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和表现

“疲劳”是人的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一种身体状态。是生理过程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进行体育运动训练锻炼而引起的疲劳称“运动性疲劳”。对“疲劳”的研究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然而,至今对引起“疲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没有人能说清楚。就“运动性疲劳”而言,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在于作为工作器官的肌肉本身。因为肌肉工作的结果,在肌肉中积累了代谢物(如乳酸),因而肌肉便不能工作了。量也有专家指出,工作的肌肉没有积累乳酸也会出现疲劳。还有的学者认为“疲劳”既产生于工作的肌肉中,又产生于神经中枢中。这就是疲劳的中枢神经学说,这一学说是以工作肌肉的冲动,经常作用到神经中枢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结果在神经中枢内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后果是肌肉出现了疲劳。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自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素质就自然会下降且会感到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自然会降低,人体也就降低了工作能力而感觉疲劳。其次,在运动中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能源物质转换速度减慢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由于人体经过长时间持续运动,使体内三大能源系统中的能源物质磷酸肌酸(CP)、糖元和脂肪消耗较多,可降低到最低点。能源贮备的消耗和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加上肌肉活动时的代谢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代谢变化等影响,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出现疲劳。再次,精神意志也是与疲劳密切相关的因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进行的。神经系统的功能下降,神经细胞的抑制过程的加强,都会使疲劳加深。但是,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意志对人体机能的潜力的充分动员关系极大。当人类在生命遇到危险时或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任务。从事的运动足以引起一种激动高昂的情绪时,尽管他们早已精疲力尽,他们还能继续表现出非常高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这种狂热激情,在通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很多,不同的运动项目与内容导致疲劳的原因侧重面会有所不同。有些运动项目运动时肌肉工作的能源供应靠有氧无氧混合供能,如中跑也要求供能快,除化学能源短暂供能外,主要靠食物能源,整个过程缺氧程度较深,在负氧债中进行。所以导致疲劳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堆积过多(如乳酸)及因氧债造成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而在有氧供能且供能缓慢的运动,如长距离跑等耐力项目则可能主要是体内能源物质消耗过多而引起疲劳。

一般来说,疲劳的发生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运动过后,适度疲劳,说明运动有效果,经过休息和调整,疲劳消失后工作能力将获得进一步提高。但是过度疲劳却是不正常的,它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于疲劳的程度,前苏联生活学家B·沃尔科夫对疲劳的临床表现做了如下分类:

(1)轻度疲劳:在运动锻炼中,通过一定量和强度的肌肉工作之后,以疲倦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说不会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2)急性疲劳:运动中,一次性极限身体负荷时所发生的特征,如肌肉力量、工作能力明显下降,体态虚弱、脸色苍白、心动过速,白血球总量增多、有时尿中出现蛋白。此类疲劳出现在训练水平差的运动员身上或者平时不爱运动而突然参加激烈运动的人身上。

(3)过度紧张:在身体机能状态下降的基础上(生病、中毒、炎症)一次性的极限训练或比赛负荷后出现的急性症状。此时身体虚弱无力,头晕,有时会出现昏厥状态,动作失调、心悸、肝区疼痛、心血管系统对负荷反应不正常等。这类疲劳能持续数天至数周。

(4)过度训练:这是当运动员训练和休息结构不合理时造成运动员身体的一种状态。其主要原因有,长期过度负荷,训练方法手段单调死板,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加负荷,休息不足,比赛频繁,身体有病等。

(5)过度疲劳:这是常以神经机能性疾病为表现形式的身体病理状态。这种状态表现比过度训练明显,情绪低落、冷淡,兢兢业业烦运动,心区疼痛,消化、排泄机能出现障碍。

第二节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应以主客观资料为依据,其主要的标志是工作能力下降。正确认识和判断疲劳,对科学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均有着重要意义。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一般采用综合观察法。从自我感觉以及某些外部表现来进行诊断。疲劳程度的判断标志如表81所示。除综合观察法诊断疲劳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外呼吸机能、神经系统机能、心理状态、生物化学改变等诸多方面进行测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通过测试来判断疲劳的方法。表81 判断疲劳程度的标志内容,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非常疲劳,自我感觉无任何不舒服疲乏、腿痛、心悸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这些征象持续时间相当久。面色稍红;相当红;十分苍白;有时呈紫兰色。排汗量,淡多;甚多;特别肩带部位。非常多,尤其是整个躯干,在颞部以及汗衫、衬衣上可出现白色盐迹。

呼吸中等度加快显著加快显著加快,且表浅,有时呼吸节律紊乱。动作步态轻稳步伐摇摆不稳摇摆现象显著,行进时往往掉队,出现不协调的动作。注意力比较好,能正确执行指示执行口令不准确,改变方向时发生错误执行口令缓慢,保有大声口令才能接受。

1.血压体位反射的测试:脉搏和血压最能充分地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状态的特征。可利用血压体位反射检测心血管系统机能的疲劳状态,其最简单的两个方法:

(1)直立测试:受测者躺在床上,5min后测心率,起立时重新测心率。正常情况下,从躺姿到立姿,心率要增加10~12次/min。一般认为加快20次/min以内为及格,超过20次为不及格,心率增加较多,表明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不佳,可视为疲劳状态。

(2)坐姿测试受测者取坐取坐姿,休息5min后测血压。随即仰卧床上,躺3min让人扶起成坐姿,立即测血压,连续20s测一次,共测2min。2min内完全恢复的为正常;2min内恢复一半以上者为调节机能欠佳,完全不能恢复者为调节机能不良。

