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综合科学

饶毅-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综合科学
饶毅-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综合科学

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综合学科

饶毅,1999年发表于《二十一世纪》4月号,101-108页

人各有所好, 很难有众所认同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 但是,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很少人会认为人脑没有关键作用,有少数人“持”此观点也实质上反证了正常脑的重要性。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科学研究近年有显著的进展,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神经科学是过去二十多年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它应用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的综合途径,从分子、细胞到计算网络、心理多个水平,对神经系统的形成,正常功能和异常病变进行研究。神经科学研究,对改善现代社会的健康、推进传统药物工业和新型生物工程企业、和发展科学都是有意义的。

一. 神经科学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意义

1.1 神经科学对社会健康的意义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人脑所起的作用是世间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每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意义。出生前的胎儿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是正常脑功能的决定性基础;儿童脑的可塑性发育是人才智力和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成年人脑的有效工作取决于神经网络中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加工;老年人健康生活依赖于有无病理性衰变和神经损伤。

从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随着以前常见病的减少和消失,影响人的高级功能的病如各种脑疾患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这些疾病极大地影响人的健康,而且造成巨大家庭和社会负担,转用了本来可以用于社会发展的精力和经费。美国九十年代初的统计结果,65岁以上的人患老年痴呆占百分之11,每年消耗1131亿美元,精神疾病每年消耗351亿,脊柱损伤消耗226亿,中风消耗179亿,癫痫和多发性侧束硬化消耗55亿。中国这方面统计尚不全,在北京、上海的初步统计显示65岁以上的人患老年痴呆占百分之4.9,从健康史上看,中国人群脑疾患的整个趋势是会不断接近发达国家的。

人口素质的核心是智力。提高人口素质和控制脑疾患是世界性问题。而在中国,因为特殊的人口结构,又是更突出的课题。每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使全社会普遍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脑功能的发育和成长。“一胎”政策和医疗的改善造成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而且老年人的脑疾患也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对老年人常见的脑疾患要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这些都是神经科学研究的课题。

1.2 神经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神经科学既是传统药物工业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高技术产业-生物工程的重要支柱之一。传统药物工业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神经药理的研究。神经药理不仅仅是推出了大家可以想象的神经系统或神经疾患的药物,如各种麻醉药物、控制巴金森氏综合症的药物、控制精神病的药物、影响睡眠的药物等;神经药理也推出了大部分心血管药物,如很多控制血压、心律、微循环的药物都是靠影响神经对心血管的调节,从而达到控制心血管的目的。治疗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药物,也依赖和借鉴神经药理的研究结果,比如一些控制鼻塞、哮

喘的药和控制胃酸的药是调节神经信号而产生作用。因为神经药理对大量药物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世界上传统药物工业起家的大药厂,靠神经药理为基础的占了很大比重,迄今仍是药物工业主力。

现代生物工程产业,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这一新型高技术产业还在快速发展,有大量企业兴起,已经有成功利润的企业屈指可数。就在这些成功的企业中,神经科学相关的药物也很受重视。比如,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神经退行性变的危害之广,使大家有共识其药物市场是很大的。因此,美国几家专攻神经退行性变的生物技术公司,股票上市时曾创记录。而且,靠传统药物工业起家的大药厂在吸收和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经科学有关的生物工程药物。

1.3 神经科学发展的科学意义

神经科学是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它综合了多门学科,对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它得益于这些学科,又推动这些学科;加速神经科学的发展可以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发展。

传统上,神经科学来源于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药理学、解剖学、胚胎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在七十年代初神经科学形成单独的学科,到八十年代定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影象学、计算网络(神经网络)和认知科学等对神经科学的促进在近十到二十年很为明显。

以前,神经科学的各亚学科侧重单一的研究策略。神经解剖学发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生理学分析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生物物理学研究神经细胞的物理特性;神经生物化学找到神经系统的主要化学成份;神经遗传学了解影响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遗传因素,这些基础科学部分成神经科学中的神经生物学部分。神经药理学一方面寻找治疗疾病的药物,另一方面用分子作为工具来探索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病理学着重神经、精神疾病的解剖结构变化;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主要是疾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放射学仅起辅助临床诊断的作用;而心理学更是与自然科学缺乏联系。

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其各亚学科有活跃的相互作用。这即表现在多学科的技术交叉上,也体现于学术思想和概念的交融上。现在,当神经生物学家用分子生物学发现一个基因及其产物分子后,要用多个途径研究它在神经系统形成和功能中的作用:可用免疫学技术辅助,靠解剖学观察来定位基因产物在神经系统什么部位存在,以生物物理学手段分析基因产物对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影响,用生理学方法研究它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这些基本特征了解后,也可进一步用转基因技术或基因剔除技术来增加或减少基因产物的存在量,然后研究脑的高级功能的变化,如通过行为的分析看学习记忆是否受影响,或通过行为、病理等分析看是否导致了疾病的发生。这些综合研究可以揭示特定的基因是否参与脑的高级功能、或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发生。现代影像学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是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相互作用的一个范例。正电子扫描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无创性成像技术使人们观察活体脑的美梦成为可能;而神经系统的精细和复杂也要求和驱使这些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是控制论早期就感兴趣的问题。人脑具有所有人造机器所不及之处,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它为研究目的,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优点,以改善人造机器。

因为神经科学高度综合性的特点,神经科学的发展能够有助于驱动一系列相关学科,这也是国际上对神经科学高度重视的从学术发展角度来考虑的原因。现代神经科学综合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药理学、免疫学、病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影象学、计算网络、控制论、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推动神经科学发展可以带动多门相关学科的发展。

1.4 国际社会和国际科技界对神经科学的重视

国际社会对神经科学很重视。美国总统和国会定九十年代为“脑的十年”,欧洲推出“欧洲脑十年”,日本有二十年“脑科学时代”等计划,都是为了推动神经科学。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1997年度投入直接与神经科学有关的经费为18亿美元,是其人类基因计划的10倍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共22亿年经费中,用于神经科学的经费与其对数学、物理和化学这种大学科的研究经费在相近数量范围。日本“脑科学时代”计划年投入1000亿日元(约8亿美元),总投入2万亿日元,为其“超级钢材计划”的10倍。这些投入一方面是为人的健康,一方面也期望对脑的研究揭示新的奥秘能推动药物工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并有助于将来改进人造机器如计算机。

从国际科技界看,早在50年代,一批控制论的先驱就注重神经系统。从60年代起,一批分子生物学的开创者,包括DNA结构发现者、英国科学家克里克,纷纷转向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使神经科学的发展有更多高质量的人员加入研究行列。神经科学的发展速度也表现在其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上。美国神经科学会于1970年成立时仅500多会员,到1998年已有2万8千以上了,这个上升趋势还未进入平台期。每年学会年会都有2万多人参加。作为比较的数字:美国数学会成立于1888年,现有会员3万;美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99年,现有会员4万。这样看,神经科学的规模已经不在数理科学的亚学科的规模,而是与大学科的规模在一个数量级了。这个比较结果,并不意味着神经科学与数学科学或物理科学在科学领域的比较,但是却反映了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和梯队的发展规模和趋势。

二. 神经科学前沿简介

对于脑的好奇心,人们长久已有。对于人脑的好奇更是与对于人本身的好奇紧密相关。对神经系统的科学研究大部分是本世纪进行的。神经科学这门综合学科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有显著的进展,深化了我们对神经系统的奥妙的了解,改善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这里,简单介绍神经科学的一些进展,使人们了解神经科学为什么是令人兴奋的一个前沿学科。

