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

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
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

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成因及伦理研究

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成因及伦理研究? 唐媛1,李建华1,吴易雄2 1.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2.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长沙(410078) E-mail:wuyixiong100@https://www.360docs.net/doc/af4765139.html, 摘要: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替代其病损器官的技术。中国器官移植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移植数量逐步增加,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除肾移植外其他器官移植从开展例数、存活时间或从效果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除技术、药物等条件方面外,还存在伦理发展与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全面阐述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保障实现器官移植真正造福于民的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器官移植;现状;成因;伦理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1998年10月北京某医院一位眼科医生为救治两位病人,未经一位死者家属同意,擅自摘取了尸体角膜。死者家属见此事后,将这位医生告上了被告席。1999年1月18日《健康报》第1版就登载了这起纠纷,记者就此器官移植问题作了专题报道。同年3月初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做出了对这位医生擅自摘取尸体眼球一案不予起诉的决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也专题报道了这起纠纷。虽然这起“眼球丢失案”已经过去近10年了,但由此引发的中国器官移植若干伦理和法律问题,则引起了医学界和伦理学界的持续讨论。为使中国人体器官移植走上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3月16日卫生部正式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同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中国有关人体器官移植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开展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疗机构的准入和资格认定,明确了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为三级甲等医院,并须具备的条件是有具备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执业医师和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有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相适应的设备、设施;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有完善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这一规定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对于规范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健康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 中国器官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早在1974年就成功移植了第一例肾脏,1978年就成功移植了第一例肝脏和第一例心脏,1979年卫生部与同济医科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建立了器官移植登记处,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器官移植专家。80年代来中国相继开展了胰岛、脾、肾上腺、骨髓、胸腺、睾丸和双器官的联合移植。近年来中国器官移植在各种临床器官组织和细胞移植、同种和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保存灌注液的创制与应用、现代移植免疫与检测,以及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验证等方面又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998年国内开展肾移植的医院有68家,当年共进行肾移植3596例,到2000年有108家医院开展肾移植,肾移植数达4830例。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64家医院经卫生部审定批准开展器官移植,每年肝移植数在3000例到3500例之间,居全球第二位,截至2007年6月底已累计完成14613例。每年肾移植数目超过100例的医 ?本课题得到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2340-77221)的资助。

异种器官移植

异种器官移植 随着再生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许多终末期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法。全世界至今接受心、肝、肾等移植者已达数十万例。随着外科手术的成功,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发展,移植成功率越来越高。而目前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是脑死的人,供者器官来源不足严重困扰着器官移植手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只有1/2的患者有机会接受器官移植,大约有1/5的患者在等待中死亡。因此,在供体器官供不应求的局势下,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异种器官移植。 异种器官移植,是用手术的方法将某一种属个体的器官或组织移植到另一种属个体的某一部位。科学家在动物身体上培育出新的或直接使用其器官,这些器官移植到人体内后,只要人体接受这些“异种器官”而不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这种动物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体移植器官来源,从而有效解决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现状。 猪的器官在结构、大小和生理功能上与人体器官相近,一直以来是异种器官移植的主要研究对象。以猪器官做为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的最大难题是超级性排斥反应,因为非灵长类动物存在一种α-1,3-半乳糖抗原,当猪器官移植入人体后,细胞上的α-1,3-半乳糖就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导致移植器官的衰败。而今这一难题已被科学家们解决。将猪体细胞产生α-1,3-半乳糖的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敲除后,通过核移植技术得到的克隆猪将不再产生α-1,3-半乳糖抗原。将这种猪的心脏移植给狒狒,可以存活4个月。 超急性排斥反应克服之后还需要解决异种器官移植几天内发生的延缓性排斥反应及T细胞介导的长期性免疫排斥。通过进一步的基因修饰及克隆技术,将与延缓性排斥反应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相关基因敲除或转入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敲除猪内,将能够获得用于人体器官移植而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器官供体。 异种器官移植给人类移植器官的短缺带来了希望,但仍然有些问题尚需解决,包括免疫反应,内源性病毒,以及相关的伦理及法律问题等等。但是异种器官移植具有极大医疗潜力,相信通过科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关注,异种器官移植将成为解决人类急需器官供体有效来源。

