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2006年12月南京连续4天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刘端阳 1濮梅娟 2杨军 1张国正 3严文莲 1李子华 1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2. 江苏省气象台,南京,210008

3.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95

摘要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并与1996年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雾滴的平均含水量和平均直径与1996年观测结果相当,含水量最大值比1996年观测结果大4倍,数密度比10年前小。认为前2个子过程的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很高,造成了南京本次大雾能见度长时间低于50 m的恶劣天气。结合边界层探空资料,认为形成这种强浓雾的主要原因是近地层持续存在强盛的水汽平流,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根据雾微物理参量的起伏变化,将浓雾过程分成4个子过程,分析并比较了4个子过程的雾滴谱分布,总过程的谱分布及4个子过程的谱分布都服从Deirmendjian分布,谱型都基本呈指数下降,雾滴主要集中在小滴段。最后,对第一个子过程微物理参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这次浓雾是在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后形成的,午夜最强,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弱,反映了辐射雾的日变化特征。另外,还发现雾形成以后,开始变化不大,但随着进一步辐射降温,地面雾团不断产生,雾爆发性发展。

关键词南京,持续浓雾,辐射平流雾,雾滴谱

中图法分类号 P426.4

资助课题:中国气象局研究型业务项目(YW200601),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示范工程项目(BE2008618)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招标项目(BK2007727)。

作者简介:刘端阳,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研究。Email:liuduanyang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ad9115613.html,

通讯作者:濮梅娟,pumeijuan@https://www.360docs.net/doc/ad9115613.html,

2007-07-23收稿,2007-12-21改回.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four-day persistent fogs around Nanjing

in December 2006

LIU Duanyang 1 PU Meijuan 2 YANG Jun 1 ZHANG Guozheng 3 YAN Wenlian 1 LI Zihua 1

1. Key Laboratory for Atmospheric Physics & Environment of NUIST, Nanjing 210044, China

2. The Observatory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08, China

3. Nan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Persistent heavy fogs occurred in Nanjing during 24-27 December 2006, and the super dense fog with a visibility below 50-meter persisted for more than 40 hour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fog process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ZQZ-DN visibility meter and FM-100 fog particle spectrometer. 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istent fog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ontinual fog droplet size, number concentration,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data as well as the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visibility observations,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micro physical parameters with those of fogs in Nanjing in 29-30 December 1996. The average LWC and diameter of the fogs are equivalent to those of

1996, yet the maximum LWC is four times and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1996, respectively. It is the high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LWC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rocesses that led to the bad weather of the long-duration super dense fogs in Nanjing. Combining with the data of tethersonde,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tinuous strong vapor advection resulted in the persistent heavy fogs, and therefore it possessed the characters of advection fog.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s of the micro-physical parameters, the whole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four fog processes, and the average droplet spectrum distributions of the four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droplet spectrum distributions of both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four processes obeyed the Deirmendjian distribution, i.e.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declined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roplet diameter and droplets with a smaller diameter dominated. At last, the micro-physical parameters of fogs in the first process were analyzed in more detail, it was found that the fog formed after the radiation cooling in the clear night sky (December 24), reached its peak intensity in the midnight and then weakened gradually along with temperature rise after the sunrise next day (December 25), reflecting the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 of radiation fog. In addition,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fog did not change much after its formation, but along with further radiation cooling, the fog masses formed incessantly on the ground, then the fog explosively developed into a super dense fog.

