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简介

美术作品简介
美术作品简介

《拾穗》(Des glaneuses)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于1857年,目前则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拾穗一词渊源于旧约圣经,指农民需让贫苦人捡拾收割后遗留穗粒以求温饱,而该画除了描绘3名农妇在金黄色麦田捡拾麦穗情景外,其金黄阳光、弯腰等细节,另外呈现“英雄史诗般的崇高意境”。

米勒生长于诺曼底的农场,本图是他在35 岁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艺术方向的苦斗时代之代表作。他讨厌巴黎疯狂似的气氛及噪音,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其简洁扎实的素描功力,及风景处理上对于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点特别引人注目。马车、马、房子、树木、杂草等的背景及其间所见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广大的劳动场面所不可或缺的成份。在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为中心,这一点异乎经常听懂﹝森林语言﹞的其他巴比仲派画家。其后梵高还临摹过米勒的作品。

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年份1857年

类型油画

现藏于奥塞美术馆,巴黎

《晚祷》表现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正在祈祷的情景。米勒本人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因为他画《晚祷》时,曾回想到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时,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一家人停止工作,为可怜的死者祈祷。宗教就其本质来说是“精神的鸦片”,不过在诚实劳动者身上,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们真正相信“人不单是靠面包活着”,更是靠首先理想的支持。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违背“上帝的本意”。他们看不到宗教在劝导人们安贫乐道的时候,实际上是维护了剥削者的利益。但从劳动者自身的笃言信行和苛求于已方面,反映了他们品格中的优良素质。

《晚祷》正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复杂的矛盾,因而具有长久的魅力。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钟响,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默默祷告。画家着力描绘出他们的虔诚,我们为他们的纯朴和诚实所感动。可是画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又形象地告诉人们,他们虔诚的结果是什么--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马铃薯,在无垠的大地的映衬下,他们是那样地孤立无援。《晚祷》的主题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而更重要的是人们缅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流尽汗水以养育众生的农民。米勒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型风俗画,《晚祷》即是这一主题的佳作。

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年份1857年-1859年

类型油画

尺寸55 cm × 66 cm

现藏于奥塞美术馆,巴黎

《牧羊女》

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在祷告上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安贫乐道,是法国农村宗法生活方式的精神支柱,它受到宗教观念的长期约束,这是劳动者的基本品质。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勤耕细作的操劳生活所养成的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这种品格的可贵性与可悲性。

在这幅画中,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其实融合了《拾穗》和《晚钟》的长处:低头祈祷、感谢上苍赐予她工作机会的牧羊女,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农民单纯的心与虔诚的宗教情怀。牧羊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逆光,脸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但是,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多看几眼;尽管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日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那个虔诚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说是他的精神化身,贯穿终身的是作者自己对大地、对自然的虔诚。忧郁悲切的牧羊女,在夕阳的余辉中,站立在旷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祷告着。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贫苦劳动者的辛酸与痛苦,所以他以悲悯和同情的心态创作了这幅画。

“农民画家”米勒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严格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在眺望自然时,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结合为一的人类。与荷兰风俗画相比较,在这幅画中毫无任何戏剧性的偶发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儿和低首祈祷的牧羊女。乍看之下显得随意的构图法,透过深沉的暮色实更加深了画面的静谧气氛。

艺术评价:

这幅画意外地让米勒在官方展览中获得一致的好评,也许正因为画面上所捕捉到的“真实”,米勒的作品也超越时代深深地感动后人。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抒情的忧郁,加强了全画的感人力量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奥南的葬礼》,是库尔贝于1849年至1850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美术馆。《奥南的葬礼》取材于库尔贝家乡小城镇上一种习俗生活。在埋葬仪式上,所有参加者的表情是肃穆的,因而这幅画的构图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呆滞有余,而节奏不足。

作品评价:

这幅大作在沙龙展出时,评论家们对于如此大幅的艺术品中引入平民百姓、描绘外省民俗,使之登上神圣的艺术殿堂的作法大加鞑伐,指责作品“粗俗”、“卑劣”,展出这件作品是“丑闻”。对于这件攻歼,画家实在是不屑于顾,只是在多年后,库尔贝才明确的指出“《奥南的葬礼》实际上是浪漫主义的丧葬”。1882年,这件作品被卢浮宫收藏。