异种器官移植演讲稿

异种移植的概念: 所谓异种移植,是指将一个物种的组织移植到另一个物种体内。即把动物的组织、器官移植到人的身上,代替不健康的组织、器官行使功能。 第一个异种器官移植: 世界上第一例异种移植手术发生于1905年。当时,法国医生布兰斯多(Princeteau)将家兔的肾脏移植给一个肾衰竭的儿童,术后移植肾排尿良好。但16天后,患儿死于肺部感染。 然而这位医生的尝试却为世人提供了一条器官移植的新思路。同种移植之外,异种移植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异种间存在的免疫排斥反应要比同种间强很多,我们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地去研究呢? 临床器官移植的需求一直超过供给。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需要紧急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数量与所捐献的人体器官数量之比是20:1 , 如果加上那些靠药物维持可以等待但必须做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 此比值将扩大到30:1 。 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部分公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少有人自愿捐献器官。再加上我国目前没有明确规定脑死亡标准的法律,很多病人要等到全身器官衰竭的时候,才会确定死亡,但这样的器官已经不能成为可供使用的供体,如此一来,可供利用的器官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即便是在有相对完善的“联合器官共享网络”的美国和欧洲,每年只能满足约十分之一病人的需求,仍有很多病人因无法及时得到供体而死亡。 所以寻求用于移植人类的动物器官,已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选择。 那么移植物的最佳来源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灵长类动物,例如狒狒、黑猩猩、猴子等与人类血缘关系较近。理论上讲,以此作为移植物来源应该是最佳方案。 最著名的异种器官移植案例发生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1984年10月,女婴费伊诞生。不幸的是,她的心脏存在缺陷,供血能力不足,只能维持几周生命。为了拯救费伊,医生将一颗七个月大的狒狒的心脏移植入她的胸膛。遗憾的是,费伊在21天后死于排斥反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斯塔尔医生把狒狒的肝移植到因严重病毒性肝炎濒临死亡又一时无法得到人供肝脏的危重病人身上, 术后病人血液多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狒狒的肝所产生的多种凝血因子、补体等蛋白酶类可维持病人生命所需。手术获得成功,病人存活了半年之久。 然而,灵长类动物数量稀少, 在国际上大多属于珍稀保护动物;生长周期慢,繁殖率低,饲养成本较高,很难满足人类器官移植的需求。加上与成年人的体格相比,猴子或狒狒的脏器都显得较小,因此灵长类动物难以成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常规选用的供体。 其实现在普遍认为较为理想的异种器官移植供体来源是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它就是,猪。 猪的繁殖能力强,一胎多产,生长周期短,平均下来饲养成本较低,器官获取相对容易很多。新陈代谢过程与人类极其相似; 易于进行遗传工程改造。更重要的是猪的器官与人体器官形状、大小相似,生理性质相近。 那么猪作为异源器官供体需要克服哪些问题呢? 首先当然就是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排斥反应可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血管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其中最为凶险的就是超急性排斥反应。这是源自猪体内物质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GGTA1)与人体体内抗体和补体联合产生的剧烈排斥反应。一旦发生,被移植的猪器官往往会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血栓、水肿等现象,并最终坏死。 如果能阻止异种供体细胞内GGTA1基因的表达, 使得人类体内的抗体没有结合的靶抗原, 就可以避免这种超急性排斥反应。目前的分子基因敲除和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已做到了这一点。 基因敲除和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图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敲除基因或定点突变的主要过程是, 首先利用DNA同源重组的原理, 构建基因敲除或使目的基因定点突变的载体, 然后转化到动物的体细胞系中;筛选转化的体细胞, 建系, 分离单个细胞, 取出细胞核;采用显微注射方法移入去核的猪卵母细胞中, 电融合形成重组胚, 重组胚移植到受体母猪, 分娩产出的小猪即是敲除基因或基因定点突变的克隆猪, 这些猪没有GGTA1基因的表达产物。 2003年Phelps等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了世界上第1 头双敲除GGTA1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猪,开启了利用体细胞基因打靶技术生产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的先例。此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几个科研小组也相继获得了敲除GGTA1 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猪。将其心脏和肾脏分别移植到免疫抑制的狒狒体内,移植后的异种器官可以在狒狒体内正常存活2 ~6个月,最长的个体生存期长达179 d。 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潘登科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GGTA1单敲除的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为我国创建器官移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微囊胰岛移植体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微囊胰岛移植体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关键词】微囊胰岛移植体异种胰岛移植可能是治疗1型糖尿病最有希望的方法,它不仅能逆转糖尿病动物和人的高血糖状态,而且能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1]。然而,排斥反应和生物安全性一直是阻碍异种移植的两个主要问题[2~3]。微囊移植技术能起有效的免疫隔离作用,为解决排斥反应、供体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4],但是目前微囊化移植体均未能有效地摆脱有限的功能和寿命[5]。猪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endogenousretrovirus,PERV)可感染体外培养人细胞,这使跨种族间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6]。作者就这些方面来阐述微囊异种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研究进展情况。1有关微囊移植体的现存问题和前景1.1微囊移植体免疫原性微囊免疫隔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隔离囊内异种细胞产生的小分子物质的渗出,激活局部免疫细胞、诱导纤维细胞浸润,引起排斥反应及移植部位纤维化;又不能完全隔离移植体外免疫细胞分泌的NO、过氧化物、自由基、部分细胞因子等的直接渗入,影响囊内细胞功能。有研究者采用海藻酸-钡交联微囊包裹新生猪胰岛样细胞簇,对取出的微囊进行免疫染色,发现囊周及囊内皆有荧光反应存在,表明抗体可通过囊壁[7],而细胞因子较抗体的分子量小得多,可推断细胞因子也能通过。Salfey[8]等采用微囊化移植联合CTLA4-Ig处理,可有效延长微囊化胰岛的功能和寿命。另一些研究显示虽然微囊具有免疫隔离作用,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移植体产生的小分子抗原的渗 1 / 8