Key words Nanjing, Heavy fog, Advection radiation fog, Fog droplet spectrum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2002211227收到,2003202220收到修改稿 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314资助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35190成果,参加工作的有北京大学王绍武、朱锦红、蔡静宁、陈振华和国家气候中心赵振国、陈国珍、徐良炎等. 第28卷第2期 2004年3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28 No 12Mar 1 2004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郭其蕴1) 蔡静宁2) 邵雪梅1) 沙万英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SL P )资料计算了1873~195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I SM ) 与用NCEP 的SL P 资料计算的1951~2000年I SM 衔接,构成128年的I SM 序列。用功率谱 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 SM 的变化,指出80年周期最突出,其次尚有40年周期,8~10年周 期及准2年周期。分析表明,夏季风弱时中国东部夏季气温低,降水自北向南为负、正、负分 布。夏季风强时,气温偏高,降水异常为正、负、正分布。对年际变化而言,降水与夏季风的 关系要复杂一些,至少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对降水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 文章编号 100629895(2004)022*******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季风是影响中国气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甚至人们认为中国气候是季风气候,也就是说气候有着显著的季风色彩。比如夏季雨带的位置的变化即受控于夏季风的活动[1]。为了描述夏季风的总体强度,过去曾采用陆(110°E )海(160°E )气压差作指标,建立了1951~1980年夏季风指数(I SM )序列[2]。分析表明这个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后来,不同作者引用并延长了I SM 序列[3~6]。这些研究表明,1951年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处于强夏季风时期,以后夏季风减弱,1976年之后夏季风强度再次减弱,以至在此后的20多年中没有再出现强夏季风年[7]。并且发现夏季风的这种年代际变化在中国东部降水变化中有明显的反映。近20多年华北的持续性干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8,9]。 美国NCEP 的再分析资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料体系[10],有1948~2000年的SL P 资料,我们根据这份资料建立了1951~2000年的I SM 序列[11]。然而,仅仅利用1951年以后的SL P 资料,不可能知道近40~50年夏季风的减弱是一种长期趋势,还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也不可能知道如果是周期性变化,其时间尺度如何?英国整理了1873年以来逐月北半球SL P 资料[12],据此,我们建立了1951年以前的I SM 序列,与1951年以后用NCEP 资料建立的序列同化,组成一个统一的128年I SM 序列。又利用1880年以来季降水量及气温距平图①,研究了I SM 与中国夏季气候的关系。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 【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30%为活火山。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 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联系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联系本文利用日本气象厅次表层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中心160站降水、温度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区气候年际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东亚夏季风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之间的联系,探讨年代际背景下次表层海温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及其可能影响途径。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偏低,副热带高压偏弱,30。N以南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包括我国华南沿海为异常的气旋型环流,我国北方、朝鲜半岛到日本为反气旋型环流,有利于夏季风向北推进,对于弱夏季风年,反之亦然。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气温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强夏季风年易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夏季气温普遍偏高,而对于弱夏季风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夏季气温偏低。(2)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季节EOF第一模态是ENSO循环在次表层的体现,反映了ENSO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而第二模态时间序列是超前Nino3.4指数的前期信号。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东亚夏季风指数有很好的超前相关,前期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异常海温的东传引起的类ENSO事件衰减是次年夏季风强弱的显著信号,当前期秋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偏暖(冷)并有明显向东传播的趋势,它将使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暖)海温变暖(冷),当年东亚夏季风偏强(弱)。 (3)次表层海温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970年代末期的年代际突变,不同年代际背景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改变,气候突变之后,东亚夏季风与次表层海温之间的存在显著相关。冬季次表层海温呈现类El Nino 分布型时,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强,西北太平洋地区受反气旋型环流控制,能将大量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称为风能。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介绍 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 1、蜡烛“吹”风车实验: 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 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 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 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 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 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 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 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

(完整版)世界区域地理_东亚与日本_练习题

第一节东亚和日本 一、选择题 1.东亚地势的总特点表现为() A.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 B.中部高、四周低,高差较大 C.东南高、西北低 D.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2.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土面积狭小②森林资源丰富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东亚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 A.地跨寒、温、热三带 B.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 C.地形复杂多样 D.亚洲与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船队一般是冬季出发,夏季返回,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赋税在秋季征收 B.遵守朝廷有关规定 C.利于绘制海图 D.利用季风 5.东亚五国的首都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A.北京、乌兰巴托、首尔、平壤、东京 B.乌兰巴托、北京、平壤、东京、首尔 C.乌兰巴托、北京、首尔、平壤、东京 D.乌兰巴托、北京、平壤、首尔、东京 6.日本本州岛沿海的工业中心,从东向西依次是() A.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 B.横滨、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 C.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神户 D.名古屋、东京、横滨、大阪、神户 7.读右图,P区域所在的是() A.东亚 B.南亚 C.东南亚 D.中亚 8.东亚气候的最大特征是() 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类型多样 C.海洋性特征明显 D.大陆性气候普遍 9.与中国接壤的东亚国家的首都有() A.平壤、乌兰巴托、首尔 B.平壤、首尔、东京 C.莫斯科、平壤、乌兰巴托 D.平壤、乌兰巴托 10.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B.深受海洋影响,属于冬温夏凉、降水丰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部夏初有梅雨天气,夏秋之交常受台风影响 D.首都东京位于濑户内海沿岸 11.日本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科学技术新城筑波在() A.京滨工业区 B.濑户内工业区 C.阪神工业区 D.北九州工业区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严寒,气温约在零下40度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12-13题: 12.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13.王教授家乡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气候 右图为120°E经线的一段(图中斜线部分为陆地),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经线经过() 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③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④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⑤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15.甲、乙两地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一种经验模式预报东亚夏季风

