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完整word版)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完整word版)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经历的

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

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

②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

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这中间口述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

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

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

后的部分历史真实。

③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

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

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在历史记忆

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

④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访谈

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上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

和取舍。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

⑤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

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

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历史记忆受其内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所以,口述历

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从而将

历史记忆完整而准确地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历史记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

⑥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

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

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

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口述者呈现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欠完整、准确。

B. 口述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的原因只是在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多。

C. 访谈者对口述者的历史叙述进行的文本整理过程就是访谈者主观处理的过程。

D. 口述者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两者的真实程度决定着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程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交代口述历史研究目的之后,文章提出口述历史存在变形或失真的问题。

B. 文章主体从历史记忆、历史叙述、文本整理三个环节阐述历史失真的原因。

C. 文章分析制约口述历史真实的诸多因素,提出了确保口述历史真实的方法。

D. 文章写作的目的是减少口述历史的变形或失真,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的真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口述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因此保证历史记忆真实的因素是研究核

心。

B. 访谈者对口述者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进行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会造成历史的失

实。

C. 口述者如果有很高的语言造诣,对历史记忆的叙述就会完全避免史实的变形甚或失

真。

D. 如果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历史叙述跟历史事实吻合,口述历史文本就与历史真实吻

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①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

通过“一带一路”向中亚、中东和欧洲、东南亚和非洲输出自身的优势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管理模式,最后取得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优势,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一带一路”战略吸引了很多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为我国健康可持续化快速发展提供沃土。

②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沟通更为便捷,合作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劣势也相当明显,也会带来外来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冲击,很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的没落,原有的经济体系也将受到影响。“一带一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互相信任,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多形式、多渠道谋求交流合作的机会。“一带一路”涵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摘编自《论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材料二:

③“一带一路”建设以其开放、多元、共赢的特质,日渐为世界认同。123个国家和29

个国际组织已经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及全球。

中国与巴基斯坦成立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缅甸成立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瑞

士政府在外交部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越来越多国

家的重视。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日本通运

等跨国公司,正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

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④截至2018年底,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落实率达96.4%。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中欧班列开行1.4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一批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国港口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摘编自《瞩目共建一带一路盛事》)

材料三:

⑤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他们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意欲借此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控制欧亚大陆,并在国际秩序方面“另起炉灶”。

⑥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美国智库和战略界人士对“一带一路”并非一味反对,而是心态更趋复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克斯等人呼吁,美国不

应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将深刻影响中国内外政策的重

要倡议,应深化对“一带一路”相关进展的分析,寻求更坚实的信息基础和更明智的应对之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对外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项目主任柯兰奇克称,美国

国内有不少人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但是“让中国失败”并不必然发生,也不必然对美国有利,美中在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并非“你输我赢”关系,不妨考虑“让中国成功”。曾供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南亚问题专家、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耶拉称,“一

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

完成相关重大项目。(摘编自《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国因素”》)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了赢得世界市场,扩大与他国间的合作,实现全

面开放,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

B. 在全球化可能冲击本土文化、影响本土原有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强调互相

信任和了解,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

C. 美国战略界人士张克斯反对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同时也对“一带一路”

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

D. “一带一路”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吸引了许多大银行、跨国公司广泛参与,成为真

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化”可以加强国家之间联系、沟通、合作,带来商机,也会给本土的文化、原有

经济体系带来不利影响。

B. “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问题,

为当地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C. 开放、多元、共赢的“一带一路”,为中国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朋友圈遍

及全球,日渐为世界认同。

D. “让中国失败”和“让中国成功”是美国内部对“一带一路”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

现了美国人对此的矛盾心态。

6.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各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合坟