2.呼吸机耐力测定:测试方法采用“洛金塔里测试法”。连续测量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15s。若次次减少,表明呼吸器官机能状态不佳或疲劳。

亦可采用“议契测试”法:呼气后憋气,机能状态良好时,呼气后憋气可达60~90s,疲劳时这一时间大为缩短。如能经常测试,进行动态观察,此测试是很有意义的。

3.神经系统机能的测试:由于神经系统在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便会产生保护性抑制。神经系统机能的测试采用“龙伯格姿势”稳定性试验。肥测者站立、闭目、两臂前伸、,十指张开(另一复杂做法是两脚成一直线,一脚尖抵向另一脚脚跟)。测出保持稳定时间和何时出现震颤,稳定时间长为好;疲劳时稳定性受破坏,时间短而且手指出现震颤。

4、生物化学改变--唾液pH值的测试方法:让受测者尽量把口腔中的唾液全部吞下去,然后使新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子把测定唾液pH值的试纸贴在舌尖上,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马上与比色表对照,记下相应的pH值。其原理是:由于长时间的运动,血液中的[H+]浓度增加,间接地使唾液的pH值降低,向酸性变化,淀粉酶活性提高,乳酸含量增加,因此,可以用测定唾液pH值的变化来判断运动时所产生的疲劳程度。pH值愈低疲劳程度愈大。

5、时间再生法测试:测试方法:让受测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一分钟,受测者再由闭眼睛开始,每隔20s举手发出信号,做15~20次。测试人员记录受测者每次发出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由此计算出平均值及标准差,按上两个值算出动摇度(标准差/平均值)2,动摇度在003~007为轻度疲劳,在008以上为疲劳。其原理是:随着疲劳的发生,时间再生能力将随之下降。

第三节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措施

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因此,消除疲劳作另运动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消除疲劳的方法措施很多,归纳可分三大类,即教育学措施,医学生物学措施和心理学措施。

1.教育学措施:教育学措施是最基本的措施。因为这种措施是从教育学的观点,按照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是以预防为主的。从教育学的观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适宜的负荷由此而产生的适宜的疲劳,这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也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必条件。而没有强度、没有疲劳就没有效果;相反,超强度、过度疲劳则可能对身体有危害。正确选择运动过程中所进行的练习内容和完成练习采用的方法,能保证机体保持高度的工作能力和必要的情绪状态,对于消除疲劳,同样有良好的作用。

2.医学生物学措施:在促进机体工作能力提高,防止因身体负荷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的措施中,医学生物学措施占有特殊地位。这类措施包括:合理的营养、物理疗法和水疗、药物制剂和维生素、各种按摩、蛋白质制剂、运动饮料、矿泉疗法、水浴(蒸气浴)、氧气疗法、氧合剂、气压作用、局部负压、影响能量代谢过程的制剂,针刺作用,电刺激、电睡眠,空气电离作用,音乐作用等。

3.心理学措施: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借助于心理生理的完善来取得一定的运动锻炼效果。为了达到目的,动员集中自己全身精力,在复杂的条件下,表现出各种心理生理品质,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这些品质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心理上的品质尤为重要。通过心理领域在治疗、预防、卫生等方面采取对身体起作用的各种手段,叫做心理治疗、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借助于心理上的作用,能够降低神经--精神的紧张程度,减轻心理上的压抑状态,更快地恢复消耗掉的神经能量,从而对加速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中的恢复过程产生极大影响。

(1)自我心理调整:自我心理调整,即是借助语言及与语言相一致的思维形象作用于自身,默念词语,建立与词语一致的思维形象,可以改变情绪反应及各系统器官的机能状态,词语以肯定的方式影响人的自我感觉和活动的能力,是大多数心理自我调整方法的基础。自我心理调整包含两个方面,却自我说服和自我暗示。众所周知,在大脑和肌肉之间存在两方面的反射联系:由大脑进入肌肉的冲动,控制肌肉的活动;由肌肉传至大脑的冲动,把肌肉生理状态的信息传给大脑。肌肉放松时,由肌肉传至大脑的冲动很少,人便进入朦胧状态,接着便入睡了,这就是利用人体这种生理特点来进行神经--肌肉心理练习,完成自我心理调整。进行这种神经--肌肉心理练习,要采取“马车夫坐在马车上打盹”的姿势,全身放松,低头闭眼,保持重心,象念佛一样默默地、缓慢地、反复地含呈些公式化的词语。如:“我正在放松……安静……”“我两臂放松了……暖和了……不动了……”“我两腿放松了……暖和了……不动了…… ”“我好了……好……好了……”“我放松了……我想睡了……我睡了……”这种自我暗示、自我说服是恢复疲劳、恢复能力的绝对手段。

