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概述.doc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概述.doc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概述.doc

那么今天的两河流域地区,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地区。伊斯兰文明、阿拉伯人、石油,每一个词都与中东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中东地区是世界局势的晴雨表。人们总在疑惑,为什么中东地区的国际政治形势如此的复杂?为什么中东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如此尖锐?为什么中东地区能够有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是否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呢?我们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中东地区的主要历史,发展历史,发展进程。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兴起于公元6世纪,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两河流域伊斯兰文明开始向外传播。在欧洲的西班牙、非洲的中非部落、在中亚和东南亚,都留下了阿拉伯人的足迹。伊斯兰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伊斯兰文明都曾经生根发芽。在此之前,希腊罗马人曾经短暂统治过两河流域地区。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区起源,并经过早期发展,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伴随着罗马军队的步伐传向整个欧洲。公元15世纪,又随着西方殖民浪潮到达美洲、非洲。在此之前,波斯文明、犹太文明相继兴起。犹太教在广泛接受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波斯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并对以后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佛教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再之前,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独立发展的时期,在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影响着之后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阿拉伯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核心区,主要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西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以及约旦部分地区,今天的巴林、阿曼、卡塔尔和阿联酋部分地区,也曾经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过密切接触。此外,在今天的土耳其、亚美尼亚、埃及等地区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近邻,它们有各自独立发展的文明,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两河流域地区长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这样一个广泛的区域,我们今天称之为中东地区,在古代历史研究中,我们称之为近东地区。

与今天中东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一样,古代近东地区也曾经有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共同发展、互相冲突。近东地区古代居民的主体是塞姆人,今天的阿拉伯人、希伯来人均属于塞姆人,古代的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等也均属于塞姆人的不同支系。在小亚细亚安那托利亚高原地区,曾经生活过属于印欧人的赫梯人,在伊朗高原有属于印欧人的古波斯人。另外,在今天叙利亚东部、伊拉克北部和亚美尼亚地区,曾经生活过的胡利安人,和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早期的苏美尔人,所属族系目前还是一团迷雾。我们尚不知晓。民族的复杂性导致语言的多样性,除巴比伦人、亚述人使用的阿卡德语外,属于塞姆语系的语言还有阿拉米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等。赫梯语和古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不明语系的语言更多,苏美尔语、胡利安语、安那托利亚地区的方言哈梯语等等。古代近东人信仰多神,赫梯人曾号称他们是信仰千神的民族,神祇崇拜是近东人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神祇崇拜逐渐向主神崇拜发展,并最终形成一神崇拜,它是耶和华、耶稣上帝、安拉、佛陀等唯一神形成的基础。由这些复杂多样的民族、语言、宗教背景中,您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复杂的中东来自于复杂的近东。

从人类文明的源头梳理回顾中东地区,特别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古代历史,不一定能直接解答造成今天中东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但我们将通过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通过了解早期居民的日常生活,来感受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军事氛围,来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文中的含义是"河间之地"。两河流域两岸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也是人类文明最早发端的地区。因这个地区的形状似一弯新月,是西亚地区少有的土壤肥沃,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地带,因此又称"沃月地带",或"肥沃的新月"。幼发

拉底河,阿拉伯人称Al Furāt,土耳其人称Furāt。长2700公里,流域面积444000平方公里。幼发拉底河起源于土耳其高原,在土耳其中部,有数条支流加入,构成了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区域。在土耳其东南部,哈布尔河加入,成为其最主要的支流。这是幼发拉底河的中游区域。幼发拉底河在土耳其境内长同时在进入伊拉克境内时,度仅为全长的30%,但其流量却占94%。在今叙利亚阿勒颇东北12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进入了今天的叙利亚境内。同时在进入伊拉克境内时,幼发拉底河几乎与底格里斯河并肩,两河之间最宽距离也不超过160公里。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幼发拉底河是伊甸园中的四条河流之一,称作伯拉河。幼发拉底河自古以来,就是中东地区的交通要道。因其水流平缓,早期居民很早就在幼发拉底河上航行,用芦苇和泥、沥青制造的平底小船将产自海湾地区的各种鱼类和经济作物运送到幼发拉底河沿岸各城市、村镇,再经水陆航线运往更远的地区。它还是重要的界河,古代埃及国王、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早期各朝代的君主、安那托利亚地区赫梯王国的国王等,每每把越过幼发拉底河看做军事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和领土征服的标志。在《旧约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将幼发拉底河以东至地中海的地区,作为"应许之地"赐予以色列人。可以说,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上,幼发拉底河的标志性地位,远大于另外一条河底格里斯河。底格里斯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总长约1146英里,起源于今土耳其境内大扎布河流域面积,25810平方公里,小扎布河起源于伊朗高原,流域面积21475平方公里。这两条河是底格里斯河的发源地,在上游地区,底亚拉河加入,它起源于伊朗高原,流域面积31896平方公里。在中游和下游,陆续有5条以上的支流汇入底格里斯河。底格里斯河上游流经亚美尼亚和亚述地区,在下游与幼发拉底河汇合,组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阿拉伯河长190公里,在古代,阿拉伯河并不存在,基本在今天两河的汇合处,两条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已经分别流入了波斯湾。两河流域的气候不像今天那样的干燥,属于大陆性亚热带半干旱型类型。北部和东北部山区为地中海型气候,季节只有冬夏两季之分。那么冬季最高温度16度,最低温度仅有两度,有时有霜冻。夏季炎热干燥,白天最高温度可达49度,夜晚最低气温也可达到26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54毫米,但是60%的地区的降水量低于1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古代的波斯湾海平面高于现代,气候也较现代更加湿润,年降水量推测在200至400毫米之间。两河流经地区地形各异,上游主要是山脉和高原,中游以丘陵和草原为主,下游为冲积平原,在波斯湾入海前形成了大片沼泽。在两河流域地区东部和东北部,是伊朗高原和扎格罗斯山脉,西北部是陶鲁斯山脉,西部经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与地中海相连,南部为叙利亚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东南部为波斯湾。这样的地形地势,决定了两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在中上游,农业生产以畜牧业和天然农业为主。在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灌溉,园林业和渔业是重要的辅助生产部门。此外,幼发拉底河河水平缓,不利于大型船只航行,灌溉是其主要功能,但小型船只仍然可以通行,特别是古代两河流域人用芦苇和沥青制造的平底船,至今仍然是幼发拉底河航运的主要工具。两河流域地区是世界上农业最早发源的地区,最早的农业在扎格罗斯山麓地带兴起,主要依靠自然雨水灌溉,后来随着人类控制水的能力逐渐加强,农业地区逐渐南移,向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区扩展,灌溉农业大约从6000年前开始兴起,南部冲积平原地区是灌溉农业起源的地区,南部地区最南端靠近海湾地区,有大片的沼泽地和椰枣林。农业发展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居住方式,南部地区就产生了最早的人类文明。两河流域地区遍布各种水利设施和水道,灌溉为主要功能,但小型船只仍然是可以通航的。河口部分是堤坝,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称之为"人工瀑布",各个堤坝有闸门控制水流。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堤坝曾经被亚历山大大帝拆除,原因是它们阻挡了船只的航行。底格里斯河上游河床陡峭,不利于人工灌溉。幼发拉底河中上游地区,由于雨量充足,适合天然农业和畜牧业,因此较底格里斯河上游文明发展更早。波斯湾的名称源自希腊文献,公元6世纪时才正式使用。古代人称之为海湾,两河流域人称之为下海,这里自古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原因非常简单,波