【名称】奥南的葬礼【类别】油画、名画【年代】1849-1850年

【作者】库尔贝【规格】315×668厘米【属地】巴黎卢浮宫美术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

《伏尔加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画作名称:《优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7-1930.9)(俄国)创作年代:作品尺寸:131.5cm×281cm 风格:批判现实主义规格:131.5×281cm

材质:布油彩存藏处: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藏

列宾在19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初,完成了一幅重要历史画《1698年新处女修道院内的索菲亚·阿列克赛耶芙娜公主》。不久,又在第13届巡回展览会上展出了他的另一幅重要历史画《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最后,列宾的一幅早从1878年开始酝酿的巨作,又在1891年公开展出了,这就是构思达13年之久的杰作《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这幅画可说是列宾集人物性格刻画之大成,它展示了一种学派,一种19世纪俄国写实主义绘画最光辉的学派--重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列宾以很大的热情来塑造哥萨克查波罗什人的不同类型,注意他们每个细节,搜集他们特有的民族服装、道具,选择每个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征,并用俄国学院派所讲究的构图方法去处理这个多人物的戏剧性场面。这幅油画给俄国近代油画史增添了光辉。

【名称】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类别】油画、名画【年代】作于1881年【作者】列宾【规格】69×57厘米【属地】现藏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作者:列宾

这幅画是1883年画的。据瑞士一个美术评论家介绍,列宾是1982年就开始了这个题目的构思。因为1881年发生了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沙皇要严厉处决同谋犯,甚至把车尔尼雪夫斯基被处流放二十年。

列宾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中最杰出的一位。根据手中几段参差不齐的介绍,似乎他创作《不期而至(意外归来)》的动机来自1881年俄国发生的一次谋刺亚历山大二世的政治事件。

苏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画作名称:《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作者: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Vasily (Basil) I. Suricov)(俄国)

创作年代:1878-1881年风格: 现实主义画派:巡回画派题材: 历史

规格:218×375cm 材质:布面油画现存藏: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赏析

苏里柯夫(1848-1916)善于创作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苏里柯夫历史画的“三部曲”。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

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

【画作名称】《女贵族莫洛卓娃》

【创作者】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Vasily (Basil) I. Suricov)(俄国)

【创作年代】1887年【类别】画布油画【风格】现实主义【题材】历史【规格】304×587.5cm 【材质】画布油彩【存藏处】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作品赏析

女贵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亲属,她少年守寡,笃信宗教,后来告别宫廷,疏财仗义,救济贫民。由于她反对改革,沙皇下令逮捕她,把她流放到帕洛夫斯克,最后饿死在那里。画中表现的是她被押解途经莫斯科街道的情景。苏里柯夫以冷峻的色调,表现了一种普遍意义的英雄性格,而不仅只是事件本身。

苏里科夫的绘画作风非常严谨,为了寻找心目中的模特,不惜满街漫游,找到后一直纠缠人家,直到答应为他做模特为止。《女贵族莫洛卓娃》中右下角的乞丐就是用这种方法找的模特。

该画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 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迅速成为一个风靡全球, 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画派.它强调自然界的光和色, 把光与色的变化作为绘画的主流.莫奈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外光技法进行绘画的印象派大师。

艺术家克劳德·莫内

年份1872年

类型油彩/帆布

尺寸48 cm × 63cm (19 in × 25in)

现藏于马蒙丹美术馆,巴黎

《青铜时代》是法国雕塑家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他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姿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从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这座激像与真人一样大小,又十分逼真,引起对罗丹人体艺术的误解,官方评审会断认他是从尸首上模印下来的而拒绝展出,这使罗丹十分气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罗丹创作的思想感情。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辞,

要求官方重新对待罗丹的作品,才使这尊划时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龙陈列。这场斗争给罗丹带来了更大的荣誉。

雕塑名称:加莱义民

雕塑资料:青铜,208.5×239×190.5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

加莱义民是一座以表现人物群像为主的纪念性雕塑。它表现的是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六位加莱市市民悲壮就义的场景。当时法国加莱城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包围,即将陷落,全城人民在严重的饥饿和困乏之下被迫向英王求和。但骄傲的英军提出苛刻的条件:需要六位最受尊敬的加莱市民身穿麻衣,颈套绳索,光脚走到英国军营交献该城钥匙并将被处死。于是,罗丹于1884——1886年应加莱市政府的请求,创作了这件震撼人心的群像雕刻。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思想者(法语:Le Penseur),又称沉思者,是奥古斯特·罗丹的铜雕与大理石雕塑作品,目前存于法国巴黎的罗丹美术馆(Musée Rodin)。该雕像原本是群雕“地狱之门”横楣上一座主雕像,也是该群雕的代表雕像之一,后来罗丹把之单独制作出一副雕像,之后也成为了罗丹著名作品之一。[1]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