An empirical seasonal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using ENSO and NAO Zhiwei Wu,1,2Bin Wang,2Jianping Li,1and Fei-Fei Jin2 Received8January2009;revised2July2009;accepted13July2009;published29September2009. [1]How to predict the year-to-year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important tasks in climate prediction.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 EASM variations are intimately but not exclusiv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ecay of El Nin?o or La Nin?a.Here we present observed evidence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 results to show that anomalous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in spring(April–May)can induce a tripol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pattern in the North Atlantic that persists into ensuing summer and excite downstream development of subpolar teleconnections across the northern Eurasia,which raises(or lowers)the pressure over the Ural Mountain and the Okhotsk Sea.The latter strengthens(or weakens)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front(Meiyu-Baiu-Changma),leading to a strong(or weak)EASM. An empir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EASM strength by combination of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and spring NAO.Hindcast is performed for the 1979–2006period,which shows a hindcast prediction skill that is comparable to the 14state-of-the-art multimodel ensemble hindcast.Since all these predictors can be readily monitored in real time,this empirical model provides a real time forecast tool. Citation:Wu,Z.,B.Wang,J.Li,and F.-F.Jin(2009),An empirical seasonal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using ENSO and NAO,J.Geophys.Res.,114,D18120,doi:10.1029/2009JD011733. 1.Introduction [2]The poor simulation of the Indian monsoon was noted by many previous studies[e.g.,Sperber and Palmer,1996; Gadgil and Sajani,1998;Wang et al.,2004],yet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has only recently been revealed as a major challenge in numerical simulation[Kang et al.,2002;Wang et al.,2004]and seasonal prediction [e.g.,Chang,2004;Wang et al.,2005;Wu and Li,2008]. The multimodel ensemble(MME)is generally better than any single model prediction[Doblas-Reyes et al.,2000; Palmer et al.,2000;Krishnamurti et al.,1999],providing an effective way to aggregate and synthesize multimodel forecasts[Wang et al.,2008a].However,examination of the ensemble of five state-of-the-art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AGCMs)20-year(1979–1998)hindcast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e ensemble skill of these models remains very low in forecasting the EASM[Wang et al., 2005].Therefore,determination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EASM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urces of predictability are of central importance to seasonal prediction of the EASM and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Wang et al.,2008b]. [3]It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ASM experiences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e.g.,Fu and Teng,1988;Weng et al.,1999,Wang et al.,2000,2008c; Chang et al.,2000a,2000b;Yang and Lau,2006].In the last30years,the domin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mode indicates that an enhanced east Asian subtropical front and abundant Meiyu occur during the summer when El Nin?o decays[Wang et al.,2008c].Why is there a ‘‘delayed’’response of the EASM to ENSO in the ensuing summer wh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 disappear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central Pacific?Wang et al.[2000]pointed ou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ff-equatorial moist atmospheric Rossby waves and the under-lying SST anomali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region can‘‘prolong’’the impacts of ENSO from its mature phase to decaying phase and causes a‘‘delayed’’response of the EASM to ENSO.Nevertheless,since the EASM has complex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s that encompass tropics,subtropics,and midlatitudes,its variability 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variations originated from the tropics (i.e.,ENSO)[e.g.,Chen and Chang,1980;Huang and Lu, 1989;Wu et al.,2000;Ding,2004;Ninomiya,2004;Wu et al.,2006],but also by those from the midlatitudes to high latitudes[e.g.,Enomoto et al.,2003;Wu et al.,2006;He et al.,2006;Ding and Wang,2007]. [4]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is a large-scale seesaw in atmospheric mass between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polar low[e.g.,Walker and Bliss,1932;Bjerknes, 1964;van Loon and Rogers,1978;Wallace and Gutzler, 1981;Barnston and Livezey,1987;Li and Wang,2003]. Trenberth et al.[2005]suggested that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al mode and associated NAO is the third mos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VOL.114,D18120,doi:10.1029/2009JD011733,2009 Click Here for Full Article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China. 2Department of Meteorology and IPRC,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 a noa,Honolulu,Hawaii,USA. Copyright2009by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0148-0227/09/2009JD011733$09.00

