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下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下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下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与实验,是学生形成具有自主,探究,合作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变革,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和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

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

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实际是学生在一定教学条

件下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

是自主学习。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还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

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

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

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

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

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

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积极寻求提高

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

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习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

队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

众多学生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

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

有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

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

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

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

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

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

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

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

方法,只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

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

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

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的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学

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机会,

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

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四、三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

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

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

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新课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

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

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而

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

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基于自主学习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学习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

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

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

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

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

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

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蔽之,有效的学

习方式就是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对新课程改革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

对新课程改革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 摘要: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个性,让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班主任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其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观念更新民主管理 班主任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工作也随着课改而不断推进。 一、教育观念要更新 在新的形势下,班主任应该以新的教育观认识教育对象。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体,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肺腑、润物无声。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他们的发展,教育才能给顽皮的孩子以感化,给自卑的孩子以勇气,给愚钝的孩子以灵气。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过去,我们极力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能力、创新意识、完美的人格不够重视。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未来建设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班主任首先要端正教育思

想,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的圈套中解脱出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现在本科生找不到工作是常有的事,而某些专业技术人才却很吃香。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这样,我们的班级体才能成为人才成长的“百花园”。 二、教育内容要拓展 传统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所强调的一些内容如热爱集体、遵规守纪、文明待人、爱护公物等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顺应新的形势发展,研究教育内容的转变和拓展,如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安伞教育、法制教育、远离毒品教育等新的教育内容。例如,本学期举行了一次中队委改选,一向担任中队长的李朔同学落选了,我当时纳闷了,说实话,李朔确实有当中队长的才干。看着他那委屈的泪眼,课下我耐心地跟他谈话,告诉他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竞争,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是胜利者,总会有失败,有挫折,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从挫折中发现希望的曙光。李朔停止了哭泣,但眼里依然一片茫然,我又趁热打铁,鼓励他尝试担任小队长,并告诉他这是一项很有挑战与竞争的工作,他答应了。后来,他果然不负所望,改变了过去粗暴的方法,再次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由此可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沙铺学校汪全明 近日聆听了安庆教研室孙彦老师的一场专题报告,其主题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该如何应对以及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一些教育新模式。12月25日接着听了桐城市教研室孙淑珍老师的一场报告,具体介绍了我们周围的一些名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听了这2场专题报告后,自觉自己和他们相比差距甚远,感觉自己只能在教师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刚成型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感觉收获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教师的成长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走进新世纪,中国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的重大改革。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谁就拥有了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变为千百万教师的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各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估的目标构建等,给我们教研员、学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 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转变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 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

新课改下班主任工作

新课改下班主任工作 走过春的绿野,走过夏的热土,走过秋的丰蕴,走过冬的严寒,但难走的依然是自己.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直接途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班的班风班貌以及学风的形成,而这些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又得益于班主任工作。作为班主任是联系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的桥梁,因此,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那么,作为班主任,就必须了解学生、教师,做好老师与学生的桥梁。根据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所得,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剖析自己。作为班主任一般面对的是新面孔的学生,学生不熟悉班主任,这就需要班主任首先面对学生要坦诚地向学生剖析自己的性格、习惯、作风等,使学生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对自己有个粗略的认识,这也是让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是否言行一致的检验,同时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班主任亲切。 二、了解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重要条件。根据对学生的家庭、性格、学风、态度、情感等的了解,建立学生个案分析,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对班级每一位学生根据上期情况,提出预期成绩,分析个性,找出解决办法,分发给各科任教师,使科任教师能有的放矢的去教育教学。 三、感召教师。班级的奋进需要各科任教师的齐心协力。班主任应对本班所有科任教师各方面有充分的了解,以温情、诚恳地指出科任老师存在的问题,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感染教师,激发每位教师的最大潜力,发挥每位教师的最大优势。对于师生之间的问题,要主动与科任老师沟通,协调各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要经常向科任教师询问班级情况。并根据每位学生学业情况,把偏科生落实到各科任教师头上,这样,使每位科任老师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班级管理,一同出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沙铺学校汪全明 近日聆听了安庆教研室孙彦老师的一场专题报告,其主题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该如何应对以及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一些教育新模式。12月25日接着听了桐城市教研室孙淑珍老师的一场报告,具体介绍了我们周围的一些名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听了这2场专题报告后,自觉自己和他们相比差距甚远,感觉自己只能在教师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刚成型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感觉收获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教师的成长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的重大改革。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教育,谁就拥有了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1. 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导思,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 2.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广大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其次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3. 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个性培养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人的认知水平、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兴趣爱好及学习风格。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一定的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班主任工作手册的班级分析与计划及目的要求