(2)音乐的作用:在我们的时代,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自古以来,音乐不仅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且也回来治疗各种疾病。音乐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能起巨大的影响。巧妙选择音乐,对人的心理状态和体内的生理过程均能产生作用。音乐是人们感觉和情绪的主宰者,它会造成人的一定的情绪: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兴奋;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引导人们离开愁闷状态产生良好的情绪;在第三种情况下,可以用相应的方式作用到呼吸和血液循环,消除压抑的疲劳,使人精神焕发。所以音乐是消除疲劳恢复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考虑个人在音乐素养、文化程度、民族风俗、当时的精神状态等特点。在过渡疲劳、神经疲惫时,建议听听格雷卡的“早晨”;处在精神压抑、忧郁的情绪时,听听贝多芬的“走向欢乐”;在明显的激动气愤时,听听华各纳的“一群漫游者”;在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听听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德布西的“月光”、舒曼的“幻想”,等等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模板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着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浅析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与消除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浅析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 劳产生与消除 足球是一项需要高度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的运动,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进 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随着比赛的进行,运动员常常会出现运动性疲劳,这对他们的身体和表现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对于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和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运动性疲劳主要是由于 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导致肌肉疲劳和能量耗竭引起的。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频繁地奔跑、冲刺、转身等动作,这会导致肌肉中的能量储备迅速消耗。同时,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也会导致乳酸堆积,使肌肉产生酸痛感。此外,运动员在比赛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脑力活动,如判断和决策,这也会加重他们的疲劳程度。 为了消除运动性疲劳,足球运动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合理的营养 摄入对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抵抗疲劳能力至关重要。运动员需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以满足他们在比赛中的能量需求。同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其次,恢复训练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足球运动员在比赛后需要适当 的休息和恢复训练,以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恢复。休息可以帮助运动员的肌肉恢复能量储备,减轻酸痛感。适量的恢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废物代谢,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此外,适当的体能训练也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能 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爆发力和速度等身体素质,从而减轻运动性疲劳的程度。例如,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氧气供应,延缓乳酸堆积;而短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则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 人教版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 廖建生 运动训练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过程,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是经过运动训练导致人体适度疲劳,加以合理恢复后,人体机能状态在新的水平上获得重新适应的过程,因此疲劳和恢复是运动训练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很多中学运动队在训练过程中盲目进行大负荷的训练,又不重视疲劳后的有效恢复,造成运动性疲劳,日积月累,导致运动员身心过度疲劳,厌赛厌练,训练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不仅要对过度疲劳有细致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它要有合理、科学的恢复手段,以达到训练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过度疲劳的判断 1、教育学观察法: 过度疲劳的训练,运动员体力大量消耗,并在极度兴奋状态下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外在表现是面色苍白、眼神无光,技术动作变形、僵硬,不放松,注意力不集中,神经反应迟钝,失误增多,对抗能力大幅下降,容易受伤等。 2、自我感觉法: 过度疲劳的训练后,运动员自我感觉较差,四肢发软、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烦躁、心悸,睡眠不好,甚至失眠。训练中自信心不足,怕对抗,易失误,主动性差,厌练、怕练,甚至对训练极其反感等。 3、生理机能检测法: ①脉搏检测: 正常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率是保持在一个恒定水平的。但过度训练后运动员的心率不齐,并且持高不下,晨脉较平时安静情况多12次以上,并伴有脉纹乱等现象。 ②血压检测: 过度疲劳的训练后,运动员的血压不能保持在一个均衡水平,具体表现在收缩压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舒张压升高或不变,脉压较平时降低等现象。 ③汉契测试法: 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呼气后憋气在60~90秒之间,而过度疲劳训练后这一时间大为缩小。 此外,还有哈佛台阶实验检测法、肌力检测法、血红蛋白检测法、尿蛋白检测法等。由于基层条件有限,在此不一一进行详解。 二、过度疲劳的恢复 1、教育学方法: 教练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深入到运动员当中去了解、分析并判断出产生过度疲劳的原因。在训练初期对运动员的素质水平、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有规律的安排周期运动负荷,使负荷变化呈波浪式。在具体的训练课内容安排上,应该是技战术在前,身体素质在后。身体素质训练又是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在前,力量素质在中,耐力素质在后,这样可延缓过度疲劳的产生。在训练中教练员根据细致观察和运动员的具体反应,有机的调整训练负荷,使训练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2、基本调节: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与消除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与消除 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机理。掌握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和消除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机理 2、动性疲劳的判断 3、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教学重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教学难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学时分配:2学时 授课过程: 一、概念 运动性疲劳:机体不能将其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分类 (一)按疲劳发生的部位分类 1、脑力疲劳 2、体力疲劳 (二)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分类 1、整体疲劳(如:马拉松运动、足球运动等) 2、局部疲劳 (三)按运动方式分类 1、快速疲劳 2、耐力疲劳 三、运动疲劳的机理 运动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因疲劳两种类型,中枢疲劳即由于运动神经中枢紊乱,造成运动神经兴奋性下降的现象;外因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疲劳(肌力下降)。 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与机理 (1)能源耗竭(运动时机体能量消耗过多) (2)代谢产物堆积[肌肉活动时释放出来的酸性物质(如乳酸、CO2和丙酮酸等)] (3)水盐代谢紊乱(体内各种物质失去平衡,造成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4)中枢神经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因高度紧张的精神活动而造成功能下降) 四、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对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一般应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定: 第一、自觉症状:如疲乏,头晕,心悸,恶心等 第二、客观体征: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注意力等 第三客观指标:各器官,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如:肌肉力量、肌肉硬度、握力、心电图、心率、反应时肌腱反射、肺活量、血压、尿蛋白等) ▲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P121表8—1、P122表8-2) 五、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措施 1、整理活动 (1)慢跑和呼吸体操 (2)肌肉、韧带的拉伸练习