人源性肿瘤组织原位异种移植模型的特征及研究策略

2018年1月第28卷一第1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COMPARATIVEMEDICINE January,2018 Vol.28一No.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572340);军队实验动物专项课题(编号:SYDW2016-006)三[作者简介]陈薛(1990 ),女,硕士生,研究方向:肿瘤动物模型三E?mail:chenxuefamily6@163.com[通信作者]师长宏(1973 ),教授,博士生导师三E?mail:changhong@fmmu.edu.cn 研究进展 人源性肿瘤组织原位异种移植模型的特征及研究策略 陈一薛1,2,张一贺2,师长宏2? (1.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成都一610500;2.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西安一710032) 一一?摘要?一人源性肿瘤组织原位异种移植模型(PDOX模型)能够更好地保持原发肿瘤的基因特征,在组织学二转录组二多态性和拷贝数变异中具有高的保真度,保留了原发瘤的微血管二基质成分和相互作用,以及肿瘤转移的特点,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临床患者的疾病预后,可以筛选出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临床转化应用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三但由于小鼠和人体微环境仍有差别,原位移植瘤的形态结构与原发瘤仍存在一定差别,且原位移植并不能确保肿瘤发生转移三因此,构建个体化PDOX模型就需要分析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建立异种移植模型的数据库,共享异种移植模型的信息与研究结果,促进PDOX模型的转化应用三本文总结了PDOX模型的主要特征,概述了其优势以及局限性,并对应用进行了展望三 ?关键词?一人源性肿瘤组织原位异种移植;肿瘤微环境;转移 ?中图分类号?R?33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671?7856(2018)01?0118?05 doi:10 3969/j.issn.1671-7856 2018 01 021 Characteristicsandresearchstrategiesofpatient?derivedorthotopic xenograftmodels CHENXue1,2,ZHANGHe2,SHIChanghong2? (1.CollegeofBasicMedicine,ChengduMedicalCollege,Chengdu610500,China; 2.LaboratoryAnimalCenter,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 an710032) 一一?Abstract?一Thepatient?derivedorthotopicxenograft(PDOX)modelbettermaintainsthegeneticcharacteristicsoftheprimarytumor,andkeepstableinhistology,transcriptome,polymorphismandcopynumbervariations.Italsoretainstheinteractionbetweenthetumormesenchyma,microvesselsandstroma,andthetumormetastaticproperties.Therefore,PDOXmodelcanpredictdiseaseprognosismoreaccuratelyandcanbeusedtoscreenappropriateindividualizedtreatmentstrategies,thus,showsperfectprospectinclinicalapplication.However,duetothedifferencesbetweenmouseandhumanmicroenvironment,morphologicaldistinctionsbetweenorthotopicxenografttumorsandprimarytumorsstillexist,andtumormetastasiscannotbeensuredbyorthotopicxenograft.Thus,inordertoconstructtheindividualizedPDOXmodelandtopromoteitsclinicaltranslation,itisnecessarytoanalyzethehistomorphologyoforthotopicxenografts,toestablishdatabaseofthetransplantationmodelandsharetheinformationofthemodel.Inthisreview,wewillsummarizethemainfeaturesofPDOXmodelswithitsadvantagesandlimitations,andlookingforwardtoitsapplicationinthefuture. ?Keywords?一patient?derivedorthotopicxenograft,PDOX;tumormicroenvironment;metastasis

