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2007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0002-2007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0002-2007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类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标识符号及相关术语。

本规范使用于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评估、保护修复文本编制、保护修复档案制作以及石质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及表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GB/T 17412.1-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2-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3-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WW/T 0001-2007 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标准。

3.1

石质文物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

石质文物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以天然石材为原材料加工制作的遗物。主要包括石刻文字、石雕(刻)艺术品与石器时代的石制用具三大类别,以及各类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建筑石构件、摩崖题刻等。不可移动的石窟寺、摩崖题刻及石构建筑不属于本规范的范畴。

3.2

石质文物病害diseases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

指在长期使用、流传、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营力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石质文物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外貌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损文物外貌的变化为石质文物的病害。

3.3

石质文物材质raw material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

指用来制作石质文物的石材或岩石的种类。

3.4

石质文物保存环境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

本规范依据石质我那无所在空间的自然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石质的影响,将其划分为露天环境、半露天环境、室内环境及地下墓室环境四种保存环境。

4 石质文物材质分类

石质文物的常见材质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a)火成岩岩石:花岗岩、伟晶岩、玄武岩等;

b)沉积岩岩石:泥灰岩、砂岩、凝灰岩、石灰岩等;

c)变质岩岩石:大理石、片麻岩等。

注:具体分类参照国标GB/T 17412.1-1998、GB/T 17412.2-1998和GB/T 17412.3-

1998的有关规定执行。

5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定义

按照常见石质文物病害的特征,本规范将石质文物病害在兼顾其保存环境及其岩石本体材质的情况下,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5.1 文物表面生物病害

指石质文物因生物或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长繁衍,而导致的各类病害。常见的生物病害归类为植物病害、动物病害及微生物病害三大类型,分述如下:

a)植物病害——树木、杂草生长于石质文物裂缝中,通过生长根劈作用破坏石材,导致石质文物开裂。

b)动物病害——昆虫、蜂蚁、鼠类等在石质文物表面、空鼓及其裂隙部位筑巢、繁衍、排泄分泌物污染或侵蚀时刻文物。

c)微生物病害——苔藓、地衣与藻类菌群、霉菌等微生物菌群在石质文物表面及其裂隙中繁衍生长,导致石质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的现象。

5.2 机械损伤

主要指在外力作用如撞击、倾倒。跌落、地震及其地基沉降、受力不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石质文物断裂与残损现象。

a)断裂——这里指的断裂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裂隙,特指贯穿性且有明显位移的断裂与错位的现象。

b)局部缺失——指由上述原因造成的石质文物局部缺失与残损。

5.3 表面(层)风化

指石质文物由于外界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而导致的表面病害。分类如下:

a)表面粉化剥落——指由于周期性温度湿度变化、冻融作用及水盐活动等原因导致的石质文物表面的酥粉剥落现象。多发生于质地较为疏松的沉积岩类文物表面。

b)表面泛盐——指由于毛细水与可溶盐活动,使得可溶盐在石刻表面富集析出的现象。这类病害在石材质地较为疏松的砂岩、泥灰岩与凝灰岩文物表面较为常见,

该类病害与毛细水活动密切相关。

c)表层片状剥落——指由于外力扰动、水盐破坏、温度周期变化等原因导致石质文物表层片状、板块状剥落的现象。这类病害多发生在岩石纹理较为发达、夹杂较

多的沉积岩质地石质文物的表层,且多伴随有表面空鼓起翘现象。

d)鳞片状起翘与剥落——指由于保存环境温差变化较大、易发生融冻现象或曾发生过烟火焚烧的石质文物表面产生的起翘与剥落现象。

e)表面溶蚀——指长期遭受雨水冲刷的石质文物,特别是碳酸盐类质地文物的表面形成的坑窝状或沟槽状溶蚀现象。酸性降雨会导致这一现象的加剧。

f)孔洞状风化——指石质文物表面溶解风化、软质夹杂溶解脱落,而在石质文物上形成孔洞的风化现象。

5.4 裂隙与空鼓

a)裂隙

石质文物裂隙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浅表性风化裂隙;一类是指深入石质文物内部的机械性裂隙,但不包括伴随有明显唯一的断裂;另一类是石质文物石材本身存在的原生性构造裂隙。现分述如下:

1)机械裂隙(应力裂隙)——指因外力扰动、受力不均、地基沉降、石材自身构造等引起的石质文物开裂现象,一般这类裂隙多深入石材内部,严重时会威胁到石刻的

整体稳定,裂隙交切、贯穿会导致石质文物整体断裂与局部脱落。

2)浅表性裂隙(风化裂隙)——指由于自然风化、溶蚀现象导致的沿石材纹理发育,除薄弱夹杂带附近呈条带状分布且较深外,一般比较细小,延伸进入时刻内部较浅,多呈里小外大的V字形裂隙。

3)构造裂隙(原生裂隙)——指石材自身带有的构造性裂隙,其特点是裂隙闭合、裂隙面平整、多成组出现。

5.5 表面污染与变色

指石质文物表面由于灰尘、污染物和风化产物的沉积而导致的石质文物表面污染和变色现象。这类病害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a)大气及粉尘污染——露天存放的石刻表面通常蒙蔽有大量灰尘及风化产物。

b)水锈结壳——石质文物露天存放或曾经露天存放,石刻表面形成的一层结壳(多为钙质)。在露天存放的灰岩类文物上极为常见。石灰岩凝华也包括在这类病害之

中。

c)人为污染——指人为涂鸦、书写及烟熏等造成的石质文物污染现象。同时,由保护引起的变色与污染(例如采用铁箍、铁质扒钉等加固断裂部位而引起的石质文

物表面变色和不正当涂刷引起的表面变色)也归入该类病害。

5.6 彩绘石质表面颜料病害

指彩绘石质文物由于彩绘层胶结物老化及自然风化等原因而导致的彩绘层脱落、酥粉现象。具体对于石质文物表面颜色病害的分类直接引用WW/T 0001-2007中有关表面颜料病害表示方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特殊问题特殊处理,自主添加设置图示标识。

