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兴起的组织中的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探讨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的关系,并提出心理契约管理的方法,希望对提高组织管理绩效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契约;组织行为;管理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staf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management

Meng yishuang

(Tourism & Management College of Central-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Changsha, Human

410004,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research which appears this years in the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rea, we are trying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management to help the corporation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rganization behavior; management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前西方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由于竞争全球化,企业结构重组、人员精减、组织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出现一个高潮。英国心理学家Guest D.E认为组织是以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雇用关系改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是最敏感、最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1]许多组织行为学专家普遍认为,心理契约对组织内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它的研究能为我们不清楚的广泛的组织现象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关系等问题提供新的强有力的解释。因此,为了对组织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为了有效地调整和控制组织行为,使组织效率最好、员工满意感最高,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契约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心理契约的内涵

最早使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术语的是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一书中,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在60年代初由首先引入到管理领域,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2]另一位组织行为学家谢恩(Schein)在其《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心理契约的意思是说,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3]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讲,员工是抱着一定的期望加入组织的,希望借助于组织来满足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多层次需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也是有特定目的的,力图最好地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个人和组织间的社会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相互责任的界定完全体现在书面的雇佣合同中,但在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应该给自己回报什么、回报多少等都有明确的认识。概括而言,心理契约就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后者是指以时间、才智和体力换取工薪、休息和适当的工作条件。而心理契约界定了每一个员工对社会系统投入(包括贡献和期望)的条件。员工同意给予一定的忠诚、创造力等作为

交换,他们对社会系统也有经济报偿以外的期望。他们寻求工作安全感、公平合理的待遇以及组织支持他们实现发展的愿望等等。如果一个组织只强调经济契约,忽视心理契约,员工往往表现为较低的满意感,因为他们所有的期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可能会减少自己对工作的贡献。另一方面,如果员工的心理期望和经济期望都能够得到满足,他们往往会体验满足感,愿意留在本组织中,并努力工作。

2组织行为与心理契约研究的作用

心理契约研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凝聚作用——关于雇用关系的研究

当前企业普遍面临过高的员工流失率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员工的心理契约被破坏。许多员工是带着一种美好的期望进入一家企业,但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与自己原来期望相悖的事,如长时间的工作、频繁的加班、没有良好的职业培训等……使之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认为组织违背了心理契约因此选择离职。一项调查表明,新员工在一年内离职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没有实现,而在公司工作两年的员工中,有55%表示公司曾违背了他们的心理契约。当心理契约遭到破坏时,雇员会重新考虑与组织之间的交换关系。这对组织管理来说应该是一个严重的警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关系比书面契约更重要,因而决定员工去留的重要原因在于是否与组织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普通员工身上,而且对于中层管理者同样存在。徐淑英(1998)等人对中国(包括国企、民营和外企)500名中层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经理们并不青睐那种平衡性的雇佣关系,就是说非常详细明确的任务并伴有长期的报酬并不为人所喜欢。但对关系型却情有独钟。在关系型的雇佣关系背后是对组织的心理认同,所产生的效果是公司绩效高、离职率低。[4]所以,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是增强凝聚力、建立良好雇佣关系的根本。

2.2激励作用——关于组织动力的思考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高。不仅仅社会经济组织形态、社会生活结构方式,而且包括人的价值原则,甚至仅仅适应工业文明要求的知识观本身,都要围绕最有利于知识生产潜力的开掘——人的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而进行空前和深刻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中每一个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和员工对企业的奉献态度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对于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员工会从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中感受是否得到了自己期望的,从而决定是否值得全力以赴或者适当付出努力。在员工的心理契约中,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需求也不一样,有些人希望努力工作换取更高的薪酬和别人的尊重,有些人的满足感来自挑战性和令人愉快的工作。工作中得到金钱,可以换取生活必需品,满足基本的需要,但只有较高层次的满足才能使人感到最大的满足,最大可能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种满足在现代员工心理契约是最重要的成分。因此,实施员工心理契约管理对于加强组织动力是必要的。

3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3.1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

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为了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往往夸大薪酬福利、职业培训与发展机会,应聘的人怀着美好的愿望与组织达成了心理契约。然而一般实施招聘面试的人多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而并不一定是那些将来与新员工有上下级关系的人。但新员工通常会认为那个在面试中与自己讨论待遇、