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 学习要点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和机理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 ●概念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 ●分类 ●(一)按疲劳发生的部位划分 分为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 ●(二)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1.整体疲劳 2.局部疲劳 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密切相关,局部疲劳可以发展为整体疲劳,而整体疲劳往往包括着以某一器官为主的局部疲劳。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 ●分类 ●(三)按运动方式划分 1.快速疲劳 快速疲劳是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它产生快,消除也相对较快,在大强度运动中一般易出现。 ●2.耐力疲劳 耐力疲劳是指强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疲劳。它发生较慢,但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机理 离子代谢紊乱 运动中离子代谢紊乱可导致运动性骨骼肌疲劳。 突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肌肉疲劳是能量耗竭、力量和兴奋性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疲劳是由于这些综合因素的三维空间关系突然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此外,自由基学说、内环境紊乱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等。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现在判断运动性疲劳主要采取自我主观感觉、简易客观指标以及运动者的经验等指标来粗略评价。 一、主观感觉 ●精神不振,厌烦运动 ●下肢肌肉有酸胀感,动作迟缓 ●食欲不佳,食量减少 ●睡眠差,入睡迟或失眠 ●排汗量增加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一)骨骼肌指标 肌肉力量 在评定疲劳时,可根据参与工作的主要肌群确定测试内容。 测试时,首先在运动前连续测定若干次肌肉力量,计算出平均值;运动结束后,再进行同样方式的力量测定。如果肌肉力量平均值低于运动前水平,或几次力量测定值连续下降,即为肌肉疲劳。如果一次练习后连续几天肌肉力量不能恢复,则疲劳程度较深。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一)骨骼肌指标 肌肉硬度 肌肉疲劳时不仅收缩机能下降,而且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用肌肉硬度计测定肌肉收缩及放松时的硬度可以判断肌肉是否疲劳。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一)骨骼肌指标 肌电图 肌电图是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电变化,可反映肌肉的兴奋、收缩程度、运动过程中的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机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以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劳。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二)心血管系统指标 心率 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判断。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是指安静、室温条件下,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它反映机体最基本的机能状况,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的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表明疲劳累积,应调整运动负荷。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运动中心率 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来代替。

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是指长时间或剧烈运动后,人体出现的疲劳感和身体不适的状态。它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下降、肌肉疼痛等症状。为了消除运动性疲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1. 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合理的训练与休息时间的安排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基础。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但是过度的训练会导致肌肉疲劳和体能下降。所以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根据个人体力状况和自身适应能力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引发疲劳。 2. 适当补充营养物质:运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所以要及时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食物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都是运动所需的营养素,可以选择均衡的饮食搭配,或在运动前后适当补充能量饮料、补充剂等。 3. 运动前热身与拉伸: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身体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减少受伤的风险。常见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伸展运动等。而在运动后,适当进行拉伸运动可以减少肌肉疼痛,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舒展性。 4. 积极进行恢复训练:恢复训练是一种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运动活动,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并消除疲劳。常见的恢复训练方式包括低强度有氧运动、轻松的拉伸运动和放松的活动。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动,清除肌肉中的乳酸和废物,帮

助肌肉恢复并加速疲劳的消除。 5. 注意休息与睡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是疲劳消除的重要条件。睡眠过程中,身体可以进行修复和再生,帮助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所以要保证每天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过度的身体和脑力活动,保持身心的放松和平衡。 6. 使用按摩和冷热疗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可以选择自己按摩肌肉,也可以请专业人员进行按摩。而冷热疗法则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可以使用热水泡脚、热敷或冰敷等方法进行。 7. 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运动疲劳有时也与心理压力和紧张有关。可以采取一些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疲劳感。 总之,消除运动性疲劳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因素。通过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适当补充营养物质、热身与拉伸运动、恢复训练、注意休息和睡眠、使用按摩和冷热疗法,以及进行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运动表现。

再谈身体疲劳的判断与恢复

再谈身体疲劳的判断与恢复 再谈身体疲劳的判断与恢复 人体体育锻炼一段时间后,必然会产生疲劳。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任何体育锻炼都会产生疲劳,人体只有通过体育锻炼产生疲劳,才能出现身体机能的超量恢复。但是,疲劳的不断积累也可能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后者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了解体育锻炼时疲劳产生的原因,掌握疲劳诊断和消除方法,对提高锻炼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疲劳产生的原因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问题,由于体育锻炼的形式不同,产生疲劳的原因也不同。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供给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主要是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糖原和脂肪,其中在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ATP、CP、和糖原。如果运动中这些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体内能源物质供给不足在,就可能造成身体机能下降。一般来说,在10秒钟以内的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造成的疲劳主要是CP的大量消耗所致,而长时间耐力性工作中造成肌肉的疲劳主要原因是肌糖原的大量消耗。 (2)代谢产物堆积。体育锻炼过程中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的同时,体内代谢物也急剧增加,代谢产物的堆积可能造成体内的代谢紊乱。在所有的代谢产物中,乳酸是造成身体疲劳的主要物质。乳酸是糖原在缺氧状态下的分解产物,乳酸在体内的堆积可使肌肉和血液的pH值下降,引起脑和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在无氧性工作中,乳酸被认为是疲劳产生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脂肪代谢产生的酮体,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类物质在体内的堆积都可以使身体疲劳。 (3)水盐代谢紊乱。在炎热的天气进行体育锻炼,身体大量排汗而不注意补充水,或补水不科学,都可造成体内的水盐代谢紊乱,使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细胞内外水平衡失调,造成身体机能下降。 (4)保护性抑制。人体的各种体育锻炼都是大脑细胞发放神经冲

