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历史文化

敦煌历史文化
敦煌历史文化

甘肃省敦煌市人民政府市长孙玉龙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其中城镇人口9.4 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8.7平方公里,城市人均住宅面积33.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8平方米。敦煌历史悠久,汉唐时期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咽喉重镇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境内现有石窟遗存、长城关隘、烽燧驿站等各级各类文物点241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佛教艺术宝藏,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雅丹地貌景区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另外境内还有玉门关、汉长城、白马塔、悬泉置遗址、西千佛洞、阳关、渥洼池等众多文化品位较高、历史积淀深厚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敦煌是1979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撤县设市。1992年,被甘肃省政府批准建立为旅游开发区。1998年,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景点开发建设步伐,先后完成了敦煌机场扩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敦煌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观赏区,以阳关渥洼池为代表的沙漠绿洲旅游区,以鸣沙山·月牙泉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区,以玉门关汉长城为代表的古战场观光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0896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144万元,旅游接待人数100.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082万元;全市财政总收入11805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2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元。但是,目前敦煌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无论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是与敦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相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尽快缩小差距,把敦煌建成一座名副其实的旅游名城是摆在敦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最大课题。通过纵向参观对比,横向调查思考,我觉得敦煌的优势在旅游,特色在文化,突破口在城市建设,今后我们要按照“以文化凸现城市特色,以城市建设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推动名城建设”的思想,修编城市规划,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打造文化特色和开放个性鲜明的国际旅游城新形象。具体工作措施和对策是:

一、强化规划龙头意识,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乃百年大计,它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对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将起到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甚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敦煌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82年编制至今先后进行了三次修编。其中2000版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明确了敦煌的城市性质,即: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应建成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河西走廊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依据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我市又编制完成了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年完成了月泉路、阳关西路和313线火车站区段控制性详规,2005年编制完成了旅游发展规划。随着经济发展和一些重大项目的建成投用,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充实新的内容,包容现有的现状,因此,下一步的规划工作:一是针对敦煌已经形成“两翼”发展的城市格局重新审视城市总体规划,对原有的功能区划和定位进行适度调整。二是按照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要求,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充实旅游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控制力和操作性。将景区周边的乡镇村组规划建设成旅游专业乡、旅游专业村。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将市区和中心镇周围的乡镇村组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努力构建以城市带动农村、以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三是强化规划执法力

度,坚决查处违规违法建筑,用规划推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四是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围绕已形成的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党河两岸、火车站区等城市重要节点,结合省道313线和国道215线的改造建设,争取将其绕城段做成城市的南北环线,再规划打通几条与省国道、铁路等重点发展区域相连接的城市骨架放射线,构建起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五是调整整合城市功能区,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在党河两岸景观带和岸边的五星级酒店周边规划建设高档宾馆区,在新建的敦煌博物馆周边规划建设文化娱乐区,在国家级文明市场沙州市场和商业一条街周边规划建设商业服务区,在火车站附近规划建设物流货运区,在新城区建设行政办公区。六是正确处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各旅游景区规划的关系,有步骤、有重点地抓好雷音寺、白马塔、悬泉置遗址等重点景区保护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二、完善基础配套功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反映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的窗口。根据敦煌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不能图大,要突出精、细、巧,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文化特色。具体工作中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特色意识。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城市建设必须凸显地域特色,不能楼与楼一个样,街与街一个面。要在高度重视和把握整体形象设计的同时,注重建筑的自然美、真实美、协调美,从每条道路、每栋建筑、每片绿地、每个片区着眼,从城市家俱、人行道砖、路缘石等细节着手,逐步形成与本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脉相一致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二要树立精品意识。“富规划、穷建设”,多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争取一次性把规划做精做深,然后逐年分步实施,近期先把火车站站前广场、风情区、夜景灯光和“五条大街”的街景立面整容改造等工程做成经得起时间和中外宾客考验的精品。敦煌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绿色和水域都很宝贵,因此,特别要抓好“党河风情线”和“风情区”建设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休闲区、亲水区、文化体育区等区域,建设好拦水、排沙、蓄水设施、绿化亮化造景和“引党入城”工程,为城市增添灵秀之气,为广大市民和来敦游客营造一个休闲、娱乐、购物、观光的去处。三要树立责任意识。敦煌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敦煌不仅是甘肃的敦煌、中国的敦煌,也是人类的敦煌。因此,要本着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待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工作,每个项目都要反复论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认真落实工程招标制、建设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工程实施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防止建成“遗憾工程”。

