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世界城市发展规律

浅谈世界城市发展规律
浅谈世界城市发展规律

万方数据

浅谈世界城市发展规律

作者:刘苗, Liu Miao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00

刊名:

价值工程

英文刊名:VALUE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0,29(31)

参考文献(2条)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2001

2.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倪文彦城市发展史 2005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曹鹏中国古代城市的重构与研究——Google Earth 与《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改革[会议论文]-2008

2.辛向阳.XIN Xiangyang历史上的世界城市与当代的世界城市[期刊论文]-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2(3)

3.董鉴泓对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的一些思考[期刊论文]-规划师2000,16(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f14643760.html,/Periodical_jzgc201031080.aspx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觉醒---反思---挑战---确立---里程碑 《寂静的春天》:觉醒;《增长的极限》:反思;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确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程碑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与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增长与全面进步 可持续性:自然为基与世代公平 3.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质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的污染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的总过程。 4.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 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5.区域可持续发展:指一定地域(国家、地区或其他特定地区)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般 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与反映。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发展的内涵既包括城市社会发展,也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和保持、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②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③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人类赖以生存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④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是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7.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构成: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 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8.生态足迹: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全球的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 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9.战略: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 策略:赢得局部或某一战役的底层目标。 10.战略管理: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 标的行为。 11.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 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④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⑤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⑥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12.战略的作用:计划、计谋、模式、定位、观念、各种用途的混合。 13.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分为:⑴保证经济增长,特别是健康状态下的增长;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⑶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⑷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⑸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⑹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⑺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平衡。14.《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社会和经济;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加强各主要群 组的作用;实施手段。 1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经济增长至今仍然未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即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模式。这种增长模式给我国造成的问题与全球性的后果是一致的,特别突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首要问题。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骤增,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土地浪费等诸多问题与日俱增,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这些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城市建设走上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city developing rapidly,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s the futur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the primary issue. The original city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emerging cities increased, but following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gradation,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waste land by the day, and do well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problems,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came to a scientific,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countries and people’s concern.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让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有效的措施。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1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复习进程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 —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年 6 月 21日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了既有交通运输系统的不可持续特性,在详细讨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比势,认为在大中城市建设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问题。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交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政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规划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面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产生的问题如: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化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张目标的重心和焦点,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严重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等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途径 英文翻译: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focu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y of our country city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so is faced with population expansion, sever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challenge.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urrent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的内要因素的协调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集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为一国发展的主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框架下加以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开始活跃起来。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94环球论坛”作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体就是“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等城市建设思想被提到日程上来。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对世界、全球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正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探索可行的对策是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缺乏、浪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紧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据查目前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尖锐。按中央提出的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仅有2700万亩土地可用于建设。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来我国原油年均增速超过8%。我国资源利用抵消和粗放有目共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缺乏适宜的人居环境。环境问题不仅恶化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家具了自然资源的人为短缺。 (二)经济结构失衡,增长过于粗放,缺乏竞争力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

让城市发展更符合规律

让城市发展更符合规律 作者:李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很多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在城市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正视人口规模及相关联的资源配置问题 如果我们对于人口规模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忽视对人口结构、人口规模的分析,就会导致投入严重的浪费。这个现象在全国相当普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某新区做了一个50平方公里的规划,规划人口是50万人,但是没有考虑到:第一,新区离老城挺远,如果不能先与老城区结合起来的话,就不会形成人口的聚集效应。第二,成本高,怎么和其他的新区、其他城市产生竞争优势?第三,规划没有考虑地理差异、发展约束、生态空间。 试想,不当规划带来大量投资和粗放建设会给一座城市带来多么严重的浪费现象。要解决便民的问题,完善周边生活的各种公共设施、服务设施没错,可以往这里大手笔投资。可是投资严重粗放浪费到了上百亿上千亿,也没有人承担责任,还给后任带来了严重的管理难题。 因此,编制大规模空间的规划一定要结合这一空间可以容纳的人口,认真分析大规模空间内需要承载的大规模人口从哪里来?人口结构是什么样的?和什么样的产业发生关系?和城市之间是什么关系?过去,我们以为一个很大的规划自然会吸引人来,但是如果在这个规划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尚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一旦转化为投资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多年辛苦积累的财富、积累的投资,政府花费了一定代价拿来的土地,最后或许变成一大笔闲置的资产。 遵循城市交通配置的规律