2.1 脑的高级功能

脑的高级功能是生命科学中,乃至所有科学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学习记忆这个领域,从巴甫洛夫的工作以后较长时间进展缓慢,但在最近二十年中有较多进展。先在低等动物中,后在高等动物中,神经生物学家们对学习记忆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终于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肯德尔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用低等动物海兔研究了一些简单行为的学习记忆过程。他们找到了这些行为所需要的神经环路,揭示了其学习记忆所依赖的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特定的突触),发现了神经信息的变化,并证明了第二信使cAMP的重要性。在高等动物中,七十年代,英国的布理斯和挪威的洛默发现长期性增强作用(LTP),被认为是神经可塑性的细胞机理。其后二十多年内,LTP已在脑内多个部位观察到,并有证据显示是与一些学习记忆的行为有联系。八、九十年代,以旧金山加州大学的尼科和斯坦福大学的华裔科学家钱永佑为代表的电生理学家们推进了人们对LTP的神经生理的了解。九十年代,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日裔科学家利根川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肯德尔为主的科学家们,用分子生物学结合神经生物学,研究高等动物学习记忆的分子机理,发现了一些影响学习记忆的基因,也再次发现cAMP的重要性,提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的学习记忆原理有一部分相似性。肯德尔对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学习记忆的研

究贡献被普遍认为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者。近年,一些以前人们认为在发育中起营养性作用的分子,也被发现影响LTP的出现,从而提出它们可能参与脑的可塑性过程。从分子、细胞水平到整体、行为水平,学习记忆整个领域呈现一片活跃。应该指出的是,已故的中国神经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冯德培曾在神经可塑性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十年代,冯德培在当时的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时,发现强直后增强作用(PTP),这一工作实质上是第一个细胞水平的神经可塑性发现。近六十年后,冯德培到肯德尔处访问时,肯德尔让大家“向神经可塑性的先驱致敬”。九十年代,冯德培实验室又在LTP方面作出成绩。目前,中国神经科学界,包括上海脑研究所,还在继续进行学习记忆的研究。

无创性成象技术在神经科学的成功应用,使人们对脑的高级功能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生命科学上有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生物”学的知识是从“死物”身上、或者从活的部件上所得到。虽然这样的研究方式也告诉了我们很多结果,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脑功能的奥妙之一在于其整体和活体起的作用是与局部和死的系统有质的不同。所以神经科学家特别期待观察活体脑的机会。现代无创性成象技术终于第一次使这个幻想成为现实。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通过监测发射正电子的分子在脑内的分布,来了解脑内功能活动。这些发射正电子的分子是由人为导入,根据需要可以观察血流、也可以观察脑内神经递质等分子。以美国华盛顿大学雷克尔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将PET应用于脑功能多方面研究,使人们真的得以窥视活体脑的工作。比如,有报道:音乐家和一般人在听音乐时用的脑区是不一样的;也有发现,同一词汇,人把它作为动词想时和作为名词想时用的脑区不一样。在以前,神经科学的内行与外行一样,对这类无从着手研究的"理论性"题目都是只能进行"思辨"的,无创性成象技术才第一次把它们置于真正的科学基础上。功能性核磁共振(fNMR)是另一已成功应用的无创性成象技术。在脑内,fNMR主要检测有氧对无氧血红蛋白的比例,从而观察脑内局部区域血流量,而脑血流量能显示脑局部区域活动情况。它的用处与PET的重叠,但它无需使用人工的同位素,这样更是安全,虽然它能检测的分子也受限制。这些无创性成象技术都能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诊断,所以为科学家和临床医生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2.2 脑和神经系统的疾病

脑和神经系统的疾患是现代社会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健康问题,在中国这种不断老化的人群中更是迫切希望能得到解决或控制。神经科学的综合研究,为多个脑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和希望。不仅如此,对神经系统疾患的研究还为其它疾病,如各种癌症,提供了一些有普遍意义的结果和教益。

老年性痴呆是以前在中国不被重视的问题。也许就是因为其常见,很多人以为老年的脑功能病理衰退是正常“老化”。现代神经科学告诉我们,老年痴呆是异常的病变。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人的寿命是不长的,这样在进化的过程中就没有把造成老年性痴呆的疾病基因筛选、淘汰掉。现在人的寿命延长后,老年性疾病也就增加得很快。九十年代的神经遗传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开始揭示了老年性痴呆的分子基础。以现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英国科学家戈娣和现在弗罗里达大学的英国科学家哈狄在九十年代初的发现为领先,迄今已经有四个基因被证明参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其中三个中间任何一个坏了都不光造成发病,而且提早发病年龄。这三个基因是多个遗传因素的一部分,如果中国研究出现在已知的这几个基因和将来会知道的其他有关基因在中国人群的致病性突变位点,在理论上就可以进行产前诊断,以避免在老化人群中老年性痴呆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利用分子遗传学,神经科学家们也建立了用于药物筛选的老年性痴呆的动物模型。

因为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科学家的工作,在1997年也终于发现了第一个造成巴金森氏

病的基因,现在世界神经科学界正在探索这个基因的重要性,并希望找到更多的致病基因。长期困扰人类的精神病,在过去几年中也有进展,已经有几个研究小组开始逼近精神分裂症的基因了。中风是常见的脑疾患之一,它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理在过去十几年被仔细研究。以华盛顿大学的韩/华裔美国科学家崔为代表的神经科学家们,发现了钙离子和谷胺酸受体在中风导致的脑细胞死亡中的作用。中风的细胞和整体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筛选治疗药物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1997年的诺贝尔奖是发给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神经病学家普鲁辛勒。他研究的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他提出这种病是由蛋白质造成的传染病,病原蛋白质可以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使正常蛋白质转化成致病蛋白质。他的假说,在八十年代很不为人接受,因为一方面大家公认传染病都需要含核酸的病原体,另一方面,人们难以理解蛋白质结构改变如何参与致病,所以,普鲁辛勒的假说最初多年是为人嘲笑的。过去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其假说,虽然至今仍未完全证明。如果他是对的话,对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都带来突破,开辟新的领域。

2.3 脑发育的分子原理

脑的奥妙不仅在于它的功能,还在于:如此复杂的器官是如何形成和发育的。

高等动物脑形成的第一步是神经诱导,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发育生物学家斯伯曼和学生早在1924年发现的。过去七十年中很多发育和神经生物学家希望找到神经诱导的分子,他们中间包括英国生化胚胎学家李约瑟,但大家的努力都没成功。李约瑟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也许与这种努力遇到不顺有部分关系。在过去四、五年中,终于有几个美国实验室报道发现了神经诱导的基因,这些基因的产物分子可以诱导蛙的胚胎组织走上形成神经系统的道路。虽然这些结果仍有待在多种动物中进一步证明,人们普遍认为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已开始被解决。有一些基因的产物可以造成多个头部的形成,也被认为是参与确定头与身体其它部位的关系的分子,虽然它们不是直接控制神经发育的基因。

神经发育过程有营养性因子参与。第一个神经营养性因子叫作“神经生长因子”,是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意大利裔女神经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莱薇-蒙太琪妮发现的。她最初与华盛顿大学的德裔犹太生物学家、有神经胚胎学之父之称的汉伯格合作,以后与当时华盛顿大学的生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恩合作,经过较长时间才分离纯化到神经生长因子。长期以来,神经生长因子是唯一的一个神经营养性因子,但它只影响部分神经细胞。人们一直想找到更多的神经营养性因子。八、九十年代中,包括在生物技术公司和学术界工作的神经生物学家们多方努力,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发现了多个神经营养性因子,它们对神经系统多个不同细胞有营养性作用。近年,有一些神经营养性因子被用于临床实验。在当前,它们被认为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神经损伤、和中风等多种以前束手无策的脑疾患的最佳希望。

三. 中国神经科学历史简介

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前沿的关系,在不同学科是颇不一样的:有些很接近,有些时近时远,有些较远。从大学科的总体而言,物理学也许是中国科学中与世界前沿接壤最好的一个了。在生命科学方面,神经科学这门对脑和神经系统探索的交叉学科,是中国与世界有长期的、良好的接面的学科。这一方面因为中国一直有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取得了世界科学界公认的成果,一方面因为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保持了与国际科学界的紧密交流。在当代世界神经科学迅速发展之际,简要回顾中国神经科学的一些史实,可以发现中国神经科学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几个历史记录,认识到中国具有继承和扩展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传统,看到中