a)彩绘表面颜料脱落——彩绘石刻彩绘层颜料胶结物老化,导致彩画颜料脱落缺失。

b)彩绘表面颜料酥粉——彩绘石刻表面颜料层胶结物老化,导致颜料酥粉。

5.7 水泥修补

指对石质文物采用水泥类材料对文物进行粘结、加固、修补等改变文物原貌的现象。

注:具体各类病害的典型照片参见附录A

6 石质文物病害图示

6.1 相关说明

该图示体系在上述病害分类的基础之上,制定了适应于石质文物各类常见病害的标准化表示图标。整个图示体系细分为石质文物病害标准化表示图标与辅助标注图标两部分。其中石质文物病害表述图标直接绘制于石质文物病害分布图的相应发生区域;辅助图标主要是为了表示石质文物的石材质地与保存环境情况,绘制于石质文物病害分布图的右上角。

虽然该规范中提出了石质文物常见的病害标准化表示图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较为特殊的石质文物与病害,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添加与删减,以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6.2 石质文物病害辅助图示

辅助图标主要是为了表示石质文物的石材质地与保存环境情况,绘制于石质文物病害分布图的右上角。辅助图标分为保存环境表示图标与石质文物石材质地图标两大类。详细参见表1石质文物病害辅助图示表。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石质文物常见典型病害名称及其对应照片

附录B(资料性附录)石质文物病害图示使用范例

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

毕业论文 题目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姓名王振 专业博物馆学 学号20112050131 研究类型综述 指导教师杨富巍 提交日期20150510

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 王振 (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博物馆学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石质文物的具体分类,阐述了各类石质文物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并且介绍了它们之中的一部分的保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评价了它们所受到的保护条件。 关键词:石质文物分布范围保存现状病害类型

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surfaces of stone relics Wangzhe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741000) A 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of surfaces of stone relics in the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all kinds of stone relic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roduces a part of them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tatus quo, and it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ed by, they are protected by the conditions was evaluated. Keywords: stone relics;Distribution; preservation;disease types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培训讲学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 农作物病害分类 在农作物浸染性病害中,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线虫病害等。其中真菌性病害约占病害的80%左右。 1、真菌性病害 1.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多引发细胞膨大分裂,使受害部位呈 根肿或者瘿瘤。 1.2霜霉属和盘梗霉属真菌。多引发霜霉病,腐生和弱寄生菌,使作物的花、果实、块根和块茎等储藏器官的组织坏死。1.3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白粉病。在寄主的叶片下面呈白色或者 灰色的霉层,布满整个叶片,后期散生黑色小点。 1.4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可诱发黑粉病和锈病。 1.5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引发寄主发生性的组织坏死,其中无孢子目病原真菌,主要浸害根部和茎基部,造成根腐和茎基腐。 1.6芽孢纲病原真菌。以浸害作物的疏导组织为主,造成全株系 统发病,如枯萎病和黄萎病等。 1.7肛孢菌纲的黑盘孢属。起表现症状为常见的炭疽病,病斑为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有的还分泌粉红色或者白色的黏液。

1.8球壳菌目的真菌。引起的病状类型很多:斑点型的,主要危害叶片;溃疡型的,主要危害茎、枝条;腐烂型的,被害部位多形 成干腐或者湿腐。 由于真菌性病害的类型和种类繁多,引起的病害症状也千变万化。但是,凡属于真菌性病害,无论发生在什么部位,症状表现如何,在潮湿的条件小都有菌丝和孢子产生。这是判断真菌性病害的 主要依据。 2、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的主要表现为:坏死与腐烂,萎蔫与畸形。坏死、腐烂与畸形,都是由于细菌浸染破坏薄细胞和细胞壁组织所导致的 后果。 在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 环。 在肥厚的组织或者果实上的病斑,多为圆形。 在柔嫩肉、多汁的组织上,组织死亡易生腐烂。 有的部位被害后发生促进性病变,形成肿瘤,这种现象多发生 在根或茎上。 萎蔫是细胞浸染维管束的结果,可局部或者全部发生。维管束细胞被破坏后,水分、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回造成植株萎蔫死 亡。

