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

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
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

一、名词解释

1.《新科学》

《新科学》是意大利历史学家、法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维柯的历史著作,初版于1725年全名是《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是一部阐述古代文化史、诗歌和美学的理论著作,全书分5卷:(1)原则的奠定,(2)诗性的智慧,(3)发现真正的荷马,(4)世界各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5)各民族复兴时人类各种典章制度的复现,附全书结论。全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如何从野蛮的动物状态逐渐发展成为过着社会生活的文明人。对近代西方史学和当代西方美学产生重要影响。

2.实证哲学

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密尔和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哲学的特点:(1)首先是确定事实。(2)其次是构成规律。(3)认为所谓规律仅仅是研究者从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归纳出来的“恒定趋势”或“定律”,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因为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实证主义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

3.复线历史

复线历史是后现代思潮下的历史研究产物,由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提出,来反思现有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话语。所谓复线历史,即认为“过去并非仅仅沿着一条直线向前延伸,而是扩散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在表述过去的过程中,根据现在的需要来收集摄取业已扩散的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有利于己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新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一旦形成,又会对现实形成制约,从而揭示出现实与历史的互动关系。”复线的历史,是一种试图既把握过去的散失,又把握其传播的历史。

4.“密尔五法”

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约翰?密尔所提出的归纳方法。他在《逻辑体系》一书中,对培根的“三表法”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所阐述的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是: 求同法、察异法、求同察异共用法、剩余法和共变法。密尔求因果方法的提出,促进了对归纳法的深入探索,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逻辑书都称密尔求因果方法为“密尔五法”。

5.元叙事

元叙论通常被叫做"大叙事"。“元叙事”是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总体化的思想,这一术语在批判理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中,指的是完整解释,即对历史的意义、经历和知识的叙述。它通过预期实现,对一个主导思想赋予社会合法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哲学家李欧塔利奥塔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他说,社会现代性的最主要部分是大叙事构成的。但后现代主义却是以怀疑大叙事(进步、启蒙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为特征的。

6. 年鉴学派

20世纪法国史学流派。得名于该派早期代表人物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克1929年创办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1946年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二战以后以布罗代尔最为著名。该派先后提出“总体历史理论”、“深层历史理论”和“历史时间三时段”说。50年代后尤重社会史研究,提倡跨学科研究,还开创了现代比较史学。自创建以来一直主宰法国史学界,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二、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917)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然这句话也常常引起误解。

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认为,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

从本体论来看,其含义是说,不仅我们的思想是当前的,我们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当前;没有当前的生命,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所谓“当代”,是指它构成我们当前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决不是死去了的过去。对克罗齐来说,时间本身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事物存在的外在条件;他只是精神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既不能把时间、也不能把过去看成是精神以外的事物。

正是这种极端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立场构成了克罗齐的历史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真正的思想既是哲学又是历史,思想的概念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使历史学完全垄断了全部知识的领域,正如实证主义要使由自然科学的方法所获取的知识垄断全部知识领域一样,个体性、个别性或个性化的原则是历史主义思想传统的一个根本原则。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不仅要与它自身,而且也要与别的行动和时代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此而论,它们既是自足的,又是以后行动和时代的垫脚石。可以说,克罗齐是在哲学上既肯定了个体性又肯定了历史的发展、变化。

2.“唯有总体史才是真历史”。

这是法国年鉴学派马克·布洛赫的名言,是一种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重在从历史的横向发展看待历史。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马克·布洛赫的观点虽然以其强调研究历史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历史的本来状态,而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受到目前的历史研究水平的限制,这一命题仅仅含有理论的意义,无法在研究实践中获得最终的实现,由此可见,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显然是十分严峻的课题。它不仅要求研究方法的创新,更需要研究方法的突破,毫无疑问,只有排除了认识上的障碍,我们才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唯有总体史才是真历史”。

3、“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渣滓”

这是19世纪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史学观点。在他看来,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事实构成的,历史根本无规律可循。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资料库里抽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渣滓”,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你可以把她装扮成你喜欢的任何样子。

这是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忽视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缺乏考据的情况下就肆意发挥,没有做到对客观历史的真正尊重,违背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即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所以,此观点是不科学的。