浅析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与消除

浅析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与消除 摘要:足球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足球运动员的出现,进而也提高了 足球竞技水平,随着足球运动与竞技水平的发展,足球运动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 挑战,运动性疲劳是足球运动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文章在分析足球运动员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新的提出了几项解决措施,以减少足球运动 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关键词: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策略研究 引言:运动性疲劳是广泛存在于运动员中的一种现象,是由于运动而导致身 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生理学现象,虽然这是一种生理学现象,但是其产生原因却是 心理原因与生理原因的综合。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对远动员的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获得足球竞技的胜利不仅需要运动员体能达标,还需要有一定的策略,其中运动 员的体能是获得胜利的基础,而运动性疲劳的出现会影响足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而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因此必须在明确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 针对性的措施,减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出现。 一、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1. 生理原因 1. 体内能源物质的大量消耗 足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足球运动员不仅要始终保 持一种平常的运动状态,例如跑步,还要持续做出一些技术性的动作,除此在外 还有运球、拦球等动作,这些动作都会造成运动员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随着能 源物质的消耗,足球运动员就开始出现运动性疲劳的情况,运动性疲劳会随着比

赛的进行而呈现一种逐渐增加的状态,最终会影响足球运动员的正常发挥,造成 足球比赛的失利。 1. 内环境紊乱 足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较高,很多时候足球场的面积都会很大,并且足球比 赛的时间也较长,很多时候并不能马上分出胜负,运动场地面积大与运动时间长 都会造成足球远动员出汗的情况,并且随着汗液的增多与持续出汗,运动员会面 临一种体内脱水的情况,尽管这种脱水情况并不会影响足球运动员的生命,但是 在体内缺水的情况下会导致运动员内环境的紊乱,进而影响足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产生体能暂时下降的运动性疲劳。 1. 体内环境的变化 在足球运动过程中除了会出现能源物质消耗以及汗液流失的情况,还会出现 一些其他情况,首先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运动员在出汗的同时体温势必会增加,进而造成酶活性变低的情况,酶作为促进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其活性变低也就 意味着新陈代谢的减慢;其次是体内堆积废物的出现,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会出 现大量的乳酸,这些乳酸在运动员体内的堆积与分解不仅会使运动员体内酸碱度 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促进肌质网与钙离子的结合,进而影响肌力,产生运动性 疲劳。 1. 心理原因 运动性疲劳的出现虽说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却是生理与心理综合作用而产 生的结果,运动性疲劳的出现与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脱不开关系,随着比赛的 进行足球运动员会产生兴奋、低落与焦躁等情绪,不少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是因为消极情绪的产生,事实上这些情绪都会影响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进而产生 运动性疲劳,影响足球运动员的发挥。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方法浅析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方法浅析 作者:杨娟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及时消除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是进行下一环节运动训练及比赛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恢复就很难达到训练的效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篮球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原因及运动疲劳消除的方法进行探讨和浅析,给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出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篮球运动员;恢复 篮球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大众化的一项运动,大多数人都比较喜欢篮球运动。在激烈的篮球运动后,我们的身体会产生疲劳,体力也会下降,全面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时发现和诊断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和疲劳程度,正确选择和运用身体疲劳快速恢复的合理方法和营养补充是关键,本文就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快速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进行浅析和探讨。 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不能继续维持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持续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所做出的机体生理的一种信息反馈。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所产生的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方法或比赛安排不科学 2.休息不合理 3.能量供应不足 4.心理因素 二、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判别方法 快速、准确地辨别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身体疲劳的程度,是及时恢复和预防运动性疲劳损伤的首要前提。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诊断方法: (一)自我感觉法

