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因其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后世医家称其为“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明·李梴)“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徐彬)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肺痨,三者皆认为是津耗燥淫之证。当代医家对此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将此方印定为通阳复脉、益气养血之剂,其治疗证候以心悸、气短、胸中烦闷、苔薄、脉不整为主症,凡见于内科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笔者学习并应用炙甘草汤多年,延至近时,或有所悟,特与同道交流。

为便于探讨,特将炙甘草汤原文摘录如下:

《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一斤(酒洗)、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30枚。”

结代脉考

脉结代是炙甘草汤的重要指征,如果将脉结代改为其他脉象,那后文的“心动悸”可能就不是炙甘草汤证了。所以“脉结代”对于炙甘草汤是必备的前题。《伤寒论》178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结者,涩而不利,缓而时止,止而复来,主病为气血凝滞;代者,贷也,恒产告罄,脉来中止,不能自还,主病为气血大虚。结脉代脉皆属阴脉,二脉同见者,唯炙甘草汤而已。二脉相比,代脉之候较结脉为重。有单见结脉者,有单见代脉者,有结脉与代脉交替相见者,也有结脉与代脉同见者。如果出现代脉,必有结脉伴随,很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而心律失常者,均可见结脉,但并一定出现代脉。无论是结脉或代脉,或结代脉同见,都表明心脏气阴亏损、血脉瘀滞,唯轻重不等而已。据88例炙甘草汤证脉象统计,所见结脉者85例(96%),代脉80例(91%),其他为细脉与微脉等。对此脉象,医者首先选用的是炙甘草汤。

何为君药

炙甘草汤何为君药,这应当没有什么疑问的。但在古代医家那里,却有不同认知。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就不认为炙甘草是君药,他认为生地是君药,而炙甘草为佐药,他说:“反以甘草名方者,藉以载药入心,补离中之虚以安神明耳。”是说甘草仅是引经药,是载药入心安神的。即使《伤寒贯注集》作者尤在泾,也不认为炙甘草是君药,这种认知至今仍有附和声者。但多数医家认为,炙甘

草应为君药无疑,其作用为“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源”(陈修园语)。《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化源充足,则气血足,气血足则心脉畅,何患脉之结代!陶弘景更明确地说,甘草有“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或问之,原方甘草四两,生地黄一斤,不应以量多者为君药吗?非也!经方中君药用量小于方中他药者,如桔梗汤、白头翁汤、竹叶石膏汤、甘草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以及百合类方等,即是明证。

剂量之疑

原方中阴性药物用量重,如生地黄(一斤)、麦冬(半升)、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而阳性药物用量轻,如人参(二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比较起来,阴性药物与阳性药物用量之比为7:3,阴主静,阳主动,如此怎能通血脉而除心悸?特别是大剂量使用甘寒性味之生地黄,滋阴生血力宏,其性能主静而非动,是否会影响血脉之运行?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医家都做了解释。曹颖甫云:“盖本方由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亦须钱半,方有效力。”岳美中则解释道:“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晞干,又怎能润枯泽槁呢?”这种分析颇有见地,值得我们借鉴。但大剂量的生地黄会引起腹泻,对此笔者常加入炒山楂伍之,以免腹泻之虞。

麻仁之用

对于方中配用麻仁有些人不理解,认为麻仁是润肠之品,不宜使用;还有的认为麻仁为枣仁之误,应改为枣仁。如柯韵伯曾云:“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见《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其实麻仁在方中不单纯是润肠,更多的是润血脉之举。明代张景岳曾说,麻仁有“润心肺,滋五脏”之功效。多数医家认为,麻仁与麦冬、阿胶、生地黄都以滋阴润燥为务,如清·钱璜云:“麦冬、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也。”麻仁确实是以润肠通便见长,所以我们在应用时,要问一问病患大便如何,伴有便秘者,放胆用之,少则10克,多则30克;若有慢性腹泻,一日数次,粪便不成形者,可以用小剂量,以不超过10克为宜。笔者对伴有腹泻者,麻仁量10克,与肉豆蔻10克相伍,此润而固之之法也。

水酒共煎

炙甘草汤方后云:“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经方中用酒者,除此方外,还有苦酒(苦酒汤)、白酒(瓜蒌薤白白酒汤)等。多数医家认为,汉之苦酒,即今之醋;白酒与清酒,即今之米酒,《周礼·天官·酒正》载有“三酒”,即事酒、白酒、清酒,三者皆用米加酒曲发酵而成,俗称米酒。酒之气热味辛,有温阳通脉之力,与水浓煎,汁多气少,阴液充盈血脉,以利于结代脉之复常。但多数医家体验到,

