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详细重点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详细重点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详细重点

选择题(30分)名词解释(4-5 20 分)简答(4-5 25 份)论述(2-3 25 分)

一、网络传播的概况

网络传播: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已经经过了四次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

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

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符号的产生和运用;

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二、信息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特征:1、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2、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3、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4、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三、UGC勺概念(用户产生的信息)

UGC是“ user gen erated content ”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用户生产内容”,即网友将自己DIY 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

四、传播媒介的属性有什么、特征(例:个性化+解释)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是不言自明的。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特征性突出表现为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与网状化。

一)传播的复合性

1、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网络传播与传统的通信网络和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除了提供了一个通信和传播的渠道(channel )以外,还提供了一个公共的空间(space)。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等传播形态得到了融合。

在传播形式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网络。

利: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传播方式的组合以求传播效益最大化

弊:由于多种传播形态及形式的复杂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传播者的意图往往未必能得到充分实现,受众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十分明显。

2、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多媒体融合趋势,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含义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3、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由于网络的多重传播属性,他们所承担的传播功能也是复杂的。

从个人层面看看: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形象塑造,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台从群体层面看: 群体的维系、发展、群体文化的形成与维系从组织层面看:组织的工作平台、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组织外的信息传播与公关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监测、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等

4、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网络是一个允许个人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开场所,个体在这样的一种空间里的话语表达有可能被他人听到。

但是,这样一个空间赋予个人更多的是“权利”而非“权力”。

话语权力:取决于他的话题是否为众人关注,他说话的方式能否为人接受,他的观点能否引起共鸣或者争鸣。

网络赋予的权力有时候会损害某些人的权利在作为一种公共话语空间的同时,网络也承担着个人“私人话语空间”的作用。电子邮件、

即时通信,或是博客、微博、微信等,也都被一些网民视为纯私人的表达。

在私人话语空间里,个体的需求不同,个体的意见形成与表达方式与公共话语空间也有较明显区分,其社会功能也不同。

然而,网络中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清晰。认识网络媒介

“公”、“私”兼具的特性可以提醒人们对于网络中的言行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要有足够的估计中的作用。

二)传播的连通性网络是一张巨大的“网”,这意味着从底层结构来说,它的各个节点是可以相互连通的。

1、网络结构的连通性(技术层面)

网络的技术结构本身具有连通性的特点,理论上说网络上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都是可能的。

技术结构上的连通性促进了网络信息在网络中的自由流动与相互渗透,也对信息传播控制提

出了很大挑战,削弱了网络媒介进行宏观控制的能力。

2、网络信息的连通性

表现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连通。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在技术上连通的可能性,给人们拓展新闻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一定基础。

3、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沟通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交流,而是一种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如内容的生产,UGC)4、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超越时空进行交流;信息流与意见流四通八达造成控制困难;使弱小的个人意见集中成一种强大的声音,但集体的声音并不等同于民意,并非总是理性的,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效果。

三)传播的开放性

1、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垄断地位被打破,网络传播的参与者可以是任何有条件利用网络的

人。这种开放性使网络传播格局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2、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可以全天候的处于信息发布的状态,做到及时发布、全程跟踪、滚动报道,不受版面篇幅和播出时间段的限制。

四)传播的多级性网络传播通常是大众传播渠道、群体传播渠道与人际传播渠道三者的组合,这中间经过的环

节数量还可以无限增加,也就是说,传播技术可以无限增加。

传统媒体的多级传播中,一级之后的传播通常是在媒体之外完成的,而网络中的多级传播可以全部利用网络这个媒介实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以多级方式流动。信息进入多级流动状态,有着一定的动因,如信息本身与受众兴趣的吻合度及信息方不的方式等。

(五)网状化网络平台上的传播还有一个特点:传播路径网状化。信息不是沿着一条线性路径传播的,而是在进行着网状扩散。从理论上看,每一条信息在数字平台上都可能借助这种网络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面。

五、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六、人际传播有哪些特征

1、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媒介为中介首先,这种传播具有技术依赖性,网络及相关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人际交流的方式、手段以及广度与深度。

其次,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及大众传播的界限并不是清晰分明的。有时候,人际传播的影响可以演变为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样的,大众传播等渠道中的信息,也可以轻易地流入人际传播渠道,对于放大其他传播效果,起到重大作用。