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研究 凌玉光

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凌玉光 发表时间:2020-04-14T13:39:42.297Z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2期作者:凌玉光 [导读] 我国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建筑便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为了使古建筑得以传承,便需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古建筑石质文物丰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因此,本课题重点对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的技巧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古建筑石质文物的有效保护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重庆市园林集团重庆 401120 摘要:我国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建筑便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为了使古建筑得以传承,便需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古建筑石质文物丰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因此,本课题重点对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的技巧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古建筑石质文物的有效保护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参考建议 古建筑石质文物能够反映我国历史文明,因此做好古建筑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可能受到保护方法技巧不当的影响,使得古建筑石质文物的保护效果弱化。比如:采取普通水泥对石质文物进行修补,会使文物的损害加剧,并使文物的原貌受到影响;又比如:在某些古建筑石质文物修补过程中,未能合理科学使用人工防护剂,使得一些石质古迹表层变色,或出现剥落的问题[1]。因此,采取有效保护技术方法,做好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课题分析研究的重点。 1.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的目的、原则及技术方法分析 1.1目的 通常,古建筑与石质文物的表面污垢能够将文物的历史年代反映出来,所以不应该进行清洗。然而,如果污垢或者沉积物对石质文物可能引发不良影响,或对其维修保护受到影响,则便需要采取有效的表面清洗保护技术方法。从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的目的层面分析,即为:将石材气孔打开,使石材微孔隙的水蒸气通道恢复,然后将会对石材造成危害的物质清除,比如水溶性盐、难溶性硬壳、灰尘烟垢、微生物以及杂草等;同时起到对后续维修保护工作做好准备的目的,比如使石材对保护剂的吸收率以及吸收深度得到有效提升。总之,从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工作的目的角度考虑,有必要采取有效保护技术方法做好这项工作。 1.2原则 在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工作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总结起来包括:(1)慎用材料原则。即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所使用的材料,需慎重选择,避免文物受到破坏。(2)本体最少干预原则。即对古建筑石质文物,需以受到最少的干预为原则,使文物的原貌得到最大化保护。(3)实验验证规范性原则。在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保护性材料需进行实验验证,比如对材料的耐久性进行实验验证,则需遵循“新型材料研究的思考→耐强→耐久→固色→稳定→成本→效果等”等规范性原则,确保材料的使用,能够对文物起到最大化的保护作用。 1.3技术方法 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技术,包括:水清洗技术、化学清洗技术以及激光清洗技术等;其中,对于水清洗技术来说,虽然具备环保效果良好的优势,但存在可能引发潮湿性破坏的问题,特别是古建筑因粘结石块的古旧泥灰材料非常易遭遇水的破坏,因此一般不提倡采取此类清洗保护技术。下面重点对化学清洗技术和激光清洗技术进行分析论述,包括: (1)化学清洗技术。大部分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石质文物,其表面污染物在石材的微孔隙中深入,通常表面擦洗很难达到显著的效果,所以需采取化学清洗技术,其步骤为:其一,利用清洗剂,通过渗透方式置入石材微孔隙;其二,使用清洗剂,和石材微孔隙当中的污垢分子产生化学作用;其二,以吸出或者稀释等方法,对清洗后的残留物进行处理。并且,合理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清洗,能够对石质品表面的苔藓、地衣以及水藻等微生物进行有效处理,避免生物出现腐蚀[2]。值得注意的是,贴敷法为化学清洗理想的方法,利用纤维、粉末以及胶体等物润湿贴敷,然后采取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保湿处理,在渗透及溶剂挥发作用下,可发挥显著作用。此外,针对不准备清洗的部分,需对残留的化学品注意清除,使清洗液与清洗水的漫流有效避免。 (2)激光清洗技术。激光清洗技术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型处理技术,在高档石材的清洗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激光清洗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价值作用。该项技术主要对激光束加以应用,对石材表面的附着物进行有效清除,能够起到省时、省力、节水的效果,且自动控制,安全性高[3]。对于激光清洗原理来说,涉及:激光脉冲波振动、污垢粒子的受热膨胀以及表层分子的光分解以及相变等,可让污物与基体表面间的结合力降低,然后与基体表面脱离。值得注意的是,激光干洗法为常用的激光清洗技术,通过脉冲激光起到直接辐射去污的作用;对于“激光联合液膜”技术来说,则是在对一层液膜在基体表面进行沉积的基础上,通过激光照射的方式,让液膜爆沸,然后将污物去除。此外,对于“激光联合惰性气体”技术,则利用激光辐射的方式,采取惰性气体于基体表面吹向,使再次污染及氧化有效避免。总之,对于一些传统清洗工艺难以达到效果的古建筑石质文物,便可以合理科学地使用激光清洗技术,提高清洗效果。 2.古建筑石质文物粘接加固与修补技术 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会受到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影响引发破坏,为了使气破坏得到有效修复,需合理科学使用粘接加固与修补技术,主要的技术如下: 2.1无机加固剂与有机加固剂的应用 在粘接加固技术应用过程中,会选择无机加固剂和有机加固剂;首先,对于无机加固剂,其优势为耐候性优良,应用寿命长;缺点为粘接力比较弱,较脆,且弹性不足,渗透性能较差等。比如石灰水、氢氧化钡、碱土硅酸盐以及硅溶胶等。而对于有机加固剂来说,其优势为具备优良的渗透性,且粘接性及柔韧性很强,憎水性优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容易遭遇环境的影响,进而出现老化的情况,比较常使用到的有机粘接剂包括:有机硅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环氧树脂等等。 对于环氧树脂来说,为古建筑与石质文物加固与修补常用的一种粘接剂,其粘接力很高,抗拉强度能够>200kg/cm2,且抗老化性能较好,通常可达到>20年;基于无光照的情况下,其使用寿命可以达到50年,因此建议推广使用[4]。 2.2渗透加固及修复技术的应用 一方面,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采取的渗透加固方法为:使用加固剂进行表面喷涂,然而将其自然在石孔隙内渗入;利用贴敷棉纱与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古墓塟复习题

古遗址古墓葬类-责任工程师模拟试题判断题 1.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遗址保护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大遗址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和大遗址保护片区规划。 150 处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率达到 100%。B.错 2.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遗址保护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重大保护示范项目、建设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为着力点,构建“六片、四线、一圈”为重点、 150 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A.对 3. 土遗址勘察是为评估土遗址价值及稳定性,查明遗存现状、制作工艺、材料特性、赋存环境、场地工程地质性质、病害类型、成因及不良地质现象等而进行的调查和分析活动。B.错 4. 土遗址的现状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土遗址现状测绘和对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遗址本体病害进行记录、制图、建档等工作。B.错 5.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现状勘察文件中现状照片应满足以下条件:现状照片必须真实、准确清晰依序编排重点反映工程对象的整体风貌、时代特征、病害、损伤现象及程度等内容。-反映环境、整体和残损病害部位的关系。-与现状实测图、文字说明序相符 A.对 6.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中的历史沿革,主要反映现存石窟、石刻以及附属物的始建年代、使用功能的演变等方面的情况。B.错 7. 一般石质文物的无机保护材料和岩石本身的内部结构规则的晶体结构,可以使用 X 射线衍射分析对它们进行分析。A.对 8. 土体干密度较低时,冻融循环可以增强土体强度。A.对 9. 土遗址本体的勘察成果最终形成勘察报告,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遗址体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B.错 10. 由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温度对岩石的机械破坏机理,主要表现在白天阳光照射下,岩石表面吸热升温,而岩体里层仍处于较低温度,相对的热胀冷缩产生的温差应力,引起的各种裂缝。B.错 11水的结晶作用是水对岩石机械性破坏的一种其主要指结晶盐对岩石的破B.错