斯湾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并且占据着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两河流域地区,主要是下游冲积平原地区资源匮乏,水陆贸易很早就已经产生,也是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重要生产部门。从5000多年前,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居民,就尝试着与海湾西岸的居民交换产品。那时他们称西岸的主要地区为玛干和迪尔蒙。现代考古学家证实,玛干就是今天阿曼国家所在地区。而迪尔蒙则指今天的巴林,从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伊拉克到阿曼和巴林只有咫尺之遥,但是在5000年前,人们仅仅撑着用芦苇和沥青做的小船,或骑着驴沿着沙漠边缘到达海湾西岸,路途并不平坦。而且,到达西岸后,他们就沿海南上,到达波斯湾北部折返点后,再南下到达印度河流域地区。两河进入波斯湾的地方是大片的沼泽地,自古以来,渔业就是这个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茂密的芦苇和高大的椰枣树,同样是这个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用芦苇杆制作的芦苇笔,是古代两河流域人的书写工具。椰枣树的果实是两河流域居民的食物之一。此外,椰枣树还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两河流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将砍伐椰枣树作为军事战争胜利的标志。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地区东部直接接壤,扎格罗斯山脉横亘其间。两河流域地区与伊朗高原多点相接,从底格里斯河上游的底亚拉河进入扎格罗斯山区。从两河入海口处进入伊朗高原南部,是两条主要路线。伊朗高原还是两河流域与中亚贸易的主要通道。大约在公元前6千年,天青石制品就已经在两河流域地区出现。现代学者的研究证明,在世界上天青石产地仅有三处。一处在南美洲,一处在西伯利亚,一处在中亚阿富汗山区。显然,前两处不可能是在两河流域地区发现的天青石的产地,唯一的可能就是阿富汗地区。这证明古代西亚和中亚地区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久远。连接两河流域与阿富汗山区的贸易通道只能是伊朗高原。伊朗高原贸易完全依靠牲畜,最早用于长途贸易的牲畜是驴,驴驮货物的场景经常在浮雕上、石碑上出现,乌尔王陵出土的旗帜上,就有驴驮货物的场面。虽然车轮在4500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在长途贸易,特别是山区贸易中,驴背的作用仍然远比驴拉车常见.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马匹开始出现,但是直到亚述人统治时期,马匹才开始成为长途贸易中的主角。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骆驼开始出现在远途贸易中。地中海顾名思义,是陆地之间的海。古代两河流域人称地中海为"上海",相对于"下海",即波斯湾。阿卡德王萨尔贡曾说他的军队纵横上海与下海之间,在两海洗刷践之。两河流域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时间。对于古人来说,叙利亚沙漠和阿拉伯沙漠是不可征服的地区,古代两河流域人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埃及居民的交往,需要绕道叙利亚北部地区来实现。但是,古代两河流域人,并未停止对于神秘的沙漠地区的探索。最新考古证据显示,早在公元前18、17世纪,古代两河流域人可能就已经到达过阿拉伯沙漠中的一些绿洲。更加明确的例证是,新巴比伦王国最后一个王纳布尼德,曾经在阿拉伯沙漠中的泰玛绿洲居住长达10年之久。那么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一下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这个地理环境。那么下面,我将介绍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研究的历史。

那么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研究的突出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的过程中,我们会用到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在科技史研究中,我们还将用到许多自然科学史方面,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那么首先,我向大家讲述一下两河流域文明的这个考古发现的历史。十八、十九世纪,在欧洲兴起了一股探险热。非洲、南美洲、亚洲,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其中,为数不少的探险家将神秘的中东地区作为探险的目的地。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征服炎热的沙漠、高耸的群山和神秘莫测的湿地。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到处耸立的大大小小的土堆、悬崖峭壁上的石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欧洲各国政府派驻中东的外交官及商人,也积极支持这些探险家的活动,有些人也亲自参与其中。1789年随同法国皇帝拿破仑出征北非的士兵,发现了古老的埃及文明。1834年,派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安卡拉的法国领事特克西耶,向法国政府报告,在安卡拉附近发现奇特的刻有符号的泥板和石碑。1835年,英国政府派出文物采集团赴两河流域地区收集散落民间的各种文物。1870年,德国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在传说中的特洛伊展开考古寻宝