高中:世界区域地理专题总结学习资料

高中:世界区域地理专题总结 专题一:位置: 一、东亚:80°E-140°E,20°N-50°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东南亚:23°26’N-10°S, 90°E-150°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oE),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10°N-30°N,中央经线80°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中亚:40°N-50°N,50°E-80°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西亚和北非:20°N-40°N,20°E-65°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N-30°S,20°W-60°E,中央经线:20°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西欧:40°N-70°N,10°W-20°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空气的力除重力之外,尚有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由于空气层之间、空气与地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由于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些力在水平分量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水平运动。而微团的水平运动对于风形成、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1作用于空气的力 1.1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用下式表达: 观测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值很小,一般为1—3hPa/赤道度,而垂直气压梯度在大气低层可达1/10m 左右,即相当于水平气压梯度的10 万倍,因而气压梯度的方向几乎与垂直气压梯度方向一致,等压面近似水平。 气压梯度不仅表示气压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而且还表示了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力。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在气柱的P 和P+δP 间取一小块立方体流体(图4·15),其体积是δV=δXδYδZ,Y 轴平行于地面等压线,X 轴指向较高气压方向,Z 轴垂直向上,并与地面重力作用线平行。 经推导,在X方向周围空气作用于立方体静压力之和为: 同理Y和Z方向也可求的,三个向量之和为 上式除以体积(δV)后,即得气压梯度△P,所以气压梯度是作用于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力。

实际大气中,由于空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单位体积空气块质量也是不等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相同的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对于密度不同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是不同的,密度小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比较大,密度大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比较小。因此,用气压梯度难以比较各地空气运动的速度。在气象上讨论空气水平运动时,通常取单位质量的空气作为讨论对象,并把在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气压梯度。 在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垂直分量比水平分量大得多,但是重力与Gz 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因而在垂直方向上一般不会造成强大的垂直加速度。而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由于没有其它实质力与它相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却能造成较大的空气水平运动。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2地转偏向力 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在大尺度的空气运动中,地转偏向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地球不停地绕地轴以角速度ω从西向东自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和上述圆盘上的人很相似会很自然地以转动的地表作为衡量物体运动的标准,所不同的是转动的球体表面更为复杂。然而圆盘非常相似地球极点的地平面。在北极,地平面绕其垂直轴(地轴)的角速度恰好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 度ω。转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因而在北极,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水平地转偏向力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并指向它的右方,大小等于2Vω。在赤道,地球自转轴与地表面的垂直轴正交,表明赤道上的地平面不随地球自转而旋转,因而赤道上没有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的其它纬度上,地球自转轴与地平面垂直轴的交角小于90°,因而任何一地的地平面都有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见图4·17,图上ω表示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AC 表示A 点地平面的垂直轴。由于∠AOD=φ,所以∠ABC=φ,ω在地平面垂直轴方向的分量为ω1(ωsinφ)。根据圆盘转动速度所得的公式α=2Vω,可以得出任何纬度上作用于单位质量运动空气上的偏向力为:A=2Vωsinφ 在南半球,由于地平面绕地轴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因而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物体的左方,其大小与北半球同纬度上的地转偏向力相等。地转偏向力只是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应用教案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应用》的教案 【课标解读】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点没有识记和原理理解上的具体要求,只是作为认识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和体验,但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中最重要的基本原理,是理解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移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上亦有详尽表述,所以将此部分作为重点和难点知识组织教学。 【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而大气运动的直接结果,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迥异的气候类型,进而影响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大气运动的抽象性及其复杂性,使学生理解掌握该知识点的难度较大,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预设有效地教学过程以化解难点,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乃至教学思想的反映。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运动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其过程,然后配合准确精炼的语言,细致到位的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随后的环节不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知识的运用,以课堂提升和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海陆风的形成,对海陆风延伸到海陆之间的冬夏季节环流,主要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最后安排讨论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城市布局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学到的地理学原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和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一定的地理思考能力,并对他人的观点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现实问题的提出引出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思考和兴趣。 2、运用板图分析,学生能够说出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及气压变化情况,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学生能学以致用,画出热力循环图。 4、通过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通过探究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中大气水平方向的气压变化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 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中心小学杨新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1、本课选材于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上册《刮风了》单元的的活动三“风是怎样形 成的”,是学生在学习了活动一“刮风的现象”、活动二“观测风”之后开展的探究活动。本课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发现,风是怎样形成的”、“学会推理,总结自然风形成的原因”、“迁移应用,分析海陆风的成因”、“知识回归生活:讨论风的利弊”等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2、本课教学把先进的教育技术——“电子投影仪”巧妙地应用在科学教学中。 应用“电子投影仪”特有的“即时交互,聚焦”等功能辅助教学,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PPT”特有的“附件”等功能存放视频或图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电子投影仪”应用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实现高效课堂。 教学目的: 1、知识:了解风的成因,知道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学生根据现象进行 推理的方法。 2、技能:会做风的形成的实验,。 3、情感:乐于参与,积极思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严谨的科学性的课件,增强学生上课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 2、器材:风的形成分组材料每组1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1、播放“刮风的现象”视频。 2、提出问题:通过视频,你看到什么自然现象?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风”这一自然现象,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3、引导学生思考回顾关于风的认识:“关于风的知识,你了解哪些”。 (设计思路: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 学生自己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师:空气的变化,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你可以用手去感觉。嘴巴周围的空气怎么变化的?空气跑到别处去了,嘴巴周围就成真空了没有空气了吗?对,周围的空气又跑过来了。 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交流发现,教师小结: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也就是,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生笑,不是。)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根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热空气的知识,你猜一猜?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生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种动力框架对全球气候及东亚夏季风模拟的影响探究