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为了《地狱之门》,罗丹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阅读但丁的《神曲》,沉浸在但丁用文字塑造的虚幻世界里,用100多幅把书中描写的八层地狱画了出来,他运用中国水墨勾勒轮廓,用褐色水彩颜料衬出阴影,以体现出立体效果;有些画还只是直接演绎但丁的原意,如弗兰切斯加、乌哥利诺、地狱中形形色色的罪人,以及代表但丁本人的思想者。有的已不是简单的解释性的插图,而是评论性的阐述了。罗丹很快就对这个题材展开,引进了一系列新的形象。从这些新形象,不难看到诗人波德莱尔对他的影响。罗丹想要创造整个世界,把人类的种种感情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地狱之门》原定于1884年完成,但罗丹却一再拖延,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1900年展出的石膏像模型中,几乎已经完全删除了所有的圆雕像。罗丹去世后,《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最后定型的。1926年,应美国费城罗丹博物馆之请,这件巨作浇注成青铜雕像陈列在该馆。

罗丹的语录;

1、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罗丹

2、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代艺术的密。--罗丹

3、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罗丹

4、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罗丹

5、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罗丹

6、恶是枯干。——罗丹

《吻》,大理石雕像,高190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取用这一题材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

这件雕塑把双人座像的下半部纳入大理石整体之中,避免了脚的繁琐而加强了坐像的整体感。以极为古典的写实手法雕刻而成。他们起伏,细腻,优雅的肌体和姿态,引起了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仿佛其内在的青春热情与生命,正凭借这些光影在闪烁。当我们望着这生动眩目的杰作时,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之激动,即生命之本源的感动。爱情,本就是世间万古不朽的永恒主题。罗丹选取了裸体男女的接吻,这纯洁肉体的最初接触,因而是最动人心弦的。这对受欲望之火燃烧的恋人被放在“地狱之门”中,表达了作者那永无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人的罪恶由不可克服的欲望而来,而欲望是由于人类对光明与欢乐的追求而来,因此人类的欲望就是罪恶的深渊,人类的欢乐就是导向罪恶的途径,而人类的痛苦就是注定不可抗拒的,永无完结的

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案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授课人:向雪姣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导入新课: 教师:各位同学好,很高兴本学期将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美术欣赏》这门课程。在此先简单的做下自我介绍-----姓名、毕业学校、从事专业、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1.提问: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美术吗?或者有多少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没有 的话,那么本学期我们就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它们美以及你对美的定义? 展示图片;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对象特性因吻合了人们喜好的意向极致而形成。所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可以产生欣喜愉悦的心情。我们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需要一颗趋美的心,看待事物的时候改变一下习惯的焦距和角度,你必然有新奇的发现。 1、审美观念的形成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几张图片后,大家对美有了一点概念,但有谁知道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同时出示画面 a.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b.鹳鱼石斧彩陶翁-----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c.雷文三足鼎---------商青铜器 d.兽纹鬲-----商青铜器 学生讨论回答 (在这个问题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是那些另类的甚至反面的观点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正确的观点,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一定要弄清楚,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教师分析;1,实用性比较强,均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用来炊煮、盛放事物等 2、美观性其次,上面的文案大多来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初步认识。3、有一定的形式法则重心平稳、左右匀称 教师总结:1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美术作品创作说明

