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分析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分析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质量和密度》第四节的内容,前两节课教材安排学习了密

度的概念,并且通过测量知道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学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本节内容则更明显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

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思想。

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密度与温度、密度与物质鉴别。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的分析、

讨论、公式的运用,对知识的拓展和深度的适度把握,使学生在物理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揭示生活中的“奥秘”。

【学生分析】

学生对密度的知识虽然有了一些了解,但仅局限于理论上,而对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时接触和了解很少。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分析拓展、判断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知识渗透过程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的

认知规律。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的知识内化过程。既

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还能使他们学会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理解物体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用密度和温度的关系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知道运用密度方法进行物质鉴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分析、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理性思维能力;

通过计算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哲学思想;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知道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并能解释有关的现象;

2. 知道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3. 会从密度的角度对物质进行鉴别。

【教学难点】

1.运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2. 物质鉴别不能仅依靠密度的方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火柴、纸风车、气球、食用油、长颈漏斗、量杯、白酒、食用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等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过程

密度与社会生活优教教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用密度来鉴别物质,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特别是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奖牌、锥形瓶、瘪了的乒乓球、小盆、筷子、电热壶、酒精灯、自制溢水杯等。 学生准备:自制纸风车、气球、火柴、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 课的预习任务,反 馈预习情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情境导入】大家欣赏屏幕上的两幅神奇的 图片。课件展示图片 欣赏图片

引入课题【提问】小小鲜花上放置了一个比花儿大了 那么多的一个叫做“全碳气凝胶”的固体,为 何花儿没有被压憋?可能是“全碳气凝胶” 这种物质具有什么特性的原因? 【讲述】“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 立方厘米0.16毫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 轻的材料。据介绍,“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 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 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 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 的900倍。 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发现由于应用,极大的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 一,密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 密,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运用密度知 识解决或解答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以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引起学 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 生活走向物理。) 思考、讨论 口答:可能是密度 非常小的原因。 听讲感受科技知 识在生活中的应 用。 认识密度在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产 生积极学习的欲 望。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授:(一)密度与温度 (1)温度对物体密度的影响学生活动1 一、密度与温度 【讲述】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乒乓球 不小心压瘪了,但是没有裂口,你能让它恢 复原状吗? 让一个学生讲台前示范。(课前用电热水壶 讨论,解决问题: 用热水烫。 学生演示乒乓球 放入热水中稍后 恢复原状的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6.4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1)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 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6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基础班)

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课程导入】 为了安全和能够装载更多的人或货物,飞机必须结实又轻巧,那么飞机多用什么材料来制造? 国产大飞机C919采用大量的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的铝锂合金等,其中复合材料使用量达到20%,再通过飞机内部结构的细节设计,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采用的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的优点是密度小,重量轻。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密度与温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另外还受状态和温度的影响。 可知,当1、一般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根据密度公式ρ=m v m一定时,V增大,ρ减小;V减小,ρ增大。即一般物体温度升高时,密度减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增大。 2、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明显,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3、水的反常膨胀:4℃的水的密度最大,高于4℃时水和其他物体一样是热胀冷缩的;在0~4℃之间,水却是热缩冷胀。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体积变大。 4、应用:气体受热膨胀后,因密度减小而上升,由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冬天,水结冰时体积,会胀裂自来水管。可以利用“结冰法”来破裂岩石,冻豆腐中间的小孔也是“结冰法”产生的。 ※例题 【例1】在物理课上,老师拿来一个酒精灯和一个纸风车,用细线吊住纸风车放在灯焰上方,过了一会儿,风车转了起来,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灯焰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变________,热空气在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推动风车转动。

】我国新一代航天运载火箭箭体采用密度比较________ 发生火灾时室内人员在撤离过程中要尽量弯腰降低身体高度,是因为有毒气体的温度升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4《密度与社会生活》课标要求: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考纲要求: 能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学习目标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会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 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解答完成所有问题。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组长做好监督检查,还要认真参阅学法指导。导学过程学法指导课堂流程: 1、情境导入约2-3min 二、明确目标约2min 三、预习导学约10min自主学习教材第120--121页并完成以下内容(自主学习时,注意双色笔的使用,已解决问题用蓝色或黑色笔写在导学案上,有疑问的用红色笔勾画,本环节时间约 10min,请注意时间的分配)知识点一:密度与温度 1、风的形成: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根据公式。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而上升(密度小于空气上升,密度