酒之于炙甘草汤,并非必用之品。据资料统计,在88例古今医案中,除11例有水、清酒煎药外,余均未论及。(见《关庆增等《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313)对于不耐饮酒者,最好弃之不用,以免使心悸加剧。

加减之妙

经方的加减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可随意更替。在《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加减之范例。例如小青龙汤、真武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等方,均有不同加减之法。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炙甘草汤条下说:“古方之治病,在《伤寒》《金匮》中,仲师原示人加减之法,而加减之药味,要不必出经方之外,如阴亏加人参而去芍药,腹痛加芍药而去黄芩,成例俱在,不可诬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证相符者则用本方,因次公(指章次公治验)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畅者重用麻仁,或竟用大黄,遇寒湿利则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枣仁、朱砂,要不过随证用药,绝无异人之处,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但观今日经方之加减,多有杜撰之嫌,有的只选炙甘草汤二三味,而加入五六味,仍曰炙甘草汤治验,这种自撰方而冠以经方名者随手可见。治验虽真,但已无经方之味。笔者认为,要探讨经方真谛,在不影响原方君臣佐使结构的前题下,尽量采用经方之加减,即或个人经验,以增减二三味或三四味为好,不可随意增减,喧宾夺主。(毛德西)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 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 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 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 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 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 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 君药。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 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名医别录》记载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这说明甘草既可以温通阳气,畅行经脉而复脉,又可以益气温阳进而化生阴血以养心止动悸。本方中生地黄的用量也很大,原方中用到了1斤(汉斤)。地黄是中医里面的一个重要药物, 六味地黄丸家喻户晓,其中的主要药物就是地黄。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生地性寒, 善于滋阴凉血,熟地性温,善于补肾填髓。六味地黄丸里面用的是熟地,主要是用这个药物

补益方剂10炙甘草汤——补血方剂

补益方剂10、炙甘草汤——补血方剂 补益方剂10、炙甘草汤——补血方剂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进补应用】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

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室性早搏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病毒性心肌炎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水煎服,每日1剂。 3.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对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按人参、阿胶各l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炙甘草汤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常用于冠心病。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结代脉分析 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目结。又脉来动而中止,复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历代医家对结脉、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结脉是脉来缓迟,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即脉率在70次/分以下,有不规则的间歇。代脉是脉来或数或缓,有中止而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中医学的脉学理论认为,结脉乃由气血结滞,精力不继,心脉瘀阻所致,多见于久病虚弱者。代脉乃因脏器衰微,脾气欲脱,或七情太过,或跌扑损伤,风家痛家,致气血失序,脉来更代。李时珍日:“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为代,结生代死自殊途。”可见,结脉比之代脉,预后较好。 现代医学认为,结脉、代脉与心律失常有关。结脉多见于房颤、早搏、逸搏、心房扑动、窦性过缓或不齐、窦性停搏等。代脉见于早搏、心房扑动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亦可见于其它疾病,如各种感染、外伤、烧伤、肿瘤、结石、内脏栓塞、外科手术与麻醉、甲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药物影响等。此外,过度吸烟、饮酒、疲劳、情绪激动、饮食过饱、妊娠或绝经期等,亦可出现结、代脉。 滋阴和阳 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从广义上去分析,说明有外感六淫所伤。这种淫邪,包括气候、地理诸因素,以及生活、社会环境的因素。这种淫邪可以导致心脏气阴亏虚,以及阴阳的动态失调,从而出现心跳不规律,心慌,心前区悸动不安等。岳美中先生说:“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由此而对应的治疗法则应当是,滋阴和阳,抵御外邪。