一、毕业创作选题思路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处于工业社会中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而至掠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步履匆匆、身心疲惫。我时常回想起快乐的童年时光,如今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那里曾有片茂密的树林,如今已成死水的小河那里曾经是盛满鱼虾的清澈河水,如今马路上汽车的呼啸声曾经是飘荡在奶奶三轮车里清脆的儿歌声。我非常怀念那种简单朴实的日子,对清新舒适的乡村环境也充满了向往,因此我决定以乡村田园风光为题材,描绘出乡村的清新与淳朴,表达出我对美好环境的热爱,同时从单纯的表现乡村的自然风景到理解自己与景色的关系,从身边景物的变化到关注环境污染,从而引发对未来人类生存空间的关注。 我的创作题目是《归来》,号召大家回归到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去感受身心的愉悦,同时也让最原始的平衡回归到环境中去,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品以乡村风景为题材,整幅画面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周围是一座座相依偎的村落,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景物,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薄厚强度的对比进行画面的刻画,使画面赋有生机与活力。 二、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确定主题后,采集大量乡村田野的图片,通过去图书馆搜索资料,我浏览了俄罗斯画派的一系列作品,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使我受益匪浅,在构图、用笔、用线的虚实力度和节奏掌握方面收获了许 多灵感。 在创作的初期阶段,开始绘制素描稿, 由于景物较复杂,我把它归纳成简洁的色 块,加强了黑白灰关系的对比,形成有节 奏的画面感,慢慢绘制出了较理想的素描 稿。(如图一)然后开始绘制色彩稿,在铺大色调 的过程中,画面的冷暖关系没有区分开,通过在专 业老师的指导下,背景以冷色调为主,近景以暖色调为主, 突出了画面的冷暖关

美术作品著作权登记《作品说明书》实例

最新实例告诉你美术作品著作权登记《作品说明书》怎么写 作者:杏林职苑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拥有自己的品牌,媒体人也越来越重视自己品牌LOGO的著作权保护,主要保护措施就是申请作品著作权登记。 根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规定,申请作品著作权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 (1)《作品著作权登记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 (3)权利归属证明文件; (4)作品的样本(可以提交纸介质或者电子介质作品样本); (5)作品说明书(请从创作目的、创作过程、作品独创性三方面写,并附申请人签章,标明签章日期); (6)委托他人代为申请时,代理人应提交申请人的授权书(代理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 上述材料第5项《作品说明书》是证明作品原创的最重要的材料,需从创作目的、创作过程、作品独创性三方面写,并附申请人签章,标明签章日期。 如何写好《作品说明书》?本文提供最新实例供参考—— 作 品 说 明 书 一、创作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推广网站平台、APP及产品,本人欲设计此作品用于网站、APP及产品的LOGO,作为该平台、APP及产品独特的标识使用,以方便消费者在使用该平台、APP及产品时能够更准确的将其区别于其他同类或近似的平台、APP 或产品。 二、创作过程 本作品于2020年8月14日开始构思,着手创作,历经8次修改,于2020年8月21日在北京市创作完成。 本作品整幅图案由异形的“F”、和两条类似波浪的曲线等两大部分构成。采用自创“三圆构图法”绘制,大圆直径是中圆的两倍,中圆直径是小圆的两倍。截取大圆的一段弧线异形的“F”的竖线部分,截取中圆的两段长度不相同的弧线,通过特殊排列,构成异形的“F”的两条横线部分,异形的“F”像船帆。截取小圆的四段弧线,通过特殊排列,构成“波浪”形状。 本作品在Excel中绘制而成,绘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美术作品的特征

第一课《美术作品的特征》 即墨一中刘青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美术的门类、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美术的经典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并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鉴赏活动的特点。 1、知识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基本特征的概括和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 解美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的基本特点所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鉴赏活动的特点。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接近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美术的分类及特征,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环节】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体验审美的乐趣,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课前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提前阅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欣赏视频:《梵高》。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梵高的作品美在哪里?我们如何进行欣赏? (教学构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此处第一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各抒己见之后我会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课件展示) 1、美术鉴赏 2、美术门类 3、美术作品的特征 (教学构想: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

作品创作说明书(美术作品-参考示例)

样图:

作品创作说明书(参考示例) 作品名称:WECAN标识 作品类型:美术作品 一、创作意图(描述作品的创作起因或者用途) 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推广以及销售公司产品,现设计此作品用于产品的外包装和印刷在公司名片和宣传资料等上面,作为该产品独特的产品标识使用,以方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该产品时能够更准确的将其区别于其他同类或近似的产品。二、创作过程(①描述整个作品的结构、组成部分以及色彩等②描述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变化、想法) 本作品于XXXX年XX月XX号开始构思,着手创作。 整幅图运用电脑绘制出来,由英文“WECAN”、橙色底色和蓝色粗下划线构成,主要采用橙色、白色和蓝色。最初,“WECAN”考虑由简单的电脑艺术字形成,为了使作品更为突出,加上了橙色的底色,“WECAN”添加了白色的下划线,标识主体的下方使用蓝色的粗下划线,最终通过绘图工具illustrator绘制而成。 本作品历经 3 次修改,于XXXX年XX月XX日在上海市创作完成。 三、作品独创性(描述作品创作的特殊意义或者独特之处,例如颜色是否有指定的含义) 本作品经过独特构思,充分运用美工设计,将英文字母配上特有的颜色做背景,主要采用白色、橙色、蓝色三种颜色设计出来。“WECAN”是作品的主体,拥有独特的含义,做为一种精神鼓励,鼓励企业的员工、客户以及一些拥有梦想的人们,告诉他们,只要有梦想,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WECAN”也代表着“we can make things better!”,即我们能,我们可以,我们会做得更好!作品的底色主要以橙色为主,营造了一种放松,温暖人心的感觉。标识主体的下方使用蓝色的粗下划线,蓝色是高科技的象征,寓意企业的高端化发展。整个作品方方正正,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机电这个行业大部分产品的形状。 整幅图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公司的独特寓意,具有独创性。 四、发表情况(如有发表,必须注明首次发表的时间和地点;如无,则写没有发表) 该作品于XXXX年XX月XX日,首次发表于上海市。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

(初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初中美术教案 第一课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1课时) 课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介绍: 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____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 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 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 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 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 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 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 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 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 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学设计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学设计 市板芙镇新联小学肖力强 一、教学容: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感知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 2、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表现的形式美。 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评述中,充分感受中国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历史再现; 2、在欣赏感受中发现绘画、雕塑的形式美与创造美; 3、在细节描绘中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品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品的情感力量。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从作品的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更

好地理解作品的涵。 2、难点: 如何解决作品的丰富涵(历史、文化、艺术手法)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及审美经验的差距。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视听法、直观感受法、活动教学法。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采用直观感受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容,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的表现方法与步骤;采用视听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运用的能力,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中国美术作品图片等等。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辅助手段,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3、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作品进行欣赏。 4、关注画面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美术语汇训练,教师提供“喜、怒、哀、乐”四组词汇,提示学生欣赏评述。 5、创设审美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增强审美体验的有效

初中美术教学之欣赏教学

初中美术教学之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初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这种类型最常见。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一味由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当然,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选择好的作品,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评述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问答型和评述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评述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符合新课程标准。 4.自主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自主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

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和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授课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但无论如何处理教材,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的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

作品创作说明书三篇

作品创作说明书三篇 篇一:作品创作说明书 作品名称:XX标识 作品类型:美术作品 一、创作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推广公司品牌,本单位欲设计此作品用于公司的宣传推广,作为该品牌独特的品牌标识使用,以方便广大企业单位在认识合作该品牌时能够更准确的将其区别于其他同类或近似的品牌。 二、创作过程 作者接受单位任务委派,利用工作时间以及单位资源就XX标识进行设计,于20XX 年01月12日开始构思,着手创作。 整幅图运用电脑绘制出来,图案由汉字+图形等部分组成,主要采用黑色一种颜色。最初,“XX”考虑由电脑的艺术字形成;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更突出公司的标识,把XX标识以嵌入式的图案方式,通过绘图工具photoshop绘制而成。 历经3次修改,于20XX年01月17日在XX市创作完成。 三、作品独创性 该图经过作者的独特构思,充分运用美工设计,将文字与图案两者相结合,采用成熟稳重的黑色字体。以“W”的英文字母孕育着主要采用蓝、红两种颜色设计出来。标识有中国汉字中的“中”“华”构成,“华”字为繁体字并且作为整幅作品的背景,背景以蓝色为主。突出的体现了公司的博大精深,稳重安定的精髓。

“中”字运用嵌入式方式镶嵌到以“华”字为背景的中心部位,颜色以红色为主。中国红颜色体现了公司积极、高效、吉祥、乐观之意。整体搭配显示出公司高效、专业、激情、超越的企业文化。 整幅图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品牌的独特寓意,具有独创性。 四、发表情况 该作品于20XX年01月17日,首次发表于XX市。 申请人(签章): 20XX年01月18日