国神经科学发展的希望。

3.1 中国生理学鼻祖林可胜

神经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近三十年的事,但它来源于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却是很长的历史。中国的神经科学鼻祖也是中国生理学鼻祖,他的名字是林可胜,英文是 Robert K. S. Lim。之所以提到他的英文名字是因为其特殊经历。他父亲林文庆是华侨,做过孙中山的医生,后来是厦门大学创校校长。林可胜本人长期在海外成长和受教育,他的夫人是英国人,他自己的中文不好。1924年,林可胜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任生理系主任,成为该校第一位华人系主任。他从事过神经生理研究,并以高标准和高要求造就了一批人才。他创立了英文的《中国生理学杂志》和中国生理学会。神经生理在这个杂志和学会里都占相当主要位置。因为林可胜的研究工作和科学活动的影响,神经生理在中国有很好的开端。《中国生理学杂志》质量之高,有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生理学家埃科斯翘首以盼的时期。这在所有中文科学刊物历史上仍然是一个可以自豪的记录。抗战时,林可胜入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军队任职,包括创立全军救护系统、并曾亲上前线救护(出现过林在情况迫使下自己捉摸出开火车的故事)。以后又创办国防医学院(现在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和台湾的国防医学院)。因为这类非科学原因,1949年他离开了中国大陆,而他当时告诉自己的后继者应该留在中国大陆继续发展中国科学。从他到美国后至1969年去世以前,林可胜一直关心中国的科学、特别是神经有关的学科的发展。他可能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在英文刊物上引用中国文章的科学家。林可胜到美国先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后任迈尔斯药物公司的研究部主任,从事了神经生理的研究。他是很早为世界科学界认同的华裔科学家之一,在生命科学家中更是特别早的。他是中央研究院创始院士,也是生命科学界第一位华裔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因为个人和历史的原因,林可胜对中国科学的贡献和他在神经生理的成就为中国科学界和大众所知不多。与林可胜无亲戚关系的林语堂在八十自述中提到,他曾在早年中国学潮中到林可胜家里避过风头。有一些中医药人士,曾在70年代抱怨49年以前的中医药政策是有“斗大的中国字认不得一箩”的林可胜参与制定的。当我们追溯中国神经科学的起源时,我们可以发现林可胜是一位在科学、品味、人格等多方面令人引以为自豪的、爱国的、先驱的科学领袖。

与林可胜相近时代的另一位科学家蔡翘,也从事过神经生理的研究,虽然他还有其它生理学研究。他早期在复旦大学任教,以后领导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早期神经药理学家陈克恢,二、三十年代在协和工作期间从中药麻黄中提取了麻黄素,发现了它作用于神经系统。这个工作,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里程碑。麻黄素迄今仍在中外广为应用(如美国常用的感冒复方中就有麻黄素或类似物伪麻黄素),中药来源的化学分子这样为西药常用的记录,是以后中药研究仍未超过的。陈克恢本人以后长期在美国大药厂里莱药厂工作,曾任美国药理毒理学会理事长。

3.2 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

林、蔡、陈以后,两位长期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的冯德培和张香桐,是现代神经科学在中国的奠基人。

冯德培于复旦毕业后到协和医学院林可胜处,由林先送至美国,后转当时的神经生理中心英国读研究生。冯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尔于1933年得博士学位,在与另两位神经生理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短期工作后,他于34年回到协和医学院,在一间地下室开始了他的独立研究生涯。直到1995年去世前,冯德培的科学工作几乎全在中国进行。1936至1941年在

协和期间,他的实验室发表了26篇论文,叙述他们对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的神经生理研究的结果。他们的工作一部分支持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化学传递学说、另一部分发现了钙离子对信号传递的作用,这后一部分与英国神经生理学家克茨的工作接近,以至于克茨后来说要不是冯的工作因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他(克茨)的诺贝尔奖也许要有冯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埃科斯当时急于等着看《中国生理学杂志》,就是要读冯德培的文章。冯德培在这一时期的另一发现是强直刺激后增强效应,这是亚细胞水平神经可塑性的一个先驱性电生理发现。40年代中,他到上海医学院任教,再到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短期工作。以后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的生理生化研究所和分开后的生理研究所。冯德培本人一直在有机会时不断继续神经科学研究。60年代他的实验室研究了神经-肌肉间的营养性相互作用。80至90年代,他们重新进入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这次是看脑内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理。他们的文章发表在1994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自然》杂志的编辑后来曾告诉我们那篇文章该在《自然》杂志的。冯德培是在中国国内的、因为在中国的科学研究成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唯一中国生命科学家。一个有趣的巧合是,与他的中国老师林可胜一样,冯德培的最后一篇研究论文也是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张香桐在早期家庭境况艰难的情况下,靠才智和毅力最后成为卓越的科学家。他在北大心理系读过大学、协和医学院做过特别生,然后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那时他就开始神经解剖研究,显出科学才能:他的关于大脑皮层的解剖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当时神经解剖最好的杂志《比较神经学杂志》。四十年代初,张香桐赴美留学,师从耶鲁大学神经生理学家弗尔顿,获博士学位。他对大脑皮层研究有重要贡献。神经细胞的纤维有轴突和树突两种,轴突的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广为人知,而树突的功能在五十年代初了解得很少。张香桐是研究大脑皮层中树突功能的先驱者。他用当时先进的记录大脑皮层表面电位的技术,开始研究树突的功能。美国冷泉港每年一次重大国际学术讨论会,每六、七年主题轮到神经科学一次。1952年的冷泉港会议上,张香桐应邀大会发言,阐述了他对树突功能的看法。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张香桐终身成就奖时,是这样评价他的这方面工作的:“他自1950年开始作的多种关于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电位的研究报告,形成了一种划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为树突电流在神经整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概念,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一卓越成就,为我们将来发展使用微分方程和连续时间变数的神经网络,而不再使用数字脉冲逻辑的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张香桐在美国一直做到了霍普金斯大学的付教授,当我们环顾今天在美国主要大学和科研机构华人任教比例仍然低的情况,可以想象当年华人学者在名校任教更是稀有。张香桐在50年代中期回国,即使在当时有较多留学生回国的背景下,象张香桐这样已经在海外有学术领导地位的科学家回国是不多的,在生命科学界更是少有。张香桐回国后先在生理研究所、以后在脑所工作,除了从事皮层研究外,张香桐以后还研究了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原理,为这个领域带来了严格的科学标准,取得了重要发现。

林可胜、冯德培、张香桐在中国和世界科学界中往来自如。林可胜离开中国后在美国也是到很好的机构领导科学研究。冯德培在八十年代再被邀请访美时,在加州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是作讲席教授。张香桐以前在美任教,八十年代再被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邀请时,又是得特别荣誉研究席位。林可胜、冯德培师徒相隔数十年后都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美国出版的《神经科学百科全书》将张香桐列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间对神经科学进展有贡献的人物”。他们与国际优秀的科学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和交往,他们使得很多好的神经科学家到中国交流科学,也将中国的神经科学的后继人送到国际上好的实验室训练。他们也都将自己与国际交往的关系传给一代代科学的后继人,使中国神经科学与世界的交往一直维持在较好的水平。

3.3 中国神经科学后继发展

像林可胜、冯德培、张香桐这样的有杰出科学工作的科学家,在中国其它学科是有的,但是很少。师徒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更只有林、冯一对。在中国生命科学界,林可胜、冯德培、张香桐这些神经科学家在他们同辈中更是突出。应该指出,在中国的科技、教育界和公众中,比他们知名度大的科学工作者并不少。而事实上,中国生命科学界的同辈中,没有任何人在科学上超过他们三人。这正表明中国神经科学界是一个“雷声小、雨点大”、有扎实科学成就、而不善公众联络的群体。在前辈中国科学家的科学传统和直接、间接教育下,神经科学在中国形成了一支少而精的队伍。

神经生理也就是冯德培创立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的一个主功方向。生理所培养了一批神经生物学家,包括视觉生理学家杨雄里、刘育民、江振裕、梅镇彤、徐科、范世藩、李朝议等。