活动。这一切都表明,对于神秘落后的东方,西方人投注了超常的热情,它似乎预示了在人文科学界将发生一场革命。亚述学的诞生伴随着亚述考古的不断发展,和楔形文字的成功破译。1887年,法国人在伊拉克南部的一个叫特罗的小镇展开考古工作,很快就发现了大量有字的泥块,也发现了一些建筑遗址和其它日用品和奢侈品。还发现了雕刻精致、细腻的塑像。很快的,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的考古队进驻今天伊拉克的南北各个遗址,大规模的考古活动迅速展开。英国人克劳迪乌斯·詹姆斯·里奇,是最早在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调查的人。他是东方学家、语言学家和资深文物收藏家。从1811年开始,他仔细考察了巴比伦及其周围的遗迹,于1813年描绘了遗迹分布情况和道路路线,为后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811年他考察巴比伦废墟,这被认为是两河流域考古的开端。他所收集的钱币、亚述雕塑残片、楔形文字泥板和滚筒印章现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成为大英博物馆古代近东藏品的基础,并促进了对这些文明的深入研究。英国人奥斯坦·亨利·莱亚德,于1845年开始在尼姆路德和尼尼微主持了6年的考古工作。发现了亚述王阿淑尔巴尼拔二世和辛那赫里布的王宫,他把在王宫中发现的浮雕、塑像运回英国,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后,带动了英国社会的一次时尚活动,时尚界模仿王宫雕塑制作了书立、花架等商品来装饰房间和庄园。他于1853年发表了《尼尼微和巴比伦遗址的发现》,详细记录了这次考古活动。他向英国本土运送的大量文物样品,构成了今天大英博物馆中亚述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莱亚德的主要贡献是确认了库云吉克,就是尼尼微,发现并给学者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资料,他的两部著作也是游记中的经典。1854年,莱亚德再次来到摩苏尔正式开展考古活动。他首先选择的是在尼尼微以南17英里处的一个叫卡拉赫的古城,这也是《圣经》记载过的城市。今天我们知道它叫尼姆路德。他在一个月之内,就发现了三座王宫,出土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遗物。亚述王宫发现的墙壁雕塑保存之完整程度令人惊叹。莱亚德之后,接替他主持考古工作的是他的助手霍尔木德·拉萨姆,拉萨姆主持在库云吉克和尼姆路德的考古发掘活动并再次考察了可能是亚述旧都阿淑尔的那个山丘。在他所考察和发掘的地方,都出土了文物,许多是十分重要和珍贵的。那么拉萨姆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库云吉克的Assur-bani-apli王宫,即北宫。在这里他发现了许多精美的浅浮雕,其中有著名的狩猎场景。在发现的泥板文献中,有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创世纪和洪水神话。部分出土文物现藏于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绝大多数仍然藏于大英博物馆。在英国人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法国人也在摩苏尔附近展开了考古活动。第一个主持法国考古挖掘活动的是保罗·埃弥尔·博塔。1842年12月,博塔开始主持在库云吉克的考古发掘,这里后来确定就是古代的尼尼微城.一年后,他在摩苏尔西北10英里的赫尔萨巴德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里,他发现了宏伟的亚述宫殿和楔形文字泥板,这里是亚述王萨尔贡二世时代修建的新都城,被称为萨尔贡要塞。但是却是一座从未使用过的都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人加入到中东考古的行列里。他们选择的地点是西方人最为熟悉的巴比伦城,第一个主持人是柯德威,这次的考古活动在1917年结束。1899年3月26日,发掘活动正式展开,考古活动持续了接近18年。柯德威最主要的发现是发现了巴比伦城的马尔杜克神庙基址,这是一座多级塔庙,有一座观象台。在附近他发现了一座拱顶建筑,其中有工艺精湛的水井,他相信他所发现的就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此外,他还发现了严密的城市防御城墙、伊斯塔门和马尔杜克神庙的步道。他的发现每年陆续发表。1914年,《巴比伦发掘报告》一书中的一部分被译为英文出版。柯德威对巴比伦城的发掘成果,至今仍是研究巴比伦城的学者参考的一个主要依据。1922至1936年十几年间,英国考古学者伍利在乌尔主持展开了深入的考古活动,发现的乌尔王陵生动记录了乌尔城邦的面貌。那么乌尔王陵的发现,也被誉为是二十世纪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那么在这十大考古发现之中,还有我们中国的殷墟。从19世纪考古活动开始至今,先后有多个国家参与在今天伊拉克土地上的考古活动。最初主要来自英国和法国,后来德国和美国考古学家加入进来。再后来,陆续有其他国家加入到中东考古的行列中。比如波兰、丹麦、荷

兰等等,近年来日本也成为主要的考古力量。在伊拉克发现的古代文物由于参与考古者甚众而分散在世界各地。最初的考古者英国人和法国人,将大量文物运回本国,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博物馆。随着德国人、美国人等陆续加入伊拉克考古,在这些国家或一些大学的博物馆中,也出现了伊拉克古代文物。比如说我们前面说到的巴比伦的这个伊斯塔门,被德国人整体移到了今天的这个柏林的东方古物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伊拉克政府执行严格的文物政策之下,大多数的文物都留在了国内,收藏在巴格达的伊拉克博物馆和各地的博物馆中。包括这个,在末索尔附近的王公博物馆。1990年以来,由于海湾危机,伊拉克文物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陆续有古代两河流域文物出现在国际文物市场。XXXX年4月1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不到两个月,伊拉克博物馆遭到洗劫,人类文明的文物再一次面临着背井离乡的厄运。幸运的是,在几个月之后,大多数的被抢被盗文物,回归到了伊拉克博物馆。那么在XXXX年的7月,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劫后余生的文物,出现在世人的面前。那么我们先讲到这,休息一下。