2、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网络传播的内容复合性:多媒体传播

3、传播情境:虚拟性

由于网络这一传播渠道的存在,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是在一种虚拟的空间情境中进行的,它消除了现实交流中的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没有地理上的距离障碍,没有空间大小的影响,也较少受到物理空间中背景活动、噪音等的影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影响。因此,它是在抽象的环境中进行的一种交流,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

4、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

在网络中进行人际交流,人们可以选择匿名的方式,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可匿名性。这一特征可能会使个体的表现在与他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大相径庭,也会使得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

多面性:一个上网者可以同时与多个对象进行交流。对象不同,交流情境不同,人们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性格、性别、网名)。

5、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传播的社会网络

对于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不仅要从个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个角度去认识,还需要看到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可能在点对点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人际网络。人际传播的手段与渠道可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成为流行文化、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

七、群体传播有哪些特征

1、传播方位:跨地域性

传统群体的交流常常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尽管血缘或业缘群体可能是跨地域的,但在过去,由于受到交流渠道与手段的限制,这些群体的传播优势并不通畅。在网络传播中,各种跨地域性交流手段,为不同类型群体的内部传播提供了有效而灵活的渠道,有助于提高群体交流的频率,以及拓展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2、传播渠道:多样性

3、传播者: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4、传播情境:虚拟化环境中实在的结构关系: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方式一样,群体传播也是在虚拟化的环境中展开的。这种虚拟化意味着跨时空交流的日渐频繁,某些符号性交流,如文字、表情交流得以强化,物理空间环境因素影响作用则相对减弱。虽然交流的平台是虚拟的,但是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确是实际存在的,而且像在物理空间中一样,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成员之间会形成权力关系。

八、组织传播有哪些特征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是目前新闻传播研究者关注较少的一个领域,但是对于企事业单位等组织 来说,确实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内联网是在一个组织内部,使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通信和信息传播的方式。这是一种针对组织 内部人员,处理和集成信息的机制。

1、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

内联网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得过去许多组织中,下行传播占主导地位的 现象被改变,上行传播变得更容易实现。

内联网使得组织传播从“金字塔式”传播向“网络式”传播演变。

2、利用内联网实现组织传播,使虚拟办公成为可能。

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使“集中办公”变成“分布式办公”,因此“虚拟式”办公也就成为

可能。但是虚拟办公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有待实践作出回答。

二)、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互联网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组织外传播主要表现为宣传活动。

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

1、在宣传活动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组织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发布信 息,并且通过与公众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改善传播效果,不再受传统媒体 限制。

2、在网络中开展宣传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对网络手段的运用能力(如微博中的危机公关)

九、大众传播有哪些特征

1998年 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网络被正式作为“第四媒体”提出。把网络当作

第四媒体,正是认识到它具有大众传播的功能。其特征主要变现为 :

受众的高能动性(生产内容、传播内容、接收内容、反馈互动)

十、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有哪些

网站、即时通信、网络社区、博客、搜索引擎、维基百科、SNS 微博、微信

1^一、SNS 的创意来由?六度分割理论

1、 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媒体、舆论领袖、普通个人)

2、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层次性、多级性) 3、

传播手段的复合性(形式多样) 4、

5、

传播效果的开放性(难控制、难预测)

SNS(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 )网站。SNS 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它是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一种应用,专指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也称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该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提出。

十二、网络新闻的五个层次

标题、内容提要、新闻正文、关键字或背景链接、相关文章等延伸性阅读

十三、为什么网络新闻会出现五个层次(超链接)

十四、大数据是什么

“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

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4V——Volume (大量)、Velocity (高速)、Variety (多样)、veracity (真实性)等特点。“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数据的处理、分享、挖掘、分析等能力的提升。

十五、超链接在网络新闻编辑中有什么意义

1、改变传统新闻线性传播的固定顺序

2、使得网络新闻可以通过超链接扩展、解释词义

3、延伸报道、扩展相关阅读

十六、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了解网络营销的案例)概念:网络营销(E-marketing )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对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的一种发展。

特点:网络营销包括企业的网络公关、网上市场调研、网上发展分销体系、网络广告、网络

直销、网络营销集成等。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网络营销可以借助多元复合的渠道与手段传统营销往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而网络营销可以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各种渠道。同时,各种传播手段可以交叉复合地利用,营销者对传播渠道、传播手段的选择、内容的控制有更多的自主权。

(二)网络营销倚重人际传播与口碑营销:尽管有多元的、复合的传播渠道与手段,网络营销对人际传播渠道的倚重,是它区别与传统营销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口口相传所产生的口碑营销效果,有时比大规模的广告还要好。