三、延伸城市服务链条,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水平

旅游是敦煌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敦煌的城市建设必须为旅游发展服务。一要树立大旅游的理念,把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统一起来考虑,把城市作为一个景区来开发经营,把每个建筑作为一个景点来规划建设,围绕游客需要什么,看什么,吃什么,带走什么来延伸旅游服务,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住宿、购物、餐饮、休闲、娱乐项目,延长游客在敦煌的逗留时间。二要放宽视野,跳出敦煌的地域界线,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积极开拓以古城古关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冰川草原风光、民族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周边旅游。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各种类型的经济形式进入旅游市场,开发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可参与性服务项目,提高整体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三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借势造势,以《大敦煌》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和敦煌铁路开通运营为契机,彻底打破目前守株待兔和各自为阵的传统做法,统一策划,既要走出去在大城市做广告、设窗口、举办推介会,又要请进来让游客实地考察感受敦煌文化。切实把想来敦煌而因交通、路途等原因未到敦煌的游客吸引到敦煌来。同时

要对“敦煌夜市”等现有旅游品牌进行深度包装和整合,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用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提高对外影响力。

四、营造城市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的文明水平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的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出旅游城市的品味和内涵,也体现着一个地方领导的组织管理水平。一个城市建的再好,如果管理跟不上,还是脏、乱、差,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源头上解决。一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城市和旅游市场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已经出台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夜景灯光管理暂行办法》、《城市房屋拆迁实施细则》等政策规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扎实组织好“人人都是敦煌形象,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我爱敦煌”教育活动,教育城乡居民遵守法律法规、珍惜名城声誉、爱护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自觉投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旅游开发中去。二要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和村容村貌整治活动,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国省道及旅游景区沿线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以路为市、占道经营、出租车乱停乱靠等有碍观瞻的地上附着物和不文明行为,拆除临时乱搭乱建的构筑物,更换破旧广告牌匾,整修树木花池、树沟,规范通往景区道路沿线两侧的农舍、温室、广告。统一规范出租车、旅游车、公交车车容车貌,重点整治车容不整、从业人员仪容不整、行为语言不文明等现象。三要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城乡居民和中外游客中大力倡导节约用水,在各单位、企业和居民家庭中广泛推广使用节水、节能、节耗等新技术。全面推行阶梯水价和城市夜景灯光监控定时管理等技术,降低城市的运营成本,提高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能力。四要强化社区的城市管理职能,把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的职能下放给社区,并赋予一定的综合协调权和行政处罚权,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五要全面加强城建旅游队伍自身建设,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文明服务。

五、创新经营发展思路,提高建设融资能力

实践证明,完全由政府投资搞城市建设和景点开发,不仅资金一时难以筹措到位,而且项目建成后管理服务等都存在着不少弊端。必须走经营城市和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走经营之路,并不是只讲求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城市和旅游资源,讲求投入产出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筹措资金把城市建设得更好一些,把旅游开发做得更深一些。城市建好了,有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有了优美的旅游和商住环境,有了吸引力和聚合力,就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有生机活力,就会繁荣发展。旅游景点开发丰富了,有了更多好玩的项目,值得留恋的地方,才能留住客人,提高综合效益。一句话,只有经济快速发展了,积累了资金再投入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二者就会实现良性循环。要把创新作为促进城市建设和经营的推进剂,先从广告灯箱、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入手,引入经营性公司,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要把城市土地资源作为经营城市的抓手,在大力盘活土地资产上做文章,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储备城市闲置土地,促进城市土地增值滚动发展。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信贷规模,把城市作为一个大项目来运作,争取通过一些发展前景好、经营效益高的企业融资开发建设经营城市旅游项目。同时,采取让利、入股、租赁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开发经营城市公共设施和旅游景点,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开发建设的局面。

最新冀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分析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石窟的设计特点和文化由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的了解。 难点:对于石窟艺术是我们古代艺术宝库的理解。 关键:对佛教文化的简单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敦煌这个地方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敦煌在哪里,以什么最著名呢? 自由汇报:今天我们就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敦煌的知识探讨一下。首先把你们已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有关知识说说。 自由汇报后,预习的时候,你们发现了哪些你不甚了解和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教授新课 肯定同学们所做的努力,并赞扬学生找的内容很丰富,但你们能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石窟文化的内涵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猜猜或想想它们的由来和制作,便引出探究质疑的过程。 在欣赏敦煌石窟的相关图片之中,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基础,有选择地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分出教学的侧重点。允许学生自由,无拘束地在探究质疑过程中,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下,大胆地发现和评论。 讨论 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它源于印度,本是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印度的石窟艺术通过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约公元2世纪)传入我国。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极为兴盛。菩萨是地位仅次于佛的第二类尊神。敦煌莫高窟中唐代的菩萨像,面形丰圆,肌肤结实丰腴,体

现了唐代人物造型的共同特征。同时,宗教人物的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一处。它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过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洞窟492个(近几年又有新的发现),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躯。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 赏析 具体欣赏分析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佛教中所说的“西方净土”是指佛教居住的地方,佛经中说那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故俗称极乐世界。虽然它并不存在,但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幻想和向往。图版中表现的只是这一幅壁画的一个局部。它着重表现所谓极乐世界其乐无穷的景象。六个人组成的乐队分列两旁,中间一舞伎反弹琵琶,边弹边舞,姿态十分优美。整个画面用线简练、流畅、色调柔和,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唐代的音、舞蹈和服饰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的保护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经历 了1000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 的酥碱病。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游客过多不堪重负。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一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3、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 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从匕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在研究人l54员的努力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