篇二:作品创作说明书 一、创作人 XX有限公司 二、创作目的 为了更好的搭建中国物联网传媒,打造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多元化新兴传媒企业。展示创新无限,智慧互联之意愿。设计者欲设计此作品用于XX LOGO标识,以方便广大传媒人士相关方识别及宣传。 三、创作过程 该作品于20XX年6月5日开始构思,结合企业文化、目标客户,核心理念等因素于20XX年7月10日初稿完成。后经过公司高层会议讨论,完成细节修改,于20XX年7月20日最终定稿。绘图主要工具为Adobe Illustrator。 四、作品名称 XX 五、作品独创性说明 该作品经过设计者的独特构思,充分运用美工设计,将图形、文字巧妙结合。LOGO 图形标运用中国汉字“中”作为基础轮廓进行扩展幻化,结合影视胶带、英文字母“Z”以及书法行书笔锋和运笔传达一种文化的共识;色彩运用中国古典朱砂红,在突出行业独特气质的同时,彰显文化内涵。 文字进行变形处理,重新规划间架结构,突出自身品牌独特的设计气质。配合并烘托标志,以达到更加和谐理想的视觉形象。 整个设计图形简洁,带有明显的传媒公司特色,形象地体现了传媒LOGO的独特寓意,具有独创性。

14. 如何欣赏绘画作品教案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备课教案

14. 如何欣赏绘画作品教案 【学情分析】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欣赏绘画作品水平在小学的基础上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七年级上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对于开启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课的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教材中欣赏课内容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对欣赏这一概念比较模糊,或者不知该怎样进行欣赏,从哪些方面进行欣赏。鉴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遵循新课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欣赏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色彩、光线、构图、造型等基础知识回忆、温习; 2、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提升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了解绘画者的创作思维、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解释与评价的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导入】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罗中立的《父亲》作品分析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如何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从而由此进入到课本中来。 【讲授】新课教学一、引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罗中立的《父亲》作品分析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如何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从而由此进入到课本中来。 二、新授 教师提出问题:欣赏绘画作品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明确:通常按照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样四个步骤来进行欣赏和评价绘画作品。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文字叙述部分,学生齐读,加深学生对这部文字的理解。 指导学生对这四个步骤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绘画作品《筛谷的妇女》,看看书中对此作品是如何景象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书中内容: (1)、描述: 请你仔细观察,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画家细致的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面,画中有三个人:左边、右边、中间人物都在做什么?学生根据人物动态,来加以描述。 (2)、分析: 作品中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造型、构图、光线、色彩、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3)、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 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这样的形式要表达什么观念?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

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 著名的艺术社会学家好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评述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它能运用美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上好欣赏·评述课呢,实在不容易!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深思探索,不断总结和提高。在这里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谈如何上好美术·评述课。 一教师要有科学准确的认识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美术教材观 美术教材是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教材不是知识的浓缩和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内容和对象,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学内容是承载美术教材的母体,美术教材是美术教学内容的反应形式和集中表现。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材这个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身边容易理解和感知的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既充分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之前,先给学生播放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短片,形象的展现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疾苦人民正处于一种恐怖的气氛之中,他们渴望光明和和平。当学生欣赏完短片过后再让学生去自主的欣赏《格尔尼卡》,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背景、内容、色彩、方法等的理解,教师播放一个

关于9·11事件的短片,根据自己的感受结合新学的技法创作一幅画,大家课后交流。这样安排的内容既结合了书本也结合了大家熟悉的事件,并把学到的技法运用于创作。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气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又培养了欣赏审美能力,也很大程度的发展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2.教师要加强欣赏方法和欣赏过程的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简单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内容。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关注对学生欣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的欣赏能力,才能起到教育的引导作用,通过美术欣赏·评述课的熏陶,让学生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美术欣赏的方法有很多种,用什么样的方法欣赏取决于欣赏的对象和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因此教师要常摸索,应该用什么有效的欣赏方法来达到欣赏的目的。比如:在欣赏·评述《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时,我就注重了欣赏方法和欣赏过程的培养。整体采用感受——描述——分析——理解——评价的欣赏·评述过程和自主欣赏与提问教学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唐朝的兴衰历史和唐代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材料。在欣赏·评述课导入部分就是对学生的课前了解作一个检查,从而也就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唐朝,对唐朝的艺术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在感受阶段,老师让学生自主欣赏后,提问:“同学们刚才欣赏了《捣练图》,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老师组织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感