刚才我们简要介绍了一下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在两河流域地区的考古发掘的历史。我们现在讲一下古代两河流域人使用的文字楔形文字的破译过程。首先因为使用楔形文字的民族,在古代两河流域主要是苏美尔人和塞姆人。因为塞姆人的文字,我们称之为阿卡德文,所以我们首先讲一下破译阿卡德文的历史。16世纪之前,楔形文字早已经是一个死亡的文字了,没有人知道这种文字。1665年,一个叫做瓦莱的意大利人,从中东带回了意大利一块泥块,上面有几个符号,他请当时意大利著名的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来看了这些符号,但是没有人知道这是些什么样的符号,甚至是什么人画上去的也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是当时生活在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的文化传统中并不存在的一种符号。后来那块泥块不知所踪,但幸运的是,瓦莱仔细地将这些符号描绘在纸上,使现代社会最早的楔形文字符号得以保存下来。这些符号,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是5个。而且瓦莱还准确地把这5个符号的朝向给写下来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探险家发现了类似的符号,他们或在旷野中拣到,或者从居民手中购买,或者在悬崖峭壁上发现。1835年至1836年,英国政府曾经组织远征团在两河流域收集了大量文物。1835年,英国驻伊朗领事馆分来了一位新的负责军事事物的外交官,他叫亨利·罗林森。罗林森从小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到神秘的中东地区任职也满足了他猎奇探秘的心理。1835年,他奉调到沙尔克曼省任职,在路上听向导说,在古波斯首都波塞波利斯郊外,有一处叫贝希斯敦的悬崖,上面刻有图画和一些符号,似乎是文字。他在上岸途中,就绕道去看了那面石刻墙,凭借他的历史知识,他立即认识到,这片石刻墙很有意义。后来,他花钱雇人临摹石刻,这项临摹工作断断续续持续了9年。其间他多次亲自爬上峭壁,仔细琢磨、抄写、拓印峭壁上的符号和文字。他发现,石刻下半部分的三个格内的图案应该是指的文字,三个格子内的文字写法相似,但应该不是一种文字,大约应该是三种。因为波塞波利斯是波斯帝国阿赫(契)美尼德王朝的首都,因此他推测其中一种应该是当时使用的古波斯文字,其它两种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了。关于波斯帝国阿赫(契)美尼德王朝,当时的西方人已经从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即《历史》中了解很多,至少知道了王朝的创立者居鲁士、居鲁士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孙子大流士等都是比较著名的波斯国王,也知道古代东方的一些风俗习惯,比如重视祖先传承等等。罗林森投入了极大地热情,研究着古老的波斯文明。为此,在任期期满后,他放弃了外交官的身份,回到英国专门研究他手中的临摹本。不久,他发现在他所认为的古波斯文献中,有几组符号反复出现,且顺序相同。他大胆地推测,这些大概应该是人名,他试着把他所知道的波斯国王名逐一对照。终于,他取得了重大突破。因为古希腊语与古波斯语同属一个语系,即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人名拼写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罗林森才有可能找到了最初的线索。古波斯语是印欧语系的文字,

因此,在语法现象上可以找到和其它印欧语系的语言的相似之处。罗林森在破译这篇铭文上出现重点突破,大约是在1852年左右。当时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与此同时,在德国的一个小城里,一个名叫格罗特芬的中学哲学教师和别人打了一个赌。一个朋友拿着在德国文物市场上买来的贝希斯敦铭文拓片,说这是当今世界上最难解答的一个难题,不会有人能够解决它。格罗特芬痴迷于哲学逻辑和推理,他推理的过程复杂而怪异,但是他却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破译出来的结果与罗林森得出的结论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恰恰确证了楔形文字被重新发现、破译并释读了。那么这个时候,已经是在1875年左右了。至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家庭中,又出现了新成员,我们称之为亚述学。继1822年古埃及象形文字被破译成功后,又一种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被公诸于世。由于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是举世闻名的罗塞塔石碑,因此,破解楔形文字的关键贝希斯敦铭文石碑,被称作为"亚述学的罗塞塔石碑"。罗林森和格罗特芬对楔形文字的破译成功,仅仅是个开始,贝希斯敦铭文上另外两种文字又属于哪个语系?内容是什么呢?仍然无从解答。从语法现象上看,它们显然不是印欧语系的文字。欧洲人对中东地区的探险热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有文字的泥块出现在欧洲文物市场上,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破译文字的工作中。这时,学者们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贝希斯敦铭文上另外两种文字应该是巴比伦文,也就是阿卡德文和埃兰文。对于巴比伦文基本语法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1857年的一天,在一次古文字爱好者的聚会上,有人拿了一份楔形文字文献的拓本,这是亚述帝国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的滚筒印章铭文,他请当时在场的三个公认的文字破译专家罗林森、爱尔兰人欣克斯和法国人奥伯特释读,他的要求是三个人背对背独立的释读,之后来对照三人的释文结果证明,当时的楔形文字释读已经完全成功了,三人释读的结果基本一致。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篇亚述王国时期的铭文,也就是说是用亚述方言书写的,这也证明当时楔形文字研究界里,对其它楔形文字语言的语法现象也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19世纪中期,法国和英国相继在亚述地区展开考古发掘活动,发现了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文献。其中绝大多数是阿卡德语文献,但是也有少数属于非塞姆语文献。下面,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阿卡德语,阿卡德语是如何发展、如何消亡的?阿卡德语属于塞姆语系,是塞姆语系中最早形成的语言文字之一。传统的塞姆语系分类依照地区划分,阿卡德语属于东北塞姆语系。那么西北塞姆语系中包含迦南语,其中迦南语中包括希伯来语和腓尼基语,可能还包括乌加里特语和埃布拉语。阿拉米语也属于西北塞姆语系。南方塞姆语系中包括阿拉伯语、古南方阿拉伯语和埃塞俄比亚语等。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苏美尔文献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阿卡德语的人名和地名。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了用阿卡德文书写的文献。阿卡德文在楔形文字里边读作"里沙诺姆阿卡迪图姆。"阿卡德文从公元前2500年一直到公元1世纪时,一直被两河流域地区的居民使用,但是在后面的几个世纪里,阿卡德语的地位逐渐被阿拉米语取代,阿卡德语成为学术语言,仅在少数领域中使用。历史上,阿卡德语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在公元前十四到十三世纪的一百多年里,它是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官方通用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阿卡德语也形成了多种方言。包括古阿卡德语,大约是在公元前的2500年到1950年间使用。古巴比伦语,在公元前1950年到1530年间使用。古亚述语,在公元前1950年到1750年间使用。中巴比伦语,在公元前153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使用。中亚述语,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使用。新巴比伦语,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25年间使用。新亚叙语,主要使用时间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后巴比伦语,使用时间在公元前625年到公元75年。那么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中,朝代分期的依据也就是主要依据阿卡德语的发展阶段。此外,在古代西亚的广大区域里,还存在着其他的方言。在阿卡德语言文字之前,语言文字形成之前,两河流域地区居民主要使用的是苏美尔语。在阿卡德语破译成功后,学者们开始研究苏美尔语文献。因此,虽然苏美尔语的历史较阿卡德语更加久远,但其破译的时间要比阿卡德语晚了将近半个世纪。苏美尔语是约公元前四千纪开始,在两河流域南部地区苏美尔人使用