古代敦煌舞蹈之历史探源

兰台世界2012·9月上旬 20世纪70年代之前,敦煌舞蹈在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未有相关记录,也没有敦煌舞蹈这个名称。直到敦煌壁画被考古学家发现,壁画上众多舞蹈形态为现代舞蹈艺术家们研究中国舞蹈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更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与启发,在现代舞台上创作复活敦煌舞蹈。敦煌舞蹈由内而外、以舞说情,以古代乐舞为原型和基础,结合现代舞元素,既反映了敦煌壁画上的原始舞姿,又具有现代舞的艺术效果,可谓穿越古今、绝妙无比。本文拟对古代敦煌舞蹈进行历史探源,从中探析敦煌舞蹈的形态特征与艺术特色,再现这一古老而现代、优美、华丽的舞蹈艺术形象[1]1。 一、古代敦煌舞蹈的文化、艺术渊源敦煌舞蹈顾名思义与敦煌莫高窟有莫大的关系。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朝,是当今世界洞窟艺术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历史 最悠久的宝库。其中已被发现和修复的敦煌壁画记录了从汉唐至明清的人间百态,令人 眼花缭乱、流连忘返。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聚宝盆。敦煌莫高窟中几乎每一个洞窟内均有壁画,而其中大部分壁画都有舞蹈形象。它们惟妙惟肖、千姿百态,中国舞蹈史自汉唐以来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敦煌壁画中如画卷般娓娓道来。因此,对中国舞蹈史来说,敦煌壁画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敦煌舞蹈的文化渊源。 古代敦煌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典舞是历代舞蹈表演者和创作者经过长年累月对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创作、提炼、加工、整理和实践检验,形成和流传于世的舞蹈典范。通 常而言,世界各地的古典舞都具有程式严谨、动作规范、技巧高超等特点。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古典舞还具有反映各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中国的古典舞,以汉民族为例,其舞蹈姿态绝大多数寄生于戏曲舞 蹈之中。在出土或被发现的大量古代雕塑、壁画、石砖、陶器、绘画等文物中,汉族古典舞的造型与姿态随处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生代的舞蹈艺术家们在考古研究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对中国古典舞进行挖掘整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完成了中国古典舞教材的编 撰工作,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古典舞蹈 表演者和创作者。他们的舞蹈作品技艺高超、刚柔并济、圆润细腻、情景融汇,颇具精气神完美合一的艺术感染力和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的艺术表现力。 如前所述,中国古典舞是在传统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基础上经过更加细腻的艺术加工发展而来。它寄生又跳出了传统中国戏 曲的规范范围,按照舞蹈本来的艺术特性,根据舞蹈特有的审美要求与标准,将舞蹈在戏曲中的技术性内涵变换为舞蹈艺术内涵。除了戏曲艺术,武术也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渊源。例如敦煌壁画中画师们刻画了许多神韵各异、体态优美、造型独特的女性飞天姿态,飞天即源自武术中的想象和动作。许多艺术史专家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舞蹈形象视为最高的敦煌艺术成就。飞天作为敦煌舞蹈的主要 艺术形象,使敦煌舞蹈成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古代敦煌舞蹈的艺 术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即是中国古典舞的艺 术渊源。二、古代敦煌舞蹈与汉唐舞蹈的渊源 从春秋楚舞继承发展而来的汉代舞蹈,以细腰、长袖、折腰、翘袖等当时顶尖技术动作著称。直到今天,细腰、长袖、折腰、翘袖等舞蹈动作依然常见,它们使舞姿更为曼妙,也构成了汉代舞蹈的两个最为主要的特征:一是舞袖。今天所谓的长袖善舞即是源自汉代舞蹈。汉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对舞袖都有着特别的钟爱和喜好。二是扭腰。作为人身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枢纽部位,腰部随节奏变化的舞动,既带动了上半身,又舞动了下肢。汉代舞蹈中的扭腰可以左右倾折,也可以前俯后仰,其善变丰盈的特点加上舞蹈演员们不同 圆曲线条的体态使她们婀娜多姿、引人入胜。汉代舞蹈中的舞袖与扭腰不仅显现出舞者在舞台上的秀美,而且纤腰长袖、翘袖撅臀的她们将S形身形姿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唐代是中国数千年封建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唐代舞蹈艺术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也受益匪浅,成为后世历朝历代所膜拜的时代艺术。唐代舞蹈在继承汉代舞蹈精华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新的、反映唐代文化艺术深厚实力的表演形式。众所周知,唐代是以女性的体胖为美,美女的标准是丰腴、丰满和富态。唐代舞蹈表演者们惯用歪头、出胯、冲身等技术动作, 构成了三道弯体态,形成了舞者们曼妙的S形曲线。在舞蹈表演过程当中,表演者们一般不会将手部暴露出来,从而保持了华丽、自成一体的舞衣的整体感和圆润感。舞衣随着舞者的摆动而形成飘逸的弧度,更为舞蹈表演增加了些许美感。唐代舞蹈空前繁荣,是各阶层喜闻乐见、普及广泛的艺术 表演形式和娱乐活动。 敦煌舞蹈继承和发扬了汉唐舞蹈的特色,成为敦煌艺术中不可分割的宝贵部分。敦煌舞蹈较为经典的舞姿即是汉唐舞蹈中都十分注重的S形姿态。在《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大型舞蹈剧中,创作人员基本都是依据敦煌壁画中S形姿态的细节来加工、提炼,最后再现的。此外,创作人员还依据敦煌壁画创作出静态含蓄的不动乐舞造型,于情感嫁接和延续中寻觅流畅淑美、自然平和、流动自如的具有十足艺术表现力的舞姿动作和连接流线。《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舞蹈剧在创作人员的编排下,融入了现代人的真情实感,将敦煌壁画上静止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凸显敦煌舞蹈倾、拧、斜、曲的流动韵律和表演风格[2]131。 三、古代敦煌舞蹈形态特征与艺术特色古代敦煌舞蹈是现代敦煌舞蹈的前生,是源自敦煌壁画和彩塑中历朝历代的舞蹈造 型, 它们后来被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提炼、加工、编排,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舞蹈艺术形式。敦煌舞蹈极具异域风情,它的诸多舞蹈元素来自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繁荣时期的中外融合。绝大多数敦煌舞蹈研究者和敦煌舞蹈艺术家认为,敦煌舞蹈所反映的敦煌壁画上的舞姿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第一是飞天;第二是唐代经变画;第三是金刚力士与天王,即阳刚硬朗的男性舞蹈;第四是北凉至北周的伎乐天;第五是世俗舞蹈,即市井街头流行的、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第六是莲花童子,即儿童舞蹈;第七是彩塑菩萨,即是以佛教中的菩 萨造型为舞者的舞蹈。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 作为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它古代敦煌舞蹈之历史探源 □易 辛 案博览 档Dang'anBolan 66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四部籍与中古后期社会的文化情境