麦考莱的观点其实是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仅是一门艺术,当历史以过多的文字形式和样本出现的时候,为了艺术吸引的需要,它的真实性往往未能凸显。麦考莱的观点是将历史艺术化,而不用过多地考虑历史的真实性,这样其实就是混淆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将两者等同起来,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这样的史观会容易导致史料没有客观的标准,甚至走向随心所欲地伪造历史的路线。

4、“史学便是史料学”。

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傅斯年否定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探寻,甚至为了建立科学的史学不惜对史学的内在分类进行任意删减,将史论、著史、历史哲学等史学门类逐出史学的范畴。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注重史料的考证,反对在整理史料时进行疏通、推论。认为个人的史才、史识有限,人人都对材料作出疏通、推论,则不仅对史学的发展无益甚至有害。这种研究取向最大的缺陷在于它使史学研究者在历史认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从而使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由此可见,“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本身就是长短互见的。虽然它的提出己然成为历史,但它以自己的价值与局限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印迹却不可磨灭。

5、布洛赫宠爱的儿子曾好奇地问他:“历史学有什么用?”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古今之间的关

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结合材料,辨析历史学的“有用”和“无用”。

历史不是无用之学是确凿无疑的。那种将历史当成“无用”的作法,显然是对过去与现在采取了二元对立的态度,看不到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实践性过程展演。就像人们常说的,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现实,而现实则是延伸至当前的历史,进而以此来表达历史内在于现实中的合法性问题。我们可以说,历史的魅力恰恰就表现在它看似“无用”而实际上颇为“有用”的状态之中。说其“有用”,因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一种历史性存在,由此也才有了传统文化和文明类型的积淀、传承与再造。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有用”还体现在它可以不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渴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何以会发展成至今这个样子提供重要的发展经验与实践参照。

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克罗齐在1917年提出过一个著名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凡是真正的历史一定是与现实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与现时的思想活动关联中,过去的那种死的历史才能成为活的历史,为当下生活需要所用。这一具有历史哲学意味的命题事实上也是在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统一进行辩护。所以,从是否“无用”还是“有用”的角度对历史的存在产生质疑,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割裂的典型表现。

三、简答题

1.简述圣·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观念。

(1)发展了进步的历史观念

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将历史视为上帝信徒与魔鬼“撒旦”的信徒、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之间的斗争史,而最终胜利的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城又是依照一定的阶段和时期逐渐演进的。尽管一切属于天意安排,但“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理解为进步。”

(2)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

根据属灵的特性,上帝之城的进步历程是根据上帝创造世界的时间分为七个时期。因为在他看来,历史是一种拯救史。他重视的是上帝的创造业绩,而不是人类的历史成就,所以他的人类历史就是上帝之城的代表以色列的民族史。

(3)标志着历史哲学的发端

奥古斯丁认为人类有两种:一种爱自己和爱这个世界,另一种爱上帝。由于双城的冲突,奥古斯丁看到了历史中的哲学,古人只看到王朝兴衰,周而复始;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历史是世上最大的一场戏,这个编导就是上帝。推动这场戏的发展的动机则是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冲突。

(4)形成了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与大一统的世界史意识

“基督教为了以宗教的基础把全人类联系到一起,竭力要超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界限,因此,它是世界史理论继续发展的沃土。”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

2.简评维科的史学思想。

评价:维科试图建立人类“理想永恒的历史”,因而要考察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共同性。但问题是,在世界交通和沟通还未完全发展成熟时,这种想法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危险的。危险在于,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特性和差异被阉割,然后将其条缕清楚地置于在某种模式或框架之中,使其黯然无生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历史行程的普遍主义或绝对主义的解说模式,从一开始就必然陷入到困境和悖论之中。而这种困境和悖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突出地表现为历史学到底是否是科学的长期争论上面。维科的三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史解说模式,即使对于西方的断裂时续的文明史而言,也有不妥之处。

3.简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1)主要理论观点

A.对“后设叙述”和“大写历史”的否定。

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的传统历史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构成现代西方历史学的观念规律、客观、科学、理性,全被加以否定,而代之以解构、虚拟、系谱学、知识考古学等等观念与话语。

B.作者已死与读者的诞生,海德格尔重新解释诠释的意义,认为诠释应视为读者对作者的一种认识。因为在他看来,读者在阅读构成中往往寄托于阅读的作品中。

(2)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1.取消了对真实和事实的追求,历史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或解读,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言;2.没有必要求所谓原始材料、档案材料,因为没有一手、二手材料之分,它们都只是文本而已;3.没有必要尊重古人,或历史的当事人,因为他们的作品或回忆并不一定与事实更接近,古人和今人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种有关过去的解释。

4.何为历史“三调”?柯文是如何解读义和团运动的?