的一种语言文字。在公元前三千纪到公元前两千纪间,苏美尔语逐渐被阿卡德语取代。苏美尔语仅限于在宗教场所、宗教仪式、文学作品和科学文献中使用。这种使用一直持续到了公元前的一世纪。十九世纪中叶,亚述学者们开始尝试破译楔形文字苏美尔语文献。1855年,罗林森宣称他在巴比伦南部地区尼普尔、拉尔萨以及乌鲁克等地,发现了一些非塞姆语的铭文。学者们很快就确认,这种文字在时间上应早于阿卡德语。这种语言的使用者,应该就是楔形文字符号的发明者。而且,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与阿卡德语不同,具有黏着语的特点。1869年,法国人尤利乌斯·奥伯特命名这种语言为苏美尔语。随着各国学者在两河流域南部地区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深入,苏美尔语研究者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也困惑于如此众多的符号,及每个符号所包含的众多读法,甚至有学者指出这不是一种语言,而是某种密码。众多亚述学大家为此争论了十多年,甚至一些最杰出的学者,都曾经接受过这个密码论的观点。但是,从1898年至今,各国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出版发表了不计其数的论文著作,翻译、释读苏美尔文献,终于使已经死亡的苏美尔的语言文字恢复了生机。苏美尔语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苏美尔语古朴文字阶段大约在公元前的3100年到公元前的2600或2500年间。古苏美尔语,或古典苏美尔语阶段,大约是在公元前2600年或2500年,到公元前的2300年或2200年间使用。新苏美尔语阶段,是在公元前的2300年或2200,到公元前XXXX年间使用。晚苏美尔语时代,在约公元前的XXXX年到1800年或1700年间使用。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作后苏美尔语阶段。是在公元前,大约公元前1800年或1700年,到公元前100年间使用。部分学者认为,晚苏美尔语为苏美尔语发展的最后阶段,之后的后苏美尔语时代可以归入晚苏美尔语时代。除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外,使用楔形文字的语言还有很多,它们属于不同语系。在阿卡德语破译成功后,1900年左右,苏美尔语破译成功。1917年,赫梯语破译成功,其它语言的研究也先后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仍然有一些语言还没有完全破译成功,比如胡利安语、哈梯语、楔形文字卢维语等等。那么上面我们简单回顾了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研究的历史。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在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的过程中,我们所需要依赖的主要的研究资料,以及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是年代学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在两河流域地区的考古工作,从十九世纪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多个国家无数学者,在两河流域地区展开了深入的考古发掘活动。仅在今天的伊拉克领土境内,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考古遗址就达两千多个。我们的研究工作也从考古发现入手,研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王宫建筑、神庙建筑、墓葬形制、纪念碑石、浮雕、塑像、手工艺制品等等。从中发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各方面的特点。当然,我们的研究工作最主要依赖于文献资料。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发现的绝大多数的文献资料书写在泥板上,此外在碑石、羊皮纸、木板、王宫及神庙墙壁上,也有大量可资研究的文字资料这些文字资料涉及行政、司法、宗教、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地记载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辉煌成就。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这些文献资料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法律类、文学类、科技类、语言文字类等几大类。属于政治类的文献,是占据绝大多数的。在两河流域地区,我们研究历史脉络最主要的是依靠两河流域地区发现的各种年表、年名、年鉴、年代记以及名年官表等等。除此之外,历朝历代的国王,都要宣扬自己的军事建筑功绩,就发明了王室铭文这样一种格式。王室铭文是一种专用于宣传的文献形式,通常是王宫建筑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刻在王宫的墙壁之上。亚述时期,这类王铭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概述王的功绩。另外一种文献类型为碑铭方尖碑铭文及岩石铭文,尽管有所差别,但这类文献的作用,但这类文献的作用,同样是通过竖立在路边或占领城市附近,或在一个王所到达的最遥远地方的碑铭,来宣扬和传播王的功业。当然,这种王铭文献,包括王表、年鉴文献,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隐恶扬善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状况的一种政治类文献,就是信件来往的。包括外交信件,包括一些司法事务的信件,还包括一些私人往来的信