承诺和责任,即心理契约的人,就是那个会实现承诺或者“看着”承诺实现的人。可是当他们真的进入企业工作后,会发现自己的上级可能并不清楚其同事在招聘中许下了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或者什么样的发展机会。新员工感到心理契约被破坏,从而对组织产生怀疑,甚至选择离开。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采用“职位预知”(Realistic Job Preview)。即在招聘过程中应给应聘者真实介绍组织现在的结构、劳务合同的主要内容、新员工的工作项目和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要求等,让员工对自己公司有个相对真实的总体印象。[6]同时,让一个与新员工职位有关的中层人员(部门主管或经理)参加面试也有利于恰当的形成心理契约。有这样一位新员工的督导者的加入不仅使形成的心理契约明确合理,而且会增加承诺实现的分量以及企业留给应聘者的整体统一的感觉。总之,在招聘过程中,无论是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还是用人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必须谨慎对待招聘时所要建立的心理契约内容。在面试和雇佣的过程中,在员工和组织之间应当摒弃那种口头的心理契约。它们所造成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没有保障实现的承诺,会导致员工低水平的工作道德感和较高的离职率。

3.2通过不断沟通将心理契约明晰化

当人们刚开始一项新的工作的时候,通常是比较兴奋或者理想化的,这对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后,特别是对那种工作任务很常规,或者经常需要加班的情况,他就会从工作的愉悦中走进相对低落的精神状态。这时,新员工会对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面对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心理契约“危机”,企业是应该有所准备的。新员工入职之后,管理者应该提供在日常工作之外交流的机会,比如一个部门内的人员的工作交流,或者是组织一次讲座;也可以是外出参观,小规模、小范围的出游等等,让新老员工有私下交流的机会。这时候,另一个在心理上能给与新员工重要影响的组织代表,就是那位上文中提到的,特意为了这个职位的人选参加面试的中层人员,即督导者。除了“监控”心理契约中那些明确的内容的实现外,他还可以对契约中那些隐秘微妙的危险因素施展影响力。作为一个中层人员,他会比较清楚和及时地了解到发生了什么,并且在恰当的时机对情况进行控制。比如,给与新员工一个抱怨和表达挫折感的机会,甚至只是对新员工说,“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候我以为我挺不下去了,但是最终我还是走过来了。”这样的话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3在心理契约受到破坏时合理解释原因

学者们在研究中证明了这一点,即觉察到心理契约的变化、破坏或违反,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员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员工对心理契约变化、破坏或违反所作出的解释。[7]影响员工解释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员工对心理契约的变化、破坏或违反的归因,另一个是在这样一个心理契约的动态过程中,员工所感受的公平性。对于事件的归因是影响心理契约破坏后员工行为和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员工归因于企业故意违反契约,那么随之的反应就会是负性的,员工会对企业管理者的所为进行谴责,并降低自己工作表现甚至离职。而如果归因于双方理解上的不一致,这种反应就会好得多。因此,这一点也就成为管理者有所作为的契机。对于公平这一问题,无论管理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有很多论述,它是组织管理的一大原则。研究发现在归因和公平感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如果员工归因于双方对心理契约的理解不同,公平性的作用似乎就不存在了;而归因为组织故意违反契约公平性的作用就很重要;反过来如果员工感觉受到了强烈不公平的待遇,这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归因结论,并且会扩大心理契约被违反的程度,从而形成一个负性的反馈环,甚至对组织造成恶劣的后果。在管理实践中,由于一定客观原因很可能产生员工心理契约的破坏,此时若管理人员漠然处置员工就会将心理契约的违背归因于企业未能实现当初的承诺,反之如果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员工关心,他就会将此时归因于客观而非企业。因此,恰当的运用管理技巧,将心理契约的破坏给予员工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心理契约在组织行为管理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对于理论界还是实业界,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对员工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通过恰当的心理契约管理达到组织与员工双赢的目标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Guest D E. Is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orth taking seriousl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9:649-664

[2] Argyris,C.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London:TavistockPublications,1960

[3]Schein E H.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3rded. Englewood Cliffs, NewJersy: Prentice-Hall, 1980

[4]Robinson S L. Trust and breach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574-599