(1)三调:

1)、事件:历史学家的首要目的在于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然后向读者进行解释。历史事件在当时的意义是不明确的,只有事后经过历史学家的总结和阐释才会被显现出来。

2)、经历:事件的经历者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如何,不知道事件将如何发展,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看法与事后重塑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

3)、神话:历史神话制造者的目的不在于扩大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在于从中发掘有用的信息,使之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为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

(2)解读义和团:

1)作为事件的义和团,柯文以历史学家德身份来书写关于义和团的故事,以此来实现对过去的解读,但是在他的三调中,“事件”并非重点,因此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高速发展阶段、经历的国际化。其中所用资料亦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并无特别之处

2)作为经历的义和团,柯文力图从事件的经历者的角度来再现他们经历之事:干旱、降身附体、法术、谣言和死亡等,书写历史参与者的经历,注重研究义和团拳民、中国教民、中国百姓等人的感情、心理、思想,从人性、民间宗教的角度来考察义和团成员的思想情感以及此次事件的其他参与者的各种行为表现

3)对于神话的义和团,主要研究义和团在20世纪中国怎样不断被神话化的过程,但更像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学术思想梳理,认为义和团的神话更多地时候是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

5.简述范式的概念及特点。

(1)范式的概念: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2)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6.简述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

唯物史观从历史全过程上肯定了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自己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然性,而且肯定这个必然性最终都会变为现实,但这个必然性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由于任何一个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说其中只有某一种结局才是必然的,其他结局都是偶然的。

(2)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从马克思的时间唯物论来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演变,都是有因果必然性的规律的,因而在理论上是可以预测的,人们只是由于受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事件的存在及其发展、演变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至今还没有被认识清楚,或者对促成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演变的初始条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对他们的未来变化也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

7.简述计量史学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1)作用:

1)促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计量史学一个显著作用是促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

2)检验和修正传统看法:另外,计量史学也使许多传统的看法得到检验和修正。

3)计量史学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采用了计量分析,历史学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下层人民群众,转向了物质生活和生产领域,转向了下层专门史

(2)局限

1)计量史学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只涉及历史现象中量的方面,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并不能代替全部历史研究。对人的心理和思想研究,计量史学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精神的东西很难用数量关系来精确地加以概括。

2)计量方法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同其他的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如果单纯依靠计量方法,就会把丰富和生动的历史变成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妨碍历史学家表现才华,降低历史著作的可读性。

3)计量史学不可能完全排除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以不同理论作指导的历史学家会从不同角度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史料。4)计量史学还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比较突出的技术问题是研究成果的不可检验性。

8.简述西方比较史学的发展历程,并说明比较史学的价值和意义。

(1)西方比较史学的发展

1)19世纪后半叶进行了有关社会和文明的宏观比较研究。19世纪后半叶期间,西方历史学家们热衷于比较研究在不同时空中的文化整体,他们把各国历史的比较研究作为发现不同社会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化模式的手段。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发表后,19世纪起流行的宏观历史比较方法及其出版物进一步受到批评。

3)两次大战期间也出现了几位影响颇大的比较史学家,如布林顿和布洛赫。研究中世纪历史的法国学者马克·布洛赫1928年发表题为《向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学迈进》一文,为晚近的比较史学研究提供了概念和方法论基础。

4)1945年以后,比较史学的主流趋势是转向更为实证性的比较研究,研究者们通常选取欲比较的社会的某一特定的领域,并对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加以准确的界定,而且历史比较的目的主要是发现不同社会间历史发展的差异性而不是相同性。

价值和意义::

1)可以使我们看到单一结构中不太明朗的问题

2)为需要探讨的历史问题下更精确的定义

3)确定适合于某一历史问题的史料和方法

4)对某一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关系作出说明。

5)运用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

6)也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

四、论述题

1.结合近代西方的史学实践,评述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19世纪是历史学走向科学化的关键时期。所谓史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也正是在这个世纪提出的。

