动过程的第四环是女性劳动者在对客服务中向消费者提供情感劳动。尽管那些从事

服务业工作的员工拥有很少的正式权力, 雇主也试图监视和控制他们与顾客的交互,

从而经历 着一种工人情感的无产阶级化。 [34](P23) 但是, 面对服务组织的利用和控制, 处于 “冲突的单侧优势”

劣势一方的女性劳动者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情感管理的策略,

说明她们不只是一味 地被动接受组织规训的劳动工具, 其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在劳动实践中得以体现。即使存在着女 性劳动者弱势的反抗, 但更加重要的是, 在长期的情感劳动实践中, 对于服务组织情感劳动规则 的遵从和不断呈现, 使得女性劳动者从内部产生了一种既检验自己也检验他人情感劳动展演的 有效性和持续性的严格力量, 这种自我技术的出现和使用实则让女性劳动者间接地参与到了服 务组织主导的规训与控制女性劳动者的过程中, 使她们成为巩固和再生产情感劳动过程中的性 别气质、 社会性别规范以及性别角色的帮凶。

尽管女性劳动者构成了 MF 宾馆情感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但宾馆仍然存在少数的男性一线 劳动者, 笔者亦关注了他们对情感劳动的看法。从工作内容来看, 宾馆工程部以维修和保养宾馆

图1 “劳”“资”“客” 三方互动与情感劳动过程

程的四个环节 (见图 1)。

情感劳动过程的前三个环节—— —企业情感劳动角色定位、 女性劳动者的招募和情感劳动规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窑143窑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 年第 3 期

相关设备为主要工作, 其员工也需要遵循 “微笑服务” 的要求, 需要面对面解决消费者的问题, 在 入职初期亦接受了与情感劳动相关的培训, 是理论上的情感劳动者。然而, 根据调查的结果来 看, 当谈论工程部的工作性质时, 一方面, 工程部的男性劳动者用 “技术工人”“和机器打交道” 等 话语定位了自己的工作, 认为自己的工作与情感劳动无关; 另一方面, 其他一线女性劳动者用 “伺候机器” 和 “伺候人” 的话语区分了工程部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 认为为消费者提供情感劳 动, 即 “伺候人” 的活男性劳动者做不了。至此, 在男女一线劳动者的评价中, 不仅男性劳动者并 未意识到自己情感劳动提供者的身份, 而且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在情感劳动的 “女性属性” 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因此, 即使工程部的男性劳动者被置于一个需要提供情感劳动的劳动环 境中, 当他们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时, 却被排除在情感劳动之外, 成为情感劳动的 “他者” 。基于 这一调查现实, 在以后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关注是否存在以男性劳动者为主要的情感劳动提供 者的劳动场域, 以及分析在该劳动场域中情感劳动是如何呈现的、 男性气质对于情感劳动的作 用和意义等, 以进行深入的性别间的情感劳动实践比较。

情感劳动在 “互动式服务工作” 中的迅速蔓延表明了市场的力量向私人领域的情感的入侵, 当私人的情感与商业组织的经济利益相结合时, 人类情感的营利主义应运而生, 本属于有机体 的私人情感在社会交互中被控制和管理, 使得有机体在商业组织的规训中按照组织要求披上了 一层 “社会皮肤” 。 [4](P89-P94)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通过描述具体的服务业场域内女性劳动者 的劳动场景, 明晰了组织内部完整的情感劳动过程, 展示了在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如何把私人的 情感变成消费性的商品的过程, 揭示了情感劳动的过程并非是一个静止的状态, 同时分析了情 感劳动过程中蕴含的控制与规训、 妥协与反抗, 体现了 “即使是最具个人化色彩的情感, 也同样 受制于社会因素的控制” 这一社会学黄金定律。 [35]

参考文献:

[1]丹尼尔·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丁学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Robin Leidner.Fast Food,Fast Talk: Service Work and the Routinization of Everyday Life[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3]艾伦· 布里曼.迪斯尼风暴: 商业的迪斯尼化[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Hochschild,Arlie Russell.The Managed Heart: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5]王宁.略论情感的社会方式——

—情感社会学研究笔记[J].社会学研究,2000(4).