院门前,一只被磨细了的枣木纺锤,在一双苍老的手上灵巧地旋转着。浅黄色的麻一

缕一缕地加进旋转中来,仿佛不会终了似的,把丝丝缕缕的岁月也拧在一起,缠绕在那只

枣红色的纺锤上。

不远处,老伴带了几个人正在刨开那座坟。老伴早已不是村里的支书,可那坟里的事

情一直是他的心病。

③今天是那姑娘的喜日子,乡亲们凑钱寻了一个“男人”,做主给这孤单了十四年的姑娘

捏和了一个家。请来先生看过,这两人属相对,生辰八字也对。坟边上放了两只描红画绿的

干盒子,每只盒子上都系了一根红带。一只装了那个付钱买来的男人的尸骨,另一只等着

将姑娘放进去,然后就合坟。

那一年,老支书领着全村民众,和北京来的学生娃们苦干一冬一春,在村前修出平平

整整三块大寨田,为此还得了县里发的红旗。夏季发山洪的时候,学生娃们拿出那面红旗

来插在地头上,要抗洪保田。疯牛一样的山洪眨眼冲塌了地堰,学生娃们照着电影上演的样子,手拉手跳下水去。把别人都拉上岸来的时候,新塌的地堰却将玉香裹进水里去……

后来,县委书记来开过千人大会。后来,就有了那座坟。坟碑的正面刻着:知青楷模,吕梁英烈。光阴荏苒了十四年,玉香的同学们早就头也不回地走得一个也不剩,县委书记也

换了不知多少任,谁也不再记得这个姑娘,只是有些个青草慢慢地从砖石的缝隙中长出

来。

渐渐地,一伙人都没在了坑底,只有银亮的镢头一闪一闪地扬出些湿润的黄色来。随

着一脚蹬空,一只锨深深地落进了空洞里,人们的心头止不住一震:

“到了?”

“到了。”

“慢些,不敢碰坏她。”

“知道。”

老支书把预备好的酒瓶递下去:

“都喝一口,招呼在坑里阴着。”

会喝的,不会喝的,都吞下一口,浓烈的酒气从墓坑里荡出来。

用手揭去腐烂的棺板,那具完整的尸骨白森森地露了出来。一股尚可分辨的腐味,正从墓底的泥土和白骨中阴冷地渗透出来。

老支书把盒子递下去:

“快,先把玉香挪进来,先挪头。”

人们七手八脚地蹲下去,接着,是一阵骨头和木头空洞洞的碰撞声。

“惜惶的,为啥挣死挣活非要从北京跑到咱这老山里来死呢?”

“北京的黄土不埋人?”

“你死的时候保险没人给你开大会。”

“我有个孝子举幡,请来一班响器就行。”

老支书正色道:“又是封建。”

有人揶揄着:“你不封建。等你死了学公家人的样儿,用文火慢慢烧。到时候我吆上大车送你去。”

老支书涨头涨脸地咳起来。忽然有人喊:

“呀,快看,这营生还在哩!”

黑色的头扎成一堆,十来只眼睛大大地睁着,把一块红色的塑料皮紧紧围在中间:“玉香平日用的那本《毛主席语录》。”

“呀呀,书烂了,皮皮还是好好的。”

“这营生咋办?也给玉香挪进去?”

猛地,老支书爆发起来,对着坑底的人们一阵狂喊:

“为啥不挪?咋,玉香的东西,不给玉香给你?挪!一根头发也是她的,挪!”

墓坑里的人不敢回话,只有些粗重的喘息声显得很重。

合坟后,黄土堆就的新坟朴素地立着,在慈祥的夕阳里仿佛真的再无一丝哀怨。

老支书把村里买的最后一包烟一份一份地发出去。有人用烟卷戳点着问道:

“这碑咋办?”

“啥咋办?”

“这碑是给她一个人的,现在是两个人,那男人也有名有姓,说到哪去也是一家

之主呀!”

一伙人闷住头,有许多烟在头顶冒出来,一团一团的。老人吞下一口酒,热辣辣的一直烧到心底:

“不用啦,他就委屈些吧,这碑是玉香用命换来的,别人记不记扯淡,咱村的人总得记住!”

挖开的坟又合起来。没有人回话,又有许多烟一团一团地冒出来,老支书站起来,拍打着屁股上的尘土:

“回去,吃合各。”

坟前的人散了场,那只旋转的纺锤再一次停下来。她扯过一根麻丝放进嘴里,缓缓地用口水抿着,心中慢慢思量着那件老伴交待过的事情。沉下去的夕阳,使她眼前这寂寥的山野又空旷了许多,沉静的思绪从嘴角的麻丝里慢慢扯出来,融在黄昏的灰暗之中。

吃过合各,两个老人守着那只旋转的纺锤熬到半夜:

“去吧?”