在60、70年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张香桐带动针刺镇痛的科学研究,为中国神经科学队伍的培训、发展、保存,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各种对针刺麻醉不严格的“研究”化为历史灰烬后,一支参与过针刺镇痛的科学研究的神经科学梯队却因为有严格的训练而保存下来了,成为中国神经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张香桐促使下,1980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神经科学的专门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它的设立,要略早于国际上后来风行的专门神经科学研究机构和系科的大量设立。这个科学史上少有的中国超前国际的记录,也从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神经科学界的目光。张香桐在培养神经科学人才上,为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60年代那么特殊的、不是最适宜于基础科学发展的环境下,他竟然促成当时的学生(现任脑所所长)吴建屏留学英国。张香桐自任美国《脑研究》杂志多年编委,以后也交给吴建屏。在张香桐的培养下,脑所出了一批神经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和与世界的交往,使上海脑所这样一个规模迄今仍然较小的研究机构在国际神经科学界令人注目。张香桐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神经药理学家张昌绍还培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邹冈。邹冈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了吗啡镇痛的脑内作用部位,是当时中国科学少有的较大领先于世界的一个工作。张香桐和冯德培在五十年代末主办的神经生理讲学班,培训了全国一批神经生物学家。

除以上提到的机构外,神经科学研究还进行于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多个医学院所,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综合大学,中国科学院内除脑所、生理所外,生物物理所、药物所、生化所、细胞所、心理所、自动化所都有神经科学有关的研究。一些非生命科学家,如核物理学家唐孝威,也加入了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推动无创性影象技术在神经科学的应用。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工作者组成的中国神经科学会于1995年成立。这些也许都预示着中国的神经科学,会象国际发展趋势一样,有不断增加的学科交叉和综合。中国神经科学的历史回顾显示,中国神经科学家是可以取得令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成就的。应该看到,中国神经科学的规模还很小,特别是与当代国际神经科学发展相比。

结语

神经科学是一个包含较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它的进展也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此都介绍到。但是,从以上简介,我们可以看到,神经科学在分子、细胞到整体各个层次有全面的推进。这种推进,对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都带来了实质的利益。从上面这些前沿介绍,大家也可以看到,神经科学还不能回答一般大众可以提出的对脑功能的好些问题,也还有好些脑疾患不能有效治疗。这些不足,正好说明神经科学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学科。

从三个方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学科已有的在当代迅速发展势头、和学科未来深远的前景,都显示同样一个信息:神经科学是科学前沿有前途的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方

便理解为什么神经科学在国际上造成了许多兴奋、得到国际科技界的重视、和一般人群的支持,也容易令人想到中国神经科学研究发展规模需要跟上世界发展趋势。

本文1998年曾用于蒲慕明、吴建屏、鲁白、梅林、饶毅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提议的一部分。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认知神经科学本身只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认知心理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经历了大概四个研究阶段,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是第四个阶段,也是目前比较受追捧的研究范式。目前的阶段,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读大脑认知的功能,探讨心智和大脑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与机制,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就是探索人类智能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为什么人类会成为智慧生物,人类的心智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从基础科学到转换科学 1. 基础研究—大脑与心智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家不会轻易相信身心二元论,相反,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对人类心智的基本认识就是“功能起源于结构”,“没有无生理基础的心理活动”。因此,研究者的基本任务就是找到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基本关系,这个是最基础的。因此,可以把基础类的研究划分:心智的功能与结构;心智的起源,基因与文化;探索心智与大脑的技术与方法。

1)心智的功能与结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被看作不同的阶段,从感觉,知觉,到注意,记忆,情绪动机,思维决策,意识和自由意志等等。人多研究者都始于对某个信息加工过程的专研,希望能找到通往心智与大脑关系的钥匙。 2)心智的起源:基因与文化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更加基础,研究的层次可大可小。精细的话可以达到细胞分子水平,谈到基因与上述心智过程的关系;宏大的话可以讨论文化对大脑和心智过程的塑造。最近,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对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个研究也应用了很多认知心理学的范式, 3)探索心智与大脑关系的方法:基础研究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方法上创新,推动上述研究话题的发展。目前已近于应用的探测人脑状态的方法有:对大脑状态进行客观观察的技术, 其根本的逻辑是找相关(如单神经元细胞活动记录、EEG/ERP 脑电记录、 MRI/fMRI 大脑核磁成像与大脑功能核磁成像、MEG 大脑磁活动记录、fNIR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Pupil size 瞳孔变 化测量等);对大脑状态进行操控,以寻找大脑活动和心理行为 过程的关系,本质是找因果(如TMS 经颅磁刺激、tDCS/tACS/tRNS 经颅电刺激等)。 2.应用性研究或转换科学—服务于现实 1)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是为了发现心智的功能和结构以及它们与大脑的关系,而临床研究就是为了研究部分人的心智发生失常,能否在掌握心智的规律后,通过特定的手段进行干预。认知

神经科学探索脑 [神经科学BR]

一、前言及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了解《神经生物学》的概念、主要内容 分子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系统生物学、系统神经生物学、行为神经生物学、比较神经生物学(免疫系统衰退与寿命密切相关) 掌握神经元胞体结构和功能 胞体的结构核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胞体的细胞质称为核周质,含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微丝、神经丝、微管以及Golgi 复合体。 功能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集中了几乎所有蛋白合成的装置。 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中的Schwann 细胞、卫星细胞 二、神经生理学基础

掌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特征 动作电位只发生在阴极; 其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遵循“全或无”定律; 动作电位可无衰减地传递。 掌握离子通道与门控电流 离子通道的特性 不同的离子通道是相互独立的 通道是孔洞而不是载体 离子通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孔洞大小、形成氢键的能力及通道内位点相互作用的强度与通道的通透性有关离子通道的分类

1)按通道门控的方式分类 电压门控通道 配体(/化学)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门控电流的原理 膜离子通道的开闭是一种完全受制于膜内的内在过程,是膜上通道蛋白的带电基团或偶极子在膜电位改变时,在电场作用下发生位移或转动,或重新分布,从而导致通道关闭。通道的开闭伴随有电荷移动,称为门控电流或闸门电流。 三、神经化学与神经药理学基础 1、电镜下的突触由三部分组成化学性突触是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所构成,呈单向性传导电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突触间隙极窄,约2-4nm 左右; 突触前、后膜的构造完全相等,无增厚,紧相贴附,突触前膜无突触囊泡。电信号的传递是通过连接子通道进行的。

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答案

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答案 1.1脑与外部世界 1【判断题】某些癫痫病人由于外科手术而成为裂脑人,因此他们的大脑可以相互独立工作。(?) 2【判断题】人类的一些高级认知过程都和心脏有关,是心与脑的共同表现形式。(?) 3【判断题】所有具备生命特征的动物都有大脑。(?) 1.2脑科学的应用 1【单选题】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用(C)来控制神经细胞的反应,控制特定的大脑核团。 A、磁波 B、信号 C、光 D、声音 2【判断题】别人没有任何方法破解深藏于内心的秘密。(?) 3【判断题】不同的人脑功能上的显著差别来源于其不同的文化的宗教背景。(?) 4【判断题】大脑的每个半球都包括大脑皮层。(?) 5【判断题】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1.3打开大脑的“黑盒子” 1【单选题】(A)是人脑的最大部分。 A、端脑 B、间脑 C、中脑 D、后脑