器官移植的进展

器官移植的进展 1. 慢性排斥反应与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 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了,主要困难在于:(1)慢性排斥反应从病理表现上不易与长期药物治疗所造成的血管病变相区别;(2)针对慢性排斥的药物学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3)缺乏理想的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关于慢性排斥反应的新概念:(1)慢性排斥反应由多种病理因素所造成,因而并非单一免疫抑制治疗所能克服。(2)非免疫因素,如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手术所造成的损伤等对移植物存活有着长远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免疫抑制治疗、免疫耐受的诱导亦有着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3)早期频繁发生的急性排斥所造成的组织损伤亦可成为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更确切地说应为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由此可见,减少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可以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如尽量减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减少手术损伤、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应等。 2. 第3、4代免疫抑制剂的开发 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比预料的慢得多。主要困难在于小动物实验结果难以在大动物实现,例如在小鼠或大鼠比较容易通过控制抗原呈递过程或免疫活性细胞之间信息传递而诱导耐受,但这仅能在少数大动物实验中得以重复。就临床而言,至少目前还离不开传统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因此继续开发新一代特异性免疫抑制剂,从而造就类似于动物实验所展示的耐受结果便成了临床医师和医药界的共同愿望。免疫抑制剂划分为: 第1代:以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为代表,主要作用为溶解免疫活性细胞,阻断细胞的分化,其特点为非特异性、广泛的免疫抑制。 第2代:以环孢素A(CsA)和FK506为代表,主要阻断免疫活性细胞的白细胞介素2(IL-2)的效应环节,因其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具有相对特异性。 第3代:以单克隆抗体、雷帕霉素、霉酚酸脂为代表,其作用于抗原呈递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第2代制剂有协同作用。 第4代:以抗IL-2受体单克隆抗体、FTY20等为代表,主要针对改变cytokine 环境,如抑制TH1,增强TH2。 3. xenosis--阻碍异种移植临床应用的新“抑制剂” 不少研究表明,动物所携带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异种移植而感染人类,某些病毒甚至可以感染神经细胞。对此,动物学家早已有所警告。目前主要关注的问题是:(1)动物病毒经移植物传染给患者;(2)移植患者再将这些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于是一个新的名词“xenosis”应运而生,它专指人类经异种移植而感染或传播的疾病,即“异种移植感染”或简称“异种感染”。

有关器官移植中的供体问题

有关器官移植在伦理学中的供体问题2011级针灸推拿一班 代文浩 11030100107

这个学期的选修课,我选择的是医学伦理,并不是因为其他,而是总觉得如今的医患关系紧张,而作为一名未来的大夫,我觉得有必要去想一想该如何去做,毕竟,在成为大夫之前,我首先也是一个患者。 学习医学伦理之后,我可以感觉到,其实医患关系从有了医生与患者的时候便早就存在了的,不过如今只不过是因为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以及媒体曝光程度的加大而导致了如今看起来越来越多的医患关系紧张的事情发生,虽然其中确实是存在着医生或者患者的过失与错误,但是总的来说,其实只要凭着良心去做大夫,凭着良知去解救病人,那么,医患关系的紧张问题其实是可以缓解的。 学习了医学伦理的相关知识,也让我更加体会到,有些时候,科学的发展在一方面造福了人类,但又在另一方面不断地冲击着人类的道德与舆论的底线:克隆、试管婴儿……诸如此类。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或者说是让我感到敬佩的,却是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顾名思义,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其目的是用来自供体的好的器官替代损坏的或功能丧失的器官的技术。其中捐献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供体,供体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刚刚去世的人。 对于肯捐献自己器官的人,不论生死,对于他们,我都保有着敬畏之情。而显而易见的是,在将供体的器官移植给受体(也就是接受移植的一方)的时候,相应的也引发了一场科技技术与人类伦理的激烈碰撞。 器官移植技术最早是根据组织相容性原理进行手术,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器官移植的存活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水平。但是,从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器官移植开始,到70年代末期的逐渐开展以来至今,我过得器官移植发展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的,其中不仅仅是医疗死亡率的问题,更多的还有人们道德观念与器官移植技术的矛盾。 器官移植技术在当代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来自与人体器官移植有关的医学伦理以及对于器官移植供体的相关性的道德、法律问题。 器官移植中,供体的采集一般有六个类型:1、活体供者2、胎儿供体3、尸体供者4、异种器官5、人造器官6、克隆器官。其中,以前四种最为多见,但是也相应的,前四种器官移植供体的采集也对人的道德伦理底线做出了挑战。 活体供者,可以分为亲属活体供者以及非亲属活体供者,活体供者的最基本伦理学院则就是不能危机供着的生命,对其未来的生活不致造成大的影响。所以,活体供体所取也只能是成对的健康器官或者是代偿能力极强的部分器官,譬如说肾,睾丸,皮肤,骨髓,肠或肝脏。其实活体供者在医学上也是最常见的,像是白血病的骨髓移植,尿毒症的肾移植还有肝病的肝移植,这些大多是进行活体供者的采集。而在活体供者中,相较于非亲属活体供者的采集,亲属活体供者的采集在伦理学上是最让人接受的。在大家的主观的想法中,毕竟亲属之间没有隔阂,而且也是一种普遍的接受的观点。而非亲属活体供者,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骨髓移植手术,而非亲属活体供者的采集一般也是有偿的捐献,虽然现如今在伦理的角度人们仍然普遍难以接受这种非亲属的活体供者捐献,但是在国家法律以及舆论的严格监视下,非亲属活体供者作为一种相较之方便的方法,也正在逐渐的被人们接受,而有关此方面的伦理探讨基本趋向于共识。但是,在这种严格监管下,仍然有一些人唯利是图,进行器官的违法贩卖,这种行为是恐怖的,是遭受法律制裁与舆论谴责的。 胎儿工体,是利用不能存活或属淘汰的活胎或死胎作为器官供体,也可为细胞移植提供胚胎组织。已淘汰性有生命胎儿一个或多个器官的部分或整体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关键是对严重畸胎、缺陷儿舍弃的认定。凡认定为完全舍弃的畸胎或缺陷儿,用于器官移植工体,伦理学应予以支持,但是,也应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但是,伦理学对于胎儿供体存在着争议:一些人认为胎儿是一个潜在的人,有着免受痛苦和保持身体完整的权利,如果因为生命质量极低或者弱小而将其牺牲作为代价以提高他人的生命是一种违背道德伦理的行