件。我们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主要的两个最重要的信件集,一个是马里信件,另外一个就是阿马尔那信件。马里是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地区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边界。马里发现的大量书信,主要记录的是马里国家和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周边地区的关系。包括内部事务,包括占卜活动,包括宗教信仰,包括社会生活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阿马尔那书信,特别是巴比伦与埃及之间的通信,特别清晰地勾勒出了公元前十四到十三世纪,大国之间的外交交往的主要规则。也可以说是,在外交史研究中的最早的可以依据的文献资料。除此之外,政治类文献中还包括条约、诏令、以及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等等。两河流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贸易活动在很早就已经展开。经济类文献,也是两河流域目前所发现的文献中,数量最大的一部分。在经济类文献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管理文献合同、清单以及出入的账目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比如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经济文献,对于我们研究乌尔第三王朝社会的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类文献,包括法典、诏令以及司法文献等等。对于两河流域文明,我们大概比较清楚的一个认识,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认识,就是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朝,王汉穆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里边详细地规定了,比如说伪证罪、杀人罪、偷窃罪等等,方方面面的一些条文规定,还有一些民事方面的一些规定。此外还有包括,比如说文学类的文献,有史诗、神话,赞美诗、箴言、智慧文献、寓言等等。宗教类的文献,应该说也是发现数量非常大的一类文献。主要是王宫和神庙建筑的奠基文,以及各种各样的占卜文献。科技类文献,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数学几何文献、天文文献以及医药文献等等。值得一提的就是说,在这个楔形文字文献中,我们发现了最早的、我们所谓的勾股弦定理的记录。除此之外,还有语言类的文献,包括一些词汇表和符号名称表。除了这种我们所说的考古发现的文献资料之外,我们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还需要依赖的一种文献类型,叫做传世文献。那么这种传世文献,首先就是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包括更早的乌尔第三王朝以及古巴比伦时期,抄写整理的古代文献。这种抄写活动一直持续到了希腊化时代,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研究依据。第二种就是公元前3世纪,居住在巴比伦城的一个希腊祭司,叫做贝若索斯,他所写的《巴比伦尼亚志》。里面介绍了新巴比伦后期,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第三类就是前边我们已经提到的,希罗多德的《历史》。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他更多地介绍的是,波斯阿赫(契)美尼德时期的,西北部边界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波斯帝国的一些历史脉络性的知识。还有一种,我们不可忽视的就是旧约圣经,特别是前五经中记载了大量的关于亚述帝国,以及新巴比伦王国时期一些的历史事件。在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年代学问题。在研究年代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就是说怎么样把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每一个王的王名,或者他所记录的这些跟时间有关的记录,与我们现在的公元纪年结合起来。古代两河流域年代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灭亡新巴比伦这段时间的年代是相对比较清楚。公元前XXXX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间,我们主要依靠,碳十四测定,数目年龄测用法,天文定年,以及考古学地层学定年和交叉断代,包括一些文献对比研究,来确定其中的一个关键年代,那么就是汉穆拉比王即位之年。目前为止,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XXXX年,这段时间,这段历史的这个年代,我们仍然说,争论非常的大。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公元前XXXX年到公元前1000年年代学框架的确立。我刚才说到了,是一个关键的点,就是巴比伦王汉穆拉比元年的时间。关于这个问题,是从1888年开始,各国学者就已经展开了非常广泛的讨论。我们确定这个年代的依据,文献依据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在后期,我们说的后期是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一篇文献中记载了,抄录了亚述帝国时期的一个天文学文献集。这个里边,其中有一块泥板,我们称之为金星泥板文献。里边讲到12月25日,当然这个是我们已经给换算过来的一个日子。宁西安娜女神,指的就是金星,从东方天空中消失。这一年的年名叫"镶金座椅"。我们查一下历史文

献,我们会发现"镶金座椅"是古巴比伦王阿米萨杜卡第八年的年名。由此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一下,这一年,金星消失的这一年,根据天文学定年,为公元前大概是1976年,或者是1920年,或者是1850年,或者是1808年,或者1800年。那么根据两河流域文献记载,阿米萨杜卡元年,是在汉穆拉比元年之后的第146年。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来,汉穆拉比元年的时间,大概可以推算出四种结果。有公元前的2066年、公元前的1848年、公元前的1792年、和公元前的1728年。根据地层学研究的结果,我们排除了公元前的2066年。其余的三个年代,也就是公元前1848年、1792年和1728年,构成了我们目前为止在研究两河流域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早、中、晚三个绝对年代。我们所采用的主要是中年代,也就是公元前的1792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从公元前XXXX年到公元前1000年,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大致的年代,我们称之为中年代,就是在我这个下面的讲座中,需要用的,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就介绍到这。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随堂练习:1.2古代两河流域

1.2古代两河流域 一、选择题 1.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这些古代文明成就产生于() A.尼罗河流域B.爱琴海区域 C.印度河流域D.两河流域 2.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下列世界古代建筑中,属于两河流域的是() A.空中花园B.故宫 C.长城D.金字塔 3.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初步实现统一大约是在()A.公元前20世纪B.公元前18世纪 C.公元前24世纪D.公元前3500年 4.下图甲、乙地区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它们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下 列对这两地文明的解读有误的是() A.都属于大河文明B.甲地区是法老和金字塔的国度 C.都是城邦共和国D.乙处诞生了《汉谟拉比法典》 5.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下列文物中,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漠拉比法典B.金字塔 C.雅典卫城D.高架引水渠 6.“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将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別强调奴隶必须听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材料主要表明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维护奴隶的利益 C.维护奴隶制度,稳固社会秩序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7.《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哪些规定说明古巴比