敦煌文献中包含大量中古时代(魏晋至五代)的典籍写本残卷。依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统计,经部的儒典大约有二三十种261卷[1];史部大约有六七十种[2];子部大约有七八十种;集部大约有三四十种。四部合计大约有二百种左右。敦煌文献的主体佛教典籍,不下千种(近三百种见于大藏经著录),道教典籍大约数百种(道藏著录、未著录各半),属于子部。此外,在古藏文等文种的敦煌文献中,也有典籍文献。 敦煌典籍写本尽管基本上是些残卷,但它们却可能是印刷术出现以前,我国手写本(含少量刻印本)典籍的最大一批遗存,无论在文献学意义上还是在文化史以至中古史意义上,都堪称国之瑰宝。从这批典籍写本产生的时代看,有六朝本,有北朝本,有隋唐本,有五代宋初本,时间跨度长达五六百年;从文本的性质看,有白文本,有注疏本,有音隐本,有略出(辑要)本等;从写本的功用看,有读本,有生活实用本(如药书、历书等),也有的像是著述者的工作用本。不少写本后面有著作者或抄写者、持有者留下的题记。用现代学术眼光看,典籍写本包含的诸如此类情况,都是重要的学术信息。可以说一卷卷敦煌典籍写本,犹如浓缩的历史化石。它的字里行间凝聚着历史文化的多样情境,蕴含着前所未知的文化变迁过程。九十多年来,前辈学者筚路褴缕辛勤探讨这批典籍,揭示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地增进人们对敦煌典籍及相关情境的认识。我们这部书稿,是想在前贤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整合性的归纳与梳理;并对典籍宝藏蕴含的各类学术信息(特别是深蕴其中的历史文化情境),试做一些新的探索和表述。 这批典籍卷子经历了唐朝五代宋初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属于我国中古时代的后期。它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我国又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启动的时代。这次社会变动发轫于隋朝末年。在当时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中,士族大土地占有制受到冲击,延续了三百多年的门阀制度走向衰落。中古农奴制的主要形式覆客制趋于废弛,依附大族田庄属于贱口身份的众多农奴,摆脱了贱口依附关系,许多人转化为均田民(良口身份)[3]。到开元天宝之际,“恣人相吞,无复畔限”[4],均田制亦告瓦解,地主大土地占有制急剧发展,贫富分化再度加剧。“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5]发生在社会底层(广大农村)的结构性变动波及到政治领域,撼动着传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俗等多个层面,在唐宋之际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地促动着这些层面的变革。作为传统文化的文本载体,中古四部典籍的形式和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并不随同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而变化;但是在社会渐进式变革的大背景下,典籍文本的著述、注疏、节辑、读用、保存和流传,毕竟都同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相关联,有关的人事、风尚和趣向,或多或少地在典籍文本上留下各式痕记。这类“痕记”是历史的“雪泥鸿爪”式记忆。对它加以解读分析,就会从这些“痕记”中或隐或显、或直接或曲折地呈示出同变革时代的启动相关的某些史相脉络;有的还会带有中古向近古转进时代的特征。 导论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或勾勒这些史相脉络: 一、敦煌先唐典籍及其文化意涵。 二、社会文化变迁在敦煌典籍中的“痕记”。 三、敦煌典籍所见敦煌地区的学术与文化。 一、敦煌先唐典籍及其文化意涵 敦煌四部籍的文本显示,中华传统典籍文化经过长期流传筛洗,至隋唐之际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主流与核心部分。它大致包括以诸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诸子及某些文学总集为代表的典籍文本。到唐五代时期,这些典籍基本上仍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而存在,并稳定地传承着。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是唐代以前撰写的各类典籍注本的先唐抄本、唐初抄本,一直在敦煌行用着,一直