[6]Otis,Eileen M.Beyond the Industrial Paradigm: Market-Embedded Labor and the Gender Organization of

Global Service Work i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8(73).

[7]皮埃尔·布迪厄.男性统治[M].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Lan,Pei-Chia.Working in a neon cage: Bodily labor of cosmetics saleswomen in Taiwan[J].Feminist

Studies,2003(29).

[9]艾米 ·汉瑟.社会性别化饭碗: 中国城市服务工作的性政治[A].冯芃芃主编.社会性别与社会读本[C].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5.

[10]Hall,Elaine J..Smiling ,Deferring,and Flirting: Doing Gender by Giving“Good Service” [J].Work and

Occupations,1993(4).

[11]O’ Brien,Martin.The Managed Heart Revisited: Health and Social Control[J].Sociology Review,1994(3).窑144窑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情感劳动过程

[12]Goodwin,R. E.,Groth,M. & Frenkel,S. J..Relationships between Emotional Labor,Job Performance,and Turnover[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1(3).

[13]Kim,H. J..Hotel Srevice Providers’ Emotional Labor: the Antecedent and Effects on burnou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8(27).

[14]迈克尔·布洛维.制造同意——

—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过程的变迁[M].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5]Beson,Susan Poter.Counter cultures: Saleswoman,managers,and customers in American department stores, 1980-1940[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6.

[16]张晋芬.找回文化: 劳动市场中制度与结构的性别化过程[J].台湾社会学刊,2001(29).

[17]郭景萍.情感是如何制度化的?[J].社会科学,2006(4).

[18]刘霓.西方女性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9]汪纯孝.服务营销与服务质量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20]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特质[M].徐飚,朱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1]何明洁.性别化年龄与女性农民工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7(4).

[22]刘惠纯.谁可以成为空服员?——

—情绪劳动与性别化的生产政治[D].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8.

[23]Moss,Philip & Chris Tilly.Soft Skills and Race:An Investigation of Black Men’ s Employment Problems [J].Work and Occupations,1996(23).

[24]Sherman R..Producing the Superior Self: Strategic Comparison and Symbolic Boundaries among Luxury Hotel Workers[J].Ethnography,2005(2).

[25]米歇尔· 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4.

[26]佟新.我国服务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

—以星级饭店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为例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13(2).

[27]李晓菁,刘爱玉.资本控制与个体自主——

—对国内空姐情感劳动的实证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7(5). [28]Morris,J. A. & Fledman,D.C..The dimensions,antecedents,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

[29]Wharton,A. S..The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work:managing emotions on the job[J].Work and Occupations,1993(20).

[30]Newman,Katherine.No Shame in My Game: The Working Poor in the Inner City[M].New York: Vintage,2000.

[31]欧文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叶文振,奂倩.劳动空间、 青年女性与情感的生产和消费[J].中国青年研究,2019(2).

[33]马冬玲.情感劳动——

—研究劳动性别分工的新视角[J].妇女研究论丛,2010(3).

[34]Macdonald CL,Sirianni C..The Service Society and the Changing Experience of Work,Working in the Service Society[M].PA:Temple Univ. Press,1996.

[35]淡卫军.情感, 商业势力入侵的新对象——

—评霍赫希尔德 《情感整饰: 人类情感的商业化》 一书[J].社会, 2005(2).

[责任编辑 林娜]

窑145窑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报告 08级语教2班 学号:15 姓名:刘鸿 调查地点:广安 调查时间:2010年9月21号—2010年11月3号 调查者:刘鸿 调查目的: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是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是国家的主流,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即将步入企业的之前,应很好的来分析、了解企业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我们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能力,这对我们每个人在将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 调查人物:广职院部分师生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人事部 调查分析及结果: 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是社会的主力军,是企业的丛立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只有弄清楚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适应社会。每年每一家公司都会从大学里挑选一批出色的毕业生来补充他们自己的队伍,但毕竟名额有限,这就使得毕业时面临的竞争格外激烈。因此,我们在了解国企、民企、外企或其他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具备现实意义的。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我们想想当前企业、社会他们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当代大学生是什么样的一代?企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做哪些准备?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而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信仰? 在我近期对部分企业的调查,和企业的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了解后,很多企业都谈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更了解到无论企业规模的大与小,都关切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在一个企业之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从前面提出的部分问题,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亲历者,更应成为这一历史的创造者。当代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