她把准备好的一只荆篮递过去。

“都有,烟、酒、馍、菜,还有香。”

“去。”

“告给玉香,后生是属蛇的,生辰八字都般配。”

“又是迷信!”

男人转身走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很黑。

那只枣红色的纺锤又在油灯底下旋转起来,一缕一缕的麻又款款地加进去。蓦地,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从坟那边传过来,她揪心地转过头去。(选自《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对原文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主体采取截取生活断面的写法,对于玉香牺牲的内容采用了插叙的写法。

B. 小说运用的一些方言,使小说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且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C. 老支书斥别人“封建”,但他在善良愿望下主持的“合坟”行为也属“封建”。

D. 小说对纺线的场景描写文笔细腻,但是对老支书的介绍显得粗疏,笔力不够。

8. 小说安排“人们为树立石碑犯难”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 这篇小说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赏析。(6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人。善医术。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署押衙,颇亲信用事。太祖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呼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俄顷,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德玄因从以入,拜翰林使。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命德玄迎劳之。船舰度淮,暴风起,众恐,皆请勿进。德玄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三年,迁东上阁门使,兼翰林司事。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又加领本州防御使。五年,坐市秦、陇竹木联筏入京师,所过免算,又高其估以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责授东上阁门使,领本州刺史。陕府西南转运使韦务升,京西转运使程能,右赞善大夫时载,坐纵德玄等于部下私贩鬻,务升洎能,并责授右赞善大夫,载将作监丞。是冬,车驾幸魏府,命总御营四面巡检,掌给诸军资粮。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其言,繇是趋附者甚众。或言其交游太盛,遂出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逾年,复拜慈州刺史,移知环州。时西鄙酋豪相继内附,诏以空名告敕百道付德玄,得便宜补授。顷之,以疾求致仕,优诏不许。淳化三年,改本州团练使、知邠州。未半岁,复典环州。李顺之寇西蜀,移知凤州,兼领凤、成、阶、文等州驻泊兵马事。咸平中,入朝,真宗命坐抚劳,访以边事。俄出知并州兼并代副都部署,移镇州,受代归阙。景德初,卒,年六十五。大中祥符中,其子继宗上章,恳祈,上悯之,特赠郑州防御使。(节选自《宋史·列传六十八·程德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B. 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C. 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D. 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渐,是病危的委婉说法,古代常用的婉辞,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B. 三鼓,即三更。古代把夜晚分成五更,因用鼓报时,因此又称五鼓。

C. 赠典,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的典礼。典,典礼。

D. 矫制,不遵皇帝诏令。制,秦始皇称帝时,规定把皇帝的诏命称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德玄倚势弄权。皇上信任他,但趋附他的人也很多,因受到指责,出京担任了节度行军司马的官职。

B. 程德玄忠于职守。迎接慰劳陈洪进来朝时,船舰渡淮水,起了暴风,大家恐惧,他力排众议完成使命。

C. 程德玄精通医术。太宗做京邑尹,征召他到身边,很信任他办事。太宗病危的晚上,专门派人传唤他。

D. 程德玄熟悉军务。他多次担任管理军队事务的官职。皇帝也曾给他授予官职的权力,并向他询问边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玄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

(2)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其言,繇是趋附者甚众。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献鄜坊丘常侍

唐许浑

诏选将军护北戎,身骑白马臂彤弓①。

柳营远识金貂②贵,榆塞遥知玉帐雄。

秋槛鼓鼙惊朔雪,晓阶旗纛起边风。

蓬莱每望平安火③,应奏班超定远功。

【注】①彤弓:朱漆弓。古代天子用以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征伐。②金貂: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③平安火:唐代每三十里置一堠,每日初夜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平安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身骑白马、臂挂彤弓不仅刻画出了丘常侍的英武形象,也体现出他深受朝廷器重。

B. 远在边塞军营中的将士早知丘常侍身份尊贵、身材雄伟,为他能来坐帐指挥而欣喜。

C. 末句借班超受封定远侯典故,表达对丘常侍安边卫国、建立班超那样功勋的期待。

D. 丘常侍接受诏命,要去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任都护,诗人献诗以表达赞颂和祝愿之意。

15. 诗的第三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

16. 《醉翁亭记》一文中,“”一句写出山间傍晚景色,“”一句写出泉酒的特点。

17. 《逍遥游》一文中,庄子认为,要想在无穷时空里邀游且无所待,需要做到“,”。

18. 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借鸟声描写琵琶声的婉转流利,

“”