自我感觉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对自身疲劳的判断。可通过一些常用的疲劳判断方法来判定自身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是否感到自身疲惫、头晕目眩、恶心、胸闷、产生厌恶运动的念头等现象。 (二)外部观察法 外部观察法一般为教练员察看篮球运动员呈现运动性疲劳的判定方式。教练员可通过从运动员表面观察,篮球运动员若出现脸色苍白、步伐逐渐减慢、呼吸加快、排汗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来初步判定运动员已出现运动性疲劳及疲劳程度。 (三)生理机能检测法 通过检测本身的生化指标来判定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如心电图、血压、握力、膝跳反射、脉搏、肺活量、心率等进行诊断判别。 三、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地进行恢复,结合多种方法来消除疲劳。 (一)热身与整理活动 热身活动有很多,如慢跑、体育游戏、热身操等,可结合多种热身活动,来调动运动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趣味性,从而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在训练和比赛后,要及时进行充分适当的整理活动,使运动员放松紧张、酸痛的肌肉,调节紧张的情绪,快速恢复体力。 (二)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最简单、有效的自然恢复方式,篮球运动员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是不少于8-9 h,青少年运动员应该稍长一些,一般是9-10 h,并且要有一定适宜的午睡时间。此外,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或比赛期间,由于运动量加大、负荷增加,运动员睡眠时间应适当增加。 (三)饮食 大量的运动训练与比赛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篮球运动员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系统、科学的营养搭配。在饮食方面给身体补充一定营养成分的食物和水,糖分、蛋白质、脂肪和松果体素等,少量多餐,使生理机能水平恢复到运动前的稳定状态。对于女子篮球运动员来说,由于有月经周期的出现,需特别注意微量元素铁的补充。平时要注意适当的吃一些富含铁元素和钙质的食物,多吃豆类与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修改版]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了解疲劳产生的生理变化特征,准确地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制定行之有效、正确地选择消除疲劳的方法,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经常不断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运动性疲劳;症状恢复 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因此,疲劳是指有机体的工作能力逐渐减弱而言。它不等于体力的衰竭,而是要防止衰竭的警告,是有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疲劳可分为:肌肉疲劳与精神疲劳;局部疲劳与全身疲劳;急性疲劳与慢性疲劳;生理性疲劳与病理性疲劳四种。疲劳的主要症状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等。 1.疲劳产生的原因 能源物质耗竭学说。即在运动过程中,由于atp、cp和糖等能源物质的大量消耗,致使机体能源短缺,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 atp、cp与疲劳。atp是肌肉内收缩的直接能源,cp是合成atp的直接原料。大量的实验结果说明cp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肌肉疲劳的重要因素,而提示atp的影响不大,但有人研究证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疲劳时肌肉中atp与cp的大量消耗是肌肉疲劳和中枢疲劳的重要因素。所以,目前对atp与cp在疲劳中的重要看法有异处,还需要大量研究来观察。 糖与疲劳。长时间运动疲劳主要是与糖的耗损有关。糖是运动时的重要能源,在体内主要以肌糖元、肝糖元和血糖的形式存在。当肌糖元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表现为疲劳。在长时间运动中,肌肉内不仅消耗肌糖元,而且大量摄取血糖,摄取能力大于肝糖元分解入血的能力,因而引起血糖降低。有许多学者认为,低血糖会引起全身性疲劳,特别是引起依靠糖供能的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代谢产物堆积学说。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由于代谢加强而堆积了许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导致其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大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乳酸堆积直接或间接引起肌肉机能下降,主要是通过乳酸分子上的h+起作用,方使机体产生疲劳的乳酸的堆积,造成ph下降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 肌肉中生成的氨可提高p酸,使糖激酶活性升高,促进糖酵解,还会抑制线粒体呼吸,所以它将导致乳酸增多和ph值下降,进而发生肌肉收缩能力的衰竭。 内环境平衡失调学说。即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机体渗透压、离子分布、水份、温度等内环境条件产生巨大变化,平衡失调,致使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内环境平衡失调,一般都伴随着能源物质代谢,废物堆积而发生,长时间较大强度运动尤其如此。 神经系统影响学说。人的大脑神经中枢是人体从事工作的指挥部,由神经细胞从事繁重的工作,所以对血液供应及氧的供应要求较高,从心脏流出的血液约有16%要供给脑细胞使用。对青年人来说,大脑用氧量要占去全身耗氧量的30~55%,特别是长时间的运动,大量的血液流入到肌肉,大脑的供血量就相应地减少,从而使大脑神经细胞的供氧量暂时不足,造成工作能力下降,产生疲劳之感。 2.消除疲劳的方法 判断疲劳的方法有:形态变化测定法,肌力测定法,神经系统机能测定法,感觉机能测定法,循环机能测定法,唾液ph变化测定法和心理测定法。在科学仪器的测试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观察法的应用比较普遍。观察法是指认真观察队员在训练中的表现及教练的主观感觉,应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测试。 活动性休息。休息时,体内进行恢复过程,疲劳慢慢消除,用变换肌肉运动,作为活动性休息的手段,对消除疲劳是非常有益的。经科学测试表明,以轻松的动力性负荷为恢复手段时,肌肉中血乳酸消除能力比运用静止休息方式恢复时快三倍。在疲劳后变换运动练习或做些轻松动作,均可达到活动性休息的目的。 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清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在运动后做整理运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事实上,运动时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并不是随运动的停止而同时消失的。做轻微的整理活动有助于氧债的偿还和使高水准的血乳酸迅速下降。整理活动包含一些呼吸运动和缓慢柔和的全身性活动,量不宜大,逐渐由大到小,尽量使肌肉,尤其是主动肌肉放松下来,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疲劳。

浅谈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浅谈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浅谈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随着消防部队执勤任务的日益繁重,岗位练兵的全面开展和各类比赛竞技水平的提高,针对性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官兵在训练中承受的负荷越来越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几率越来越高。运动性疲劳及疲劳后的恢复越来越受到官兵们的重视,适宜的运动训练和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使训练成绩提高;相反,过度训练不仅影响训练效果,对提高成绩不利,还可能引发各种机能障碍,以致损害官兵的健康。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掌握合理的诊断、消除疲劳和恢复的手段对于提高训练成绩,增进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更有利于消防部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何处理好训练疲劳与恢复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消防部队岗位大练兵的深入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运动性疲劳 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保持机能在一特定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由于消防官兵自身年龄、生理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在疲劳与恢复上有易疲劳和易恢复的特点。如果身体机能得不到恢复,将导致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这对他们有极大的危害。所以,要避免过度训练引起的过度疲劳。 (一)疲劳的原因 运动性过度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表现为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变化,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由于运动量过大,机体得不到及时的恢

复,身体始终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下又大运动量训练,最后导致运动性过度疲劳。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能量消耗大,机体内能源“衰竭”。 2、体内乳酸堆积过多,肌肉工作能力降低。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造成运动性过度疲劳。 4、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 (二)疲劳的分类 二、消除疲劳的主要途径 1、训练后及时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物排出。用各种方法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如采用整理活动、水浴、蒸气浴、桑那浴、理疗、按摩等方法。 2、通过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来消除。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来消除疲劳,如睡眠、气功、心理恢复、放松练习、音乐疗法等。 3、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物质。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的消除。如吸氧、补充营养物质及利用某些中药来调节身体机能等。 三、恢复的意义和作用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成绩。但是运动训练过程又不可避免地产生疲劳现象而阻碍人体机能的改善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要继续进行训练,继续提高运动水平首先要恢复。运动后和运动中的适时恢复是训练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已经成为运动学界和广大教员的共识。所以,恢复是训练过程中一个必