[5] 公冶祥洪心理契约——现代组织中人和事的最佳耦和[J]东岳论丛2001年11月第6期

[6] 王丽,谢晓非雇佣关系的新动力——心理契约[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10期

[7] 郭志刚管理员工的心理契约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心理学概述 时代在发展而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改进,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已成为企业之间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本,同样人才也决定企业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起源竞争的重中之重。企业最开始是应用比较传统的人事管理,而现在逐渐变成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管理模式的转换中出现了大量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但是无论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是什么,发展到如今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 而在人才管理上不断涌现相关的学科,从最开始的管理学到现在的管理心理学,还包括社会学等。人力资源管理被研究的越来越透彻,这也更加利于人才的资源管理和配置。管理心理学是以管理为主而心理学相辅,通过研究人民在管理过程中的内心活动,找出激发人员工作动力的方法,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人才对于公司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究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先对人力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具有几下几个特性:①科学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期,人力资源管理从最开始依据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形成了

现在以人为本具有完整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②综合性,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单是针对于人的管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和科学等多方面因素;③复杂性,人的性格是比较复杂多变的,会产生很多的心理活动从而控制行为活动,而事情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延时性;④社会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按照社会进行进行合理分工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是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情况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以事实为主要根据来分析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状态,然后再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得出结论。除此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可以充分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以独特的视角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个能更好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使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充分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对两者进行协调能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四、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薪酬奖励方面的作用。人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意识非常强烈,当人类想要获得某一荣誉或者某种事物的时候,通常愿意通过付出努力实现自己的需求。对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完全可以抓住员工这个实现目标的心理,针对员工的目标定制奖励制度,这样既有利于实现员工的个人目标又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摘要:知识经济下,企业核心员工是组织的战略性资源,现阶段愈来愈多的企 业在管理核心员工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核心员工是组织的特殊群体,对 其不仅要重视传统劳动契约的管理,更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管理。 关键词: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一、心理契约及其特点 心理契约管理就是引导组织和员工之间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达到一种 平衡和吻合或者比较平衡和吻合状态,从而形成合理心理契约的过程。心理契约 有如下特点: 1.主观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组织代理人和员工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心理契约可能与雇佣契 约的内容不一致,也可能组织代理人的期望与认知与员工的期望与认知不同。 2.动态性。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改变,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 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任何有关组织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 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员工与组 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当心理契约被违背时,员工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其核心 是一种愤怒情绪,员工感到组织背信弃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讲,员工抱着一定的期望加入组织,希望借助于组织来满 足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多层次需要;同样,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也有特 定目的,力图最好地利用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心理契约中既包括 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也包括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只不过 它是以组织代理人的期望与认知来表现的。 二、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后果 结合核心员工的特点与心理契约的作用,不难看出核心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更 多地来自心理方面的需求,这将导致核心员工更加重视与组织的心理契约,而心 理契约的作用模式也使得维护组织与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防止心理契约破裂与 违背尤显迫切和重要。心理学认为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破裂到违背会经历复杂的 动态过程,一般须经历三个阶段:承诺未履行→契约破裂(breach)→契约违背(violation)。严重的契约违背会带来许多不良结果,具体表现如下: 1.忠诚度降低。信任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信任的动 摇和忠诚度的降低,也会导致双方重新确定契约关系。契约双方信任感的建立需 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信任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从而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 2.交易性增强。心理契约受到严重破坏时,核心员工因掌握核心技术和管理 经验,他们与组织之间契约中的交易成分得到加强,而关系成分减弱,同时,核 心员工会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减少,更多关注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3.核心员工的离职。核心员工一般都会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相对来讲对企 业的忠诚度较小。组织无法满足员工的心理契约时,员工就很有可能产生离职倾向。这一点从上文心理契约的作用模式就能很明显地看出。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1.新员工的心理契约引导。在招聘环节,员工的心理契约就开始形成了。新 员工通常将在面试中讨论过的待遇、承诺和责任作为自己对组织期望的基础。所 以在对新员工招聘和面试的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公开的职业信息,跟应聘者进行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在: (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2)研究的对象一致。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当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 不涉及人的行为。 (3)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与变革问 题等。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doc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1 选择题 (一)心理学研究是三大心理过程:认识(感觉和知觉)、情绪(记忆)和意志(思维)。(p2) (二)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它标志着心理学 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p19) (三)无关变量在特点方法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实施环境、时间、主试者、意外 干扰、评分计分等。(p43) (四)被试特征:焦虑、经验、反应倾向。(p44) (五)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包含: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特点、知识和技能。(p56) (六)个性结构的特点:整体性、动态性、稳定性和可变性。(p75) (七)费罗伊德人格结构的三大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p76) (八)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系统的特征结构,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包括能力、 气质、性格。(p85)