植物病害分类

植物病害分类 一、致病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真菌是一种低等生物,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要用显微镜观察。真菌是多细胞体,有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真菌不能自已制造养分。真菌的繁殖和高等植物近似,每种孢子折生成和形态均具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主要根据。在条件适合时,产生的孢子,借风、雨、虫等扩大再传染,往往造成病害的流行。 鞭毛菌亚门 卵菌纲水霉目 绵霉属稻绵霉稻苗绵腐病 水霉属腐生水霉、寄生水霉水稻烂秧 丝囊霉属萝卜丝囊霉萝卜根腐 霜霉目 腐霉科 腐霉属 能引起各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 的猝倒、茎基腐、根腐和果腐等病 害:猝倒病、根腐、瓜果腐、果蔬 软腐、茄瓜绵腐等 疫霉属 为害植物的根、茎基部,少数为 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 病害。如山楂根腐病、牡丹疫病、 烟草黑胫病、马铃薯晚疫病、菠 萝心腐病、番茄晚疫病、柑桔褐腐 疫病、辣椒疫病、草莓红心病、瓜 类疫病等 指疫霉属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芽腐、叶枯、山楂根腐病、百合基 腐病、荔枝霜疫(霉)病、 马铃薯疫病等 白锈科白锈属如:苋菜、白菜等的白锈病 霜霉科 霜霉属 葡萄、菊花、月季霜霉病、十字花 科植物、瓜类、烟草霜霉病、白菜 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属瓜类霜霉病 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菊科霜霉病 指梗霉属谷子白发病

根肿菌纲根肿菌属十字花科根肿病、白菜类根肿病粉痂菌属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 多粘霉属无明显症状,但传播病毒病 壶菌纲节壶属玉蜀黍节壶菌玉米褐斑病丝壶菌纲 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柄锈菌属麦秆锈病、草坪草锈病等胶锈菌属梨锈病 多孢锈菌属玫瑰锈病 单孢锈菌属菜豆锈病 层锈菌属枣树锈病 栅锈菌属亚麻锈病 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粉病条黑粉菌属小麦秆黑粉病叶黑粉菌属水稻叶黑粉病腥黑粉菌属小麦腥黑粉病轴黑粉菌属高梁散黑粉穗病尾孢黑粉菌属水稻粒黑粉病实球黑粉菌属慈菇黑粉病 隔断菌目隔断菌属(大多是介壳虫的共 生物) 果树膏药病 银耳目银耳属 木耳属 卷担子菌属花生紫纹羽病 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引起茶科、杜鹃科植物的叶果幼梢变形肿胀,如杜鹃和山茶的饼病 子囊菌亚门 半子囊菌纲畸形外囊菌桃树缩叶病 梅外囊菌梅、可缩叶病、膨叶病李囊菌李囊果病(李袋果病)樱桃外囊菌樱桃丛枝病 酵母属

常见病虫害分类与防治办法

常见病虫害分类与防治办法

细菌感染植物症状:主要表现为“菌脓”; 真菌感染植物症状:霉状物(菌丝、孢子、粉状物等)、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及黑色小粒点。 一、细菌类病害: 点是, 1、病状: 1.1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不同处是其病斑较小,颜色浅,后期穿孔;叶背病部水浸状明显并产生乳白色菌脓。对光观察,叶片有透光感。 1.2叶枯型: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如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1.3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1.4 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1.5 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1.6 畸型:由癌肿野杆菌侵染所致,使植物的根、根颈成侧根以及枝杆上造成畸形,呈瘤肿状。如菊花根癌病等。 2、病症: 2.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的确诊,就依据菌脓。 2.2青枯型和叶枯型细菌病害的确诊依据,用刀切断病茎,观察茎部断面维管束有否变化,并用手挤压,即在导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细菌脓。利用细菌脓有无可与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相区别。 2.3腐烂型细菌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而真菌引起的腐烂则有纤维残体,无臭气。 3、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3.1一定要培养壮苗,要求植株健壮。 3.2不能有伤口,特别是移栽这一关,不能伤根。抹芽打杈时一定要注意要选择晴天,中午前后温度高的时候伤口能及时愈合,这样就减少细菌性的侵入。 3.3要控制环境条件,降低湿度。 3.4要实行化学防治,农药喷洒。 3.5农药交替喷洒。 4、植物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药剂 4.1农用链霉素、新制霉素、中生菌素等生物制剂。 4.2叶枯唑。 4.3有机铜、无机铜等各种铜制剂,噻菌铜,病菌不容易对铜制剂产生抗性,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络氨铜、氢氧化铜等无机铜制剂和噻森铜等有机铜制剂的防效一般比较稳定,而且杀菌谱广,对多种真菌性病害也有较好防效,主要用于预防。 4.4溴氯海因、三氯乙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乙蒜素、碘制剂、高锰酸钾等强氧化性药物 细菌性病害特别难治,预防效果比较好的是有机铜制剂,治疗效果可以的是氯溴海因、中生菌素、叶枯唑等。