一句借泉水描写琵琶声的艰涩低沉。

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两大战略工程的既定战略目标,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将全面完成,完成目标之后我们的路该怎么走,恐怕载人航天与嫦娥探月结合是人们的一种设想。以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器为例,虽然只是一艘重量仅有8吨的月球探测器,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相比,除却生命支持系统几乎一模一样。以载人航天工

程技术积累为依托将嫦娥五号放大至45吨规模并加入生命支持系统,这就是一艘的载人登月飞船。

实际上,在载人登月论证之前科学家就已。两年前我国从乌克兰引进了全套苏联载人登月舱及其技术资料,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为了尽

快获取试验数据,结合我国已经实施的两次月面着陆工程经验,得出载人登月最优方案。

按照当前的研究方向,未来我国载人登月工程可以摒弃阿波罗载人登月的人船合一模式,,选择人货分离发射方案。新一代重型载人火箭负责发射推进舱与返回舱的组合体,(),两大舱段在地球轨道集合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实施登月,这样一艘登月

飞船规模将超过阿波罗时代。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理所当然不折不扣未雨绸缪另起炉灶

B. 理所当然彻头彻尾深谋远虑另起炉灶

C. 顺理成章彻头彻尾未雨绸缪另辟蹊径

D. 顺理成章不折不扣深谋远虑另辟蹊径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引进的目的不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B. 引进的目的不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是为了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C. 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且是为了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D. 引进的目的不只是要复制几十年前的登月设备,而且是尽快获取试验数据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更大规模的月球舱段

B. 更大规模的月球舱段由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

C. 负责发射更大规模月球舱段的是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

D. 月球舱段规模更大,由研发中的长征九号火箭负责发射

22. 下面是某市公安机关一则公告的部分文字,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本市公安机关警告广大市民:踏青活动要尽量避免进入市区沿江地段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如果进入市区沿江地段踏青,要服从执勤民警的命令和引导,设若遇到突发情况,请赶紧向民警求助;另外,建议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慎重参加踏青活动,防止因人多出现伤亡。

23. 下面是抽样调查的一般流程示意图,某中学计划对高一年级学生体重进行抽样调查。请根据流程图,选择一种抽样方法,替该中学设计一个具体调查方案。请将你的调查方案写成一段文字,要求表述准确,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105个字。(6分)

24. 某报新闻报道:近两日杭州大批钟点工受雇于某些学校的学生家长,去学校给孩子所在班的教室搞卫生。因为新学期伊始,学校教室卫生需要打扫,老师征集家长志愿者,可家长们大多也要上班,只好花钱雇了钟点工。此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对于这则新闻报到的事情,你有怎样的看法?理由是什么?要求:

(1)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2)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4)不少于800字。

-2020届高三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高三阶段性测试题 语文 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完整)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 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②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 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 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 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 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 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 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 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③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 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 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 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 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 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 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④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 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 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 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有答案浙江卷(高考真题)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了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秘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只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奋发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现实主电视剧创作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也赢得了属于自身和电视剧史的辉煌荣光。其在创作上经历的曲折、呈现的症结也为今天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整体环境,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获得了很大改观。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首推表现中国城乡改革大潮的作品,它们承继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如《鸡毛飞上天》等。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纪实题材的电视剧如《黄大年》《太行赤子》都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胜,向观众展现了主旋律创作的新意及其丰富性。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强势回归,也是适应受众需求、自我调整的必需,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涉案剧及其子类型的开拓上。如刑侦题材剧《湄公河大案》等。而近年来,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紧扣社会热点,也出现了一批上乘之作。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在典型人物塑造之外,成长型人物、“尖形人物”等大量出现,这些人物类型有着各自的审美价值。但性格特质最为丰富的还是典型人物形象,它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追求与表现。 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有的国产医疗剧因过于偏重情感表现成医生的“情感创痛记忆”,而淡化了医疗剧本应具有的职业伦理思考及社会意义。都市情感剧向来扣紧社会热点话题,但有的却总是将社会问题置换为情感纠葛,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格局。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那么,“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着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最后,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现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值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女性独立意识造化、耽于梦想、缺乏理想等。