敦煌市文化艺术产业园区

敦煌市文化艺术产业园区 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艺术类 打造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 敦煌市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敦煌文化艺术开发区有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人员有17人,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公共服务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总数达到80家,其中文化企业达到75家,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有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敦煌博物馆、敦煌自然博物馆、敦煌民俗博物馆、敦煌书画院、敦煌大乘艺术公司、敦煌美术院、敦煌画院、敦煌历史博览园、敦煌夜光杯厂等,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敦煌乐舞、敦煌旅游工艺品和绘画、雕塑、摄影、书画艺术创作培训、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交流、文物展览、沙画制作、奇石展览、古玩交易等。2008年敦煌文化艺术开发区经营总收入达到8000万元,其中文化企业总收入达到7200万元,2008年经营收入大于1000万元的企业有敦煌市月牙泉风景管理处和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二、总体规划: 我们按照“边规划、边培育、边建设”的思路,采取“一区多点、整体推进”的方针,科学确定敦煌文化艺术开发区的建设重点,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和产业基础,遵循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建设“一圈一带四区七基地”,从而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总体格局。 “一圈”:以敦煌市区为中心,向南辐射杨家桥乡,形成敦煌文化艺术产业圈,主要开展以下六项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商业化演出。每年旅游黄金季节,在敦煌大剧院开展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专业演出活动,并策划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进行《敦煌神女》精彩片段和融民族风情、敦煌乐舞于一体的文艺演出,并向中外游客提供敦煌风味小吃,丰富景区旅游内容,并不断创新形成新的文化品牌。 二是坚持举办敦煌国际飞天文化旅游节。坚持举办每两年一届的敦煌国际飞天文化旅游节,以此为契机,邀请国内外艺术院校、专业团体来敦煌举办或参加独具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大赛,同全国乃至国际化的葡萄节相结合,在鸣沙山、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玉门关等景区举办敦煌国际葡萄节,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举办敦煌服饰、葡萄研讨会,不断扩大影响力,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逐步将飞天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一个国内外知名的节会品牌,积极争取修建专业比赛或会展场馆,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是集中开展广场文化演艺活动。每年旅游旺季在敦煌风情城、党河风情线、月影广场等城市广场,组织业余演出团体和城乡自乐班,把群众文化和敦煌旅游相结合,进行歌舞、戏剧和敦煌曲子戏演唱等文化活动,适时邀请国内外较高水平的演出团体进行具有异域风情和民族风情的演出活动以及开展民间绝活、技艺展示活动。 四是组织开展敦煌乐舞演出活动。常年在敦煌宾馆、太阳大酒店、敦煌山庄、沙州阳光大酒店等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开展以敦煌乐舞为主的旅游演艺活动。

敦煌文化艺术

敦煌文化艺术概论鉴赏 对文老师的评价 敬爱的文化老师: 首先,我就您给我们上课提一点建议和意见,希望老师给予指正和教导。我上大学以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老师大多是外聘的,当然外聘的都是好老师,在上大二的时候听师大包老师挺起过您的名字,在师大名气很大,我早就想听您的课了。在这学期开学知道您要为我们上敦煌文化艺术概论课非常兴奋,第一次见到您印象是您很时尚有带有古典色彩的感觉,有内涵高修养的艺人。第一次听您的课就像一场演说,精彩。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非常的得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您的性格很开朗,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爱学习了,虽说是大学了同学们自学能力都非常强了,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我们就是不爱学,也许大多都是我们的原因吧,上您的课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在教学方面:1您对学生负责认真,态度好。2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一丝不苟3课堂活泼有趣,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4老师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对学生极其负责。5工作认真,上课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学习敦煌文化知识,对我们甘肃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说起老师的缺点我基本没有发现,在讲课的时候非常的尽力,就是在最后的几节课上看了几次《敦煌》视屏教学,老师没有很好的解说一些我们没有看懂的,毕竟我们几乎没有去过敦煌对有些事物不太了解。当然也不都是您的错,我们没能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等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我深有体会。 敬爱的文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会铭记于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我们的时间还很长,有机会我一定去拜访您与您交流学习。 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就关于学习敦煌文化艺术认识写一些心得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之前,这里居住着月支、鸟孙等民族。西汉初,漠北的匈奴赶走月支,占领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汉军队打败河西匈奴,敦煌与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王朝版图。元鼎六年(前111)西汉在敦煌设郡,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筑了长城,在西部设立了阳关、王门关。从此,敦煌成为西域进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为了巩固敦煌的战略要地,政府从内地移民来此定居,调遣士兵屯田戎守。西汉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经过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的继续经营与开发,敦煌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