我们注意到,现在大量的高铁站都修在城外面。为什么要修到城外面呢?因为这些城市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高铁通过的地方,就会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诸如“航空港”、“高铁港”、“高铁新城”之类的发展思路。然而这个观念对吗? 研究城市发展历史上因港兴城的案例自然会问:为什么在一些港口会逐渐形成繁华的城市呢?因为港口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而且客货集散速度非常慢,船舶在港口的停留时间长,一些工业企业便围绕铁路港口建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而大量工人就需要各种生活服务,在港口地区就逐渐生成了大量的产业、商业,人口也不断集聚,进而发展演变成为一片城市,而城市中心和港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然而,现在的交通枢纽和过去的港口大不一样。因为高铁和飞机都是快速交通工具,高铁和航空运输的特点是快速流动、停留时间短。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如今的城市基本上是先有城市后有航空港的,而不是先有航空港后有城市的。以高铁为例,怎么可能在高铁站边形成一个城市呢?这种观点的失误在于未能充分理解快速港口的功能,忽视了高铁快速流通的特点。原本坐高铁就是为了快速省时间、为了交通更便利,但很多城市把高铁站都修在城外,从城外高铁站转车进城,增加了半个多小时的换乘时间,就抵消了高铁带来的交通优化产生的大部分好处。为什么要把高铁站修到城外?因为一些市长想在自己任期把高铁站修成,可是城里拆迁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修在城外,难度相对会降低很多。 为什么国外的大量交通枢纽都修在城里呢?它们基本上遵循一个规则,就是往城市中心人多的地方扎。一是因为拉选票,人多的地方受益人群增加,会支持政府的行为。二是只有在城市最中心的位置才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才能带来土地增值,创造服务业就业机会。我们看到东京站的立体交通枢纽,就建在皇宫附近,新干线、地铁、公共交通分层集中在一个空间内。这种立体交通枢纽最大的特点,是每天百十万

浅谈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了国外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纷纷组建了城投公司。正确认识城投公司产生运作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城投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城投工作者,我一直对城投公司的发展进行着思考。 一、城投公司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城市经营理念的产生并不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必然产物,而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治理模式。将一个城市看作企业的做法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美国的城市经理制,即市长由管理专家担当,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企业的管理模式。随着城市经营在发展中的城市化中兴盛起来,主要用来解决城市快速集聚所产生的资金短缺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 我国城投公司的产生也约有十年时间,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向西,各大城市陆续都成立了城投公司。如此之举,大有城市建设非城投公司莫属之势。然而,不毋讳言,各地城投公司成立几乎无一离不开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理念的灌输。正是在“开发性金融”理念的指导下,以及先成立城投公司的实践中,后成立的城投公司便纷纷加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城市建设中。 二、城投公司的概念和特点 (一)城投公司的概念:

首先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是城市资产市场化的载体,受城市政府授权或委托,统一负责城市资产投资和经营活动,担负着城市资产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的责任。 (二)城投公司成立的出发点: 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又是城市建设的投资者,既是城市建设的经营者,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者的不合理格局。 将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结束城建基础设施投资与经营中的权责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是经营性项目,即具有收费能力并可取得合理利润,具有还贷能力的项目。这类项目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如市政收费道路和桥梁等。 2.是准经营性项日,即收费偏低、无法完全收回投资,难以完全靠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项目。这类项目附带部分公益性,要通过政府适当贴息或政策优惠维持运营,如供水、供气、教育产业化、轻轨系统等。 3.是非经营性项目,即产品或服务无偿提供、无回报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这类项目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市场调节难以对此起作用。 (四)城建项目的筹资形式三大类: 1.政府投入型(城建税费等财政预算收入,各级财政补助) 2.项目直接融资型(证券市场,特许权经营等)

国内外城市化现状对比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国内外城市化现状对比》 班级建筑12 姓名卢亦格 学号 2110309019

前言 (3) 城市化 (4) 基本概念及演进过程 (4) 城市化的背景 (4) 积极意义 (5) 不利影响 (5) 三大标志 (6) 发展对比 (6)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7) 基本概况 (7) 中国城市化现状 (7) 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8) 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问题 (9) 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 (10) 国外城市化模式 (10) 具体表现模式 (10) 国外城市化发展阶段 (11) 二战至今外国城市化发展特点 (11)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对“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建议 (13)