2019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附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 出题人:XXX 审核人:XXX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观涛先生发表了题为“反思‘人工智能革命’”的文章,文中表达的结论大致是今天面对信息文明高度繁荣的学者们的共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甚至对立,对人类科技进步中社会性因素的忽视,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这个视角,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来看却似乎不成立。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人们对智能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过多次重大的争议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具有强弱各不相同的立场,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智能基础问题上的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学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并不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数据等资源通过算法加工来完成人类实践生活中的任务;后者则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来实现人工智能。例如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是放弃传统的计算机,改为从结构上模仿人脑来开发芯片,从而希望从结构仿真的功能涌现中来产生智能。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是科学家当今面临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原理的不了解,不得不在工程上进行简化,即不对智能做任何明确的定义,而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的过程中来逐步了解和解释智能的本性,这是任何具有工程和科学双重性质的技术性科学中不得不采取的务实态度,没有这种务实态度,简单地将工程实践和原理在认识论上对立起来,可能会对知识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人工智能虽不是理论物理学那样高度成熟和形式化的科学,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是其经验性定律及其使用的概念框架、假设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因此当这些定律和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中的表述不一致时,往往会形成冲突,但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对其定律、理论假设和模型的科学解释,来弥补表达日常经验的常识语言与其定律解释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理论的成熟。问题是对于经验定律或理论模型的科学解释是依赖于语境和具体实践的,这种语境反映了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金先生就是从传统控制论的背景出发,将当前人工智能和社会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还原到了错误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视了在人工智能历史的实证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和演化过程。 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对“智能”概念的朴素性认识开始,经过长期的争论以及工程实践后,科学家已经对“智能”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不仅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智能的重大影响,而且也意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认为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现在我们对“智能”的认识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可能比历史上更加成熟和完整。 (摘编自陈自富《我们对“智能”的认识退步了吗?——与金观涛先生商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天,有学者认为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学与人文隔阂甚至对立。 B. 人工智能的工程观以完成人类生活中的任务为前提,其科学观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 C.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至今是个难题,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中必须务实。 D. 在研究中由于对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的不了解,对智能无法做出任何明确的定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多次争论,以及人们对智能基础问题的不同认识,来质疑金先生的观点。 B. 文章用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为例,论证了人工智能科学维度的实现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 C. 文章分析了科学界对“智能”概念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批评了金观涛先生依赖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以立为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类脑计算研究,从结构上模仿人脑开发芯片,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传统计算机终将被取代。 B. 人工智能现在虽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实证研究中.终将获得成熟的学科理论。 C. 人工智能的经验性定律及其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有时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科学解释来解决。 D. 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人类智能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的目标实现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

2015—2017近三年全国卷语文高考题整理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立的、尊严的、多元的艺术。既有理性,又有想象力,也有道德的诉求,用让*斯塔罗宾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文学批评要“善于把科学和诗结合起来”。只要“把科学和诗结合起来”,就是好的批评,都有存在的根据。文学批评应该是多元的,从形式上说,应该有规范的论文,有自由的随笔,也有灵活的小品;有客观的描述,有主观的倾诉,也有主客观的对话。但是,所谓多元,主要说的还是内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社会学,都可以是它的理论指导。在文学批评的百花园里,有万人瞩目的牡丹,也有无人眷顾的小草,.间或有几株毒草也不必大惊小怪。再说,有时候,香花毒草也不是一时可以认定的。如今文学批评的一部分已经发展成在相当封闭的小圈子里活动的学问,一些新的概念和术语只在专家的笔下流动,与普通读者无缘。 “修辞立其诚”,文学作品应该是真诚的、真实的。批评家考察一部作品,不能止于揭露作者的“社会的自我”,而是为了理解和解释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创造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固然不能证明作品的价值,但独独浓靠创造的自我就能揭示作品内在的本质吗?这是大可怀疑的。 只有两种自我相互比照,才能对作品进行深一步的阐发。圣伯夫说“直击作品伪装下的作者”,他毕生为之战斗之一是“不断地揭露文学作品在各种形式下,甚至以最平常的形式下所隐藏的犯罪、诡计、俗套、学究气、哄抬、掺假和谎言。”当代社会忽视作家品格上的弱点和缺点,直至否定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导致文过饰非、美化自己的作品越来越