运动性疲劳消除分析论文

运动性疲劳消除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运动疲劳产生机制消除手段运动生理学 【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消除疲劳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看法,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1.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运动医学界对此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引起疲劳的原因和机理,在运动生理学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必能引起体内机能的变化,开始是某些生理常数的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旦这些变化不能及时恢复正常,最终将导致训练过度而产生疲劳。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提出过几种假说。 “衰竭”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最有力的证据是长时间运动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堵塞”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的。19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堆积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这些堆积物被判明为是乳酸等。弗莱彻和霍普金斯(1907)发现肌肉疲劳的同时,发现血乳酸浓度升高。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理论认为:血液PH下降,细胞外液的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血浆渗透压改变等都可引起疲劳。如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高温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迅速达到不能继续坚持劳动的严重程度,且给予饮水不能缓解,必须饮用适当浓度的NaCl水溶液。 “保护性抑制”学说理论认为: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意见,无论是体力的或是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的结果。 2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 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根据疲劳的种类、疲劳的部位及程度,下述列举的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形态变化:下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和表现 “疲劳”是人的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一种身体状态。是生理过程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进行体育运动训练锻炼而引起的疲劳称“运动性疲劳”。对“疲劳”的研究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然而,至今对引起“疲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没有人能说清楚。就“运动性疲劳”而言,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在于作为工作器官的肌肉本身。因为肌肉工作的结果,在肌肉中积累了代谢物(如乳酸),因而肌肉便不能工作了。量也有专家指出,工作的肌肉没有积累乳酸也会出现疲劳。还有的学者认为“疲劳”既产生于工作的肌肉中,又产生于神经中枢中。这就是疲劳的中枢神经学说,这一学说是以工作肌肉的冲动,经常作用到神经中枢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结果在神经中枢内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后果是肌肉出现了疲劳。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自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素质就自然会下降且会感到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自然会降低,人体也就降低了工作能力而感觉疲劳。其次,在运动中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能源物质转换速度减慢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由于人体经过长时间持续运动,使体内三大能源系统中的能源物质磷酸肌酸(CP)、糖元和脂肪消耗较多,可降低到最低点。能源贮备的消耗和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加上肌肉活动时的代谢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代谢变化等影响,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出现疲劳。再次,精神意志也是与疲劳密切相关的因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进行的。神经系统的功能下降,神经细胞的抑制过程的加强,都会使

运动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健康。 一、运动疲劳的生理学说 运动疲劳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能力暂时下降的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后出现的正常疲劳对身体并无损害,而且正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性信号或称保险阀。它提示人们注意不要过度疲劳。疲劳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譬如,体内能源物质消耗过多会引起疲劳;肌肉运动收缩时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的积聚会引起疲劳;长时间工作,大脑神经细胞转为抑制会引起疲劳;长时间运动时出汗过多,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及内环境稳定性失调等均可能引起疲劳的发生。生理学家的研究认为,运动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过程。它与人体多方面的因素及生理变化有关。 (一)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疲劳的因素 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会下降,于是在完成运动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觉得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当然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二)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物质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分钟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原及血糖均下降。能源贮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上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这是运动训练过程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一恢复一再疲劳一再恢复的良性过程。 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地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就会导致过度疲劳。如果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加重,会导致力竭(极度疲劳),而使运动性疲劳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危害健康。 运动性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大类。生理疲劳又称为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心理疲劳叉称为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生理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起的疲劳,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下降。心理疲劳是由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其行为表现为:动作迟缓,操作不灵敏,准确性下降,动作的协调性降低等。 运动性疲劳按整体和局部分:可分为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整体疲劳是指全身各器官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局部疲劳是指局部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按运动方式分劳是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运动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疲劳。 可分为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快速疲耐力疲劳是指运动强度虽不大,但因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医学、生物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由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运动方式,产生疲劳的机制不同,因此对疲劳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主要的学说有: 能量耗竭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产生的。在体内的能源物质中,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 ( CP)的储备率低于使用率时,运动就不能持久,而出现疲劳现象。疲劳时CP的下降速度较快而ATP下降的速度相对较慢。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或运动负荷的加大,随着肌糖原消耗的增加,CP下降的幅度越大。与此同时,肌肉中肌糖原的消耗也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低于最大耗氧量强度运动时,糖原首先在慢肌纤维中消耗,在3小时运动终了时,慢肌纤维中糖原耗竭,而快肌纤维中尚有糖原。在超过最大耗氧强度运动时,快肌纤维中糖原消耗则更加明显,肌糖原耗竭的速度更快。 二)代谢产物堆积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某些产物,如乳酸、氢离子、钙离子等物质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由于乳酸的堆积,血乳酸浓度的增加可产生三大影响:一是促使运动组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氧的运输和供能,但另一方面这些物质的堆积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可使ATP再合成速度减慢;二是抑制糖、糖原的分解或酵解,增加肌肉中水分的含量,并可减少乳酸从肌肉中的运出;三是乳酸解离后产生的氢离子,可以引起肌肉中pH下降。氢离子可以从肌钙蛋白中置换钙离子,而阻断肌肉收缩,阻碍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抑制脂肪酶的活性而降低脂肪氧化供能,促进疲劳的产生。力竭运动时,肌浆网( SR)摄钙(Ca:。)能力下降,必将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增加从而降低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造成肌肉疲劳。 三)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因”。如:超氧阴离子 (0 2-)、氢自由基(H'.)、过氧化氢(H:。:)、羟氧自由基(OH.)、过氧自由基(HOO.)、一氧化氮(NO)