器官移植论文

器官移植论文 篇一:浅谈器官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器官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诞生了人体器官移植这门新兴医学技术,同时给法律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理解人体器官移植涉及的法律问题,如何用法律规制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如何在立法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制度体系,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器官移植;医学贡献;立法可能性;立法模式 器官移植是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是人类改变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而使伤病器官恢复功能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它给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基因治疗、人工生殖和器官移植三大领域中,器官移植的医学和法律实践最为成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进展。”[1]但它也引发了大量法律问题,各国法学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相关立法也对包括买卖人体器官、强摘他人器官等器官移植犯罪进行了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各国生命伦理秩序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技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相关立法却并未对器官移植涉及刑事责任方面的问题做出实质性规定。为此,需要在我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制度。 一、器官移植 (一)器官移植概述

器官移植是p器官移植是20世纪人类医学史上几个最伟大的进展之一。人类器官移植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国就有关于组织和器官移植包括心脏移植的描述。近代移植开始于18世纪后期,早期的移植关注的重点是移植的技术。人类真正实现实体器官移植的历史不到50年。早期进行的肾移植均以失败而告终。器官移植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外科技术的成熟、免疫学的进展和先进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回眸20世纪医学发展史,器官移植无疑是人类攻克疾病的征程中一座屹立的丰碑。移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坎坷,达到了今天的临床应用阶段,使得成千上万的终末期患者重获新生。移植医学不愧是本世纪医学奇迹之一,并且不断向其他医学领域扩展和挑战。 二、我国器官移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数量世界第二,器官严重紧缺 21世纪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器官衰竭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供移植的器官长期严重供不应求,制约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国际上能够开展的人体器官移 篇二:异种器官移植演讲稿 异种移植的概念: 所谓异种移植,是指将一个物种的组织移植到另一个物种体内。即把动物的组织、器官移植到人的身上,代替不健康的组织、器官行使功能。

免疫隔离技术与胰岛异种移植

免疫隔离技术与胰岛异种移植 班级:02级临床5班 姓名:张佳莹 指导教师:王卫平 【摘 要】胰岛移植是治疗I型糖尿病(IDDM)的有效手段,免疫隔离技术为解决免疫排斥、供体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免疫隔离多采用大包囊和微包囊技术。目前,免疫隔离的胰岛细胞生存活力和功能仍然有限,但经不断完善必将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免疫隔离;异种移植;微囊 【Abstract】Transplantation of islets of Langerhan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with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disease (IDDM). Immunoisolation provides a new strategy to deal with xeontransplantation-related problems, such as immuno-rejection and lack of donors. The most used tools are capsule and microcapsule. Although at present the function of transplanted islets is limited, wit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is method will be valuable in futur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immunoisolation; xenotransplantation; microcapsules 近年来,胰岛细胞移植为治愈或显著改善Ⅰ型糖尿病(IDDM)及某些Ⅱ型糖尿病(NIDDM)带来了希望。因同种供体来源困难,而猪胰岛素结构与人类相似,因此猪胰岛为最合适的动物供体来源。由于受体的排异反应,所移植的猪胰岛难以长期存活。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国内外正致力于研究各种减低免疫原性技术,而免疫隔离技术是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 一、免疫隔离的原理 免疫隔离技术(Immunoisolation)是将待移植的同种或异种细胞或细胞群用具有选择性的半透膜包裹或隔离开来,使其免遭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排斥而长期存活。半透膜可选择性渗透移植细胞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被隔离细胞的分泌和代谢产物,而宿主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不能通过半透膜进入其中。因此,在不需使用抗免疫排斥药物的情况下,被植入的隔离细胞可以不受宿主的免疫排斥而长期存活,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用于治疗疾病。 二、大包囊移植 大包囊免疫隔离方法是将大量的活细胞封入中空纤维管或渗透小室或囊袋中,然后移植给受体,是免疫隔离研究的方向之一。 (一)血管外装置 利用半透膜制成密闭的腔室,再将移植的组织包裹于其中,移植到受体(血管外的任何地方)。这种技术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其可行性。存在问题是中空纤维的膜植入体内容易破碎,对受体也可能引起致敏作用,且受胰岛生存活力的影响[1]。 (二)血管内装置 将胰岛细胞装在用半透膜包绕的塑料管的囊内,管的两端分别与受体的动静脉相连,胰岛素可通过管的小孔进入血液中;然而血中的淋巴细胞和抗体则不能进入囊内。使用这种装置将牛胰岛或猪胰岛植入糖尿病的狗体内,能使血糖恢复正常持续数月之久[2]。但是这种装置受到大小和几何形状的限制,其容纳的胰岛数量有限,治疗一个糖尿病病人(每日需胰岛素30~40u)至少需二个装置,且手术需要血管外科技术,使其应用前景受到限制。