(三)网络营销能更好地实现4C' S 策略(Consumer needs 顾客需求、Cost 成本、Convenience 方便、Communication 沟通)

十七、网络公关、广告的概念、异同举例)

概念:网络公关:E 公关,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借助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实现公关目标、影响公众的行为。其核心是帮助企业或组织解决与社会大众间的各种关系。

网络广告:通常指以广告主的名义,用付费的方式,通过网络媒体向特定的受众传播产品信息,以期达到产品营销的目的。

异同:(一)目的与效果不同-- 广告:推销产品,促进消费;公关:引起社会公众对组织的关注,产生对组织的好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宣传内容不同-- 广告:商品推介;公关:组织形象推介(三)传播手段不同-- 广告借助明确的广告形式,借助一定形式的媒体的特定版面与时段进行发布,公关活动的形式则更广泛多样。

十八、社会化营销的概念

Web2.0时代,社会化媒体营销越来越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十九、新闻传播的构成有三类

1、专业新闻机构①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②商业性的网站;

2、网民

二十、你认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专业网络新闻机构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一)网络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承认非专业人员可以参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专业媒体存在必要性的丧失。

1)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

2)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

3)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二)多元化新闻传播格局下专业网络新闻机构所扮演的角色(1)新闻传播的主导者(2)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3)信息海洋的导航者(4)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

一、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

(1)1948年,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维尔(Harlod Dwgiht Lasswell)提出5W模式(见图

6.1 ),使人们明确地意识到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选择和把关这一问题。1950 年,怀特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 keeping)”模式。

2)网络中专业新闻机构是否还具有把关功能(讨论:)

3)网络中三个层面的“把关人” ;1、政府把关;2、网站把关;3、网民自我把关

4)网络中的把关机制 1 、信息传播方面的把关 2 、意见传播方面的把关

二十二、CNNIC 报告:6.18亿网名,5亿手机网名,互联网普及率

高的上网设备 手机 二十二、网民有哪些特征

1、个体性

在传统媒介中,受众的概念指的是“较大数量的”、“异质的”传播对象,

数”。网络技术使受众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有了意义。如尼葛洛庞帝所说, 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2、社会性

作为个体的网民,其信息消费行为往往不是基于个体的自主判断与选择,而是在社会环境作 用下的复杂过程。

每个个体的信息消费行为都有可能与他人的行为集合,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可以说,网络 信息消费的社会化,意味着个体与社会之间非常密切与频繁的一种双向互动。

3、虚拟性

①可匿名:不等于表现是虚假的,美国网络专家埃瑟?戴森认为:假名更可能是这样的一种 面具:人们使用它来表现自己真实面目而不是隐藏自己的本性;或者说,它允许一个人真正 表现其性格的某一方面。 ②符号化:本名or 昵称、IP 地址 ③多面化:对自己的角色可以 进行多重设定和自由分解,表现不单一。

4、自主性:从“推”到“拉”

5、参与性:对信息传播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对信息传播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二十三、什么是公民新闻

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 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 重要的信息。” 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还有的学者认 为,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 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后者 的定义可谓更加具体与易于理解。

二十四、议程设置的概念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它的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 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 著性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45.8%,网民使用最

是“不定量的多 在数字化生存

二十五、议程融合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必须通过加入某个社会群体来降低认知不协调,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为了融入自己想要加入的群体,个人必须接触与该群体相关的媒体,使自己的议程与这一群体的议程一致。

二十六、网络舆论的概念、作用

概念: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媒介中体现出来的社情民意,它不是个别网民的个别意见,而是网民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意见的综合状况。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发生时,网上会爆发性地形成一些舆论热点,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热点就是网络民意的风向标。

特点:(1)意愿声张:网络舆论是对一部社会成员意见的直接反映。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它能直接反映一部分网民的态度与心声;(2)意见整合:舆论有整合社会意见的功能。网络舆论也具有着一种功能,它使人们具有相

对一致的关注焦点,且最终能在这些焦点问题上形成一种主流的意见;(3)行为导向:网络舆论是社会中的一种“意见气候”,给人们提供一种参照,使得人们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4)社会监督:网络舆论也是一种社会监督力量,不仅体现专业媒体机构的监督能力,同时体现网民的力量;(5)情绪宣泄:人们在网络中的各种活动,都有其现实依据。有时并非为了参与社会事务,而仅仅只是宣泄个人情趣而已。