敦煌文化传承的价值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一位已在敦煌参加工作半年的大学生,我深爱着这片热土,作为敦煌的儿女无时时刻刻关注着敦煌的变化和发展。 我在大学读的是城乡规划专业,由于这个原因我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到大量敦煌历史变迁的知识。我们不仅拥有极具文化魅力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而且在保护和发展敦煌石窟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专家、学者甚至是群众。时至今时今日,他们和他们的后人仍然不辞辛苦的奋斗在敦煌石窟保护和发展的前线。同时他们也创造了一种精神,一种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精神无疑增加了敦煌石窟的文化精神内涵和魅力。 近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敦煌党校举办的“敦煌文化讲座”,主讲人马进驰先生对敦煌文化讲述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作为一个口口声声说热爱家乡的学生,我发现我多家乡的认识竟是如此缺乏。连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何谈热爱家乡? 我们有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让世人赞叹的精神财富,作为敦煌人民的一份子,我们有历史的责任去发扬它,传承它,但这一发扬和传承如何体现在敦煌人民身上,我们需要深思,我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节敦煌学概论课,课程时间安排在升国旗后的第一节课。

二课程内容应浅显易懂,既方便教学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让历史老师或者语文老师做好相应的准备就能授课。 三在期中和期末和其它课程一同考试,成绩计入综合成绩,并与升学挂钩。 四每学期给学生安排一次敦煌文化的游学,并配备讲解员,去敦煌文化的载体(比如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接受敦煌文化的熏陶。 敦煌文化的魅力的继承和发扬不应该局限在一小部分社会群体身上,他是我们青年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敦煌的少年和青年们在敦煌学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对个人来说是种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教育,也是文化和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乃至升华。其次对这座旅游城市而言是城市内涵和魅力潜移默化的提升,因为我们的学子大部分要都要去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学府求学,他们走出敦煌就是外界认识敦煌的窗口,是这座城市最实在的名片,他们是素质影响着敦煌的形象,也间接影响着敦煌的旅游业。最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要认识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将敦煌文化和精神千秋万载的传承下去。 在倡导科学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响应着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若能实现这一愿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对得起创造这一切灿烂文化的先贤们,也没辜负一代又一代在艰苦卓

浅析敦煌舞蹈的产生过程及其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8586145.html, 浅析敦煌舞蹈的产生过程及其艺术特色 作者:张馨月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以敦煌舞蹈的产生过程及其艺术特色为重点研究内容,论述了敦煌舞蹈的动 作原型是以敦煌壁画为基础,以及在敦煌壁画的基础上使用特定的编创方法创作而成。敦煌舞蹈的独特艺术性,为后世的中国舞蹈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敦煌舞蹈;产生过程;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97-01 一、敦煌舞蹈的动作原型 在舞剧《丝路花雨》问世之前,中国还没有敦煌舞这个说法,敦煌莫高窟内的历经数十个朝代上千年的壁画中,那些灵动飘逸,千姿百态的舞姿造型,点燃了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激情。敦煌舞蹈的原形主要是以敦煌壁画为基础,在众多的佛教题材壁画中用作舞蹈原型的主要有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化生伎乐、护法神伎乐以及供养人等伎乐。天宫伎乐指一切从事乐舞活动的菩萨、神众;飞天伎乐是对佛的礼赞、供献、歌舞和散花;凡是在莲花上的乐伎都可以称为化生乐伎;护法神乐伎有天王、金刚、药叉、迦陵鸟等。有这么多壁画的舞蹈形象但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墙壁上的舞蹈“复活”?于是编导们开始用铅笔描摹下壁画的线描,可是这些单体的线描就像是一个单独的字或者词语,而舞蹈要求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个时候怎么办,使用怎样的舞蹈语汇让它组成能够叙事,能够表情达意的舞蹈语言,舞者们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在不断的摸索中舞者们试着把线描上的舞姿模仿出来,从如何形成舞蹈,舞蹈的开始,变化到结束,中间的过程如何体现,通过舞者们的聪明智慧,在反复的尝试和摸索中,编者们终于找到了隐藏在这些舞姿背后的玄机,这些精致的敦煌壁画中的舞姿竟都是一个个“S”形构成。①这个发现是一个质的突破,舞者们根据这个发现进行着模仿和尝试,在敦煌舞蹈中,我们所要表现的不仅是“复制”壁画造型的身体动作,更主要的是上升为意识形态的精神境界。 二、敦煌舞蹈的创作方法 在前面模仿的基础上就是用编导基础技法对壁画做“造型连接”。素有“流动的雕塑”之称的舞蹈艺术可以充分体现出敦煌壁画的优美,他能用肢体直接呈现出壁画中的造型、动态。在仔细观察后便可发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持身体对抗的状态下,两个末梢(手与脚、手与头等)最大限度的分离,形成拽、扯、拧的方式和感觉,同时配合运用头与腮(倒头、腆腮)。它还具有独特的“三道弯”,这既不同于“顺势”、“协调”的古典舞,又不同于地域风情浓厚的民间舞。