班主任工作手册的班级分析与计划及目的要求 一、教育工作者的目的要求 一、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本质及意义,明确新课改的目的和要求 高中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目标。 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五大特性”:一是整体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开放性,四是生成性,五是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六大意义”:一是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二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是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五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六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正是有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的,指导我们教育工作者从国家的角度审视教育,摒弃原有应试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承接新时代对国家民族发展大计,促进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整体进步。 二、新课改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的正确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改革才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新课改要求确立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因此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树立创新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新课改要求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要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与积极对话,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要达到以上目的,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改形式下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 新课改下学习方式概括起来,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实践这八个字。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对教学的陈述可概括为:“师生互动,全面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争论、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同时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成为学科知识增长与健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下教育的意义集中体现在对人性的唤醒、培养、维护和尊重上;体现在对人的创造活力和能动性的开发、养成和发挥上;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育与人的价值和要求、人的尊严和自由、人的未来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上。 新课程改革是把教学置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主体背景之上,突出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这对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效果等有着积极意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初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初探 2009-08-09 22:59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支部队,没有一个出色将领的领导、管理,很可能是一盘散沙,缺乏战斗力,遇有困难或敌情,定将一触即溃。同样的,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将领”,对这个班级的影响极大。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给今天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做班主任呢? 一、班主任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本职工作 作为一个班主任,热爱本职工作是干好这个工作的前提。试想,一个对班主任工作不热情的人,得过且过,别人怎样我怎样、上级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班主任,只能算得上是一个班级“维持会”的“会长”,算不上一个称职合格的班主任。只有对本质工作的热爱,才能产生激情,有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激情。才会产生怎样搞好这个班级的“创作作品”的欲望,这种欲望越强烈,“作品”也就会越完美。有人会说:“巧妇难为无米炊”,不具备班主任的一些应有的知识,就是想干也干不好。其实这些并不大问题,古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人又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的。只要有一种非干好这工作不可的强烈的欲望,自然会想方设法的去学习、掌握班主任必备的知识,虚心向那些行家里手学习。只要有了这种热情,干不好这份工作那才是怪事。其次,作为一个班主任,

班级工作的这个“生产车间”的“第一责任人”,你的面前的不是无生命的“工件”,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我们现在不能搞“师道尊严”,学生是求学者,在人格方面,和我们是完全平等的。有了这种观念,我们就会把自己位置摆在一个正确合适的位子上,去和学生交心换心,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学,那么即使是最调皮的学生,只要在处理问题上能“端平一碗水”坚持做“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工作,“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他总有一天会明白道理,会心悦诚服的听你的。“千年的铁树”也能“开花”,何况是人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心花要用心血浇,只要老师是真心的用心血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在那之上是会开放迷人的灿烂之花的。 二、班主任要会爱学生 热爱学生的起点是了解学生。班主任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健康状况、生活经历、家庭情况以至交友为人都能了如指掌,才能不断增强自己感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特别是每次接新班,当你能随意报出一个新生的姓名的时候,你就会从他和他们的目光中读出惊讶、钦佩和信赖,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热爱学生是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自尊意识强烈,是青少年宝贵的心理品质,班主任的言行必须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一

最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精品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后白中学李伟根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浅谈新课改下的班主任工作

浅谈新课改下的班主任工作(1) 镇原县新城初级中学徐世东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引导者和高尚品质的培养者,也是班级文化和班级精神的开拓者、培育者。因此,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建设、学生的发展。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班主任只有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加强人文性管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才能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 一、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从心理需求来讲,他们不希望一味的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而是渴望父母的呵护、家庭的温暖。班主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像慈母那样关爱自己的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思想上熏陶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关心和爱护。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需求。我觉得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在同他们的接触过程中,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我认为才能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其次要关心问题学生,关爱留守儿童。我认为这是做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关键。经验告诉我们:班级管理不是管理所有学生,而是管好个别学生。在现阶段的农村,我认为个别学生主要是问题学生和留守学生。其实,大多数问题学生本质上并不坏,只是由于家庭原因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才变得不可理喻。对于这些学生,我本着长期教育的思想准备,找准问题症结,采取相应措施,晓之