(1)艺术说,以麦考莱、卡莱尔、弗莱德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史学家,强调历史是一门艺术,以艺术来要求史学。(2)科学说,以兰克、布瑞为代表的兰克主义学派和以孔德、泰恩、巴克尔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学派,它们不但把史学当作科学来研究,而且明确地宣称史学是一门科学。

(3)“哲学说”,克罗齐认为历史学是一门艺术,但又不止于艺术,因为史学只限于对已经发生的事加以描述。所以,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真实的艺术,历史即哲学。

(4)“非科学说”,屈维廉认为“在历史业务的最重要的方面,历史(学)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演绎,而是一种对于最可能的概括的想象的猜测”。

(5)“一半艺术一半科学说”,罗素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6)“解构说”,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史学家认为艺术的和科学的陈述有着共同的建构主义特征,历史学已经成为更新了自身观念的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敌人。

综上所述,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

6、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为什么不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普遍规律?

(1)根本规律:

1)人类世世代代从事劳动生产,就必然要在不断改善生存的客观条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素质:从而也就必然要促进人性越来越多地脱离动物的野蛮性,具有越来越多的文明性;从而也就必然要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是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

2)唯物史观发现的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

(2)原因:

1)马克思虽然对社会形态演进序列作过多次论述,但从未把任何一种演进序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他所作的演进序列的阐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事实上,马恩承认的所谓“历史普遍发展规律”是:人们为了吃、喝、住、穿,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世代相继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必然推动物质生产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长期以来,人们把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误解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遵循某种统一的演进序列的规律,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有悖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3. 试分析海登·怀特的历史话语理论,并对其历史话语本质进行评判。

(1)对“历史”的重新定义。他认为历史学家真正关心的是某种“能够有意义地加以讨论”的“过去”;“过去性”并不一定是历史的属性,或不是历史的全部属性。“历史”应该是“被写下来的”、“供人阅读的”历史话语,

(2)每一部历史文本都呈现为叙述话语的形式。历史文本包括一定数量的“素材”和对这些素材作出的理论概念,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这一切的一个叙述结构,也就是用语言把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贯穿起来,以形成与所叙述的历史事实相对应的一个文字符号结构,叙述结构的作用则是让这些历史事实看上去像自然有序地发生在过去。

(3)探讨历史话语在进行自我解释时所采用的具体策略。指出:历史话语是通过“形式论证”、“情节设置”以及“意识形态的暗示”这三种策略进行自我解释的。

评判:

(1)怀特所持的立场是一种典型的“语言决定论”的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他就只能看见他的语言所允许他加以概念化的东西。

(2)怀特还不仅仅是混淆了语言的本义用法和语言的比喻用法,而且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的存在,把实实在在的“现实”,幻化为曾受到罗兰·巴特严厉讥讽的一种“现实-效应”。

(3)以怀特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的史学理论家把历史仅仅归结为文本,他们把那个实实在在发生、并产生影响的事件彻底地放逐了。

4.试分析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史学观念,并阐释年鉴学派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1)发展历程:

创建阶段(1929-1945):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弗尔是主要代表人物。

史学观念:1)提倡总体历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2)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3)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的重视,;4)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5)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

发展阶段(1946-195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标志是原来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改名为《经济、社会与文明年鉴》。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

史学观念:以整体史为主,主张跨学科的研究,超越专题研究的限制;提倡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和观察历史现象,

尽量将时间、空间拉大,以便进行比较研究;强调透过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来探究历史的多重复杂性。

转型阶段(1968后),1968年,雅克·勒高夫和勒瓦·拉杜里接任《年鉴》杂志主编的职务标志着年鉴学派进人了第三个阶段。

史学观念:借鉴总体史的方法,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史研究的特点;重新反思和研究政治史,出现了新政治史,;与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历史研究领域的“碎化”现象,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如书籍史、心态史、计量史、历史人类学等等。

(2)影响:

1)年鉴学派出现取代了传统史学中历史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奏已经被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种节奏,2)"全面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整体的历史",它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要反映出这个"整体",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

3)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因此,摈弃传统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就十分合乎逻辑。但"共时性"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操作平台,"社会时间"扮演了这个角色。

一、填空

1. 弗劳德认为历史事实不过是“孩子们的一匣子字母片,我们爱把它们拼成什么字就能拼成什么字”,在他看来历史事实不重要。

2.通常所说的“历史”包含三层义:人类过去的经历、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3.今天“历史”一词引入自日本(歷史れきし),而日本翻译自欧洲。福泽谕吉写《西航记》,遂用“历史”对译英文history。1889年,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将“历史”一词用于中文史学著作中。