大于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2、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一般、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知识点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1、水遇冷会结成冰,的水结成冰后,体积是多少?解:1Kg 水的体积,由于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所以1Kg冰的体积为,通过比较结果,表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 2、事实表明,4℃的水密度最。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越来越;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越来越。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密度变。人们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3、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遵循热冷的规律,温度在4℃以下时,遵循热冷的规律。知识点三:密度与物质鉴别 1、一个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 3、这个铅球是用铅制做的吗? 2、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的鉴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例如对酒精和煤油的鉴别、冰和蜡和的鉴别,还需要通过判断它们的才能鉴别。 4、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约22min (探究实验时要抓紧时间,遇到疑难问题或发现新问题请用红色笔标注出来)

密度(教学案)

第2节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05年,家住望江县赛口镇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

的骗子骗走2000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00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自主预习案】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 2. 密度是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____的物理量,国际单位 是,其他常用单位是。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_,它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关(填“有”或“无”)。 4.水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读作,其物理意义 是,用常用单位表示,则为________ g/ cm3。 【课堂探究案】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的问 题:。 2、作出的猜 想:。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可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最后一个综合结论要分析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才能作出判断,其它的在本组完成。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几种不同体积物质的质量,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再综合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6.4《密度与社会生活》—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自学参考提纲§6.4《密度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①了解密度的特性。 ②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③新材料的应用,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相关链接知识复习:(每小格3分,共39分) 1.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同种物质的 密度一般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其大小与质量、体积都______关。 2.因为物体一般会热_____冷_____,所以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 但固体液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小,计算时一般可以忽略不计。同种物质的密度还会随着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 3. 常温常压下,ρ水= ;这表示。 水结冰时,质量________、体积________、密度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4℃以上时,水正常热胀冷缩,4℃以下时,水就反常了,反而热缩冷胀,所以______℃的水密度最大。 二、阅读课文P120页第1-4段,完成以下练习:(每小格3分,共15分) 4. 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是( ) A.质量增加,密度增加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减小,密度减小D.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5.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质。

如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该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 ) A. 密度 B. 温度 C. 质量 D. 内能 6. 由右图可知:ρ甲和ρ乙的大小关系是ρ甲______ρ乙, ρ甲= ,甲物质可能是。 7. 一块100cm3的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 (ρ冰=0.9g/cm3)( 5分 ) 三、阅读课文P121页“密度与物质鉴别”,完成以下练习: 8. 有一种1角硬币看起来好像是铝制的。小明通过实验测得1枚这种硬币的质量是1.8g, 体积为0.6cm3,请计算说明它是铝制的吗?(ρ铝=2.7g/cm3)(6分)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教学案例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密度》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这一节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测量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分享归纳,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本节的重点是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密度概念的归纳。难点是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归纳与分析。所以合理的安排探究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二、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学会利用数据归纳得出概念。本节课的数据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测量的质量与体积。在处理这些数据时要用到数学上的知识与技巧。如比和比例的知识,作图的知识等等。如果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不够熟练的话,就会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所以我们设想在学习新课之前,抽出一点时间给学生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学生密度知识时能够熟练利用数学工具,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程序 1、新课的引入与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和辨别两种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物体,如铝块和铁块。并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各自的方法。 2、教师最后统一讨论的结果,说明要分辨物质,仅仅通过验收和形状是不准确的,要想正确的进行辨别,就要研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从中归纳出它们的关系。 组织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分析处理表格中的数据,这里可以安排两大组学生,一组用代数的方法进行归纳,一组用图像的方法进行总结。 5、结论如下: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好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满足函数式:y=kx的形式,k是比例系数,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做密度。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该式可以写成为:m= 。 6.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上有关密度的知识。 7、密度知识的练习。 8、总结与布置作业。 四.教后反思 我们知道有句古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由于销售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没有形成,接着就学习新的内容,这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而直接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如本节课中需要用到数学上的有关知识,但是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的并不够好,所以如果不进行补充就直接学习,显然就会给本节课带来一些困难,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学习之前,我补充了相应的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就十分的轻松了。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附:补充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习题 一、选择 1.某工厂生产的酒精要求含水量不超过10%,用抽测密度的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密度在什么范围内为合格产品()A.0.8g/cm3至0.81g/cm3B.0.8g/cm3至0.82g/cm3 C.0.81g/cm3至0.82g/cm3D.0.81g/cm3至0.83g/cm3 2.如图是太阳能无人机Aquila,它使用碳纤维制造以减轻重量主要利用了碳纤维的() A.密度小B.硬度大C.易导电性D.可塑性强 3. 小聪和小明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水从0℃上升到4℃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 B.在0℃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 C.当0℃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小 D.小明和小聪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 4. 关于水池中的水结冰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池底的水先结冰 B. 水池中部的水先结冰 C. 表面的水先结冰 D. 全池的水同时结冰 5. 第十八届亚运会奖牌中,有一枚质量为1 6.8g,体积约为1.6cm3,请根据表格给出的密度值,判断这枚奖牌所用的材料是() A. 金 B. 银 C. 铜 D. 铁 6. A、B两物体,它们的质量相等,已知ρA:ρB=4:3,且两物体体积V A:V B=3:2,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A物体肯定是空心的B.B物体肯定是空心的