以情,动之以理,不怕麻烦,直到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对于留守学生,我更多地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嘘寒问暖,交流沟通,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的苦衷,鼓励他们坚强勇敢,为父母争气,为家庭争光。 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我认为这是做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褊狭、古怪,心理阴暗,充满矛盾,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作为班主任,我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会及时提出表扬,给予适当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勇气,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未来。对于学生的青春期萌动,不回避,不粗暴,积极应对,正确引导,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进行民主科学管理。新课程改革提倡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观念,发扬民主,改进方法,积极营造一种真诚、尊重、理解、宽容的管理氛围,使学生自由参与、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班主任,我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个性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学生建立深厚情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转变观念,发扬民主,对学生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我会耐心倾听,调查了解,合理采纳;对学生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措施,我也会大胆尝试,组织落实。 在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上,我遵循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和发展。不管学生成绩的好与差,相貌的美与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就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新课改面临三大课题,即教师、课程和评价,这里谈教师问题。 一、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现状 ㈠国外高中教育现状(以美国为例) ⒈美国高中新设课程 ⑴家庭生活(或性教育) ⑵价值教育(或道德教育) ⑶终身事业开发 ⑷民族研究 ⑸女性研究 ⑹消费者教育 ⑺环境或海洋研究 ⑻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高中推荐阅读书目中有《共产党宣言》 ⒉美国高校招生条件 ⑴SIT成绩:满分1600,1400以上获得报考重点大学资格; ⑵高中4年修满44门课,记222学分; ⑶平时成绩占50%,项目成绩占25%,最后考试成绩占25%; ⑷校长教师推荐信; ⑸召集同学、了解情况。 ㈡国内基础教育研究现状 ⒈课程观的转变:从强调内容向强调过程的转变;从恪守学科界域编制教学内容,向拆除学科界域,以科际性的观点改造课程;从以教科书为中心向利用多种媒体组成复合的教学媒体的转变(课程不是预先规定好教育目的的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动、不断更新的教学媒体。教材不是由教师一手操办、提供的,它不过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而已。);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从强调累积知识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的转变;从突出严密组织的班级授课制向不那么拘束于刻板形式的分班制的转变。 ⒉剖析现行课程教材的弊端: ⑴繁——繁杂琐细。 ⑵难——偏于艰深。 ⑶偏——分科过细。 ⑷旧——陈旧老化。 针对以上四大弊端,教育部于新世纪初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18科课程标准》。 ⒊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 ⑴现代化:编制依据心理学统一整合,根据现代科学和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吸纳、采用新技术。 ⑵基础性: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之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⑶开放性(个别化):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在小学科目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在历年的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曾多次出现,一般来说考察题型多为客观题,但也有可能考到简答题。本文将会结合常见的历年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 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差异教育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差异教学 一、学生差异的客观性和对差异的需求性 现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研究表明,由于遗传素质和社会、家庭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受教育者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巩固,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民教育的需要,高校扩招,大批的初中生进入高中就读;高中教师和教学设施相对短缺,班级规模增大。面对成绩和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面对整个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案,统一进度,统一的教学评价,要求学生“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法是在假设同一个年级、班级的学生像生产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千差万别的各要素各施其职,系统才能良性循环;面对差异的个体传统教学却要把他们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教育产品,自然界的各要素的差异本来就是和谐的,社会也是如此,和谐创新型社会也需要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富有革新的创新人才,传统教学法是适应工业革命时代对需要大批的产业工人的需求而产生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社会学的理论告诉人们,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复杂,人才多样性的需求也越大。差异教学为课程改革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该理论充分借鉴了哲学方法论中环境制约原理、不确定性原理、系统原理等思想方法,在不断总结现存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差异教学理论批判了当前教学中不顾学生差异的“一刀切”现象,“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大一统”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教学规律。 二、学生的主要差异表现 1.智力与能力因素差异 个体的智力受个体遗传基因和教育、生活环境的共同影响,遗传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范围,外部环境则决定了个体的智力落在这个范围哪一点上。每个个体的遗传基因不同,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个人的经验、教育、生活环境等外部环境也不会完全相同。不但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同,智力结构也不一样,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肌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每个人在各种智能水平上存在着差异。他还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在班级这个集体中,班主任就是这个集体的核心。一个班级学习气氛学习环境好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一、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不断反思,形成时代的教育理念。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快速多变的发展。这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必须学会并经常反思。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成果。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了创新教育的思路。因此,班主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学生主动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十分重要。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里,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班主任需要不断“充电”。若不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就不会走出传统迈向现代,就无法顺应现代教育。更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 二、班主任要不断审视自己,转换自身角色符合时代要求。 现代对班主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意义下,班主任的角色只传授知识的教书匠,似乎任何教师都可担任。新理念下的班主任角色,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