圆明园如园遗址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1658760.html, 圆明园如园遗址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研究 作者:李彤张瑞芳周华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2期 摘要:圆明园如园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作为圆明园中的一个园中园,享有“石头林”的美誉。近几年通过考古发掘显露于世,但由于英法联军的破坏与长时间的风蚀,如园的石质构件大多破裂、缺失、污染、散落、遗失。石质文物及其建筑基址的保护刻不容缓,但在对这些石质构件进行保护之前,对其进行系统详尽的病害调查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文章对如园石质文物的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得出了如园石质文物现存的病害主要有动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断裂、缺失、浅表性裂隙、人为污染等,其中残缺部分面积达71.11m2,各类裂隙长242.78m,严重影响文物的价值和长久保存。这些病害的统计可以为后期的保护修复提供调查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圆明园;如园;石质文物;病害调查;机理研究 引言 如园位于长春园东南隅,是长春园内五园中最大的园中园,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基本建成,仿自江宁(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在圆明园建造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在对其进行保护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病害调查及病害机理分析的研究,才能使所采取的措施具有科学性。因此,本文针对圆明园如园石质文物的病害及病害机理展开讨论,力求为后期的保护研究提供依据。 1 石质文物主要病害种类 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GB WW/T002-2007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图示的参考,如园石质文物的主要病害有集中于文物表面的生物病害、机械损伤、表面风化、裂隙及空鼓、表面污染与变色等。 1.1 表面生物病害 如园石质文物的表面生物病害主要体现为石质文物受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活动的污染而表现出的三种病害类型,统称为表面生物病害。 1.2 机械损伤 如园的石质文物的机械损伤主要体现在断裂和残缺这两种病害类型,推测是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或爆破力使一块块较为完整的岩石出现较多处的断裂和残缺。 1.3 表面风化

烟草主要病害的种类及发生时期

烟草主要病害的种类及发生时期 来源:《烟草农药应用技术》 烟草病害种类很多,目前已知我国的烟草病害有60余种。按侵染源可分为由真菌侵染导致的真菌类病害、由细菌侵染导致的细菌类病害、由病毒侵染导致的病毒类病害。烟草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 (1)烟草炭疽病烟草炭疽病由属半知菌亚六包盘孢属的真菌侵染引起的。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范围为5~36℃,最适温度为20~30℃。在烟草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点,1~2天内扩展成直径2~5毫米的圆斑,褐色、黄色或黄褐色,病斑周围隆起,可有少许轮纹,中央凹陷呈赤褐色。该病病菌也可以侵染种子。 (2)烟草猝倒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有3种,以鞭毛菌亚门的腐霉属为常见。主要危害烟苗,病苗在近地面处呈褐色水渍状腐烂。病苗象开水烫过一样,成片的病苗变成暗绿色,萎蔫倒伏、腐烂,在湿润条件下病菌向四周扩展,致使烟苗成片发病。 (3)烟草赤星病由半知菌亚门交链孢属的一种真菌侵染所引起。赤星病流行温度属于中温,日均温度低于20℃时很少发病,25℃以上时则发病严重,温度太高反而不易发病。烟株叶片进入中后期是赤星病的感病阶段,病菌主要危害成熟时的叶片。感病后,叶片先发生深褐色小圆点,受害组织开始变褐,直径一般1~厘米。病斑上的死组织具同心轮纹,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淡黄色晕圈,病斑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 (4)烟草根黑腐病病原为串珠霉菌,由属半知菌亚门的此种真菌侵染引起的。发病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15℃以下,26℃以上发病较轻。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根系。烟苗发病后,幼茎、子叶和根尖发黑腐烂,重病株的根系则全部腐烂,呈黑色。病菌不死,地上部分呈现生长缓慢,发黄,矮化。 (5)烟草黑胫病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的真菌侵染引起。该真菌喜欢高温多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2℃。苗期发生较少,主要危害大田成株,根茎叶均可发病。“穿大褂”:茎部受害后向髓部扩展,白天萎蔫。“黑胫”: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侵染,导致根部和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斑,地上部分萎黄枯死。“黑膏药”:根部发病后变黑,在多雨潮湿时,中下部叶片常产生黑褐色坏死斑,直径可达4~5厘米。 (6)烟草蛙眼病为烟草尾孢是由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的侵染引起的。此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7~30℃。烟草蛙眼病主要发生在大田成株的叶片上,病斑圆形,较小,直径多在10毫米以下,褐色或灰白色,中央为白色,有窄狭而带深褐色的边缘,形如青蛙眼球状,故名“蛙眼病”。 (7)烟草青枯病属假单孢杆属细菌。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18~37℃,最适温度为30~35℃。烟草青枯病在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苗期危害更重。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根、茎、叶各部均能受害,最典型的症状是受害植株的叶片枯萎,萎垂的叶片初期仍为青色,故称“青枯病”。发病初期病株常表现为一边枯黄,一边健康,继而病茎髓部成蜂窝状或全部腐烂,形成仅留木质部的空腔。发病中后期病叶全部萎蔫,根部变黑腐烂,横切病茎,用手挤压切口,会从导管中渗出黄白色乳状浊液,这即是细菌的溢脓。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 农作物病害分类 在农作物浸染性病害中,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线虫病害等。其中真菌性病害约占病害的80%左右。 1、真菌性病害 1.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多引发细胞膨大分裂,使受害部位呈 根肿或者瘿瘤。 1.2霜霉属和盘梗霉属真菌。多引发霜霉病,腐生和弱寄生菌,使作物的花、果实、块根和块茎等储藏器官的组织坏死。 1.3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白粉病。在寄主的叶片下面呈白色或者 灰色的霉层,布满整个叶片,后期散生黑色小点。 1.4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可诱发黑粉病和锈病。 1.5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引发寄主发生性的组织坏死,其中无孢子目病原真菌,主要浸害根部和茎基部,造成根腐和茎基腐。1.6芽孢纲病原真菌。以浸害作物的疏导组织为主,造成全株系 统发病,如枯萎病和黄萎病等。 1.7肛孢菌纲的黑盘孢属。起表现症状为常见的炭疽病,病斑为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有的还分泌粉红色或者白色的黏液。