七年级美术教案-如何欣赏绘画作品

如何欣赏绘画作品 第周第课节 【课题】如何欣赏绘画作品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欣赏绘画作品。 2、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了解绘画者的创作思维。 【教学重点】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解释与评价的正确表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品分析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如何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从而由此进入到课本中来。 二、新授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文字叙述部分,可以点名学生读一 下,加深学生对这部文字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绘画作品《筛谷的妇女》,看看书中对此作品是如何景象描述、 分析、解释和评价的。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书中内容: 三、描述: 请你仔细观察,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画家细致的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面,画中有三个人:左边、右边、中间人物都在做什么?学生根据人物动态,来加以描述。 四、分析: 作品中的失误是什么样的? 造型、构图、光线、色彩、空间及方面进行分析。 五、解释: 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 六、评价: 1、这是一幅好作品吗?为什么? 2、教师和学生再分析书中几幅作品,采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进行作品的欣 赏。 3、教师小结欣赏作品的方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七、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评述一下《春如线》绘画作品,教师提示学生要运用所学方法进行。 八、学生作业练习,写一篇200字的欣赏短文。教师有效引导写作过程。 九、教师总结: 学生对欣赏作品的方法的掌握程度,能否综合加以运用来分析作品,学生赞誉学习积极性如何?作业阶段,学生作品形成的质量。

关于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欣赏

《关于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欣赏》教学设计 延安市宝塔区实验小学郭小峰 设计理念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艺术学府。从1938年至1945年,鲁艺遵循抗战形势的需要,先后制定了抗日统一战线下的艺术教育,到中期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最后到艺术教育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教育方针。实现了教育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型模式。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艺术家,他们与党、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开展了抗战哥味、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动员、组织、团结和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鲁艺引领了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抗战文艺的发展,书写了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最灿烂的篇章。 鲁艺期间涌现出大量的画家和雕塑家,他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创作了很多作品,不仅用于宣传,在美术领域里也创新了很多,鲁艺时期的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的精神层面给与了满足和指引。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鲁艺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一种,苦干实干、默默奉献,在艰苦中不忘探索更值得我们师生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鲁艺,了解这个时期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启发他们对革命精神的了解,对延安精神的学习,让他们在美术学习领域里有更多的认识,引导他们去创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给孩子介绍这些画家和作品,播放图片和影视资料,教师讲解作品特点及一些构图的方法和创作的要素。利用美术挂图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革命年代美术内容特点。并组织学生临摹创作绘画作品,展示自己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延安鲁艺精神的介绍,对延安时期画家和作品的讲解,让孩子从心中认识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延安精神的宝贵,启发他们好好学习,从小立志报国。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延安精神、鲁艺精神和革命精神,并能简单的欣赏和评述这些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去临摹和创作关于革命的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石鲁作品《转战陕北》 1.师:大家请看这是一幅什么画?图中画的是什么?你感受 到了什么?请说一说。 生1:陕北的山、黄河 生2:毛主席、士兵、马

初中美术“欣赏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外因和内因分析 林州十中李广平 一、问题现状及成因 1、本课题研究的问题现状 初中美术第一单元都是欣赏评述课,学生对欣赏课毫无兴趣,听课感到枯燥无味,老师讲过后印象很浅,美术欣赏起不到很好的审美教育,不能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2、问题成因 教师上课以讲授为主,以专业术语、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理解不了。学生主要任务是听讲、做笔记,很被动。也有教师理论知识讲一遍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图片,以自学为主。这样使学生对欣赏课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二、理论依据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首先,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虽然没有美术方面的专著,但他们的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揭示了美术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本质联系,对于我的课题研究有着指导意义。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现代美术教育许多论著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是我进行

此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美术欣赏课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用双手去创造美好世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人生价值观等。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美术素质、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社会知识等。 2、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2)通过欣赏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3)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相同与不同的呈现方式。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围绕“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一是“上课前”教师如何备课,学生如何预习。二是“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自主讨论、交流、提问、质疑。三是“下课后”形成书面评述材料及参观画展和拜访当地有名画家。 五、研究过程

1 论文(创作说明)花鸟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1作品构思 (3) 2 收集素材 (4) 3 作品构图 (4) 4 意境安排 (5) 5 技法运用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组成多样,历史悠久,工笔花鸟画就是