(九)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p87) (十)威廉·詹姆斯将宾我划分我三部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p95) (十一)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p104) (十二)区分特定倾向效应和评估者效应。(p116) (十三)生态系统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p124) (十四)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因果模型:行为、主体、环境。(p126) (十五)社会认知论中的重要概念: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示范行为、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p127) (十六)奥德费尔认为人的需要不是五种而是三种,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p162 (十七)人际关系的类型区分人际关系的性质类型、人际关系的功能类型和人际关系的特征类型。(p179) (十八)按沟通的方法沟通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按信息传递有无反馈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p191) 名词解释 (一)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以科学、有 效地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各大系统的职能为目的,致力于将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方法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并使之具体化。(P8) (二)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研究可能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浅析人力资源培训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浅析人力资源培训 【摘要】: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培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争取获得最佳的工作绩效,也有利于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心理与行为的更新和提升。针对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从组织行为学的心理资本和激励理论的视角对人力资源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资本和激励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作用。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培训心理资本激励 From the angl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analyse the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analyze the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which not only gives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each person, arouses the enthusiasm of potential employees, try to get the best work performance, also to help update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managers and staff.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analyze human resources, the uttermost advantage of human resourc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the breakthrough poi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incentive theory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s to explore the role for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Keywor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centive theory 0 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同时,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大,人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这要求组织行为寻求“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开发,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实现最大的潜能, 完成更好的业绩, 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1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基本原理 组织行为学的名字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即组织和社会都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在其后的管理实践研究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结构化理论等都对组织行为学理论进行了不断补充,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日渐成熟完善,并越来越受到了企业界、社会组织的广泛重视。

企业如何建立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管理实务 P . 072 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目前企业大多重视通过与员工建立劳动契约关系来 确定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关系,而对于以心 理契约作为调节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不能与员工一起建立共同的愿景,在共同愿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不能与企业同心同德。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如何建立以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关键词:劳动契约心理契约劳动关系 一、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即是一种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行为模式,也就是群体或他人认为,承担某种角色的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一般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伴随着正式契约或协议建立的同时,双方存在的一种不成文的心理约定,这种约定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对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预料和期待双方将会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这种心理契约规定了劳资双方的期待。比如,企业期待员工认真工作,忠于企业,听从指挥等;员工期待能公平对待自己,合理分配任务,提供工作条件等。心理契约大多隐藏于人们的心里,有待双方细心体察、领悟和估测。当员工心理契约中所蕴含的角色期待不能满足时,就会使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受到消极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利润目标,提高工作绩效,必须满足员工对企业的角色期待,即要建立和实现彼此的心理契约。 二、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的意义

企业通过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使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吸引,员工愿意接受企业的目标并为企业贡献自我的能力。 1、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如果和员工建立了心 理契约,企业与员工之间了解彼此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员工一方面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明确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得员工认识到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之间应建立共同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和承诺关系,从而增加对企业的认可度和认同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2、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心理契约的存在,使员工 认识到企业的命运和员工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若员工自 我的表现符合企业的要求,那么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能实 现。因此员工会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并根据企业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度。 3、使员工明确努力的方向。心理契约的建立使得员工明确 企业对其角色的期待,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并且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员工会和企业之间达成一种“默契”,与企业建立起信任和承诺关系,使员工实现自主管理。最终个人和企业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三、如何建立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1、通过招聘传递企业真实的信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 础。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试卷