2【单选题】(C)检测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 A、单电级记录 B、功能核磁共振 C、内源信号光学成像 D、深度脑刺激 3【判断题】深度脑刺激可以无损伤地看到大脑的功能活动。(?) 4【判断题】神经元的细胞体大小为1毫米。(?) 2.1“标准像”与信息传递 1【单选题】以下(C)是神经元所不具备的。 A、细胞核 B、树突 C、细胞壁 D、轴突 2【单选题】神经元的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D)。 A、树突 B、细胞核 C、轴突 D、神经末梢 3【判断题】每个神经元可以有多个树突。(?) 4【判断题】每个神经元可以有多个轴突。(?) 2.2信息交流的结构单元 1【单选题】按照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来分类,可分为(A)类。 A、2 B、3 C、4 D、1 2【单选题】电突触具备(D)特点。 A、突触延迟 B、神经递质释放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 Eduwest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设想一个放在你手中的奶油色物体,这是一个看起来象由两个半球组成的椭球状粘稠物,坐落在一根粗壮的茎上,在它的表面,有着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的皱褶,还可以区分出有着特定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的不同区域,这些区域以一定的方式互相交连折叠在一起。这个外表奇怪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大脑,那根粗壮的茎是脑干,皱褶是大脑的沟回,而彼此连接的区域是大脑的各种功能区结构。确定这些脑区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功能,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了解人类精神和智力的奥秘,正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富吸引力也最具挑战意义的问题。可喜的是,在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有能力涉足于这个领域,尽管只是一小步小步地艰难探索,智慧女神的真实面貌还是正逐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实,早在18世纪前叶,意大利医生和生物学家佛洛恩斯(Flourens)就已经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脑。他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不同的动物身上越来越多地摘除它们的脑区域,然后观察产生的结果。他发现,摘除不同的脑区之后,并不是脑的特定功能受到损害,而是所有功能都逐渐减弱。这样的事实清楚地表明,将不同的功能选择性地完全定位于脑的某一特定区域是不可能的。于是,这种认为脑是均一的,没有专一功能区域的设想,就导致了脑的整体性活动概念出现。 与这种整体性脑功能活动想法相反,18世纪后期德国医生加尔(Gall)鼓吹的另一种鲜明对照的观点却久负盛名。这种观点认为脑能够被分隔成若干固定的小室,各自有高度专一的功能。加尔通过研究死后的人颅骨的物理特征,再与死者生前的性格特征匹配,发展出一套理论。他和他的信徒检测颅骨的表面隆凸作为脑的特征,将头骨分成39个区域,相应地将人类复杂的心智功能也分成39种,包括“繁衍的本能”、“爱”、“友谊”、“谨慎”、“仁慈”、“希望”、“记忆”“数学概念”、“文字知觉”、“推理”、“比较”、“空间方位感”、“因果关系”、“时间知觉”、“大小知觉”等等,建立了曾经在西方广泛流传的颅相学(Phrenology)。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看似符合客观的科学测量标准,因此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 但是,到19世纪后叶,对脑部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法国医生布洛卡(Broca)检查了一个不会说话的病人,他可以理解语言,但在说话时只能发音“Tan”,不会发别的音。几天后他去世,对他的大脑研究发现他大脑的损伤区域在左侧大脑半球前部,也就是脑功能结构中著名的布洛卡区。这种病变现在被称为运动性失语症(Aphasia)。对另一种语言障碍——感觉性失语症病人大脑的研究则发现,病人能够完全正确地发音,但说出的话语无伦次,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障碍,损伤的区域在大脑下部的颞横回语言感觉区——韦尼克

基于脑的教育_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2010年第11期(总第370期) No.11,2010 General,No. 370 基于脑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王亚鹏董奇 [摘要]教育应该重视儿童大脑发展的敏感期和可塑性。对于教育者而言,一方面要为学习者提供适宜的刺激和材料,促进他们的大脑发生可塑性的变化,但同时又要防止在大脑发生可塑性变化的过程中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大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障碍往往有其对应的神经机制,要使神经科学研究真正对教育有所贡献,真正“大面积”地进入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是教育决策部门、还是相关的研究机构及其学者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思路调整。 [关键词]神经科学;敏感期;可塑性;认知障碍 [作者简介]王亚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助理研究员;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近年来,随着各种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正电子断层发射扫描(PET)、功能磁共振(fMRI)、脑磁图(MEG)、光学成像(optical topography,OT)等各种脑成像技术,许多研究者对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以及人类毕生发展过程中大脑的发育和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管有些研究者认为神经科学研究与教育之间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没有很好地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但是毋庸置疑,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系统地分析和整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自觉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教师、家长和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和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脑发育的“敏感期”与早期教育 “敏感期”这一概念是在“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键期”概念的提出最初原自于动物研究。早期对动物视觉发展的研究发现,如果在动物出生不久就蒙上其一只眼睛,那么这种早期的视觉剥夺会严重影响动物视觉皮层的神经联结,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遭受视觉剥夺的眼睛都无法像正常眼睛一样发挥其功能。相反,这种视觉剥夺对成年动物的视觉似乎并没有影响。也正是因为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按照“关键期”假说,大脑及其功能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将会对相应的认知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但是,近些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却发现,尽管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大脑对某些刺激比较敏感,但并不是像“关键期”假说所假设的那样,错过了“关键期”相应的认知功能就无法得到正常的发展,只不过在所谓的“关键期”大脑对某些刺激比较敏感,也就是说大脑发展存在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在“敏感期”大脑对某些类型的刺激比较 —————————— *本文得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LIFE中心(项目编号:SLC-0354453)的资助。

全脑介绍

全脑开发 全脑开发是指利用各种开发大脑的工具,同时开发理性的左脑和感性的右脑,全方位开发大脑的潜能。是指根据全脑开发训练的教育理念与儿童接受教育实践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特别的教材和教具及教学体系对儿童、学生五感、六超能力和八大智能的个性化训练,全面激发左右脑潜能,开发全脑,学会使用全脑思维和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IQ(智商),EQ(情商)、MQ(道德智商)和八大智能。塑造每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完整性,促进每个人认识、情感、社会性、身体、道德、个性、意志、兴趣、态度、价值观、观念等综合的全面性的和谐的发展。在科学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中文名全脑开发能力方面IQ 情商EQ 主导人格MQ 目录 1 内容 ? IQ ? EQ ? MQ 2 意义 3 培养效果 4 1图书信息 ?简介 ?目录 ? 2图书教材名 5 先进培养系统 内容编辑 全脑开发涵盖了三个层次,包括“IQ脑”、“EQ脑”以及“MQ脑”。 IQ即智商。IQ脑主要负责人的学习、记忆、理解、判断和创造等,是属于能力方面的层次。EQ即情商。EQ脑主要掌控人的情绪及个性。一个人是否乐观、开朗、主动,都与EQ息息相关。 MQ即道德智商。MQ脑主导一个人的人格。MQ的内容包括了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合作、负责、勇敢、和平、忠心、礼貌、独立、幽默等各种美德,所以称之为道德智商。人的一切思想、观念、态度都与MQ有关,有好的MQ,其人格会趋向正面、光明,具备信心、勇气和智能,这些属于内在的表现,会影响到EQ,而EQ亦会影响到IQ,三者环环相扣。 根据全脑开发理论,一个人改变习惯分为强制、不自觉、自觉三个阶段,只要坚持到最后,建成良好的习惯是不成问题的。用到学习上,刚开始运用右脑思维和记忆觉得不大习惯,渐渐就会好转的,爱因斯坦说:“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 自从1981年美国斯佩里博士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后,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脑开发,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就。我国的脑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科学家们预言,脑科学将在21世纪自然科学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五年级科学《脑和神经》

脑和神经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三部分组成以及脑和神经的作用。 2.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亲身体验,在实验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 4.使学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向学生进行脑的保健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验并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脑和神经的各种资料、图片等。 2.尺子、铅笔、长布条、脑神经示意图,与聋哑人进行交流的资料性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再现,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思考几个生活情境问题,屏幕展示:①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即刻反应:“有蚊子!”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抬手把它打死。你怎么知道蚊子在叮你?你打蚊子为什么不轻不重、又快又准,正好把它打死?②课堂上,当老师叫某一学生的名字时,学生应声起立。请他坐下,学生坐下。为什么当喊到他的名字时他会站起来?请他坐下,他又能坐下,是他身体的哪一部分控制的?③我们在抄写生字时,眼、手、脑等器官是怎样起指挥和协调作用的?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做几个小游戏。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熟悉的生活状况中导入,带着疑问,激发兴趣。】 教师:你是不是一个反应快的人?想不想试试自己的反应有多快?