4.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发展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5.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史家巴克尔所著的《英国文明史》以很大的篇幅讨论史学理论和方法问题,他指出对人类历史起决定作用的规律主要有两类:自然规律和精神规律。

6. 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7.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8.康德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

9. 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韦伯是倡言群体精神决定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西方那种激励人们勤奋赚钱牟利的新教伦理激发了西方人的资本主义精神。

10. 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

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11.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切的认同, 他的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两书都有专章论述中国历史文化,推崇中国伦理道德与理性。

12.19世纪以艺术来要求史学的当首推英国史家马考莱;最先从艺术的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学发难的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13. 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上自罗马安东尼时代,下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时期,约一千三百余年,文笔优美,重原始资料,富于批判精神。

14. 兰克对西方史学界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从其实质而言,不外乎史料收集和史料辩论这两个方面。

11. 兰克史学得以在英国传播,形成兰克学派在英国的分支剑桥学派,该学派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阿克顿。

12.汤因比认为挑战和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

13.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是鲁滨逊,中国传播美国“新史学”派的两大期刊是《史地学报》、《史地丛刊》。

14.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核心问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便开展起来了。其中,代表中共观点的一派,史称新思潮派,代表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观点的,被称为读书杂志派。从社会史大论战中产生出来的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就是郭沫若,其代表著作是1930年3月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5.维科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时期,与此一划分相适应,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色。

16. 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17. 弗莱堡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首先提出的,李凯尔特作了进一步发挥,他们把哲学主要当作一

18.汤因比认为挑战和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19. 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今人编纂史书多用公元纪年法。

20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开始的,他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比较史学之父”。美国现代口述史学方法的第一个倡导者是阿兰·内文斯。

21. 后现代主义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统统贬称为“大讲述”,倡言“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丧失”等主张。

22.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他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价值知识。

23.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

校法。

24. 波普尔的代表作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历史是没有规律的所以预言是不可能的。

25.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26. 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面阐述了他的三个时段论的历

史观。

27.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本体论是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大叙事”。

28. 所谓“内证”,主要是指依据著作内部的相关情况,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性格、心理以及所处的立场等,来鉴别史料的真伪,其中著作者的立场和意图是“内证”方法的关键和主要辨别方式。

29. 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历史认识的中介是史料。

30. 麦考莱认为历史著作应当是诗意和哲学的合成品,要把

1、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

2、修昔底德试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他的基本观点:“人是第一重

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在他那里,命运或神意只是偶然现象的代名词,并没有神灵事先和事后对人事的任何干预。他认识经济因素的重要性,试图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

3、基督教史学使用基督教纪年方法,简化了纪年方法

4、赫尔德,德国历史学家。出版《当代德国文学之片稿》、《评论文集》和《我在1769年的游记》。“基本的历史

规律”

就是在我们地球上的任何地点任何地方随着地域的形势和需要,随着时代的环境和势态,以及随着人民本来的或生而有之的特质,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活动着的人的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原动力”。《关于人类历史哲学要义》是历史哲学的权威之作。历史哲学体系:首先,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自己的演进规律和不断趋向人道理想的进步过程,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中找出规律,看出统一。其次,他将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诗的时代(童年)、散文时代(青年)和哲学时代(成熟期)。第三,他认为历史中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外部自然力量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一是内部力量即人类精神或民族的精神特性,而后者更为基本的东西。他认为民族精神与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千差万别的各民族历史的基本原因。最后,他反对“欧洲中心论”学说。他认为文明真正产生于亚洲,各民族权力应当平等。赫尔德之后出现了以孔德为首的重科学实证派和黑格尔为首的重精神力量派。

5、孔德(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后

因观点分歧而分手。他是第一个使用Sociology一词的学者。其社会学构想的基点是秩序、进步的原则。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概观》、《实证政治体系》、《实证教义问答》、《主观的综合》等。按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

6、实证哲学的特点:(1)首先是确定事实。(2)其次是构成规律。(3)认为所谓规律仅仅是研究者从现象之

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归纳出来的“恒定趋势”或“定律”,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因为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7、实证哲学的方法:观察—对社会现象作直接观察;实验—可以像通过病案观察而进行病理分析那样进行“间接