性别视角下影响女性干部成长因素浅议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6,2012 General.No.130 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性别研究一直是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和文化、历史和语言等各个学术领域。同时,性别问题也一直对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力量对社会文化生活构建格局的形成起到反作用力,两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女性,不再仅仅作为存在于家庭内部的一个符号,现代社会开放性、包容性的生存空间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及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人数在工作领域的比例越来越来,与之相对应的,女性领导在现代管理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传统的男性领导的不同之处及女性领导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被挖掘和研究,是今天谈的比较多的话题。 作为女性领导,毋庸置疑,有其特定的优势,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团结和合作的社会中,女性特有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领导的位置上可能更会胜任。另外,女性特有的细腻、有韧性、具有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强等特有的女性魅力也会让女性领导在很多方面更加如鱼得水。虽然女性领导在当今社会已经走出家门,在社会角色上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同样也应该看到,女性领导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到 很瓶颈。美世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提供机构,其顾问团队一直致力于协助客户规划和管理员工,曾与《人才管理与多样性》杂志(TalentManagementandDiversityExecutive)共同举办过一次名为“女性领导力发展调研”(Women′sLeader-shipDevelopmentSurvey)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尽管亚太地区(APAC)各国的组织对员工多样的的关注日益增加,但73%的组织都没有明确表示要培养女性走上领导职位的理念。这在职场中被认为是女性领导的“天花板现象”,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做到中层领导以后,在向更高一级的职位晋升时,如同隔着一个透明的天花板,前途美好却无法超越。在中国尤其如此,虽然很多女性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其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困扰,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文化和认知心理两个内外因素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对女性领导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一、外部因素:传统文化造就的社会环境对女性领导造成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的“德”、“仁”、“礼”、“义”等为主要部分,间杂着道教、佛教等各种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社会又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和地位,“三纲五常”的 性别视角下影响女性干部成长因素浅议 李春祥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44) 摘 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领导岗位,女性领导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异,同时也遭遇了事业发展的瓶颈“天花板”现象,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影响女性领导事业发展的外在文化因素和内在心理内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女性领导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性别视角;女性领导;传统文化;心理认知中图分类号: I0-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2) 06-0074-03收稿日期: 2012-11-25作者简介:李春祥(1985———),女,河南省泌阳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文学。 Discussing Factors Influencing Women Leaders'Development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LIChun-xiang (DepartmentofCulturalCommunication,HenanBusinessCollege,Zhengzhou450044,China) Abstract:Incurrentsociety,moreandmorewomenhavesteppedintotheleadershippositions.Femaleleadershavetheiruniqueadvan-tages,butatthesametime,theyhavecometoacareerbottleneck.Thispaperexplorestheexternalculturalfactorsandinternalpsycho-logicalfactorsthathaveanimpactonthedevelopmentoffemaleleadersfromagenderperspectiv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womenleaderstopursuetheircareer. Keywords:genderperspective;femaleleaders;traditionalculture;psychologicalcognition 74——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性别气质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 性别社会化过程 应对性别发展危机 一、性别气质 1. 认识性别气质 是否存在截然相异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什么是男性气质?什么是女性气质?试分别从体貌特征、服饰装扮、个性行为、喜好倾向等方面举例说明男女两性的差异。 行事作风:果断独立犹豫依赖 责任心强细心敏感 粗心 看待问题:理性感性 兴趣 男性气质=阳刚;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不感情用事;不易受他人影响;富于支配性;喜好数学和科学;竞争性;冒险精神;决策果断…… 女性气质=阴柔;圆通机敏;文雅温柔;感情敏感;虔诚;整洁;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喜爱文学艺术…… 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这种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被称作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 人们倾向于期望女性和男性表现出与此一致的社会角色和行为。 有关男女理性与感性\男强女弱的论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这些对女性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对男性造成了不公。 2. 有关性别气质的争论: 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有时被夸大,有时被否认。 在性别差异被夸大时 在性别差异被否定时 许多跨文化的研究得出,尽管人们所预想的男女性别角色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跨文化变异几乎是无限的,但确实存在两条普遍的原则: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没有哪个社会一视同仁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无论在个性要求、服饰、劳动分工方面……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男性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进一步的思考: 性别气质是完全天生的吗?如果不是,又是被如何确立的?其中反映了怎样的两性关系? 二、a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 性别 (sex)——生物属性 社会性别 (Gender)——社会属性 “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对“生物决定论”的批判 以男权为中心的“生物决定论”。