课件出示探究实验: 活动一:指器官。 同学们两人为一组,一位同学用食指反复点着自己的鼻尖,另外一名同学说:鼻子、鼻子……然后猛地说出头部的一个器官名称,手指鼻子的同学就用食指迅速指到该器官上,然后再回归鼻子继续点,如此反复。 活动二:抓尺子。 按照课本第10页左下角的插图,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捏住尺子。记录尺子掉下时捏住的刻度。 出示实验汇报单: 【设计意图:通过做游戏,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活动、交流感受。我们人体的部分活动是受谁的指挥呢?引出课题。 (板书——脑与神经) 二.探究交流,攻克疑难 知识放送(一) 1.认识脑与神经 出示人的神经系统组成挂图。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及所在位置。 课件展示: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三部分组成。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报告给脑,并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部分。 (教师板书:脑——司令部 神经——电话线)

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及其启示

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及其启示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人类智能的物质基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也影响着人的智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脑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生理基础,所以开发人的智力就是要想方设法改善人的大脑神经组织的结构,提高其功能。因此,将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与脑息息相关的教育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以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有效地开发人的智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以往人们将智力开发的关注点多放在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而对学前教育(即0~6岁幼儿的教育)阶段的开发则缺乏重视。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0~6岁幼儿的大脑具有巨大的智力潜能和可塑性,所以运用脑发育和脑活动规律对6岁前的幼儿进行智力开发是完全可能和十分必要的。 要开发幼儿的智力,首先应当弄清楚什么是智力,智力的核心是什么,智力是如何形成的,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按科学所要求的规律行事,才能真正提高开发的效果。智力是指人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这五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智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代表着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所以,幼儿教师应当了解神经生理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开发幼儿智力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幼儿教育的需要,更好地肩负起幼儿早期教育的重任。 1.智力五因素的神经机制及其启示 La Berge提出,人对某一对象的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同活动,这三个脑区是:(1)认知对象或者认知活动的大脑功能区(功能柱);(2)能够提高脑的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3)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它可以选择某些脑区执行注意任务,提高其激活水平,使激活维持在一定的程度和时间。三个脑区通过三角环路的形式结合起来,是人产生注意的生理基础。这告诉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至少需要提高大脑内部这三个区域的机能。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理论证实,人的各种感觉活动在人的大脑皮层上都有相应的感觉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味觉中枢等等,各感觉中枢在独立地产生相应感觉的同时,在联合皮层的作用下形成了人对事物的知觉。这告诉我们,尽可能多地向幼儿提供感觉信息可以激活更多的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可以提高联合皮层传递信息的效率,从而使之产生更完备的知觉,进而使幼儿形成更好的观察力。 记忆与大脑的额叶、颞叶、小脑、皮层下神经核团如海马、杏仁核、丘脑等关系密切,它们在记忆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记忆类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核糖核酸、蛋白质、乙酰胆碱等也起着记忆物质载体作用。长时记忆与记忆保存方式是突触结构的变化在起作用,即记忆的巩固是以引起突触本身物理与化学变化的方式完成的,短时记忆则是感觉信息在神经环路上的循环传递。这就是说,记忆是大脑神经组织和神经递质活动的结果,要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就需要提高幼儿相应的神经组织和神经递质活动的效能。 思维与大脑的多个区域有关,人的大脑内部存在着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形成了数目极为庞大的神经环路,每个环路均与某一思维方式相对应。由于神经环路的数目是巨大的,因而人们思维的容量也是巨大的。这告诉我们,挖掘大脑的潜能,开发人的智力,就是要人为地增加外界刺激,以激活这些神经环路。 2.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在幼儿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时期或者叫敏感期,在此期间,幼儿的各项智力因素发展最快。如,2岁半左右的幼儿其计数的能力开始萌芽;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开始有了规则意识;3岁半左右的幼儿其动手能力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3~4岁左

对脑科学前景的思考

对脑科学前景的思考 杨雄里 我们能感知,有思维;能学习,有情绪;能言语,有意识,所有这一切全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大脑。当航天器早已搏击长空,潜水器早已漫游深海;当DNA的双螺旋结构已经揭示,人类基因组图谱已经绘制,人们自然会问,我们对创造了这些伟大发明、杰出成就的人类的大脑究竟有多少了解呢? 在科学界,探索脑的奥秘通常被认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的疆域(last frontier)”。现代脑的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西班牙科学家卡赫(Cajal)说:“只要大脑的奥秘尚未大白于天下,宇宙将仍是一个谜”。这实际上是希腊Delphi 岛上阿波罗神庙入口处的铭文:“认识自身”(Know Thyself)的思想的延伸。当实证科学进入脑研究的领域,人们发现,脑实在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它由上千亿(1011)个神经细胞(神经元)组成,而这些细胞又通过百万亿(1014)个特殊的连接点(专业术语“突触”)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众多的神经环路或网络,这是脑实施各项功能的基本单元,行使着感知、运动控制、学习记忆、情绪等各种功能,而在这些神经网络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产生认知、思维、推理、归纳等各种更复杂的功能。更为甚者,这些环路的特性,彼此间的联系,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在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其特性还可进一步为各种因素所修饰、调制(脑的可塑性)。与这样一个庞大无比、极其复杂、又不断变化的系统打交道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应该说,这个领域(神经科学或脑科学)的科学家们干得非常出色。通过形态学研究和对神经细胞生物电活动的记录和分析,也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所提供的有力的工具,我们在最基本的层次,即在细胞和分子层次上,对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电脉冲,或称锋电位)的机理,神经细胞间信号传递的规律,以及对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的认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的了解,在近30年间的进展可谓是革命性的。另一方面,由于无创伤脑成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的迅速发展,科学家有可能检测活体脑内各分区的大群神经细胞总体活动的状态及其变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 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牢记所教的知识,可脑中主管长时记忆的两个结构体(海马体和边缘系统)竟然坐落在脑中的情绪区域。这便使问题变得非常有趣了!明白了情绪和认知学习及认知记忆之间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努力与成就之间的关系。彰显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人生事例(贝多芬、霍金),树立可供学生汲取教益的榜样,学生只要努力并为此甘冒风险就要褒奖。 当表彰成就时,务必强调激励学生努力的内在动机,不必以糖果等为奖赏,而是要学生体味成就感和让学生形成积极地自我概念。 1.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提出创建假说这种探索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育日益明智的大脑。 例如:地震了,我们有什么方法保护自己?让小朋友们提出来,然后通过实践判断他们的想法是否有效。 2.将运动融入学习————少坐多动,健体即健脑。我们坐下不动20分钟后,血液就会淤积在臀部与足部。只要起身走动一下,不消一分钟超过15%的血液就会回流到脑部。 《地震来了我们不害怕》分情况进行地震逃生自救演习。让学生们走出教室。 数学加法:组织学生们到运动场抛两个色子,点数相加学生抢答,答对的人得到抛色子的权利。 3.让学生在时过境迁中自学:提前学,经常学,到处学。旧貌:知识是时间和环境的生成物。生活时空可以成为学习时空。 例如: 《认识时钟》:上课前一个月在教室前面挂一只时钟,每天上课前有意识的问: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到“这节课上了多长时间了”。等到上这节课时就会很轻松。 《认识左右》:每次在课堂举手时要求举左手或举右手。