实验”;比较—一是“与低等动物比较”;二是“并存社会状态的比较”;三是“连续状态的比较”。

8、人类精神进化和一般人类进化普遍经历的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9、实证哲学评价:维柯、赫尔德、孔德和密尔等人,都把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归结“人性”或“理性”,从而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归结为“人性”或“理性”的“自然规律”。这种人本主

义学术思潮有一个回避不了的难题,就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类具有那样的“人性”和/或“理性”的“自然规律”呢?他们无法作出能够用事实来证明的论证,最后还是只能像古代的思想家、历史家那样,最终归因于上帝。

10、培根在进行学术分类时,认为史学是基于人类的记忆而研究过去的一种学问,它在本质上是对这种记忆的描述、

记载,因而史学与科学不同。它不能采用观察、实验、推理的方法来处理历史资料。

11、以艺术来要求史学的史学家:麦考莱生《詹姆士二世即位以来的英国史》、卡莱尔《法国革命》《论英雄和英

雄崇拜》、弗劳德《英国史》《卡莱尔传》

12、辉格史学:哈兰《英国宪政史》、麦考莱、巴特菲尔德《历史的辉格解释》

13、英国史学家布瑞作了题为《历史科学》的演说,提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的观点

14、现代主义:普遍理性、科学主义、进步观念、自由理想、实用主义。

15、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福柯、德里达、利奥塔、鲍德里亚、巴

尔特、海登·怀特、米勒尔

主要工作:对过去的认知范式、已有的文本和话语、原有的知

识体系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重新的审视。

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般地说,知识并

不限于科学,甚至不限于认识。”第一个是知识的“合理性”(legitimacy)问题。所谓“知识的合理性”是指知识是否被认可为是“知识”,只有了解“知识”“合理化”的过程,了解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程序,才能知道这种“知识”获得“合理性”的原因、它目前的状态和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福柯:传统编年史是典型的现代历史观。福柯首先对构成传统

编年史的基本话语单位采取了质疑的态度。

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中提出的后

结构主义的历史观。《话语转喻论》

13、屈维廉进一步剖析道,历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科学的、想象的或推测的和文学的。史学家在积累资料和鉴别整理资料过程中,是遵循着一套科学方法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是科学。史家在经整理过的史料基础上,对有关问题作出推测和概括,但其结果并不就是历史规律。最后,史学家用文学形式把上述两个步骤的结果表达出来,这显然是关于叙述的艺术。

13、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发表为标志着唯物主义史观的正式创立。“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的普列汉诺夫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

在全球贸易的早期发展史上,香料、胡椒、咖啡等成瘾性物品占据统治地位的模式。正如布罗代尔所论,在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的理想活动场所之前,正是香料、胡椒、咖啡、茶叶等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为欧洲资本主义、全球贸易和经济体系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18、19两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英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在18世纪虽然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却不自知。而在十九世纪,我们可以通过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18-19世纪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市场的全球化。在十九世纪中国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这一时期英国是世界霸主,而英国统治和压榨东方的方式与这两种商品密切相关。英国人正是非常巧妙地控制了这两种商品的销售和生产,才从东方获取了巨大利益,并成功地成为东方霸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关联,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了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十九世纪的全面危机。2 从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19世纪,中国的茶叶贸易与鸦片贸易密不可分。研究茶叶贸易问题,不可避开鸦片贸易;反之亦然。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商品是茶叶与鸦片。这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及其复杂关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漩涡。有人称18世纪是“茶叶世纪”,严格来说,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无论从茶叶在全世界普及和影响的程度,还是从中国茶叶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18世纪都是与19世纪不可比拟的,19世纪才是真正的茶叶世纪。3 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但在19世纪的百年间,两个国家的关系却是异常密切,联系的契机主要就是因为茶叶和鸦片这两种特殊商品。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建立同中国商业往来的通畅渠道,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供应不能保证,则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很大。此时的英国日渐强盛,是全球化进程的引导和推进者。 中国在19世纪向全世界提供了最好的饮料,而更直接影响了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可是,这个世纪,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受了耻辱。英国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健康的饮料,却“回赠”给中国罪恶的毒品——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鸦片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巨大,鸦片贸易使中国大量财富流失,使本来就已普遍贫困的中国人变得更加贫困,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计。可以这样说,英国人疯狂地向中国推销鸦片,而中国人痴迷于购买和食用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成为真正的“东亚病夫”,是19世纪中国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19世纪同样是鸦片的世纪,是耻辱的一个世纪。 1黄启臣,《福建师范大学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 2【美】杰里·本特利,齐格勒著;魏风莲等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33-648 3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 此版本尚存在不少错误,望各位帮忙更正,亦希望各位能帮忙补充和完善,谢了啊 另,文中蓝色字体是我无法辨认出来的,我记录的时候写得太龙飞凤舞了,结果连我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汗…… ――――超华-------------------------------------------------------------------------------------------------------------------------------------------------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3.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史学之父”的殊荣; 4.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主要是基督史观; 5.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6.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7.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 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8.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的描述精辟地阐明了客观 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10.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法则式归纳方式又称实证归纳; 13.归纳性方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4.演绎性方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 二、多选题 1.历史学与下面哪些学科间有着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的密切联系() a)哲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地理学 2.移情式领悟方法也被称作() a)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个别描述式的表现方法艺术式的表现方法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有() a)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 4.国内史学界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 a)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关系各种因素的合力 5.历史文献学科包括哪几个部分() a)经史子集档案文献地方志甲骨和金石铭类外国人著述 6.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a)萨特尼采叔本华 7.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经历了那些阶段() a)天命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唯物史观神学史官 8.中国古代持有历史循环论观点的是() a)孟子邹衍 9.古代希伯来哲学大致上由哪些关键概念确立起来() a)对唯一神的信仰受神恩赐或被神“选择”的观念神授法律的重要性 10.孔德的实证主义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观察比较 11.史学功能有() a)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史学无用论 12.史实的考证中常用到的方法有()