把两性间的生理差异扩大化了,认为男性在智力、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所决定,把性的自然差别归结为女人居于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第109期PSYCHOLOGI C AL EXP LORATI O N第1期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王中会 (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 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 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 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64-05 1 问题提出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 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 m’s Sex Role I nvent ory)[2]。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3]。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4]、王学[5]、杨锦[6]、李少梅[7]。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因此,贝姆的BSR 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Spenc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 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 I测量缺陷的完善。但Spence在EP AQ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8]。 2003年,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2 uels在应用EP AQ时,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成7种:男正(正性男性化)、女正(正性女性化)、双正 (正性双性化)、双负(负性双性化)、男负(负性男性化)、女负(负性女性化)、未分化。研究发现正性双性化与负性双性化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双性化进行正性和负性区分是有意义的,性别角色类型引入负性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进行划分具有较好的效度[9]。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克服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只有正性量表的局限,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因此能够鉴别出在自评过程中社会赞许性对自评量表的影响[10]。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编制不仅在测量维度方面有新的贡献,而且编制的过程被试是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更适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国内现有的双性化研究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较少,而且还没有采用CSR I 关于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而且国内已有的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没有采用“大五”模型人格量表(NEO-P I-R)进行调查的。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模型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认同,McCrae和Costa采用NE O-P I-R各种文字的版本,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人格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普遍性[11]。但张建新等学者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 A 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 M),他们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全面解释中国人典型的社会行为模式,CP A I的“人际关系性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法解释(三)》之完善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法解释(三)》之完善 和睦幸福是每个人对家庭生活的最大企盼和追求。不论是传统中国的完全家庭主义,还是当代社会个人平等主义,中国婚姻家庭中夫妻双方的观念和财产分配方式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转变的同时,也继续保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民间传统习俗。无疑,《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夫妻财产分配方面的进步和创新值得肯定,但是其社会性别理念的缺失以及与传统观念的剧烈碰撞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如今《婚姻法》已施行十余载,其三个司法解释也陆续出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法典也会问世。希望在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编”或“亲属编”中,对夫妻财产制的规定能更多体现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推动男女实质平等。 一、社会性别视角进入法律主流 该解释对妇女特殊权益的漠视,反映了制定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1995年北京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倡议,即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公共政策和法律的决策主流的主张,它要求评估所有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中国政府是承诺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但该解释(三)说明,社会性别意识并没有被纳入我国法律的决策主流,社会性别主流化在中国仍然没有实质的进展为了兑现国际承诺,推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及其主流化的宣传和教育。 毋庸置疑,我们现有的立法机构成员主要由男性构成,司法机构中,男性也占绝对多数,部分立法者缺乏性别公正的理念,更多考虑男性和有产者的利益,忽略了缺乏话语权而又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社会性别视角应当进入法律主流,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在立法机构中增加女性成员的比例,并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倾听不同层次的女性群体的诉求,在反复讨论和调研中形成社会共识,保证男女各方同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我们应将性别平等的理念落实在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努力推进真正的性别平等。 二、重视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 对家务劳动价值的无视是立法过程出现偏颇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婚姻财产的分割上,一些立法者恪守的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不够重视家务劳动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贡献,实际上,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轻视不仅仅体现在立法过程中,更反映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当今中国社会,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仍然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妻子在家庭内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劳动,承担了抚育儿童+洗衣做饭+赡养老人的工作,这些工作对家庭的维持和孩子成长极其重要,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家务劳动普遍不受人们的重视,也很难通过家庭金钱财产的增加得到体现。