1.8球壳菌目的真菌。引起的病状类型很多:斑点型的,主要危害叶片;溃疡型的,主要危害茎、枝条;腐烂型的,被害部位多形成 干腐或者湿腐。 由于真菌性病害的类型和种类繁多,引起的病害症状也千变万化。但是,凡属于真菌性病害,无论发生在什么部位,症状表现如何,在潮湿的条件小都有菌丝和孢子产生。这是判断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 据。 2、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的主要表现为:坏死与腐烂,萎蔫与畸形。坏死、腐烂与畸形,都是由于细菌浸染破坏薄细胞和细胞壁组织所导致的后 果。 在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环。 在肥厚的组织或者果实上的病斑,多为圆形。 在柔嫩肉、多汁的组织上,组织死亡易生腐烂。 有的部位被害后发生促进性病变,形成肿瘤,这种现象多发生在 根或茎上。 萎蔫是细胞浸染维管束的结果,可局部或者全部发生。维管束细胞被破坏后,水分、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回造成植株萎蔫死亡。

文物保护基础1无机质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基础(1)——无机质文物保护》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1)——无机质文物保护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 四、计划课时:72课时 五、学分:4学分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护基础(1)——无机质文物保护》是一门重要的文物保护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无机质文物的组成与结构,找出文物腐蚀的内在原因,掌握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地上保存环境对其腐蚀的影响,了解文物腐蚀的机理,确定出各类无机质文物存放的最佳环境条件,掌握目前国内、国外对这些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该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文物保护实践奠定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主要内容:从我国文物保护现状入手,分析目前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及所存在问题,提出文物保护的任务、基本内容,逐步加深学生对无机质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出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思考题: 1.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基本程序怎样? 2.关于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第二章陶瓷器的修复与保护(18课时) 第一节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性质 一、陶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 二、陶瓷的原料 三、陶瓷胎体的化学组成

1.化学组成分布图 2.陶瓷器化学组成规律 四、陶瓷的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陶瓷器物的腐蚀及清洗 一、陶瓷器的腐蚀 二、陶瓷器的清洗 第三节陶瓷类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 一、内容 二、陶瓷器的保存环境 第四节彩绘陶器的修复与保护 一、彩绘陶器的清洗,加固技术 二、环境因素对彩绘陶器颜色的影响 三、彩绘陶器保护案例——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 第五节砖瓦类文物保护简介 一、原料及结构 二、砖瓦类文物的保护 思考题: 1.陶器与瓷器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2.陶器酥粉的原因是什么? 3.陶器、瓷器的原料、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怎样? 4.陶瓷器修复、保护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5.如何保护彩绘陶器? 第三章石质文物及石窟艺术品保护(11课时) 第一节石质文物的作用 第二节石质文物风化原因 一、石材因素 二、物理风化 三、化学风化 四、生物风化 五、人为破坏

各种作物病害一览表

果树病害 梨树病害 1、果实病害 梨黑星病、梨炭疽病、梨轮纹病、梨疫霉病、梨红粉病、梨黑斑病、梨叶斑病、梨侧腐病、梨叶疫病、梨软腐病、梨霉污病、梨蝇粪病、梨褐腐病、梨柄基腐病、梨烂果病、梨牛眼烂果病、梨青霉病、梨锈环病、梨石痘病、梨同心环纹病、梨裂果病、梨锈斑病、梨黑皮病、梨红顶病、梨釉皮果病、梨心腐病、梨顶腐病、梨黑心病 2、枝干病害 梨树腐烂病、梨树轮纹病、梨于枯病、洋梨干枯病、梨树木腐病、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梨锈水病、梨红癌病、梨疤状溃疡病、梨干腐病、梨树衰退病、梨疱溃疡病、梨树疫病、梨火疫病、日本菟丝子 3、根部病害 紫纹羽病、白纹羽病、白绢病、根朽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 4、叶部病害 梨锈病、梨白粉病、梨褐斑病、梨灰斑病、梨斑纹病、梨细菌性花腐病、梨环纹花叶病、梨脉黄化病、梨红色斑驳病、梨叶斑点病、梨萎缩病、梨叶灼病 苹果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1、果实病害 苹果轮纹病、苹果炭疽病、苹果黑星病、苹果干腐病、苹果煤污病、苹果蝇粪病、苹果疫腐病、苹果黑痘病、苹果黑点病、苹果X斑点病、苹果褐腐病、苹果白腐病、苹果黑腐病、苹果菌核病、苹果干眼烂果病 2、叶部病害 苹果锈病、苹果白粉病、苹果环纹叶枯病、苹果褐斑病、苹果轮纹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灰斑病、苹果圆斑病、苹果花腐病、苹果银叶病 3、枝干病害 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树烂皮病、苹果树干腐病、苹果树枝溃疡病、苹果树疫腐病、苹果树赤衣病、苹果树泡性溃疡病、苹果星盘孢枝腐病、苹果炭疽溃疡病、苹果干枯病、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苹果树枝枯病、苹果树木腐病、苹果树地衣病、日本兔丝子、槲寄生 4、根部病害 苹果树白纹羽病、苹果树根朽病、苹果树紫纹羽病、苹果树根腐烂病、苹果树白绢病、苹果白根腐病、苹果圆斑根腐病、苹果苗立枯病 二、细菌性病害 苹果根癌病、苹果毛根病、苹果泡斑病、苹果疮皮病、苹果火疫病 三、病毒类病害 1、果实病害 苹果锈果病、苹果锈环斑病、苹果星裂果病、苹果环斑果病、苹果柚果病、苹果小果病、苹果粗皮果病、苹果绿皱果病、苹果疤皮病 2、叶部病害 苹果花叶病、苹果半边黄花叶病、苹果褪绿叶斑病、苹果皱叶病 3、枝干病害