器官移植作业题

一、复习题 1、在器官移植中,下列器官来源中伦理争议最小的是。 A自愿捐献B推定同意C器官买卖D胎儿器官 2、由政府授权给医生,允许他们从尸体上收集所需要的组织和器官,这叫做。 A知情同意B推定同意C授权采集D自愿捐献 3、下面不是目前使用异种器官移植可能带来的问题。 A医生的动机可能不纯B可能受到动物保护组织的质疑C可能造成动物病毒感染人类D引发对动物的虐待 4、在器官移植中,只有医师的行为能够增进患者利益,才可以获得伦理学上的辩护。这是器官移植中的原则。 A患者健康利益至上B唯一性C知情同意D保密 5、选择器官受体的四个标准的应用顺序应该是。 A供者意愿、社会标准、随机性标准、医学标准B供者意愿、医学标准、社会标准、随机性标准C医学标准、社会标准、供者意愿、随机性标准D医学标准、供者意愿、社会标准、随机性标准 6、目前在器官移植中,器官受体选择的首要标准是。 A 供体的意愿 B 社会标准 C 医学标准D随机性标准 7、对于利用胎儿器官,人们的主要担忧在于。 A免疫排斥反应B来源稀少C对胎儿造成伤害D造成资源浪费 8、器官受体选择中的医学标准实际上一种。 A生命质量标准B生命价值标准C社会价值标准D行业标准 9、只有在没有任何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挽救患者生命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器官移植,这是器官移植中的原则。 A患者健康利益至上B唯一性C知情同意D保密 10、下面不是器官移植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A器官供不应求,选择受体困难B费用高昂,对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性提出挑战C器官受体生理特征改变,给刑侦工作带来挑战D研发费用昂贵,受益者少,带来社会公平问题 标准答案: 1A 2B 3 A 4 A 5 B 6A 7C 8 A 9 B 10 C 二、必答题

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PDX)在妇科肿瘤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新疆医学第49卷基金项目: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编号:SKL-HIDCA-2017-7)。作者简介:陈复刚,男,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通信作者:马彩玲,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及妇科内分泌,Email :hymcl@https://www.360docs.net/doc/af4765139.html, 。 ·专题研究· 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P DX )在妇科肿瘤领域的研究及应用陈复刚,马彩玲 (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4; 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乌鲁木齐830011) 中图分类号:R 44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83(2019)05—446—05 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PDX )是通过将患者原发肿瘤或新鲜组织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而建立的模型。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PDX )成瘤率因肿瘤类型、植入部位和肿瘤侵袭性而异。与传统肿瘤移植模型(小鼠源性异种移植模型和人类肿瘤细胞系小鼠模型)相比,PDX 与患者肿瘤特征非常相似,并保留了分子和组织学特征(如异质性、遗传特性)。因此PDX 在新药的研发、个体化治疗、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等方面成为了理想的临床前模型。并且随着高度免疫缺陷小鼠的迅猛发展,PDX 的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DX 在妇科肿瘤领域的研究及其实用性,为妇科肿瘤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提高临床试验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成功率。1.PDX 的发展 肿瘤研究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其中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是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作为肿瘤标志物的识别工具以及治疗药物筛选的临床前模型,小鼠肿瘤模型必须能模拟疾病的 不同阶段[1, 2] 。在过去的60年里,小鼠肿瘤模型已经经历了从基因工程小鼠(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e ,GEM )到人类肿瘤细胞系再到同种或异种移 植模型[3, 4]。这些模型之间的主要差异是肿瘤与宿主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同种、同种或异种);肿瘤注射、植入、生长和发育的位置(异位与原位);宿主的免疫状态或免疫能力。尽管来源于细胞系和基因工程小鼠(GEM )模型在癌症生物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5], 但它们往往无法概括人类恶性肿瘤的关键方面,因此无法充分预测临床药物效应。事实上,临床试验中临床转化的高失败率清楚地表明了现有临床前模型的局限性[6,7]。因此,根据患者的遗传和分子特征、组织病理学、病人病程和转移进展以及治疗反应等,急需开发可靠代表肿瘤患者的临床相关的小鼠模型[8], 使其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和将结果转化到临床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PDX )已成为克服这些缺点的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法[9,10]。 P DX 的开发是基于将肿瘤患者新鲜的组织样本直接移植到免疫功能受损的小鼠身上。简言之,直接从手术室或活检获得的新鲜肿瘤组织切成小碎片或分解成细胞悬浮液,通过手术植入或注射到免疫功能受损的小鼠体内。最常见的小鼠菌株是裸鼠、SCID 小鼠、NOD/SCID 小鼠、NSG 小鼠。肿瘤片段的植入或注射可以是异位或原位,肿瘤植入并生长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肿瘤特征(阶段、等级和侵袭性)。移植后在指数生长期间,获取肿瘤并准备移植到一种或多种动物体内,以形成一个PDX 小鼠队列,在维持肿瘤遗传保真度的前提下可连续扩增传代,可用于分子鉴定、生物库建立或作为临床前模型[11,12]。 1.1免疫缺陷小鼠 第一个已知的免疫缺陷小鼠是裸鼠,由N.R. Grist 博士于1962年发现[13]。由于裸鼠没有胸腺,因此不能产生成熟的T 淋巴细胞,这表明裸鼠不能产 生适应性免疫反应。但是其有完整的自然免疫反应。在PDX 模型中,对于血液学恶性肿瘤,裸鼠的异种移植效率较低,但对结直肠癌、胰腺癌和头颈癌 第49卷第5期2019年5月新疆医学XINJIANG MEDICAL JOUR NAL Vol.49No.5 May.2019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重点:人体的器官移植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重点:人体的器官移植 高三生物选修2复习重点:人体的器官移植 (一)人体器官移植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器官移植指的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摘取一个身体中有活力的器官,并把它置于自身或者通常是另一个个体体内的某一位置,去替代那些因为损伤、病变而失去功能、也无法医治的脏器,以达到拯救生命的一种现代治疗方法。 其中,捐出器官的一方称为供体;接受器官的一方成为受体。 2.分类。依据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关系分为 (1)自体移植,器官移植的供、受体为同一个体; (2)同种异体,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器官移植; (3)异种移植,供体、受体属于不同种属的器官移植。 (二)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问题 1.活体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对活体器官移植,特别是以未成年人或利用再生育孩子作供体的利弊评价有争论。 2.尸体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尸体器官移植面临着传统观念的束缚;当死者生前没有捐献遗体器官的意愿而又无反对表示时,能否将其作为供体;当涉及不同死亡标准时,如何确定和选择摘取器官的时机。 3.可供移植器官分配的伦理问题。在器官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器官如何分配?器官能否商业化?能否进行异种器官移植? 4.卫生资源配置的伦理问题。如何处理昂贵的器官移植与防治常见病二者之间的矛盾,才能体现卫生资源宏观分配的公正合理性。 (三)人体器官移植的国际伦理准则