人力资源心理学考试卷(A)(开卷) 适用:_____级_专业_____________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测试时间: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下列表格相应的空格中。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可控市场资源、内部环境资源、行业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外部环境资源等,其中的()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最大和最为关键资源。 A 人力资源 B 财物力资源 C 技术资源 D 产业资源 2、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关心组织目标而后者关心成员目标 B 前者关心成员目标而后者关心组织目标 C 前者只关心组织目标而后者关心组织与成员目标的共同发展 D 前者关心组织与成员目标的共同发展而后者只关心组织目标 3、激励的关键就是()。 A 合理地设置目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B 将组织的目标同员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 C 设置能满足员工需要的激励目标 D 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4、当我们的()会带来最大的喜悦,这种体验就是高峰体验。 A 内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时 B 期望的目标得以实现时 C 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时 D 获得意外的收获时 5、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 B “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 C “满意”的对立面是“不很满意” D “满意”的对立面是“很满意” 6、一方面,员工对自己在工作中能获得报酬的绝对值会非常敏感,薪资高低无疑是吸引员工的一个重要诱因,但同时,员工是否能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性,还与他的薪资与同层次员工薪资水平的关系有关,也就是说,员工还喜欢把个人的薪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薪酬与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1)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与人融合的组织,其成长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其内部成员的关系也处在一个微妙而多变的波动状态。正如美国一管理学家所言:“没有凝滞的organization (组织),它永远处在organizing (形成组织)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 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员工懈怠、组织这既是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 ? 起源:梅约的霍桑实验 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梅约的霍桑实验。在这 之前泰勒的科学管理已经形成。科学管理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将人的工作与收入联系起来。但后来许多研究表明向科学管理的假设提出质疑,影响人的工作效率的除了经济收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于是边开始了在1924年至1927年之间,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器公司合作了一项研究,以判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对实验小组的照明,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有提高。在研究人员为此打算宣布整个实验归于失败之际,哈佛大学的艾尔登?梅约却发现了某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梅约及其同事发现,改变实验小组照明度、改善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日和变换有鼓励性的工

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一般来说,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一些社会性的因素如士气、归属感、以及有效的管理。这一类的管理工作,要求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个人之间的处事方法如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的交流来起作用。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影响个人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的注意力从外部设备硬件环境转向了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上,也从管理外部硬件的手段转向了影响个人心理的方法。 虽然此时没有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以及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的出现,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倾向于从心理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样管理中为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在方法上就从强迫员工工作转向了满足个人需要的激励。 通过对个人需求及其动机的研究,心理学家阿尔布汉姆?马洛斯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发展,并且他认为,当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 这一需求就终止了他的激励作用。 后来许多人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对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发展的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在人的需要当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因素,诸如工作所条件、薪金、职业安定等,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的话,人们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但即便是满足了这些条件, 也没有明显的极力作用。另一类是激励因素,诸如成就、公平、晋升、个人发展等。这些因素的满足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激励作用。 整和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可以从需要一策略一方法的角度考虑人的管理问题,既需要层次一双因素理论组合,这样通过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虽然对人们的需求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但是除了饥饿等生理需求之外,人们的需要不是独立的,而且还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我 们第二需要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位同时的提升可能会激发起我们提高地位的愿望。人们需求满足的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一种需要的满足可能会引起更多的