新司法解释忽略了婚姻关系中家庭财产的特殊性,仅用物质利益单位来进行规范,必然使主要承担家务劳动的妻子的家庭地位普遍削弱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立法理念,在家庭财产的分割过程充分考虑双方在家务劳动方面的付出,并综合考虑结婚年限等多种因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 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 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 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方向。这里的“性别”指的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塑造而成。本文将首先介绍性别与翻译在西方的结合与发展,重点讨论性别与翻译结合在中国内地[①]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社会性别概念还让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操纵女性的社会工具,要改变女性被歧视的状况就要从语言入手,改革语言,甚至重构女性语言。而翻译,从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并且和女性一样被置于次等地位,因此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翻译结合起来(Flotow,2004:5-12)。按照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 on Flotow)的划分,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政治上不正确[②]的作品和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作品上,并通过女性主义译者的元文本,如前言、注脚等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在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的时候,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如弗洛图、戈达尔德·芭芭拉(Godard Barbara)、苏姗妮·吉尔·莱文(Suzanne Jill Levine),苏姗妮·德·罗特宾尼尔·哈伍德(Suz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等,体现出一种忠实于译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的忠实观(Simon,1996:2)。她们与原作者一起合作,将原作中采取的激进的写作策略,如挑战语言的语法性别、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报告 08级语教2班 学号:15 姓名:刘鸿 调查地点:广安 调查时间:2010年9月21号—2010年11月3号 调查者:刘鸿 调查目的: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是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是国家的主流,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即将步入企业的之前,应很好的来分析、了解企业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我们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能力,这对我们每个人在将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 调查人物:广职院部分师生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人事部 调查分析及结果: 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是社会的主力军,是企业的丛立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只有弄清楚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适应社会。每年每一家公司都会从大学里挑选一批出色的毕业生来补充他们自己的队伍,但毕竟名额有限,这就使得毕业时面临的竞争格外激烈。因此,我们在了解国企、民企、外企或其他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具备现实意义的。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我们想想当前企业、社会他们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当代大学生是什么样的一代?企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做哪些准备?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而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信仰? 在我近期对部分企业的调查,和企业的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了解后,很多企业都谈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更了解到无论企业规模的大与小,都关切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在一个企业之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从前面提出的部分问题,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亲历者,更应成为这一历史的创造者。当代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来迎接新世纪的考验,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一、乐观向上,宽以待人;我个人认为“乐观向上,宽以待人”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学的过程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完成这两个过程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摆正位置,坚韧不拔;“当代的大学生有活力,有朝气,充满自信,又处在科教兴国、重视人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三、胸怀祖国,从我做起;我认为,成就事业的人,必定是既有知识,又能实践,既富有远见,又脚踏实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对社会和理论的深入了解,来源于实践过程中的反复磨炼。而当代大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好前期准备。 另外我们在培养素质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目标和在企业中给自己找准一个确切的位置。总之,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第三在企业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第四对岗位感兴趣和对事业有追求;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旧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有所改变,从理论上讲,男女基本实现平等。但由于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很多的方面,很多领域仍存在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所谓的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男性或女性定型化的期望和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度的固有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严格界定了性别角色的标准,片面夸大两性之间的差异,缩小群体内部的差异,这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而且不利于男性自由发展。 老牌名校广州市真光中学因拟开“女子班”以培养淑女,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前段时间,真光中学高一级今年将开设两个“女子班”每天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真光中学校长认为,开设“女子班”是有感于“真正女孩”缺失以及“应有的品德和技能慢慢淡化。”真光中学希望女生更有气质,所以打算根据女性的心理生理特征,为“女子班”的学生设计一系列如缝纫、亨饪、礼仪、社交等教育课程。就这件事情而言,我持反对的态度。办“女子班”每天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用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这无疑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是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复制和延续,与现代社会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是女性物化的历史倒退,不利于女性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制约其激发潜能,施展才华,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和摒弃。