伦王国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①社会等级②家庭奴隶制 ③租赁、雇佣④交换、借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8.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都曾被外敌入侵,导致两大文明衰落的是() A.蒙古帝国B.波斯帝国 C.元朝D.亚历山大帝国 9.(·贵州)颁布世界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是() A.伯利克里B.法老胡夫 C.汉谟拉比D.凯撒 10.(·内蒙古)“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全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该法律条文出自() A.《汉谟拉比法典》B.《罗马民法大全》C.《十二铜表法》D.《查士丁尼法典》 11.(·江苏)发祥于西亚地区的文明古国是() A.古代印度B.古巴比伦王国 C.雅典城邦D.法兰克王国 12.(山东)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 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判断题 13.尼罗河流域发现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14.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最重要的奴隶制国家() 三、综合题 15.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老的大陆有着灿烂的文明。今天让我们畅游亚非大陆,领略古 老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

2016-世界古代文明-章节测验参考答案【古代两河流域上、下】

古代两河流域上(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两河流域文明是指在以下哪两条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A、苏伊士河和恒河 ?B、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 ?C、苏伊士河和幼发拉底河 ?D、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星期”是以下哪一古代文明发明的时间概念:() ?A、古印度文明 ?B、古希腊文明 ?C、两河流域文明 ?D、古埃及文明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中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与两河流域早期文化处于同一时期。()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历史上古代两河流域存在多个国家政权。()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古代两河流域上(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乌尔纳姆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中哪一时期的法典:() ?A、亚述王国 ?B、乌尔第一王朝 ?C、乌尔第二王朝 ?D、乌尔第三王朝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根据考古的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备军出现在以下哪一个文明:() ?A、古印度文明 ?B、古中国文明 ?C、两河流域文明 ?D、古埃及文明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根据考古的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条约是在以下哪一组国家中签订的:() ?A、希腊和罗马 ?B、埃及和希腊 ?C、埃及和赫梯 ?D、赫梯和希腊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考古的发现,《乌尔纳姆法典》是人类历史上首部成文法典。()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古代两河流域上(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萨尔贡是阿卡德王国第几任国王:() ?A、4 ?B、3 ?C、2 ?D、1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现存的古巴比伦城门被以下哪一国家挖掘和收藏:()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两河流域──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

两河流域──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通常称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这个地方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早在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他们在交流中逐渐创造了象形文字。阿卡德人对它加以继承和改造后,成为据今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苇秆和动物骨头在软泥上所刻,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好像木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曾经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文字。苏美尔人还把他们的神话故事《吉尔伽美什》刻在泥板上,成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最古老的史诗。史诗主要讲述了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一生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大约公元前2006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古巴比伦人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绚丽的文明。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全文共350

0行,内容涉及盗窃动产和奴隶,对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涉及经商、借贷、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阿拉伯语称其为“悬挂的天堂”。相传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了治愈爱妻的思乡病,特地建造了这座超豪华的“天堂”献给她作为礼物。果然,爱妻思念家乡的愁容一扫而光,白皙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欢快的笑容。空中花园为立体结构,共7层,高25米。基层由石块铺成,每层用石柱支撑。层层都有奇花异草,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园中有小溪流淌,溪水缘自于幼发拉底河河水。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古迹之一。 星移斗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两河流域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两河流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达,巴格达遂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首领哈里发的皇宫用大理石砌成,城门装饰着精雕细刻的花草、动物图案,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精美的壁毯;宫廷大院有喷水池,种植奇花异草;夜晚,来自帝国各地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聚集宫中,仙乐飘飘,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宫廷外围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田禾茂盛。两河沿岸的码头上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场繁荣,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了解那段历史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查学诊断。 1.概述。 (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楔形文字。 (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入侵者乘势而入,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3.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继位。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大国。 4.目的:为了强化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5.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6.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三、导学施教。 1.目标导学一:“河间之地”。 两河流域炎热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河流两岸水力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苏美尔人很早就在河流沿岸定居。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生地之一,苏美尔人在那里种植大麦、小麦和椰枣等农作物,他们掌握了青铜工具,青铜工具日趋普遍。他们还发明了轮子,制造出车辆,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他们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补足。他们创造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一批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它们管辖区域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各国为了争夺人口、土地和水源,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 2.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产生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那么,亚洲最早产生文明的地方在哪儿?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两河流域国家发展历程:学生阅读,说出国家发展的线索 (三)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古巴比伦王国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学生阅读了解汉谟拉比采取的内外政策。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国家 关注的重点: 1.城邦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政治经济制度 2.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3.亚述帝国的对外扩张、奴隶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两河流域的城市国家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居民 1.地域:两河流域东临伊朗高原,南部临波斯湾,西部与叙利亚摹和阿拉伯沙漠接壤,北部则是亚美尼亚山地。两河流域分为二部分,一部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同时,巴比伦尼亚也分两部分,北端是阿卡德地区,南端是苏美尔地区。 古代两河流域有着很好的农业条件,虽然也是通过河水泛滥形成优质土壤,但在南部形成了天然的阿洪堤,有利于垦殖农耕。 2.居民:两河的居民最初来自于哪,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是由闪族游牧部落和后来迁居于此的苏美尔人融合形成了最初的苏美尔文明。 (二)、苏美尔城邦 苏美尔城邦进入文明的过程中分为以下几个文化期: 1.时间:(1)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B.C.3500) 在这一时期,考古学发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手工业也得到了初步发展,发现了陶器和铜器,一一般认为是氏族公社解体时期。 (2)乌鲁克文化期(B.C.3500-B.C.3100) 在这一时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铜器已经普遍,城市已经初具规模,神庙建筑也开始普遍,农村公社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3)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B.C.2700) 这一时期,犁耕的出现,专门的冶炼部门出现,手工艺品也较精美,文字上也出现了楔形文字,表明了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奴隶主统治阶级形成。 2.城邦出现 随着城市的增加,城邦数量也明显较多,在幼发拉底河有埃利都、乌尔、拉尔萨、乌鲁克等。在底格里斯河上有拉伽什;在两河之间的城邦则更多,有苏鲁帕克、乌玛、巴比伦、基什、西帕尔等。城邦的特征是人口不多,地域较小,由若干农村公社组成。因而称为城邦。 3.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结构 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结构由于还处于国家产生前夕,因而类似于父系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分为城邦首领,称做“恩”、“恩西”、“卢伽尔”,“卢伽尔”有两层意思,一是临时授予的称号,二是霸主的称号。然后是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都叫做“温肯”(人民组织)4.苏美尔城邦的土地占有形式 苏美尔城邦的生活中,神庙占有重要地位,神庙不仅是苏美尔城邦的政治活动中心,而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概述.doc