组织行为管理重点

①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2、资源3、管理4、环境 ②组织诊断模型(四个标准): 1明确组织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③组织行为的种类: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也可分为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组织)三个层次。 ④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的行为。如不计报酬加班等。 ⑤组织行为学学科起源:独立标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研究。 ⑥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⑦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 (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⑧有效组织的特征 1、战略导向 顾客第一;反应迅速(对机会和问题);重点明确(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2、高层管理 领导有方:能指明方向和鼓舞员工 行动至上:管理者身体力行 强调核心价值观:高层经理决策时一贯遵循组织核心理念,并让员工共同奉行。 ⑨利益相关者法: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满意度衡量。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绩效任一内外部组织、 群体或个人。如顾客、股东、员工、社区、银行等等。 ⑩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通常指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11最早的智力测量-------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儿童智力量表 后来改称斯坦福—比纳量表,他首次使用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乘以100的结果。 ○12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与想象,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13创造力测验-------最著名的是南加州大学测验。 ○14人格的定义: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5人格概念的理解:(可简称为:心理性、结构性、稳定性、个体性或独特性。)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聪慧、乐观等;⑵人格是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⑶稳定性。行为中偶然表 现出的心理特征不构成人格。⑷人格强调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类似于个性的概念。强调个体性。 ○16荣格的精神分析: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依次是由浅入深的关系。 ○17集体潜意识: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18动机:是推动、引导、个体行为的内部生理、心理因素的总和。P68 ○19、经典(早期的)动机理论 ㈠需要理论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武芳 (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2级公共事业管理班、745000)摘要: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两门学科也随之发展起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两门学科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讲解,有的人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组织行为学,而有的人认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文将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从他们的字面意义、研究重心、与理论基础方面论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一、问题的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改变,工业产业的发展,都是我们不得不重视人的力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也正是人的力量,现代社会我们树立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的作用对于社会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中西方有很多学科都是一人作为其研究主体,其中有很多学科颇有成就,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就是这众多学科中的两门学科,而这两门学科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议论。 现如今,许多高科院校的管理学院都会开设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学科,引人深思的是许多学术论文以及各种资料称组织行为学就是管理心理学,这使读者管道很混乱而另一种说法却相反。下面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两种说法进行介绍: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同等的,两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可以通用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教授在我国讲学时曾说:“在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可能别人认为不同,我没有看到有真正的差别。”①我国的心理学词典中提到“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一门应用心理学科。”②“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③这是我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见解,这些见解说明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是有区别,比如中国人名大学组织行为学专家孙彤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两个学科还是略有区别的,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④,也有一些西方国家,他们把管理心理学在工商管理区域中称为组织行为学,也就说组织行为学只属于管理心理学中的工商领域,是管理心理学其中一部分构成,从数学角度来讲,两者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曾说过:“在西方,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一致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方面进行研究,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必然要以人的心理为基础。它们是一致的,但名字不同、侧重点不同、背景有差异。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殊途同归。应该是互相结合,不应该有门户之见。”⑤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与相异之处,深入的了解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对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组织群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解决社会问题,追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对推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二、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我们可以用“感”与“赶”的结合进行阐述。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249423.html, 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王旭 来源:《新财经》2019年第05期 [摘要]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笔者从组织行为学出发,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心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1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在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学科,近年来,组织行为学在各行各业管理岗位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能够提高自身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这一发现也促使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与管理的关系也更加的密不可分。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要面对的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环境的变化,企业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地实现良性的发展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企业来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心理的关系的学科,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合理地运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发展不光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同样也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的一些因素,企业只有将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互相协调,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企业在竞争中除了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新对手,还要时刻加强对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合理的利用企业内部的人才优势,将企业所拥有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如此这种良性的循环,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得企业更加具有活力。组织行为学将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态度以及行为方式进行科学化的研究,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日益复杂的企业内部环境下,引入这样的一门学科对于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是很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的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一种管理工作。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最大化地发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会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性别 A.男 B.女- 2.年龄 A.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教育程度 A.高中及以下 B.大专 C.本科 D.硕士及以上 4.工作类别 A.研发工作 B.营销工作 C.管理工作 D.专业性工作 5.您的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 C.初级管理人员 D.普通员工 6.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1年以下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9.融洽的工作氛围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 常重要

心理学就业之人力资源管理学分析

心理学就业之人力资源管理学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报考热度分析: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近400万人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大多数人的从业经验只有3~5年,其整体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近几年国内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原理来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达到提升组织能力、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只要注重扩充自身的背景知识,该专业值得看好。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组织心理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基础理论,掌握行为科学与人事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技能技巧与应用实务的专业人才。着重培养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实务管理与拓展技能。 就业前景: 可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人事部门已转化为人力资源部门,据了解全国HR人才的缺口达50万人以上,仅上海保守估计缺口就在4万人左右,大连已达到3万人左右。 薪金前景: 《中国企业培训网》披露的一项薪酬调查显示,人力资源部门的月薪,总监一般为1万~1.5万元;人力资源管理师一般在8000元左右,最高不超过1.5万元;薪酬经理、招聘经理为4000~8000元;人事专员为2000~4000元。高薪,使HR成为许多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热门职业。 就业热门城市分布: 上海、大连、温州、厦门、广东等沿海城市。 推荐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在做好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人才选拔与测评技术、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培训、绩效管理与激励、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职业心理健康和员工帮助计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教学、科研、运用三结合是其最大优势,拥有一批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实力派教授。该专业与许多大企业有项目往来,学生可获得大量实地学习的机会。 北京大学:拥有国际视野和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其整体势力在国内地位突出。著名心理学家张智勇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发布,“2015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会”将于2014年12月18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2、3、4、5、8号馆举办,届时预计将有7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1.5万余个就业岗位。此次招聘会主要面向北京地区2015届毕业研究生,应届毕业研究生免费入场,预计参会学生4万余名。