让女性自由的发展。 再者,前段时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副教授何光顺在课堂发表言论“女生应有充裕的时间来打扮自己,能跟上10点的第二节课就好了,从7点到9点的时间应该用来化妆,然后再优雅地进入学堂,于是男生因为美的感动和鼓励,就会赢得奋斗的动力了。”该教授还将这番言论发到了微博,引发网友热议,更是引起了多名女权主义者的抗议。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对其微博评论道“化妆,或说过度的身体投资,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本应反思;而为鼓励男生而化妆而迟一小时上课,女生和家长都不会同意。但愿你是开玩笑。” 她认为,“保护女性权利应鼓励女性自由表达,化不化妆、学什么课程应由她们自己决定。女人不用负太多责任只要扮演贤妻良母或‘花瓶’的说法,并不是性别意识的回归。”女性想要以美貌打动男人,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制约和建构的结果。大多数女性希望的本真是,她的个性、才华、成就、风度总有一款打动人,被社会称许。对于柯倩婷老师的观点我表示称许。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我认为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女性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就应当扮演贤妻良母或‘花瓶’,应当以美貌打动男人,这种观念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从一定的程度上讲,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作为女性的我们,应该强烈反对这种落后的观念。摈弃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积极追求自由以及高层次的自我发展。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2951019.html,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作者:郭丹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5期 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人身到思想,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近代以来,女性逐步摆脱男性附庸的角色,社会地位得到承认。结合社会性别,讨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解到要实现“性别和谐”需男女两性共同努力。 关键词妇女史社会性别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from Gender Perspective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Women GUO D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9) Abstract In China, women have been in low social status,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a feudal society, from the personal to the ideology, has been detained, being marginalized. In modern times, women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role of male appendage, social status to be recognized. Combination of gender, to discuss changes in social status of women, status and problems,understand that to achieve "gender harmony" need both sexes together. Key words women's history; social gender; women's status 1 妇女史的发展过程 随着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历史研究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妇女史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属于传统的妇女添加史,目标为发现妇女的未知史填补已有历史,重点为找寻遗落的女性精英人物,属于传统政治史,其研究未跳出精英政治史的窠臼。80年代以后引进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女性,特别是下层妇女的人口流动、教 育、家庭等问题。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及在史学界的普及,社会性别视角成为妇女史研究的新趋势。注重社会性别的历史研究即社会性别史。在进行性别史研究时应将妇女作为关注重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妇女、看性别在历史中的活动和关系,这就是妇女史、社会性别史。 2 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基本特征 一般说来,大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 1、职业性 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李素丽的职业素质始终是和她作为一名优秀的售票员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我能把lO米车厢、三尺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做贡献,就能在服务中融人真情,为社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时自己有点烦心事,只要一上车,一见到乘客,就不烦了” 2、稳定性 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时间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比如,一位教师,经过三年五载的教学生涯,就逐渐形成了怎样备课、怎样讲课、怎样热爱自己的学生、怎样为人师表等一系列教师职业素质,于是,便保持相对的稳定。 当然,随着他继续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这种素质还可继续提高。 3、内在性 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我们常说,“把这件事交给小张师傅去做,有把握,请放心。”人们之所以放心他,就是因为他的内在素质好。 4、整体性 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个素质有关的。我们说某某同志职业素质好,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好,而且还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好,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好。一个从业人员,虽然思想道德素质好,但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差,就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相反,一个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都不错,但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差,同样,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所以,职业素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