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全国

仿真模拟(八)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境界之真,不等于实录、实描、实写。实录是史家的事,实描是匠人的事,实写是记者的事。然而即便是史学著述、新闻写作,面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也得有一定的选择与取舍。 艺术境界之所以需要真,乃是基于这样的审美实际:唯有真情实境,才能引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鉴赏者只有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才乐于进入艺术审美的过程。看画,看戏,看小说,尽管观众读者明知这是画的,编的,造出来的,可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虚实真假的心理转换: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可见,艺术创作的基点在于,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真实的再创造。由真而假,由假而真,出发点是真,落脚点在真,“真”的品格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铸炼与提高。 只有懂得艺术真实的这种真正底蕴,才能理解艺术境界之真的领域的广与阔—— 夸能显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说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讲这不是景物之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佳人之美的真实感难道你会怀疑?艺术实践表明,夸张的美学功能,有如一面以艺术灵性为涂饰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镜,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之中体悟艺术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幻中有真。比如我国著名的幻想小说《西游记》,通篇以虚幻的境界来敷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惊险离奇,然愈幻而愈觉其真。尤其孙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风云、驱邪去恶的智慧与本领,已经成为体现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这是荒诞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似乎作者在巧施艺术的魔法,以期读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地体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借用艺术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 梦亦存真。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确乎是一位艺术家,具有再现与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领。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梦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韵。现实中追索不到的美好事物,

最新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三)教学文稿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关系。 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

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 B. C.17 D. 2. A. B. C. D. 3. A. 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 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 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 也可能消亡。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3分) A.不甘庸碌,不墨守成规,不畏挫.(cuō)折,以全部精力和才情奔向既定目标,赴汤蹈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与激荡在他内心的狷(juàn)介不羁之气为多么一致。 B.“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彤.(dān)云密布,朔.(shuò)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也许,《水浒传》中最美丽传情的文字就为雪了。 C.“历史”并非噱(xué)头,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依托,一旦历史印记被急功近利的行为粗暴抹.(mǒ)去,“文化”气息将荡然无存,“名城”必然岌岌可危。 D.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爱心拥抱世界,那么整个世界的灿烂和澄.(chéng)净都会水驻心中,即便身形赢.(léi)弱,也会因内心的丰盈而精神焕发、神采熠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该节目 以博物馆为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 ....地 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 ..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 了大量粉丝。许多观众表示,从《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甲】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乙】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满意度更高据此,不少业内人土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丙】有导演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传达“硬知识”并不需要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 而.为.需要借鉴娱乐节目,找到大众喜闻乐见 ....的形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为(3分) A.妮妮道来B.演绎C.而为D.喜闻乐见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为(2分)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 语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 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表达题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语言文字运用,5题20分;写作,1题60分。 全卷共22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经历的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 ②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 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这中间口述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 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 ③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 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容的变形甚或失真。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 ④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访谈 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上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 和取舍。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 ⑤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 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 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历史记忆受其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所以,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从而将历史记忆完整而准确地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历史记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 ⑥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 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 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

2017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有答案(高考真题)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

2020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语文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海洋通过风、波浪和太阳等形式储存着充足的能源。现 在,所有这些能源汇聚在一起组成“能源岛”——它像提取“黑金”的石油钻井平台那样提取可再生能源。这是工程师多米尼克?米凯利斯的设想。当他发现通过用泵抽吸海底冰冷海水 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英文缩写OTEC)发展太缓慢时,便产生了这个想法。 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原理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 温差来发电。热带海洋的浅海水温可以达到29摄氏度,而距它仅仅1公里深度的水流温度则要低得多。这种剧烈的温 差被用来驱动涡轮,后者将带动发电机发电。专家估测,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在一天之中可以吸收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热量的太阳能。 米凯利斯正在设计的能源岛的中心是一个海洋热能转 换系统,周围直径600米的平台上将安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 能收集器。另外,整个能源岛周围还将安装水流涡轮机来收 集海水流动产生的能量。米凯利斯称,一个六边形的能源岛 可产生250兆瓦发电量,足够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如 果将几个能源岛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小型能源岛群,甚至可以 用作船舶停靠的小港口或者供游客休息的“绿色”宾馆。 米凯利斯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建造一座海洋热能转换工 厂。他在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介绍说:“与其他海洋能源技术相比,这项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持续性,它能够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这是因为海洋热能转换系统不依赖于太阳、风或者海洋,而是以受太阳照射的海面水流和深海水流的温度差 为基础。系统从能源岛附近吸收温暖海水,用于蒸发液体 ——可以是海水本身或者氨水。该过程产生的蒸汽将驱动涡 轮机产生电能。接着系统抽吸海平面以下的冰冷海水将蒸汽 重新冷缩成液体,这个过程会使压强下降,有利于更多蒸汽 通过涡轮机叶片,从而再次产生电能。能源岛产生的清洁能 源通过海底管道运输到海岸。它还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氢,这 些氢可以运送至海岸,以氢燃料电池的形式发电。 此外,利用蒸发—冷凝循环原理,能源岛还可以充当海