谈谈敦煌文化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 谈谈学习敦煌文化 学院:旅游学院学生:张麟磊学号:021 摘要: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发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要道。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被接天山、准格尔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亚。东接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交通要冲。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对中西贸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桥梁作用。 历史上的西域,生态环境很好。虽处内陆地区,但塔里木内河网密集,树木丛生、气候温和湿润,绿洲也就随处可见。可见,当时的西域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的地方。加以位置处于东西贸易的十字路口,发展起诸多的小国也就不足为奇。例如:楼兰古国;精绝国;古格王国等等。所以,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就是一个必然了。 随着汉武帝时期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的屏障。史学家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逐渐古印度文明也伴随着路上丝绸之路这条路线无声的传入到了我国,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属佛教了。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时至东汉,从西域回来的一匹白马驮着佛家经文《四十二章经》来到了首都洛阳,就地就修建了一座白马寺。白马寺的建成标志着佛教正式的在我国暂稳了脚跟,佛教从此也开始了它在我国的地方化、民族化。“永平求法”,佛经大量译出,佛教也就在我过广为流传。 敦煌莫高窟最早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直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期

敦煌文化艺术

敦煌文化艺术概论鉴赏 姓名:马海鑫 班级:08艺术设计2班 学号:200891310212 指导老师:文化

敦煌文化艺术概论鉴赏 对文老师的评价 敬爱的文化老师: 首先,我就您给我们上课提一点建议和意见,希望老师给予指正和教导。我上大学以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老师大多是外聘的,当然外聘的都是好老师,在上大二的时候听师大包老师挺起过您的名字,在师大名气很大,我早就想听您的课了。在这学期开学知道您要为我们上敦煌文化艺术概论课非常兴奋,第一次见到您印象是您很时尚有带有古典色彩的感觉,有内涵高修养的艺人。第一次听您的课就像一场演说,精彩。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非常的得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您的性格很开朗,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爱学习了,虽说是大学了同学们自学能力都非常强了,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我们就是不爱学,也许大多都是我们的原因吧,上您的课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在教学方面:1您对学生负责认真,态度好。2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一丝不苟3课堂活泼有趣,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4老师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对学生极其负责。5工作认真,上课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学习敦煌文化知识,对我们甘肃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说起老师的缺点我基本没有发现,在讲课的时候非常的尽力,就是在最后的几节课上看了几次《敦煌》视屏教学,老师没有很好的解说一些我们没有看懂的,毕竟我们几乎没有去过敦煌对有些事物不太了解。当然也不都是您的错,我们没能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等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我深有体会。 敬爱的文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会铭记于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我们的时间还很长,有机会我一定去拜访您与您交流学习。 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就关于学习敦煌文化艺术认识写一些心得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

浅析敦煌市旅游发展

甘肃联合大学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敦煌市旅游发展 作者:李婷 指导老师:殷姿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 旅游管理专业 2010 级 三年制旅游管理班 2013年 6月1日