三种动力框架对全球气候及东亚夏季风模拟的影响探究 本文检验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第三代通用大气模式CAM3.1模拟的全球气候和东亚夏季风对模式中使用的三种不同的动力框架版本—欧拉(EUL),半拉格朗日(SLD)和有限体积(FV)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动力框架的改变会对模拟的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差异不仅表现在主要由动力过程决定的变量场,如风场,还表现在物理过程为主的变量,如降水。利用月平均环流和降水资料分析不同动力框架的CAM3.1模式对1979-2008年平均的冬夏季气候特征的模拟,发现动力框架对模拟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动力框架最主要的模拟差异在于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低层的温度;热带太平洋地区的降水;两半球副热带高压,冰岛低压,冬季大陆上空的冷高压以及阿留申低压的强度:两半球西风急流以及热带东风的强度。总体来说,SLD在多数方 面的模拟优于其他两种动力框架。模式动力框架也会对东亚夏季风的模拟产生显著的影响。 总体来说,半拉格朗日的CAM3.1在模拟东亚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年际变率方 面要优于CAM3.1默认的欧拉核以及可选的有限体积核。在模拟东亚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方面,CAM3.1模式具有很大的缺陷,这在SLD版本中得到部分改善。模 拟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的强度和位置,以及。 副高强度和位置的模拟误差分别在FV和SLD中相对较小,副高脊线的特征在SLD中更符合实际观测情况,这也影响到副高南侧的东南风和副热带雨带区域的 整个对流层垂直运动。高空东西风急流以及低层三支季风气流的强度和位置在三种动力框架的模拟中差别不大,但SLD相对减小了平均纬向和径向风的模拟误差。对于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率,三种动力框架的模拟均存在很大的系统误差。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因素: 一、盛唐土壤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首先,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 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前有 “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 前的,甚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 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 国逐步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人 们朝气蓬勃、胸襟开阔、豪迈奔放。而这种骄傲自豪、乐观奋 发、继往开来的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历史的最强音。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伟 大时代。作为被这个时代孕育出来的诗人,李白像一颗巨星从大 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视天下。他在盛唐取得的令人注目的成 就,所谓是“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他得以成长 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 的气质,高亢豪迈的性格,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 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

精神领域的反映和真实写照。 二、屈原楚辞对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 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其积极浪漫主 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 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在《代寿山孟少府移文书》一诗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 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可见其早晚之年都不离怀 才报国之思。就创作思想而言,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 格,毋庸置疑,是一脉相承的。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总能隐约可以看到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子——两者皆擅于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 之情;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 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 受。但相比较之下,笔者认为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从他 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常常以神话、传说的题材和象征、比喻 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如《远别离》、《梁甫吟》都是借神话传说 反映社会现实;《登高丘而望远海》、《古风》等篇,则是借古 讽今;《蜀道难》也以雄奇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写出蜀地的奇 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起来并在同一首诗作中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