石质文物检测

超声波石质文物检测 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利用自然岩石与超声波之间的相关关系,能够非常便捷地利用超声波技术来测量自然岩石的超声波波速,进而分析岩石的晶间结合和整体性能等相关情况。作为弹性波的超声波在石质文物中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弹性性状直接相关,未风化的新鲜岩石其表层力学性质与核心部位相同,而风化了的岩石表层力学性质与核心甚至距离表层深度梯度层间的差异都很大。超声波波速高对应传播介质的弹性强且力学强度高,反的之,超声波波速较低则说明传播介质的弹性差且力学强度低,换句话说,超声波波速与传播介质(对石质文物而言就是风化岩体)的力学强度成正相关性,US 波速的差异受岩体的风化程度、岩石的组成成分、岩体密度、裂隙的发育程度,岩体含水量等情况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US 波速与石质文物的风化程度存在相关度较高的对应关系。利用 US波对石质文物进行无损检测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石质文物中传播的 US 波速、振幅、能量、及相位与石质文物风化程度之间的关联性来判断石质文物的风化情况,这是应用 US 对石质文物风化程度进行检测的物理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无损伤,对石质文物变化的空间分辨可以达到 cm 乃至 mm 的量级。此外,通过分析 US 在自然岩石传播介质中振幅的变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 US 在传播介质中强度和能量的变化规律,所以应用 US 来分析和评价石质文物整体质量是非常合适的。 目前采用 US 探测石质文物结构形态时主要用到透射波法和反射波法,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会用到折射波等。 1、超声透射波法:将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分别放置在被检测岩体两侧,由接收探头接收通过岩体的超声波信号来判断岩体内部裂隙、空洞等结构的;超声透射波法还可以用来研究两个钻孔之间的岩体岩性、构造、结构等。透射法要求探头之间的距离能够准确测量,测试时可以相同速度同时移动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形成平行扫描;亦可保持发射探头不动,以一定间距移动接收探头而形成扇形扫描。

史上最全的植物病害归类及配方用药

史上最全的植物病害归类及配方用药 2016-09-11 代森锰锌、百菌清、硫和铜制剂(如波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接触性杀菌剂):尔多液、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碱式氯化铜、氧化亚铜等)。多菌灵、甲基菌硫灵、甲霜灵、三唑酮、烯唑醇、苯醚甲常用的内吸性杀菌剂:环唑、丙环唑、、嘧菌脂、醚菌酯、霜霉威、烯酰吗琳、霜尿氰、嘧霉胺等。百菌清、代森锰锌、甲基菌硫灵(在植物体内转变为多菌灵,对广谱性杀菌剂:斑点、粉锈、毛霉有效,对霜疫类病害无效)、丙森锌。霜疫类病害主要病症:霜霉病、晚疫病、白锈病、疫霉根腐类病害等小檗碱+褐藻酸钠寡雄腐霉/木霉菌/地衣芽孢杆菌/ 生物预防:腐植酸/红糖+多抗霉素/武夷菌素+化学预防:代森锰锌/百菌清多乙蒜素+/霜脲锰锌/霜霉威盐酸盐/+初期配方:甲霜锰锌/双炔酰菌胺/烯酰锰锌/红糖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丙酰胺霜噁酮霜脲腈(抑快净)/氟菌霜霉威(银发利)/吡唑嘧菌酯/中期配方:红糖武夷菌素+腐植酸/+霉威(普力克)氯溴异氰尿酸+多抗霉素/ 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适合作物:若是疫病发生,等级加一级,防治速度要快。红糖+腐植酸/番茄筋腐病预防:拿敌稳(肟菌戊唑醇)红糖+腐植酸/番茄筋腐病治疗:银法利(氟菌霜霉威)+抑快净(噁酮霜脲腈)毛霉类病害灰霉病、叶霉病、菌核病等主要病症:生物预防:木霉菌/小檗碱/儿茶素+褐藻酸钠 化学预防:代森锰锌/百菌清+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初期配方:异菌脲/嘧霉胺/腐霉利+苯咪甲环唑+乙蒜素/氯溴异氰尿酸+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中期配方:烟酰胺/嘧菌环胺+苯咪甲环唑+乙蒜素/氯溴异氰尿酸+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叶霉病配方:苯咪甲环唑+多抗霉素+乙蒜素+腐植酸/红糖 煤霉病配方:异菌脲+苯咪甲环唑+乙蒜素 适合作物: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 点斑类病害 主要病症:褐斑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斑病、早疫病等 1 / 4 武夷菌素+褐藻酸钠预防配方:多抗霉素/ 腐植酸/红糖+乙蒜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治疗配方:唑类药百菌清+褐藻酸钠代森锰锌/多菌灵/甲托/疤斑病预防配方:咪唑类(咪三唑类(苯咪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戊唑醇)/疤斑病治疗配方:二甲酰亚胺类(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醚菌酯、吡唑醚菌酯)/鲜胺、氟菌唑)腐植酸/红糖菌脲)+春雷霉素+乙蒜素+ 适合作物: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注:唑类药在瓜类、豆类苗期用量减半,茄果类开花坐果前慎用。 粉锈类病害主要病症:白粉病、锈病等+褐藻酸钠预防配方:多抗霉素/武夷菌素+硅肥乙蒜素+腐植酸/红糖治疗配方:唑类药/乙嘧酚/烯肟菌酯+ 适合作物: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注:唑类药在瓜类、豆类苗期用量减半,茄果类开花坐果前慎用。