C.两物体肯定是空心的D.两物体肯定是实心的 二、填空 7. 国家大剧院外部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该建筑的穹顶表面积达3万平方米,为使如此大面积的建筑外壳不至过重但又坚固,设计者选择了钛金属板作主材,这主要是因为钛的密度 (选填“大”或“小”),硬度(选填“大”或“小”).透过环绕剧院的人工湖,看起来它又像只完整的“蛋”,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选填“反射”或“折射”)。 8.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kg 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 由。 (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0.93×103kg/m3) 民谚俗语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例如,“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密度与社会生活》【精品】教案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气球、冰块、酒精灯、酒精灯、自制纸风车、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可以选种等,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一特点。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多媒体播放): 图1:戒指图2:矿石图3:盐水选种 引导: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 学生思考回答。

二、推进新课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密度都是一成不变的呢?密度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呢? 探究点一密度与温度 播放视频:龙卷风 启发: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学生议论纷纷。 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观察并思考: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教师分析: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小了,气球下降;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气球变大了,气球上升。实验说明: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由于密度,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演示实验: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观察并思考: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 学生分析。 结论:由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思考并讨论]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3.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4.学会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学指导】 一.课前回顾: 1.计算密度的公式________;根据变形公式______,求质量; 根据变形公式____________,求体积。 2.密度的单位有________和_______,换算关系为______. 3.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阅读教材P21—24,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合作与交流: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风的形成 (1)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______,密度变_______,从而向______运动,而周围____________的气体,会从周围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 (2)风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气体受温度影响较大,固体和液体受温度影响较小。 2.一般的物体都是“热胀冷缩”,而水有什么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密度如何鉴别物质的种类: 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3”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 【课堂训练】 1、一块体积是200cm3、质量为540g的金属块,把它切掉1/3后,余下部分金属块的密度是( ) A.2.7×103kg/dm3 B.2.7g/cm3 C. 1.8 kg/m3 D. 4.05×103kg/ m3 2.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A. 啤酒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密度的教学案例分析)

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 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 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 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 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尝试用密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的初步技能。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 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 1.3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勇于创 新的精神。 1.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密度概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能力;使用天平,量简的技能。 2教学流程与类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为组织形式,以 教师的适时引导为保障手段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2.1教学类型选择设计 探究教学类型设计按教学阶段和教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维度设计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教师√√√√√ 学生√√ 2.2实施方式设计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按流程图中①、②顺序探究(称①②组),另一组学生按流程②、①顺 序探究(称②①组)。各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小组独立探究,小组内交流与全作完成任务。适时组织小组 间交流讨论,适时组织两大组间的交流讨论,进行自我评价与组间评价。 3教学的主要过程 3.1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特性鉴别物质。水和酒精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由颜色鉴别;自来水和矿泉水, 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 3.2借助已有认知,作出假设 (学生)用质量来鉴别——铜块比铝块重。 (教师)铜块一定比铝块重吗?——体积大的铝块和体积小的铜块的测量,否定了上述说法。 (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应该规定体积。物体的质量大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 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学生)假设:(1)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 (2)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 3.3开展交流讨论,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分两步来进行研究;①——定体积、②——定物质(或②、①)。分别探究①、②假设