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工笔花鸟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牡丹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力端庄,被人们赋予富贵吉祥的寓意。一直以来表现牡丹的作品多为设色艳丽的工笔,淡雅的墨色牡丹作品在工笔花鸟画种涉足很少,因此这次创作以牡丹为表现对象,用墨色代替颜色,使人们眼中色彩艳丽的牡丹也可以有水墨高洁,淡雅之美。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牡丹;墨色;水墨 Abstract:Chinese painting is a unique kind of painting in China, composed of a variety of historic, meticulous flower is a bright pearl. Meticulous flower, we can often see the works peony performance. Peony is endemic to China rare flowers, flowers large bright color, elegant, dignified R & F, people are giving the meaning of wealth and good fortune. Has provided Peony works colors bright meticulous, elegant ink peony works fine brushwork bird species involved in few, hence the creation of peony performance of the object, instead of the black color, so that people in the eyes of colorful peony can also ink noble, elegant beauty. key words: meticulous flower; peony; ink; Ink 前言

初中:美术教案-作品欣赏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材 美术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美术教案 / 初中美术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美术教案-作品欣赏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美术有利于发展记忆和想象力,想象力得到扩展和深化,可以使学生的消极心理负担得到卸除,获得心理平衡保障心理健康,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美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外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古文明之旅 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本课在教材中的欣赏课中属于外国美术作品欣赏的第一课,学生对外国美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太少,所以难度较大。但本又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节课,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兴趣。 课业类型:欣赏课 授课人:龙江 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2、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3、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 一、古埃及、两河流域

埃及和两河流域⒁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它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都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胡福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即国王)的陵墓。胡福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146米,故亦称大金字塔。它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古埃及无与伦比的建筑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以巨大而又极其单纯的几何形体,给人以高大而又无比稳定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势与神圣。 与胡福金字塔相邻近的狮身人面像,高约20米,长约57米,高达6米的头部据说是法老哈夫拉的容貌。建造这尊巨像的目的,是为了护卫哈夫拉金字塔前祭殿的大门。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狮子是力量的象征。所以,狮身人面像实际上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老权力的象征。(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二、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到笈多王朝(公元4-5世纪)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佛教美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对亚洲其他各国佛教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存的等身大的佛立像,是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佛像的姿态肃穆慈祥,袈裟紧贴身体,衣褶清晰,线条

美术四个领域及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

专题讲座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侯令(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特级教师) 刘世彬(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张炳安(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在新课标里,对四个学习领域是按课程的理论框架安排的。“课程之父”泰勒认为课程是有四个元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课标》大体上以四个元素安排的,只是方法是通过教学提出的。 一、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 在新《课标》里,提出的欣赏·描述领域总的目标有三点,这三点中又有许多具体的小目标,如下: ◆(1)感受自然美 (2)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 (3)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 (4)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 (5)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1)学会从多角读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 (2)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 (3)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4)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1)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 (2)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 (4)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通过这些目标,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的。每一个小目标都有许多应当追求的东西。比如: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就使许多教师感到不解,因为一个美术教师只把美术理解为美术技能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 这次《课标》在欣赏部分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中学部分变化尤其明显。这些变化都意味着中学的欣赏教学比以前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老师们看了也觉得有许多新的提法需要好好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写法很明确,而且和我们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 比如,审美判断能力的提出就是一个新增加的内容,因为这是欣赏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还有,怎样把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画家联系起来?这次《课标》多了对画家的关注。另外,多角度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问题,也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多角度欣赏?还有,怎样认识新媒体艺术、了解重要的画派等。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问题也是应当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常被一些老师忽视。了解美术作品、画家、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是我们应当讨论的。这次新《课标》提出了如何解读美术现象和一些图片及艺术作品,也是新提法,都要在学习新《课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审美判断能力 有的教师提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最终要达到“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这可以说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前边谈的许多条件——如,该了解的就有好多,该知道的又有不少,像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还有美术家、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等。没有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有的教师认为欣赏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课标》指出的是审美判断能力,这里就深了一些。它已不是一般的懂得“好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既然是“判断”,就有了比较、有了思考,于是,这和《课标》提到的对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还有美术家、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都要有所了解,这就进入到理性的思考了。 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藤守尧),作者把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分为: 1.准备阶段 2.高潮(或实现)阶段 3.效应阶段 审美判断就是属于第三个阶段的,没有前面两个阶段的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审美体验,就不会产生效应阶段,也就是审美判断能力的形成。 藤守尧在书中说过,审美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都是属于效应阶段。没有前两个阶段的铺垫,第三个阶段是不会出现的。所以,他在书中屡次指出“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多次实践的结果”。(《审美心理描述》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