运动性疲劳评估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评估与消除 教学内容:运动性疲劳的简单判断及恢复 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性疲劳 2、掌握简单的恢复疲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运动性疲劳概念: 机体不能将其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1、主观感觉:(1)、感到精神不振,厌烦运动 (2)、肌肉有酸沉感,动作迟缓 (3)、食欲不佳,食量减少 (4)、睡眠差,入睡迟或失眠 (5)排汗量增加,疲乏、头晕、心悸、恶心、面色、呼吸、注意力等 三、消除疲劳的方法 1、改善代谢法: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的,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常用的方法有: 1)、整理活动:A、慢跑和呼吸体操----其目的主要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B、肌肉、韧带拉伸练习------目前认为这种方法对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消除有良好作用。拉伸一般以主要活动肌和韧带为主,常采用静力性拉伸方式。 2)、按摩:亦称“推拿”,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代谢产物的排除。分为:人工按摩、机械按摩、水力按摩、

气压按摩等。 3)、水浴:分为:A、温水浴: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温度不易过高,时间为10min,左右,勿超过20min,以免加重疲劳。B、冷热水浴:冷水温度为15度,热水温度为40度,冷浴1min,热浴2min,交替3次。在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进行。 2、调节神经系统法: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加强机体的合成代谢功能,使机体尽快恢复。常用的方法有: 1)、睡眠: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人体在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成年人应每天保证8~9小时的睡眠时间,青少年每天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 2)、放松练习: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用意念来调动肢体,通过对高级神经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改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 3)、音乐疗法:通过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来放松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使运动员心情舒畅,身心放松。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配合其他消除疲劳的方法,以曾强疲劳恢复的效果。 3、补充法:是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的消除。 1)、营养物质补充:糖是人体运动是的主要能源,糖的适量补充,不论是对消除疲劳或是提高运动能力都是一个促进因素。运动前补充糖宜安排在赛前数日内和赛前的1.5~2 h;运动中补糖(以运动饮料形式),可安排在每隔15~30min或每隔30~60min补糖为宜;运动后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要超过运动后6 h。 2)、中医药的调理--(了解)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对疲劳有所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消除疲劳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学以至用,并据此归纳出更多的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供大家交流。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研究现状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研究现状 运动性疲劳的常用诊断与消除方法 人体的疲劳征状主要体现在人体的三大系统中,其一,是神经系统的疲劳;其二,是心血管系统的疲劳;其三,是骨骼肌的疲劳。 这些由于运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改变而导致机体运动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就是所谓的运动性疲劳。 一般来说,过度的运动首先引起骨骼肌系统的疲劳,之后方能引发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疲劳。 从人体生理学上讲,疲劳是机体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的出现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减低目前的身体活动强度或者必须终止目前的身体活动。 经常性的疲劳会使人们进入亚健康状态,甚至引发机体进一步的损伤。因此,长期以来努力了解产生疲劳的原因及寻找疲劳恢复的方法,一直是体育运动界人士的研究重点。 一、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一方面,由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尚未有权威性的界定,从而引起疲劳的具体原因也一直处于模糊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处在疲劳状态中的人表现出的具体生养也大致相同,不方便确定疲劳的具体类别。 因此,在造势消除疲劳的方法时必须先对疲劳形式作一个诊断,在确定具体的疲劳形式之后,我们才能做出“有的放矢”的适当措施,才能快速、有效地消除疲劳。 1. 对骨肌系统疲劳的诊断。 主要依赖于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的情况了解,以及运动技能的具体展示情况,来确定是否已处于肌肉疲劳的状态。 处于该类疲劳状态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形态变化;下肢围度;体重的变化;肌力;背肌力、握力及呼吸肌力量的变化等。 2. 对心血管系统疲劳的诊断。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主要进行肺通气量与心输出量及心电图等的测试来确定是否已处于心血管系统疲劳的状态。 处在这种疲劳状态一般表现在唾液PH变化;血液体位反射的变化;运动前后尿蛋白和尿胆元的变化等。 3. 神经系统疲劳的诊断。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主要领先脑电图的测试来确定是否已处于神经系统疲劳的状态。 处在这种疲劳状态一般表现在膝跳反射阈的变化;运动前后脑电图的Q波变化;皮肤空间阈变化等。 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法 1.消除骨骼肌疲劳的常用方法 2. (1)温水浴。沐浴是消除肌肉疲劳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它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水温以42℃左右为宜,时间为10~15min,每天1~2次。训练结束后30min可进行温水浴。进行冷热水浴时,热水温度40℃,冷水温度15℃,冷水浴时间为1min,热水浴时间为3min/交替3次。当然,水的温度,每个人适应能力不同,入浴时间过长,次数过频,水的温度过高,也会消耗能量而造成疲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控制。 (2)针灸和拔罐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治疗疲劳的针法可以局部取阿是穴,也可以循经取强壮穴。治疗疲劳的灸法多用艾灸,一般取强壮窕。拔罐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吸附于身体一定部位,使之产生瘀血现象。 (3)沌氧疗法。激烈紧张的肌肉活动是以氧化不完全为特点的,大强度负荷运动后,给氧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常用的有高压氧、常压氧、氧舱、小氧瓶等。 2.消神经系统疲劳的常用方法 (1)按摩。按摩在运动前后均可采用。 按摩时应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