高考语文测试卷

高考语文测试卷 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0分) 春冰刘心武 春水中,浮动着春冰。 当整个水面结成冰板的时候,在我看来,犹如本是清亮的眸子,却盖上了浊翳,但那是严冬的癖好。惟有大雪降临的时候,冰面覆雪,那硬冷的面目,改变为柔和的韵律,才稍慰心臆。不过,融雪的日子里,冰面往往又变得坑洼不平,雪消冰在,颜粗色灰,望去更令人心里发堵。 冰在化为水。初春的漾漾绿水中,往往浮着些残冰,犹如少女脸上的雀斑,我却认为这实在是焕发着比春水还要浓郁的春氲。 春水中的春冰,边缘是薄而透明的,给人一种婴儿小舌的稚嫩感,仿佛在舔着春水,享受着母怀般的温暖呵护。 水气是水的缕缕精魂么? 那么,冰又是什么? 是水的冬眠,水的沉思,水的诡谲,还是水的愚钝? 但春水中的春冰,却超乎溶溶水流和板结冷冰。它是水的诗吗? 那么地玲珑剔透;是水的仙子吗? 那么地晶莹秀美;是水的梦境吗? 那样地难以持久,在渐渐消失之时,竟能留下那么多朦胧的倩影,令人回味,惆怅而欣悦,百感交集而心皈淳朴。 常常的,徘徊在初春的水边,伫立在春池侧畔,凝视那浮动的残冰。那些小块的春冰,甚至于当着你的面,在缓缓地,其实又是刻不容缓地,从边缘到中心,融化到那春水里去。如此景象,昭示着什么? 象征着什么?预告着什么?警策着什么?全凭你当时的心境,你的想象力,你的理想,你的意识潜流,和难以解释清楚的种种微妙因素了。 我爱春冰。 这是短暂的爱情。

有时,忽然一夜春风来,第二天,所有冰面都已彻底化开,弯动的倒影中,寻觅不到春冰。春天一步到位,春水一汪爽亮。我的春姑娘啊,你在哪里?你不曾诞生么? 你只是在我心中勾出的一个春的幻影?只是明春预支给我的一个企盼? 我失恋了,踽踽独行在没有春冰的春水边,不会非常痛苦,却也一定非常忧郁。 我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四季变幻,时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非理性的,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在每一次“冬”“春”的转换中,我渐渐变得敏感,却又愈加平静,细琐精腻,却又全凭直觉,我盼冰面融化,欲春水溶漾,却又不愿没有一种必要的过渡,过渡之美,往往大于此岸和彼岸的风光。“冬”、“春”的过渡,其美便在于春水中一度浮着的春冰,仿佛那一杯散发着丝丝芳馥的威士忌中,有些晶洁的冰块,这便更令人陶醉,销魂。 春冰如蝉。 我居然试图用文字来传达心灵深处对春冰的一份情愫,一种憧憬,这是我的情不自禁,更是我的不自量力。 1 “缓缓”和“刻不容缓”,意思是否矛盾? 为什么?(3分) 2 在文中“春姑娘”是指什么? 见不到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和“忧郁”? (3分) 3 “春冰如蝉”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 请用简洁的文字分点说明正在融化中的春冰的状态(3分) 5文章第五段的文字表达有哪些特点?(2分) 6.作者通过春冰融化阐发了对人生经历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感悟,请用80字左右对本文主旨的意义说说你的理解和评价。(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句话非宋人唐庚独创。类似这样的意思在《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