【完整版】2016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先秦时期诞生的思想观念不包括()。
1.0 分
? A、
大同观念
? B、
天下观念
? C、
天人合一
? D、
人定胜天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0 分
? A、
相同的语言
? B、
相同的价值观念
? C、

共同的生活理念
?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教化民众时军民关系是怎样的?
1.0 分
? A、
君民同心
? B、
君民异心
? C、
君主威严
? D、
百姓完全服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东林党指的是明代晚期以()为主的政治集团。
1.0 分
? A、
朝廷宦官

? B、
内朝外戚
? C、
江南士大夫
? D、
皇权继承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黄老思想要求帝王长生久视,长生久视的关键是()。
1.0 分
? A、
礼乐宴饮
? B、
清心寡欲
? C、
灵丹妙药
? D、
传宗接代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仁者的最高标准是()。

1.0 分
? A、
欲而不贪
? B、
文行忠信
? C、
克己复礼
? D、
博施济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1.0 分
? A、
治理家室
? B、
治理国事
? C、
治理万民
? D、
治理夷狄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英文) Part I Multiple Choice 1.. Zi Lu, Ran You and Gongxi Chi’ aspirations represent______, while Zeng Dian’s reflects______. A.personal ambition; selfishness B. lofty ideals; meaningless pursuit C. personal struggle; generous contribution D.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harmony 4.How isthe “energy”of “one-stroke character” achieved? A. By pressing the brush harder B. By writing the character with only one stroke. C. By writing the strokes at one go. D.By connecting the strokes in the interior. 5. How was Chinese calligraphy displayed by Lin Huaimin? A. By dance B. By script C. By music D. By brush 6.The winding path in the gardens reflect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being ______. A. unrefined未提炼的 B. irresistible不可抵抗的 C. uninhibited 无拘束的 D. reserved 7.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eking Opera through the saying “watching a play is watching famous actors?” A. The viewers go to the theatre to see the actors instead of the play. B. The famous actors are good-looking and perform well. C.The actors are good at all the four basic aspects of Peking Opera. 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actor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play itself. 8. According to Sunzi, the strategy of the level in a war is to______. A.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B. frustrate the diplomacy of the enemy C. attack the army of the enemy D attack the city of the enemy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irrelevant to the pictographic symbo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 Aspiration B.Imagination C. Creativity D. Allusion Part II True or False Answers _T__According to Laozi’s philosophy of naturalness, man should notattempt to manipulate nature. _F__The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is to protect the lives and peace from wars. _F Guanyin or the Goddess of mercy, known also as the Bodhisatva, is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_T__The names of some Chinese dishes cannot be understood literally. _T__According to ancient Chinese people, music could not only cultivate people’s mind, but also help govern the county. Part III Fill in the Blanks 1._CPG_,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s the highest state administrative body, which carries out the laws enacted and decisions adopted by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2.In China, the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ic education, ___higher_____and adult education.