二十七、网络是否还存在“议程设置”的功能?举例说明。

从理论上看,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网络议程设置的本性:(1)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而网络传播可以轻易地做到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

(2)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

(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瞩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案例分析:“王石捐款门”事件为例

5月12日,万科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200万元,网友纷纷发帖质疑万科捐款数额太少。

面对网友的质疑,5 月15 日,王石发表博客回应,“万科捐出200 万是合适的”,并规定“普通员工限捐10 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遭广大网友指责甚至谩骂,王石“冷静”“理智”的博客回应引来骂声一片。一时间,“万科捐款门”被众多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引起各方争议。5月15日,王石首次道歉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力挺王石的声音,但不少网友仍不接受道歉。

5月21日王石接受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曾静漪独家采访时对网友表达歉意:“我现在认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我所说的那句话还是值得反思。”不少网友仍表示不接受道歉,认为王石此时道歉是迫于公司压力。5月22日王石就“捐款门”事件公开表示道歉;5月23 日潘石屹发表博客为王石“辩护”引发新一轮讨论。

围绕王石道歉引发的网民反应,不少传统媒体继续就这一话题开展报道,形成一片评论热潮。针对网民的意见和批评,不少媒体发表了回应的分析评论。如5月25日《广州日报》发

表评论《王石道歉网友为何不能原谅》。《解放日报》5 月27 日的评论《王石的道歉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6月1日,事态进一步发展,“原谅王石”还是“王石下课”成为各方激烈争论的焦点。

6月5日,万科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捐赠一亿预案,王石再次无条件道歉,但网友要求王石“引咎辞职”的呼声又起。传统媒体纷纷第一时间对此进行报道。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国医通17-18中医必修(温病学)题库最全最新

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的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的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 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二者的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 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 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 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 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10、小儿暑痫的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 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的指征是B大便硬 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 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的治法是C甘寒法 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 22、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 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D桑菊饮 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的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 30、白虎加苍术汤证的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 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 32、叶天士列举的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的代表药物是C气营 33、三才汤的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34、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 E藿朴夏苓汤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是指B宣畅气机,分销走泄而利小便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汇总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笔记)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一一《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一一《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一一《湿热病篇》 5.吴鞠通一一《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一一《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一一《伤寒温疫条辨》;余霖一一《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 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3■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 第三节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温病的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网络传播学重点

web2.0: ·其实是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 ·主要的网络应用形式:blog博客、wiki维基百科(百科全书)、RSS简易信息聚合(站点摘要)、BT下载、TAG标签(网摘)、SNS社交网络、微博micro blog等。 ·在web2.0中,用户成为信息制造的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网络个人化、社会化、自组织等新的传播特点。 ·web2.0时代借助RSS和XML技术实现网站之间的交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信息。Web2.0倡导的个性化意味着精而专,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简而言之,web2.0时代的个性化不是原来的网页个性化,而是服务个性化。 ·web2.0的相关技术:①AJAX ②开放API ③内容协同④P2P传输技术 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传播渠道 4、讯息 5、反馈 6、噪音 7、情境 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 ·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网络传播:传播者借助网络终端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编码后的讯息经过服务器的中转解码后由受传者接收,受传者在理解传播者讯息意义后做出反馈,以反向传播的形式与传播者展开互动,实现一次完整的会话,第一轮循环宣告完成,随后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次循环,将传播引向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噪音的影响,无聊传播者、受传者还是网络技术服务商,都在尽力克服各种噪音的影响,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网络传播的特点: ·互动传播:人际互动、人机互动、人信互动 ·节点传播: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每一个网络用户以节点的形式生成、传播、接收其他节点的信息,平等参与并自主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 首先,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用户,具体是指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一个使用这一媒介并利用媒介本身的互动、联结功能的网络用户,他既是网络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再次传播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信息组织、处理和发布方式,遵循网络媒体的技术规则和传播规律参与网络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以节点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形式就是节点传播。在这种传播形态下,传播者和受传者具有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极为容易。集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身份于一体,这是网络环境下传播节点最为重要的特点。 其次,节点是参与信息互动的用户及其呈现给其他用户的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在基于互联网这类可以实现双向传播的技术媒介里,每一个用户既是节点的实体,用户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活每一个节点;同时又是节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互动生产新的信息。 由节点形成的传播网络,是一个无绝对中心的发散网络,即“去中心化”网络。 ·界面传播:就是借助网络终端的硬件设备,在互联网软件系统支持下,用户基于互动界面传播、接收信息的行为。 界面传播是充分体现以用户为核心的传播形式;界面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