社会性别理论

第三节社会性别理论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Sex ——指男女之间由基因、解剖及荷尔蒙分泌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 其他释义 ?(1)社会性别是一种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现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a?a琼?¤斯科特(Joan W.Scott) (李银河,1997) ?(2)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a?a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谭兢嫦,信春鹰,1995) ?(3)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牛津社会学词典) ?(4)生理性别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则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王政,1996) ? A 因为社会的组织方式,人们的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社会如何看待男人和女人,并按一定的模式期待男人和女人思考和行动。 ? B 社会差异和关系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 ? C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被塑造、被建构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间地位的高低之分; ?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社会性别差异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性别差异可以改变,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玛格丽特·米德新几内亚3个不同原始部落 ?两性个体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 ?①阿拉佩什部落:男性与女性同样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男——女 ?②蒙都哥莫部落,男性和女性都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和攻击性。女——男 ?③在第三个部落昌布里情况又有所不同。在这个部落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女性为家庭的主要供养者,因此处于主导地位,而男性的地位则比较低下,具有其他社会女性的特点,而女性则具有其他社会中男性的特质。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218-22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d2951019.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ad2951019.html,/10.12677/ass.2015.440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Role and Social Ada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 Shen, Hong Ch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1st, 2015; accepted: Nov. 20th, 2015; published: Nov. 2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ad295101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western culture, three theories regarding the utility of sex-role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con-gruency model, the androgyny model, and the masculinity model. The congruency model posits that masculinity facilitates males’ mental health but not females’, while femininity facilitates fe-males’ well-being but not males’. Androgyny model states that people with high levels of both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enjoy the highest level of well-being independent of their gender. Masculinity model holds that masculinit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promotes on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study used Students’ Sex Role Inventory (CSRI-50) and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Scale (CSAI) to investigate, random sample of 188 subjec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model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culinity model is most appropriate in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of sex-role to social adapt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Role, Social Adaption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申可,陈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3日 *通讯作者。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报告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报告 在今年的xx 月xx 号我和同学拜访了一家城镇企业的老总,地方就在他的家里。我们在对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访谈,从张先生那儿我们了解到了不少有关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也使我感觉到我身为一位大学生,我自己的综合素养还别能达到一具标准的水平。现将此次活动的有关事情报告如下,这次的调查我们就针对以下几个咨询题进行了讨论: 一、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综合素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进展趋势、市场经济进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紧体如今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些素养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都有得到程度别同的体现,但也存在某些别脚。大学生的就业受不少因素的妨碍,在这些因素中,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固然是就读的学校,其次是所学的专业,第三是大学生本人的学习成绩和记忆。但是,还有一具重要咨询题对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对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工作业绩,单位调整和个人进展状况妨碍极大,这算是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社会需要综合素养良好的大学生 (一)职业进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职业的变迁浮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动荡,分化,重组的局面,新的职业种类层出别穷,传统职业的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而且,这种反展变迁的态势还将下去。现在,信息产业异军突起,传统行业的变动,重组以及新兴的行业的浮现和兴起,将为社会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这就使大学生就业时,浮现了与过去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时前所未有具体事情:一是专业彻底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二是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三是行业特征别像过去那么鲜亮;四是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这些特征,将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四肢的要求空前提高。 (二)市场经济反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反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环境逐步有序; 由于形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关于企业经营的妨碍愈来愈大。企业为了生存和进展,比讯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市场规则,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些,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职员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意专业变化为注意综合素养。例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进行面试,在面试中,主试人通常提的咨询题有:你什么原因要应聘这份工作你择业思考的要紧咨询题是什么你觉得你情愿进我们公司吗什么原因你能为我们作些 什么贡献呢你觉得自己有脚够的资格干这项工作吗?你觉得自己干这项工作是大材小用依 然小材大用请谈谈你的工作经验,好吗这些咨询题的潜在答案,绝大多数是反应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理想,信念,境地,人际关系,特长,爱好,心理素养和工作经验等等。拿工作经验来说,大学生普遍从学校到学校,还谈别上有什么经验。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得到等等,关于应聘成功有积极作用,而这些基本上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证据。可见,用人单位是特别重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 (三)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一方面使毕业生在就业中有挑选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中也有自主权。这就形成了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用人单位为争夺理想人才而进行的竞争;二是毕业生之间为争夺理想职业而进行的竞争。据报道,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双能型,创新型,外向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较受欢迎,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定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些什么内 容,我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紧体如今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五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