浅析敦煌市旅游发展 内容摘要:敦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艺术和丝路风情,为旅游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本文就敦煌市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问题并研究了相关对策。不断加快旅游深度开发,促进旅游转型升级,使旅游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敦煌;旅游业;解决措施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全市总人口18.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4,农业人口14.25万人。敦煌市凭借其奇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发展机遇, 现已成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因此,对敦煌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其旅游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敦煌的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敦煌是一个旅游城市,它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它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大前提。依托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目前敦煌市初步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博物馆景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和“石窟艺术”、“古关古城”、“大漠奇观”三大旅游品牌,先后推出了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7个旅游线路,同时,敦煌市还积极加强与丝路沿线城市及周边县市的营销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推出了丝路文化游、古关古城游、民族风情游、大漠探险游、度假休闲游、宗教艺术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效应。 2.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敦煌市现有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287家,经营范围涉及文化旅游、音像影视、网络文化、演艺娱乐、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体系,形成玉器、工艺骆驼、木刻画等12类3000多个品种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个,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敦煌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敦煌石窟形制 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关于敦煌石窟的形制及其造型,在相关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献没有留下可资利用的直接说明,仅仅有如“大像窟”、“涅槃窟”之类以外形特征而命名的记载。今人研究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同样采用了这一做法。其分类大致如下: 一、中心塔柱窟 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塔庙窟。因窟之后半部有立地撑顶的柱子(其中有些柱为塔形)而得名。主要出现于北魏、西魏、北周时期。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该窟型盛行于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印度,经过新疆传入敦煌及北方中原地区,新疆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敦煌中心塔柱窟的出现除受印度、新疆造窟形式影响外,还与当时佛教徒修行时绕窟巡礼、坐禅观像的习俗有密切关系。莫高窟现存中心塔柱窟有二十八个,其中北魏十一个(第 254、263、257、251、260、265、435、437、248、431、246 窟)、西魏两个(第288、432窟)、北周三个(第428、442、290窟)、隋代四个(第302、303、427、292 窟)、唐至元代八个(第448、332、39、44、9、14、22、95 窟)。其典型者如北魏第254、第248窟,北周第428窟等。 倒塔窟是中心柱窟之异型形式。中央开凿一连顶的须弥山中心柱,柱座上小下大,山作上大下小之倒圆锥形,所以又称须弥山形中心柱窟。平面为方形,中心柱下部为方坛,中心柱上部呈倒塔形直通窟顶,塔刹四龙环绕,以象征须弥山,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后部为平棋。莫高窟隋代第302、303窟属于此类。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Yi Shu Ping Jian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陈韵旭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敦煌飞天形象是具有丰富的中华艺术文化的。飞天形象融合了历史与民族,独具魅力,值得我们去继续研究。本文分析了敦煌舞蹈中的飞天形象的基本内容,展示了飞天形象形成的多方面因素以及飞天舞蹈形象的审美价值,给广大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关于飞天形象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并且把它和商业社会进行结合,既而让它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其生命力更加的强大。 关键词:敦煌舞影响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7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054-02 古典舞在现代社会有了创新性的发展。飞天这个艺术形象出现在敦煌壁画中,随着历史的发展,飞天形象融入到了现代艺术之中,成为了艺术表达的一个特殊形象。从目前来看,敦煌舞的飞天形象具有较好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内容 古典舞蹈的敦煌形象和创意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形象,那就是“飞天”。这一形象来自敦煌的壁画,而且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古典舞之间有较大的差异。飞天形象经常是以轻快而优美的动态,飘逸的舞姿来传达一种理念。在日本就有学者提出了关于飞天这一形象,在1949年,他从佛经角度去阐述了“飞天”这类形象,在整个描述中,它强调了飞天艺术与歌舞、音乐等方面的关系,借助佛学的特殊性来介绍了飞天艺术。从壁画中我们看到的飞天形象基本上是在穹顶或者壁画中,一个单位内成组的或者担任的欢乐腾飞的姿态。在舞蹈中,飞天的形象一般是通过飘逸的丝带、绵软的身姿、灵动的动作来表现的。这些动作和一般的舞蹈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人们只要看到了就能够区分出来。 二、敦煌舞飞天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敦煌壁画 在敦煌石头窟中,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都非常的婀娜,画中人舞衣带飘飘,其中还持有乐器、花卉,整个画面看起来优美且精致。在不同的时期,壁画的飞天形象出现了不同的表达,但是整体上仍能看出一种祥和而安宁的意境。敦煌壁画中的形象比较特殊,色彩大胆,线条粗犷,带着一种人类蒙昧时期的气息。飞天形象中不管是简单的线条,还是后期灵动而完整的形象,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飘逸和优美。飞天形象的衣饰突出,在飞舞过程中出现了衣带当风的美妙感受。而且在飞舞的过程中伴随着流云和花朵,能够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整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可以说是既严肃又活泼,动静结合。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逐步的融入到舞蹈之中,进而成为一项比较突出的表演艺术。 (二)传统舞蹈 总的来说,飞天形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本身受到了传统舞蹈的影响,虽说飞天形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但它的形象却保存得很完整。目前我们可见的飞天形象数量最多,而且风格最为典型,其中研究价值也非常高。在飞天舞蹈中传承了夸张和理想化的内容,展示出美学中的飘逸、洒脱与和谐的美。而且其中还含有传统舞蹈的重要元素。比如飞天形象飞天的过程不是像西方的翅膀,而是借助云彩和衣裙来产生一种凌空翱翔的姿态。这与中国传统的水袖舞、宗教舞蹈和宫廷舞蹈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值得一提的是飞天形象中还包含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比如敦厚、自然等特点。 (三)民族融合 舞蹈艺术中的飞天形象不仅是特殊的艺术形象,而且还承载了多种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就包括了民族内容。在古老的印度,飞天形象就存在了,在漫长的发展中,飞天形象也把中原和印度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下,让敦煌的壁画更具有特色。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