那么今天的两河流域地区,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地区。伊斯兰文明、阿拉伯人、石油,每一个词都与中东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中东地区是世界局势的晴雨表。人们总在疑惑,为什么中东地区的国际政治形势如此的复杂?为什么中东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如此尖锐?为什么中东地区能够有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是否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呢?我们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中东地区的主要历史,发展历史,发展进程。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兴起于公元6世纪,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两河流域伊斯兰文明开始向外传播。在欧洲的西班牙、非洲的中非部落、在中亚和东南亚,都留下了阿拉伯人的足迹。伊斯兰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伊斯兰文明都曾经生根发芽。在此之前,希腊罗马人曾经短暂统治过两河流域地区。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区起源,并经过早期发展,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伴随着罗马军队的步伐传向整个欧洲。公元15世纪,又随着西方殖民浪潮到达美洲、非洲。在此之前,波斯文明、犹太文明相继兴起。犹太教在广泛接受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波斯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并对以后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佛教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再之前,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独立发展的时期,在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影响着之后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阿拉伯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核心区,主要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西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以及约旦部分地区,今天的巴林、阿曼、卡塔尔和阿联酋部分地区,也曾经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过密切接触。此外,在今天的土耳其、亚美尼亚、埃及等地区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近邻,它们有各自独立发展的文明,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两河流域地区长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这样一个广泛的区域,我们今天称之为中东地区,在古代历史研究中,我们称之为近东地区。 与今天中东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一样,古代近东地区也曾经有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共同发展、互相冲突。近东地区古代居民的主体是塞姆人,今天的阿拉伯人、希伯来人均属于塞姆人,古代的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等也均属于塞姆人的不同支系。在小亚细亚安那托利亚高原地区,曾经生活过属于印欧人的赫梯人,在伊朗高原有属于印欧人的古波斯人。另外,在今天叙利亚东部、伊拉克北部和亚美尼亚地区,曾经生活过的胡利安人,和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早期的苏美尔人,所属族系目前还是一团迷雾。我们尚不知晓。民族的复杂性导致语言的多样性,除巴比伦人、亚述人使用的阿卡德语外,属于塞姆语系的语言还有阿拉米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等。赫梯语和古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不明语系的语言更多,苏美尔语、胡利安语、安那托利亚地区的方言哈梯语等等。古代近东人信仰多神,赫梯人曾号称他们是信仰千神的民族,神祇崇拜是近东人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神祇崇拜逐渐向主神崇拜发展,并最终形成一神崇拜,它是耶和华、耶稣上帝、安拉、佛陀等唯一神形成的基础。由这些复杂多样的民族、语言、宗教背景中,您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复杂的中东来自于复杂的近东。 从人类文明的源头梳理回顾中东地区,特别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古代历史,不一定能直接解答造成今天中东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但我们将通过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通过了解早期居民的日常生活,来感受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军事氛围,来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文中的含义是"河间之地"。两河流域两岸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也是人类文明最早发端的地区。因这个地区的形状似一弯新月,是西亚地区少有的土壤肥沃,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地带,因此又称"沃月地带",或"肥沃的新月"。幼发

2016 世界古代文明 章节测验参考答案【古代两河流域上、下】

古代两河流域上(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两河流域文明就是指在以下哪两条河流域得古代文明:?A、苏伊士河与恒河 ?B、底格里斯河与尼罗河 ?C、苏伊士河与幼发拉底河 ?D、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我得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星期”就是以下哪一古代文明发明得时间概念: ?A、古印度文明 ?B、古希腊文明 ?C、两河流域文明 ?D、古埃及文明 我得答案:C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中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与两河流域早期文化处于同一时期。我得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历史上古代两河流域存在多个国家政权。

我得答案:√得分: 25、0分 古代两河流域上(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乌尔纳姆法典》就是两河流域文明中哪一时期得法典: ?A、亚述王国 ?B、乌尔第一王朝 ?C、乌尔第二王朝 ?D、乌尔第三王朝 我得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根据考古得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备军出现在以下哪一个文明:?A、古印度文明 ?B、古中国文明 ?C、两河流域文明 ?D、古埃及文明 我得答案:C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根据考古得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条约就是在以下哪一组国家中签订得:?A、希腊与罗马

?B、埃及与希腊 ?C、埃及与赫梯 ?D、赫梯与希腊 我得答案:C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考古得发现,《乌尔纳姆法典》就是人类历史上首部成文法典。我得答案:√得分: 25、0分 古代两河流域上(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萨尔贡就是阿卡德王国第几任国王: ?A、4 ?B、3 ?C、2 ?D、1 我得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现存得古巴比伦城门被以下哪一国家挖掘与收藏: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两河流域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1)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标要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材分析】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又是此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在汉谟拉比统治时,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他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虽然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本课教材最后,概述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及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设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本节课讲述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两河流域,学生对空中花园及法典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学工作比好开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 2、通过学生活动,并结合教材《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记住《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评价任务】 1、阅读教材“古代两河地域地图”图片并结合地理知识,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2、通过学生表演的小品,你认为:(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第1课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

第一单元 古代世界 第1课 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图片展示: 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

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目标导学四: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