文物保护工程 古建筑类 设计师 复习指南 模拟试题及答案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古建筑类-责任设计师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5 考核大纲 参考书目 模拟试题

考核大纲 1 古建筑保护工程概要 1.1 古建筑保护工程基本情况 1.1.1 了解我国古建筑保护工程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1.2 了解多学科在古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应用 1.2 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要求 1.2.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的主要目的、任务 1.2.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要求 2 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 2.1 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程序 2.1.1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程序 2.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报告编制方法 3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 3.1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 3.1.1 掌握古建筑勘察记录测绘方法 3.1.2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检测方法 3.1.3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报告的要求 4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 4.1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程序、框架及方法 4.1.1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 4.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框架 4.1.3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 4.2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 4.2.1 掌握根据勘测、评估、鉴定结果制定古建筑保护工程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 4.2.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技术要求 4.3 文物保护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

4.3.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文件调整、变更的要求和程序 4.3.2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的编制 4.3.3 了解三防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与实施的程序和要求 5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审批 5.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审批的基本程序 5.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审批的基本要求 6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评析 6.1 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 6.1.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原则 6.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方法 7 文物保护工程维修技术 7.1 木构文物建筑工程维修技术 7.1.1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常用木材的病害类型及成因 7.1.2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常用木材的防腐、防虫及补强技术 7.1.3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勘察技术 7.1.4 了解木构文物建筑检测技术 7.1.5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木作工程维修技术 7.1.6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砖瓦作工程维修技 7.1.7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石作工程维修技术 7.1.8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夯土工程维修技术 7.1.9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油漆作工程维修技术 7.1.10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彩画作工程维修技术 7.1.11 了解木构文物建筑其他类型工种工程维修技术 7.2 砖石文物建筑工程维修技术 7.2.1 熟悉砖瓦石材料的基本知识 7.2.2 掌握砖石文物建筑勘察技术 7.2.3 了解砖石文物建筑检测技术 7.2.4 掌握砖石文物建筑主要病害 7.2.5 熟悉砖石砌体结构的裂缝修补及砌体加固技术 7.2.6 熟悉砖石拱券及穹隆的维修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主要是纸质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探伤常用X 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祁英涛古建筑保护

[试析石质文物表面油污清洗] 发动机表面有油污

中图分类号X1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在现场工作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石质文物表面油污清洗的重要性。对陕西华县西岳庙石碑表面进行油污清洗,试验结果表明,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对油污清洗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石质文物;油污;清洗 1 引言 古代石质文物表面油污的主要来源是香客长期燃点香蜡、焚烧纸帛,或是洞窟长期被人居住、或在摩崖造像下搭栅建房、烧燃木材作饭、取暖所致。微量的油烟污物在古代石质文物上的存在对减少冷凝水的侵蚀、渗透、减缓石质文物的风化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大量油烟污物存在不仅影响石质文物的外观、掩盖石质文物的细部雕刻,如衣纹、装饰等,严重时可使石质文物面目全非。厚重的油污能与空气中氧气、水蒸气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在阳光中紫外线的催化下,使石质文物发生变质、腐败,甚至层状脱落,严重影响了石质文物的保存 [1]。因此为了使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延长寿命,令子孙后代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我们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石质文物进行表面清洗处理。这次文物保护工作是在借鉴已有的文物保护的方法技术与实践的基础上,对陕西华县元君庙的石质文物清理工作进行的经验总结。 西岳庙位于华山以北的岳庙街上,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始建于汉武帝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1988年,西岳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现存历代石质文物,数量众多,对于研究历代碑刻艺术和书法艺术有重要意义。其中保存于御书房内的“岳莲灵澍”碑尤为珍贵,此碑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陕西大旱,钦命陕西巡抚毕沅祀神祈雨昭应而立。碑为横卧碑,碑身长67米,碑额高05米,为陕西最大的卧碑。碑额上有浮雕五条龙,团龙中环抱一长方形青石小匾额,上书“御笔”两字。正中镌有乾隆御印,旁有明确纪年。碑座为上、中、下三部分,座台高39公分、座腰57公分、座其16公分,两侧有抱鼓石,碑文为乾隆御书“岳莲灵澍”四个烫金大字,字约为30公分。碑阴为毕沅记述此次祈雨昭应的记载。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的部下将字体上残存的金子全部撬走。解放后西岳庙先后被十几家单位占用,1996年恢复原貌。 但可惜的是,御书房曾作为民用房使用,居民生活的油烟遮蔽了大部分雕刻花纹,且石碑处于半开放环境之中,空气中的灰尘沉聚在石碑表面的油污之上,形成难以清除的污垢。导致碑刻表面纹饰不清,主体部分和两侧有明显分界,严重影响了石碑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岳莲灵澍碑碑首部位,油烟污染甚为严重,且碑首由于处理工艺上的特殊性表面分布一些小的凹坑,黏稠的油烟与这些部位结合相当牢固。年代久远油烟干化与石质结合紧密,尤其是凹坑内油烟极不易清除。 2 表面清洗的重要性 石质文物的表面清洗是除去其表层有害于基底岩石或妨碍文物展示的物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石质文物的表面污垢恰恰是反映了文物本身悠久的历史,按照“保持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最好的不要清洗。但污染物或沉积物会对文物石材造成危害使其缩短寿命,同时导致石质文物的艺术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展现,对研究工作与文物保护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石质文物表面清洗的问题上,要考虑到众多因素,首先文物本体是否经得住清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