课堂教学的程序: 1.设定目标,提供反馈。课前设定清晰的三重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有助于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反馈可 以调整学习方向。示、问题、引子开讲新课和强化教学内容。课前确定方向用问题和引子唤起学生的记忆。(课前播放几分钟动画片,或者经久不 衰的电视栏目以引入课题,或者设置一个情景导入课题。)注意上课前播 放视频前,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会抓住重点。提问:“同学们以前怎么做的?以后怎么做?”。例:观看《三只小猪》,小猪的草房子和木头房子房子被狼吹垮了只有石头房子没有垮,小朋友思考:如果让小朋友帮小猪盖房子,你们会给它盖什么房子?需要哪些东西? 2.以非语言的方式(绘图工具、身体语言)表达内容,给多元智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猴子下山》 3.问题设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若A答对了而B没有答对。夸奖A上课认真,鼓励B要像A一样认真听老师讲课。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注意夸奖用词,避免用聪明,你真棒;多用你观察的真仔细,你听的很认真。后者为内在的不稳定因素,使其他同学明白只要认真努力自己也能答对)。 诊断学生的行为的是非,在需要矫正时——>给出一个积极反馈:先表扬然后提一个小小的改正建议,要是怎么样就完美了。 4.布置作业,安排练习。重复演练技能有利于技能的牢固掌握。给学生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每节课布置“一分钟作业”——概述当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结束后进行学习总结(每节课结束做一个小总结)。 5.放学前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总结不一定是分段落的短文,可以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当天学习的五个概念。 6.批改作业时既要给评分,更重要的是评语:“你的准确很高,要是书写能够更公整就更好了。” 7.促进合作学习。建立学生之间的积极地相互依存性。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 一、概论 1.什么是认知神经科学? [ppt]认知神经科学是阐明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和脑机制的科学。其研究模式是将行为、认知过程、脑机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简而言之,它是研究脑如何创造精神的。 二. 方法: 2. 结构磁共振成像的空间contrast与功能共振成像的时间contrast 的概念 结构像的空间contrast:结构像一般认为是比较固定的,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化,所以空间contrast是被试间某个脑区volume大小的contrast; 功能像的时间contrast:功能像在时间维度上是变化的,使用block design/event related design时,可以在被试内做时间上的experimental condition vs. baseline的contrast,当然在这之后也可以做被试间的两个时间上的experimental condition vs. baseline的contrast的contrast。 3. fMRI研究中的多重比较校正的概念。为什么需要做多重比较?常用的矫正方法有哪些(列举3个左右)?(答案1:在我们进行voxel-by-voxel比较时,由于比较次数很多,那么犯I型错误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果还以只进行一次比较的α值为犯I型错误的概率的话,就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所以理论上比较次数大于1次的分析都应该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另外,在fMRI数据分析中,我们相信脑的活动应该在灰质的一定范围内,而不是仅在一个voxel内,所以通过多重比较校正我们可以把这些单个的假阳性voxel排除。fMRI数据分析中常用的多重比较校正有FDR(false discovery rate),FWE(family-wise error)和AFNI提供的校正方法。) 4. 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指的是什么? 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受区域性脑血流(rCBF)、血体积(rCBV)等的变化影响,是随着刺激出现从平稳状态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最后恢复到平稳状态的一条函数曲线。 5. 什么是成像设备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这两个分辨率都应该指设备进行功能成像的描述。 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是指成像设备在什么空间水平上反映大脑活动的信号,也就是能在什么样的空间水平上分辨出不同的信号的变化,可以反映为突触级,神经元级,voxel级,脑回级等空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是指成像设备在脑活动后多长时间内能记录下活动信号,可以反映为毫秒(ms)级,秒(m)级,分钟(min)级,小时(h)级等时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单细胞记录 > 颅内ERPs > 颅外ERPs、fMRI、PET。 时间分辨率:MEG、颅外ERPs > fMRI、TMS、PET。 6. BOLD-fMRI, NIRS, EEG/ERP这三种成像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哪两个之间可以同时记录,好处在哪里? BOLD-fMRI利用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的磁敏感性不同这一特点,对神经活动所引起的血氧变化进行成像;fNIRS利用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光吸收程度的不同,对神经活动所引起的血氧变化进行成像,EEG/ERP记录大脑神经活动所引起的电位变化进行数据采集。这三种非侵入的成像方式具有各自的优劣:f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脑区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同时具有相较于PET更高的时间分辨率,但秒级的时间分辨率相较fNIRS和EEG/ERP较低,与心跳、呼吸等生理噪声信号在频域上发生混叠,因此干扰对真实神经活动的检测;fNIRS具有百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以及较之EEG/ERP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与fMRI的空间分辨率相近,但空间定位不甚准确,fNIRS进行数据采集相对便捷,实验准备较为简单,具有更高的易用性;EEG/ERP记录神经活动的电位变化情况,而非fMRI和fNIRS只能记录由神经活动引起的血氧变化情况,因此在研究神经活动

大脑奥秘:神经科学导论超星尔雅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在外毛细胞去极化的和超极化的过程中()。
(1.0 分)
1.0 分
?
A、
外毛细胞去极化,内毛细胞灵敏度降低
?
B、
外毛细胞去极化,内毛细胞灵敏度升高
?
C、
外毛细胞去极化,覆膜和基膜距离变远
?
D、
外毛细胞超极化,覆膜和基膜距离变近
我的答案:B
2
下列不是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区别的是()。(1.0 分)
1.0 分
?
A、
躯体神经纤维从中枢直达效应器官,自主神经纤维要经过外周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
B、
躯体部分大都是单神经支配的,而内脏器官大都是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
C、
躯体神经是一神经干的形式存在,自主神经系统分布,常常先攀附在脏器和血管肝肠胰腺等 器官上的的神经丛
?
D、
躯体神经节位于椎旁,自主神经节位于器官附近
我的答案:D
3
有关小脑的特性不正确的是()。(1.0 分)
1.0 分
?
A、
小脑皮层区域包括分子层、浦金野细胞层和颗粒层
?
B、
颗粒细胞是仅有的兴奋性神经元,其它的小脑神经元都是抑制性神经元
?
C、
浦金野细胞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元它的功能是将信号传递到深部核团
?
D、

浦金野细胞主要接收来自平行纤维的远端信号输入以及爬行纤维的近段信号输入
我的答案:C
4
关于游离神经末梢表述正确的是()。(1.0 分)
1.0 分
?
A、
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是一种本体感受器
?
B、
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多为感受伤害和温度,所以传入神经纤维神的传入速度是相对较快的
?
C、
神经末梢感受器,能够感受一定疼痛,使人们能够自发规避一些伤害
?
D、
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入纤维会直接传入到大脑皮层惊醒整合处理并反馈
我的答案:C
5
听觉系统上行传递顺序是()。
(1.0 分)
1.0 分
?
A、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脑电复杂性测度方法的新进展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脑电复杂性测度方法的新进展 1 引言 从Berger(1929)发现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开始[1],脑电信号中有效信息的提取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难题。传统方法主要有脑电地形图(EEGmapping)和谱分析(spectralanalysis)两类。脑电地形图只能粗略地描述人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各脑区的激活程度。在脑电频域和时域特征(frequencyandtimedomainfeatures)分析中,数字信号的线性处理方法已得到广泛使用,如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然而实际记录的脑波很难满足线性分析方法的要求(如低信噪化、脑电信号平稳等)[2],且认知神经科学通常采用的平均叠加法会导致有用信息的大量损失,因此线性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认知电位时空模式研究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人脑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高度复杂的系统,而脑电信号是神经细胞生物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线性耦合[3]。从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研究者用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理论发展了一些脑电信号复杂性测度的算法[4],如分型维数(fractaldimension)和Lyapunov指数(L-exponential)等[5]。由于这些方法无需作锁时(time-locked)和锁相(phaselocked)

处理,在早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这些方法要求的数据量较大、对取样信号的平稳度要求较高[5],再者混沌动力学中讨论的对象是混沌吸引子,并且不同的研究者在相似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变异较大,脑电信号是否具有低维混沌特性从而受到了质疑[6],因此上述方法可能并不适合于人脑这种各向异性的空间扩展系统。 随着非线性理论的发展,脑电复杂性测度分析方法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常用的脑电复杂性测度算法主要有K[,c]复杂度(包括K[,c]复杂度及其各种改进算法和信息传输矩阵(InformationTransmissionMatrix,ITM)和近似熵(ApproximateEntropy,ApEn)。它们对脑电信号的取样量及其平稳度的要求较低,且无需考虑其是否具有低维混沌特性,从而成为刻画脑电信号非线性变化特征的有效手段[2]。本文就上述方法、特点及其使用作一简要介绍。 2 基于K[,c]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Kolmogorov(1965)提出用产生给定0、1序列最少的计算机程序的比特数作为序列的复杂性度量,这种刻画序列复杂性的方法称为算法复杂性(Algorithmcomplexity)[2]。Lempel和Ziv以复制和添加两个简单操作为核心,对序列的复杂性作了进一步描述。他们定义的复杂性是一个时间序列随其长度的增长出现新模式的速率,表现了序列接近随机的程度,能反映一个动力学系统的动态特征[7]。在此基础上