经方炙甘草汤

庞某,男,50岁。房颤二年多。服西药控制不理想。病人说房颤一上来,心慌难受。并让我看一下检查资料,我说不要看那些没用的资料,也不要说你的心脏有什么难受,只需回答我的问题。 问吃饭咋样?答正常。睡觉咋样?答正常。大小便咋样?答正常。口苦口干吗?答早上口苦口干。爱出汗吗?答很容易就出汗了,吃饭后爱出汗。怕冷吗?答怕冷,穿衣服比别人厚。我说好了,用药吧。处方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汤。 柴胡24克桂枝16 炙甘草12 白芍16 生姜五片大枣五个黄芩12克制半夏12克红参9克黑附子8克干姜6克。泡一小时,煮一小时。 吃了五剂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处方不变,又吃了15副,症状基本消失。病人要求多吃一段时间巩固,就又开了10副。改为吃一天停一天。 我治过的病人中大部分属于上面的类型。有的病人不怕冷,就只用柴胡桂枝汤,效果很好。 把人从上到下分六个部分,心脏位于少阳。把人从左到右分六个部分,心脏也位于少阳。 伤寒论里说胸胁胀满。我的理解有三个意思。一是胸胀满,一是胁胀满,一是胸胁都胀满。现在对柴胡剂治胁胀满大家应用很多,对胸胀满却很少用,这是不公平的。心脏病人大多胸部憋闷,典型的胸胀满。为什么不用柴胡剂呢? 炙甘草汤、薤白桂枝汤、真武汤等治疗心脏病疗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起码要知道,治疗心脏病还要考虑柴胡剂。 很多人不认可六经分部法,但那是从临床上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不试试呢? https://www.360docs.net/doc/ad3320835.html,/s/blog_5c3e721a0100iup5.html罗大伦博士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脉结代,这是两种脉象,《伤寒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意思是跳动缓慢,同时经常停止一下,叫结脉;代脉是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炙甘草汤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常用于冠心病。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结代脉分析 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三两,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常用于。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 结代脉分析 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目结。又脉来动而中止,复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历代医家对结脉、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结脉是脉来缓迟,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即脉率在70次/分以下,有不规则的间歇。代脉是脉来或数或缓,有中止而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中医学的脉学理论认为,结脉乃由气血结滞,精力不继,心脉瘀阻所致,多见于久病虚弱者。代脉乃因脏器衰微,脾气欲脱,或七情太过,或跌扑损伤,风家痛家,致气血失序,脉来更代。李时珍日:“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为代,结生代死自殊途。”可见,结脉比之代脉,预后较好。 现代医学认为,结脉、代脉与心律失常有关。结脉多见于房颤、早搏、逸搏、心房扑动、窦性过缓或不齐、窦性停搏等。代脉见于早搏、心房扑动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亦可见于其它疾病,如各种感染、外伤、烧伤、肿瘤、结石、内脏栓塞、外科手术与麻醉、甲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药物影响等。此外,过度、饮酒、疲劳、情绪激动、饮食过饱、妊娠或绝经期等,亦可出现结、代脉。 ? 滋阴和阳 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从广义上去分析,说明有外感六淫所伤。这种淫邪,包括气候、地理诸因素,以及生活、社会环境的因素。这种淫邪可以导致心脏气阴亏虚,以及阴阳的动态失调,从而出现心跳不规律,心慌,心前区悸动不安等。岳美中先生说:“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由此而对应的治疗法则应当是,滋阴和阳,抵御外邪。 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当然应以炙甘草为主药,但后世医家不究经旨,竞退甘草为次要地位,如柯韵伯、尤在泾等。有的人认为甘草仅为调和之药,不知甘草具有“通经脉,利血气”的功能,这在陶宏景的《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考此方用大枣30枚,这在仲景方剂中用量是最大的。用量为1斤(500克)。既然这两味养阴药不是主药,为什么用量如此之大这其中的道理岳美中先生分析得十分透彻,他说:“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所问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人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

依原方炙甘草汤方重剂量治疗心悸动,脉结代

依原方炙甘草汤方重剂量治疗心悸动,脉结代 展开全文 心悸动,脉结代”之论,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炙甘草汤方 选炙甘草汤方:炙甘草60克,桂枝、生姜各45克,党参、阿胶各30克,大枣30枚、火麻仁30克,麦门冬45克,生地黄240克。严格依原方煎服法煎服,临床验证一般一剂后症状消失,心律恢复正常。 原方煎服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临床应验,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这些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究竟用多大剂量合适,个人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原方剂量: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前述几种折合法进行讨论分析后,根据对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现藏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证,得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这些折合法谁是谁非,暂未定论,以个人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个人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功能。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虚劳肺痿。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味。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

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盖天地之机,动则始化,静则始成。使诸药不得姜、桂、白酒动荡其间,不能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则津液无以复生,枯槁无以复润,所谓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刚柔相济,则营卫和谐。营卫和则气血化,气血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百虚理,脉之危绝安有不复者乎?”张景岳亦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样就理解了方中药物的组成。说到用量,首先是生地黄,《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用于气阴两亏正对路。阴主静,无力自动,需借阳药