1.活体器官移植的准则: (1)只有在找不到合适的尸体捐赠者或有血缘关系的捐赠者时,才可接受无血缘关系者的捐赠; (3)保证捐赠者权益原则,要保证捐赠者捐出器官后发生任何问题,均会给予援助;捐赠者应已达法定年龄; (4)必须符合医学、伦理学的相关标准,活体无血缘关系之捐赠者应与有血缘关系之捐赠者一样,都应符合伦理、医学与心理方面的捐肾标准; (5)捐赠者与接受者的诊断和手术必须在有经验的医院中施行。 2.分配尸体器官的准则: (1)最优化原则,所捐赠的器官,必须尽可能予以最佳的利用;应依据医学与免疫学的标准,将器官给予最适合移植的病人;决不可以浪费可供使用的器官; (3)参与器官移植的外科与内科医生,不应在本地、本国或国际上从事宣传; (4)从事移植的外科医生和小组其他成员,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牵涉买卖器官或任何使自己及所属医院获益的行为。 (5)回避原则,宣布死亡的医生不得参与器官的摘除和移植 我国器官移植的相关规定、法则尚在酝酿、制订的过程之中。我国的深圳已经制定出台了《人体器官捐赠移植条例》。

异种器官移植

异种器官移植,是用手术的方法将某一种属个体的器官或组织移植到另一种属个体的某一部位。科学家在动物身体上培育出新的器官,这些器官覆盖在人类干细胞培育环境中,发育的新器官可被人类身体所接受,只要人体接受这些“异种器官移植”不引起悲惨性的免疫系统反应,这将形成事实上源源不断的人体移植器官来源,从而有效解决人体移植器官严重短缺的现状。但同时,异种器官移植培养出的器官移植于人体,会存在跨物种病毒感染的隐患等问题。 异种器官供体是以某物种的细胞、组织、器官作为移植物,移植到另一物种体内,称为异种移植。在医学界,期望将动物如拂拂、猪等动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于人体,达到治疗疾病R 的,是研先异种移植的动机与愿望。1970年catne根据供、受体之间的种属遗传背景差异积度和足行存在抗供者大然抗体异种移植,分为和谐件(co“Pah加iv)与非和谐性(disconcoN凹t)两类c进化关系较近的如猩狙与人之间的移植属于和谐性移植;进化关系较远的如猪与人或猴之间的移植届非和谐性移植。界种移植在免疫学方面主要存在天然抗体、补体系统和内皮细胞激活三大障碍,但其排斥反应发生的确切机制仍有待丁进一步研究。 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异种器官移植的方法。起初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类血缘关系较近的灵长类动物,例如拂拂、黑泥猩、猴子等。1984年,英国加州一名婴儿在接受拂拂心脏移植后存活厂20大。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斯塔尔医生把拂拂的肝移植到因P‘重病毒件AT炎濒临死亡又一时无法得到人供肝脏的危重病人身上,术后病人血液多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拂拂的肝所户:今的多种凝血团了、补体等蛋白酶类可维持病人生命所需,手术获得成功,病人存活丁半年之久‘然而,灵长类动物数量稀少,公国际上大多属于珍稀保护动物,队代间阴长,繁殖率低,雌件的狈狱或黑猩猩分别需要7—124r才能达到生育年龄;价格昂贵。与成年人的体格4H比,猴子或狱拂的脏器都显得较小,因此灵长类动物难以成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临床手术常规选用的供体。经过多午研究.现在普追认为家猪是较为理想的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米源。猪的器省在大小、结构等解剖学指标和生坦学指标卜勺人体的器官大体接近。例如,人的平均体审为60 kg,4、型猪为40—80kg;人的体温为36—37Y,猪的体温为36—37Y;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猪为55。60次/分钟,特别是猪的肾脏结构、仔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及脓液的浓缩功能与人相同,家猪脏器大小与人体相近;新陈代谢过程与人类极其相似;易J:进行遗传工秘改造,饲养容易、繁殖迅速,家猪现已被公认是为人类提供异种移植器官的最理想动物种届。 影响异种器官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人体内存在针对异种动物组织抗原成分的天然抗体(na 加ralsntibody),其针对的靶分于是猪血管内皮细胞衣面的A—半乳糖成分,异种器官移植后.可山现由天然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效应,引起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溶解、血栓形成以及炎症反应,导致超急性排斥反应(h7peMu比均c比。n)的发生,从而使移植器官发生不可逆性缺血、变性利坏死。应用免疫抑制约物对抗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效果不佳。通过尼析技术,清除器官受体血清内的抗半乳桅天然抗体,打可能克服异种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府,但在克服厂超急性排斥反府店,界种移植尚须防治以T细胞效应为主的急、慢性和迟发型排斥反应难度也很大。异种移植既能解决世界什的器官供体缺乏问题,义不会引起诸如从人的尸体成活体采集器它所产生的严重阴碍器官移植的社会伦理问题。但异种移植产生厂新的技术伦理和法律问题,区学科学[:作者在进行异种移植,首先必须解决异种此疫排斥反应问题,近代高新技术采用的一个途径就是将人体基因移植到义些动物体内.