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主备人:史俊强 ★学习目标:1、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2、知道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3、理解和掌握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有可能相同; 4、能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 自主完成一 1、物质的密度会因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直接改变了哪个量而使密度变化的? 2、绝大多数物质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水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 3、用密度怎样鉴别物体是由哪种物质构成的方法。 自主完成二 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正确回答出后总结: 密度是物质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 设问:密度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它的数值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一、密度与温度 演示课本实验11.5–1纸风车实验,然后学生思考:是什么推动了风车转动的? 风的形成原因是: 1、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原因是物质的一定时,使物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即一般物质有的性质,即在一定时,升高时,体积,密度;降低时,体积,密度。 2、气体的最显著,它的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不明显,故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北方的冬天为何要将自来水管包起来?根据前面所学的密度,查出水和冰的密度质,计算一下等质量的水和冰的体积,有什么发现?3.水的反常膨胀: 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体积,密度;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密度。 由此你能正确解释自来水管被冻裂的原因吗? 4、由水的反常膨胀知道,水的密度在℃时是最大的。我们通常说的水的密度为1×103 kg/m3 ,一般是就是该温度下的密度。 5、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三、密度与物质鉴别 设问:有一块质量为10克的奖牌,不知道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如何鉴别一下?我们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可靠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案例名称:电功率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2课时 提供者:陈川春单位:海口市体育运动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设计是中学八年级物理的一节内容·需一课时 ·《课程标准》要求“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知道额定功率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会应用功率的定义公式P= 及公式P=IU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课第一步: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电功?它的两个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怎 样?电流做功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测量电功?.总电功的计算方法: 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是:引入新课,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3.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知道额定功率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会应用功率的定义公式P= 及公式P=IU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 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活动,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初高中《课程标准》都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学会从不同角度掌握电功率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正确理解电功率和电功的区别与联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120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2.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测得直径为1 mm.问这捆铁丝有多长? 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解法如下: 已知:m=7.9 kg,ρ铁=7.9×103kg/m3,r=0.5 mm=0.5×10-3m

八年级物理上册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4密度与社会生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 1、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学习目标 1、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2、知道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3、理解和掌握利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有可能相同; 4、能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学习重点利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学习难点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流程备注知识链接 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测量密度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 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__________________ 3、量筒怎样正确使用? 4、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 5、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自主学习 1、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物质的密度会因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直接改变了哪个量而使密度变化的? 3、绝大多数物质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水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 4、用密度怎样鉴别物体是由哪种物质构成的方法。合作探究 一、复习提问已知铁的密度为 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铅的密度为 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正确回答出后总结:密度是物质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设问:密度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它的数值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二、密度与温度演示课本实验 6、4–1纸风车实验,然后学生思考:是什么推动了风车转动的?原因是: 1、风的形成: 2、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原因是物质的一定时,使物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即一般物质有的性质,即在一定时,升高时,体积,密度。 3、气体的最显著,它的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不明显,故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设问: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北方的冬天为何要将自来水管包起来?根据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教案)

【分析和论证】 1、实验结论一: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实验结论二:同种物质,不同体积的物质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3、实验结论三: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推论】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我们就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属性。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用符号ρ表示。 【公式】密度的公式:; 【单位】kg/m3、或写成kg·m-3;还有一些常用单位:g/cm3等,其换算关系为1kg/m3=10-3g/cm3。 如何换算其单位呢? 1kg/m3==10-3g/cm3。熟练记忆数据学生回答 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学生练习换算1kg/m3=________ g/dm3。【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二)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 2、看课本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如果一块大石头的长为10m、宽为5m、高为9m,则这块石头的质量是多大?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步骤要求与课本上保持一致,解中含有已知条件,计算过程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中间的物理量尽量采用国际单位等。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思考理解学生练习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一、密度 实验结论: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 2、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密度的公式:; 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新版)

《密度与社会生活》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室温下,用绷紧的橡皮膜把一个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入热水中,橡皮膜会凸起来。过一会,再把瓶子放入冰水中,观察橡皮膜的变化。 2.按右图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上方,风车能转动起来。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橡皮膜鼓起来?又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密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2.寒冷的冬天,北方的水管为什么必须小心保护? 3.寒冷的冬天河里的鱼为什么没有被冻死? 4.利用密度怎么鉴别物质的种类或真假? 5.如何判断一个金属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6.你知道盐水选种是怎么进行的吗? 7.怎么鉴定牛奶或者酒精的纯度?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质量和密度》复习课

质量和密度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 (2)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4)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5)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 1、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 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累积法。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2、体积 (1)、单位:m3, dm3, cm3 (2)测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 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⑶体积的测量方法: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B: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 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 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 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 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 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 功能。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 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 定的生活问题。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 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 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 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 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 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1. 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 过程与 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情境导入】大家欣赏屏幕上的两幅神奇的图片。课件展示图片【提问】小小鲜花上放置了一个比花儿大了那么多的一个叫做“全碳气凝胶”的固体,为何花儿没有被压憋?可能是“全碳气凝胶”这种物质具有什么特性的原因? 思考、讨论 口答:可能是密度非常小的原因。 【讲述】“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据介绍,“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的900倍。 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发现由于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密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运用密度知识解决或解答的一些问题。 一、密度与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