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

【摘要】炙甘草汤是临床常用方剂,然而后世医家对该方君药尚缺乏统一认识。本文从君药的含义、炙甘草汤证病机、生地黄本草源流及功效、剂量等方面阐述本方君药应为生地黄。 【关键词】炙甘草汤君药生地黄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附方:“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此方正如喻昌言:“仲景伤寒门内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一名复脉汤,《千金翼》用之以治虚劳,《外台》用之以治肺痿,……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于二病哉!”然而,后世医家对该方君药尚缺乏统一认识。有的认为生地黄为君,如柯韵伯曰:“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古今名医方论·卷一》)有的认为炙甘草为君药,如钱潢云:“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伤寒溯源集·卷二》)更有认为炙甘草、生地黄共为君药[1],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该方之君药应以柯韵伯所言为是,现就此探讨于下。 君药的含义 所谓君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谓之君,佐君为之臣,应臣为之使。”其后金人张元素言“力大者为君”,并在《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中更具体地指出:“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等分也。”元代李东垣《脾胃论》对君药论述较为详尽,其曰:“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凡药入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兼见何病,以佐使药治之,此治方之要也。”清·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进一步解释:“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由此可见,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君药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作为君药,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 炙甘草汤证病机 炙甘草汤列太阳篇末,冠伤寒。何谓伤寒?《素问·热论》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仲景又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示病由外感而起,外邪犯表,首犯太阳,导致太阳生理功能异常,发则为太阳病。太阳表证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炙甘草汤条上白虎汤方有:“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今至炙甘草汤条不详其变,不见太阳表证,而出现心动悸,脉结代的证候,说明表邪尚未解除,病已由表入里,由于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故亦由阳转阴损及少阴,少阴为心肾两脏,若不传足少阴肾,便传手少阴心,若少阴内虚,则极易出现少阴心悸之证,心之阴血亏虚,阴损及阳则阳气不续,脉道失充,气血运行艰涩,脉难持虚,而现脉结代。所以,炙甘草汤证病机应为正虚挟邪,正虚为心之阴阳气血受损,邪为表证未解,而以阴血亏虚为根本,此乃“证”之关键。故须滋阴补血,以图充脉养心,心既得养,则阳气得续,脉道利,正气来复则诸症可愈。而本方唯有生地黄具统解诸证之功效。 炙甘草汤之君药应为生地黄 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之本草源流地黄原有干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之别。其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味甘,……生者尤良。”《神农本草经》序例总结出中药有生用、熟用之分。考干姜条下亦记有“生者尤良”之说,故此“生”是“鲜”,即指鲜地黄或生地黄。后世医家对此亦有共论,并对地黄之干、鲜品在药性、功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之后的本草著作中,将此药物之干、鲜品种分条述之。生地黄之名始见于《名医别录》,云:“生地黄,大寒。……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熟地黄首见《本草图经》,是唐代以后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②证型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炙甘草汤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 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常用于冠心病。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结代脉分析 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目结。又脉来动而中止,复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历代医家对结脉、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结脉是脉来缓迟,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即脉率在70次/分以下,有不规则的间歇。代脉是脉来或数或缓,有中止而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中医学的脉学理论认为,结脉乃由气血结滞,精力不继,心脉瘀阻所致,多见于久病虚弱者。代脉乃因脏器衰微,脾气欲脱,或七情太过,或跌扑损伤,风家痛家,致气血失序,脉来更代。李时珍日:“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为代,结生代死自殊途。”可见,结脉比之代脉,预后较好。 现代医学认为,结脉、代脉与心律失常有关。结脉多见于房颤、早搏、逸搏、心房扑动、窦性过缓或不齐、窦性停搏等。代脉见于早搏、心房扑动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亦可见于其它疾病,如各种感染、外伤、烧伤、肿瘤、结石、内脏栓塞、外科手术与麻醉、甲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药物影响等。此外,过度吸烟、饮酒、疲劳、情绪激动、饮食过饱、妊娠或绝经期等,亦可出现结、代脉。 滋阴和阳