(完整word版)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简述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哲学对史学的指导作用。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运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而哲学则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二者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从世界观的高度指导和高度影响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成果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材料和依据,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从而推动哲学向前发展。(1)从理论上讲,哲学从理论上为一般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观点和方法。(2)从中外历史的实践看,可以说每一时代的哲学思潮都给史学以深刻的影响,每一次重大的哲学形态的变革都会引起一场史学革命。(二)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史学的成就充实和丰富着哲学的内容,为哲学提供史实的依据和素材,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史学的指导作用。(1)可以指导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旧史学歪曲史实,任意评判历史的谬误。(2)能够帮助史学工作者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以便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3)能够有效地指导史学改革,更新史学观念,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1)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种现成的公式,不能随意搬来套用,更不能任意阉割使用。哲学与史学的关系:哲学是史学的灵魂,对史学起指导作用,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反之,史学为哲学提供历史材料和史学依据,丰富和充实哲学的内容。 什么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因素归结为唯心史观。它有两种理论形态:一是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主义历史观;二是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2)、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前,由于生产规模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界,因为难以揭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②阶级根源: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生产,所以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物质生产者的决定作用;③认识根源: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形成并发生作用的,因此,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原因的研究,容易使人停留于思想动因,将人的思想意志片面夸大为历史的决定力量,导致唯心主义产生。 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历史成为可能;②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成长和革命实践。③思想基础: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历史哲学发展的全部积极成果 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 ①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圣西门、傅立叶从生产领域开始建设社会制度的思想,以及阶级斗争学说。②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历史观:梯叶里、基佐、米涅③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唯心主义体系中却包含着辩证法)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发生期的特点是什么? ①力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有系统的介绍和全面的理解;②强调运用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从实际出发,并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相结合;③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创建工作 唯物史观主要内容: 1)历史发展规律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马克思还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题 (1)

Part I Multiple Choice 1.. Zi Lu, Ran You and Gongxi Chi’ aspirations represent______, while Zeng Dian’s reflects______. A. personal ambition; selfishness B. lofty ideals; meaningless pursuit C. personal struggle; generous contribution D.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harmony 4.How is the “energy”of “one-stroke character” achieved? A. By pressing the brush harder B. By writing the character with only one stroke. C. By writing the strokes at one go. D. By connecting the strokes in the interior. 5. How was Chinese calligraphy displayed by Lin Huaimin? A. By dance B. By script C. By music D. By brush 6.The winding path in the gardens reflect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being ______. A. unrefined B. irresistible C. uninhibited D. reserved 7.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eking Opera through the saying “watching a play is watching famous actors?” A. The viewers go to the theatre to see the actors instead of the play. B. The famous actors are good-looking and perform well. C. The actors are good at all the four basic aspects of Peking Opera. 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actor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play itself. 8. According to Sunzi, the strategy of the level in a war is to______. A.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B. frustrate the diplomacy of the enemy C. attack the army of the enemy D attack the city of the enemy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irrelevant to the pictographic symbo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 Aspiration B. Imagination C. Creativity D. Allusion Part II True or False Answers ___According to Laozi’s philosophy of naturalness, man should not attempt to manipulate nature. ___( The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is to protect the lives and peace from wars. ___Guanyin or the Goddess of mercy, known also as the Bodhisatva, is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___ The names of some Chinese dishes cannot be understood literally. ___ According to ancient Chinese people, music could not only cultivate people’s

《史学概论》复习试题

《史学概论》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辈们的经历中学到生存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A.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B.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 2、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功能,总而言之,就是满足人们寻求“史鉴”“史师”的需要。 A. “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的实践) B. “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质) C. “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3、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A、《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历史”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4、历史学的本体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区别:世界观是对整个宇宙的观点看法,而社会历史观则主要集中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 5、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论争 A、人本主义(强调主观):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突出代表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史学本体论):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其中包含两种倾向,一是(领袖、精英人物决定论)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是代表者;二是(大众群体决定论)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代表者。 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特点: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看到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忽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胜出一筹;但是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