网络传播学答案

课程网络传播学考试形式口试 一.简单题(共30题,现场每人抽5题作答,每题15分。) 1.互联网价值方程有哪些?请选择一个具体谈谈讲的是什么。(1摩尔 定律2马太效应——主流效应3梅特卡夫法则4吉尔德定律) 2.传播模式中的5W模式是谁提出的?拉斯韦尔。对这个模式的评价是什 么??? 3.如何在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手工检索。文献检索,是以文献(包括题录、 文摘和全文)为检索对象的检索。可分为全文检索和书目检索两种。你知道哪些我校可以访问并下载的电子资源??? 3.“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指的是哪种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多媒体传播” 具体来说包括哪些??? 4.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哪些?E-mail。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 1971年。电子邮件的优点:价格低廉。收发快速。跨越地域。多媒体表现手法。免费获得额外信息。缺点:大大削弱背景信息。B.网上聊天。聊天室(私聊)。即时通讯(例如QQ、MSN等)。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 公司。几种主要即时通讯工具:ICQ、QQ、MSN、Gtalk、飞信…… 5.网络中实现群体传播的方式有哪些?讨论组、BBS、论坛、博客圈、SNS、 QQ群 6.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基本和总体模式有什么优缺点?这个模式都将影 响和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考虑了进去。把网络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7.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香农-弗模式对它有什么评价?“噪音”表明了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缺点:缺少反馈,直线传播 8.上图中,球面P1代表什么?大众传播平 台,“一对多”形式的大众传播A代表什么?网络传播范围(AN代表无数的受众)O代表什么?控制核心,行政、技术、法律、道德 9.A公司发传真给B公司:“希望和贵公司商讨合作事宜。”B公司同样用传 真回复,同意了。请分析一下这个场景中传播的基本要素分别是什么。10.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三个理论是什么?1)“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形式的任 何进展都会引起人类社会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2)“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种媒介工具都变成了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11.请说出四种社交媒体的类型?分别列举出一个代表网站或应用。Wiki:维基 百科。博客和微博客:BLOG、新浪微博。内容社区:优酷网。社交网站:SNS,人人网。 12.Web2.0与Web1.0相比有哪些特点?用户上:1.0只是浏览者2.0可自由读写。 中心上:1内容。2用户本身。服务特色上:1广播文化。2.个性化服务。互联上:1.数据互联。2.人的互联。文化上:1.精英文化。2.草根文化。理论上: 1.没有。 2.长尾理论,六度分隔。 13.Web2.0的核心词汇有哪些?Blog、Wiki、RSS 、SNS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1、温病(略) 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一是代表了一类疾病,即病名概念。感受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具有局部红 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季节,如大头瘟,烂喉痧。二是代表了一种致病因素,即病因概念。是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的特点。 5、新感: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致病特点一致。如风 温,秋燥,湿温等。 6、伏气: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7、昏谵: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 8、昏聩: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9、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0、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证多为热邪留连气分 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11、春温:发生在春季由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 的急性外感热病。 12、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而且缠绵难 解,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 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 口微渴、咳嗽等表现。冬春两季多见。 14、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 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15、暑湿: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 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好发于夏末秋初。 16、暑秽: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俗称发痧。 17、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其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18、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19、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发生在秋 季。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20、顺传:温病传变得一种形式,指温邪始于上焦肺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过程。 21、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下传于胃而直接传至厥阴心包的过程称为逆传。 22、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为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之征象。 23、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一种以头面部掀赤肿大为局部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冬 春发病为多,属温毒。 24、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本病具有较强 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于冬春两季。 25、两阳相劫:风邪与热邪俱属阳邪,两阳相遇,风火交炽,必劫耗津液,而造成“清窍必干”等津液不能上 荣的证候。 26、热深厥深:是一种病理现象,温病过程中由于邪热内伏,阳气被邪热闭郁于内,不能外达四肢,出现身体 灼热而手足厥冷的证候,且热邪愈深伏,手足厥冷越甚。 27、日曝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曝,相当于下午3-5时。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 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 28、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 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就是物质或能量,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她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与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就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主体与客体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就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就是否合理、传播渠道就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就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与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就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②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就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