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灸甘草常常被用作做灸甘草汤食用,用灸甘草、人参、阿胶、生地、生姜、大枣、以及麦冬桂枝煎服,有很好的滋阴补血的功效,还可以养血复脉的效果,经常用于产后出血过多,温病的后期以及高烧不退,经常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很好的缓解心情,调养生息的效果,还对咽喉炎症经常咳嗽有很好的效果,最早的灸甘草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伤寒、脉结代、灸甘草汤主。对于虚劳性的肺痿也有很好的功效。灸甘草搭配人参、茯苓、白术做成的四君子汤,有很好的健脾养、补气益血的功能。 如果过量的使用灸甘草会导致血压升高、肌肉软而无力、身体越来越疲劳、头痛脑胀、男性睾丸酮水平降低等症状。孕妇忌用甘草,临床发现孕妇过度的使用甘草会引起大量出血,严重会引发早产。长期的使用甘草还有可能引起异常的体重增加。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孕妇可以吃炙甘草吗 慎吃。 孕妇可以服用,但不建议多用。因为中草药甘草不仅有祛痰功效,而且有催生作用。服用后易引起流产、早产等。所以孕妇要慎吃。

【临床应用】 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制的甘草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

蜜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蜜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炙甘草是由蜜烘制的甘草,也叫蜜炙甘草。甘草经过这种特殊的加工之后,被赋予了很多的功能,具有抗炎、抗过敏、抗酸等作用。蜜炙甘草毕竟是药物,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搞清楚它的功效和作用,避免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那么,蜜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 蜜炙甘草作用 1、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2、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3、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4、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

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综合历代医家,认为炙甘草汤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四点: 1、补阴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代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2、补血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 3、气血双补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4、阴阳并调,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因其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后世医家称其为“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明·李梴)“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徐彬)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肺痨,三者皆认为是津耗燥淫之证。当代医家对此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将此方印定为通阳复脉、益气养血之剂,其治疗证候以心悸、气短、胸中烦闷、苔薄、脉不整为主症,凡见于内科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笔者学习并应用炙甘草汤多年,延至近时,或有所悟,特与同道交流。 为便于探讨,特将炙甘草汤原文摘录如下: 《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一斤(酒洗)、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30枚。” 结代脉考 脉结代是炙甘草汤的重要指征,如果将脉结代改为其他脉象,那后文的“心动悸”可能就不是炙甘草汤证了。所以“脉结代”对于炙甘草汤是必备的前题。《伤寒论》178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结者,涩而不利,缓而时止,止而复来,主病为气血凝滞;代者,贷也,恒产告罄,脉来中止,不能自还,主病为气血大虚。结脉代脉皆属阴脉,二脉同见者,唯炙甘草汤而已。二脉相比,代脉之候较结脉为重。有单见结脉者,有单见代脉者,有结脉与代脉交替相见者,也有结脉与代脉同见者。如果出现代脉,必有结脉伴随,很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而心律失常者,均可见结脉,但并一定出现代脉。无论是结脉或代脉,或结代脉同见,都表明心脏气阴亏损、血脉瘀滞,唯轻重不等而已。据88例炙甘草汤证脉象统计,所见结脉者85例(96%),代脉80例(91%),其他为细脉与微脉等。对此脉象,医者首先选用的是炙甘草汤。 何为君药 炙甘草汤何为君药,这应当没有什么疑问的。但在古代医家那里,却有不同认知。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就不认为炙甘草是君药,他认为生地是君药,而炙甘草为佐药,他说:“反以甘草名方者,藉以载药入心,补离中之虚以安神明耳。”是说甘草仅是引经药,是载药入心安神的。即使《伤寒贯注集》作者尤在泾,也不认为炙甘草是君药,这种认知至今仍有附和声者。但多数医家认为,炙甘草应为君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方一∶《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方论】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化裁】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技;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3.《古方选注》: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 表方剂 气血双补类方是以炙甘草汤作为一个代表方剂,属于Ⅰ 类方。炙甘草汤在《伤寒论》里,它是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它反映的阳气阴血都不足,病位核心是在心。所以作为它分类啊,放在气血两虚也有,也有把它放在阴阳两虚,但是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气阴两虚,也有这样看法。所以在这里呢这个不统一情况,放在气血两虚啊。心肺,这两个系统的气阴、气血两虚。因为对肺来讲,一般叫阴虚,不叫血虚。因为肺脏呢,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一般不提这个血虚了。作为心来讲,是主要心的阳气不足不能温通,阴血呢不能涵养心体,所以它阳气不足不能温通呢,它脉结代,有间歇;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心体呢,心动悸,这里用两个临床表现来概括这种气血两虚。概括阴阳两方面,阴血阳气不足的状况。所以这两个脉结代、心动悸反映了阳气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濡养,不能濡养心体,不能温通血脉了。这是作为心来讲,所以我们教材主治的第一条是用于脉结代、心动悸。第二条呢,用在肺萎。肺萎呢,它有一种咳吐涎沫,往往胸闷不舒,有这种特点。中医一个病叫肺萎,现在没有对应的这个病了。实际上(是)一组症状,这个肺萎呢,有虚寒型的,有阴虚型的,以虚居多,在这里呢就说