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管理;期望;激励 1 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契约,但它却发挥着正式契约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心理契约的特点 2.1 可预测性 (1)可预测性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行为的可预测性,是建立在信任关系之上的。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对彼此关系的走向进行预测,也才能真正建立心理契约。 (2)心理契约的建立使这种可预测性得到强化。心理契约的达成乃至实现是一个员工和企业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

合,双方可能达成较多的心理默契,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工作中也更容易达成默契。 (3)心理契约的危机是可预测的。在与企业关系上,员工往往要求企业制度规则保持一定的公平性和连续性;在与领导的关系上,员工往往期望领导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和领导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可根据预测作好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防止心理危机的出现或减少损失。 2.2 主观性 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个体对于他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这往往就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企业的理解不一致。 就员工来说,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相关管理政策,而且也受到自身因素(如个人经历、心理特性等)的影响。很多员工在工资福利、培训、晋升等不同方面对企业寄不同的期望,这就意昧着心理契约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具体来说,这种主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个人认知上的差异性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什么是知觉?有什么特点?知觉选择性取决于哪些因素?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特点:(1)知觉的选择性: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 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 (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 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3)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 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 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知觉选择性取决于哪些因素:影响直接选择性的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 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例如:(1)兴趣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2)需要与动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对象。(3)个性特征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多血质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质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4)经验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5)环境与文化不同环境与文化背景,即使感知的同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3、什么是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定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 关系与区别: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部分。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 4、什么是归因?简述凯利和韦纳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基本要点。 定义: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来推测人的内在动机,意图和属性。正确的归因是了解人、分析人的行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凯利:心理学家凯利把知觉和被知觉者的心理和行为放在同一系统中分析,归因结果比较客观全面。其基本观点是:归因的三个基本要素:内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外因(知觉对象的特点),情景因素(环境)。归因判断的三个标准:即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韦纳: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属于可控因素的能力、努力,和属于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2020最新国家开放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形成性测试1参考答案

2020最新国家开放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形成性测试1参考答案 形成性测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动机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原因,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这体现了动机的(始发机能)。 2、按需要的功能特征来分,可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3、根据双因素理论,以下不属于保健因素的是(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 4、奥德弗的ERG理论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5、宝钢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是(综合激励理论)。 6、通过研究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采取的领导行为方式对组织效能的影响,以寻求最有效的领导行为,这是(领导权变有效论)。 7、下列组织变革的阻力中,来自群体的是(人际关系变革所造成的阻力)。 8、组织文化能把不同层次、性格各异的人团结起来,使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都与组织的安危紧密相连,这体现了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 9、组织文化的建立应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理念,不会因为微小的环境变化或个别成员的去留而发生变动,这体现了建立组织文化应遵循(相对稳定原则)。 10、人的行为特点是(适应性)。 11、下列选项中不是组织行为学学科性质的是(系统性)。 12、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历的阶段是(五个)。 13、“时间就是金钱”是一种(社会价值观)。

14、任何创造性行为都必须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这体现的是创造性行为的(首创性)。 15、事业生涯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连续经历)。 16、下列选项中不是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的是(人为需要)。 17、小群体与大群体相比,其优势主要在于(完成任务速度快)。 18、下列沟通形式中属于正式沟通的是(全方位式)。 19、一个包容动机很强而又主动表现者,一般是一个(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 20、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能更加让他人喜欢的人,其个性品质是(能力超群略有小错)。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组织行为学家看来,群体可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是(地位需要;安全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情感需要) 2、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个体较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倾向(群体目标较明确一致;群体的竞争程度较低;群体凝聚力较高) 3、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者要通过实现各种领导功能来完成基本任务。这些功能主要有(创新功能, 激励功能, 组织功能, 沟通协调功能, 服务功能) 4、领导权力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它们是(资源控制权, 奖惩权, 专长权) 5、群体讨论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决策中,主要的群体决策技术有(命名小组法, 头脑风暴法, 电子会议法, 德尔菲法)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 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 观察法) 7、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理智型, 情绪型,意志型,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