当这些带打人体基H的动物器官植入人体内,人体免疫系统对其个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样一束,仑可能将人类基阅与动物笨N混合制造出自然界没打的新物种,破坏生憋平衡,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25 E2mail:tanj m156@yahoo1com1cn 医学新进展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 现状与发展 谭建明 【文章编号】1005-2194(2007)07-0537-05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 胰岛移植;糖尿病;现状,治疗 Keywords Islet of langerhans trans p lantati on;D iabetes mellitus;Current status,treat m ent 谭建明,男,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全 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同 时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 一人民医院移植泌尿外科 主任,上海市器官移植临 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 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 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器官 移植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福建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美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委员,《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编委。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基金、全军及上海市、福建省科委等重大课题15项。主编专著2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85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1 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危害性 糖尿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快速增长之势。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2123亿,预计2025年将增至3133亿,增长率高达72%,其中亚洲的增长率将达91%。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全球移植总人数已突破100万例,我国的增长率尤其迅速。器官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2trans p lantati on diabetes mellitus,PT DM)成为严重危害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并发症。由于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长期应用,移植受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4~5倍。其中肾脏移植后糖尿病发生率为7%~25%,平均1518%;肝移植后糖尿病发生率为1316%~3310%,平均为2016%。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成倍增长之势。抽样调查显示,大城市发病率超过10%、城镇为5%~6%、农村地区约3%,患者约6000万。尤其严重的是城市青少年糖尿病增长迅速,大城市的发病率接近10%。此外,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后备军”人数巨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将难以阻止糖尿病快速增长的趋势。 糖尿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0年以来发病率增加了3倍,达到6%,患者约2000万人,2002年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费用达1300亿美元[1]。中国2002年的局部调查显示,我国城市每年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8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卫生费用的4%[2]。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其并发症。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等。慢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病变和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等。病程10年以后,1/3的患者将会发生并发症。因此,从2001年起,连续5年,世界糖尿病日都将其主题关注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上,2001年主题为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2002年主题为糖尿病与眼病;2003年主题为糖尿病与肾脏疾病;2004年主题为糖尿病与肥胖;2005年主题为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最主要原因。2001年对全国省市三甲医院近10年住院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为3119%,患者1200万;合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19%,患者600万;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212%,患者500万;合并肾病的发生率为3316%,尿毒症患者5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