气阴两虚,阳气不足,阴血不足,造成有一定的虚火灼肺。属于虚火灼肺,肺热叶焦,形成肺萎。主治第二项讲的是肺萎,仍然是有阳气阴血不足,造成了肺叶枯萎。当然这里阴不足的成分可以说多一些,作为肺萎在这个证型当中啊,它和甘草干姜汤治疗的肺萎不同,甘草干姜汤也可以治疗肺萎。但是它是属于虚寒为主,寒重,这个呢,肺中阴液不足,这个肺萎,所以有一定虚火。这个是炙甘草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是一种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所以第一部分啊,证候反应的是阴血不足,阳气不足,心失所养,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兼症呢,阴阳不足的兼症,譬如虚羸少气,有气短气虚的特点。舌光少苔,舌质干、瘦小,说明的阴血不足,所以主证它有兼症和佐症了。肺萎呢,咳吐涎沫,那作为这一类啊,阴阳都不足。特别阴津缺乏呢,干咳无痰。即使咳吐涎沫量也很少,跟虚寒肺萎不同。由于阴血不足,形瘦兼有气虚,短气,所以可以发生自汗、盗汗,气阴不足,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又反映一定的虚热现象。所以有的把它也归结到虚热肺萎。但是这种虚热呢,阴伤,它是带有阳气也不足,不能温化,和麦门冬汤这一类,比较典型(的)阴虚肺萎不同,麦门冬汤也可以治疗肺阴不足的虚热肺萎证。这个方就体现了阴阳两组药物。实际上这个方啊,它阴阳双补,还是从这个桂枝汤阴阳双向调节这个思路来的。所以桂枝汤这个思路反映在仲景方里,涉及到很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因其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后世医家称其为“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明·李梴)“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徐彬)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肺痨,三者皆认为是津耗燥淫之证。当代医家对此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将此方印定为通阳复脉、益气养血之剂,其治疗证候以心悸、气短、胸中烦闷、苔薄、脉不整为主症,凡见于内科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笔者学习并应用炙甘草汤多年,延至近时,或有所悟,特与同道交流。 为便于探讨,特将炙甘草汤原文摘录如下: 《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一斤(酒洗)、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30枚。” 结代脉考 脉结代是炙甘草汤的重要指征,如果将脉结代改为其他脉象,那后文的“心动悸”可能就不是炙甘草汤证了。所以“脉结代”对于炙甘草汤是必备的前题。《伤寒论》178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结者,涩而不利,缓而时止,止而复来,主病为气血凝滞;代者,贷也,恒产告罄,脉来中止,不能自还,主病为气血大虚。结脉代脉皆属阴脉,二脉同见者,唯炙甘草汤而已。二脉相比,代脉之候较结脉为重。有单见结脉者,有单见代脉者,有结脉与代脉交替相见者,也有结脉与代脉同见者。如果出现代脉,必有结脉伴随,很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而心律失常者,均可见结脉,但并一定出现代脉。无论是结脉或代脉,或结代脉同见,都表明心脏气阴亏损、血脉瘀滞,唯轻重不等而已。据88例炙甘草汤证脉象统计,所见结脉者85例(96%),代脉80例(91%),其他为细脉与微脉等。对此脉象,医者首先选用的是炙甘草汤。 何为君药 炙甘草汤何为君药,这应当没有什么疑问的。但在古代医家那里,却有不同认知。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就不认为炙甘草是君药,他认为生地是君药,而炙甘草为佐药,他说:“反以甘草名方者,藉以载药入心,补离中之虚以安神明耳。”是说甘草仅是引经药,是载药入心安神的。即使《伤寒贯注集》作者尤在泾,也不认为炙甘草是君药,这种认知至今仍有附和声者。但多数医家认为,炙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