全脑开发理论

全脑开发理论 全脑开发是指利用各种开发大脑的工具,同时开发理性的左脑和感性的右脑,全方位开发大脑的潜能。是指根据全脑开发训练的教育理念与儿童接受教育实践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特别的教材和教具及教学体系对儿童、学生五感、六超能力和八大智能的个性化训练,全面激发左右脑潜能,开发全脑,学会使用全脑思维和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IQ(智商),EQ(情商)、MQ(道德智商)和八大智能。塑造每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完整性,促进每个人认识、情感、社会性、身体、道德、个性、意志、兴趣、态度、价值观、观念等综合的全面性的和谐的发展。全脑开发涵盖了三个层次,包括“IQ脑”、“EQ脑”以及“MQ 脑”。 IQ (智商) IQ脑主要负责人的学习、记忆、理解、判断和创造等,是属于能力方面的层次。 EQ (情商) EQ脑主要掌控人的情绪及个性。一个人是否乐观、开朗、主动,都与EQ息息相关。 MQ (道德智商) MQ脑主导一个人的人格。MQ的内容包括了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合作、负责、勇敢、和平、忠心、礼貌、独立、幽默等各种美德,所以称之为道德智商。 人的一切思想、观念、态度都与MQ有关,有好的MQ,其人格会趋向正面、光明,具备信心、勇气和智能,这些属于内在的表现,会影响到EQ,而EQ亦会影响到IQ,三者环环相扣。 根据全脑开发理论,一个人改变习惯分为强制、不自觉、自觉三个阶段,只要坚持到最后,建成良好的习惯是不成问题的。用到学习上,刚开始运用右脑思维和记忆觉得不大习惯,渐渐就会好转的,爱因斯坦说:“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 意义 自从1981年美国斯佩里博士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 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后,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脑开发,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就。我国的脑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科学家们预言,脑科学将在21世纪自然科学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脑科学研究成果及其启示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人类智能的物质基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也影响着人的智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脑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生理基础,所以开发人的智力就是要想方设法改善人的大脑神经组织的结构,提高其功能。因此,将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与脑息息相关的教育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以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有效地开发人的智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以往人们将智力开发的关注点多放在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而对学前教育(即0~6岁幼儿的教育)阶段的开发则缺乏重视。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0~6岁幼儿的大脑具有巨大的智力潜能和可塑性,所以运用脑发育和脑活动规律对6岁前的幼儿进行智力开发是完全可能和十分必要的。 要开发幼儿的智力,首先应当弄清楚什么是智力,智力的核心是什么,智力是如何形成的,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按科学所要求的规律行事,才能真正提高开发的效果。智力是指人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这五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智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代表着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所以,幼儿教师应当了解神经生理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开发幼儿智力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幼儿教育的需要,更好地肩负起幼儿早期教育的重任。1.智力五因素的神经机制及其启示 La Berge提出,人对某一对象的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同活动,这三个脑区是:(1)认知对象或者认知活动的大脑功能区(功能柱);(2)能够提高脑的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3)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它可以选择某些脑区执行注意任务,提高其激活水平,使激活维持在一定的程度和时间。三个脑区通过三角环路的形式结合起来,是人产生注意的生理基础。这告诉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至少需要提高大脑内部这三个区域的机能。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理论证实,人的各种感觉活动在人的大脑皮层上都有相应的感觉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味觉中枢等等,各感觉中枢在独立地产生相应感觉的同时,在联合皮层的作用下形成了人对事物的知觉。这告诉我们,尽可能多地向幼儿提供感觉信息可以激活更多的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可以提高联合皮层传递信息的效率,从而使之产生更完备的知觉,进而使幼儿形成更好的观察力。 记忆与大脑的额叶、颞叶、小脑、皮层下神经核团如海马、杏仁核、丘脑等关系密切,它们在记忆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记忆类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核糖核酸、蛋白质、乙酰胆碱等也起着记忆物质载体作用。长时记忆与记忆保存方式是突触结构的变化在起作用,即记忆的巩固是以引起突触本身物理与化学变化的方式完成的,短时记忆则是感觉信息在神经环路上的循环传递。这就是说,记忆是大脑神经组织和神经递质活动的结果,要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就需要提高幼儿相应的神经组织和神经递质活动的效能。 思维与大脑的多个区域有关,人的大脑内部存在着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形成了数目极为庞大的神经环路,每个环路均与某一思维方式相对应。由于神经环路的数目是巨大的,因而人们思维的容量也是巨大的。这告诉我们,挖掘大脑的潜能,开发人的智力,就是要人为地增加外界刺激,以激活这些神经环路。2.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在幼儿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时期或者叫敏感期,在此期间,幼儿的各项智力因素发展最快。如,2岁半左右的幼儿其计数的能力开始萌芽;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开始有了规则意识;3岁半左右的幼儿其动手能力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3~4岁左右的幼儿的观察能力开始形成;4岁半左右的幼儿开始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5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掌握数的概念,抽象运算及综合数学的能力开始形成;5岁半左右的幼儿开始掌握

全脑开发的重要意义

全脑开发的重要意义 自从1981年美国【斯佩里】博士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后,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脑开发,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就。我国的脑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科学家们预言,脑科学将在21世纪自然科学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大脑是分左右半球的,即右脑和左脑。右耳、右视野、右半身的运动和感觉的信息传输给左脑;而左耳、左视野、左半身的运动和知觉所捕捉到的信息,则全部输入到右脑。右脑与左半身神经系统相连,支配左半身的运动和感觉;而左脑恰恰相反,是与右半身神经系统相连,支配右半身的运动和感觉的。也就是说左右神经系统呈交*状,大脑的左右半球各自支配相反一侧,左右脑之间由一条“管道”沟通,使左右脑协调工作,维持大脑正常运转。 我们的左脑有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抽象的、分析的、数字的思考、认识和行为,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它的思维是抽象思维。所以说左脑是一个理性的脑,是工具,又叫学术脑。 右脑是没有语言中枢的哑脑,但是直觉思维的中枢。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主管人的欣赏图画、自然风光、音乐、舞蹈、运动技能、手工技巧以及情感。右脑还具备类别认识、图形认识、空间认识、绘画认识、形象认识等能力,它的思维是形象思维。 我们人脑通过感官得到的信息以模糊的图像存入右脑,如同录像带一样,放在巨大的收藏录像带的仓库里。信息是以某种图画、形象,如电影胶片一样记入右脑中。右脑所捕捉到的信息数量比左脑大百万倍。 孩子在6岁以前是生活在动作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世界里,几乎全部是以右脑为中心,这正是开发右脑的关键时期。开发右脑能扩大孩子的信息容量,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发挥孩子的创造潜力,使孩子的记忆力更广、更深,记忆的时间更长、更牢固。婴幼儿聪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右脑半球功能的发挥。所以必须从小对右脑进行训练。 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开始使用右手时(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做事)就意味着左脑不停地接受刺激。左脑的开发使得孩子处理问题更加理智,更加符合逻辑,尤其是4岁以后的孩子虽然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人脑的高级功能活动中,大脑的各个部分都在起作用。开发大脑不只是左半球与右半球某一侧开发,而是左右半球整体功能的协调开发。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是左脑开发优于右脑,而应试教育制度往往让孩子走上死记硬背的强化左脑的道路。这种应试教育制度不是一时能够改变得了的,为了让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因此希望家长不要过早地让孩子走上这条道路,而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提前把大量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