本篇论文旨在针对国外部分国家城市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探讨。作者参考了诸多文献,对城市化整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讨论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进程,并且归纳了城市化所给城市及环境等带来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针对国内外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同时在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利弊及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提出部分建议。人类的发展是永无止尽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等社会发展至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科技化时代,但因为各国综合国力的良莠不齐,导致东西方国家的发展不平衡状态还是存在的。同时,人类的飞速发展,给世界环境也带来诸多压力。希望本篇论文关于国内外城市化模式等研究与探讨,用我自己的看法与角度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发表一些观点,能够给予相关学者和老师参考和帮助,谢谢! 卢亦格 2012.11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标准答案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 1.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2.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o D.城市群呈现连绵形态 ? 3.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4.在我国人口数量达到()可称之为大城市。(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0万人—20万人 o B.20万人—50万人 o C.50万人—100万人 o D.100万人以上 ? 5.由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经济学家廖士(A.Lsch)共同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是指()。(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在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B.在研究城市发展中,以地理位置中心区域为发展核心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C.在研究城市布局时,首先确定中心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D.在研究城市扩张时,探索最优资源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 6.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7.()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8.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9.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探析

浅谈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于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city planning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ity construction, city planning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guarantee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y society, economy,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china’s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ty planning is to control and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ity planning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引言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

城市发展规律三思

城市发展规律三思 城市发展规律三思时隔37年召开的中*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需要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具有包括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而连接这个知识链的是包括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信息经济学.资源环境管理学.文化资源管理学等在内庞大的知识群。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城市发展规律,可以分为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城市社会发展规律.城市人文发展规律.城市空间分布规律.城市生态资源平衡规律等。城市发展规律虽说复杂庞大,但构成基本逻辑架构的主要有三个城市的内外部联系,城市变化的内在动力,以及城市效率或者说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基本动因。认识城市规律,搞好城市工作,就要“三思而后行”。 城市的内外部联系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取决于正确的城市定位,但如果不能把握特定城市的外部联系和内在动力,简单地追求时髦流行的城市定位口号就很容易出现失误。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处于自由流动的状态,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足够大的区域空间或城市体系中的节点,都是空间经济学中所谓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博弈均衡的产物,在进行特定城市

定位时,如果不能把握和发掘本城市特有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而仅仅是去复制国内外所谓样本城市的发展蓝图,就会有很大的失败概率。现实中的许多空城鬼城,就该城市自身的规划和建设来说,可能都是非常优秀的,但关键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初没有准确地认识本城市和外部城市及区域间的联系,包括该城市在大区域中的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其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之间在产业和城市功能中的联系与分工等,从而和周边城市形成了同质化过度竞争格局,造成发展困境。城市变化的内在动力城市的本质是人的集聚,把握了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因也就把握了城市变化的内在动力。人的行为动因各异,但最基本的,构成最大多数人的行为共同项的就是趋利动机,把握这一点对做好城市工作很重要。比如,在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空间功能分布,到底是职能分区好,还是混合分区好,似乎是个无厘头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这个问题的落地常常和城市决策者.管理者或规划者的主观偏好有关,但如果从把握城市发展动力的内在规律方面入手,从把握城市居住者的利益偏好,即降低城市出行者的时间成本出发,就能作出恰当的选择,城市的功能分区实际上是和城市空间的交通成本以及信息交流成本密切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尚欠完备,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以混合分区为好,反之,职能分区比较合适。最近成为城市科学的热点话题的“TOD”,即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理念,其实就是反映了城市人群基于交通运输成本节约的利益驱动导向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交通试卷75分答案

1、城市扩张会导致人地矛盾() 正确 错误 2、城市发展应该“以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正确 错误 3、轨道交通是大城市交通主体的未来() 正确 错误 4、城市高强度向外扩展,强度很高、密度不低() 正确 错误 5、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先于于城市扩展() 正确 错误 6、目前世界城市人口还不到全球总人口的一半() 正确 错误 7、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错误的。() 正确 错误 8、交通的本源是实现人的移动而不是车的移动。() 正确 错误 9、城市蔓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 正确

错误 10、城市规划与交通要从各自为政转变为一体化协调发展。() 正确 错误 11、城市空间变大的同时应拉大人们出行的距离() 正确 错误 12、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正确 错误 13、我国城市化扩展速度全球领先。() 正确 错误 14、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增加道路宽度,以便利更多车辆通行。() 正确 错误 15、机动车通行环境越好,城市交通就越先进。() 正确 错误 16、我国城市人均GDP增长速度与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 正确 错误 17、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保有量国家。() 正确 错误 18、长期以来,城市交通对于城市规划是配合关系。

正确 错误 19、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是一种落后的模式。() 正确 错误 20、今后城市发展要提倡公共交通和步行优先。() 正确 错误 21、全球城市化已经完成,农村人口不再减少() 正确 错误 22、日本东京是以机动车公路交通驱动城市中心布局的() 正确 错误 23、城市发展模式应从单一中心变为多中心() 正确 错误 24、理想状态是城市居民由被迫出行到选择出行() 正确 错误 25、轨道交通是中国大城市交通主体的未来。() 正确 错误 26、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 正确 错误

最新世界城市发展的概况

世界城市发展的概况 世界城市发展总的来说,经过了四个时期:(1)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2)中世纪阶段,也即前工业化阶段(3)工业化阶段(4)当代或后工业化阶段。下面就各个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特点、表现作些说明: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公元前3500到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在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王国,定都在提尼斯,以后又建都孟斐斯。公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开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很多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等。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共同影响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的赫梯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腓尼基也开始出现了城市。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发源地。大约在公元前2500—1500年,也有说法可推至公元前3500年,也出现了哈拉帕文化的城市,城市居民从事农业,但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城市占地面积大,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城市进入了繁荣期,人口有2万左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在公元前2500—2000年,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在公元前2000—1600年间出现了城市。在美洲公元前300年出现了玛雅人的城市,非洲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也出现了城市。 纵上,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的产生的主要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农业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王权力量的推动。 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亡为止,欧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相伴随的是城市的发展。其中铁矿的开采、贸易的发展促成了希腊城市的发展,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雅典的城市人口超过了40万,其贸易往来远达埃及、南俄罗斯、利比亚、意大利、和法国的南部沿海地区。罗马城市是在希腊文明衰弱后强大的,罗马帝国对外军事征服,使得欧洲内陆伦敦、巴黎、科隆、维也纳在这一时期兴起,罗马帝国在顶峰时人口达80万到100万,占地206平方公里。其城市建设也达到很高的成就,但其帝王却奢侈糜烂。在当时的亚洲内陆地带,波斯帝国十分强盛。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中世纪是罗马帝国的消亡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传统的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是城市文明消失时期,但是,约在11世纪以后,城市在整个欧洲再次出现。 早在公元9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一些新的城市中心,巴黎有2.5万,西班牙的科尔瓦多有16万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口更高达30万人。在意大利,罗马有5万人,9世纪时,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城市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复苏,也重新开辟了通过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的贸易渠道。 10世纪末起,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邻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成了城市。还要指出的是,一些封建邻主给予前来城市的工匠与商人以永久定居的各种特权和利益,从而保护新兴的商人阶级,使得中世纪的城市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环境。这一时期的城市缘起于军事、政治需要,随着商人阶级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城市中“自治市”出现了,也称“自由城市”、“帝国城市”实际上以城市为中心,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但是,自治市的权力并不能导致实现完全的地方自治,因此,一些自治市结成同盟以保护自己的政治与商业利益。 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城市国家、自由城市、帝国城市等政治客体,都说明了城市在地区经济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欧洲城市的发达,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自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舞台。 从总体上说,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小。据统计,1400年,仅巴黎的人口达27.5万,步鲁日、威尼斯人口超过10万,伦敦、罗马、那不勒斯、科隆、佛罗伦萨等人口在4万到5万之间。与西欧城市规模相比,当时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中国的北京人口达70万,日本的大阪、东京、京都、埃及的开罗的人口达30万到40万,形式了更高的城市发展水平。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中世纪末期,即15—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当时欧洲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件,一件是文艺复兴运动,另一件是新航线的开辟。新航线的开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北海沿岸的尼德兰、英国等国。在那里逐步兴起了很多的新兴工商业城市。 17世纪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国家的产生过程,君主制的建立对首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很快就达到了中世纪从未达到的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